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47+75+25=47+(75+25) 加法结合律
11+25=25+11
加法交换律
218+685+182=685+(218+182)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堂练习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95+99 = 395+100-1 = 495-1 = 494
36+72+64 = 36+64+72 = 100+72 = 172
651-102 = 651-100-2 = 551-2 = 549
217+98 = 217+100-2 = 317-2 = 315
289+502 = 289+500+2 = 789+2 = 791
课堂练习
3.判断。 (1)108+(37+163)=108+37+163 (2)407-25+75=407-(25+75) (3)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4)+(+)=++ (5)85+67+32=85+(67+23)
586-99-101
= 586-(99+101) = 586-200 = 386
课堂练习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84+175+116+25
=(284+116)+(175+25) = 400+200 = 600
375-128+25
= 375+25-128 = 400-128 = 272
《2.1加减法的关系》(数学 四上 西师版)
算:
549
702
加法中的和相当于减法中的什被么减数?。
减法中的减数相当于加法中的什其么中数 一?个加数。
看谁做得最快!
能力提升
在一道减法算式中,如果被减数、减数 、差的和是380,那么被减数是多少?
被减数+减数+差=380 被减数
能力提升
在一道加法算式中,如果和与两个加数 相加的结果是420,已知一个加数是 100,另一个加数是多少?
你能说出跟这个算式 相关的两个算式吗?
49万+28万= 77万 77万 -28万= 49万 77万 -49万= 28万
说一说,加减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笔算
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验算
268
420
+1 5 2
验 算:
-1
5
2
4 20
268
观察对比:
702
549
-1 5 3 验 +1 5 3
思考 加法和减法有怎样的关系呢?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议一议,怎样算出(
)里的数。
(176 )-56=120 330-( 180)=150 ( 35 )+23=58
求什么? 想: 被减数=差+减数
求什么? 想: 减数=被减数-差
求什么? 想: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看我的!
(1)根据60+110=170,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利用加减法间的关系进行计算时做到:
1. 看 2. 想 3. 计算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 学习,你有什 么收获?
加减法的关系
第2课时
说一说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小学数学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小学数学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数学是一门基础科目,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学数学中,加法和减法是最基础、最常用的运算符号。
正确理解和运用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一、加法的运算规则1. 加法的定义:加法是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所得到的结果。
在加法中,我们将参与运算的数值称为加数,加数之间用加号“+”连接。
加法的结果称为和。
2. 加法的顺序不变性: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加法顺序无关。
即a + b =b + a。
例如,2 + 3 = 3 + 2 = 5。
3. 结合律:三个或三个以上数相加时,可以先两两相加,然后再将和与剩下的数相加,最终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
即(a + b) + c = a + (b +c)。
例如,(2 + 3) + 4 = 2 + (3 + 4) = 9。
4. 和的交换律:三个或三个以上数相加时,可以先任意两个数相加,然后再将和与剩下的数相加,最终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
即(a + b) + c= (a + c) + b = (b + c) + a。
例如,(2 + 3) + 4 = (2 + 4) + 3 = (3 + 4) + 2 = 9。
5. 加零律:任何数与零相加,结果仍然是这个数本身。
即a + 0 = a。
例如,2 + 0 = 2。
二、减法的运算规则1. 减法的定义: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所得到的结果。
在减法中,我们将被减数放在减号“-”的左边,将减数放在减号的右边。
2. 减去零:任何数减去零,结果仍然是这个数本身。
即a - 0 = a。
例如,2 - 0 = 2。
3. 减法与加法的关系:减法可以通过加法来表示。
即a - b = a + (-b)。
例如,2 - 1 = 2 + (-1) = 1。
4. 减法的顺序不变性:两个数相减的差与减法顺序无关。
即a - b ≠b - a。
例如,2 - 1 ≠ 1 - 2。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 加数= 和,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2.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差,被减数= 差+ 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加减法的起源和发展,引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用实物或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练习与讨论: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游戏教学: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长度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与否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练习题评价: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价: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加减法,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加法和减法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基本运算法则,它们在数学中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运算之一。
本文将介绍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种运算。
一、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1.1 加法的基本概念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的运算法则。
加法运算的结果称为和,符号为“+”。
加法的基本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值合并在一起,得到它们的总量或总和。
1.2 加法的运算法则(1)加法交换律: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a + b = b + a。
即加法运算不受数值顺序的影响,可以改变数值的顺序而不改变结果。
(2)加法结合律: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a + b) + c = a + (b + c)。
即无论加法运算怎样进行,最终的结果不受运算顺序的影响。
(3)加法恒元:对于任意数a,a + 0 = a。
即任何数和0相加的结果都是该数本身。
(4)加法逆元:对于任意数a,存在一个负数(或称为相反数)-a,使得a + (-a) = 0。
即任何数与它的相反数相加的结果为0。
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2.1 减法的基本概念减法是指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法则。
减法运算的结果称为差,符号为“-”。
减法的基本概念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它们之间的差值。
2.2 减法的运算法则(1)减法的计算方式:减法的运算可以通过加法来实现。
将被减数和减数相加,再加上减数的相反数,即可得到减法的结果。
(2)减法与加法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即a - b = a + (-b)。
通过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可以简化减法运算的步骤。
(3)减法的特殊情况:当减数为0时,减法运算变为a - 0 = a。
即任何数减去0都等于该数本身。
三、加减法的应用举例3.1 加法的应用举例(1)购物计算:当我们购物时,需要将商品的价格逐一相加,得到总价格。
(2)时间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将不同的时间段相加,以计算总时长。
四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法的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2.运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加减法的互为逆运算。
3.利用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加减法运算的规律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师进行示范计算,展示加减法的运算技巧,如“先算十位,再算个位”等,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活动。
2.教师给出讨论题目,如:“你能举例说明加减法互为逆运算吗?”、“千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有哪些技巧?”等。
3.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互相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技巧。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和千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本节课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设计有趣的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深入理解:运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理解,明确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具体例题,展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章《加法和减法》,具体内容包括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讲解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的概念,以及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理解这一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例如,小明的书架上有5本书,他又买了几本书,现在书架上共有多少本书?然后,小明又送出几本书,书架上还剩下多少本书?2. 讲解:讲解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这一概念。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进行计算。
例题1:小明有10个苹果,他吃掉3个,又得到了2个,现在有多少个苹果?例题2:小华有15个糖果,他分别给了小红、小丽和小明各3个,还剩下多少个糖果?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1:小刚有12个球,他丢失了4个,又买回了3个,现在有多少个球?练习题2:小芳有20元,她买了一支笔花了5元,又买了一本书花了8元,还剩下多少元?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加减法的关系》2. 内容: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例题1、例题2及解答过程练习题1、练习题2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小明有7个橘子,他吃掉2个,又得到了4个,现在有多少个橘子?小红有18个饼干,她分别给了小刚、小强和小芳各4个,还剩下多少个饼干?2. 答案:小明现在有9个橘子。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反思
加减法的意义与各部分间的关系1. 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加减法是最基本的数学运算,它们的意义和应用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无论我们是在购物时计算价格,还是在工作中进行数据分析,加减法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探讨加减法的意义,以及这些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加法的意义与应用加法是最基本的数学运算之一,它代表了物体的累计和增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加法,例如计算总价、求和等等。
加法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数量的累加加法可以用来进行数量的累加。
例如,我们购买水果时,需要计算每种水果的数量并累加起来。
这样可以快速得到我们一共购买了多少个水果。
2.2 时间的累计加法还可以用来进行时间的累计。
例如,我们可以用加法计算一段时间内的总工作时间,或者计算一个任务需要的总时间等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时间和资源。
2.3 数据的求和在数据分析和统计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求和。
通过使用加法,我们可以快速计算出数据的总和,并从中获取有关数据集的一些统计信息,如平均值、中位数等等。
3. 减法的意义与应用减法是数学中的另一个基本运算,它代表了物体的减少和相对关系。
减法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比如计算找零、计算差额等等。
减法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 数量的减少减法可以用来进行数量的减少。
例如,我们购买物品时付了一定的金额,需要计算找零的金额。
通过减法,我们可以得到找零的数额。
3.2 相对关系的体现减法还可以用来表示相对关系。
例如,在比较两个数值的大小时,我们可以通过减法计算两个数之间的差值。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值之间的相对关系。
3.3 数据的差异在数据分析和统计学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数据之间的差异。
通过使用减法,我们可以计算出数据之间的差值,并从中获取有关数据集的差异性信息,如变化幅度、趋势等等。
4.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虽然加法和减法是两个不同的运算,但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相互补充和支持。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 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知识点及练习题
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1)根据568+136=704填空:① 704-______=568,② 704-______=136(2)根据65+169=234填空:① 234-______=65,② 234-______=169(3)根据189+238=427填空:① 427-______=189,② 427-______=238(4)下表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5)下表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1)根据1956-814=1142填空:① 1142+______=1956,② 1956-______=814(2)根据4573-1867=2706填空:① 2706+______=4573,② 4573-______=1867(3)根据1345-649=696填空:① 696+______=1345,② 1345-______=649(4)下表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5)下表中: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3.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1)根据37×66=2442填空:①2442÷______=37,②2442÷______=66(2)根据23×56=1288填空:①1288÷______=23,②1288÷______=56(3)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①______×42=1596,②28×______=728(4)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①______×92=184,②30×______=780(5)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①______×77=5082,②14×______=14704.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没余数无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章“加减法”,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加减法的关系”,详细内容为理解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以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明购物找零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概念,通过具体例题阐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几道加减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
4. 课堂互动(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讨论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加减法互为逆运算2.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3. 例题及解题步骤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课后练习第1、2、3题。
(2)应用题:根据加减法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课后练习第1、2、3题答案。
(2)应用题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列出算式并求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索加减法在其他数学领域的应用,如乘除法、分数等。
(2)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整理与复习四年级上二单元
第1课时
加减法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减数-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我们 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验算。 被减数-差=减数
加法运算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
=29(件)
答:3班比4班多捐物品29件。
168+67+133
=168+(67+133)
=168+200
=268(人)
答:这列车共载乘客268人。
灵活运用
2. 肖阿姨家养兔多少只?
99+122 =100+122-1 =222-1 =221(只)
答:肖阿姨家养兔221只。
灵活运用
3. 紫光小学开展“向贫困山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四年级4个班
运算顺序 数据、运算符号、
结果、位置
简便运算
多加了就减,多减了就加; 少加了就再加,少减了就再减。
简便运算
多加了就减,多减了就加; 少加了就再加,少减了就再减。
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5+(48+25)=(75+25)+48 12+25=25+12 683-217-183=683-(217+183)
先观察数字特点,想
想你会用什么简便方 法进行计算? 395+99= 637-98=
375-128+25=
537-146-54=
快速反应
112+27+73 174-55-45 645-297
473-158+27 582-(482+59) 788-102
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第四小组:减法的性质
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 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 a-b-c = a-(b + c)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17 )+26=43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110)=127 237-(
减数 =被减数-差
( 740 )-320=420
被减数=差+减数
115+132+118+85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 200 + 250 =450(千米)
加法结合律
答:李叔叔在国庆四天总共要行450千米。
课堂小结
1、加减法的关系
(1)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第一小组:加减法的关系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二小组: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 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为:a + b = b + a
第三小组: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 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 个数,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 +c = a( + b + c) (a + b )
3、用简便方法计算
511-103 75+168+25
365-167-43 286+244-86
下面是李叔叔国庆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第五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掌握加数与和、被加数与差之间的转换方法;以及减法中减数、被减数和差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关系进行问题求解。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概念,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购物找零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讲解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例题进行说明。
(2)讲解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样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1. 加法各部分关系:加数 + 加数 = 和2. 减法各部分关系:被减数减数 = 差3. 转换关系:和加数 = 被减数和被减数 = 加数被减数 + 差 = 被减数被减数差 = 减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出至少5个加法各部分关系的例子。
(2)请列出至少5个减法各部分关系的例子。
2. 答案:(1)例如:3 + 4 = 7,其中3和4是加数,7是和。
(2)例如:9 5 = 4,其中9是被减数,5是减数,4是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反思自己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理解,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庭预算、购物等。
[讲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一、教学内容:现代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P81~P83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本教材通过线段图的展示,加减法算式的比较,直接、明了地揭示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逆运算”概念的教学是难点,要让学生清楚,“逆”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
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使学生明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即加法中的和就是减法中的被减数,加法中的加数分别是减法中的减数和差,进而使学生知道如果已知加法中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可以用减法求出另一个加数,得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教学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由较简单的填□的题引入,再引导学生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并强调书写格式。
三、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采用根据线段图列算式、观察算式之间的关系、概括加减法的意义等手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同时,根据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2、会运用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验算加法及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经历揭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实践活动,有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辩证思想。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及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难点: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七、教学设想:㈠导入师: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会有一些怎样的这样小秘密,会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好吗?(板书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问: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觉得它们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下面就让我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吧!(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并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第一课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第一课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教学内容:加法与减法的关系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解答加、减法应用题,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学会加减算式间的转换。
3.明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懂得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加减运算过程中。
教学重点: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教学难点:加减算式间的相互转换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好,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知道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但经过一个漫长的暑假,可能有些同学已经有点忘记了,所以今天我们首先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已经学过的加法和减法。
(一)加法的意义1.加法运算例.(1)一班有男生21人,女生有17人,全班共有多少人?提问:“在这题中我们已经知道什么?还需要求什么?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分析并引导学生回答已知男生和女生的人数,需要求解全班人数,已知部分求总体,应该用加法:列式:21+17=38(人)提问:仔细观察上式,看看它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a.它是由三个数构成b.它是前两个数相加之和得出第三个数得出结论: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加法的意义)2.加法各部分的名称提问:“谁知道这三个数这加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例: 21 + 17= 38(人)加数 + 加数= 和提问:说说下面等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什么?8+5=13(二)减法的意义1.减法运算下面我们再看两个例子例.(2)一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21人,问女生有多少人?(3)一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女生17人,问男生有多少人?提问:“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是已知部分求总体,所以用加法;而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则是已知总体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所以用减法。
列式(2):38—21=17(人)列式(3):38—17=21(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a.在已知部分求总体的情况下,应该用加法b.在已知总体和一部分时求另一部分时,应该用减法接下来请大家再观察下列式(2)和(3)它和列式(1)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加法算式中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11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1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包括三部分内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指两个加数与和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首先出示一组有联系的实物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根据这个关系,用减法来检验加法。
同时可以利用这个关系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为后面学习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指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首先出示一组线段图,在学生列出算式后,也是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根据这两个关系,可以用减法检验减法,比过去用加法验算减法提高了一步。
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是一种新解法,是在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对于加减法的基本关系(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适合采用观察法、尝试法和归纳推理三种方法。
教学例1和例4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有联系的实物图或线段图的意思,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然后通过比较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变化,归纳推理出新的关系。
教学例2和例5求未知数时,可以让学生思考:1、未知数在算式中做什么数?2、应该怎样解答?3、根据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使学生明白。
例3和例6是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具体应用,所以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尝试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加数+ 加数=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和- 加数=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3 -1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和- 加数=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
)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
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
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
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
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
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
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
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2 0 7 9 2 0 7 9
+ 8 4 5 8 4 5 1 2 3 4
2 0 7 9 1 2
3
4 8 4 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
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
)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79)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 2 4 7 1 2 3 4
—9 8 7 + 9 8 7 — 2 4 7
2 4 7 1 2
3
4 9 8 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
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还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