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图

合集下载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双重身份
六个共同: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使用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孵育基地,共同管理培养过程,共同培育订单学生,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生产制造、商业贸易、物流运输等各类企业,从事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操作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组建“广东新邦物流学院”,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实践
企业与岗位认知
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
校中厂1
校中厂2
教学
地点
学校
学校与企业
(校中厂)
企业
校企
交替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
(1)形成定期到行业知名企业、大型工程项目、中小型企业调研机制
本专业毕业生将获得三年制大专学历,并同时获得助理物流师(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2.组建“广东新邦物流学院”,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校企合作平台;探索校企业合作建专业的新模式
物流业物流管理专业与广东新邦物流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校企双方已初步达成联合办学意向。其目标是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新邦物流集团公司为核心,成立董事会,组建“广东新邦物流学院”。计划用三年时间共建广东新邦物流学院,使之成为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社会服务的技术中心。

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一个平台、双重身份、六个共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平台:即机电一体化二级董事会平台。由职教集团与广东省机械行业协会牵头,成立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美的公司、宝洁公司、广州高压电器有限公司、南海富达电业有限公司、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等单位组成的机电一体化二级董事会,全面负责本专业的建设与教学管理。

华为公司管理者培养完整路径图064

华为公司管理者培养完整路径图064

华为公司管理者培养完整路径图“我们正面临历史赋予的巨大的使命,但是我们缺乏大量经过正规训练、经过考验的干部。

华为现在的塔山,就是后备干部的培养。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到处都缺干部,干部培养不起来,那我们就可能守不住阵地,可能要败退。

“——任正非华为管理者的成长大致遵循“‘士兵’(基层员工)——‘英雄’(骨干员工)——‘班长’(基层管理者)——‘将军’(中高层管理者)”的职业发展路径。

根据华为公司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特点,华为管理者的培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01. 基层历练阶段:“将军是打出来的”对于华为的基层员工,任正非强调“要在自己很狭窄的范围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而不再鼓励他们从这个岗位跳到另一个岗位”。

“士兵”要在本职岗位上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绩效产出,当然,公司也允许基层员工在很小的一个面上有弹性地流动和晋升。

1.基层员工如何实现晋升?与其他企业的做法不同,华为对于干部只强调选拔,不主张培养和任命。

公司的干部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选拔出来的,干部需要通过实际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

2.选拔的标准是什么?基层经验与成功的实践,“每个人都应该从最基层的项目开始做起,将来才会长大,如果通过烟囱直接走到高层领导来的,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知道基础具体的操作,很容易脱离实际。

”因此,将军必须从实践产生,而且是从成功的实践中产生。

公司的组织建设也与军队的组织建设类似,先上战场,再建组织。

02. 训战结合阶段:干部的“之”字形成长“证明是不是好种子,要看实践,实践好了再给他机会,循环做大项目,将来再担负更大的重任,十年下来就是将军了。

人力资源管理部和华大要加强对种子的管理,种子到各地去干几年以后,不要沉淀下来了,把他忘记了,优秀种子回炉以后,可以往上将上校上走。

”有管理潜力的人才通过基层实践选拔出来后,将进入培训与实战相结合的阶段,此时公司会提供跨部门跨区域的岗位轮换和相应的赋能培训。

“自古以来,英雄都是班长以下的战士。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汇编一、研究背景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是基于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整理出来的。

此次总结性评估是对电大试点项目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价,客观地鉴定试点项目取得的成果,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

评估目的是促进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确立教学模式、完善管理规范、提高教学质量, 使其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要求通过试点进一步探索总结电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电大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方向发展。

试点是要探索、总结出电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把试点对电大发展的作用和效果作为核心指标。

评估核心是检查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已基本形成。

评估重点: 即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及相应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建设的成果。

与中期评估相比,评估观测点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从对试点的认识到试点对电大总体发展的促进; 从试点教学条件的创建到条件的完善和应用; 从试点规章制度建立到实施情况检测和经验推广; 从教学、管理形式的变化到教学与管理模式的确立; 从重视质量保证措施到试点教育最终质量和效果的核查。

二、核心概念的内涵描述和理论框架(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本框架和实践模型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该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实施该过程的管理和评估制度●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在此基础上,各试点单位依据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思想、理论和特点,为培养面向基层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资源,结合本地特点创设出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学习方式,通过办学系统对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和管理,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此培养过程所总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就应当是适合本地的实践模型。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典型案例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典型案例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典型案例随着我国的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对于全面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在此社会背景下,培养新型技术性的人才就成为专业的主要教学任务。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院依托自身优势与区位优势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应用校企协同创新的合作方式激发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此,本文将对如何应用工学结合、校企协同创新方式开展人才培养进行分析。

一、实施背景成都市公布成都《优化调整后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名录》,对原有66个产业功能区、17个产业生态圈进行调整。

其中,崇州拥有3个成都市级产业功能区,涵盖天府旅游、都市农业、智能制造等多个板块。

其中,位于崇州的成都智能应用产业功能区属于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

崇州周边有各类大型、中型、小型电气自动化企业坐落其中,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电气自动化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实践技能人才从事电气及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工作。

二、主要做法电气自动化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行业、服务社会,对接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基于“1-2-3-3”的人才培养模式。

“1-2-3-3”的人才培养模式图图1 3”人才培养模式图具体情况如下:(一)“1”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抓行业趋势,统领人培全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产业功能区,培养与现代化企业相适应的电气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2”个培养平台:深化建设校内外双基地,实现育人双循环。

通过专业指导和校企共建等多种手段,搭建了校内和校外两个培养平台。

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并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按照教育对接产业、学校对接企业、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的原则,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校企教学教研、生产实践等协同合作,积极组织开展“认知、跟岗、顶岗”实训,校企共同修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3”种常态化培养手段:常态培养推进,动态评价加持。

浅谈“双情境、双核心、三融合”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浅谈“双情境、双核心、三融合”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浅谈“双情境、双核心、三融合”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摘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也呈现新趋势,结合我院中职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工学一体化“双情境、双核心、三融合”创新育人模式的内涵,通过运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与工学结合的改革举措,取得校企联合研发教学课程、校企联合保障学生就业需求、学生就业综合情况稳步提升三方面的改革成效。

由此获得启示,工学一体化下职业院校把握企业需要,优化“双情境”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体系,完善“双核心”教学课程标准;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三融合”软硬资源配备;提高双师素质,改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是创新育人模式可资借鉴的新思路。

关键词:双情境、双核心、三融合;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一、工学一体化创新育人模式内涵工学一体化培养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双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前提是校企合作,落脚点是人才培养。

目前校企合作育人依旧存在需改善的空间,因此要以创新工学一体化育人模式为思路,完善工学结合育人的机制,丰富工学结合育人的模式。

通过实践研究,结合我院专业开设情况,创新开发出“双情境、双核心、三融合”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范式。

(一)双情境:学校情境和企业情境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及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实际生产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高,团队成员之间协作能力差,进入工作状态慢,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等。

针对该问题,通过研究得到最好的培养模式就是在学校情境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在学校以典型工作构建行动领域任务,学到基本理论知识。

同时在企业情境下,结合生产实践与工作任务,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提高中职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分流培养、分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分流培养、分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为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该文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了“分流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平台+岗位方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基于职业岗位的实训技能训练平台。

“分流培养、分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关键词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分流培养;分层教学;培养模式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Diffluence Cultivation and Layered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E Aping,JIANG Ying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ulti-level talen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tak-ing the post professional ability as the core,it has built a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diffluence cultivation and layered teaching”,a curriculum system of “professional platform +post direction”,and a practical skill training platform based on the post.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diversion training and layered teaching”fully embodie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realizes students’zero distance employment.Key words CNC equipment application and maintenance;difflu-ence cultivation;layered teaching;training mode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规格、层次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不匹配,结合高职生源结构的多样化等现状,探索并实施“分流培养、分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贯彻落实制造强国,加快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制造业人才的具体行动。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一二年三月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Hubei Communications Technical College人才培养方案Talent Training Schedule专业名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Specialty name: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Specialty专业代码:520108Specialty Code:520108专业负责人:黄新明Specialty Director: Huang Xin Ming系主任:田文Dean of the Department: Tian Wen教务处长:王孝斌Dean of the Teaching Department: Wang Xiaobin主管院长:李全President: Li Quan道路与桥梁工程系Department of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2012.03序言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小组根据行业、企业的调研结果,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按交通公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按公路与桥梁工程建设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与中港二航局等企业的专家共同制订了“三结合与路随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内容与施工过程相结合、教学安排与施工季节相结合,顶岗实习与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相结合,公路建设到哪里,实训基地到哪里。

本方案通过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6名校内专家及3名企业知名专家组成。

本方案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性文件,适用于2012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使用。

道路与桥梁工程系2012.03目录一、人才培养目标 (1)二、人才培养规格 (1)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2)四、毕业要求 (2)五、人才培养模式 (2)六、职业面向、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3)七、课程体系构建与专业课程开发 (4)八、实践教学体系 (14)九、主要课程介绍 (16)十、教学活动计划 (21)十一、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 (24)十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25)十三、师资与实训条件基本要求 (28)十四、其他说明 (30)十五、人才培养方案审核意见及审批 (31)专家审议意见 (3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批表 (33)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交通运输行业,服务于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精测量、会试验、懂施工”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公路与桥梁建设施工、试验检测、勘测、现场组织管理、工程计量等能力,适应公路与桥梁建设施工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与教学过程示意图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与教学过程示意图

附件1:编号2008年度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项目立项申报表项目名称: “岗位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负 责 人: 刘彦华联系电话: 131****9618E - mail: **************建设起止时间: 2008.6­2009.6推荐单位: 计算机工程系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二○○八年三月填表说明一、申请书的各项内容,要求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

表达 明确、严谨,一律要求用打印稿件。

二、申请书一律用A4 复印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一式 二份,由所在单位审查和签署意见后,报送教务处教学科。

项目名称 “岗位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一、项目组主要成员(含负责人,一般不超过 5 人)姓 名 年 龄 学 历 职 称 项 目 分 工刘彦华 31 本科 讲师 教学计划框架、可行性报告 刘明黎 33 本科 讲师 理论和实践教学进程 王东升 39 本科 讲师 师资需求与配置、车间建设方案王伟 43 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企业化管理制度贾庆成 39 本科 讲师 “弹性学制”管理方案二、该项目当前进展情况在 07 年新专业申报工作中,我们已经制定了“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方案,通 过 07 年下半年的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初步明确了“岗位 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岗位设置,课程设置的方式等内容,为下一步“岗位梯”式人才 培养模式具体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1-三、项目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岗位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并以“应 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制定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和相关的管理制度。

项目的研究内容: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 门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针对这一目标,我们不断深入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理 念,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进行了专业建设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尝试, 已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逐步探索“岗位梯”式人才培养 模式,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学管理等全方位改革。

3+2,3+4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比较

3+2,3+4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比较

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比较(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比1.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面向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生在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在掌握建筑专业的职业技能,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良好的职业素养。

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领域,从事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工程测量、工程资料整理、质量验收等专业岗位的工作。

2.3+4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结构设计及施工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建筑工程等的施工、管理及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素质结构①热爱祖国,政治立场正确,思想稳定。

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

③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④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适应艰苦工作环境的执业能力。

⑤掌握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创新意识。

(2)知识结构①掌握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理论和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向。

②掌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熟悉有关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程,了解专业发展动向。

③熟悉有关国家工程建设项目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3)能力结构①具有较强的施工组织能力、试验检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②具有较强的文字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④具有一定的自学和自我成长能力。

图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比图3.“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建筑行业生产和管理等岗位需要的,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外语、土木工程识图、测量、材料等基础知识,掌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落实重大课改任务的组织与进度管 理, 日常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
执行各类程序文件及作 业指导书
执行性自我管理
稳定可靠管理体系
ISO质量管理
(1)抓好关键点(2)把好质量关
工学一体化课程落地实施管理 关键点
确保课程实施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做到不走样、有实效。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组织 管理
教学场地 管理
升级优化场地
3 场地建设
学习氛围
融入行业企业文化、管理标准
世界技能大赛标准
国际技能培训或认证标准
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
技能认证中心
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
技能大师工作室
3 场地建设
改造优化场地
引入
工作页编制要以学习活动推进为主线 工作引导、 学习引导有效整合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学习能力
企业实践 专家
课程指导 专家
上级主管 领导
工学一体 化教师
对外交流与培训处
学院 教务处
学院 教研室
组织层
实施层
开发层
指导层
学院领导
确保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条理明晰,一体化课程及其学习任务
确保课程体系结构合理
质量控制
四层 “确保”
1 课程开发
适应符合
贴近符合
推动
管理部门
管理范畴
代表性管理文件
管理属性
质量监测 中心
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9001 , 包括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全过 程管理
《质量手册》
体系性质量管理
教研室
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的 技术路径和评价标准 ,重要课改任 务的统筹管理、师资队伍培养
《专业设计开发控制程 序》《教研过程控制程 序》

创业孵化与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整体解决方案PPT课件55页

创业孵化与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整体解决方案PPT课件55页

01
02
创新创业O2O培训体系整体规划
创业心态管理(性格性别与创业分析)、经典创业案例(成功与失败分享)、创业团队合作精神与管理 互动体验式素质课程
创业素养培训
基地开发启发引导式知识课程体系 采用案例教学、实战引导等多种教学方式 从创业认知、创业实务、创业运营管理、创业融资、创业与专业结合等五个环节设计课程内容
建设背景
基地建设内容
基地创新 特色内容
创新思路 与整体规划
服务与合作模式
建设背景
基地建设内容
基地创新 特色内容
创新思路 与整体规划
服务与合作模式
1
2
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迫切要求
深化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中国制造2025”亟需创新创业人才支撑
4
国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5
创业孵化培养基地亟需资源整合和可持续性运营
创意文化节
丰富校园创业生活 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追求创新创业的精神 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面,渲染创业氛围
创意视觉景观
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通过日常视觉冲击作用直接刺激学生的创业意识
二、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四)创新创意文化建设——创业文化氛围营造
资源平台
信息平台
(一)创新创业O2O培训体系整体规划
O2O培训体系的具体建设
线上资源和线下实训室相结合 统筹规划多专业人才培训体系 强化人才输出的实务性与专业性
以产业发展为主培养学员专业技能,同时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 依据此设置课程体系,帮助青年创业者从创业素养、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多方面提升学习
O2O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规划
百余个创业公司、创业团队和风险投资家 公司聚集了数百位来自企业界、投资界、学术界的创业导师

关键岗位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的逻辑框架图

关键岗位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的逻辑框架图

关键岗位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的逻辑框架图根据著名的“二八原则",企业80%的财富由企业20%的关键人才所创造,企业关键岗位人才的质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尤其是在不确定性、不连续性高的高质量发展时代,关键岗位人才更是企业能够实现战略转型成败的胜负手。

在国内,大多经过高速发展进入战略与管理双转型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粗放,培训投入资源有限,与大型成熟企业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所以如何基于战略规划识别组织的核心能力和关键岗位及人才,对其开展差异化、针对性的系统培训I,不断提高企业的人才管理的质量、密度与厚度,从而构筑起企业独特的竞争壁垒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能否在不确定的高质量时代保持确定性能力的关键。

但现实中对关键岗位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今天为大家分享我对关键岗位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

其中研究逻辑线路图如下(来源公众号小周看人力):业曲寸不确定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高质量的员工依赖员工培训体系的建设,但培训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过程。

另一方面,企业培训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提高人均产出,为公司创造最大价值是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尤其对于经过粗放式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像A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企业管理基础弱,培训体系不健全,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有限,培训资源更为不足,如何聚焦有限培训费源,饱和攻击,产生更大的投费价值,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支撑A 公司战略转型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为出发点,以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研究思路。

02文献和相关理论综述通过对培训体系、关键岗位等的综述,对员工培训的概念、培训体系、关键岗位识别进行提炼总结,作为本文研究的指导性基础框架。

员工是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人性假设理论作为激发员工内驱力的理论;激励理论将培训视为一种外在激励的同时,激发其内驱力;学习理论作为通过员工培训活动设计提高培训效果的基本理论。

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图汇总

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图汇总

附件1: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图57附件2:专业培养方案结构图58附件3:素质拓展培养方案结构图59附件4人才培养体系学分制构成表专业培养方案学分总数:170—180素质拓展方案学分数:8附件6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规范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的认定、考核和授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素质拓展活动,构建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特制定本办法。

60第二章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目标和原则第二条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目标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素质拓展活动,达到提高素质,锻炼能力,完善人格的目的,努力实现学校“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条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制订的原则(一)育人为本的原则。

把育人作为素质拓展方案的根本,通过方案的实施,发挥各类素质拓展活动的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发展性原则。

素质拓展方案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力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素质拓展活动,使学生的各种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三)指导性原则。

通过实施素质拓展方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四)自主性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平等和自由地参加学校各项素质拓展活动。

第三章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的基本内容第四条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由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两部分构成。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包括校园文化活动、专题教育活动、文化名人报告、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读书活动、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申报专利和音乐、美术、艺术设计、文艺作品竞赛。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学科和科技竞赛、参加技能培训、参加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劳动锻炼、科技发明与制作、独立申报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社团活动、设计性研究性试验项目和各种专业、技能等级(水平)证书。

123人才培养模式规划方案

123人才培养模式规划方案

“123”人才培养模式规划方案“123”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零距离”上岗的建筑施工一线中等技能型人才;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前三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通过近1年顶岗实习获得初步工作经验。

所培养的学生既有较能;第四学期为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第五、六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为突出的专业特长,又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性,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构建基于施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通过近一年顶岗实习及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及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途径实施工学结合,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职业能力的训练。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施工资料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及工程概预算等基本理论,能从事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从事一线管理、生产、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主要就业岗位主要就业岗位:1.建筑工程施工,能够负责贯彻施工组织设计,并对作业班组进行全面交底工作。

次要就业岗位:2.建筑工程造价3.建筑工程测量能够从事工程测量工作。

4.建筑安全管理能够胜任安全管理和监督工作。

5.建筑工程监理能够在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现场监理工作。

6建筑材料管理能够负责专场材料管理工作。

7建筑质量检测能够胜任工程质量检查工作。

8.建筑资料整理能够从事工程项目预算工作。

,其他就业岗位:木工绘图员市政、路桥、隧道管理架子工钢筋工砌筑工水电工房地产营销员合同管理员混凝土工机械员三、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要求:(一)基础知识要求1、掌握一般民用、工业建筑的构造特点,具有相应的地基与基础、柱、墙等基本知识。

2、掌握小区域施工测量、地形图测绘和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熟练掌握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等仪器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3、掌握施工程序、各主要工程和分部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标准及其评定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才培养模式图
人才培养规格
(一)课程定位——课程与学生
2、课程定位: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紧扣职业 岗位任职要求,重点强化理财技能培养和理财 素质养成,并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相结合, 及时融入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呈现课程的 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本课程是五年一贯制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 课程,是形成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重要模块。 该课程对会计专业人才财务管理能力的培养 起到支撑作用
(二)课程能力目标
• 通过对《财务管理实务》 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 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 法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 素养。 1、社会能力: 1)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2)团队与协作精神 3)抗挫折、抗击打能力 • 4)克服困难的能力 • 5)能与工商、银行税务、 中介服务、客户等单位建 立良好的、持久的关系 • 6)自我总结、自我反省 的能力 • 7)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 职业道德
支撑
财 务 管 理 实 务
(一)课程定位——课程与学生
• 3、课程衔接: • 1)知识储备:学习本课程前,需要先学习《经济学》、 《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经济法》《财 政与金融》等课程的内容。 2)能力水平: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已具备基础的专业 知识和核算技能,为学好本课程做了充分准备。但学生对 该课程只有模糊了解,只知道会计管账,财务管钱,学好 《财务管理实务》课程,可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如 《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
该课程为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起支撑作用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行业 企业 调研 形成 职业 岗位 分析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正确的专业认同,具备扎实的 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必备 的职业技能,取得会计人员从 业资格证书,为达到初级会计师 水平做好知识、技能的准备, 能适应会计及相关岗位需要的 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能力目标
• • • • 着重培养学生: 1、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 2、知识拓展能力 3、知识更新能力•Fra bibliotek• • •
4、方案设计能力
5、文字表述能力 6、资料整理能力 7、语言沟通能力

• • • • •
8、团队合作能力
9、不畏挫折能力 10、研究创新能力等应用性能力 11、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项实训内容的完成得 以实现。
• • • •
(二)课程能力目标
• • • • • 2、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财务管理新知识、新技术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3)能独立制定工作(学习)计划并进行实施 4)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二)课程能力目标
• • • • • • 3、专业能力: 1)熟悉会计核算 2)熟悉有关财经法规 3)熟练运用各种财务软件 4)能依据财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 5)能完成既定项目的筹资、投资、利润管 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