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史铁生一生简介
《我与地坛》史铁生(全文阅读)
《我与地坛》史铁生(全文阅读)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
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2010年12月30号下午16点,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号3点46分离开人世。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写有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我与地坛》GEZI
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 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爱?
母亲生前没有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 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 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 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 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铁生的书读不快,快了则趣味全失,于是急性子或 是心中有事便读不得。可又不同于“无聊才读书”,无聊 时似乎也不适合读铁生,失意时甚或如厕时也同样。总之, 你不能抱着什么目的去读它,比如想看一个好故事,或者 学一点业余知识。这样读估计是会失望的。可事理和感悟, 这些铁生的书里又的确都有。 这样说便有点玄,但是事实。 铁生最有名的作品是《我与地坛》。我有时想,如果 现代散文也来个一百“最”什么排名,这篇《我与地坛》 应该是排在前面的。文字到这个份上,一定不是技巧的好 看了,而是真性情啊! --《奢读史铁生》东东
同病相怜
我—— 苦难降临, 失魂落魄
也越红。
除去了所有人工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 让生命显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这时候”的我看到人 生的真相,看到时间,看到自己。
“我”与“地坛”的关系
历尽沧桑等了四百多年
“地坛”与“我”的缘分 逃避一个世界的好去处
城市中一个宁静的去处
宿命 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我 与 地 坛
(节选)
史铁生
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18岁,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因腿疾返回北京治疗,双腿瘫痪。 23岁,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做临时工。 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30岁,旧病殃及双肾,不能胜任街道工厂的工 作,谢职回家。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 名。加入中国作协。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大学语文散文篇 6. 我与地坛
贰 课文选段背景:怀念母亲
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并不理解母亲,而在母亲逝世后, 在悔恨中作者开始去理解母亲的痛苦,理解一个母亲的 角色定位。逐渐地,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 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 母亲的“活法”,其实解答了作者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 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壹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 汉族。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 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 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 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 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 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 作。
叁·主题思想:关于生死和爱的思考
《我与地坛》 注重讲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和他 与母亲的爱 .感受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净 的思想和深切的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引导。
1、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在与地坛的交流中 作者认识到死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因而对死 获得了一些超脱。生不是瞬间可以想透的问题, 因而作者从地坛里各类景物的变化中认识到与 其痛苦地活,不如开心地活。
我与地坛
第二部分整体把握
第一层,写坚韧母亲为“我”忍 受巨大的痛苦(1-3)。 第二层,“我”创作取得成功, 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 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4-10)。 这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 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 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读第二部分,思 考:
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儿子在“母亲” 身上读懂了什么?
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 家霍金,除了思想,只 能支配三根手指。但他 却成为了这个星球上能 望到宇宙最深处的人。 思想在宇宙的最深处飞 扬。
于 无 声 处 展 现 生 命 的 蓬 勃
我的感悟
苦难是一块巨石 负在肩上是窒息,踩在脚下是阶梯 苦难不是无边的黑暗,是一条摆渡的船 苦难不是幽深的断崖,是一座待攀的山
第一处: 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 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破败、荒芜、古旧。
第二处: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 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 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 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 盛得自在坦荡。
沧桑、茂盛
第三处:“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 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 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 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 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 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 ■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 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 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 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 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 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可以看作是 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我与地坛》1
第七段中“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
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 能改变它的”有些东西是指那些东西?各有什 么特点?
地坛景物三:
景物
祭坛石门中的落 日 雨燕
描写
共同特征
这是作者经历苦难 与折磨后,对生命的 重新认识。
照耀下的灿烂
高歌中的苍凉 雪地上孩子们的 令人猜想、好 六个“譬如”调动 脚印 奇 视觉、听觉和嗅觉, 苍黑的古柏 镇定自若 运用拟人、排比等 草木和泥土的气 气味的灼烈清 修辞手法,并有意 息 制造一种语言的陌 纯 秋风中的落叶: 生化,精美蕴藉, 令人回味无穷。 熨帖而微苦的 味道
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 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 插队,3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 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 7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后 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 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 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79 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 发表。
六个“譬如”,①从视觉、听觉到嗅觉,从夕阳的 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 风雨中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到秋风里落叶的味道, 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这 是对生命的解读。
②运用排比,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
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永恒,虽然外在 的环境常常是恶劣的,但生命是不会因为遭到破坏 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 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人生的味道。作者完成了 他思想的涅槃。 ③拟人
内容小结
命运急转直下,“我”为了排解 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在地坛的启 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树 立起新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 得了新生,地坛已成为“我”的 “精神支柱”。
我与地坛
小结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 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 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 找不到了的时候“ 进地坛的, 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作者似乎 从这座历经400 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 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 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 我与地坛》一文中, 《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 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 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 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 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 己的所思所想, 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 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的缘分 一(1-2):我与地坛的缘分 ): ):“ 失魂落魄” 二(3-5):“我”在“失魂落魄”中走进园 ): 子 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 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 ):“ 冷静下来, 三(6-7):“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 ): 到死和生: 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 是怎样活的问题。 是怎样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 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 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 并从中找寻下去的勇气。 并从中找寻下去的勇气。
一、地坛及我的生死感悟 二、深沉和伟大的母爱与我 问题: 问题: (1)母爱的苦难和伟大表现在什么地方? 母爱的苦难和伟大表现在什么地方? 地方 (2)这位伟大的母亲留给儿子的是什么? 这位伟大的母亲留给儿子的是什么? 什么 如何面对他的苦难和命运的 (3)母亲是如何面对他的苦难和命运的? 母亲是如何面对他的苦难和命运的?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史铁生,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 初中, 初中,1969年去延 年去延 安地区插队落户。 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 年因双腿瘫痪 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在街道 工厂工作。 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 我们的角落》 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 一个冬天的晚上》 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 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 1983年和 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年和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会会员。 会会员。 •
我与地坛
内容简介:
《我与地坛(史铁生 灵魂代表作)》收入 《我与地坛》、《记忆 与印象》等以记事为主 的散文,配少量图片。 《我与地坛》由中国当 代知名作家史铁生著。 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 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 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 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 “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 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 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 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 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 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 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 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 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 的思念。
创作背景: 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 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 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 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 “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 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 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 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 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 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 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 感悟。
我 与 地 史 坛 铁
生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 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 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 《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 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 《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 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 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 文奖”一等奖。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我与地坛
创作背景: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
工作,找不到出路时,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 不解之缘,直到写下这篇散文的15年间,都没有长久地 离开过它,可见作者对其感情之深。在这座沧桑的古园 中,作者获得了某种启示,并且汲取了顽强的生命力量 在此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奋发,与生命搏斗,感悟出了很 多人生的哲理,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精华。
赏析:此处作者列举了多种相反的事物,从他那反问的语气中我
似乎感受到了他对事物两面性的肯定。虽然作者饱经生活的苦难, 但是他并没有一味地去抱怨这世界为何不公,让他遭遇如此多的不 幸。相反地,作者认为因为有残疾,健全才显得可贵。一字一句中 都体现了作者那豁达和淡然的心境,他已渐渐地接受了自己的人生 即便自己是多么渺小卑微,但是他却依然选择与生命抗争!
文段二: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
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咧咧 朝晖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 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赏析:没错,太阳是旭日也是夕阳。作者说自己总有一天也会老去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 读者:谢丁华
人物简介 创作背景 文章赏析
人生感悟
人物简介: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当代著名作
家和思想家,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 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年仅21岁时双腿瘫痪,并且后来 患上了严重的肾病,每周靠着透析才能生活。曾自嘲“职 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品有长篇散文《我与地 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和《病隙随笔》。史铁生 一生伴随着苦难,但他却用残缺的身体,诉说着最为健 全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悲痛,表达的却 是存在的明快与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无数人内 心的幽暗。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享年 59岁。
我与地坛
帮“我”上地坛: 无言目送
艰难的命运
坚忍的意志
母 亲
在家担忧“我”: 坐卧难定
到地坛找“我”: 悄悄缓缓
毫不张扬的爱
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韧的活下去
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在逆境中更加坚强,走自已幸福的路
7.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升到月 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 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 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 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 的焦灼与茫然。 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 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 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反复讲“母亲已不在 了”充满了痛惜悔恨之情。——物是人非
9.概括母亲的形象
• 明确: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 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
10、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 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
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 亲苦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 念的情感。诵读第五段。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 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 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 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 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 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 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 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 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 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 窸窣窣片刻不息。
史铁生简介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 人在大劫大难后不要失去锐气,不要失去热
度。
•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暗只有我们内心的光 亮可以抵御一切的黑暗。
那个星期天
秋天的怀念
名句积累
• 既然是梦想不妨就让它完美些罢。何必连梦想也那么拘谨 那么谦虚呢?我便如醉如痴并且极端自私自利地梦想下去。 适用主题:梦想
•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 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 山颠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适用主题:辩证看待事物、乐观心态
史铁生创作了约1800万字的作品 • 59岁,遗言捐献器官,因脑淤血在北京去世
“21岁那年,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就全靠着友谊。”
余华这群健谈的朋友给史铁生老师的生命 注入了一道光,让他从灰色的深渊爬了起 来。他用羸弱之躯,穿透生死,把中国文 坛推向了更深层次。他的思想踏足过的疆 域却鲜有人企及在生命的间隙,他思考的 不仅是个人的命运走向还有“生死之辩” 这个永恒而宏大的话题,他把疾病交给医 生,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勇气留给自己。
史铁生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 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守门员
足球比赛
篮球场
黄继光把我当残疾人 也没把我当人
• 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 • 16岁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 21岁的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双腿瘫痪 • 情难自控,陷入癫狂,自杀3次 • 28岁终于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花,却意外丧母 • 47岁尿毒症确诊,写下《病隙碎笔》 • 从31岁到59岁不到28年里,
我与地坛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 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 祀地祗(qí)所在。自公元 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 代的15个皇帝在此连续祭地 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 祭天是合并在今之天坛举行 的,直到明嘉靖9年(公元 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 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 时称作方泽坛。嘉靖13年 (1534年),改叫地坛。
我与地坛
史铁生
作者简介 史铁生: 当代作家 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 毕业于清华 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 治疗,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曾独处 地坛园中15年。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他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 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 等。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 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 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和咏叹。史铁 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 “对生命的解读”。
明确:到了这时候,作者蔡真切地理解到了“母亲”深沉的爱, “母亲”那无法弥合的痛苦。“母亲”伴随着作者对生命的长久 思考,默默祈祷着作者能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处处的脚印,也就 是处处的关爱和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离不开“母亲” 的启发,就如同与地坛融为了一体,和“我”的坚忍的生命融为 了一体。
这样一篇散文是为谁而写作的? 文章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 作者写地坛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内涵?
解读古园
古园荒芜而不衰败,思绪沉静略带苦味。
剥蚀 蚂蚁 摇头晃脑 蜂儿 一朵小雾 荒芜但不衰败 淡褪
地坛
废弃的古园
坍圮
我与地坛 史铁生
缘分
地坛
宿命
我 残废了双腿 失魂落魄
废弃,荒芜,冷落 浮华磨灭
并不衰败
感悟生命
“四百多年……茂盛得自在坦荡 。” 总结:世事沧桑,时间无情 人生不可能没有磨难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 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如何理解? 总结: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的荒芜冷 落与他自己双腿残疾一样,他们是同病相怜 的知己。古园与他是息息相通的,能感受到 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抚平他心灵的创 伤,从而使他获得了对生命的新的理解,两 者有着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 契。而且在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地坛已经修 缮一新,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那份凝重的 沧桑感已经不强了。
总结:母亲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她 只希望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 路,无论是写作或者是干别的什么,只 要能够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 对艰难的命运,顽强地活下去就行了。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 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 有过母亲的脚印。”如何理解?
总结:正是母亲的活法教会了作者面对残疾 应该怎样活下去,进一步解决了文章第一部分提 出的怎样活的问题。“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 过的“路”,是作者的心灵求索之旅。而“车辙” 与“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的每一次精神跋涉, 都不是独自完成的,都混合着母亲的精神赞助, 都含有母亲的忧虑和哀伤。而且“车辙”和“脚 印”的交织,还象征着母亲与地坛的融合,地坛 是我再生的母亲,而母亲的博大是虚化的地坛。
名字解释:“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 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名字的昭示, 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 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 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 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我与地坛
请为这部分你个小标题. 请为这部分你个小标题
地坛——我的精神家园 地坛——我的母亲
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你对哪件事印象最深刻?
表现出: 表现出 母亲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毫不张扬的爱。 母亲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毫不张扬的爱。
诵读第7 诵读第7段,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虚 实
雾罩的清晨 骄阳高悬的白昼夜 老柏树下 颓墙边 虫鸣的午后 鸟儿归巢的傍晚
渲染
沉郁哀怨 无尽追思 深切愧疚
为这部分拟个小标题
母爱无声 爱在行动 爱在理解
标题为“我与地坛”,而文章第二部分却在写母亲, 标题为“我与地坛” 而文章第二部分却在写母亲, 这是作者的疏忽吗? 这是作者的疏忽吗?
地坛 荒芜并不衰败
诵读第7段,找出作者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找出作者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段 找出作者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说说作者准备怎么活? 说说作者准备怎么活?神
情思
落日 雨燕 脚印 古柏 草木味 落叶
顽强 坦然
用形象说话,文学的魅力! 用形象说话,文学的魅力!
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 残废但并不颓废
句句景语皆情语
快速阅读第5、6段,找出作者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 段 找出作者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并找出关键语句来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并找出关键语句来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形:
景物
交融
神
情思
小昆虫 蚂蚁 瓢虫 蝉蜕 露水
不衰败 有生机
死:不急于求成 活下去
在荒芜的环境中,这些小生灵按自 在荒芜的环境中, 己的生命轨迹自由地生活着,“我”呢? 己的生命轨迹自由地生活着, 怎么活?????????????? 怎么活??????????????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LOGO
地坛
我
母亲
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
LOGO
• “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是“跑”着去 地坛的吗?文章中如何叙说的?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 地残废了双腿。)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
LOGO
• “独自”去地坛时,作者可不是挂着这般灿烂的笑容, 找出文中描写第一次去地坛的句子。
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 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 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默默地支持着儿子, 宽慰着儿子 。
母亲的启示
LOGO
• 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我”怎样的生存启示?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 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 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 深刻。
命历程也给了作者那样的生存启示,那么我想问同学们:你如何对 待生死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能变得深刻; 只有经历痛苦,人生才变得辉煌; 只有经历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别让我们成长的脚步慢了父母老去的速度
谢谢欣赏
我与地坛(第二部分)
• 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LOGO
第十段: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 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 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我与地坛
艺术特色
1、文章巧妙地运用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 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母爱,生动而感 人。 2、文章多处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思想感情。 3、文章第三部分将象征、排比、类比三种 手法结合起来,使物象层出,寓意含蓄, 韵味悠长。
考核重点:
• 1、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中心 思想。 • 2、认知本文观察细致、体会深微的特色。 • 3、识别文中通过行为描写、心理描写、侧 面烘托三种方法表现母爱的地方。 • 4、理解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的地方,说明其 象征意义。 • 5、辨识本文第三部分将排比、类比、象征 结合在一起的特点。 • 6、识别文中采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地 方。
提问: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 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 是什么?
明确:母亲只是以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 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暗中默默地鼓励我勇 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 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 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 总结,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 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 与“我”融为一体。
第二部分总结:
(母亲使我活得更好)
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 “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第 一节为过渡段。第二至三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 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第四至第九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 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 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 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 “我”。第十节结束回忆。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3
史铁生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 自己的名字:“心血倾 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 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 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 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 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 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 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 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 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 去向。”这可以看作是 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
;淘小铺 淘小铺
史 铁 生
•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附中
初中,1969年去延
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
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 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 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 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我与地坛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
谢 谢 欣 赏
《我与地坛》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 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 化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也是作者十五年来摇 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 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 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 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 的思念。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 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 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 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 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我 与 史
铁
生地 坛
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男,汉族, 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 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 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 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文 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 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 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我与地坛
文章分为七个部分,在史铁生的笔下,文字细腻、深刻,地坛历尽沧桑被人遗忘;“我”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母亲默默为儿子承受痛苦、却终究没等到儿子功成名就的那一天;长跑运动员屡次努力却像是在跟上帝捉迷藏;还有那个不幸的小女孩......这些在文中透露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但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苦难,而是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思索给人们传达出一种顽强的生活态度与奋斗力量。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作者忽然双腿残废了。
在最初的几年,他在社会上到处碰壁,找不到工作、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
”这时,他无意中闯入地坛,却惊奇的发现自己跟地坛是如此的相似——都是被社会忽视的对象,外表都暴露着同样的残缺。
地谈一下成了他灵魂的依托和精神家园。
他于是整天在地坛中思索着生死、人生、为什么活、怎么活,最后得出的解答是“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
”文章分为七个部分,在史铁生的笔下,文字细腻、深刻,既有洗尽铅华的朴素,也有随心所欲的华丽本色。
然而那种遗憾和残缺也是处处彰显:地坛历尽沧桑被人遗忘;“我”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母亲默默为儿子承受痛苦、却终究没等到儿子功成名就的那一天;长跑运动员屡次努力却像是在跟上帝捉迷藏;还有那个不幸的小女孩......这些在文中透露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但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苦难,而是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思索给人们传达出一种顽强的生活态度与奋斗力量。
文章把生命、情感、死亡都写到了极至。
细品味,会发现这就是一种残缺中的完美。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作者忽然双腿残废了。
在最初的几年,他在社会上到处碰壁,找不到工作、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
”这时,他无意中闯入地坛,却惊奇的发现自己跟地坛是如此的相似——都是被社会忽视的对象,外表都暴露着同样的残缺。
地谈一下成了他灵魂的依托和精神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倘若你觉得人生幸运,那么,你应该读读史铁生。
倘若你觉得人生充满不幸,那么,你一定要读读史铁生!
•瘫痪后的史铁生一边写作,一边找工作。
工作后,每天就摇着轮椅到街道工厂去上班。
在仿古家具上画画,每月挣十几元钱贴补家用,一干就是7年。
•早年,他住在北京前永康胡同一个大杂院的最里边,从院门到屋门,轮椅得走过几十米坑洼不平的土路,一不小心,轮椅就要翻车。
轮椅翻了,史铁生也不喜欢喊人,就坐在地上先扶起轮椅,再用双臂把自己硬撑上去。
•他的小屋只有六七平方米,屋里除了床和写字台,剩下的空间仅够轮椅转个小弯。
•残疾对于一个人本就是致命的打击,而命运给史铁生的苦难却刚刚开始。
•1980年末,瘫痪的史铁生又得了肾病,连正常排尿都是问题,从此一生只能插着尿管,随身带着尿壶,身上永远都有一股尿味。
•带着尿壶,不能远行,他不想给家人添麻烦,大部分时间就独自一人去附近的地坛呆着,去那里看书或写作,一呆就是大半天。
下午准时回家,父亲打豆浆给他喝,煮些面条或买点包子、卤煮火烧,他总是闷着头吃得呼啦啦作响。
•有一个叫陈希米的姑娘喜欢史铁生的文章,便和史铁生通信。
•1989年,史铁生与陈希米结婚。
从此,陈希米成了史铁生的双腿,两人相濡以沫,日子虽然清贫艰苦,却过得有声有色。
•陈希米推着史铁生去看电影,去找史铁生爱吃的小馆子,史铁生给陈希米念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
•史铁生给陈希米写情诗:“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
•陈希米说:“我是铁生的妻子,所以才要做更好的陈希米。
”
•爱情,其实就是一次平静的相逢。
他们遇到了,就是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两人并肩站在世界的同一边,再一起往前走。
•可是命运从来就没有公平这回事。
•在史铁生刚刚得到幸福的爱情时,命运又给了他重重一击。
他肾病越发严重,最后恶化为尿毒症,肾干得像核桃。
•一个星期,史铁生三天都在医院透析。
他躺在病床上,看殷红的血在体外循环过滤,再循环,再过滤,血一圈一圈又重新回到身体里,每次透析4个半小时,他就看4个半个时。
•这样的日常,持续了整整12年,最后动脉、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
•他在采访中却乐观地说:
•其实十八年前医生就告诉我,我终有一天要做透析,所以我已经很幸运,因为那个时候透析水平远不如现在,命运对我已经很善待了。
•陈希米将史铁生的身体唯一完好无损的肝脏和眼角膜捐献,史铁生说:希望器官新的主人能帮我继续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
•四天后,史铁生的肝脏成功移植给了一个天津肝病患者身上。
•尊严地生,庄严地死。
史铁生一生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身影更长。
•陈希米与史铁生爱了整整21年,还将永远爱下去。
•史铁生走后,陈希米总是随身带着他的骨灰。
以前史铁生坐轮椅的时候,常跟她说,很想念坐火车的感觉。
她就带着
•史铁生的骨灰去坐火车,一路开往南方。
•史铁生在世时,对陈希米说他喜欢德国。
•2012年,这一次,陈希米就找出一只小木盒,
•装上了史铁生的骨灰,放在贴身的口袋里,带
•着他一起去了德国。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爱一如既往,我将化为灰烬拥抱你。
•陈希米看着史铁生的照片,最常说的一句话是:
别忘了你说过的下辈子还要娶我。
•史铁生生前说: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我尽力了,所以没有遗憾。
•读史铁生,阅历越广,越懂他的旷达。
挫折越多,越懂得他的坚强。
苦难越深,越懂得他的乐观。
•人生若觉不幸运,只因未读史铁生。
经历人生百味,才读懂他的文字,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是鲜活跳跃,让人感动。
•年轻时,史铁生的照片上很少看到笑意,只看到青涩和倔强,反而在中年之后,每一张照片上都在灿烂地笑,仿佛苦难从未降临在他的身上。
正如作家何立伟说:“史铁生就像一座佛,参透了生死、贫富和一切欲望。
”
•聪明的人是能认清生活的真相,而睿智的人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它,这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每个人的一生,即便没有行走高原大漠,但内心一定要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