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1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原子结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原子结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1c093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02.png)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原子结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原子结构是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节课,本文将根据优质课公开课教案的要求,为您编写一份教案,以供您参考。
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1 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1.2 掌握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排布规律;1.3 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带电情况。
2. 过程与方法2.1 通过实物模型和图像展示,直观感受原子结构;2.2 运用示意图和文字解释,理解原子的各个组成部分;2.3 利用互动性和思辨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3.2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添加对原子结构的跨学科视角,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排布规律;3. 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带电情况。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从实物模型和示意图中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电子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带电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的可能性。
2. 知识讲解(10分钟)a. 呈现实物模型和示意图,让学生对原子的基本结构进行观察和感受;b. 解释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3. 学习任务(15分钟)a. 学生个人或小组探究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互动讨论,总结出正确答案;b. 利用教师提供的示意图,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电子排布的练习。
4.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的演示,讲解电子的排布规律,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 拓展应用(15分钟)a. 提供一个有关原子核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组成和带电情况;b. 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和总结。
6. 实验探究(20分钟)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原子结构的变化和原子核带电的情况。
7.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3fcb2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0.png)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学科:化学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试管、烧杯、玻璃棒、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2. 实验仪器:实验室台秤、热水浴装置;3. 教学资源:教材、PPT课件。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化学反应速率快慢不同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与平时的经验做比较。
Step 2: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3. 解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引导学生理解。
Step 3: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自行操作实验,通过调节温度、浓度等条件,观察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2.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Step 4: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总结规律;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Step 5: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提高他们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一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47b67236edb6f1aff001f7f.png)
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一、同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比较 1.钠、镁、铝失电子能力强弱(1)实验①中,钠熔成小球,浮于水面,四处游动,有“嘶嘶”的响声,反应后溶液加酚酞变红色。
该实验说明钠与冷水反应剧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2H 2O===2NaOH +H 2↑。
(2)实验②中,加热前,镁条表面附着了少量无色气泡,加热至沸腾后,有较多的无色气泡冒出,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粉红色。
该实验说明镁与冷水几乎不反应,能与热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 +2H 2O=====△Mg(OH)2↓+H 2↑。
(3)实验③和④中的两支试管内都有无色气泡产生,但实验③中试管放出气体的速率较快。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 +2HCl===MgCl 2+H 2↑; 2Al +6HCl===2AlCl 3+3H 2↑。
(4)结论:钠、镁、铝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Na>Mg>Al。
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2>Al(OH)3。
钠、镁、铝的失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Mg>Al。
2.同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大,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例1研究表明,26Al可以衰变为26Mg,下列比较这两种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正确的是( )A.比较这两种元素单质的硬度和熔点B.在AlCl3和MgCl2溶液中分别滴加少量的NaOH溶液C.将打磨过的镁条和铝片分别与热水作用,并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D.将空气中放置已久的26Al、26Mg的单质分别与热水作用答案 C解析通过比较两单质分别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比较Al(OH)3和Mg(OH)2碱性强弱,进而判断Mg、Al的金属性强弱。
高中必修二化学鲁科版教案
![高中必修二化学鲁科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78202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1.png)
高中必修二化学鲁科版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版本:鲁科版课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分子与离子、经验公式与分子式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与离子的区别,掌握其基本概念;2. 掌握经验公式与分子式的概念及其区别;3. 能够进行经验公式与分子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1. 区分分子和离子的特点;2. 理解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含义;3. 掌握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鲁科版;2. 粉笔、黑板、教学PPT。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了解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及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离子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区分分子和离子?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讲解分子和离子的区别,让学生理解分子和离子的基本概念。
2. 讲解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区别。
3.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应用方法。
三、练习(2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分组进行练习,推导一些化学物质的经验公式与分子式。
2. 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
3.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总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做好课后复习,进一步巩固对分子与离子、经验公式与分子式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高中化学必修二》鲁科版习题册相关练习题。
2. 提醒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复习课堂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与离子、经验公式与分子式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应用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3bc1f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b.png)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
本章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包括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化学反应与能量守恒定律等。
具体内容包括:1. 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放热或吸热的现象,以及热量变化的计算。
2. 化学反应与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现象,掌握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现象,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实验仪器(烧杯、试管等)、实验试剂(酸碱溶液等)、计算器、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热量变化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现象,介绍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并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例题:氢气燃烧水,热量变化为285.8 kJ/mol,试计算1摩尔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2. 作业答案:例题答案:1摩尔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85.8 k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例题的讲解,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和能量守恒定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e11cae680203d8ce2f2428.png)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 教案鲁科版】第二册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a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d9dbf6e009581b6bd9ebbe.png)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2 课时)本节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认识有机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认识有机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4b0343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7.png)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认识有机化合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认识综合利用甲烷对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及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义;2、认识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初步认识取代反应的概念;3、知道可燃性气体在保存、点燃中的安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4、通过观察分析、合作讨论等开放的问题情境,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5、通过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教学,掌握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6、通过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7、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从身边及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入手学习最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二)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
四、教学用具:PPT课件,课本P61“科学探究”中的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讨论、讲解、练习六、教学过程:[投影]有机物的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对有机物认识,归纳定义。
鲁科版化学必修2《认识有机化合物》word教案
![鲁科版化学必修2《认识有机化合物》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1646e90242a8956bece449.png)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2、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种类不同的有机物的分析,学会怎样从中归纳、总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
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学习重点和难点:甲烷的性质学习过程:【复习】什么叫有机化合物?CO2 CaCO3NaHCO3等是否属于有机化合物?【回顾】回顾你认识的有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什么用途?【讨论】1、哪些是有机物的共同性质?2、从溶解性、耐热性、可燃性、能否电离等五个方面比较与无机物的区别?【总结】有机物的性质特征:大多数有机物:1、2、3、4、5、【引言】下面我们以甲烷为例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看书】课本第59页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甲烷的物理性质及其存在【总结】1、甲烷的物理性质:2、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观察•思考】实验1、点燃纯净的甲烷。
观察甲烷燃烧时火焰的颜色。
并验证生成的产物是什么?实验2、将甲烷气体通人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有无变化。
实验3、取一只大试管,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体积比约1:4的甲烷与氯气,用橡皮塞塞好试管口,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日光直晒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
一定时间后,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并取下试管上的橡皮塞,观察发生的现象。
【总结】分析上述实验的现象,归纳甲烷的化学性质3、甲烷的化学性质:(1):有关化学方程式为:【思考】甲烷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什么用途?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2)通过将甲烷气体通人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所发生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3) :有关化学方程式为:【分析】上述反应有什么特点?是否属于置换反应?如不属于,它应该属于哪种反应类型?这两种反应类型之间有什么区别?【练习】 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44Zn CuSO ZnSO Cu +====+B 、33NaCl AgNO AgCl NaNO +====↓+C 、3253252CH COOH C H OH CH COOC H H O ++ 42浓H SOD 、25252222C H OH Na C H ONa H +−−→+↑【看书】课本第60页最后一段及身边的化学部分,填写下表:【小结】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有:【达标测评】1、下列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其产物既可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又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A、H2SB、CH4C、H2D、CO2、在光照条件下,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l2充分反应后,得到的产物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A、CH3ClB、CH2Cl2C、CCl4D、HCl3、在下列反应中,光照对反应几乎没有影响的是()A、氯气与氢气反应B、氯气与甲烷反应C、氧气与甲烷反应D、次氯酸的分解4、若要使0.5mol甲烷和Cl2发生取代反应,并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四种取代物,则需要Cl2的物质的量为()A.2.5mol B.2mol C.1.25mol D.0.5mol5、1mol甲烷在光照情况下,最多可以与几摩氯气发生取代()A.4molB.8molC.10molD.32mol6、甲烷与氯气的反应属于反应,在反应中,甲烷分子中的原子被氯原子。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85fcf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4.png)
鲁科版⾼中化学必修⼆《认识有机化合物》教案-新版第⼀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标】1. 从碳原⼦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2. 掌握甲烷的性质;3. 掌握取代反应的概念、特点【教学重、难点】甲烷的化学性质。
【教学⽅法】实验探究、⾃学阅读,讨论分析,对⽐归纳,认识实质。
【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甲烷取代反应的有关试剂及仪器【教学过程】【引⾔】在⽇常⽣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种类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你能说出哪些物质是有机化合物吗?【设疑】什么是有机物?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有机化合物有哪些共同性质?【阅读】P60有机物的特点【归纳】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A. 多数熔、沸点低B. 多数难溶于⽔,易溶于有机溶剂C. 多数易燃烧,受热易分解D. 多数不电离或者难电离,不导电【过渡】本章我们主要学习和讨论⼏种由代表性的烃的基本性质,先从最简单的烃——甲烷开始。
【板书】第⼀节甲烷【复习】说出甲烷的物理性质【板书】⼀、甲烷的物理性质⽆⾊、⽆味的⽓体,不溶于⽔,⽐空⽓轻,天然⽓、沼⽓和⽯油⽓(天然⽓体积80%—97%)。
【讲解】写出甲烷的分⼦式、电⼦式和结构式(讲解结构式的书写⽅法并展⽰分⼦模型)【板书】⼆、化学性质:【实验】(1)可燃性(甲烷的氧化反应)()()()()千焦⽓⽓点燃⽓⽓890O H CO O 2CH 2224++??→?+现象:⽕焰明亮并呈蓝⾊【思考】怎么⽤最简单的⽅法把甲烷和氢⽓区分开?【演⽰实验】(学⽣实验或演⽰实验) CH 4通⼊酸性KMnO 4溶液中结论:⼀般情况下,性质稳定,与强酸、强碱及强氧化剂等不起反应 [演⽰实验]观察现象:⾊变浅、出油滴、⽔上升、有⽩雾、⽯蕊变红。
分析原因:在室温下,甲烷和氯⽓的混合物可以在⿊暗中长期保存⽽不起任何反应。
但把混合⽓体放在光亮的地⽅就会发⽣反应,黄绿⾊的氯⽓就会逐渐变淡,有⽔上升、有⽩雾、⽯蕊试液变红,证明有HCl ⽓体⽣成,出油滴,证明有不溶于⽔的有机物⽣成。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31152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2.png)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第一章动态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第一节动态平衡一、教学内容1. 动态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2. 动态平衡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3. 再谈化学平衡4. 平衡常数及其计算5. 热力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6.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7. 平衡移动与化学平衡的移动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动态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2. 了解动态平衡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3. 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
4. 掌握平衡常数及其计算。
5. 掌握热力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
6. 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7. 掌握平衡移动与化学平衡的移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平衡常数及其计算。
2. 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1. 《高中化学》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高中化学实验教程》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物理化学》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教学方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文本材料进行提问。
2. 使用课件辅助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实验操作。
3. 利用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当化学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其反应速率开始变慢,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种平衡状态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 学生自主学习(30分钟)(1)学生自主讨论动态平衡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动态平衡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2)解释化学平衡的含义。
(3)学生自主计算平衡常数。
(4)了解热力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
(5)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6)学生自主讨论平衡移动与化学平衡的移动。
3. 实验探究(40分钟)实验内容:利用萤火虫荧光素的氧化还原反应,观察化学平衡的移动。
实验装置:萤火虫荧光素,过硫酸铵,无水乙醇,紫外灯。
实验步骤:(1)在一个装有10 mL足量乙醇的试管中,加入4滴荧光素,摇匀。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50b700964bcf84b9d57b30.png)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原子核 核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X A Z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2、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的区分,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模式:荣超“20+20”高效课堂模式 教学思路设计说明:本节课是鲁科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在之前,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一》的学习,已经了解了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本节课先给学生介绍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先知道原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再分析这几种微粒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再讲解一些简单的计算。
然后转到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的学习以及它们互相之间的异同及怎么区分它们。
本节课比较难解决的是原子内部各微粒间的关系,以及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的区分。
所以本节课大部分的时间是花在这上面的。
通过计算题来突破。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约3分钟):首先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Z A X 的含义 2、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3、掌握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重难点: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的区分,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引入(2分钟):介绍人类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历程,从汤姆生的西瓜模型,到他的学生卢瑟福的核式模型,重点介绍一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通过介绍,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原子内部结构)自主学习(约10分钟):阅读课本P2-5页,回答以下问题。
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核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各微粒带何种电荷?(1分)2.什么是质量数?X A Z 的含义?原子的各微粒间有何关系?(2分)3.什么是元素、核素、同位素?能否举出具体例子?(2分)学生自学时,老师要巡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个别提示指导。
高中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ac8fa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c.png)
高中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课题: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3、学会运用化学式、离子式等表示物质结构。
4、能够分析物质性质的相关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教学难点:化学式、离子式的表示及应用。
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必修二》2、课件及实验器材3、学生实验报告模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们描述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2、展示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15分钟)1、物质的结构:介绍物质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的基本概念。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强调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实验(20分钟)1、观察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并提出相关问题。
2、思考探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总结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四、讨论(1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2、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实验报告,互相交流讨论。
五、总结(5分钟)1、概括归纳: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
2、反馈评价: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完成相关习题。
六、课堂延伸(5分钟)1、延伸拓展:学生可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相关知识。
2、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验现象和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高中化学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教案鲁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教案鲁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a7acfcdda32d7375a517807d.png)
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一.本节教材分析(一)教材特点在前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是如何结合成为分子的。
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原子、分子的水平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
老教材把“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两个知识点,分开来讲,两者知识跨度较大,前后联系不太紧密。
实际上人们研究化学反应,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或得到新的物质〕,二是研究物质变化时伴随的能量改变。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新教材就突出了这一点,把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放到一起来讲,使学生懂得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也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从两个视角来关注化学反应,从而为认识化学反应和应用化学反应奠定基础。
(二)知识框架知识点一:化学键与物质的形成知识点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奠定学生对物质形成的理论基础。
2、了解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的实质和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讲清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不能说成是“结合力〞。
2、 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搞清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
3、 关于离子键的形成,通过对NaCl 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1〕成键的主要原因——得失电子〔2〕成键的微——阴、阳离子 〔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
当静电吸引与静电排斥达到平衡时形成离子键4、 通过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间的相互转变,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型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关注环保能等社会热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2_《元素周期表》优质教案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2_《元素周期表》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b53d6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c.png)
第1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1.2.2元素周期表本课时是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该课时包括元素周期表。
首先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绘制原则,了解族和周期的概念。
学生在初中也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简单概念,但是不清楚元素周期表的编写原则,对于族和周期的分类也不是非常清晰。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原子结构的简单模型,理解元素周期表尤其是短周期元素的编写方式,为今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微观上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明确宏观上的元素周期表与微观上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理解门捷列夫利用已知元素的性质推理出元素周表的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学习,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理解化学知识从实验到理论,再由理论推测出实验结果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多媒体一、知识回顾1.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3.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数均有关系。
4.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二、导语元素周期律帮助人们认识了看似杂乱无章的化学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的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科学的重要工具。
三、讲授新课展示课件:元素周期表活动一:与同伴交流,你对元素周期表认知有多少?从中能获取哪些信息?板书: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绘制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来排列的,随着科学家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依据也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核电荷数。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方式: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由左向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向下排成纵列。
高中化学二鲁科版教案
![高中化学二鲁科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c28a20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5.png)
高中化学二鲁科版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二第一章电解质和电解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活动规律;
3. 掌握电解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教学重点】
1. 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
2.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活动规律;
3. 电解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教学难点】
1.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活动规律;
2. 电解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及试剂:电解槽、电解质溶液、导电线、电极等;
3. 复习教材及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活动规律等知识点。
3. 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电解实验,观察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活动规律,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讨论电解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活动规律、电解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规律等知识点有所了解和掌握,增强了他们对化学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二《无机化学反应原理》教案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二《无机化学反应原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a7ce6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8.png)
高中化学鲁教版必修二《无机化学反应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 理解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2. 掌握无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相关计算方法;3. 掌握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4.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实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2. 无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相关计算方法;3. 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日常饮食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2. 知识讲解1) 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a) 无机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分类b)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c) 反应速率和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2) 无机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相关计算方法a)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法则b) 摩尔比和反应物量的计算3) 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规律a)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b) 与氧气、水和酸的反应规律c) 盐类的性质和常见的盐的制备方法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一些典型的无机化学反应,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加深学生对反应原理的理解。
4. 讨论与总结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并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化学原理。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习题作业,包括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反应物量的计算等,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加深了他们对无机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实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2课时知识点3:化学键与物质构成【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知道物质分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又分单质和化合物。
通过化学键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的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是有区别的——又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
于是,人们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的不同,把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媒体展示——板书】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如:NaCl、CaCl2、KOH、CaO等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
如:HCl、H2O、CH4、NH3、CO2【联想·质疑】分析KOH中所含有的键型,该化合物属于哪类化合物?【归纳·强调】(1)当一个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2)当一个化合中同时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时,以离子键为主,该化合物也称为离子化合物(3)只有..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称为共价化合物。
(4)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有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NH4+例外)【迁移·应用——课堂练习】指出下列化合物内部的键型和化合物的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点评】通过“联想质疑”、“归纳强调”、“迁移应用”,三个阶段,使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分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化合物中含离子键(不管是否含有有共价键)都叫离子化合物;只有当化合物中完全是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叫共价化合物。
【知识点击】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是紧密联系的,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比较强的化学键,要破坏这些化学键都需要较多的能量,例如,氯化钠、碳酸钙、氧化镁等物质是离子化合物,他们熔化时要破坏离子键,由于离子键很强,因此他们的熔点也很高。
氮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时要破坏分子内很强的的共价键,由于该共价键很难破坏,因此氮分子化学性质很稳定;再如金刚石完全是由共价键构成的,金刚石熔化时要破坏内部的共价键,因此金刚石的熔点、沸点、硬度等都非常高。
【点评】通过学生阅读“知识点击”,将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联系起来,知道化学键是影响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一些具体物质的熔沸点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离子键、共价键都是比较强的化学键,但由于影响物质性质的因素较多和学生知识的有限,这个地方也不要拓展、延伸过多。
【媒体展示——板书】第二部分: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引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很重要的。
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要利用各种能源,而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如石油、煤的燃烧)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能源之一。
研究反应热,对于化工生产条件的选择,设备的设计和使用,以及对热能的综合利用,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以研究反应热为主要内容的化学热力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化学反应可以热、电或光等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但通常主要表现为热能变化。
【交流·研讨】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汽时的能量变化过程【归纳·总结】在化学反应中,从反应物分子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过程中,各原子的内部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原子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在生成物分子中形成新的化学键。
实验证明,破坏旧的化学键时,需要从环境吸收能量来破坏原子间的相互吸引;在形成新的化学键时,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吸引而对外释放能量。
化学反应热就来源于旧化学键的破坏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所发生的能量变化。
【思考·质疑——板书】能量会不会在反应过程中损耗或消失?【拓展·引导】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它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但在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值是保持不变的(这叫能量守衡或转化定律)。
化学反应过程遵循能量守衡定律。
【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活动·探索】【媒体显示——板书】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的改变,有的对外释放能量,有的从外界吸收能量。
如果新化学键的形成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该反应就是放热反应;如果新化学键的形成所释放的能量小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该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媒体显示——概括整合】【点评】通过氢气和氧气生成1mol水蒸气的能量变化过程的分析,然后推广开来,得出结论:破坏旧的化学键时,需要从环境吸收能量来破坏原子间的相互吸引;在形成新的化学键时,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吸引而对外释放能量。
化学反应热就来源于旧化学键的破坏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所发生的能量变化;通过“思考质疑”,对程度好的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引入“能量守衡或转化”定律;通过“活动探索”使同学们对吸热和放热反应,增强直观印象,同时明白化学反应不仅存在放热反应也存在吸热反应;再通过“概括整合”,使同学们对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能量变化与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业】1、课本38页2、3、42、拓展延伸习题(略)(深圳实验学校黄军谱)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在学生认识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后,引入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和限度,使学生从化学反应快慢和限度这一全新的视角,继续认识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但外界条件的改变如: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的温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光、波、以及气体反应体系的压强等因素的变化都可影响反应的快慢。
催化剂的使用同样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快慢。
在可逆反应中,一定条件下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外界条件的改变会影响到化学平衡的移动,这是反应的限度问题。
从分析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优化工业生产的条件的选择。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中将此部分知识分解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
必修部分与旧教材相比,降低了知识要求和难度。
更简洁、易懂,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知道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
2、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
了解化学平衡的标志及平衡移动3、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半定量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4、通过“硫酸制造工业的发展”“催化剂和化学工业”等资料介绍,使学生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化学反应、工业生产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半定量实验的研究方法。
2、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通过对化工生产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建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学会对照实验和半定量实验的实验方法,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如何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哪些条件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从实验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进行得很完全?化学平衡是一种什么样的平衡体系?如何优化化工生产的条件?2、将学生每4-5人编为一组,设计“活动·探究”的实验方案。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问题推进、分析类比、实验探究六、课时安排3课时七、教学过程【实验探究】分组实验:镁、锌和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质疑】1、镁、锌和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现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生活或学习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反应是较快的、哪些反应进行缓慢?2、实验室制氧气为什么要使用二氧化锰?【讨论】学生讨论思考上述问题。
【引入新课】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点评】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
【板书】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阅读并质疑】阅读教材39-40页“联想·质疑”,如何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作用?【过渡】在硫酸的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硫氧化生产成三氧化硫要选择一定的温度、催化剂是为了有利于三氧化硫的生成。
说明条件的不同对化学反应有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呢?【板书】一、化学反应的快慢【媒体显示】“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的实验设计:【思考、讨论并质疑】从所给试剂分析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为什么三种金属的表面积要大致相同?你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探讨化学反应快慢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学生设计】学生讨论、分析所给物质的浓度、状态,设计实验方案(1)铜片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的实验(2)镁条、铁片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的实验(3)铁片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实验(4)铁片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的实验(5)块状碳酸钙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盐酸的实验(6)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的实验【质疑】通过什么现象了解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阐述】化学反应进行时可以通过观察气泡逸出的快慢、固体物质的消失或产生的快慢、颜色改变的快慢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
通常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
【板书】1、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时间:(如每秒、每分、每小时)计算公式为=△C △t反应速率的单位mol(L•s )mol(L•min)mol(L•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②一个H—H 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 键断裂③百分组成HI % = I2 % ④反应速率VH2= VI2 = 12VHI 时⑤[HI] ∶[H2]∶[I2] = 2∶1∶1 时⑥V(HI)分解= V(HI)生成⑦压强不变⑧C(HI)= 2 C(I2)3、在容积不变密闭容器中,对于合成氨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标志是1)V(N2)∶V(H2)= 1∶3 2) V(N2)∶V(NH3)= 1∶23) V(NH3)= 2 V(N2) 4) V(NH3)分解= V(NH3)合成5) C(NH3)= 2 C(N2) 6)压强不变7) 每消耗n mol N2的同时生成2n mol NH38)密度不变9) 混合气体中氮气的体积百分含量不变【思考讨论】2、3两题有什么不同?判断化学平衡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什么可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任意反应:mA +nB pC +qD 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点评】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