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经济地理学(第三版)第一章绪论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 第一章 绪论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 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e9559c29f46527d3250ce013.png)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2)部门统计学派:以费根(Y. K. Feegen)和康斯坦丁
诺夫(O. A. Konstantinov)为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
出于计划体制的背景,他们所主张的观点强化了政府的 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
图1-5 地理学学科划分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 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 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 分支。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某区域(如深圳、广东、中国、东亚) 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空间关系及其与 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等。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对象,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
球企业区位。 20 世纪60 年代初开始的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关注
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 (三)研究方法论的变化
规范性分析(如区位论)→实证主义分析(如计量方法) → 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多维转向(文化转向、制 度转向、关系转向等)。
图1-3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 重要影响。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自 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应 了解一些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67d862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2.png)
地租曲线: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入
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
观点: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以追求最大的地租
收入为目标——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 物进行种植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27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核心思想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在既定假设条件下,依据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益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端点经济区位理论: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送达价格:是生产费和运费之和,可用从生产地向 外呈放射状的等送达价格线来表示。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32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三、廖什的区位理论
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小结 ▲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 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即市场区形状是蜂窝状的正 六边形“面”状市场。 ▲韦伯学派的“点”状市场
➢规模经济:也称大规模生产的节约,是指生产部
门(工厂或企业)随着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规模的不 断扩大,其单位产品成本不断降低,收益递增的一 种趋势。(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14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三个基本)交通网;交通流;地域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成本:因运输方式不同
因定价制度不同——距离比例运价; 区段运价;远距离递减运价;均一运价。( 图 )
交通便捷程度:连结度(贝塔指数)、通达度(通
达指数和分散指数)
完善的交通网提高了区域地理可进入性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绪论
![经济地理学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421e609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c.png)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 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 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 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全书 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 32650 字。共 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 4篇。
《禹贡》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 《书》)中的一篇。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 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 《禹 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 豫、梁、雍。
作用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 史志描述 商业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研究
史志描述
国内的《山海经》 《禹贡》 《五藏山经》 希腊的《地理学》 春秋战国以后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主编
的《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 《宋史》和《明史》编写时,所列食货志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 汽车工业 第二节 电子工业 第三节 服务业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二节 全球化与当地化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三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源的利用,以及世界经济的
版(1994)
分布和扩张。
马西(D.Massey),《劳动空
8.经济空间是经济的社会
间分工:社会结构和生产地理》
关系差异和相互关联的产物。 第二版(1995)
归纳总结:
1.多数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 动的空间方面;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25b4afdd3383c4bb4cd24c.png)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3a3875996bec0975f465e282.png)
美国大公司R&D区位及其变化(1965—1977)
跨国生产单位的几种组织型式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
1、后者研究供求关系规律
研究如何使 用有限的资源 分配生产各种 商品等
2、前者研究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规律,
工业区位和空间组织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等
(2)国内重点项目布局和联合选厂为中心的 区域规划 (3)国内工业生产综合体、城市工业开发区和 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论证等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1989年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半导体、集成电 路和微处理器)的空间分布
二、学科体系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3、交通运输地理学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微观的企业区
位与环境,中观尺度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和宏观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
二、学科体系
二、学科体系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
1、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 系的一般原理 2、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 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 3、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 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
4、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
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
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学科体系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1、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形成的条件、因素、特 点和发展预测 2、全国各地区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和评价,新 开发地区的综合考察和建设规划 3、已开发地区的综合发展问题, 4、骨干工业项目或综合体方案的论证
关键因素是经济规律作用
3、研究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aa8a15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b.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2、特点:(1)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①《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②《禹贡》(《尚书·禹贡》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禹贡》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论述了夏朝各类土地的区别,贡赋的等级,进贡物品的名称,以及进贡的路线等。
将九州的田地按肥沃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
)③《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④《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斯特拉波r(S t ab o),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家。
约公元前64或前63年生于小亚细亚的阿马西亚,约公元23年去世。
受过良好教育。
后移居罗马,游历意大利、希腊、小亚细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地,曾在亚历山大城图书馆任职。
著有《历史学》(43卷)和《地理学》(17卷)。
西方古代地理学的一部经典著作)。
(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德国地理学家瓦伦纽斯,1650年写成《普通地理学》(又译《通论地理》),把地理学分为两部分:普通(或通论)地理学、特殊(或专门)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112aad008a1284ac85043d9.png)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演进机制:政府、市场 • 配第—克拉克定理 • 库兹涅茨法则 • 霍夫曼定理 • 雁行形态说:进口—国内生产—出口
区域空间结构 • 基本要素 • 模式: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区域城市对称 • 演变:弗里德曼、陆大道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 区位指向 • 集聚与扩散机制 • 空间近邻效应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 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 企业增长动因:规模经济、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 竞争压力 • 战略与方法:横向、纵向、多样化 • 空间增长 三个阶段 • 企业空间扩散规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
• 二、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 沃茨 市场区扩大模式 • 泰勒 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 哈坎逊 全球扩张模式 • 迪肯 全球转移模式 • 三、公司组织结构的类型及空间特征 • 功能部、产品部、区域部、顾客部、矩阵
• 二、区域经济联系 • 空间相互作用:前提条件、测度 • 区域分工理论:成本、要素禀赋、新贸易理论、竞 争优势理论 • 区域合作理论 原则
• 三、区域经济差异 • 影响 • 可控性分析:必然性、可调控性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途径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 • 科技进步 • 跨国公司 • 国家调节经济 • 国际经济协调
• 四、区位行为主义分析 • 史密斯 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 普雷德 行为矩阵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区位论
• 一、克里斯泰勒 中心地理论 • 中心地 • 中心性 C=B1-B2 • 货物供给范围:上限、下限 • 中心地等级
• 中心地三原则: 市场原则 交通原则 行政原则
• 二、零售业区位论 •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 零售业空间模型:核心部、边缘部 • 零售引力模型 概率引力模型 • 三、服务业区位理论 • 对象 • 区位选择:中心地理论、集聚理论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到第三章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到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3d7cda9cba1aa8114531d93f.png)
第一章绪论一、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二、地理学的学科体系:1、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2、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3、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4、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https://img.taocdn.com/s3/m/4cc1d31080eb6294dc886c93.png)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内部联系
(管理学)
(经济学)
社会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
1.通论经济地理学
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一般原理,既讨论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也探讨区域整体经济活动体 系的地理空间组织,还包括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 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的性质、任务及发展 趋势等。 1.企业(公司)地理学:它着重研究企业增长与空 间扩张、企业经济活动体系与空间结构、企业区位 选择和区域企业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等问题。 2.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经济活动体 系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分支学科。 3.区域经济地理学:以明确的区域整体为单位,研 究其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 侧重于区域内外的分工与协作、区域经济结构、地 域生产综合体(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和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等方面。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 相结合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
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 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 态①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 结合;②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 环境相结合。 3)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 态、特征),也研究其形成、变化、发展过程 (方式、动态、特征)的 。
从空间信息角度来看,经济地理学实质上是研究 根据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空间)的数量、质量、 空间、时间特征(信息特征),将经济活动与地理 环境相结合或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的 决策过程。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
1.3.3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得到地理学家和经济 学家的关注。在一些地理学家企图弄清经济学空间 含义的同时,经济学家关注空间现象的经济意义。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1章-绪论全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第1章-绪论全](https://img.taocdn.com/s3/m/ca9c28e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c.png)
1760 年俄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M.B.罗蒙诺索 夫(1711~1765 年)作为俄国科学院地理部 的领导人,在组织俄国北方勘测考察工作中, 主张编制经济地图,并提到要建立“经济地理”
这门学科,首先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
词,还指出研究国家经济必须结合地理条件来 进行。可惜,他创立、提出的经济地理学这个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作 为一门科学,它比较年轻,但就其萌芽和渊源 来说,却是一个极为古老的知识领域。
经济地理学和地理学有着科学史上的血缘关系, 因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必然要制约甚至规定经 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另一方面, 经济地理学既然已经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也必然具有自己 的特点。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在俄国,随着从18 世纪后半叶开始的资本主 义因素的日益增强,伴随着记述统计学的发展, 产生了着重研究经济部门的经济地理学,并被 认为是一门“关于各个经济部门状况的科学”。 它主要限于把经济资料按部门、按地区加以整 理,着重记述资料,而缺乏对生产分布原因的 分析。
18 世纪80 年代出现的多卷本著作《俄国商业 之历史描述》,详细描述了国内外贸易、港口、 交通、工业企业和城市;书中对各个地区和商 品的详尽记载,为尔后19世纪俄国商业地理学 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当时俄国有 相当部分的经济地理的内容是包含在方志地理 学之中的。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
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
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50年代以后,始于法国学者皮鲁的增长极理论,一些
学者表现出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相 应的理论。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 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d4c357c0aef8941ea76e05fb.png)
2019/12/11
39
公元9世纪之后,地方志开始盛行, 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地理资料。
2019/12/11
40
国外的经济地理研究
公元前后: 古希腊历史与地理学家斯特拉波 著《地理学》17卷
记述了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 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状况,包括 了物产、风俗习惯等。
2019/12/11
41
公元9世纪:阿拉伯世界出现了地方志,记述 地中海和西方各地的物产、商业及交通情 况。
和世界尺度上的经济活动区位。研究
生产、交换和销售货物及服务在地球
表面的空间差异。
2019/12/11
4
THE GLOBAL ECONOMY: Resource Use, Locational Choi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1993 By B. Berry, E. C. Conkling & D. M. Day
经及其发展, 以及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和滥用。
2019/12/11
5
(二) 前苏联学者看法
(1)区域学派 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
什金。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
合体或经济区。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 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 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019/12/11
37
公元前2-1世纪(西汉时期):
《史记》 “货殖列传” 章 作者:史学家司马迁
记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 区的人口、物产、贸易和城市。
2019/12/11
38
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
《汉书》”地理志”、“食货志” 作者:史学家班固
对汉朝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作了 较详细地记载,包括户口、物产、城 镇、赋役、仓储、采矿、市场等。
【免费下载】经济地理学
![【免费下载】经济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8de1c2d8e9951e79a89270d.png)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序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从侧重于对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变化到对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的分析。
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尺度再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研究区域之间的发展问题。
最后再发展到研究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规范性分析:从某一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到实证分分: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到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到结构主义分析: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在区别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有哪些?(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发表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已从本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长”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来。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①效率至上②威廉逊的倒“U”型曲线论③胡鞍钢主张两者兼顾但偏向于公平。
(4)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直接影响(技术、管理、产业关联)间接影响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并非完全重合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6.区位: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现代区位理论把区位定义为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7.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其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主体: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
【课件】《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概述
![【课件】《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eadad12dd88d0d233d46ac8.png)
李小建主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的与相临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20世
纪前 1.史志描述
2.商业地理研究
3.经济地理研究
20世 纪以
来
1.研究区域 尺度变化
2.研究企业 组织变化
3.研究思维 方法变化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史志描述阶段(考试记忆点)
1.中国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 战国时代《山海经》 《禹贡》。
2.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货殖列 传”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 闻,包括人口、经济、贸易、城市等,是极其重要的 经济地理史料。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考试记忆点)
1.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 笔记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在德国地理学家葛茨的推动下,经济地理学正式从 地地理学发展概述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考试记忆点)
1.《商业地理手册》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坶编著,该教材 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作者认为地 理条件优势决定特定产品的生产,交通运输条件为生产 销售提供可能性。本教材至今仍为经济地理学的经典文 献之一。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讲义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011001f998fcc22bdd10d2d.png)
第一章绪论§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性1.1 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研究任务从“人地关系”角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
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3)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它的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规律。
从经济活动组织过程角度:经济地理学也可表述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学科,研究如何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也就是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强调的是组织的原理、过程与方式。
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
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
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关系。
研究任务(续)其研究任务可概括为:(1)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2)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3)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4)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1。
2 学科特性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离开了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是失去了地理性,或是地理性不强。
经济活动的区位(用地)选择、活动(功能)分区、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平衡区域发展模式,都是体现地域分异的,即体现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222534c524de518974b7da3.png)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概念题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5、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彖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索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研究两者关系具更为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屮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9、试述半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除了教材上讲解之外,还有哪些?为什么?)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关系理论做出贡献。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efed483967ec102de2bd89b8.png)
国内学者的观点
• 张迪祥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特点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 吴传钧 “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 以理解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仍然是生 产的地域布局体系”; • 陈才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分布及其经济地域系 统的科学”; • 董明辉 “经济地理学应该是研究产业分布及其地域 经济综合体的形成过程、发展条件和规律的科学”; • 金其铭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结构 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 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等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 尝试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 瓦伦纽斯(1622~1650)德国地理学家。早年 学习哲学、数学、物理学和医学。后迁居荷兰, 研究地理。首创地理学分类,将地理学分为普 通(或通论)地理学和特殊(或专门)地理学,前 者研究地球总的情况,解释各种现象的性质, 后者描述每个国家的结构和位置。著《普通地 理学》内容包括4个方面:数理地理、气象学、 水文地理和地形,有许多精辟论述,影响地理 学一个多世纪。 • 奇泽姆 商业地理学的创始人。他著有《商 业地理手册》,多次再版,成为地理名著之一。 他用大量的世界贸易资料阐述了贸易的地理规 律。最后家产无数。
• 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 家。《地理学》在斯特拉波去世前不 久完成,除第7卷外全部保存下来。该 书第1、2卷为绪论,讨论了以天文学 和几何学为基础的数理地理以及研究 地表和大气圈的自然地理学,第3~17 卷分论当时欧洲人已知的世界各地区, 按政治单元进行区域描述,内容包括 自然特征、物产、城市、居民及其生 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其中8卷写欧洲, 6卷写亚洲,另一卷可能写利比亚(今 非洲,即第7卷)。《地理学》是西方 古代地理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对西方 地理学的发展有长期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课件第1章 经济地理学绪论
![《经济地理学》课件第1章 经济地理学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1c954a79804d2b160b4ec0e1.png)
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
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
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1.2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持 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壮大 民族、提高国民意识、解决区 域社会问题、优化生态环境的 必由之路。
(2) 人口问题
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 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 开展相应的研究。
图7
世界人口增长
(3)环境问题
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
思
考
题
1. 何谓经济地理学?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思想发展过程! 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1 国际经济地理学流派
社会学派
自然学派 应用学派 国家发展战略 区域综合发展 企业经营
3.2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态势
图4:区域各利益群体关系示意图
利益个体 (国民、企业)
利益团体 (行业协会、国 民团体)
利益国家 (政府、议会等)
图5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图6: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示意图
自然科学
经济活动空间单元 (地理学)
技术科学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内部联系 (经济学) (管理学)
社会科学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2)部门统计学派:以费根(Y. K. Feegen)和康斯坦丁
诺夫(O. A. Konstantinov)为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
出于计划体制的背景,他们所主张的观点强化了政府的 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
资料来源:李小建,2015.
(三)经济地理学 1. 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M. F. Lomonosov)在他
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2. 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W. Götz)在《柏林地理
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二、20世纪来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20世纪来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一)史志描述 1. 时期:17世纪以前 2. 特点 (1)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 代表性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1. 关于经济地理研究对象观点的发展: ➢ 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在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上的观点
传入我国,并形成相应的争论。 ➢ 60和7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
运用毛泽东的“矛盾论”思想方法,来揭示经济地理学研 究对象的基本矛盾问题。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美国、日本学者的观点被引入 我国经济地理学术界。
葡萄牙的航海船队首先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并开辟 了从大西洋绕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线,通过新航路,垄断了 欧洲对东亚、南亚的贸易,成为海上强国。西班牙也极力支 持海外扩张,支持哥伦布的海上航行,最终发现新大陆(即 美洲),成为继葡萄牙后的又一海上强国。新航路的开辟又 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地和贸易据点 开始建立。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一)欧美日学者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侧面; (2)经济活动不仅仅包括生产,也包括流通,包括非实
体经济的金融、文化等活动; (3)经济活动空间侧面包括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空
间关系; (4)研究可从不同尺度进行,从地方、区域、国家,到
航海、贸易与殖民扩张
15世纪至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相继崛起,地处沿海 的区位成为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欧洲 出现了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狂热渴望,主要贸易品则是来自 中国、印度和南洋各群岛的丝绸、宝石、香料等奢侈品。由 于当时与东方的贸易被威尼斯人、热那亚人垄断,葡萄牙和 西班牙率先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本章要点
➢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 20世纪来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 经济地理学与地理学其他学科、经济学、自然科学、技术
学科的关系。 ➢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当前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重点。 ➢ 全书的内容结构逻辑。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节 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球企业区位。 20 世纪60 年代初开始的公司(企业)地理的概念,关注
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 (三)研究方法论的变化
规范性分析(如区位论)→实证主义分析(如计量方法) → 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多维转向(文化转向、制 度转向、关系转向等)。
图1-3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图1-1 山海经与史记封面
图1-2 斯特拉波画像及其著作的英文版封面
(二)商业地理 1. 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 特点 (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
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
行解释。 3. 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电子教案
早期制作 李小建 李国平 曾刚 覃成林 张文忠
后期制作 统筹:樊新生 参与人员:朱纪广、娄帆、文玉钊、胥亚男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全书结构及篇章安排。
2. 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 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 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 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 (2)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 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 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全球性的研究。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区域学派:以地理学家巴朗斯基(N. N. Baransky)、 科 洛 索 夫 斯 基 ( N. N. Kolosovsky ) 和 萨 乌 式 金 ( Y. G. Saushkin)为代表。该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 体(territorial production complex, 简称TPC)或经济区。研究 它的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式、内外经济联系 和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他们比较重视自然条件的评价和地区 特征的分析。
(一)研究尺度的变化 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尺度经历了从企业区位、
区域向区域之间不断拓宽的变化。 具体来看是: 单体企业区位的微观分析→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系和
协调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关系,并进而研究全球的区 域关系。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单部门企业区位→多分部企业区位→跨国企业区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