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鉴赏课文,感受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中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主人公情怀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词,背诵并默写全词
教学重难点:弄清词中意象,分析词人形象
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美文积累
二.文学知识介绍
1.创作背景简介
毛泽东17岁时,第一次离开家乡。挥笔写下这样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25年,革命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共产党内部对革命领导权问题产生了分歧。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没有参加,且连委员都被选掉,政治命运不顺。诗人在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所追捕,生命安全遭受威胁。在这一背景下,诗人写下这一不朽篇章。
2.词
词,又称长短句。兴起于唐,盛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沁园春.长沙是长调。
三.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课前导入:历代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或凄清,但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勃勃秋色,喷射出的是如火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一)预习课文
结合注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听录音,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凝神静气,听录音,学习声情并茂的朗读技巧,并领会诗人高亢的情感。(三)小组朗读比赛
每一小组朗读一段,看哪个小组情感最到位,注意停顿划分。
(四)精读课文,品味词的情与景
诗词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品读诗词要注意还原。
1.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还原语序: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释义: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①“独立寒秋”,我独自一人伫立在寒冷的秋风之中,把这一句提到最前面,诗人想突出什么呢?
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思考自我的人生价值;
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联系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②名句对比
柳宗元《独钓寒江》: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后诗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两诗意境相似,然而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2.原文:看万山红遍,层林竟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释义:看啊!深秋时节的群山,层层叠叠的枫树林,叶子全都像染过一样,红成了一片;湘江的流水,碧绿通透,无数的船只在你追我赶。矫健的雄鹰,在广阔无限的天空展翅飞翔,活泼的鱼群,在清澈见底的江中,遨游自如。万物在深秋季节里都在争取自由,显露出蓬勃的生机。
①“看”作为领字,统领后面几句词。
②名句对比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杜甫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使秋景极富生命力。杜甫所写为优美的写景诗,表达对美好景物的欣赏。毛泽东则暗喻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
③写景顺序与视角变化:
山上(远眺)→江中(近观)→天空(仰视)→水底(俯视)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比鲜明。
④用字推敲
万,山之多
遍,写出了红之广
层,林之密
染,写出了秋色之深浓
漫,水之盛
透,突出江水清澈见底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有力之状
翔,突出了鱼儿自由轻快之态
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④对比其他诗人笔下之秋
李商隐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昔日的风光与美丽已不在,所能留下的只是对往事的回忆,而到秋雨来临,叶残枝败,只留枯荷叶与秋雨。曹丕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萧瑟,空气寒冷,草木凋敝,白露化霜,一片苍凉之景。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毛泽东一改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①面对如此美好的山河大地,诗人为何“怅寥廓”?
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但词人为何惆怅呢?山河越壮美,人民却不能当家作主,突出革命的重要性,革命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问”道出了词的主旨,提出了革命政权的领导权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出了词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作用:全词的中心句。内容上,这一问透露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上阙总结
上阙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描绘了绚丽的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然后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新课学习
5.原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释义: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这两句照应开头,紧接上阕,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那么作者所回忆的峥嵘岁月到底是怎样的呢?
6.原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释义: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①恰为领字
②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
恰同学少年→年轻
风华正茂→有才华
书生意气→奔放热情
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指点江山→关心国家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