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打冷战
中国的冷战时期与对外关系
![中国的冷战时期与对外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931cb7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6.png)
中国的冷战时期与对外关系冷战时期是指二战后的国际局势中,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竞争。
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在这段时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中国的对外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在冷战时期中的表现。
一、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冷战时期,国际格局主要由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及其盟国所主导。
中苏两国代表了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则代表了资本主义阵营。
这两个阵营之间的对立和竞争导致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分化和对抗。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冷战初期的中国对外关系中国在冷战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政策。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并在1950年代初加入了该组织。
这一举动表明中国期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中国积极支持和援助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也是中国外交的一大特点。
例如,中国支持越南抵抗法国殖民统治,并援助阿拉伯国家抵抗以色列的侵略。
这种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为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三、中苏关系的变化在冷战时期,中苏关系可谓是外交舞台上的一大焦点。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苏两国关系紧密,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和支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之间出现了分歧和矛盾,最终导致了中苏交恶。
1969年,中苏之间爆发了边界冲突,这使得两国关系陷入了低谷。
之后的几十年里,中苏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和冷淡的状态。
这种情况对中国的对外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四、中国的对外关系多元化面对中苏关系的困境,中国在冷战时期开始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与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外交交往,推动了他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中国还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谈判,包括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和1979年的中美建交。
这些外交努力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认可和支持。
五、中国的对外政策转型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对外关系也出现了新的转变。
新铁幕抑或新冷战:美中关系现状及中国应对之道
![新铁幕抑或新冷战:美中关系现状及中国应对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62f40c6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e.png)
新铁幕抑或新冷战:美中关系现状及中国应对之道【摘要】美中关系近年来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数,一些人将其称为“新铁幕”或“新冷战”。
本文从美中关系的背景介绍和新铁幕与新冷战概念解析入手,深入分析了美中关系的现状,矛盾与挑战,以及中国所面临的困境。
文章提出了中国应对美中关系的策略,探讨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
结论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应对美中关系中的定位与策略,提出了如何化解美中矛盾与挑战的建议,和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与责任。
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美中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这一格局中的定位和策略。
【关键词】美中关系、新铁幕、新冷战、美中关系现状、矛盾与挑战、中国、困境、策略、全球事务、定位、化解矛盾、影响力、责任。
1. 引言1.1 美中关系背景介绍美中关系自建交以来便备受关注,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互动影响着全球格局。
1979年,中美建交,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双方在一系列议题上取得了合作成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中关系也逐渐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中实力的增长和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扩大,双方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变得更加激烈。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强国,拥有强大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其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其经济增长速度迅猛,地区和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
美中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美中关系的走向也备受关注。
双方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与挑战,以及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的角色,都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1.2 新铁幕与新冷战概念解析新铁幕和新冷战是近年来围绕美中关系频繁讨论的话题。
新铁幕一词源自于冷战时期的铁幕,指的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对抗所造成的分裂和封锁。
而新铁幕则是指美中之间因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分歧而形成的一种类似铁幕的局面。
新冷战则是指美中关系逐渐走向对立和对抗,类似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对抗态势。
冷战与中国
![冷战与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317021bbc77da26925c5b0b9.png)
• 西方进行了战略调整,对中国奉行既合作又 遏制的两手政策,认为对话而非孤立更有利于敦 促民主的进步。 • 西方究竟以什么来界定国家利益与威胁? 为什么西方对快速崛起的印度没有威胁论,也没 有遏制印度崛起的图谋?
•
新冷战的特点
1.既合作又遏制。 2.相互依存。 3.单向性。 总而言之,中国现今面对后冷战的困境是严峻的, 关乎国家能否和平崛起。
• 中国在冷战中的作用
“冷战期间,中国是处于两个超级大国阵营交叉点上 的唯一主要国家,是双方施加影响与显示敌意时的主要 目标。” 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初期,当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与苏联结成战略同盟之际,美国便立即感到自己的战略 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 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中苏 分裂与中美缓和的发生,情况完全倒转了过来。由于必 须在与西方国家对抗的同时与中国为敌,苏联的战略态 势中出现了不断过度扩展的现象,造成了自身政策/战目 标与资源攫取能力之间的高度紧张。这一点,为苏联在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最终解体留下了重要的伏笔。
冷战与中国
组员:Βιβλιοθήκη 什么是冷战• 什么是冷战
冷战是指: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 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 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 冷战的开始与结束
开始:杜鲁门主义 结束:东欧剧变(1989),苏联解体(1991),德国 统一
然而,中国在冷战中的影响远远不止 于改变了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战略平衡
• 冷战对中国的影响
50年代是苏联的盟友 60年代和苏联对立,同时和美国关系也未好转,这是 中国最艰难的时期。 70年代中、美、巴以准盟友的姿态对抗苏联。 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美国在华投资扩大美国 向有偿中国提供很多先进军事技术。 86年之后是中国外交的黄金时期,在冷战两方左右源。 90年代,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开始全球扩张, 中美关系转冷,中俄关系快速升温。
论冷战及其影响
![论冷战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18fdfe6551810a6f524868b.png)
论冷战及其影响摘要:冷战,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个既感陌生又觉得熟悉的词汇。
冷战,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博弈,没有战争的硝烟,却又显得异常激烈;没有战场,两国却处处争锋;没有真正的战斗,却有一方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冷战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几年,但是它的发生、经过、结果却令我们深思不已,它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依旧不容我们小视,学习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对这段史实有一个客观、正确的理解,让我们铭记历史、感恩历史,重新拥抱来之不易的和平。
与此同时,以大见小,从大国的博弈中了解到共处和合作的真谛。
关键词:起因斗争结果激烈影响合作目录1 冷战 (4)1.1 冷战的原因 (4)1.1.1 冷战的开始 (5)1.2.1 冷战的经过 (5)1.2.2 冷战的结束 (6)2 冷战造成的影响 (6)2.1 冷战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6)2.1.1 冷战对前苏联的影响 (7)2.2.1 冷战对美国的影响 (7)2.2.2 冷战对中国的间接影响 (7)3 我对冷战的了解和认识 (7)论冷战及其影响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乌云刚刚散去,冷战的大幕又从砖瓦废墟上缓缓拉开。
美国和苏联——这一对超级大国,从共同对抗纳粹的威胁中解除出来后,就再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和平相处。
1 冷战冷战,顾名思义,是与直接交战的武器化战争而不同的一种战争,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冷战。
1.1 冷战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因为战争的摧残而变得千疮百孔,虽然付出这样的代价,和平还是最终战胜了战争。
战争结束后,美国、苏联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导力量,双方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与为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主导权而展开角逐,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更是加剧了双方的矛盾,但是双方担心造成第三次世界大战那样的严重后果,于是,冷战就应运而生了。
冷战时期的中国战略(政治论文)
![冷战时期的中国战略(政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8921d9360cba1aa911da00.png)
冷战时期的中国战略:“逆势而行”抑或“为势所迫”在冷战时期新中国曾有过四次对外战略的改变,从“一边倒”,到“两条线”,再到“一条线”,最后改变成“独立自主”。
自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之时,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已经全面展开。
从此一直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退出历史舞台这40多年的时间里,中华人民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施行了一系列的外交策略,来处理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无论是被迫而为还是主动应对,都使新中国的外交具有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一边倒,新中国成立伊始,采取了完全倒向苏联的外交策略,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始,就与苏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好多的革命经验都是参照苏联十月革命而形成的。
当时,列宁执政,苏联同样面对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能够伸出援手扶助中国共产党,已是非常难得。
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接触开始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好多美国记者去延安对中共抗日进行报道,如埃德加.斯诺。
他们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形象传递给了美国。
我们可以从很多史料中看到,美国对中共是十分佩服和赏识的,可以说,双方交往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但是,蒋介石发动了内战,迫使美国不得不做出选择,是扶蒋反共,还是中立而观,最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最终跟蒋介石走到了一起。
在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发生的紫石英号事件,使西方世界对中共的误会和敌视加深。
毛泽东在渡江战役胜利后,发表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不得不说是,对美国感情的决裂。
中国在建国后,可以采用的外交策略可能有如下几条:联苏抗美,联美抗苏,保持中立,我个人觉得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够保持中立最好了,同苏联和美国建立友好的关系,努力发展国内生产,避免外部战争,恢复中国的元气。
无论是联美抗苏还是联苏抗美,无疑我们都被绑在战争之车上,时时刻刻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
但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选择了联苏抗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1.美国扶助蒋介石,大打内战,在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依旧承认它的地位,无视甚至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
浅谈冷战思维背景下的中国和平崛起
![浅谈冷战思维背景下的中国和平崛起](https://img.taocdn.com/s3/m/4b246030a32d7375a4178009.png)
浅谈冷战思维背下的中国和平崛起摘要: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两级格局瓦解,世界走向多级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旋律。
但是虽然旧的国际格局已经解体,但是在它的影响下形成的观念仍然顽固的盘踞在今人的脑海里,冷战思维就是其中的范例,而近年来的中国威胁论更是冷战思维的一种集中体现,本文将从冷战思维入手,浅析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在冷战思维下中国应该怎样和平崛起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战后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冷战思维中国威胁论和平崛起一.冷战思维的产生背景及含义冷战思维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述到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同时这一事件也标志着美苏同盟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确立,冷战开始。
而我们现在经常谈及的冷战思维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在此期间东西方的两大对立阵营对对方的几乎所有提案都互投反对票,而不论该提案是否有利于国际社会的民权和民生问题。
狭义的冷战思维是广义冷战思维的延续抑或发散,主要指在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具体包括:1、对手思维,冷战期间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指向就是苏联,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失去对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所适从,急于树立新的敌人。
2、绝对安全,自身已经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了,仍担心来自别国的威胁。
3、不理解别国的安全需要,把别国对安全的追求理解为对本国安全的威胁。
4、强权政治,总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别国,不尊重其它国家和民族。
5、用争霸史、挑战史来看待新兴国家,将它的发展视作对自己的挑战。
6、推行渔翁战术,总是挑起争端,以从中渔利。
上面的观点综合起来起来就是一句话,本国利益至上,完全无视他国需要。
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de298ae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0.png)
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冷战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并且对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国际地位的影响,包括中国的独立自主、反霸权主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方面。
一、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之一是独立自主。
冷战时期,中国坚决主张独立自主,不容干涉其他国家内部事务,也不接受其他国家的干涉。
这一立场使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具备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并赢得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作为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中国积极推动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
中国提出了“五原则”的和平共处原则,主张在国与国之间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国际关系。
这一原则深受第三世界国家的欢迎,并且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外交支持。
二、反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冷战时期,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并且通过外交手段予以抵制。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张维持国际秩序和平衡,既不加入西方霸权阵营,也不加入苏联阵营,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中国强调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干涉。
中国通过倡导非武装中立、和平与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出建设性的倡议并推动全球合作。
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冷战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领导人不断提出具有影响力的倡议,如周恩来总理的“三个世界”理论,明确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多边外交,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地区和国际冲突。
中国的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也使其在世界舞台上增加了影响力。
中国的外交策略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使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中国提升了国际地位,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具有独立自主、反霸权主义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特点。
中国始终秉持()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
![中国始终秉持()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https://img.taocdn.com/s3/m/cd90902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3.png)
中国始终秉持( )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
2019年3月26日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世界长久和平。
阎学通:中美进入“新冷战”的可能性很小
![阎学通:中美进入“新冷战”的可能性很小](https://img.taocdn.com/s3/m/17ab715e763231126edb11be.png)
阎学通:中美进入“新冷战”的可能性很小作者:徐方清来源:《领导文萃》2019年第12期2018年和2019年的国际局势会有何区别?对于这一问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
虽然经济的下行态势有产生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的危险,但阎学通指出,“中美竞争加剧与世界经济下行并没有必然的关联,很可能两者只是碰巧发生在同一时期。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这十多年来,每年在盘点全球局势的时候,都常出现“大变局”这样的提法,这是因为世界秩序的重组、交替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吗?阎学通:我们目前面临的世界政治变化可能大于前几年,但明显还达不到一战或二战时期的程度。
是否能达到冷战结束时期的国际政治变化程度,也都还是个问题。
判断国际政治变化的大小需要有明确的参照事件。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人们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感觉,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了,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印象?阎学通:大家之所以感觉这两年国际秩序变化快,我觉得主要是有两个因素:首要因素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西方世界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重大改变,自由主义思想的主流地位在衰弱。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公投脱欧以后,美国的反建制主义思潮、欧洲右翼势力都在上升,最近的一个比较受关注的典型事件就是法国的“黄马甲运动”。
西方国家开始不按自由主义的价值规范来行事,特别是美国自己带头不执行,比如放弃多边主义,推崇单边主义。
其实像非洲、拉美等所谓的边缘社会也出现了很多变化,只是没有受到太多关注而已。
第二个因素是中美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变得更加激烈,但这是第二位的,不是首要的。
中美战略冲突加剧并不是这两年才发生的,而是好多年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西方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就开始加重;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奥巴马政府出台了“亚太再平衡”战略。
中美战略冲突在2018年突显出来,并不是说在这两年里中美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特朗普采取的对华政策比奥巴马时期粗鲁。
中美不会重蹈中苏冷战
![中美不会重蹈中苏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6e08f4134431b90d6c85c710.png)
●近年来中国崛起,美国和其它国家有一些人鼓吹“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将继前苏联之后,成为美国的主要敌人。
那么中国真的会成为又一个苏联吗●中国人近200年来吃了许多苦头,不得不通过有选择地改变自己来适应和影响外部世界,走过了一条在盲目自大和消极自卑之间上下求索、与外国文化求同存异的道路●中国现在对美国不构成威胁,将来充分发展之后,与美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可能性很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必然一帆风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事实说明,美国的态度是决定中美关系好坏的主要方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前苏联解体,将近50年间,是所谓的冷战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形势的特点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核大战引而不发,美苏之间的关系压倒了其它国际关系,并使之处于从属地位。
这一段刚刚逝去的历史在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近年来中国崛起,美国和其它国家有一些人鼓吹“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将继前苏联之后,成为美国的主要敌人,美中之间将发生新的冷战甚至热战。
那么对比一下当年苏美关系与今天的中美关系,中国真的会成为又一个苏联吗?回答是否定的。
中国没有超强的军事实力当年美苏都是超级大国,都拥有其它大国加在一起也赶不上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两国的核武库大致相当,都有毁灭对方许多次的能力,而苏联的常规军力更强大。
美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优于苏联,但当时差距并非很大,苏联是可以同美国相提并论的对手。
所以在冷战中,双方互有攻守,在苏联最后解体之前,胜负难分。
今天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1/4以上,它的军事开支比排在它后面的8个军事强国的总和还要多,它的军事威力足以涵盖全球,它还拥有极其巨大的软力量。
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过这么大的优势。
今天的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1/9。
核武器只有美国的一个零头。
双方力量对比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的实力只能自卫。
中国的潜力很大,但要在各方面发展到足以同美国相提并论的程度,即使情况顺利,恐怕也需要三五十年工夫。
中美新冷战两国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
![中美新冷战两国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https://img.taocdn.com/s3/m/ce98959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a.png)
中美新冷战两国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化时代,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和军事强国,其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最近几年中美关系逐渐进入新的阶段,被一些学者和政界人士称为“新冷战”。
那么,中美新冷战两国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是什么?下面将从经济、军事和政治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经济层面的不确定性1.贸易摩擦升级:中美贸易关系多年来一直存在摩擦,特别是在近几年逐渐升级。
此前,两国相互加征关税,对彼此进口商品的市场准入进行限制,这导致两国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对世界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
2.科技领域的竞争: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网络安全等领域,两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
双方的科技巨头如华为、苹果、谷歌等企业也深度参与其中。
然而,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中美之间的科技合作日益受到限制,这增加了两国关系的不确定性。
二、军事层面的不确定性1.南海主权争端:南海作为中国周边地区的重要海域,涉及到多个国家的领土争端。
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持有不同立场,导致两国之间的安全竞争日益加剧。
美国派遣军舰和飞机在南海进行巡航和侦察,而中国则加强了在南海的岛屿建设和军事装备投放,这使得南海问题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
2.军备竞赛: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也日益加剧。
美国不断加大对台军售力度,同时加强与亚太盟国的军事合作;中国则加速了军队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了军事实力。
这种军备竞赛不利于中美两国建立稳定的安全关系,其结果可能导致冲突的升级和不可预测的后果。
三、政治层面的不确定性1.人权和民主价值观的冲突:中美两国在人权和民主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的分歧。
美国将人权和民主视为核心价值观,并在国际舞台上推广这些价值观。
而中国则主张“非干涉内政”原则,对国内事务强调主权和稳定。
这导致中美在国际问题和人权议题上的立场不同,加大了两国关系的不确定性和摩擦的可能性。
2.领导层决策的不确定性:中美两国的领导层决策对两国关系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
冷战时期的中国与美苏对立
![冷战时期的中国与美苏对立](https://img.taocdn.com/s3/m/2d18501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0.png)
冷战时期的中国与美苏对立冷战是二战胜利后欧美国家与苏联之间的一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对峙与竞争。
这场思想意识形态的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格局。
在这个时期,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亚洲国家,与美国和苏联之间也存在着鲜明的对立。
本文将以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个方面来分析冷战时期中国与美苏的对立。
一、政治对立冷战时期的中国,由于其革命背景和社会主义的立场,与美苏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首先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对立。
美国自二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其意识形态在中国被视为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的象征。
中国则将自己定位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积极推动反美主义的宣传和行动,与美国形成对立。
另一方面,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对立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苏关系由最初的友好与合作转变为党派之间的争斗与对立。
中国认为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受到了冲击,苏联则对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内部政治运动持批评态度,两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对立不可避免。
二、军事对立冷战时期的中国与美苏之间的军事对立主要体现在军备竞赛和军事联盟的角度。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核武器竞赛是这个时期不可忽视的军事对立现象。
中国发展核武器的计划也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增加其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
然而,中国遭到美苏两国的军事压力,这使得中国在军事上对美苏持保持高度警惕的态度。
此外,苏联建立的华沙条约组织以及美国领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是中国与美苏军事对立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对这两个军事联盟持高度警惕的态度,将其视为对中国的威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三、经济对立冷战时期的中国与美苏经济对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对立。
美国将中国视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制裁。
此外,美国还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中国的投票权和发展援助等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
中国则致力于自力更生的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积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关系,以减轻西方国家对其经济的制约。
欧洲冷战与中国的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比较
![欧洲冷战与中国的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6ce3a5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f.png)
欧洲冷战与中国的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比较冷战是二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欧洲和中国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的交替。
本文将比较欧洲冷战和中国的冷战时期,探讨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异同。
一、冷战形成背景1. 欧洲冷战时期的背景二战之后,欧洲出现了东西方两个主要势力阵营,主要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
苏联扩张意图的威胁促使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形成北约,而东欧国家则被苏联纳入统一体系。
2. 中国冷战时期的背景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面临着来自西方世界的孤立和围剿。
美国的干涉和对台湾的支持,使得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紧张。
此外,中苏关系的变化也对中国的冷战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二、冷战对欧洲和中国的影响1. 欧洲冷战时期的影响冷战期间,欧洲成为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争夺焦点。
这段时期,欧洲大国之间的对峙和对抗不断升级,给欧洲带来了战争的威胁,也导致了冷战氛围的浓厚。
2. 中国冷战时期的影响中国在冷战时期面临了诸多挑战,特别是与苏联的关系紧张。
随着中苏交恶,中国不得不面对单一超级大国的压力,这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冷战期间,中国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缓解了敌对势力的压力,保护了国家安全。
三、欧洲和中国的政治体制比较1. 欧洲冷战时期的政治体制欧洲冷战时期的政治体制主要是以民主制度为基础的,其中西欧国家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东欧国家则是社会主义专政制度。
这两种制度的差异使欧洲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
2. 中国冷战时期的政治体制中国在冷战时期沿用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共产党为核心的领导体制成为中国的政治特征。
中国在这一时期积极寻求自身的独立性,并对西方世界的检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四、欧洲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1. 欧洲冷战时期的经济发展在欧洲冷战时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支持了战后的欧洲经济重建。
西欧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2. 中国冷战时期的经济发展中国在冷战时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制裁,加之内外的敌对势力的压力,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中国如何应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中国如何应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e6ea9e0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05.png)
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中国如何应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一、本文概述《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中国如何应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文章的“本文概述”段落可以这样写:在冷战时期,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对抗,中国和越南分别进行了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两国军事实力的考验,也是对两国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全面挑战。
本文将探讨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中国和越南是如何应对挑战并取得胜利的,以及它们从中吸取了哪些经验教训。
二、朝鲜战争时期的中国应对策略坚定立场。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解决争端。
这一原则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军事援助。
中国向朝鲜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训练人员等。
这使得朝鲜能够在战争中保持顽强的抵抗力量,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政治斡旋。
中国积极进行政治斡旋,努力推动停火止战。
通过外交渠道,中国与各方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和协商,最终实现了停火协议。
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呼吁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些策略的实施,使中国成功地应对了朝鲜战争带来的挑战,并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援越抗美的中国应对策略在援越抗美的战争中,中国采取了多种应对策略。
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援助给越南人民,帮助他们提高战斗力。
中国积极与美国进行外交斡旋,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分歧和冲突。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推动地区稳定和发展。
在面对朝鲜战争时,中国的应对策略也基本相同。
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渠道与朝鲜方面进行沟通和协商,试图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同时,中国也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友好援助和人道主义精神,也有助于缓解当时的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为什么不打小日本
![中国为什么不打小日本](https://img.taocdn.com/s3/m/6e7261fb7c1cfad6195fa7ad.png)
中国为什么不打小日本国际政治,向来都充满了阴谋诡计、圈套陷阱,稍有不慎,就落入其中陷入被动(看看前苏联、想想伊拉克是怎样没落的)。
因此,要多些心眼、多些计谋与美国及其走狗们周旋,为走向强国大国而多动脑筋、少些冲动,不要做伤害祖国战略利益的事。
有人说,你说不能打,那你说怎么办?光这么抗议能有用吗?这样不作为难道能捍卫钓鱼岛吗?其实,说实话,钓鱼岛问题该怎么办,是政府该考虑的问题,是中国政府应该负起的责任,而历史会终究会给中国政府一个公正的评分。
中国政府应该更加清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人还是有表达自己想法权利的。
谁是我们真正的终极对手?是日本、东南诸国、印度乃至韩国吗?在当今一超多极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无论中国自己是否觊觎超级大国的宝座,美国都会把中国作为有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军事全面G2之一的潜在敌手来对待的。
换句话说,与美国口口声声提议G2理论相反,美国的战略目标就是不让中国在未来成长为经济、政治、军事全面G2之一,不让中国有机会有资格挑战美国G1的地位。
因为中国真的成为G2这完全不符合美国的全球利益,因此,美国必然会处心积虑的想办法瓦解日渐强大的中国,就像美国当年处心积虑的瓦解苏联一样。
因此,中国21世纪宿命中唯一的对手就是美国。
(欧盟、俄国都有机会成为半个朋友)而周边的日韩、东南诸国、印度等国,无非美国的亚洲小弟,一群以美国为老大的国际“黑社会”的打手而已。
所以,无论黄海、东海、南海还是南亚发生了什么,都不应简单的把当事国看成单一的对手。
在他们的身后,在他们行为的动机之中,都可以发现美国老大的影子。
韩国的天安号是“被证明”为朝鲜鱼雷攻击沉没的,是沉了船又死了人的,而且沉得是军舰、死的是军人,比钓鱼岛渔船事件严重多了吧。
为何美韩联盟不对朝鲜动兵?是朝鲜实力太强吗?是这个事件还不够严重吗?不是,是因为朝鲜的背后有中国。
自从伊拉克被美国完全征服后,美国在中东最后的敌人伊朗从未向美国妥协过。
为何美国不用入侵伊拉克的理由立刻解决伊朗从而控制整个中东?是伊朗真的很强大?还是美国找不到理由?不是,是因为伊朗的背后有中俄。
世界历史冷战的对立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世界历史冷战的对立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721845f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f.png)
世界历史冷战的对立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冷战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立和激烈竞争影响了整个世界格局。
然而,在这场战争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继续着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世界历史冷战局势带来了独特的影响和变革。
一、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苏联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而中国则选择了自己的探索和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功地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为中国人民创造了独立、自由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二、冷战背景下的中国与苏联在冷战期间,中国与苏联关系曾经紧张,甚至发生过边界冲突。
苏联选择支持亲西方的印度作为主要亚洲盟友,而中国则在冷战中表态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
苏联在对待中国问题上的态度不得不转变,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深受世界各国的关注。
三、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如农村集体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这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励了很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社会主义发展。
四、中国的国际角色中国在冷战期间积极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和平、独立、非对抗的外交政策。
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使其成为冷战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在联合国中,中国提出了亲和力四项倡议,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议程。
五、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关注内外政治,也专注于经济建设。
中国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即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
中国在冷战中受到的经济封锁和技术封锁使其更加坚定了自主创新的决心,并最终在经济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六、冷战的结束与中国的崛起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格局的巨大变革,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美为何不会发生“新冷战”?
![中美为何不会发生“新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32cef0c5a58da0116d174905.png)
中美为何不会发生“新冷战”?作者:张勇来源:《领导文萃》2017年第04期自美国政府2011年秋推出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中国周边安全问题有所升温,中美亚太博弈也在加剧。
中美舆论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新冷战”的声音。
但自去年7月12日所谓“南海仲裁案”终结以来,外界看到的是,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中美互动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
在2016年9月4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中美两国元首会晤,达成多项共识。
综合来看,所谓中美陷入“新冷战”乃至“必战”的宿命论是迷思。
第一,中美之间不存在陷入冷战对抗的条件或现实。
就“冷战”的应有之义而言,它应该表现为一种以价值观对抗为核心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抗。
常识告诉我们,今天中美军事实力对比态势根本无法与当年美苏同日而语。
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政治层面,很难想象中国会重复当年苏联的老套路,极力拼凑经济或政治联盟集团对抗西方。
中国在筹建、运行亚投行过程中表现出的比美国更为开放、透明的理念与做法已经充分昭示了这一点。
中国道路的功过是非最终等待历史来检验。
第二,中美作为理性国家的成熟性是规避冷战的重要保证。
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外交实现了意识形态主导向国家利益导向的成功转变,少有了以前国际交往中的盲动与激情,外交路线变得更加理性、务实与成熟。
正是得益于这种审慎稳妥的战略方针,中国才把握住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为中国崛起赢得了历史上少有的有利外部环境。
美国政治文化中有着一脉相承的妥协、共识精神,这既是美国当初的立国理念,也是构成美国精神的重要元素。
历史没有忘记,在美国受到日本、苏联威胁的关键性时刻,尽管有来自价值观分歧的阻力,美国还是做出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正确决定。
与其他地区相比,尽管受到诸如朝鲜、台湾地区等热点问题的困扰,东亚还是保持了相对稳定的长期和平与繁荣,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中美两国互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智慧、理性与共识精神。
目前,中美之间存在着管控分歧的近一百项合作机制,这是预防中美合作“溃口”的层层防波堤。
中国不仅要有冷战思维更要有热战思维
![中国不仅要有冷战思维更要有热战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359c2e680912a2161579294b.png)
中国不仅要有冷战思维更要有热战思维作者:强国靠战略有话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之大趋势。
看看现实我们却得到答案是——未必。
那样的话可以讲给别人听,看能不能换来别人的一点点慈善。
但自己不能信,更不可照着做。
二战后苏美两国及其追随者展开了冷战,虽说苏联战败了解体了,但是这是历史的必然。
是实力的差距,是战略的运用,是战术的高低等等造就了美国的完胜。
有了前一个胜利经验,美国肯定会拿来再用,百试不爽。
今天用在了中国身上,每个中国人都有感受。
再看看这些年的地球,安静吗?和平吗?答案是否定的。
陷入战乱的国家多的是,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利比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以色列、缅甸、越南……数不胜数。
挑起这些战乱的国家里有美国,某国内乱时中间要搀和的也是美国。
这是为什么?很简单,原因就是美国式思维,美国式逻辑,美国式战略造就的。
美国不仅仅要将它们的价值观强加给全人类,更美化他的行为是“上帝”的安排。
当然,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就是奴役全球。
对于中国的遏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现在的中国更能感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
如果我们一味地以为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这其实是与现实不符合的。
而和平是世界人民的愿望,之所以是愿望,是因为很难实现,不然就不叫愿望。
如果世界已经和平了,人们还渴望和平?得到了还渴望啥?有和平的愿望是好的,这是向善的一面。
但是愿望不等于现实。
过去中国虽然说韬光养晦,但是实际只做了没几年。
比如说,经济方面取得了的一点点成就,前几年中国大肆炫耀自身取得的成绩,毫无韬光养晦的表现。
比如体育赛事,08年奥运会,我们拿了金牌总数的一半。
为什么非要多弄几个金牌?这是不是把自己推到世人关注的焦点上去,这是不是自己把自己往风口浪尖上送。
等等等等,过去我们有点得意忘形了。
这时候,美国觉醒了,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站起来了,重返亚太的口号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与手段便开始执行了。
中国觉得不妙,想要收手,但是晚了。
人家已经看准了你,你再养晖恐为时已晚。
《中国为什么说不?》获得好评
![《中国为什么说不?》获得好评](https://img.taocdn.com/s3/m/6de1f73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b.png)
《中国为什么说不?》获得好评
佚名
【期刊名称】《对外传播》
【年(卷),期】1997(000)0Z1
【摘要】《中国为什么说不?——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误区》中文繁体版由新世界出版社转让给了香港新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去年11月中初版,二周后即再版,风
靡港岛,成为“说理最透彻,分析最客观,观点最公允”的“说不”风潮中的代表作品。
香港数家新闻媒体纷纷评介、推荐。
据《亚洲周刊》统计,截到1996年底,《中国
为什么说不?》位列香港1996年度畅销书榜第十位。
另据新加坡传来的消息称,该书去年在新加坡图书排行榜上一度位列第七。
到目前为止,该书已成为新世界出版
社历年版权转让图书中在海外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
【总页数】1页(P41-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6
【相关文献】
1.方方小说中的"潜对话"现象--兼论中国何以出不了"复调小说" [J], 曾军
2.中国可以说"不"——记中国企业用5年打赢的一场跨国官司 [J], 葛晖
3.200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一号警示说明书不能“说”而不“明” [J], 本刊编辑部
4.中国对IUU渔船说\"不\"\r——中国政府推动落实打击IUU渔船的港口国措施[J], 刘立明
5.《中国社区医师》杂志、中国社区医师网、医师网联合调查显示:近九成社区医
务人员工作“不堪重负” 面对超负荷的工作,社区医务人员要学会说“不” [J], 胡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为何不打冷战?
——美国为何乐见中国内斗?
以美国政党轮替作参照,否证苏联解体是"去斯大林化"的后果,我深以为然,但有些表述不严谨。
比如这句:“只不过一个坚信社会主义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一个认为社会主义只不过昙花一现,资本主义才是人间正道。
”美国的立国宗旨哪里是资本主义?美国不排斥资本主义,也不排斥社会主义,甚至不排斥没有威胁的共产党。
日本共产党是苏联支持下创建的,但是创始人片山潜是留学美国期间皈依的,日共美共帮助中共培养了大批骨干,而且中共是二战后在美国或
明或暗的支持下,才夺得政权。
在现实语境中,读者当然知道老杨所指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可是牺牲词语的纯净,换取表达空间,我认为不值得。
不能把苏联模式与社会主义划等号,那是欧洲社会党的理念,也不能把苏联模式与马克思主义划等号,马克思明确反对书报检查。
苏联是政教合一体制,书报检
查是政教合一的要素。
美国是典型的宪政主义国家,恪守政教分离原则。
以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对冷战两大阵营作二分,再来理解美苏两国的外交战略,会透彻很多。
苏印两国长期友好,学界多半看成是地缘政治,有失肤浅。
我概括苏联的外交原则是最亲共产,次亲共和,敌视君主,因为君主制不符合“社会造人”的基本教义。
哪怕君主国家的王族是亲苏的,例如阿富汗亲王达乌德,也难逃厄运。
美国的外交原则是最亲宪政,次亲专制,敌视极权。
美国会善待世袭君主国,也
会扶植军事强人,只要他们能打压极权势力。
美国绝不会亲近有选举,却政教合一的国家,例如伊朗。
民主、人权、平等……诸如此类,法国才拿来当成国家意识形态,美国政客只是说说而已。
麦克阿瑟改造日本,最重的一刀是将神道与政治切割,确保日本政教分离,此外没有把更多的美国特色强加在日本身上。
日本经济崛起所依仗的质量管理系统,是日本企业家从美国学回来的,比美国企业做得还好。
清楚上述两条原则,就不会认为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国不讲原则。
进而可以帮助理解中国与美苏的关系,以及苏联解体之后的中美关系。
中国作为苏联体制的继承者,美国从未把中国当成苏联一样的威胁,主要是苏联的政教合一被中国特色冲淡了。
苏联继承了沙皇俄国的衣钵,沙俄又是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政教合一体制,沙俄没有经历过宗教改革,只是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比中世纪开化,但是不如新教国家开化。
中国从古至今,从未有过政教合一的经历,中世纪的唐宋不但不黑暗,反而大放光明。
苏联体制的继承者愚弄子侄和国民还行,输出教义那一套则不擅长。
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几百年不会输出价值观,似乎指中国思想落后,其实指中国不会威胁世界,为英美亲华找理由。
英美两国都是基督教国家,但是都不注重传教,美国占领下的菲律宾人继续信仰西班牙人留下的天主教,英国占领下的香港继续保持宗教多元。
自由、人权、民主、平等,这些所谓的现代的价值观源自法国,英美推广得很消极。
仅就输出价值观这点来说,英美不如撮尔小国葡萄牙,更别说西班牙、法国和苏联。
煽动美国威胁论,是以欧陆之心度美国之腹。
冷战的主力不是枪杆子,而是笔杆子。
苏联是进攻方,美国是防御方。
美国非常被动,因为美国政教分离,没有国家价值观,国内左右互搏,斗争激烈。
而苏联的主义是西方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去掉了基督教与科学冲突之处,保留了基督教伦理,在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颇有市场,包括美国。
美国不仅有鼎力支持苏联的红色资本家哈默,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红色智库,二战前操纵美国亲苏反日,二战后马丁路德金之类的民权领袖,跟苏联继续眉来眼去。
以至于美军不得不在战场优势局面下,灰溜溜地从越南撤军。
美国在冷战中取得胜利,是苏联阵营自乱阵脚。
打乱苏联阵脚的不是别人,就是中国。
中国的经济改革让苏联体制的弊病无处遁形。
经济改革继承了苏联政体,但是否定了苏联教义,引起苏联高层信仰危机。
中国高层本来就不虔诚,否定教
义不会导致政治解体,苏联是严格的政教合一国家。
信仰动摇,促成政治体制迅速崩溃。
冷战不是美国战胜了苏联,而是中国人把胜利送给了美国。
说得难听点,里根贪了邓小平之功。
美国深知中国对苏联解体的贡献,心怀感恩,故所以鼎力支持全球市场向中国开放。
中美两国虽然体制不同,但价值观都是实用主义。
价值观相同,所以中国与西方打不起冷战。
近来中国舆论场上的萧杀,是政教合一势力企图反扑。
反扑不是为了恢复苏联,也不是为了对付美国,而是出于政权合法性的焦虑。
政权合法性其实不难重建,唐宋明清都是武力夺取的天下,坐了两三百年江山,本土有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可惜那几个文革脑袋凑在一起,完全看不到。
开放言路很关键,否则还把自己当成政教合一国家,老以苏联解体吓唬自己,那么解体是迟早的事。
另一方面,如果对美国寄予过高期望,迟早会怨恨美国。
对于中国的自由民主派,美国支持得很不够,接受几个人政治避难而已。
看起来像似乐见中国人与中国人持续斗下去一样,那样中国永远不会夺走美国的全球一哥地位。
阴谋论当然不成
立,美国没有国家设计师,但是寄望于美国,与警惕美国,都是不了解美国。
叙
利亚也是冷战的遗产,相当于西亚的朝鲜,但现在叙利亚陷入热战,美
国仍然袖手旁观,更别指望美国指导平静的中国。
中国国内目前有点像冷战状态,只要朝野双方从本土寻求政治智慧,一
定会有好的结果。
凤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