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地方文献目录》的收录原则和范围兼谈地志书目的收录问题
图书馆应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
![图书馆应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https://img.taocdn.com/s3/m/de16579226fff705cc170a72.png)
图书馆应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导读:本文是关于图书馆应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希望能帮助到您!地方图书馆应为地方开发建设服务。
海西图书馆是代表海西全州图书收录的机构,所收录图书的数量、质量及类型,将决定向社会开放的效益和读者服务的质量。
根据实际工作的情况,我们在接待读者时,不少人反映我们馆藏的地方文献较少,说青海的尤其是海西的地方书籍文献奇缺,从文学作品到志史著述缺录很多。
读者反映的文献收录中厚彼薄此的现象,致使地方研究工作的读者得不到有效服务,也相应的减弱了图书馆服务地方开发建设的作用,我们应予注意。
地方文献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包括地方史、地方档案、地方丛书,也包括地方人士文集、笔记、日记、信札等,涉及一个地区的历史、现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历史遗留等各个方面,是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因此有人说,地方文献是历史的沉淀和缩影。
海西人类活动的历史有两万多年,但世世代代居住的土著居民没有,从羌人到吐谷浑,从吐蕃到蒙古族、藏族,可以说各领风骚几百年,漂泊游牧的生活,使留给后人的历史文献不多。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柴达木的开发建设,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和反映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气候灾异、建置沿革、物产资源、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名胜古迹、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文献,在逐渐增多。
地方文献是稀有的东西,它应视为地方特色资源,地方文献的整理和收录已经成为我们对外开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涉及面广、点多、线长,无所不在。
日常所用的主要表现的有。
一是地方史志方面。
地方志是一方区域修史之志,是某个地域专门性的原始记录文件,是州情的活化石。
因为这些地方志史中,保存了大量有关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自然现象、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工艺等资料。
有能力的地方图书馆重视地方史志的收藏与保护。
海西州州志编篡取得阶段性成果,州志及市县级志书已经基本出齐,蒙古族和藏族的旗志、部落志也出了不少,有些地方志目前开始编续。
青海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服务
![青海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服务](https://img.taocdn.com/s3/m/65a1e75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2.png)
积极推动基于地方特色文献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促进学科交叉和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青海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服务
汇报人:
2023-11-18
目录
引言青海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地方特色文献服务的实践与创新地方特色文献服务的成果与影响未来展望与挑战应对
01
CHAPTER
引言
青海省高校图书馆多数拥有现代化的馆舍和丰富的馆藏资源。
馆舍规模
服务对象
合作与交流
主要服务于在校师生,同时也对社会读者开放。
线上线下互动
展览策划
01
定期举办地方特色文献主题展览,展示馆藏精品,提高用户对地方文化的认知。
学术讲座
02
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地方特色文献开展学术讲座,深化用户的专业理解。
合作与推广
03
与其他文化机构、学校等合作,共同推广地方特色文献服务,扩大服务影响力。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等网络渠道,加强服务的线上推广,吸引更多潜在用户。
02
CHAPTER
青海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青海省高校图书馆积极开展对地方特色文献的全面收集工作,通过采购、捐赠、交换等方式获取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源。
全面收集
对于收集到的地方特色文献,高校图书馆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确保文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利用。
系统整理
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地方特色文献进行数字化保存,以防止文献老化、破损,提高其保存和利用效率。
数字化保存
数据标准化
对地方特色文献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数据格式和标引规范,提高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共享性。
试析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
![试析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2cf85ad402d276a201292e25.png)
试析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作者:冯昕杰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6期地方文献是反映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方面情况的文献资料的总称。
一、地方文献收集与利用的意义(1)是认识一个地域的百科全书。
珍贵的地方史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地方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在本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科研等方面制定方针政策和规划决策提供地方资料,防止决策的主观性和盲动性。
(2)是修史编志的参考依据。
许多重大社会变革和技术改造及社会变迁的轨迹都记录在地方文献里,为专业人员从事专业研究、编史修志、文艺创作、繁荣地区文化事业提供了系统的、可贵的资料及素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是弘扬地方文化的倍增器。
开发地方文献既能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增强地方民族的凝聚力,又能保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研究,把一些已经失传或是很难觅到踪影的老风俗、老手艺记录下来,再次被人们熟知、掌握,使得这些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发扬。
(4)是发展地方科研、教育事业的原动力。
能为本地区的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同时还提供了宝贵的乡土教材,为本地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特殊的教育材料,促进科教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5)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源,对国内外了解该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的生态资源、独特的历史和人文景观起到宣传和桥梁作用,吸引国内外经济实体前来投资、开发、旅游,推动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6)是反映图书馆馆藏特色的标志。
有助于图书馆保存地方文献典籍,形成馆藏特色,完整保存地方文献典籍,对本馆的文献资源和文献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图书馆的藏书所具有的地方文化特色。
二、地方文献的特点及范围(一)地方文献的特点(1)地域性。
地方文献反映了区域范围的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牲。
对青海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
![对青海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677771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4.png)
对青海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刘文祖【摘要】The author gives an over view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libraries in Qinghai province about 20 yesrs,and proposed mew measures on the construction.%本文对青海高校图书馆近20年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青海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4)003【总页数】3页(P158-160)【关键词】青海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资源建设【作者】刘文祖【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8.6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行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是我国最大规模以藏书建设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的图书馆协同活动,为文献资源评估和建设规划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青海高校图书馆于1992年6月起在近2年时间里对各馆文献资源现状和优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文献的使用现状和读者需求满足情况等做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青海高校实际,提出了图书馆文献布局方案和资源共享实施措施。
[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献资源建设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深刻影响着青海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效率和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率。
青海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纸本文献严重不足,馆藏资源几乎均无数字化,电子资源特别是外文资源严重匮乏。
目前,青海只有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3所本科高校和5所高职院校,其绝大多数文献信息资源集中在3所本科院校图书馆。
以3所本科院校图书馆为例,截止到2010年藏书总量约为330.8万余册,全日制学生总人数约为3.95万人,生均所占图书为83.75册;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3所高校图书馆生均所占图书分别约为68.24册、85.77册、93.68册,尚未达到教育部对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外文图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基本停止订购,如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从1986年以后没买过外文图书;电子资源的建设也举步维艰,除引进了数量不多的中文数据库之外,外文数据库的引进几近于零,突显出青海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整体建设严重不足的局面,做到充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
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
![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5b949b7284ac850ad024291.png)
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一、搜集范围哪些资料属于地方文献,在图书馆界向无定论,各馆的收藏范围也有所不同。
本人认为所谓地方文献,必须同时具备地方性和文献资料性。
首先要有地方性,即:某一地方的文献资料必须是与某一特定地方有关。
如宁夏地方文献就要与宁夏有关。
凡是与宁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工业、农业、水利、物产、军事、国防、人物、文学、艺术、卫生、教育、科学研究等有关的文献资料都符合这一特性。
相反,凡与宁夏无关的文献资料,不论其价值如何,都不能列为宁夏地方文献。
至于有些文献资料与宁夏有关又与其他某一地方或几个地方有关的话,那么在宁夏可列为地方文献,在另外与其有关的那些地方也应列为这些地方的地方文献。
如民国三十三年甘肃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的《甘肃之特产》一书,应属甘肃地方文献,但观其内容,包括宁夏固原县、隆德县以及海原县的物产资料,因此也应属宁夏地方文献。
以上说的是地方性,只有地方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文献资料性。
即必须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文献”一词见于《论语》,宋朱熹注谓“文,典籍也,献,贤也”。
据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商务印书馆一九六二年出版的《汉语词典》解释:“盖指文章耆旧,文化之所籍以保存者,后世也用以专称典籍文章制度之类”。
我们所说的文献资料性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指它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并非一切文字材料、印刷品都可称为文献,也并非与某一地方有关的片字只语都可列为地方文献。
二是指它的形式必须是典籍文章制度之类,包括书籍、报纸、杂志、论文、制度、报告、调查、图片、地图、文艺作品等。
相反凡不具有文献资料性,尽管有地方性仍不属地方文献。
举例言之,银川的海宝塔、石嘴山的瓷器、灵武水洞沟出土的古化石无疑都具有宁夏地方性,但它们只能是宁夏的古建筑、工业产品、古文物,决不能列为宁夏地方文献,更不能由宁夏图书馆专门收藏。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凡是地方文献必须同时具备地方性和文献资料性,同样,凡是同时具备地方性和文献资料性的皆可归人地方文献。
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_0
![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_0](https://img.taocdn.com/s3/m/05408a25bb68a98271fefae9.png)
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日趋显著,不少图书馆都把地方文献作为本馆的特色馆藏,不断加强其建设、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经过近几年的调整、规范,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
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如何加强其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现状我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利用工作,早在80年代初,就由原历史资料部下设的地方文献组承担。
并设有地方文献专藏库。
搬入新馆后,于1997年正式成立了地方文献部,部门内设地方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专藏库、地方文献报刊库、少数民族阅览室、文革资料库、古籍阅览室、古籍库。
地方文献部现有工作人员10人。
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之人,中级职称6人、另外2人是新分配来的大学本科生。
几年来,地方文献部在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我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采用呈缴、征集、采购、走访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呈缴本方式为主,其它方式为辅。
对于一些非正规出版物,由于其不正规的发行渠道,造成征集困难。
征集人员一旦获取信息,能够及时上门征求。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会议资料,如今年6月在我省召开的“民营企业参与西北经济结构调整项目洽谈会”,我馆征集人员走访了这次会议,及时获取了会议上散发的资料。
经过近二十年的搜集积累,我馆地方文献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独立的、多种载体构成的藏书体系。
2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我馆对地方文献工作的管理在迁入新馆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各种类型的文献存在着交叉现象,有的应属于报纸类的小报被归入期刊中,而有些属于期刊类的文献则被归入图书资料中。
又如期刊按规定应接字顺排架,但实际上却只是把解放前期刊与解放后期刊分开排列,从而形成两个头。
地方报纸则无统一排架,分散陈列等等,这些混乱现象显然不利于管理和利用。
针对这些问题,迁入新馆后,特设了地方文献专藏库、地方文献报刊库,工作人员根据地方文献形式上的特征对原有的文献重新进行规范整理。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86755d33964bcf84b9d57b61.png)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
它综合记述了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
从秦汉之发端,两宋的成熟,到明清的鼎盛,乃至于今天的盛世修志,两千年来人们已经编纂了大量的方志,并将继续编纂下去。
为了使方志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人们对其的典藏、整理、研究也随之展开、深入,并且已取得相当的成果。
为便于人们的工作与研究,人们编制了大量的方志书目与索引。
一方志著录于书目始于南朝宋王俭的《七志》,其“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著录有地记、地志等方志。
到了唐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时,其地理部首开将方志纳于正史艺文志的传统。
此后,方志的不断发展,数量逐渐增多,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1912年近代第一部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终于问世。
从此以后至今,不同的单位和个人陆续编制了众多的方志书目。
北京图书馆是收藏中国新旧方志的最大藏家,对方志的整理也取得相当的成果,先后数次编制了馆藏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系缪荃孙编。
清学部图书馆是清政府筹办京师图书馆时的称谓,也就是北京图书馆的前身。
该目录是清点内阁大库移交京师图书馆的方志目录,收入《古学汇刊》丛书,于1912年刊行。
它著录通志60部,府、州、县志1676部,其中明代方志224部,不全志360部。
1933年5月,谭其骧编制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收志书3800余种。
该书目对著录项目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书后附索引。
这对于以后方志书目的编制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作用。
1936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二编》出版,它收录了1933年5月-1936年6月入藏方志862部。
1957年11月《北京图书馆方志目录三编》印行,它反映了抗战期间于西南等地区的采访成果和新中国成立后该馆的入藏情况,收志书2177种,附名胜、古迹、山志等180种,总计2357种。
此后,北京图书馆入藏方志又有较大的收获。
关于对地方文献资料收集收藏范围的探索
![关于对地方文献资料收集收藏范围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194ad8c2050876323012120c.png)
关于对地方文献资料收集收藏范围的探索作者:周克庆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1期[摘要]本文着重对地方文献的内涵做了阐述,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范围。
同时也提出要视若干情况,在划定的范围内加以适度延伸,保持文献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
[关键词]图书馆地方文献内涵收集收藏范围[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27-01一、把握地方文献资料的内涵地方文献是有关地方的一切有价值的资料,是记录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是人们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
其内涵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之分。
广义的地方文献指有关地域的史料、人物和地方版本的文献。
即由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史料三部分构成,广义说强调文献价值的资料性特征,内容、版本和作者三者之一与当地有关联即可。
狭义说强调文献内容的地方区域性特征,当地出版物或当地作者著述内容,若与当地无关即不属于地方文献。
各地图书馆则根据自身情况,在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上,分别采用了广义或狭义说。
笔者认为各馆根据自身条件和地域情况,对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采用广义说或狭义说均无可非议。
但笔者倾向于采用广义说和狭义说的有机结合,确立二者以哪一种为主或辅,以作为收集收藏的指导原则,有利于对本区域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
二者不可截然地划分出严格的界限。
如果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收藏中,采取绝对的观点,有可能在实际操作中,使有着诸多关联的地方文献资料在收集与收藏中发生人为缺漏,影响地方文献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
二、确立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范围(一)以反映本辖区为内容的文献资料为主在明确地方文献概念的内涵基础上,即可依据本馆的客观条件和地域特点来确立地方文献的收集收藏范围。
目前多数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地(县)级公共图书馆都依据地方文献的内涵,选择采用狭义说来划分收集地方文献的范围。
即凡是本地出版物、史料、著述等,其内容如与本地无关,均排除在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收藏范围之外,反之亦可纳入收集收藏之列。
关于编写青海地方史的几个问题——兼与李文实先生商榷
![关于编写青海地方史的几个问题——兼与李文实先生商榷](https://img.taocdn.com/s3/m/797cd04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1.png)
关于编写青海地方史的几个问题——兼与李文实先生商榷
芈一之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0(000)001
【摘要】本学报在一九七九年3—4期上发表了李文实先生《读〈青海地方史略〉琐议》一文后,引起了许多有趣于青海历史的同志们的关注;《青海地方史略》(征求意见稿)的笔者芈一之同志也分别致函本学报编辑室,陈述不同观点,并寄来《关于编写青海地方历史的几个问题——兼与李文实先生商榷》一文,以资争鸣。
为了贯彻“双百”方针,正常地开展学术讨论,以促进青海地方历史研究,现将芈一之同志来稿原文照登。
【总页数】7页(P50-56)
【作者】芈一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金代琼华岛再考——兼与李文辉先生商榷 [J], 郑永华
2.青海民国史研究的进入——兼评李文实先生的文章《马氏家族长期统治青海的原因试测》 [J], 菅志翔
3.再说《更路簿》的“更”——兼与李文化等先生商榷 [J], 逄文昱;
4.再说《更路簿》的“更”——兼与李文化等先生商榷 [J], 逄文昱
5.也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兼与万绳楠先生商榷[J], 高华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方文献采集规章制度范本
![地方文献采集规章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307c706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3.png)
地方文献采集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地方文献采集工作,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所称地方文献,是指反映本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各类文献资料。
第三条地方文献采集工作应遵循全面、系统、历史、辩证的原则,注重文献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四条地方文献采集工作应坚持开放、共享、共建、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地方文献采集、整理、保存和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五条图书馆应设立地方文献采集工作机构,负责地方文献的采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等工作。
第六条图书馆地方文献采集工作机构应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地方文献采集的范围、对象、方式、周期等。
第七条图书馆地方文献采集工作机构应建立健全地方文献采集工作制度,确保地方文献采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第八条图书馆地方文献采集工作机构应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的合作,共同推进地方文献采集工作。
第三章采集与整理第九条地方文献采集范围包括:(一)出版文献: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年鉴、地方志等;(二)非出版文献:包括手稿、档案、照片、音频、视频等;(三)数字化文献: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网页、数据库等;(四)其他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
第十条地方文献采集对象包括:(一)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二)国内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三)其他具有地方文献收藏能力的机构和个人。
第十一条地方文献采集方式包括:(一)购买:通过书店、出版社等渠道购买地方文献;(二)交换:与其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进行文献交换;(三)赠送:接受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赠送的地方文献;(四)采集:实地采集非出版文献、数字化文献等;(五)其他合适的方式。
【地方】青海地方志办公室
![【地方】青海地方志办公室](https://img.taocdn.com/s3/m/365b91e6866fb84ae55c8d1a.png)
【关键字】地方青海省地方志办公室关于明确志书编修及综合年鉴编纂工作“时间表、路线图”的情况报告李培林副院长:过去的2016年,青海省地方志工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您在青海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全力推动和落实“两全”目标这一核心任务,统筹推进各项事业有序发展,全省地方志事业发展呈现了大步追赶的局面。
可以说,过去的一年,是全省地方志工作扭转主动局面、向着正确方向大步迈进的一年,是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激发广大修志工作者活力的一年,是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富有成效的一年。
截至2016年底,青海省规划编纂的121部二轮志书,已完成出版22.5部,占规划总数的18.6%;已启动编纂的116部、占规划总数的95.8 %;尚未启动的5部、占规划总数的4.2%。
全省8个市(州)已全部启动年鉴编纂工作,达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要求的6个、占比75%;46个县(市、区、行委)启动年鉴编纂工作的39个、占比85%;达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要求的5个、占比11%。
9月27—28日,您在我省调研时就“两全”目标任务落实提出“确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的要求。
为此,我们高度重视,就学习贯彻您的讲话精神作出安排部署,提出了“各地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对完成‘两全’目标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分时间、分阶段对任务进行分解,采取可行的措施,实实在在地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的要求,2016年底,全省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明确了志书编修及综合年鉴编纂时间表、路线图。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您提出的“确保到2020年,实现省省有志鉴、市市有志鉴、县县有志鉴,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督促落实,确保按期实现“两全”目标任务。
附件:1.二轮志书编纂时间表2.市(州)、县(市、区、行委)综合年鉴编纂时间表2017年1月23日报送:冀祥德主任。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17年1月23日印发附件1二轮志书编纂时间表注:5部尚未启动的志书由于种种原因,已向编委会提交审请,暂缓编纂。
浅谈《青海省志·水利志》(续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浅谈《青海省志·水利志》(续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f3a6e46c5da50e2524d7fc1.png)
浅谈《青海省志·水利志》(续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作者:王绒艳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1期[摘要]本文以《青海省志·水利志》(续志)的编纂为基础,对在新形式下,如何做好续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地方志资料搜集整理中图分类号:TV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000-01我们都知道要推出一部志作,其储备的资料往往是其成品书的十倍、几十倍,甚至百倍,资料用量很大。
而资料又因种种原因往往分散各处,不很集中,所以仅收集资料就要用很多时间。
再加上资料收集到手后,还有一个整理归类、辨伪存真的过程,所以,一部书从启动到出初稿,至少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时间是用在资料工作上。
当然,资料工作贯串于志书编纂的全过程。
即使已完成了志书初稿,但在评审和修订过程中,还必须对入志资料不断进行核实补充,直到志稿送出版社为止。
∕一、资料性是方志的基本特征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众所周知,志书有许多特性,但资料性是其本质属性,是基本特性之一。
只有通过资料,才能体现其它特性,方志的功能也只有通过资料,才能发挥出来,因此,胡乔木指出:“我们编出来的书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资料汇集。
”而志书资料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志书的功用,搜集与整理资料是志书编写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与首届志书相比,续志记述的上下限、历史背景、内容范围等均有所不同。
在这种新的情况下,如何做好续志资料的征集、整理工作,是每位修志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和认真做好的。
二、搜集资料是方志编纂的基础编纂志书,框架设计是重要的。
篇目制订后,首要任务就是搜集资料。
一部地方志的编纂,一般都要经过筹备发动、设计篇目、搜集资料、编写长编、把撰写志稿、总纂合龙、评议修改、审定出版等程序。
关于《青海地方文献目录》的收录原则和范围兼谈地志书目的收录问题
![关于《青海地方文献目录》的收录原则和范围兼谈地志书目的收录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775ccdada38376baf1fae2e.png)
关于《青海地方文献目录》的收录原则和范围兼谈地志书目的收录问题《青海地方文献目录》业已竣稿。
自一九八二年春拟议秉笔,至今两易寒暑,历经了整理、筛选、分类、著录、校审、抄目及编制索引等数个阶段,反复修订后,又广泛征求了有关专家和专业工作者的意见,目前已终审完毕,并交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刊行,不久可与广大读者见面。
这是一部反映青海省图书馆历史资料部所藏关于本省地方文献的书目。
由于青海素被称为“文献澌灭,杞宋无征”之区,地方文献史无专目,再加上种种原因,目前尚难以编出一部反映全部地方文献的完整目录。
今值举国振奋,致力四化之际,开发西北、开拓青海已是当务之急。
为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文献资源,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优势,兹谨以有限之馆藏,编成书目,向广大读者披露,以裨益于青海的经济建设和科研事业的发展,裨益于地方史及各地方专科史的研究和新方志的纂修工作的开展。
由于编辑工作甚为繁复,而各类文献又十分庞杂,加之编者限于学识,圃于见闻,收录内容有未周,著录难免有误,特把编目中最为繁杂的关于地方文献的收录原则和范围及其处理办法加以综述、探讨,由此提出地志书目的收录标准问题略抒己见,夹议其间,以进一步就正于同行、方家,并企为兄弟省、区编制地志书目留作前车之鉴。
一、关于收录原则有关一省、一地区的地志书目,从理论上讲,应该收录有关本省、本地区的全部文献,方能称为一部完整的地志书目。
而这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的,其间原因很多,无庸赘述,一般只能编制馆藏书目或联合目录。
而本目录所收则俱为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库和古籍书库所藏之地方文献,只能称为馆藏地志书目。
至于某种文献的地方性质的确定,取决于其主题、内容的地方特点,即内容涉及了某一特定地区任何方面。
本(一)目录所收录的地方文献,包括了地方史乘史料、地方人士的有关著作及少数地方出版物。
关于地方史乘史料凡总述、专述或涉及了本省政治、经济、生产、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物等方面的一切图书资料,都属于地方史乘或史料的范畴,都应该予以收录。
地方志在历代书目中的归属
![地方志在历代书目中的归属](https://img.taocdn.com/s3/m/c23adb240066f5335a8121e8.png)
地方志在历代书目中的归属张纪亮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著作体载,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地方志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得到完善,各朝代对于方志的纂修,也是经久不衰,一朝胜于一朝,终于形成了中国古籍中极有价值的很大一部分。
所以,历代目录书,无论是官目还是私目,都著录有相当数量的地方志书。
本文拟就地方志在历代书目中的归属问题做一些探讨。
自先秦至隋唐,这是中国地方志的萌芽、发展和趋于完善时期。
战国时期出现的《山海经》、《禹贡》,汉代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应劭的《地理风俗传》以及但望的《巴郡图经》、晋常璩《华阳国志》及挚虞《畿服经》、南朝的两部方志集:齐陆澄的《地理书》和梁代任昉《地记》,隋代郎蔚之《诸州图经集》,虞茂《区域图志》以及许善心的《方物志》,唐代李泰《括地志》,贾耽《海内华夷图》以及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这些志书,勾画出了地方志发展的一个大致轮廓。
在这个较长的时期中,地方志的内容范围尚不固定,宽狭不一,体例上也还不完善,不统一,在名称上更是芜杂,传、记、志、图经、图记、图志、志乘等等并用。
这都反映出地方志发展的不成熟,因而导致了在目录中的归属极不一致。
当然,方志归属的混乱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这一时期,尤其是在这个时期的前一段,目录书自身也是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分类体系既不固定,也不统一。
这两方面原因的结合,使地志图书[1]的归属更加杂乱。
汉代刘歆的《七略》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分类目录,它的分类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七略》虽已不传,但《汉书·艺文志》除把《七略》中的辑略分散到各略及各子目之后外,基本是照搬了《七略》。
我们借《汉书·艺文志》来考查一下《七略》的分类体系。
因书少不能单立一类,而把它们隶于其他相近似的类目,这是《七略》的一条立类原则。
诸如《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即《史记》)之类,并非属于春秋家学,也不都是编年体的史书,但在当时,这种性质的书不多,而它们又类似于《春秋》,于是就都附列到六艺略春秋家之后了。
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
![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4b5ab20dd88d0d232d46a16.png)
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一、前言地方文献是我国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出版物记载和反映了当地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和财富。
目前,地方文献工作在我国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已受到普遍重视,许多馆建立了地方文献专藏,对文献的收集、整理、报道和利用做了大量工作,为当地的四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国的地方文献工作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在各方面已远不能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要求。
在今天新技术革命浪潮蓬勃兴起的形势下,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怎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一重要课题,已历史地摆在我们图书馆工作者的面前。
我们认为,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地方文献工作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使传统的地方文献工作获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地区出版物资源共享的目的。
基于这种认识,我馆在原有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上,开始用电脑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
经过一年多的研制,该数据库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
为与国内同行交流,本文对该数据库系统作简要介绍。
二、收录范围与文献源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明确收录范围和解决文献源问题。
对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我馆前馆长杜定友先生曾提出过著名的“史料、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三部分的论述。
在杜定友先生的倡导下,我馆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建立了广东地方文献专藏。
根据我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入藏情况,我们拟定了地方文献数据库收录范围的原则:1.具有广东地方特点,并有一定学术、史料价值的文献资料(包括有地方特点的科技文献)。
2.反映本省人物(包括广东籍知名人士以及在广东有过影响的非广东籍人士)生平、传记、事迹的文献资料。
3.有广东地方特点的本省出版物和外省出版物。
4.广东人士著述(拥有地方特点的文献资料部分)。
对不予收录的文献,也作了如下规定:1)虽是地方出版物,但内容并无地方特点的文献资料。
2)作者虽是广东人士,但文献内容并无地方特点的著述。
3)无地方特点的科技文献。
4)印刷质量差,内容贫乏的非正式出版物。
搜集整理青海地方文献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搜集整理青海地方文献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395bbe6d9b6648d7c1c74690.png)
可 从 这 些 发 展 变 化 中 找 出 规 律 , 鉴 历 史 , 取 教 借 吸
逐 渐 崭 露 头 角 的 地 方 文 献 .已 被 实 践 充 分 证 明 是 区 域 经 济 、 化 、 治 发 展 的 有 力 支 撑 点 , 地 方 物 质 文 政 在 文 明 和 精 神 文 明建 设 中越 来 越 显 示 出 它 的 重 要 地 位
和 作 用 。 究 地 方 文 献 , 集 整 理 和 开 发 利 用 地 方 文 研 搜
化 等 方 面 发 展 的 基 本 面 貌 与 历 史 发 展 趋 势 , 导 者 领
有 畜产 品资 源 、 产资 源等 等这 些资 料翔 实、 确 、 矿 准 可 靠 , 有 关 部 门 开 发 地 方 土 特 产 品 , 以 提 供 翔 实 为 可
可靠 决策依 据 。
1 2 2 利 用 地 方 文 献 , 展 地 方 旅 游 经 济 的 发 展 促 . . 发 使 人 们 物 质 生 活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方 旅 游 业 正 在 悄 地
献 的搜 集 整 理 与 开发 利 用 的措 施 方 法 。
关 键 词 : 海 ; 方 文 献 ; 济 建 设 青 地 经 中 图 分 类 号 : 5 (4 ) G2 5 2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7 6 2 ( 0 9 2 一 O 2一 O 1O— 9120)3 11 3 的 原 始 记 录 和 官 方 统 计 资 料 , 实 可实 施 西 部 大 开 发 的 战 略 , 是 西 部 经 济 实 即 现 腾 飞 的历 史 机 遇 , 是 西 部 各 行 各 业 面 临 的新 挑 又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地方志编纂“两全目标”工作的通知-青政办函〔2018〕101号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地方志编纂“两全目标”工作的通知-青政办函〔2018〕101号](https://img.taocdn.com/s3/m/405baa3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0.png)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地方志编纂“两全目标”工作的通知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地方志编纂“两全目标”工作的通知青政办函〔2018〕101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2017年11月全省地方志编纂“两全目标”工作推进会以来,各地区、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推进会和省政府领导批示指示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举措,有力有序推进“两全目标”,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同时,仍有部分地区和单位“两全目标”工作滞后,如期完成“两全目标”困难较多,需强化措施,加强力量,加快推进。
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全省地方志编纂“两全目标”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
“两全目标”是《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己列入《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必须完成的刚性任务。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法治意识,提高方志文化自觉,强化责任担当,采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等方法,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加快推进“两全目标”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以过硬作风抓好落实。
《地方志工作条例》和《青海省地方志工作规定》明确,地方志工作是各级政府的“官职”“官责”,各级政府和省志各承编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经常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全力抓好编纂工作。
尚未形成初稿的志书必须在2018年底前完成初稿;已完成初稿的志书要抓紧审稿。
青海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青海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b3ef45e518964bcf847c5f.png)
、
பைடு நூலகம்
青海 地 方文 献 建设 的意 义
合 , 以为本省各级 领导 机关 即有关部 门 的决 策 、 可 规划 、
制定 方 针 提 供 省 情 资 料 和 历 史 借鉴 。所 以地 方政 府 在 对 当 地 城 市 规 划 和 管 理 时 , 导 者 的 决 策 必 须 建 立 在 认 识 领 地 方 历史 、 文 环境 、 人 自然 状 况 , 分 科 学 地 分 析 各 种 大 充
就 青 海 地 区而 言 , 漫 长 的 历 史 演 进 和 民 族 融 合 进 在 程 中 , 步形 成 了多 元 化 、 民族 性 丰 富 的 高原 地 域 文 化 逐 多
志有宋代李远 的《 唐录》 明嘉靖 张雨 的《 青 、 边政 考》, 以
特色 。青海地方文献 T作 承担着 抢救 、 传播 青海 地域 文
了建设青海地 方文献的六个策略 。
关 键 词 :青 海 地 方 文献
中 图 分 类 号 : 2 9 2 G 5.7
作者 简介 : 王清香 , , 女 青海师 范大学图书馆研 究馆 员。研 究方向 : 图书馆 学。
地 方 文 献 是 中 国传 统 文 化 重 要 的组 成 部 分 , 涵 盖 它 了 某 ~ 地 域 的 历 史 、 理 、 化 风 俗 、 会 结 构 、 族 宗 地 文 社 民
化 的 责任 , 须 从 广 度 和 深 度 上 进 一 步 开 发 青 海 地 方 文 必
及《 西宁 卫志 》 《 宁 志》 《 、西 、 西宁 府新 志 》 《 、 碾伯 志 》 、
《 丹噶尔厅志》 《 录大通乘秩稿 》、 大通 县志》 。从 、采 《 等 18 9 0年起 , 全省陆续有 1 州 、 县编写 地方 志, 4个 市、 地方
地方志文献收藏工作思考建议.doc
![地方志文献收藏工作思考建议.doc](https://img.taocdn.com/s3/m/fb494294c281e53a5802ffa7.png)
地方志文献收藏工作思考建议地方志是分门别类记述一定地域范围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发展的著述,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的综合反映。
地方志文献收藏不同于一般图书收藏,它是自成一体的历史典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
做好地方志文献收藏是地方志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现结合**县地方志文献收藏实际,对地方志文献收藏工作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县地方志办公室(简称县志办)自1983年成立以来,不仅收藏本办编纂出版发行的《**县志》、《**县地名志》、《富州县志点注及资料辑录》和《**县普阳煤矿志》、《**一中五十年》、《**县外事志》、《**县国土资源志》、《**县交通志》、《**县扶贫志》、《**县林业志》、《**县政协志》等16部志书以及8部《**年鉴》,还收藏了《中国党史大事记年表》、《中国共产党60年大事简介》、《光辉的三十五年(1949~1984)》、《中国旧志名家论选》、《云南省志》、《天文气候志》、《地质矿产志》、《城乡建设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百色市志》、《腾冲县志》、《玉溪县志》、《路南县志》等地方志文献461册。
同时,收藏有中国地方志、云南史志、广西地方志、文山史志等杂志合订本58册。
二、存在问题当前,县志办收藏的地方志文献虽然为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利用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成为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助手。
但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落实和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不善。
一直以来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藏书管理比较混乱,连基本的藏书目录、借书登记簿都没有,造成资料遗失。
经XXXX年底清理登记,资料不配套,残本较多,一些重要文献资料已丢失。
2、藏量不足。
除了省内地方志书较全外,其它相关文献资料较少,尤其是缺少志书以外的其他地方文献资料。
近年来,基本没有添置新的地方文献,藏书量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地方志工作总体规划的通知-青政[2006]61号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地方志工作总体规划的通知-青政[2006]61号](https://img.taocdn.com/s3/m/857beb7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2.png)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地方志工作总体规划的通知正文:----------------------------------------------------------------------------------------------------------------------------------------------------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地方志工作总体规划的通知(青政[2006]61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地方志工作总体规划(2006年-201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二00六年八月一日青海省地方志工作总体规划 (2006年-2015年)为了全面贯彻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明确全省地方志工作 2006-2015年十年发展目标和任务,更好地发挥地方志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扎实推动地方志工作的深入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有关要求和精神,结合全省地方志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地方志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承创新,与时俱进,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在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特有的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二、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坚持修志与用志相结合的原则,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以组织编纂志书、综合年鉴和地情资料为基础,以建设方志馆、地方文献资料库、网络中心为依托,以巩固与发展修志队伍和提供财力支撑为保障,积极推进地方志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到2015年,总体完成全省第二轮修志和年鉴编纂任务,把全省地方志系统初步建成地方文献中心、地情资料中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青海地方文献目录》的收录原则和范围兼谈地志书目的收录问题《青海地方文献目录》的收录原则和范围兼谈地志书目的收录问题《青海地方文献目录》的收录原则和范围兼谈地志书目的收录问题2007-05-25计算机信息技术《青海地方文献目录》业已竣稿。
自一九八二年春拟议秉笔,至今两易寒暑,历经了整理、筛选、分类、著录、校审、抄目及编制索引等数个阶段,反复修订后,又广泛征求了有关专家和专业工作者的意见,目前已终审完毕,并交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刊行,不久可与广大读者见面。
这是一部反映青海省图书馆历史资料部所藏关于本省地方文献的书目。
由于青海素被称为“文献澌灭,杞宋无征”之区,地方文献史无专目,再加上种种原因,目前尚难以编出一部反映全部地方文献的完整目录。
今值举国振奋,致力四化之际,开发西北、开拓青海已是当务之急。
为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文献资源,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优势,兹谨以有限之馆藏,编成书目,向广大读者披露,以裨益于青海的经济建设和科研事业的发展,裨益于地方史及各地方专科史的研究和新方志的纂修工作的开展。
由于编辑工作甚为繁复,而各类文献又十分庞杂,加之编者限于学识,圃于见闻,收录内容有未周,著录难免有误,特把编目中最为繁杂的关于地方文献的收录原则和范围及其处理办法加以综述、探讨,由此提出地志书目的收录标准问题略抒己见,夹议其间,以进一步就正于同行、方家,并企为兄弟省、区编制地志书目留作前车之鉴。
一、关于收录原则有关一省、一地区的地志书目,从理论上讲,应该收录有关本省、本地区的全部文献,方能称为一部完整的地志书目。
而这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的,其间原因很多,无庸赘述,一般只能编制馆藏书目或联合目录。
而本目录所收则俱为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库和古籍书库所藏之地方文献,只能称为馆藏地志书目。
至于某种文献的地方性质的确定,取决于其主题、内容的地方特点,即内容涉及了某一特定地区任何方面。
本目录所收录的地方文献,包括了地方史乘史料、地方人士的有关著作及少数地方出版物。
(一)关于地方史乘史料凡总述、专述或涉及了本省政治、经济、生产、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物等方面的一切图书资料,都属于地方史乘或史料的范畴,都应该予以收录。
在这个前提下,打破了文献内容的时代限制,打破了文献作者的时代、籍贯及其立场、观点的限制,打破了文献的出版时间、出版地、版本形式以及版本文字形式的限制。
文献内容所反映的时代,上限可任意延伸,下限以编目时所已入藏的文献为准,时代越近,资料越新,其实用价值越大。
当然,丝毫不排除年代久远的史料的学术研究价值及其对现实的参考指导意义。
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决定了文献内容的思想性、真实准确程度及其使用价值。
从给地方史学工作者及广大读者提供更多资料的需要出发,本目录采取兼收并蓄的原则,对各种不同立场、观点的图书资料广予收录,由读者自行抉择、分析、利用。
例如,对于发生于1939年10月至翌年4月马步芳在河西走廓一线疯狂围击红四方面军西征部队这一史实,本目录既收录有关的所有真实史料、老红军的回忆录以及马部旧人员在解放后的供述,也收录当时反动当局的所谓“纪述”、“总结”以及旧报上的吹嘘报导剪辑,而这些东西不能视为真实史料,只能当作反面的资料以供参考之用,让读者从中看清青海军阀的反动凶残面目,或通过分析,察伪窥真,从中找出有用的材料来。
(二)关于地方人士著作凡内容涉及本省的地方人士的一切著作,都在收录之列。
在这个前提下,打破了著作的学科内容、体裁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的限制,打破了著者的时代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地方人士”概念的范围。
列入收录范围的地方人士著作,取决于其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地方特点,否则不收。
如清乾隆举人、碾伯吴拭的一般性经学、佛学论著不收,而他的歌咏青海山川、风土、人情的诗文著作则应收录。
关于“地方人士”的概念,一般指本地、本省籍人物中具有某种名气者。
但在确定地志目录中地方人士著作的收录原则时,应该扩大它的含义,从广义上来理解、处理。
凡对本省、本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起过某种推动或阻碍作用(或者影响)的人物,都应视为地方人士。
这就打破了人物籍贯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人士著作的收录范围,即主要决定于其著作的内容是否与本省有关。
如外地、外省籍人士,或在本省服官为吏,或寓居此间从事某种职业,或来本省游历考察,他们的只要内容涉及了本省、地方特色较为突出的诗文论著,都应作为地方人士的有关著作而加以收录。
例如《乐育园诗草》,为清乾隆间西宁道署、府、县官员之间的酬唱集,就属此类。
反之,到外省任职或从事其他事业的本省籍人士,其内容涉及了本省的著作,也应收录。
如曾任广东翁源、茂名、龙川知县的清末西宁举人刘永椿的《岭南杂吟》即是。
当然,地方人士著作也包括了不少当代的集体创作,如戏剧、曲艺、纪念文集等。
(三)关于地方出版物凡内容涉及本省或具有较好版刻特色的地方出版物,都应予以收录。
凡内容与本省无涉、地方特点不明显、资料价值极低或无助于地方版刻史研究的一般性地方出版物,都不在收录之列,另外,单幅图画及本省编印的各级各类课本等普通教材不收。
显而易见,地方史乘史料、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之间,有着交错重迭的交叉关系。
地方史乘史料中既有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也有非地方人士著作和非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作中既有地方史乘史料和地方出版物,也有非地方史乘史料和非地方出版物;同样,地方出版物中肯定会有更多的地方史乘史料和地方人士著作,也会有一些非地方史乘史料和非地方人士著作。
然而,关于这种现象的研究已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
本文仅是就这三大部分的文献阐述其收录原则,尤其着重于规范三大部分中属于上述“非”字一类的文献。
因此,无庸多费笔墨来论述它们之间的各种辩证关系。
况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书目的’收录原则并无实质性的影响或冲突。
以上三方面的收录原则,是根据本馆所藏三大部分的地方文献现状及其实用意义等为基点确定的。
但是,在实际收录时也并没有完全拘泥于某种原则而一成不变,有时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着一定的灵活性。
二、关于收录范围地志书目中,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以收录原则为根据和规范,在编目时对庞杂的馆藏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筛选和审定。
文献的收录工作贯串了我们的整个编制工作的全过程,直至终审定稿为止。
可见文献的收录工作是何等繁复,何等重要。
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在累千积万的藏书中使收录工作做到巨细无遗或百不一错。
地志书目中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除上述收录原则规定的主题内容等实质性问题以外,还要注意解决按各种形式区分的收录范围问题,如地区范围、民族范围、学科范围以及版本形式范围等等。
(一)关于地区范围这是一个最为复杂的问题。
地区的划分包括行政区域和自然区域的划分。
而行政区划又随着历代的建制沿革而不断改变,自然区划也会随着地质、地理情况的变化而出现差异。
当然,总的着眼点应注意于今,但同时又不能忽略历史的演变。
青海的行政区划问题甚为复杂。
从历史上看,青海的内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禹贡》称,河湟一带上古乃西戎地,先秦时为西羌所据,曰湟中。
西汉起在此拓边屯田,置临羌、破羌县,属金城郡(今兰州),从而纳入西汉版图。
逮汉魏以还,迄于宋元,因长期与吐谷浑、吐蕃等古代少数民族争战不止而兴废频仍,因革屡易,曾递设西平郡、乐都郡、鄯州、西宁州等,以辖治河湟地区。
明初改设西宁卫,隶陕西行都司,清初因之,雍正二年改卫为府,辖治青海湖以东地区,又设青海办事大臣总理蒙藏事务及府辖以外的地区。
有清一代,曾反复地分受陕西、川陕、陕甘总督及甘肃巡抚节制,民国初则属甘肃省管辖,直至1929年初青海从甘肃划出另建行省为止。
即便建省以后,如循化等地仍然分属无定,而青甘、青康、青藏之间的疆界纠纷犹不断发生。
两千多年来,尤其在清代以来的二三百年间,青海与陕、甘、宁、新、川、康、藏等省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民族、宗教诸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与甘肃的关系尤为错综复杂。
从自然区域上讲,青海为黄河、长江两大巨川之源,昆仑、积石、祁连、阿尔金诸山脉横亘数省;青海又地处青藏高原,不管在自然地理还是在经济地理方面与相邻省区异同甚多。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准确地确定青海地方文献的地区范围是十分困难的,过宽则滥,失去本省独有的文献的地方特色;过严则隘,使读者缺乏文献选择的回旋余地。
另外,青海地处西陲,古来土地瘠薄,气候苦寒,大漠遐荒,人烟稀少,素被视为“绝域”、“畏途”;而历代反动统治者除在青海耽于杀伐征敛之外,毫不注重文献蒐集事业,加之开发甚晚,文化落后,近代以来兵燹不断,灾乱连年。
使得本来己为数不多的地方文献屡遭流失以至绝灭。
时至今日,地方文献短缺严重,本省方志,地志寥寥可数。
居于上述地理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本目录不得不适当扩大了地方文献的地区范围,考虑原则上以有关本省的文献为主,同时选收与本省有某种联系的其他资料,包括西北、康藏地区的总论性文献以及甘肃省的早期地方志乘。
为了突出重点,在编排目录时,除以类相从、时代序列外,还进行了地区上的必要的先后区分。
扩大文献收录的地区范围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读者在研究地方史、民族史和考察本省社会历史发展及现状时能有足够的文献选择余地,以扩大视野,稽考有征。
诚然,所谓扩大地区的收录范围,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加以约束的。
例如,西北、康藏地区社会科学方面的资料,特别是史地一类的文献,与本省关系较密切,则适当放宽收录范围,而应用科学方面则较为严格控制。
即使是史地文献,属于甘肃、宁夏的就宽一些,陕、新、康、藏等又严一些。
总论性文献宽一些,专论性文献则严一些。
早期文献宽一些,近期及当代文献又严一些,等等。
例如陕西,仅收清初及清初以前的全省通志,因当时青海属陕西行都司或川陕、陕甘总督管辖;甘肃则兼收民国初期以前的通志及各府、州、县的方志,因当时青海、甘肃尚未分省。
(二)关于民族文献的收录范围青海是个多民族的地区。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羌人、匈奴、鲜卑、吐谷浑、吐蕃、蒙古等古代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争夺征战之地。
今天,尚有汉、蒙、土、藏、回、撒拉、哈萨克等民族的人民在这里致力开拓,建设家园。
地方民族文献,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馆藏的本省民族文献较富,其中以有关民族斗争、民族习俗、调查记录等资料和民族民间文学方面的文献居多。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有关少数民族的史料都能在一些综合性的地方文献中得到反映,如方志、游记、历代档案及宗教文献等。
需要加以说明的有两点,一是外省区与本省在历史上有渊源关系及密切联系的同一少数民族的文献,特别是有关民族斗争、民族习俗、民族交往等方面的邻近省区民族文献,应列入收录范围,如西藏的有关藏族历史、藏族习俗等方面的文献,清末甘宁青一带地区的回族斗争文献等;一是与本省有关的宗教史、宗教活动、地方宗教人物一类的文献,也应注意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