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案例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1.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以组织的职能为基础进行工作归类,是一种部门化方法。
可以充分发挥分工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各职能部门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缺点有:易于强调本部门的目标和利益,而忽视组织的总体目标和全局利益。
等级森严,机构臃肿,不利于创新、协调、合作和沟通,造成效率不高,还可能增加管理费用。
适用范围:职能制结构主要适用于中小型的、产品品种比较单一、生产技术发展变化较慢、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企业。
具备以上特征的企业,其经营管理相对简单,部门较少,横向协凋的难度小,对适应性的要求较低,因而职能制结构的缺点不突出,而优点却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事业部结构优点:职责范围明确,分工细,各事业部内部办事效率高,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能够规划其未来发展,也能灵活自主的适应市场出现的新情况迅速作出反应,既有高度的稳定性,又有良好的适应性。
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形成经济规模,采用专用设备,并能使个人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缺点:是容易形成小团体利益冲突及各事业部之间协作能力下降。
适用范围:适用于产业多元化、品种多样化、各有独立的市场,而且市场环境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
2.产品事业部形式。
金果子公司虽然有了一定规模,但仍然属于中小型公司。
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只有桃子和橙子两种。
生产技术发展变化较慢,企业的生产始终是劳动力导向而不是技术导向。
外部环境比较稳定,可以从容生产销售。
3.企业规模变大之后,必须要增加专门的会计,财务,人事,采购部门完成组织结构正规化。
这些部门要与销售和生产部等部门平级。
企业生产能力变大,需要拓展市场,要将销售部职能扩展,成立市场营销部,新部门职能包括:接受订购,市场营销和广告策划,公关活动,市场调查等等。
需要建立内部物流部门(物流部)或者选择外包物流。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成立信息部完成企业信息化。
跪求公共管理案例急向好心人求几个公共管理案例,请附上分析!!!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一、医学的病例研究案例研究发源于医学,其基本出发点是医学理论研究往往是片面的、局限于某一领域的,而临床实践却是复杂的,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17页
案例分析案例一希望工程:辉煌与危机1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庄严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在成立初始,只有10万元注册资金和团中央给的1万元办公经费。
在希望工程实施的前8个年头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89—1992年的宣传启动阶段;1992—1994年的蓬勃发展阶段和1995-1996年的巩固提高阶段。
经过三个阶段的稳步健康发展,截至1996年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国内外捐款97 800万元,救助失学儿童154万人,援建希望小学3634所。
在这几年中,希望工程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劝募活动:1992年的“百万爱心行动”、1994年的“1(家)+1助学行动”和1997年的“希望工程国内最后一轮劝募行动”。
其中,1992年的“百万爱心行动”采取了“一对一”模式,即通过青基会和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牵线搭桥,使捐赠者(个人或集体)与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结对挂钩,建立直接联系。
实行定向资助直至其小学毕业。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成员康晓光对“一对一”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百万爱心行动”中提出的“一对一”模式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给捐赠者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成全了他们的慈善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刚性的自动监督机制。
……这种监督机制的建立意义无比深远:第一,它提高了基金会廉洁运作的可能性;第二,提高了捐款的配置效率;第三,赢得了捐赠人的信任,因而也就赢得了他们的捐赠。
由于采取“一对一”的资助方式,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救助数额奇迹般地增加了50万人。
1994年,青基会依靠“国际家庭年”这个大背景,以发行希望工程明信片为契机,展开“1(家)+1助学行动”,突破了过去只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和个别直接接受捐款的模式,以遍及全国数万个邮电局(所)为报名点,为捐款人特别是要求结对资助的捐款人提供了一个参与希望工程的简单、快捷的渠道。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教育类(2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
某市作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个地级市,在教育事业上也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域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另一方面,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也存在明显差异,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学校。
二、问题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明显差异,导致部分学校和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部分学校存在闲置教育资源,而部分学校则面临资源紧张的问题。
3. 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地区学校信息化设施落后,与城市学校差距较大。
三、解决方案1. 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学校和学生需求,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分配,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3.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鼓励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开展合作,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4.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信息化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四、实施过程1. 制定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教育资源配置目标和措施。
2.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3. 开展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鼓励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开展合作,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4.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五、效果评估1. 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2. 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3. 教育信息化程度提高,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4. 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取得显著成效,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六、启示1. 教育资源配置优化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公共管理案例解析
公共管理案例解析
本文将介绍几个公共管理案例,讨论它们的情况、问题和解决方案。
这些案例包括:
1. 疫情防控管理
疫情防控是当前最重要的公共管理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包括封锁措施、人员流动控制和医疗资源调配等。
我们将探讨这些举措的效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2. 城市交通拥堵管理
城市交通拥堵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研究几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包括推广公共交通、限制私人车辆、调整路线等。
我们将分析这些方案的效果,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
3. 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涉及到整个政府系统的大型项目。
我们将研究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方案,包括部门合并、职能转移、机构优化等。
我们将探讨这些方案的效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 环境保护管理
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管理问题。
我们将研究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限制污染物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减少废弃物等。
我们将分析这些措施的效果,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建议。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们将探讨公共管理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
决方案。
这些案例将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公共管理大赛案例
公共管理大赛案例一、案例背景。
咱们这个案例发生在一个叫阳光社区的地方,这社区不算小,住着好几千户人家呢。
以前啊,社区里的垃圾问题那叫一个乱。
垃圾筒虽然有,但是分布不合理,有的地方好几个,有的角落一个都没有。
而且居民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基本为零,垃圾都是一股脑儿地往筒里扔。
每到夏天,那味道简直了,苍蝇到处飞,居民们怨声载道,这可把社区居委会愁坏了。
二、问题分析。
1. 居民意识淡薄。
居民们就觉得垃圾嘛,扔到筒里就行了,哪管什么分类啊。
他们根本不知道垃圾分类对环境的重要性,也没人给他们好好讲讲这事儿。
就像很多人觉得把电池和剩菜扔一起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实际上这危害可大了。
2. 基础设施不完善。
就像前面说的,垃圾筒的分布是个大问题。
而且那些垃圾筒也很简陋,没有明确的分类标识。
有的垃圾筒太小了,装不了多少垃圾,一到节假日垃圾就满得溢出来了。
3. 缺乏有效监管。
社区虽然有一些保洁员,但他们也只是负责把垃圾运走,对于居民扔垃圾的行为根本没法管。
也没有什么制度来约束居民要好好扔垃圾、做好分类。
三、解决措施。
1. 宣传教育活动。
居委会决定先从改变居民意识入手。
他们组织了一系列超级有趣的宣传活动。
比如说,搞了一个“垃圾大变身”的展览,把那些可回收垃圾做成的小工艺品展示出来,像用废旧塑料瓶做的小花瓶,用易拉罐做的小摆件。
居民们一看,哇,原来垃圾还能这么玩啊。
还请了环保专家来社区开讲座,不过这讲座可不是那种干巴巴的,专家用很幽默的方式给大家讲垃圾分类的好处,像说如果不分类,垃圾小精灵就会在地球生气啦,会让我们的环境变得又脏又臭。
另外,他们还组织了社区里的小朋友们成立了“环保小卫士”队伍。
这些小朋友可积极了,挨家挨户地去宣传,还给邻居们发自己画的垃圾分类宣传画。
大人们一看小朋友这么认真,也不好意思不配合了。
2. 改善基础设施。
居委会向上级部门申请了一笔资金,重新规划了垃圾筒的布局。
在每个单元楼门口都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垃圾筒,有专门放可回收物的,像瓶子、纸张;有放厨余垃圾的,就是剩菜剩饭那些;还有放其他垃圾的。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在公共管理学领域,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和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探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并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背景,某市政府在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垃圾处理量大幅增加,导致垃圾处理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的需求。
市政府面临着如何提升垃圾处理效率、改善城市环境的挑战。
公共管理理论分析:1. 公共政策制定,在面对城市环境问题时,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和规范市民的行为。
例如,可以通过立法和宣传教育,推动市民垃圾分类和减少垃圾产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2. 组织管理,市政府需要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确保垃圾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包括人员配备、工作流程设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
同时,市政府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工作。
3. 公共财政管理,在城市环境整治工作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政府需要进行财政预算和资金调配,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承担城市环境整治的责任。
案例分析:针对垃圾处理问题,某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垃圾分类和减量的宣传力度,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提升了垃圾处理的效率。
同时,政府还与社会资本合作,引入了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水平。
结论: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政府在面对城市环境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公共政策制定、组织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等理论,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案例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为其他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之,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范文在当今社会,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以某市政府部门的一起案例为例,展开对公共管理案例的分析,并探讨其中的管理经验和启示。
该案例发生在某市政府部门的环保局,由于长期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力,导致了当地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引发了市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活动。
面对这一情况,环保局局长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局势,包括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等。
首先,环保局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对违规排放的企业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并对其进行了整改督导。
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有效地震慑了一些企业的违法行为,使得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次,环保局加强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了市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还组织了环保知识讲座和宣传片放映等活动,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为改善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另外,环保局还加强了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企业、媒体、社区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种合力,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使得环保工作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动力。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和经验。
首先,公共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其次,公共管理需要注重多方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工作的开展。
最后,公共管理需要注重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公共管理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垃圾分类处理面临诸多困境,如分类意识不强、分类设施不完善、分类效果不佳等。
本案例以某市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为例,探讨公共管理中法律案例的处理方法。
二、案例描述(一)问题现状某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中等城市,人口约300万,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上升。
为了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市政府于2017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
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垃圾分类处理面临以下困境:1. 公民分类意识不强。
许多市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垃圾分类麻烦,且对分类后的垃圾处理结果不信任。
2. 分类设施不完善。
垃圾分类收集点设置不合理,部分小区缺乏分类垃圾桶,给市民分类带来不便。
3. 分类效果不佳。
由于分类意识不强和设施不完善,市民在分类过程中出现混淆,导致分类后的垃圾仍存在混投现象。
(二)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3. 《某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三、案例分析(一)问题原因1. 政策宣传不到位。
市政府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对市民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市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 分类设施不完善。
垃圾分类收集点设置不合理,部分小区缺乏分类垃圾桶,给市民分类带来不便。
3. 监管力度不足。
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行为,执法部门监管力度不足,导致部分市民对垃圾分类制度存在侥幸心理。
(二)解决方案1. 加强政策宣传。
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加大垃圾分类处理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2. 完善分类设施。
根据居民小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确保每个小区都配备足够的分类垃圾桶。
公共管理学的案例
公共管理学的案例在一个宁静的小镇,垃圾处理问题就像一颗隐藏的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居民们的不满情绪。
一、背景情况。
这个小镇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
以前,大家都只是把垃圾随意扔在小镇边缘的一个空地上,随着小镇人口的增长,垃圾越堆越多,夏天一到,那股恶臭能飘到镇中心的街道上,苍蝇蚊子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在垃圾山上嗡嗡乱飞。
居民们开始抱怨,路过的时候都得捂着鼻子加快脚步,还担心垃圾滋生的病菌会影响健康。
二、初步尝试:外包给私人公司。
镇政府看到这种情况后,想着要解决这个大麻烦。
他们决定把垃圾处理外包给一家私人公司。
这家公司承诺得可好了,说会用最先进的设备,每周定期来收垃圾,还会把垃圾运到很远的处理厂进行环保处理。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点效果。
垃圾有人来收了,空地上的垃圾山慢慢变小了。
但是好景不长,几个月后,问题就出现了。
这家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开始减少收垃圾的次数,而且他们所谓的“先进设备”老是出故障。
结果呢,垃圾又开始在小镇的各个角落堆积起来。
居民们发现自己交了钱(通过税收间接支付给外包公司),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就特别生气。
他们纷纷跑到镇政府去抗议,要求政府给个说法。
三、镇政府的内部调整策略。
镇政府被居民们这么一闹,觉得外包不靠谱,就决定自己来管理垃圾处理这件事。
他们新组建了一个垃圾处理部门,招聘了一些本地的居民当环卫工人。
这些环卫工人很勤劳,每天都按时开着小垃圾车在小镇里穿梭收集垃圾。
可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
资金有限。
购买新的垃圾处理设备、垃圾车的维修保养,还有环卫工人的工资,这些都需要钱。
镇政府只能从其他项目上削减预算来支持垃圾处理,这又引起了其他方面的不满。
比如说,镇里原本计划翻新公园的项目,因为资金被挪用,只能无限期推迟,喜欢逛公园的居民就不乐意了。
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足。
虽然环卫工人很努力,但缺乏专业的培训,在垃圾分类、垃圾压缩等环节做得不是很好,导致垃圾处理效率低下。
四、引入公众参与和合作。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三组
案例一: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的性质与职责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经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批准、民政部审核登记,于1994年5 月在北京正式成立。
现业务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同时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监督管理。
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是由具有土地估价资格和从事土地估价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非营利性的行业自律性社会团体法人。
协会的宗旨是联合全国土地估价组织和土地估价人员,进行自律管理;引导从业人员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土地估价执业道德,执行专业守则和估价规范,规范从业人员执业行为;促进土地估价师专业知识及专长技能的发展和深造;保障从业人员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维护支持中国土地估价师独特的专业特点、地位及利益;增进行业交流;调解执业中产生的争议;维护国家、企业和个人在土地方面的权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先后在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土资源部的支持与指导下,在配合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合理利用、推进土地市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土地估价师是国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设置的六类资产评估专业资格之一,这是国务院对土地估价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充分肯定。
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工作职责主要有:搞好会员自律,配合行政主管部门落实行业管理;引导机构发展,规范机构管理;扩大协会规模,提供会员服务;研究技术理论,制定专业指引;净化估价环境,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提升社会影响;加强协同配合,联系同业协会共同发展。
目前,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会员队伍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高、行为更加规范,全国共有26000余名具有资格的土地估价师,其中执业注册的土地估价师有8000人,执业土地估价机构1700多家。
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设有五个专门委员会:专业规划与发展委员会、考试与教育委员会、会籍与组织委员会、技术审裁委员会、财务行政委员会。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在公共管理学领域,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和研究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公共管理中的问题、挑战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进行公共管理学的案例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公共管理学的实践案例,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案例背景。
某市政府计划推出一项新的城市交通管理政策,旨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该政策包括限制私家车的通行、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推广绿色出行方式等措施。
然而,在政策实施之初,就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和质疑,一些市民和企业对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质疑,甚至发生了一些抗议活动。
问题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公共管理学进行分析。
首先,政策制定的程序和决策过程是否充分、公正和透明?其次,政策的实施是否考虑到了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协调?再次,政策的沟通和宣传工作是否到位,能否有效地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最后,政策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是否健全,能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制定的程序和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其次,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避免利益冲突。
再次,政府应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引导公众理性对待政策,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最后,政府需要建立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结论。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共管理学的实践中,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过程。
只有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科学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公共管理中的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之,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是一个富有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读者能对公共管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做出更好的贡献。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案例一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
”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
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
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
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
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
在此基础上温州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
1992年温州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温州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
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温州市政府的“有为”与“无为”,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案例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展开。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一、超生现象(一)公共政策的规划是指在原则指导下,对政策方案进行的设计、分析、整理、选择等活动过程。
公共政策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的原则。
主要原则①公正原则:指在政策规划是要兼顾相对主体利益,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利益地成全另一部分人②受益原则:指政策规划要切合公民实际,有具体的政策目标,使公民能从中得到益处。
受益是普遍性的,也有局部性的③系统性原则:指政策规划要从社会不同范围、不同领域、不同社会层次存在着的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综合地、辨证地规划政策④权变原则:指政策规划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认识影响政策规划的环境因素,灵活客观地选择规划方案⑤优化原则:指对同一政策问题要有多个政策规划方案以备选择(二)从以上理论看分为①公正原则。
也就是要兼顾政策相对主体的利益,不能以偏私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成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坚持公正的原则,政策规划才能被普遍认同②系统原则。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政策规划如果采取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纵向系统性。
二、公民旁听制度(一)该省直机关招考公务员时面试引入公民旁听制度,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这一改革措施是对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一次创新,避免在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使得整个过程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也使得此项工作受到全面有效的监督(二)完善公务员制度还需要做到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前提②解放思想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保证:更新公务员思想观念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③创新制度是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关键:主要有理论创新和机制创新两方面④队伍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根本。
第一,加大培训国度,造就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国家公务员,第二,加强管理,造就一支高效廉洁,相对稳定的公务员队伍,第三,加强公务员职能专业化与身份职业化管理。
⑤健全法规体系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保障。
第一,公务员管理必须有法可依;第二,公务员行为必须用法律加以规范(二)建议(1)对公务员的监督要引入长效机制,仅仅是一次面试监督是不够的(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政府职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竞争氛围,加快配套改革的步伐(3)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制度创新,大胆吸收两方先进的成熟的公务员管理制度。
公共管理的实践案例
公共管理的实践案例公共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权利、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公共管理的实践案例涉及到各行各业,从教育到卫生,从环保到基建,乃至于社会治安等方面。
以下将介绍其中的一些实践案例,以总结经验、提供参考。
一、重庆市新农合管理制度改革农业保险制度是对农民社会保障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农民素质低、医疗资源不足、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生态需求。
重庆市针对这些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农合”保险制度。
新农合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保费由政府和居民共同出资,共同分担风险;其次,引入统一的资金管理机制,健全财政投资和社会资本的多元化融资机制,保障资金使用的高效性和透明度。
通过这种创新式的保险制度,农村人民得以享受到了更加规范、科学、完备的社会保障服务,全国许多地区也选择推广了这种保障模式。
二、上海市“城市首创”行动的实施上海市曾经是世界各国侵略的“租界”,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上海市成为了中国最具有国际化气质的城市之一,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市启动了“城市首创”行动,即推广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管理方式和落地实施。
这个行动的特点是相当明显的:首先,依据地区和社会状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呈现出更大的发散性;其次,是建立了多层级的协作机制,完善了城市化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交流;最后,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机构,对行政行为进行了有效的监督,确保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广州市“形成化”防控破解近年来,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已经对社会和生态世界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广州市针对这种形势,通过多次实践和创新,发展了一整套“形成化”防控策略,即通过识别和分析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和机理,建立科学防控预警机制,提前建设好相应的物资和设备储备,并安排好人员的调度和预备警戒。
在社会实践之中,广州市成功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协作,给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共管理案例研究
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一、案例:城市共享单车的管理乱象。
1. 现象描述。
你看看现在那些共享单车啊,满大街都是。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就像突然冒出来的彩色蘑菇似的。
有时候在公交站旁边,那共享单车堆得像小山一样,把人行道都给堵得死死的。
有的还被扔到了草丛里,可怜巴巴地躺在那儿,就像被抛弃的小宠物。
而且你想找一辆好骑的车吧,不是车座坏了,就是脚蹬子掉了,那叫一个糟心。
2. 公共管理问题分析。
这事儿啊,其实反映了好多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呢。
首先就是规划的问题。
城市里共享单车投放的数量,好像没个准儿似的。
那些共享单车公司就一股脑儿地往大街上放车,也不考虑这个地方到底需要多少辆车。
这就好比给一个小池塘里放了太多的鱼,那池塘不就乱套了嘛。
然后就是监管不到位。
政府相关部门对共享单车的管理好像有点跟不上趟儿。
比如说,对于那些乱停乱放的行为,没有很严格的处罚措施。
这就像小朋友做错了事,但是没有大人来批评教育,那他就会一直错下去喽。
再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共享单车企业光想着赚钱,把车投出去就不管了。
车子坏了也不及时维修,也不考虑怎么合理地安排车辆的停放。
这就像是一个开饭馆的,只知道把饭菜端出去,桌子椅子乱了不管,饭菜坏了也不换,那顾客肯定就不来了。
3. 解决方案探讨。
那咋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首先得有个科学的规划。
城市管理者和共享单车企业得坐下来好好商量商量,根据每个区域的人流量、交通状况来确定投放车辆的数量。
比如说,在商业区和写字楼附近可以多放一些,但是在居民区呢,就要适量,不能太多。
监管方面也得加强。
可以出台一些严格的规定,对乱停乱放的用户进行罚款或者信用扣分。
就像交通规则一样,你乱停车就得受罚,这样大家就会自觉一点。
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比如说安装一些智能停车装置,只有停在指定的地方,共享单车才能锁上,这样就可以引导用户规范停车了。
共享单车企业也得有点良心,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定期派人去维修车辆,合理布局停车点。
还可以搞一些奖励机制,比如说,如果用户把车停在指定的、比较偏僻但是需要车的地方,就给用户一些骑车优惠券之类的。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在当代社会,公共管理案例的学习和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公共管理学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案例1:城市垃圾分类管理1.1 案例描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垃圾问题也日益突出。
某市政府决定引入垃圾分类管理措施,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1.2 案例分析(1)目标与策略:该市政府通过实施垃圾分类管理,旨在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因此,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并通过教育宣传、设立分类垃圾桶等方式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2)资源配置与协调:政府需要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力量,如环保部门、住建部门等,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同时,政府还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垃圾分类的实施。
(3)权力运行与协调:政府需要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如企业、居民等,确保垃圾分类管理的有效实施。
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政策的执行和效果的监测。
(4)公众参与与沟通:政府需要积极与居民进行沟通,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并鼓励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中来。
同时,政府还需要借助各种传媒工具,扩大垃圾分类理念的传播范围。
三、案例2:政府危机管理2.1 案例描述某市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理中遇到了一次危机,需要进行紧急应对和管理。
2.2 案例分析(1)危机预警与防控: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危机预警机制,通过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及时发现危机的苗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2)决策与指挥:政府应组建危机管理的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并进行决策和指挥。
同时,政府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各方共同行动,共同应对危机。
(3)信息发布与公众安抚:政府应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有关危机的信息,以避免谣言的传播和恐慌的产生。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媒体的互动,通过发布权威信息,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安。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和研究方法,它通过分析具体的公共管理实践案例,帮助学习者理解公共管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个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的正文内容: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城市交通。
以某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公共管理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首先,该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主要表现在早晚高峰时段,尤其是市中心区域。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市民的日常出行,也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市政府首先进行了交通流量的调查和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确定了拥堵的主要路段和时段。
接着,市政府与交通规划专家合作,制定了一个综合的交通改善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了增加公共交通的便利性,优化交通信号灯的控制,以及鼓励市民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等措施。
在实施过程中,市政府通过媒体和社区活动,广泛宣传交通改善计划,提高市民的交通意识。
同时,市政府还与私营企业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为使用公共交通的市民提供优惠,为骑自行车上班的市民提供安全设施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公共交通的使用率提高了,私家车的使用减少了,交通流量得到了有效分散。
此外,市民的出行时间缩短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有所改善。
这个案例展示了公共管理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中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政策实施,公共管理能够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这个案例也强调了公共管理在促进社会参与和合作方面的重要性,只有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学习到公共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以及如何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公共管理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设立了市环保局作为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
然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法规,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
2019年6月,某市环保局在例行环境监测中发现,某化工厂存在严重的违法排污行为。
该化工厂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将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河流,严重污染了水体环境。
经调查,该化工厂的行为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案件处理过程1. 调查取证阶段某市环保局接到举报后,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对某化工厂进行现场调查。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询问当事人、实地勘验等方式,执法人员收集了大量证据,证实了某化工厂违法排污的事实。
2. 行政处罚决定阶段根据调查结果,某市环保局认为某化工厂的行为已构成违法排污,决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某市环保局对某化工厂作出以下处罚决定:(1)责令某化工厂立即停止违法排污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2)对某化工厂处以罚款人民币50万元;(3)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3. 执行阶段某市环保局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某化工厂,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履行处罚决定。
某化工厂不服行政处罚决定,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 行政诉讼阶段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某化工厂的行政诉讼请求,并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在庭审过程中,某市环保局提供了充分证据证明其行政处罚决定的合法性。
某化工厂则辩称其排污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轻微,且已采取了一定的治理措施。
经过审理,某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某市环保局的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遂判决驳回某化工厂的诉讼请求。
三、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公共管理法律案件,涉及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等多个法律问题。
公共管理学相关案例
公共管理学相关案例
公共管理学相关案例:
1. 北京市政府治理交通拥堵
北京市政府为了治理交通拥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交通管理、建设公共交通设施、限制私家车购买和使用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北京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2. 上海市政府治理环境污染
上海市政府为了治理环境污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环保监管、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公园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上海市的环境质量,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3. 深圳市政府推进城市更新
深圳市政府为了推进城市更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城市更新政策、成立城市更新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深圳市的城市更新进程,改善了城市环境和民生福祉。
4. 成都市锦江区治理城市管理问题
成都市锦江区为了治理城市管理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公共设施、整治市容市貌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锦江区的城市管理状况,提高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5. 北京市朝阳区治理群租房问题
北京市朝阳区为了治理群租房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房屋租赁管理、打击非法群租房、推广租赁公寓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群租房现象的蔓延,保障了居民的居住安全和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2004-12-13案例一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
”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
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
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
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
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
在此基础上温州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
1992年温州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温州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
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温州市政府的“有为”与“无为”,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案例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展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要求减少副职,提高素质。
通过这次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减少到61个,同时也精简了大量的领导职数。
此次改革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但没有摆脱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老框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因此,改革后在机构和人员数量上有回潮的现象发生。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强调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非常设机构数量、人员编制都有明显减少。
国务院的部委从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原有的22个减少为19个,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有人数减少了9700多人,减少了19.2%。
但由于种种原因,职能转变没有到位,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
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任务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不过,由于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建设,政府职能不可能马上转变到位,因此,1993年机构精简的成就并不显著,比如,国务院工作部门从1993年86个仅仅减少到59个(其中国务院部委机构40个),但1997年又膨胀到72个,精简的人员也是如此。
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历年来力度最大的,也是取得成效较多的一次改革。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此次改革同以往政府机构改革相比较其主要特点:一是精简力度大,国务院的组成部门由40个减至29个,减量为11个,减幅为27%;中央各部委办直属局公务员从1997年3.4万人减少到1.7万人,国务院人员编制总数减少了47.5%。
二是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有了一些新突破,这主要表现为:(1)设立了由国务院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托管的国家局,即把原国务院工业经济专业管理部门全部降格转换成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设的机构,同时对其职能做出了新的、明确的定位。
(2)设立和加强了公共服务机构,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等新的职能机构。
尽管如此,此次改革的成本依然很高,中央财政并未因此而节约,反而为此多支出了20%。
除此之外,一些市场监管机构得到了强化,规格提高了,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成为正部级单位。
而一些部门下面也设立了很多司局级单位,比如外贸部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司,还成立了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等。
还成立了一些正部级单位,如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等。
这些部门职能的强化或许是必要的,但并非一定要通过提高机构的行政级别来运作,这些现象都可以看作是1998年改革之后的回潮。
2003年3月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这标志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开始。
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组织变革的有关理论,说明如何使政府机构改革真正取得成效,摆脱“精简——膨胀”的怪圈。
案例三广州慧灵弱智服务机构广州慧灵弱智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慧灵)是一家主要为弱智弱能人士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创办于1990年2月。
作为一家自下而上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慧灵走过了一条坎坷的发展道路。
现任董事长孟女士曾是广州一家家具工厂的工会干事,1985年她与一批热心的青年人及弱智人士的家长们,共同创办了一家致力于向弱智弱能人士提供服务的民办机构——广州至灵学校。
由于各种原因,孟女士在1989年第二次创业,筹办了“慧灵弱智青年训练中心”。
在经历了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目前,广州慧灵已从最初的“慧灵弱智青年训练中心”发展成为拥有幼儿园、学校、职业训练中心、托养中心和研究所的综合服务机构,吸收了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的智障弱能人士,形成了多元化的一条龙服务模式。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慧灵得到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香港(如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扶康会”等)、意大利、英国等许多地区和国家的大批捐助者,成为慧灵发展的坚强后盾。
同时,慧灵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的管理与服务,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价值理念“以人为本”及一些专业手法和技巧融入日常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
慧灵的宗旨是:提供机会让弱智人士发挥潜能,尽可能独立自顾,并且融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真正一分子。
慧灵每年都要派出员工到国内外同行那里学习,也有不少国内外的业内人士亲临慧灵指导,给慧灵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服务质量日益提高。
慧灵事业欣欣向荣,她所作的努力与成绩得到了社会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认可,有很多机构都给予了慧灵资助和项目。
慧灵的财务是公开的,每年年终由会计作财务报告,虽然没有严格的审计,但他们坚持把收支状况刊登在《广州慧灵通讯》上,以此方式向家长汇报资金使用情况,力求做到透明化。
如,2000年慧灵的收费标准如下:托养中心:根据学员能力程度不同和选择的宿舍不同分为:A宿舍600元/月~800元/月,B宿舍1000元/月。
广州市弱智人士办理终生托养公证手续时须借出2万元,外地人士借出5万元,到该弱智人士亡故后归还。
职训中心:300元/月。
慧灵一校:590元/月幼儿园:普通走读生330元/月;智障走读生550元/月;智障住宿生750元/月。
研究所:每个自闭症儿童1500元/月。
每到节假日,不接走学员的一天多收 30元。
根据慧灵的成本核算,如果按照服务成本,起码要增加收费30%。
但由于机构非营利的服务宗旨,使收费标准设定在服务对象普遍可承受的程度内,并对困难家庭实行一定的减免费用或助学助养等措施。
慧灵的经济来源于社会,其创办者并不是投资者,只是发挥个人智慧去筹集资金,并不具备财产所有权,因此慧灵章程明确规定:若日后机构不得不停办关闭,除了还清债务外,剩余资产用于慈善事业,以防止归属不明的弊端。
结合上述案例和有关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理论,谈谈你对非政府公共组织特点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如何使我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健康发展。
案例四某县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失误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徘徊在全省倒数1~3名的位置。
1998年,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为了建立政绩,完成好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任务,甩掉计划生育的落后帽子,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即对计划生育实行高额罚款。
具体的罚款标准是:超生第二胎罚款2000元,超生第三胎罚款5000元,超生第四胎或更多罚款10000元。
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措施的实施有效控制县里的生育数量。
考虑到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有效调动基层计划生育人员的工作热情,该政策还做出了罚款提成的相关规定,即罚款所得,村、镇两级各提成30%。
这项政策实施两年多后,县政府调查后发现,根本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超生问题仍然很严重。
许多人宁愿交纳高额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和第三胎,有些没钱的家庭甚至举债生育也在所不惜。
似乎有很多人都觉得,交了罚款就等于购买到了计划外生育的指标,就具有了合理合法的权利,不少人甚至在未生育之前就预先把罚金交了上去。
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思想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基层干部把超计划生育罚款作为了一种创收的途径,为了多来钱,对超生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对超生予以暗中鼓励。
根据上述案例结合所学公共政策的理论,分析公共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原因,以及有效执行政策的对策。
案例五公开招考公务员几个月前,《S市报》上登出了新成立的监察局公开招考公务员的启事。
而一项社会舆论调查问卷结果表明,有49.8%的人将政治体制改革列为最关心的一项,关于其中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31.1%的人对公务员制度不了解,有39.3%的人对实行这项制度缺乏信心。
似乎深谙人们的心态,S市的决策者们深知抛出这只球的利害关系,决策之前理所当然地进行了一场认真的运筹和准备。
要切实对公务员从吸收、录用、考核、晋升、辞退、奖惩、退休形成一套崭新的管理办法,而不能只换件“衣服”,或换块牌子。
带着这样的思索,实验者搜集材料、掌握信息、外出考察、精密筹划。
几个月后, S市人民政府机关公务员试行办法,政府现职人员转为公务员暂行办法,人才再开发暂行办法相继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