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

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

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

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 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24名乘客》播出于2012年6月1日18点。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101医院救治。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直到6月1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76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第三篇《全城“送别”爱心背后的价值观》是一则评论。平民吴斌成英雄,全城自发送英雄,这是事物的两个侧面。它印证了杭州人的爱心,也印证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精神文明也在同步成长。

我们说,这组连续报道获奖的最大特质其实就在于他①主题的重大以及立意的深远。(ppt中没有,交流:“最美司机”吴斌是2012年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也是继“最美妈妈”吴菊萍之后,大家再次把焦点聚集到浙江杭州,甚至给予她“道德高地”的评价。连续一周左右高强度的“最美司机”系列报道,让吴斌成为了全城百姓争相讨论、赞美、学习的人物。其中的多篇报道被全国电视媒体采用,数百家网络媒体转载,单条稿件的点击率高达10万次。对“最美”的传播效果不仅体现在收视率、点击率上。全城数万人自发夹道为英雄送别,这就是普通民众对报道中蕴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认同。吴斌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交车司机,当铁片穿透身体的时候,他忍受着剧痛,却坚持完成了紧急刹车的动作,保证了全车24名乘客的安全。这个事实所蕴含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报道的价值。他体现着一种社会的正能量、一种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十八大中我们的核心主义价值观浓缩成了24字,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看到,吴斌恰恰就体现了诚信这种价值观念。而全城百姓自发的送别英雄,也能深深的反映出杭城的百姓对这种典型人物的认可和尊重,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另一个体现。

透过这篇作品,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它背后的故事,11月9号我参加了浙江省的双优研讨会,作品的作者袁跟我们分享了她关于这篇报道的采写体会,我们才知道,其实一条好片子的创作并不是偶然的,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话:“②做同行记者,写有温度的新闻”。

什么叫同行记者: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验式采访”,记者深入生活,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其次,同行还是指记者在做这类典型人物报道时,应该要慢下来,

投入时间、投入情感,真正走到被采访者的心里,才能做出有感情、有温度的新闻。

(袁也在谈采访体会时讲到这么一个故事:)6月5日上午,袁也来到了吴斌家。聊着聊着吴斌的妻子汪丽珍对吴斌的姐姐说:“吴斌平时最喜欢北山路,前几天,他还说,天气热了,要去西湖边走走。要是能让吴斌再看一眼西湖该多好!”吴冰心(吴斌的姐姐)马上开口说到:“你的心情姐姐懂的,但是吴斌这件事情现在不是由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话说到这里,汪丽珍的眼泪夺眶而出,喃喃自语着:“我懂的,我懂的。”

杭州人有个不成文的传统,也可以说是一个情结,但凡有亲人离去,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一定会带他往西湖边走一圈。但此时此刻,这户恪守本分、理智大度的杭州人家,却要隐藏自己很普通的一个愿望。

(袁也在发言的时候就讲到,她当时不觉得自己是一名记者,只想着怎么样能够帮助吴斌这家人完成这个心愿。于是,在吴斌出殡路线已经规划好的情况下,袁也四处托人帮忙,甚至在赵洪祝书记来吴斌家吊唁离开后,站在大马路上高喊想要更换线路,为了能引起前来吊唁领导人的注意,就是因为袁也这么的执着,最终更换路线得到了同行领导的同意,完成了吴斌这家人的心愿。正是因为她这种举动,赢得了吴斌家人的对她的信任,以至于在吴斌出殡的日子里,在灵车里腾出唯一一个位置,安排他们频道的摄像坐进去,全程记录。)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我们应该有个职业的自我追问,就是新闻本体和新闻本源的问题,也是我们新闻界老生常谈的理念:“脚底板下出新闻”,我们就是要忠实地践行“③深入、深入、再深入”,“贴近、贴近、再贴近”,舍此没有别的途径。虽然这么讲,但我们常常是“身入而心未入”,空间贴上了,但情感未贴近,所以有个“用心”、“用情”的问题。我想这篇作品的记者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报道的时候,我们是记者,但是同时我们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血、有肉、

有情感、会流泪的人,在遇到这种人物典型的时候,采访其实没有什么技巧,就是一种人情的往来,心灵的契合,要把主人公当成自己的朋友,做出的作品才能真正挖掘出典型的故事,打动人心。

这篇作品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是它对于细节的后期处理。我们看在第一篇报道中,车载视频显示吴斌8个动作的时候,后期用红圈标注出来;铁片飞来放慢的镜头以及将76秒这个时间段定格放大等等小细节,都能让受众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到吴斌临危救人的敬业精神。这些都是记者在后期制作上可以借鉴的地方,比方说1、让细节定格,以突出细节。2、用慢镜头、特殊符号等突出细节;3、用特技手段表现细节;4、用镜头回放的办法突出细节等等。再比如另一个细节是在第二篇作品开头的时候,记者采用一段老大妈现场聊天作为导语开头,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尝试,通过这种朴实的、自然的、群众自发的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更能打动观众的心,也顿时拉近了吴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淡化他的英雄化、反而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成为英雄的瞬间。

2、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篇由浙江卫视刊播的大型直播节目《千岛湖水下探秘》。

浙江的朋友知道,50多年前新中国建起首座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一座1800年历史的古城遂安随之尘封水底。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埋沉水底的城墙、街道、牌坊是否风采依旧?记忆中的家园在水下如何定格?带着这样的追问,浙江卫视联合央视策划推出了浙江电视史上首次进行的水下电视直播《探秘千岛湖水下古城》。作为五一假期奉献给全国观众的一道电视大餐,在2012年4月27日至5月1日期间,连续5天6大时段以水下探秘的直播形式,大规模、近距离地揭示了千岛湖水下古城的独特风貌及其遗存状况。我想这么一档大型的直播,如果没有具有前瞻性的策划,在没有办法做到这么成功的。

首先,我觉得好的策划一定是要有一个好创意的,而好创意来自对大量信息的捕捉、采纳、串联,打破常规重新组合。就是在广泛搜集、了解观众收视节目情况的基础上,梳理揣摩出观众当前或将来的社会收视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通过有关专家学者、同行、集体创造出的对作品整体战略的运筹与规划。

近些年来,浙江卫视一直在贯穿“大片战略”的理念,寻求一种既叫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