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合集下载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 都城迁到洛阳?
洛阳自然条件优越,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
洛阳保守势力较弱。
学习任务二
鲜卑人的穿衣习俗是男子穿裤褶(zhě)服,女子穿 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话,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 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不擅长农业,人心恋旧。如 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牧



学习任务三



生活习俗上,汉族人民和内迁
俗 各族人民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穿穿汉裤族汉褶服族服装士的的大南少夫朝数在汉民烧族族烤乐贵队族
学习任务三
文化艺术的交融
汉人演奏内迁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 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学习任务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1)生产、生活:相互学习。 (2)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3)思想文化:北方各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汉族人民学 习北方各族人民的乐舞。 (4)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 观念逐渐淡薄。
学习任务四
根据上述图片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魏晋 时期民族关系的理解。
新课导入
前秦是哪个民族于何时建立的?谁领导前秦走 向富强,并统一了北方?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 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 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其中氐人苻氏建立的 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 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侈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 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1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1张PPT)

改革迫在眉睫
中原先进的文化和 生活方式
孝文帝改革
姓名:拓跋宏 别名:元宏 社会关系:祖母 冯太后 民族:鲜卑族 特长:精通汉文化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 故又称元宏。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 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1. 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孝文帝改革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 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原因
孝文帝改革
平城
1、地理环境: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差。 2、政治: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文化:传统风俗浓厚难以推行汉化改革
洛阳
1、地理环境:气候适宜,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2、政治:自古帝王之都,利于对中原统治。 3、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
部建立
北,魏
439 年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治者虽然任用汉人,采用汉制,但鲜卑贵族与汉族矛盾一直存在 。对外征战时,他们常常让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前面当“肉篱”,拓跋 军人则在后面用骑兵驱赶。
——朱绍侯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落后的文化和 统治方式
淝水之战
没有恰当处理好各民族间的矛盾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
战前:强征各族 人民,拼凑士兵 八十万。
无意愿
战时:军队阵脚 大乱,自相践踏, 一溃而不可收拾。
无斗志
战后:迅速土崩 瓦解,再度陷入 分裂混战局面。
无认同感
孝文帝改革
噶仙洞—鲜卑拓跋部 先祖所居石室。
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 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总结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总结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考点一、淝水之战1.背景(1)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2)北方: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其中氐人苻坚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北方。

2.概况(1)时地:383年淝水(2)双方:前秦VS东晋(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4.影响(1)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面临困难重: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改革(1)改革者:北魏孝文帝(2)支持者:冯太后(3)措施①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迁到中原。

②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3.作用: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新中考难点突破:观点论述题】围绕“改革对社会的重大作用”提炼观点,并选取两个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论述:①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实行鼓励耕积,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通过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一系列汉化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结论:综上所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

2024年新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4年新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目标
改革措施
性质
意义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治。
迁都洛阳(494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 概况:
目标
改革措施
性质
意义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治。
迁都洛阳(494年)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他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正)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是最终导致鲜卑族分裂和消亡的原因之一。(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朝政权更替
1. 背景: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少,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
材料1:符坚军队虽号称百万,除了氐族之外,十之八九是汉族人民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被强迫征发而来,根本不愿意作战。——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材料2:(苻)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晋书·苻坚载记》材料3:前秦军队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淝水前线时只有30万人。
民族心理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生产生活
(1)北方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畜牧业转变为农业。(2)汉族: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民族心理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课件1: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1: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精讲点拨
3.孝文帝改革
a. 迁都洛阳
人 物 简 介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 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 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 的影响。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 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汉人胡服
洛族阳东汉时期的墓 室壁画交
胡床
方凳

融 汉人胡食
生产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精讲点拨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 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民族交融的表现:
从经济、习俗、政治、文化、民族心理 等方面。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情境导入
前秦是哪个民族于何时建 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强,并 统一了北方?
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 2.掌握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3.解读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东晋
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长途跋涉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以逸待劳
……
……
精讲点拨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政权的建立
鲜卑族拓跋部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拓跋珪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定都平城(山西大同)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前秦 瓦解后北方的分裂局面,北方出现了 民族融合的趋势。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精品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精品

映这种现象的是( B )
A. 汉武帝“大一统”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文景之治
D. 三国鼎立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随堂检测
4.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
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C )
A. 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发展
B. 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B. 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 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 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随堂检测
2. 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 “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导案
3. 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这是为什么?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注重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4. 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导案
重难点解析
1.民族交融的表现
经济、习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 俗方面 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
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 政治制度 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 文化方面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 “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
A.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C. 孤军深入,出奇制胜
B. 强强对抗,势均力敌 D. 主帅神勇,以一当十

4.19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

4.19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

崩溃C. 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D. 奠定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认同基础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1. 中华成语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语“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 长平之战
(D )
B. 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 (2023·江苏宿迁中考)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
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

( B)
A. 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 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C. 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

D. “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7. 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
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
学习的主题是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女性服饰变化的原因。(6分)
【答案】变化:服饰样式由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 变为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服饰材料由多用羊皮 变为多用丝绸、麻布;服饰功能由多注重防寒保暖变 为多注重美观装饰。(4分)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汉化政策,以汉服代替 鲜卑服。(2分)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_汉__语__成为北方主要
北朝 政治 和北 方民 族大 交融
北 方 地 区 的 民 族 交
表 现
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受到汉族人民的人喜爱。
心理: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胡”“汉”观
念逐渐_淡__薄__。
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之。”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优秀课件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优秀课件

(3)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 往、交流与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为结束长期分裂局 面、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史料实证既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和评判历史的重 要能力体现。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北方民族大交融”为主题展开以下探 究活动。
材料一
左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胡 人牛耕图》。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 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生活。他 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从畜牧 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
C.鲜卑族
D.羌族
4.(2021宜宾)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
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此举的意图是
( A)
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
5.小王同学在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这
一历史事件应是
(B)
A. 游牧民族内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原因。
表现: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原因:北方游牧 民族内迁,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材料二 考古发掘——北魏元邵墓
墓址
墓志
墓中陶俑
墓址
墓志
墓中陶俑
陶俑头戴胡式风帽, 该墓位于洛阳老城东 墓志记载,元邵,字
上身着汉式宽袖大衣, 北4公里,盘龙冢村南 子开,是北魏孝文帝

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魏 政 治 和 北 方 民 族 大 交
北 方 地 区 的 民 族 交 融
影响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为__隋__唐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 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 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 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 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认识: 1、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 关系。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 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0岁 满月 13岁
幼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7岁
27岁 2岁 32岁 8月卒 30岁 3岁 9岁 36岁 34岁 6月废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推测:
这个问题会导致东汉后 期什么样局面的出现?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1.畸形政局乱朝纲—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早逝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一卷 百战成王 仕宦当作执金吾---东汉的建立 第二卷 怀柔天下 光武中兴与民安---东汉的辉煌 第三卷 祸起宫闱 汉运渐终人心乱 ---东汉的衰亡
第四卷 苍茫大地 江山浮沉谁是主 ---历史的沉思
梁太后 窦太后
外戚 窦宪 邓骘 阎显 梁商、梁冀 梁冀 梁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氏为(

A.独孤 B.拓跋 C.长孙 D.尉迟
鲜卑族
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
3.补充完成下列两首唐诗
欲饮琵琶马上催 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翰)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
改革
历史的教训;民族交融不充分
历史的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抚琴击鼓乐俑
穿丝绸衣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服饰
汉人胡食图(吃羊肉串)
饮食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歌舞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 前秦(氐族)——东晋(汉族) 民族交融不充分,统一全国失败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顺应历史趋势,促进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战争
民,拼凑士兵八十 自相践踏,一溃而不 解,再度陷入分裂
多万
可收拾
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民族各个势力 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本历史学家 川本芳昭
匈奴 羯族
羌族
鲜卑 氐族
汉族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王猛
壹 淝水之战
3.淝水之战
阅读课文说一说淝水之战的概况?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语或典故: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影响: 淝水之战是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 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 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形势图
D
肆 课堂练习
3.(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
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
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
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D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汉族 农耕 封建社会 定居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 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 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 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的统一、 强盛奠定基础。
思考 合作探究
民族交往:和平与武力并存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 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 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北魏政权在建立初期,由鲜卑族人担任重要官职,逐渐发展为汉族和鲜卑族人共同治理的政权。

魏文帝时期实行了分封制,把封建军阀统治的土地划分为小郡县,由官员负责管理。

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也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在北魏政权的历史上,魏孝文帝和魏武成帝的统治被认为是比较明智的,他们着重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军备,扩大国土。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北魏政治的同时,北方各民族之间也发生了大交融,主要集中在文化、语言、宗教以及生活风俗等方面。

这种大交融的结果,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逐渐统一,也促进了各方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

随着统治阶级的完全鲜卑人向汉化过程的推进,到550年-577年之间的一段时间成为北方的汉化时期。

在此期间,鲜卑军阀开始采用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与汉族进行交流。

同时,汉族文化也深入到魏国,影响了魏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为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引导在教育引导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注意到,要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更好地珍惜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此促进中华文化的衍生和发展。

学生应该了解到,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一个原因。

四、总结总的来说,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教育部门也要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历史,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生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生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课标解读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学|科|网Z|X知识点01 淝水之战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 形成对峙的局面。

经过: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

东晋团结一致,在 与前秦前锋隔岸对峙。

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2.影响:淝水之战以后, 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即学即练1】(2020·山东德州·3)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

与下图相关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知识点02 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措施: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采用两汉、曹魏的、等。

3.影响:促进了,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即学即练1】(2020·天津市·5)下图中的措施出自于()A.光武中兴B.孝文帝改革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即学即练2】(2020·江苏泰州·31)“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揩施中的()A.说汉语B.穿汉服C.用汉姓D.迁都城知识点03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鲜卑族的统治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 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 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 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 的统治举步维艰。
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 面对这些困难,你会 怎样解决?
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交流中的融合
——孝文帝改革
阅读课本87页,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 哪些?
一、迁都洛阳
交流中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 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 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 线过长。
东晋: ①战略得当。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一、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自主归纳
383年
前秦─东晋
80万对8万
东晋大败前秦
前秦很快土崩瓦 解,北方再度陷 入分裂混战状态。
前情回顾
北魏的公主要出嫁,整个洛阳吹吹打打,大家都在路 边观看公主风光出嫁。此时两位官员垂头丧气站在路边。
元丞相:“刘太守,你怎么不高兴啊!”
刘太守:“别提了,我因为没有在朝廷上说汉语,被罚 三个月俸禄。元丞相,你看起来也很郁闷啊。”
元丞相:“哎,我夫人没有穿汉服,被皇上知道了,我 被罚了半年俸禄啊!”
第一问:公主最有可能嫁给哪个民族的人?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汉多姓五作姓孝
(
族 高 门 。
鲜 卑 公 主 也
女 子 为 王 妃
个 皇 弟 聘 中
后 宫 , 并 分
汉 族 贵 族
文 帝 选 择 中
)
嫁,原别女原
给很大为子大
联汉姻
学习与探究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 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 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 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北 魏 骑 兵 俑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 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
族 的

汉人胡食

交融中的发展
——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产、生活 方面(经济) 政治方面
文化方面
民族心理方 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 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行的汉化措施 有哪些?
语言: 服饰: 姓氏: 婚姻:
一、迁都洛阳 二、推行汉化措施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汇
勇武之气,导致北魏的衰落
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推 动了整个民族的融合和社会
和鲜卑族的灭亡。
的进步。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的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东晋
北朝 南朝
一、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鲜卑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 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 北段)为黄帝后裔。
鲜卑族的发展
4世纪后期,鲜卑族 拓跋部建立 北魏 , 439 年统一黄河流域
探究
(1)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民族间的融合与同化是人类整体的一个历史进程。 鲜卑族汇入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 的进步。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即 改 说 汉 语 ,
岁 以 下 的 要
要 逐 步 改 说 汉
以 上 的 鲜 卑 官
从 正 音 ” ,
今 欲 断 北 语 ,
者于得(
,朝以孝
免廷北文
《 魏 书 》
所 居 官 。
, 若 有 违
俗 之 语 言
帝 ) 诏 不
说汉语
第四问:元丞相为什么也被罚俸禄?
穿汉服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整理: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 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孝文帝
改革
促进民 族交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北魏统一
汉化 措施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 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 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 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 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 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 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
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
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
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根据材料请思考,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 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 展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根据本课的讲述,请你谈谈你理解“民族交 融” ?
前情回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东晋
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一、交往中的冲突 ——淝水之战 以少胜多
自主归纳
383年
前秦─东晋
80万VS8万
东晋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苻坚拥兵80万, 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 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 兵败如山倒,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问:刘太守、元丞相原来姓什么?你 还知道哪些姓氏的变化?
目的: 为了减少胡汉观 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 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 交融。
改汉姓
第三问:刘太守为什么被罚三个月俸禄?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 30
30

要故立语员岁一“
《 资 治 通 鉴 》
罢 官 降 爵 。
意 说 鲜 卑 语 的 ,
1. 迁都洛阳
“此间(指平城)用
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风易俗,信为甚难”。
平城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
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
洛阳
、文化中心。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 比具有哪些优势?
阅读课本87页,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 些?
一、迁都洛阳
二、推行汉化措施
穿越历史
联系教材内容,解读下面的历史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