从_伤寒论_看张仲景的_治未病_思想_郭中良

合集下载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杨星福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1(3)4
【摘要】"治未病"是我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种重要的预防疾病的思想,最早提出于《黄帝内经》。

而后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未病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挥。

本文阐述了"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含义,还有"治未病"的理论体现。

【总页数】1页(P55-55)
【关键词】伤寒论;治未病;张仲景
【作者】杨星福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高社光主任中医师治未病思想浅述 [J], 樊建平
2.浅述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J], 仲娟娟
3.浅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中的体现 [J], 柳红芳;王倩
4.浅述《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 [J], 肖允明;王继香
5.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浅述 [J], 胡卫东;钱俊华(指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关键词】治未病;伤寒论;张仲景;内涵郭中良周峻伟王和天有人认为《周易》“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预防”一词的最早出处。

“治未病”源于《内经》、《难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医圣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得以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也有积极指导意义。

1扶正固本.摄生为先张仲景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

其养生防病思想主要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1】”这与《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的观点一脉相承。

均强调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注重起居和饮食的调护。

这一养生防病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张仲景有薯蓣丸预防营卫气血俱虚.易感风邪而生百病的风气百疾之例。

又有《伤寒论》桂枝汤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

张仲景以热稀粥以养胃气而发汗。

扶正防变促愈。

2病宜早治。

勿令生变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之二为“病宜早治。

勿令生变”。

他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勿令肺,施泄于肾。

在气的统帅下,循经而行,灌溉一身无所不及。

”因此,笔者在眼科临证中对中医“气化”的概念感受颇深。

水谷精微必须气化升腾才能使眼睛发挥正常功能。

(2)现代都市之人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缺乏阳光照晒.普遍阴气较盛。

阳气不足。

加之营养过剩,五昧过极。

正如东垣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因此。

眼科许多病证有阳气不足之表现。

笔者体会,无论外眼病还是内眼病,在缠绵难愈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升阳补气。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 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 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 希望能帮助大家!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 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 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 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 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 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 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 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 或依原文而解, 或有所补益, 但于临床较为实用, 讲得很是朴实的, 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 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 无累赘之言, 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近日再读《伤寒论》时, 突有所感, 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 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 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 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 如无并发症, 一般经5-7d痊愈。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加重原有心脏疾病, 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总结伤寒论的养生思想

总结伤寒论的养生思想

总结伤寒论的养生思想《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讲述了有关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治疗方案。

虽然这部经典主要是以医疗为主题,但其中也蕴含着许多养生思想,这些养生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首先,《伤寒论》提出了“未央”、“阴阳”等概念,指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与宇宙、天地的变化相联系的。

在养生方面,《伤寒论》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即人应该根据四时变化调整自己的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

比如,《伤寒论》中提到:“天气寒冷,当以温衣盖被,从火耳。

”这就是根据天气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着装,以保持体温的稳定。

此外,《伤寒论》还强调了饮食养生的重要性,讲述了如何根据人体的功能调整饮食的内容和方式。

其次,《伤寒论》对于人体的五脏六腑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养生意义。

《伤寒论》详细介绍了五脏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强调了五脏的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在养生方面,《伤寒论》提出了“寒邪胜则凝滞,滞则痛,以其相时则胀,以其逆时则堕”等理论,强调了五脏运行的规律和方法。

比如,《伤寒论》在讲述肺脏功能时强调:“肺者,金也;肺主皮毛,司呼吸,与鼻合。

凡咳嗽上气者,取之于肺。

”这就是告诉我们保护好肺脏的健康对于呼吸系统和皮肤的保养非常重要。

此外,《伤寒论》还提到了肝脏与情绪的关系,强调了情绪的稳定对于肝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再次,《伤寒论》还着重强调了心态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

它说:“喜怒哀乐,不足以表形,不足以去气,不足以致病”。

这就是告诉我们,过度的情绪波动和情感压力会对身体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伤寒论》还提到了养生的饮食要求。

《伤寒论》列举了很多食物的功效和作用,指导人们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来调整饮食。

比如,《伤寒论》提到:“少释盖伏,取冷与温,饮食有度,脉以安之,何暴何病。

”这就是告诉我们饮食的调整应该因人而异,要适度平衡,不可过量,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中医药学治未病思想源出于《内经》,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即是要求未病先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及《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谓:“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就是示人有病早治,既病防变,这是《内经》论治的一条重要理论法则。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将这一理论法则与临床实践紧密相结合,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其巨著《伤寒杂病论》体现着治未病,早治疗、防传变,防治结合,防寓于治的预防医学思想,因为治疗的目的就是首先要控制病情,防其发展(传变),进而使其痊愈,从而开创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先河。

1 未病先防《伤寒例》云:“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

”未病先防,张仲景提出了“养慎”的伟大思想,要求注意调摄养生,谨慎地善待生命。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提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说明预防疾病的发生,关键在于健身强体,内养正气,外慎风寒,避免病邪的侵袭。

平素善于调摄,脏腑精气旺盛的人,即使在瘟疫流行期间,也不一定发病,正谓之“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还告诫人们要节制房事,调节饮食,“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也要与四时节令和气候应相适应,节令先至、不至、太过或不及都是异常的,都能使人发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之谓也。

当今在时行病流行季节用中药空气熏蒸、煎汤内服,预防疾病显示了独特优势。

《金匮要略》中亦强调“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浅谈张仲景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浅谈张仲景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浅谈张仲景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导语:防微杜渐治未病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抨击那些不注重摄养身体的人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于防微杜渐治未病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抨击那些不注重摄养身体的人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于养生大法,它非常重视“治未病”。

他在《金匮要略》开篇第一句就直陈“上工治未病,何也?”接着他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阐述了预防疾病的方法。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大自然的支配。

是能动的顺从大自然的变化,还是被动的接受大自然的约束,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张仲景认为人的能动性应当占主导地位。

他形象地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人怎样才能象轻舟那样自由地在水上遨游呢?他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这与《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是一致的。

而保持身心健康或防治疾病恶化的关键在于“养慎”。

所谓“养慎”,就是内养正气,外御病邪。

他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张仲景防重于治的养生思想。

文中所说的“不令”,“适中即医治之”,“才觉即导引”等,都包含有早期防治的积极意义。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张仲景把“导引吐纳”放在首位,这不是偶然的。

导引是以肢体运动、自摩自捏、伸缩手足为特点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

《伤寒论》阅读后的思考《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阅读完《伤寒论》后,我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1. 古代医学的智慧《伤寒论》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医生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阅读这部著作,让我深刻感受到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

他们通过观察病情、分析病因,并总结出一系列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伤寒论》中强调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即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或气机不畅所致。

治疗疾病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要从整体平衡的角度出发,通过调节阴阳、调和气机来达到治愈的效果。

这种整体观念对于现代医学也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要注重平衡和整体调节。

3. 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伤寒论》中提到了许多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是中医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与西医的区别之一。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个体情况进行治疗。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值得借鉴,提醒我们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重视预防和调养《伤寒论》中强调了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它提倡在疾病未发作之前,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它还强调了疾病康复后的调养,即在疾病治愈后要注意休息和调整身体状态,以防病情复发。

这种重视预防和调养的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也非常重要,提醒我们要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阅读《伤寒论》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古代医学家的智慧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表示敬佩。

同时,它也给了我一些启示,例如整体观念的重要性、个体化治疗方法的价值以及预防和调养的重要性。

这些思考将对我作为一名法学硕士的研究和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摘要:“治未病”是我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种重要的预防疾病的思想,最早提出于《黄帝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内经》中的未病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挥,将“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治未病”思想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现将《伤寒论》治未病思想简述如下。

关键词:伤寒论;治未病;张仲景1.“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含义“治未病”的概念为防止疾病复发、恶化,事先采取预防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治未显之症,促进已病向愈,防止未病显露。

未病一词可有两层涵义:无病和潜而未发。

宋为民等提出,得到公认的“未病”基本形态有四种,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

“治未病”理论可从五个方面来体现: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传变、未盛防盛、已盛防逆。

2.“治未病”理论的体现2.1 未病先防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条便引“上工治未病”之观点,足见其对于未病先防观点的重视。

《伤寒论》提出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即“外邪”与“正气”的关系。

而“未病先防”,即在人未发病之前,提高人体正气,使得邪气无法侵袭人体,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经》),“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由此可见,在“未病先防”方面,《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思想。

那如何提高人体正气,防止病邪呢?《伤寒论》从各个方面加以叙述,饮食上“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

房事上“房室勿令竭乏”。

若得病,“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通过“养”、“慎”来防止未病显露。

2.2 已病早治作为防止疾病传、变的一种有效手段,仲景十分倡导“已病早治”。

《伤寒论》治未病思想探析

《伤寒论》治未病思想探析

《伤寒论》治未病思想探析治未病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句强调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性。

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本文试就“治未病”思想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探析如下。

1识病察变,扭转病势,适时防变如《伤寒论》原文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该条说明仲景善于把握太阳病传变规律,当意识到邪气有向阳明传经的趋势时,即采取预防性措施,针刺阳明经穴位,使其经气流通,抗邪之力增强,扭转病势,防止传经的发生。

这体现了六经传变中未病先防的思想。

再如原文第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该条因于阳热亢胜,阴液有枯竭之虞,故急用大承气汤泄热救阴,适时扭转病势,以免阴液枯竭而变生危证。

由此可见,仲景治病是非常慎审并注重把握病证传变规律的。

2辨证准确,因证施方,防误致变如《伤寒论》原文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桂枝汤只能用于太阳病表虚证,而此证已见寒伤荣之太阳表实脉症,故不可再用专主风伤卫之桂枝汤,用之则寒邪漫无出路,流连肉腠,遗患无穷。

再如原文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只能用于太阳伤寒兼里热的表里俱实证,若用于太阳病表里俱虚证,可能因大汗亡阳致肌肤、经脉无所温养,而出现手足冰凉、筋脉瞤动等坏病症状。

可见仲景用方,非常强调辨证准确,因证施方,力避因误治而致病难速愈甚或变生坏证。

3表里先后,治法有序,已病防变如《伤寒论》原文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浅析张仲景“治未病”预防医学观

浅析张仲景“治未病”预防医学观

浅析张仲景 “治未病” 预防医学观2019-06-18摘要: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张仲景继承和发扬了《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对现代的预防医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

其“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5个⽅⾯内容。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教育和临床实践中仍具有⼴泛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张仲景;治未病;预防;养⽣中图分类号:K106 ⽂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58-02⽬前随着环境的恶化,激烈的职场竞争带来的⾝⼼压⼒,起居饮⾷的不规律等等,⼈类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步增强。

医学模式也由⽣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物-⼼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我国也提出了从“治疗疾病” 向“预防疾病” 转变的战略,这种预防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

“治未病”思想源于⼈类早期的实践经验, 其理论形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

张仲景在此基础上,对“治未病” 思想⼜有进⼀步的阐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预防医学观。

⼀、张仲景“治未病”预防观理论之基础:《内经》、《难经》《内经》⾸次提出“治未病”概念,形成了未病先防,患病早治的思想,并且提出了内容丰富的养⽣防病的原则和⽅法。

《难经》继承了《内经》的“治未病”理论,明确提出了防⽌疾病传变的思想和⽅法,使“治未病”理论更加具有临床实⽤价值。

在《内经》中多处体现“治未病”思想,如,《素问·四⽓调神⼤论》⽈:“是故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穿井,⽃⽽铸锥,不亦晚乎。

”《灵枢·逆顺》云:“上⼯刺其未⽣者也;其次 ,刺其未成者也……故⽈,上⼯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张仲景“治未病”预防观的体现张仲景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之始终,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

其“治未病”思想包括: 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5个⽅⾯内容。

从《伤寒论》第117条谈张仲景针灸学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

从《伤寒论》第117条谈张仲景针灸学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
痛 风 。李 剑 松 等 用 灸法 治疗 痛 风 3 6例 , 与 口服 西 药
太阴病篇中第 2 9 2条 、 第3 0 4条 、 第3 2 5条, 少阴病篇
中第 3 4 3 条、 第 3 4 9 条、 第 3 6 2条, 而对于禁灸的条文, 则 出现在太阳病篇 中第 1 1 5 条 、第 1 1 6条。《 伤 寒论 》 中除 了直接谈到灸外, 还写 了大量 “ 火疗 ”的原文 。火 疗, 包括灸、熏、熨 、 温针 等治法, 除 了灸 以外, 余者与 灸法大致相 同。如太 阳病篇 中第 6条、第 l l 0条 、第
【 中图分类号 】 R 2 4 5
【 文献标 志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0 9 5 7 . 2 0 1 3 . 0 5 . 4 1 7
《 伤寒论》第 l l 7条 : “ 烧针 令其汗, 针处被寒,
上海针灸杂志 2 0 1 3 年 5月第 3 2 卷 第 5期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0 9 5 7 ( 2 0 1 3 ) 0 5 — 0 4 1 7 - 0 3

・4l 7・
文献 研 究 ・
从 《 伤寒论 》第 1 1 7条谈张仲景针灸 学思想及现代 临床应 用
病不可用温针治疗 。其他条文诸如第 1 6条 、第 1 5 3
条等, 张仲景也 明确提 出三 阳病不可用温针、 烧针 。 从 本 条 以上所 谈到 的误治 的条 文可 以看 出, 张仲 景 旨在
告 诫 医 者 三 阳病 应 禁 用 烧 针 。 火针在 《 灵 枢 》 中称 为 “ 烧针 ” 、“ 燔针 ” 。《 针 刺
1 1 2条 、第 1 1 3条 、第 1 1 4条, 阳 明病篇 中第 2 0 0条,

张仲景治未病四层涵义

张仲景治未病四层涵义

张仲景治未病四层涵义“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全书的始终。

其中《金匮要略》把“上工治未病”列为全书之首,开编之纲。

《伤寒论》中虽无“治未病”之明文,然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理、法、方、药运用规律处处体现着预防医学精神。

因此“治未病”是仲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之一,“治未病”的思想在仲景学术中已形成较完整的学术体系,其中包括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传,未变防变,已变防逆,初瘥防复等。

笔者从个人临床医疗实践中感悟仲景“治未病”的涵义,将其分为“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治愈病”四个层面。

第一层涵义“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的预防原则治未病的核心内容是重视预防,提倡养生。

《金匮要略》中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提示注意养生是预防疾病的首要条件。

如何养生?仲景所论颇多,笔者归纳为四个方面。

调神养心仲景倡导“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责怪“唯名利是务”,认为必须重视调养心神,方是“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关键。

“四时”养生仲景重视四时养生,如《伤寒论·伤寒例》曰:“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柔刚也。

”主张“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即是说当顺应四时,外避邪风,养护健身,方能防患于未然。

择选饮食仲景曰:“不闲调摄,疾疢竞起。

”指出饮食养生的重要意义。

又明言道:“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强调了饮食合理,是健身防病的关键。

故在《金匮要略》开篇即云:“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可见饮食性味,合于形体,相宜与忌,四时皆应,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内容。

解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养生思想

解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养生思想

解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养生思想*导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方之祖,其中的养生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方之祖,其中的养生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

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见《金匾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这些生动的描述,就很清楚他说明,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并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

由此可见,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2)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首先表现在津液具有固护机体、防御病邪的功能。

如仲景在揭示太阳病转入阳明的机理时,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关键条件: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正是其例。

何以亡津液会导致病转阳明因为律液乃阳明经的主要正气,津液充则阳明固,邪不可干;津液亡则阳明虚,邪气便可轻易陷入。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其次表现在津液能驱逐病邪,削弱病势上。

如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

这里的热越,即言热邪发越于外。

津液充沛,阳气畅运则汗出越邪,邪越则病顺。

故阳明病,法多汗,而津亏则无汗,邪不得出,其病为逆。

又如温热病中小便常短赤灼热,因为人要通过小便排邪。

热邪一除,小便即转清利。

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

故临床可视小便断吉凶。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因小便不仅显示人体津液虚实情况,而且还能反应前阴这条驱邪途径是否正常。

治未病

治未病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浅析摘要: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在“治未病”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不仅在继承《内经》、《难经》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治未病”思想,而且对后世医家完善和发展“治未病”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张仲景治未病“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

“治未病”是当今医学研究的主题,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治未病”思想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工作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实践。

张仲景在“治未病”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是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基础在《内经》中最早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以上均是《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2.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对“治未病”思想进行了进一步阐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

2.1 未病先防张仲景“未病先防”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他一方面强调正气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性:“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一方面又提出预防的具体措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浅述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浅述

有疾病时须顺从四时阴阳,积极养生,即未病先防。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 另外一处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 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十六卷……”因此可见,仲景的医学思想是渊于《内 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经》、《难经》的,其“治未病”思想亦与《内经》、《难经》 名日治未病。”此处“病虽未发”是指机体已受邪气但中的论述一脉相承,并且在此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 无症状或症状较少、较轻的阶段,即现代所谓“病前展。 状态”,机体在这种状态下已开始发生某些异常变2张仲景“治未病”思想述略 化,但病象尚未显露,或虽有少数临床表现,却不足2.1 未病先防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
是对《内经》早期治疗思想的继承。 Z.3既病防变对于疾病传变的认识,在《素问・ 热论》篇中有明确论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 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 ……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难经》中也 提出这一观点,并明确指出了防传、防变的原则。仲 景继承了《内经》、《难经》中既病防变的思想,并且结 合临床实践,在对疾病传变的认识及防治原则和方 法上,更具有重大突破。仲景对疾病的传变有卓越的 预见性,不拘于《内经》关于伤寒传变的论述,而是密 切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常以一脉一症之征,测知病情 是否传变。如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 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删寸脉沉 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 死,人腑即愈,此为卒厥。删伤寒五六日,无大热,其 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又如《伤寒论》第8 条:“……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欲作再经”说明太阳之邪未衰,病情有继续向里传 变的趋势,“针足阳明”不但能调和阳明经气,先安未 受邪之地,而且对由太阳传来之邪迎而夺之,以削减 邪气内攻之势,从而阻止其传变。 2.4病后防复仲景在《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 复病脉证并治》中曾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 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并且针对不同 的病因、症征提出了防治原则与方药。疾病初愈,虽 然症状消失或减轻,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 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所以在 病后,可适当用药物巩固疗效,同时配合饮食调养, 注意劳逸得当,生活起居有规律,以期早日康复,从 而避免疾病的复发。否则,此时若再新感病邪,或饮 食不慎,或过于劳累,均可助邪伤正,使正气更虚,余 邪复盛,从而引起疾病复发。病后防复是仲景对临床 实践的总结,这使得中医“治未病”思想更加丰富且 更具临床实用价值。

总结伤寒论的养生思想

总结伤寒论的养生思想

总结伤寒论的养生思想《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总结了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医学思想。

其中包含了许多养生思想,对于人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伤寒论强调了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是调理饮食。

伤寒论认为,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密切,合理饮食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提出了“邪不得过其所主,因而愈”的治疗原则,即在饮食上禁用与疾病发病原理相关的食物,避免引发病情的恶化。

此外,伤寒论还强调饮食的多样性,主张食用滋补养生的食材,并适当调整饮食结构,使之符合人体的需求。

其次,伤寒论提出了保持精神愉悦对养生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人的情绪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心情愉悦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对于预防疾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伤寒论主张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避免过度的忧虑和抑郁。

此外,它还推崇适度的运动,认为运动能够调节人的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另外,伤寒论还强调了个体差异和个人养生的重要性。

它认为每个人体质不同,对于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养生方法需要因人而异。

伤寒论提出了“适当饮食,有时增减,非一道也”的观点,即养生方法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加以调整,不可一概而论。

此外,伤寒论还指出了一些养生方法的应用范围,如推拿、针灸等,为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总之,《伤寒论》的养生思想强调了饮食、情绪和个人差异等方面的重要性。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养生方法和原则,指导人们如何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养生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伤寒论》的养生思想对于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合理的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注重个人差异,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

试析《伤寒论》重视脾胃辨证的“治未病”思想

试析《伤寒论》重视脾胃辨证的“治未病”思想
已病 防传 疗 之 目的 。 中桂 枝 非 发 汗之 专 药 , 味辛 甘 性 温 , 3 扶脾 益 胃 . 方 其 辛 温能 通卫 阳 . 祛风 散寒 , 温 能健 中 阳 , 甘 内和脾 胃 ; 当疾 病 已经 发生 . 原则 上要 尽 早祛 邪 外 出 , 有 但 若 单 草 、 、 三昧 皆可 调补 中州 , 中甘 草 、 枣性 味 甘 时祛 邪反 会 损伤 正气 . 又遇 正虚 之人 , 纯 祛邪 未 姜 枣 其 大
文 章 编 号 17 — 9 X(0 8 1— 0 9 0 62 37 2 0 )1 0 1— 2
中 医 “ 未 病 ” 为 一 种 重 要 的预 防疾 病 思 想 后 , 人 脐 下悸 , 治 作 其 欲作 奔豚 , 苓 桂 枝 甘 草 大枣 汤 主 茯 之 。 此 为 发 汗后 , 阳不足 , 焦寒 饮 欲 逆 , 凌 阳 ” 心 下 上 起 源于 《 帝 内经》 如 《 问 ・ 气 调神 大 论篇 》 黄 , 素 四
日 : 是 故 圣 人 不 治 已病 治 未 病 , 治 已乱 治 未 乱 , 位之 证 。 中重 用茯苓 健 脾制 水 . “ 不 方 与桂 枝通 阳化气 利 此 之 谓 也 ” 灵 枢 ・ 《 逆顺 》 : 上 工 治 未病 , 治 已 水 , 草 、 枣 益培 中土 , 日 “ 不 甘 大 防止 水 邪 上犯 。 如 《 正 医宗 病 。 之谓 也 。 又 如 《 经 . 七 十 七 难 》 : 所 谓 金鉴 . 二》 :土强 自可制水 . 此 ” 难 第 云 “ 卷 谓 “ 阳健则 能御 阴 , 作 欲 自潜 消 而 默化 矣 ”i。 皆是在 疾 病 未 发 [2此 1 T 治 未 病 者 . 肝 之 病 , 知 肝 当传 之 于 脾 , 先 实 奔豚 之 病 . 见 则 故 其 脾 气 , 令 得 受 肝 之 邪 . 日治 未 病 焉 。 这 都 说 生 时 . 护脾 胃正 气 , 求 治 疗 于病 发 之 前 , 无 故 ” 顾 力 以达 预

金匮要略问答题及答案

金匮要略问答题及答案

一、 简答题(5分*4=20分)1、2、 答案:瘀血阻滞,气机痞塞,故胸满。

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外荣,故唇痿舌青。

血瘀津不行,津液不能上濡,故口燥;但病由瘀血,并非津亏,故虽口燥却只欲漱水而不欲咽。

此非外感为患,故无寒热之表证;其脉虽大,但脉势不足,往来涩滞迟缓,主瘀血为患;由于瘀血停留于血脉,以致影响气机运行不畅,非饮食停滞,水饮留于胃肠,所以病人自觉腹部胀满,而察外形并无胀满之征。

3、 如何理解溢饮病的同病异治?答:同一溢饮,有外感风邪、内有郁热和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异,故必须同病异治,分别用大青4、 答案、白头翁汤与桃花汤,均治下利便脓血,但两者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白头翁汤多用于湿热蕴结,气机阻滞之初利,其症以里急后重,滞下不爽,所下脓血色泽鲜明为特征;桃花汤用于虚寒滑脱,气血下陷之久利,以下利不止,滑脱不禁,所下脓血色暗不鲜为主症。

白头翁汤治以清热凉血,燥湿止利,桃花汤则温中涩肠以固脱。

湿病的基本治法及其机理是什么?答案: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

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

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

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

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

内湿宜利小便法。

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

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

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为津伤阴虚,内热薰肺,气逆而咳,肺气痿弱;其主症为咳吐浊唾涎沫,脉数虚。

虚热肺痿治疗采用麦门冬汤润肺养胃,并清虚火,虚寒肺痿的病机为上焦阳虚,肺中虚冷,气不布津,临床表现为频吐涎沫,不渴不咳,遗尿或小便频数,头眩,治疗用甘草干姜汤温肺复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施泄于肾。

在气的统帅下,循经而行,灌溉一身无所不及。

”因此,笔者在眼科临证中对中医“气化”的概念感受颇深,水谷精微必须气化升腾才能使眼睛发挥正常功能。

(2)现代都市之人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缺乏阳光照晒,普遍阴气较盛,阳气不足。

加之营养过剩,五味过极。

正如东垣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因此,眼科许多病证有阳气不足之表现。

笔者体会,无论外眼病还是内眼病,在缠绵难愈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升阳补气。

(3)运用“益气升阳”法则,首先要学习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

李东垣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着。

这种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升降浮沉的变化,而在升降问题上,李东垣特别强调生长和生发的一面。

他认为,只有脾气生发,谷气才能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能潜藏。

在治疗上他喜用升麻、柴胡,以遂其升生之性。

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统摄全身,使气血津液运行各循其道,在眼科临症中如使用得当,则效果卓著。

其次,“升阳”治则除考虑使用升麻、柴胡、桔梗等升提性质的药物外,还要考虑适当使用祛风药物。

其思想主要来自于中医眼科名著《审视瑶函》。

因风性轻扬,“风邪上受,首先犯肺”,且祛风药多轻清上扬,可引药直达病所,如治疗“真睛破损”的著名方剂除风益损汤中使用藁本、前胡即为此意。

参考文献[1]明・傅仁宇.审视瑶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2]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作者简介:马东丽,女,45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眼科临床23年。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方向为近视眼和眼免疫性疾病。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菊花决明散防治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免疫调节机理研究”项目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眼科重点学科建设任务。

(收稿日期:2008-07-03)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郭中良周峻伟王和天【关键词】治未病;伤寒论;张仲景;内涵作者单位: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科有人认为《周易》“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预防”一词的最早出处。

“治未病”源于《内经》、《难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医圣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得以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也有积极指导意义。

1扶正固本,摄生为先张仲景十分重视防患于未然,其养生防病思想主要体现在“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1]”这与《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的观点一脉相承,均强调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注重起居和饮食的调护。

这一养生防病思想在现代生活中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张仲景有薯蓣丸预防营卫气血俱虚,易感风邪而生百病的风气百疾之例。

又有《伤寒论》桂枝汤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

张仲景以热稀粥以养胃气而发汗,扶正防变促愈。

2病宜早治,勿令生变张仲景“治未病”思想之二为“病宜早治,勿令生变”。

他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1]。

”2.1先安将受邪之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张仲景发挥《难经》之意的代表论述[1,3],其预防病势发展的主要措施是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治疗疾病之未传而防变。

如柯琴谓大青龙汤方中“用石膏以清胃热,是仲景于太阳经中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矣”。

这种“先安”性治法,较之必待传变而后议治法,更有价值。

其后温病时有所发挥。

后世温病学家提出“客邪贵乎早逐”、“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入为险恶之病”、“急急透斑为要”、“伤寒下不厌迟,时疫下不厌早”等观点,皆对截断病传道路或保护未受邪脏腑、提高疗效有积极意义。

2.2有病早治《伤寒论》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说明在疾病初发,邪位浅表时治疗的重要性。

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向愈,而且免生变化之弊。

张仲景治病务示于早,从整个外感热病而论,反复强调“病在表,当先解表”,以消患于“萌芽”。

《伤寒论》第101条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之法。

示人治少阳证,只需见到一部分主症,即可用小柴胡汤,不必待症悉具而用之,争取治疗的时机,防止病证深化。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2.3药宜早进,莫待早晚“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4]。

”强调病宜早治,治之为易,亦防传变,说明早期用药的重要意义。

2.4既病防传变(1)六经学说与既病防变:张仲景提出了一系列传变规律及治疗方案。

如传变规律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也可出现合病、并病、直中等情况。

这一系列规律可视为“既病防变”的重要体系。

如《伤寒论》第97条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详细地叙述了小柴胡证的病因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邪处于“分争”之中,故而需用小柴胡汤来治半表半里之邪,使邪去正安。

同时,依据六经传变理论,张仲景提出,如若服小柴胡汤后出现渴的症状,说明柴胡汤未达到目的,而邪已转入阳明,需运用阳明病的治法进行治疗。

这一条文清晰地分析了疾病从太阳转属少阳再进入阳明的过程,故而六经学说不仅可以运用于“未病先防”,更能很好地运用于“既病防变”。

《伤寒论》中此类的规律分析贯穿整个六经病证的过程,为临床医生运用六经辨证规律、发挥药物的“既病防变”作用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2)未盛防盛:这是在病证急剧发展、危象即将显露的特殊情况下,为防止病情转盛而采取的防治措施。

如《伤寒论》第254条云:“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是腑实已成,而微露津伤之象,若不乘此急下,势必燥热燔灼,燎原莫制。

故《伤寒论选读》云:“急下之证固多凶险,而急下之法则不必将病情凶险而后用之”。

(3)已盛防逆:这是针对疾病危重期,为防止病情逆转,危及生命而采用的防治措施。

如病入少阴、厥阴,阳衰阴盛之象毕露,病情极易突变而陷入阳亡阴竭之危险境地,此时防逆,至关重要[4]。

(4)病盛防危:对已盛之病应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其逆变。

这是“治未病”思想更深层次的体现。

正如《伤寒论》第6条所言:“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

张仲景在处理急危重症方面为我们树立了范例。

他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指出5日可治,7日不可治。

其治病的实质就是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发展,使危重病人得到救治。

(5)治疗急症:采取阻挡病邪、截断病路、扭转病势的方法[4]。

在实施此方法时,具体措施有两种:①“未病先防”是在疾病继续发展的过程上,加固、充实欲犯部位,使深趋之邪遇到障碍,犯之不能,阻滞病邪的蔓延。

②“既病防变”是在疾病的进程中,选定适当部位,不误治机,围而歼之,使病邪就此止步,不再继续传变。

《伤寒论》第8条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其着眼于即将受邪之阳明经,在太阳经之邪尚未传至以前,以针刺法疏通经气,增强抗邪能力,阻挡病邪再传,扭转其势,外出于表而自愈。

徐灵胎云:“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

”瞬息既变的急症暴疾,只有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策略,才是制止蔓延的有效方法。

截断病路、扭转病势、稳住病情也是张仲景善用的方法。

《伤寒论》第323条云:“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其“脉沉”标志阳气大衰,少阴虚寒本质已露,故当“急温”。

早期治疗以救其阳,否则吐利厥逆之症旋即接踵,难以收拾。

《伤寒论》第355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水饮停于心下,上逆凌心则心悸,胃阳不足,水饮内停,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末,则手足厥冷。

水气不除,必渍胃肠而发生下利。

而驱解病邪,使病损部位康复,截断病路,那么将遭受侵害之部位也就安然无恙了。

《伤寒论》的太阳病篇对已病防变思想论述的最为透彻。

太阳病篇共178段条文,约有2/3的条文论述的是变症。

通过已病的太阳病,由于失治误治演变为“坏病”(变症)的辨证论治过程,以及“坏病”诊治的复杂性、艰巨性,提示“已病防变”的重要意义。

3先病服药一些慢性、间歇性发作或有缓解期的疾病,把握未发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或调整,助正达邪,防止其再度发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伤寒论》第54条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柯韵伯对“先其时发汗”的机理作了透彻的解析。

他说:“未发热时,阳犹在卫,用桂枝汤啜热稀粥,先发其汗,使阴出于阳,谷气内充,而卫阳不复陷,是迎而夺之,令精胜而邪却也。

”由此引申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疾病在未发之前进行较长时间的预防性用药,如支气管哮喘、风湿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糖尿病、复发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癌症、艾滋病等,最好的办法是在其发病之前或间歇期、缓解期提前用药,及早干预,先安脏腑,顾护正气。

4“病后防复”《内经》中就有预防疾病复发的论述,《伤寒论》将这种预防治疗学思想运用到临床。

张仲景在论述六经病后,又设“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专论病愈防复的问题。

张仲景对新愈的调摄非常重视。

他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

疾病初愈,机体阴阳平衡功能尚未稳定巩固,此时若不注意调摄,极易病复。

其在《伤寒论》六经病篇后特设《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其中第393条云:“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第398条云:“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清・柯琴的《伤寒论注》云:“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

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

”成无己注解曰:“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者,名曰劳复;病热少愈而强食之,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搏、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