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助眠产品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助眠产品设计作者:张涵李晶杨玉婷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5期

【摘要】老年人群中睡眠障碍已经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和身体健康。本研究从关怀老年人心理入手,通过非接触、易操作的方式,模拟“使人舒适的声音”来进行“脑部按摩”,辅以气味和灯光,创造放松镇静的环境使老年人达到最佳的舒适状态,达到助眠的目的。

【关键词】老年人;助眠;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194-03

睡眠作为一种保护性机制让大脑、神经系统和全身进行暂时的休息,是人体十分重要的生命活动。目前失眠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大问题,尤其是老年人群中睡眠障碍已经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和身体健康。

一、研究现状

随着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加,老年群體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根据相关文献,目前老年群体中40%~70%的人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而慢性失眠症在所有睡眠障碍类型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与此同时,白天困倦、频繁打瞌睡、乏力、对事情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认知障碍等相关问题也伴随着老年人失眠而逐渐增加[1]。

目前,治疗失眠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辅以心理治疗,但是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对药物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以及身体因为药物有了一些副作用的反应,比如便秘、反应能力下降、瞌睡等。心理治疗对由焦虑、忧郁、紧张、恐惧等情绪引起的失眠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但是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限制条件十分繁多且苛刻使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难以展开。

对于助眠产品的研究,国内外各种助眠产品可谓是琳琅满目,既有“舒缓解压,促进深度睡眠”的精油和香薰,还有颇受欢迎的遮光眼罩、降噪耳塞,以及各种标示保健养生牌的被子、枕头也加入了助眠产品的行列,然而这些产品的效果却可见一斑。相较于国内,国外的助眠产品已经较为成熟,各种智能助眠产品层出不穷。例如智能枕头,枕头的内置枕芯是一款智能监测设备,通过监测头部和身体运动的次数、频率来想办法提高用户的睡眠质量。它增强睡眠的方式是通过内部发出的低频声音来诱导睡眠,通过发出更高频率的声音帮助用户从睡眠中醒来。智能胸带的助眠原理是通过把胸带系在胸上监测呼吸频率,通过蓝牙将胸带监测到的数据传送到一个智能手机应用上。然后,应用将用户的呼吸频率进行转换,转换成相似频率的乐音诱导用户进行呼吸练习,从而帮助用户睡眠。智能眼罩则是模拟日落的情景采用柔和的、逐渐变暗的光线帮助用户入睡,模拟日出的情景再采用柔和的、慢慢变亮的光线帮助用户舒适地醒来。但不可否认,一些穿戴设备会让人体在睡眠期间感到不适,效果也因人而异。

因此,探究老年人失眠特点、睡眠特点,有助于更加合理的设计助眠方案及开发相关产品,对于老年人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减轻社会负担均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关怀老年人心理入手,通过非接触、易操作的方式,模拟“使人舒适的声音”来进行“脑部按摩”,辅以气味和灯光,创造放松镇静的环境使老年人达到最佳的舒适状态,达到助眠的目的。

二、老年人失眠特点分析

(一)失眠类型分析

根据医学方面研究成果,老年人失眠患者的失眠类型包括易醒型、入睡困难型、早醒型、多梦型、彻夜不眠型、以及以上几种的混合型[1]。易醒型和早醒型患者多属于睡眠浅一族,容易被声音和光线等外界环境所影响;多梦型患者多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或较多的烦事思绪;入睡困难型和彻夜不眠型患者多存在阴虚火旺体质,经常需要控制患者在床上躺着却不睡觉的时间来调节。

(二)失眠因素分析

根据大量的文献调查,老年人失眠因素可以概括为年龄、健康、环境、心理、情绪、自身行为等6大因素。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主控睡眠的松果体素分泌的越来越少,从而使身体自发调节睡眠能力减弱,延长了入睡时间,减少了深睡时间。健康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咳嗽、心悸、呼吸困难、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病、精神系统疾病等容易引起老年人身体不适,影响睡眠质量。环境因素:变化无常的气候、经常变更的睡眠场所、室内光照度、温度和湿度的不适等均可导致失眠。心理因素:老年人因与子女长期分离而产生的孤独,与社会隔离而产生的焦虑,以及因为担心睡不好的胡思乱想等因素都会导致失眠。情绪因素:当情绪出现较大波动起伏如愤怒、悲伤、大喜都会产生失眠。自身行为因素:喝酒、饮水较多则会导致人起夜的次数增加睡眠不安稳,影响睡眠质量,大量使用一些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也会导致失眠。

三、助眠方式分析

(一)声音助眠

睡眠质量和声音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越安静的环境越有助于睡眠。在人们的意识中,趋向于认为一个良好的、有助于睡眠的环境是极其安静的、不被杂音干扰的,但是这个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难实现,周围不可避免地会有声音出现。事实上,难以进入睡眠状态不是因为被这些声音所吵醒,而是声音的突然变化打扰了人,听觉并不是随着大脑进入睡眠状态而停止工作的,在睡眠期间它仍然在工作并且会在声音突然变化时拉响警报。而白噪音的功能就是掩蔽这些声音,将可能会产生刺激变化的声音与背景噪音混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一项研究中,证明白噪声可以通过诱发神经递质的随机共振改善集中注意力和认知能力;在难以入睡或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白噪音都是一个很有效的解决方法[2]。

经过多次访谈调查发现,许多人会在下雨天睡得比较安稳。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雨声作为白噪声有遮蔽效应,所谓白噪声的遮蔽效应相当于屏蔽了很多细小、你没有意识到,但还是影响到你入睡的声音变化,这些声音不仅在入睡前可以被听到,入睡后仍然会悄悄钻入你的耳朵和大脑,因为人的听觉不会随着大脑的休息而休息它是一直工作着的。二是因为人本来就具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在自然界的环境下人会感到平静和放松,当我们置身于自然环境时,即使一种冥想,比如观看照片、闻到花香,或者听到雨声鸟鸣进行短暂的自然体验时,我们的心情会变得豁然开朗,能明显感觉到缺氧的大脑会呼吸了,也能显著地体会到被自然环境包围着的舒适、愉快,即使是冥想依然适用,它让我们的全身心获得了短暂的放空,而该现象被称为“自然环境体验的恢复作用”。自然环境能分散人的注意力,让我们的视线不再局限于工作和生活的纠结与压力,回归自然远离喧嚣可以获得短暂的心灵的宁静,这种感觉促进了人进行精力的恢复。雨声更容易让人进入睡眠,也是因为人体的神经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这是一种原始的生物本能。在远古时代中,阴雨天气时,虫、鸟不方便寻找食物,于是虫、鸟蛰伏,进而以这些虫、鸟为食的较大型动物也没了捕食对象,于是,大型动物也蛰伏。此外,下雨天不适宜外出捕猎觅食,也容易受到伤害,对动物而言,它们并不喜欢这个恶劣的天气。所以,绝大部分生物在下雨天都倾向于蛰伏,休养生息。在生物演化过程中,遗传学的定律告诉我们这种行为倾向会被遗传保留(行为遗传学,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所致),成了一种隐性基因的存在,仍然控制着生物体的行为。当然,人也保留了这种原始的倾向性。

(二)灯光助眠

睡眠质量和光照强度也有很大的联系。褪黑色素是大脑分泌的一种作用于睡眠的激素,而光照会影响大脑的褪黑色素分泌。光照周期通过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昼夜起搏点,作用于昼夜节律系统,合成与调节褪黑色素、生理功能的节律变化都与光照的强度有关[3]。光对生物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光的亮度、色温来作用的,日本滋贺医科大学睡眠学讲座特聘教授宫崎総一朗在《对大脑有效的睡眠学》中强调,当人长时期暴露在300勒克司强度的光照下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