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音通假)【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词类活用)【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词类活用)【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d277bc702d276a200292e5f.png)
通论十词类活用10.1 复习笔记一、使动用法1.概念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致使”义,宾语是“致使”的对象,整个谓语部分表达“使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除了动词可以在句中充当使动动词以外,形容词、名词也具有这样的用法。
2.分类(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动词作为使动动词带宾语,表示主语致使宾语发出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可以分为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典籍中比较常见;一般情况下,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是,含有致使义的不及物动词能够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因此,从形式上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往往是使动用法的标志;例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当中的“惊”为“使姜氏惊”。
②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没有致使义的及物动词有时也用于表达致使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一般用法从形式上看没有差别,只能依靠上下文来辨识;中古以后人们采用改变读音的方式来区分这两种情况,称为“破读”;所谓破读,就是把用作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改变读音;例如:“治於人者食”当中“食”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作为使动动词带宾语,表示主语致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楚欲弱我也”当中“弱”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名词作为使动动词带宾语,表示主语致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发生以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为对象的有关动作;这种情况不常见;例如:“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中“国”为名词,在此活用为“使各个诸侯国不同姓氏”。
二、意动用法1.概念意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等义,宾语是“认为(以为)”的对象,整个谓语部分表达“认为(以为)什么怎么样”或“把什么当作……”的意思;具有意动用法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2.分类(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作为意动动词带宾语,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甘其食,美其服”中“甘,美”意为“认为……甘/美”。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特殊读音)【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特殊读音)【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ed95e8c76c66137ee0619a8.png)
通论二十一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特殊读音21.1 复习笔记一、古代的注音方法现存的古代文献典籍中保留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譬况(1)譬况,即用打比方的办法来描写一个字的发音情况,如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这种方法也称“比况”;例如:“牛车绝辚。
”高诱注:“辚读近蔺,急舌言之乃得也。
”(2)常用术语:急舌言之、缓气、急气、急言、缓言、长言、短言、舌腹、舌头、推气、送气等;“急言”和“缓言”相对,指被注字读细音,细音指带有[i]介音的三四等字。
(3)注音形式:古人为某字进行譬况注音时,有的是对其声音的长短进行说明,有的是描写其发音部位,有的是描写其发音方法,用多种方法来比方被注字的声音。
2.读若汉代训诂学家首先使用“读若”这一术语,它是用一个和被注音的字读音相似的字来标注声音,也叫做“读如”;如:《説文解字》“釆,辨别也,读若辨。
”3.直音“直音”即直接用一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常见的格式是“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等等;例如:“费城帅师城郎。
”陆德明音义:“费音秘。
”4.反切(1)含义:“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相拼出的声音来给另一个字注音;反切的拼合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上下两字拼合成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公古红切反切上字是‘古’,反切下字是‘红’。
”(2)盛行:三国时期孙炎《尔雅音义》这一著作,全部采用反切给汉字注音,反切法从此盛行。
二、特殊读音1.通假字的读音通假是假借的一种,假借可分为“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两种;“通假”指“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字和本字声音关系的演变有几种情况:(1)古今声音都相同;例如:“周”和“舟”。
(2)古代同音,现代读音不同;例如:“介”和“匄”。
(3)古代音近,现代读音相同;例如:“柱”和“祝”。
(4)古代音近,现代读音不同;例如:“剥”和“攴”。
2.破读字的读音(1)含义:古人在注释前代典籍时注意到词义引申、词性变化以及词类活用等现象,为了区别本义和引申义、不同的词性以及本用和活用后的意义,采取了破读的方法,用读音的不同来标示意义、词性的变化;与破读相对的是“如字”,如字是指一个词的某一意义读它本来的声音和声调,也称作“读本字”“读如字”“本音”。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单元)【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单元)【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df73b46763231126edb1182.png)
铣第二十七
仙第二
狝第二十八
萧第三
筱第二十九
宵第四
小第三十
肴第五
巧第三十一
豪第六
皓第三十二
歌第七
哿第三十三
戈第八
果第三十四
麻第九
马第三十五
震第二十一 椁第二十二
问第二十三 掀第二十四 愿第二十五 慁第二十六 恨第二十七 翰第二十八 换第二十九 谏第三十 橺第三十一 霰第三十二 线第三十三 啸第三十四 笑第三十五 效第三十六 号第三十七 个第三十八 过第三十九 褐第四十
尤第十八
有第四十四
侯第十九
厚第四十五
幽第二十
黝第四十%
侵第二十一
寝第四十七
覃第二十二
感第四十八
谈第二十三
敢第四十九
盐第二十四
琰第五十
添第二十五
忝第五十一
咸第二十六
赚第五十二
衔第二十七
槛第五十三
严第二十八
俨第五十四
凡第二十九
范第五十五
漾第四十一 宕第四十二 映第四十三 诤第四十四 劲第四十五 径第四+六 证第四十七 嶝第四十八 宥第四十九 候第五十 幼第五十一 沁第五十二 勘第五十三 阚第五十四 艳第五十五 掭第五十六 陷第五十七 鉴第五十八 酽第五十九 梵第六十
4 / 52
入声 屋第一 沃第二 烛第三 觉第四
真第十七
轸第十六
谆第十八
准第十七
臻第十九
文第二十
吻第十八
欣第二十一
隐第十九
元第二十二
阮第二十
魂第二十三
混第二十一
痕第二十四
很第二十二
寒第二十五
旱第二十三
桓第二十六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汉字的形体变迁)【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汉字的形体变迁)【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6fad1210029bd64783e2cae.png)
通论二汉字的形体变迁2.1 复习笔记研究者根据字体特点,把汉字划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其中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等属于古文字体,隶书之后则演变为今文字体;一般把隶书作为分水岭。
一、甲骨文1.概述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记录商周时期的占卜事项及少量记事,又称殷墟卜辞,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成体系的古汉字。
2.特点(1)甲骨文主要是用刀笔刻写在质地坚硬的龟甲、兽骨之上,所以笔画刚直、细瘦;(2)象形程度很高;(3)字体很不规范,书写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并存在一字多形的现象。
二、金文1.概述金文是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
2.特点(1)金文一般是模铸而成,先笔绘后描刻,笔画往往粗壮、圆润;(2)象形程度也很高,同样有一字多形、偏旁换位等现象;(3)西周金文发展到中后期,形体波折减少,象形程度降低,逐渐向线条化、平直化方向演变。
三、战国文字1.概述战国文字是指战国时期在陶器、石器等材料上承载的汉字。
2.特点战国文字的特点是俗体流行,不同地域的文字呈现出不同特点。
四、小篆1.概述小篆是秦代的主要字体,随着秦统一六国后成为正式的官方字体,结束了六国文字的纷乱局面。
2.特点小篆是经过整理规范的字体,象形程度已经大大降低,偏旁固定,字形匀称整齐,线条粗细均匀,异体字减少。
五、隶书1.概述隶书是秦汉时代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以点画结构逐渐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形成的一种新字体,主要用于处理政府事务、日常工作,分古隶和今隶,是汉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字体;到了隶书,现代汉字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2.特点(1)古隶方折、古拙;今隶横平竖直、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左右对称;(2)书写方便、笔画简单,汉隶已发展得和楷书相去不远了;(3)汉隶形成波磔的笔势,形状扁平,符号化加强,将古文字圆转弯曲带有图画性质的线条分为真正便于书写的直笔,是汉字书写的革命。
六、楷书1.概述楷书是在隶书基础上发展来的,进一步规范了汉字的体式笔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方块汉字,一直沿用至今。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关系)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517ffc6d4d8d15abe234e5e.png)
通论七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关系7.1 复习笔记一、单音词与复音词1.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天、地、大”等。
2.复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包括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等;如:“君子、巧克力”等。
古代汉语单音词居多,而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则占绝大多数,其中,又以双音节词居多,与复音词相比,单音词的义位较多,具有显著的多义性特征。
二、复音词的发展1.在上古汉语中,不少单音词本身的义位过多,再加上新词累增和语音系统简化所造成的严重的同音同形现象,必然会影响语言信息的有效传递。
2.由于表义清晰化和精密化的需求,汉语词汇逐步走上了复音化的道路。
后起的复音词比起与之对应的单音词来说,不但意义明确,而且表达的内容更加精细。
三、单音词转变为复音词的方式古代的单音词变为后代的复音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原单音词与一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词组合,构成复合词;例如:时——时间、时候、时辰、时机、时常、时代、时势、当时、及时2.原单音词之外的两个单音词组合,构成复合词;例如:术——道路、途径、方法、手段、技艺、学说3.原单音词之前或之后附加词缀,构成派生词;例如:头——石头、前头、苦头、念头4.原单音词重叠,变为叠音词;例如:常常、渐渐、偏偏、稍稍、舅舅四、单音词复音词的关系1.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复音词,是由古汉语中两个经常连用的单音词构成的词组逐渐凝固而成的,它们的意义与古汉语中的词组相比产生了较大的差别;例如:“知道”指通晓自然与人事规律,凝固为复音词后,意义相当于古代的“知”。
2.古汉语中由单音词临时组合而成的词组与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正好同形,而二者的意义相去很远甚至毫无关系;例如:“夫人”与现代汉语尊称他人之妻所用的“夫人”音义皆不同,它指“这个人”,是一个偏正词组,其中“夫”读fú,是指示代词。
7.2 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填空题1.须臾、逍遥等属于复音词中的______。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书的注解)【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书的注解)【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47796a83169a4517723a3a9.png)
通论十五古书的注解15.1 复习笔记古书的注解分为古人注解和今人注解两类;今注虽通俗易懂,但是较简单,对复杂问题的解释各持己见,古注因作者距离原书时代较近,注解则比较准确、可信。
一、古注的发展概况1.汉代(1)发展背景秦焚书坑儒后,学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使得很多经典在流传中产生讹误,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古书,因此汉代出现大规模注释古书的情况。
(2)代表作当时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的《伪尚书传》、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等等。
2.魏晋南北朝(1)发展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书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2)代表作较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王弼、韩康伯的《周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韦昭的《国语注》、裴骃的《史记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3.唐代(1)发展背景唐代人们对汉代以前的古书和汉代人所做的注解难以看懂。
(2)代表作①孔颖达等人奉旨对古书以及古书注解进行解释,这种“二度注疏”的古注被称作“疏”或“正义”;例如“五经义疏”——《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②“义疏”类的古注讲究“疏不破注”,对原文和注文进行解释,不改变旧注的观点,内容上没有创新;唐代其它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集注》、李贤的《后汉书注》、杨倞的《荀子注》、李善的《文选注》等。
4.宋代(1)发展背景宋代理学兴盛,注家常常借注释古书阐述自己的理学思想。
(2)代表作①和汉、唐注家求实的风气相反,宋代注家大胆疑古,不受旧说束缚;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朱熹的《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句法成分的位置和省略)【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句法成分的位置和省略)【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1c307b9f705cc175527095d.png)
通论十一句法成分的位置和省略11.1 复习笔记一、句法成分的位置句法成分一般都有固定的位置,如果改换位置,往往是为了凸现该成分,通过违背常规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古代汉语中句法成分的位置有一些特殊情况:1.宾语前置某些时候宾语要用在动词或介词前是古代汉语语序中最突出的现象,尤其是代词做宾语的时候;具体分为三种情况:(1)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何、奚、恶、安”等做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动词前如果有助动词的,宾语放在助动词前;这种语序比较严格;例如:“吾谁敢怨”按现代汉语里的语序是“敢怨谁”。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放在否定词“不、毋(无)、未”等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之后,动词之前,这种语序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那么严格;先秦时代已经有否定代词宾语后置的情况,后代人仿古,仍把代词宾语放在否定词之后,动词之前;例如:“无我怨”意为“无怨我”。
(3)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在为了强调宾语而将宾语提前的句子中,一般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提前的宾语,复指宾语的代词要放在动词前;例如:“先君之好是继”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是“继先君之好”,代词“是”复指宾语“先君之好”。
2.谓语前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这种情况在疑问句和感叹句中比较常见;例如:“贤哉,回也!”句将谓语提前到主语前。
3.定语后置有时将定语置于其所修饰的词之后来突出定语;定语后置最常见的是数量词或数量短语后置,一般是中心语直接跟数量词或数量短语;例如:“胡取禾三百廛兮?”中数量短语后置。
二、句法成分的省略1.省略主语古汉语中主语省略的情况大体可以分为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所省略的主语有时与临近句子的主语相同,有时与隔句主语相同。
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情况下不能省略,但在对举的句子中,如果两句话谓语一样,则其中一句的谓语可以省略;例如:“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和民]”中,省略第二句谓语。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汉语常用虚词)【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汉语常用虚词)【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a4ed9a2af45b307e87197af.png)
通论十四古汉语常用虚词14.1 复习笔记一、虚词1.定义虚词(字),古代叫做辞、词、语辞、语词、语助、助语、助辞、助字等。
2.语法功能虚词大多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主要表达语法意义,表示概念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句子语气等等。
3.分类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我们把虚词划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几类。
4.前后缀另外,古汉语中还有词头和词尾,它们本身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有的语法书称为“前缀和后缀”。
二、代词代词具有称代和指示作用,可以指代词、词组和句子。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特殊代词几个小类。
1.人称代词:主要用于称代常做主语、蜜语、定语。
分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予、余、朕①魏晋以前,“吾”字一般不做宾语。
②“朕”先秦以前是一般的自称,到秦代以后才成为帝王专用词。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中庸》)(2)第二人称代词:汝(女)、若、尔、而、乃等“而”“乃”常常做定语。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尚书·商书·汤誓》)(3)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①上古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等都具有指示代词的性质,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②“之”一般做宾语。
③“其”一般做定语,作用相当于“名词+之”,可以翻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④“彼”有很强的指示性,而且出现频率不高。
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左传·宣公十二年》)(4)人称代词的“数”①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单复数要根据上下文而定。
②有时第一、第二人称后面添加“侪、属、曹、辈”等名词,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你们)这些人”。
2.指示代词:主要用于指示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分工较细,可以分为近指和远指代词、泛指和特指代词、旁指代词等。
(1)近指和远指代词:是、此、斯、兹、若;彼、夫①“是、此、斯、兹”是近指,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大致相当于“这”“这些”。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代散文的主要类别)【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代散文的主要类别)【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7cf4e5cff00bed5b9f31d5f.png)
通论十八古代散文的主要类别18.1 复习笔记文体指文学的体裁,即文学样式;中国古代文体从语言形式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散文、韵文、骈体文;散文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韵文有节奏韵律,包括诗词歌赋等;骈体文指始于魏晋、盛于六朝的中国特有文体,它要求词句整齐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辞藻的华丽。
散文分为论说文、杂记文、序跋文、赠序文、书牍文、箴铭文、哀祭文、传状文、碑志文、公犊文等一、论说文古代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该类文章着重于明辨是非、阐释现象、推求道理;论说文通常包括政论、史论、学术论文三大类,在古代有论、说、辩、议、原、解等名称。
1.论“论者,议也”,“论”着重于评议、论证事理;例如:荀子的《天论》指出一种规律。
2.说“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着重于说明事理,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通过叙述事件,阐明对当权者的意见,亮出自己的观点。
3.辩“辩”着重于辨别是非、真伪;唐宋以后“辩”类文章的驳论性质更突出;例如:韩愈的《讳辩》就是驳斥部分人对避讳的曲解。
4.议“议以执异”,“议”着重于对某一实事的执行提出不同建议;例如柳宗元的《驳复仇议》中提出建议,调查后再做判断,“议”重在驳议。
5.原“原者,本也,谓推论其本原也。
”“原”着重于推究所论述事物的本源;例如韩愈《原毁》追溯古之君子对于人的态度,痛斥当时毁弃人才的现象。
6.解“解”着重于解释疑难,文章或是假设一个疑问,然后加以解释;或是解释一个问题;或是解释古书中一个语句;例如韩愈《进学解》。
二、杂记文杂记文包括记人、记事、记物、记风景等内容的文章,同时也包括古人在宴饮,郊游时所写的序记;例如: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方苞《狱中杂记》、魏学洢《核舟记》、柳宗元《永州八记》、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滕王阁序》等。
三、序跋文“序”类文体产生之初,通常置于全书之后;六朝以后序一般指写在书籍或诗文之前的文字,跋指写在书籍或诗文书后面的说明、点评文字;“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单元)【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单元)【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223c14ebed5b9f3f90f1c82.png)
第二单元通论五古今词义的异同5.1 复习笔记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词大多是身体部位名称、亲属称谓和自然现象名称等,属于语言中的基本词汇。
如图5-1:图5-1 古今词义的异同词《说文解字》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耳主听也耳朵(听觉器官)膝(却)胫头卪(节)也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前部舅母之兄弟为舅舅父(母亲的弟兄)雨水从云下也从云中降向地面的水陨从高下也陨落2.古今词义差异很大(1)单音节词古今词义的巨大差别大多是由于词义远距离引申造成的,还有一些属于来源不同的词偶然音形相同;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古今词义的巨大差异则主要是由于语素义不同,也有一些是来自词义引申。
(2)例如“乖”字,古代指违背、背离、不协调;今指听话、乖巧;古今义差别很大,其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1)汉语中相当数量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表现为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学习古代汉语时要重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同中之异,掌握推求词语古义的方法。
(2)例如“捐”字,古义指舍弃;今义指捐献;其古今义看似不同,实际上却有联系,具体而言,“捐献”义包括“舍弃”义,指舍弃属于自己的东西送给他者,已对他者有所帮助。
二、古今词义差异的类型1.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的异同关系十分复杂,我们可以从词义系统和义位这两个角度来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
(1)从多义词的词义系统来看①古今词义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词语所具有的义位不完全对应;如:贼(杀害);②一个多义词的某些义位古今都有;如:愤(憋闷、郁闷);③而另有些义位古代有,现代已不复存在;如:报(判罪);④或者现代的某些义位,古代并未出现;如:卑鄙(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一个词的某几个义位古今都有①但它们在这个多义词的古今词义系统中地位不同,即古汉语中的常用义现在并不常用;如:“勤”古义指勤劳、辛苦;今指勤奋、勤快;与“懒惰”相对,而这一义项在古代只是偶尔出现;②反之,现在的常用义古代却极少出现;如:“去”古指离开;今指到……去;现在“离开”义只保留在“去世”等几个词语中。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汉语常用工具书)](https://img.taocdn.com/s3/m/c719fd0202d276a200292ea8.png)
通论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1.1 复习笔记一、释义为主的工具书1.《尔雅》(1)时间和作者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收集典籍的训诂注释而成;非成于一人一时。
(2)特点用通行的“雅正之言”来解释典籍中的古词语、方言词和俗语,保存了大量周秦时期的词义解释。
(3)主要内容今本《尔雅》共3卷,分19篇;前3篇是解释普通词语的意义,后16篇相当于现在的百科辞典,按类编排,专门解释名物词语;全书收录了2091个词条,共4300多个词。
(4)价值《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解读经书的工具,它收录的众多词语,为研究先秦词汇提供了宝贵材料;它可以帮助了解古代的词义,辨析同义词,了解周秦词汇的面貌,认识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
(5)缺点《尔雅》没有细目和检字表,要查检有关词语相当困难。
2.《广雅》(1)时间和作者三国时魏国张揖所著。
(2)特点既收集古训,又解释“今语”;训释多以《说文解字》、《方言》及汉代学者的注释为据。
(3)主要内容以《尔雅》为本,又对《尔雅》有所补充,因此命名为《广雅》;《广雅》的篇目、次序都和《尔雅》相同,增补了一些《尔雅》没有的词语、词义。
(4)价值《广雅》是继《尔雅》之后词语及词义汇集最全的工具书,及时记录了《尔雅》之后新产生的词语及词义,总结了秦汉至魏的汉语词汇,反映了该时期汉语词汇的面貌及发展,是仿《尔雅》的众多著作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书。
3.《经籍籑诂》(1)时间和作者清代嘉庆年间,阮元主持,臧镛堂总编,遴选经生30多人共同编成。
(2)特点①体例是每个字头下面分条罗列各种古书注释对该字的解释、出处及本文;各书中用法相同的文字也都逐一照录,以此证明一个字有固定的意义;②义项的排列一般是“以本义前列,其引申之义、辗转相训者次之,名物象数又次之”;③一个字如果有几个读音,就按所属韵部分入各部,按照字义各作解释。
(3)主要内容收录唐代以前经传子史本文及诸家的注解,而且广收《说文解字》《尔雅》《方言》《广雅》等工具书中的释义,采用古书达100多种;按照四声(平、上、去、入),参照《佩文韵府》分韵编排,《佩文韵府》没有的字,依《广韵》增补;《广韵》所无之字,按照《集韵》补录;每韵一卷,共106卷,别有补遗106卷。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汉字的字际关系)【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汉字的字际关系)【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4dffb7e376baf1ffc4fad5c.png)
2.差异
(1)形体构造类型丌同
泪(会意字)——淚(形声字)
岳(会意字)——嶽(形声字)
(2)形体构造类型相同而构件丌同
①构件位置丌同
峰——峯 群——羣
②会意字构件丌同
明——朙 鲜——尠
③形声字构件丌同
褲——袴 蚓——螾(声斳丌同)
迹——跡 雞——鷄(形斳丌同)
村——邨 迹——蹟(声斳形斳都丌同)
④书写时笔画略有改发
5.下列四組字中,屬於古今字癿一組是______。[西南大孜 2012 研] ①丑醜 ②粮糧 ③自鼻 ④早棗 【答案】③ 【解析】其它三组都是异体字。
6 / 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6.下列四組字中,屬於古今字癿一組是______。[西南大孜 2011 研] ①達辫 ②竟境 ③照炤 ④禮礼 【答案】② 【解析】第一组是繁简字,第三组是异体字,第四组也是繁简字。
繁简字是古今字癿一种特殊形式;汉字简化历代都有,建国以后,政府对简化字做了大规模、
系统性癿整理并将乊推行。
2.简化斱式
(1)部分代整体
聲——声 習——习 開——开
(2)偏斳更易
①把繁体字复杂癿偏斳改为简单癿偏斳
貨——货 錢——钱 種——种
②把繁体字复杂癿偏斳改写为简单符号
鷄——鸡 區——区 趙——赵
义,有了意义上癿分工,丌再是异体字。
(2)政府对异体字有意识地迚行整理和规范
从秦代大规模废除六国异体字,到 1955 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文化部联合公布《第
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都是以规范文字为目癿癿政府行为,并丏是最主要癿废除异体字癿途
徂,从而使文字能更简便、更科孜地记彔诧言。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被动表示法)【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被动表示法)【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c79775452d380eb62946d5c.png)
通论十三被动表示法13.1 复习笔记一、被动句1.定义根据主语和谓语的施受关系,如果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受事),就是被动句。
2.类型(1)无标记的被动句无标记的被动句指的是语义上表示被动关系,但形式和主动句一样,没有任何标记的句子,又被称为“意念型的被动句”。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史记·游侠列传》)(2)有标记的被动句有标记的被动句指的是有专门的句法表现手段,有专门的被动标记的句子,又被称为“结构型的被动句”,“被动句式”。
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
(《国语·晋语》)二、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1.“于”的基本用法是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进而发展为引进施事者,或叫行为的主动者。
“于”字介宾短语用在动词后。
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被动句式。
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
(《国语·晋语》)2.“于”本身并不是真正的被被动标记,但在主动句与被动句对举使用时,可以形成一种句法上的区别特征,使语义明碓,不生混淆。
是故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
(《淮南子·主术训》)3.介词“乎”有和“于”相似的功能,也可以用来引进主动者,但不常见。
例如: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
(《吕氏春秋·审应览》)三、动词前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1.“为”的基本用法介词“为”的语法功能类似现代汉语的“被”,用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是很常见的被动标记。
“为”字介宾短语用在动词前。
战而不克,为诸侯笑。
(《左传·襄公十年》)2.“为”后面有时候没有宾语,即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仍然构成一个被动句式。
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左传·文公十三年》)四、“为……所”被动句式1.“为……所”被动句式是在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的句式上发展来的,这个句式在“为”字介宾短语之后和动词之前加入一个“所”字,用来帮助表示被动义。
“所”本来是一个辅助性代词,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在被动句式中词义进一步虚化,并无所指,只起标记作用。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判断句)【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判断句)【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6e00d83b52acfc789ebc9ae.png)
通论十二判断句12.1 复习笔记一、定义判断句是对主语的属性、特征等进行判断;现代汉语一般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上古汉语没有判断词,用主语加谓语直接构成判断。
二、分类1.者、也判断句(1)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是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表示判断;有时,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辅助性代词“者”复指主语,起到提顿的作用,句末用“也”煞尾,构成“……者,……也”的句式;例如:“今秦者,虎狼之国也。
”(2)有的判断句既不用“者”也不用“也”;例如:“兵,凶器。
”(3)判断句的否定形式是在谓语前加否定副词“非”,用于否定整个谓语;可以翻译为“不是”;例如:“白马非马。
”2.为、是判断句(1)上古汉语没有判断词,有的判断句中使用“为”字;“为”是一个动词,用在判断句里虽然可以翻译为现代汉语的“是”,但它不是判断词,而是动词,在有的句子里只能翻译为“当、做、作为、担任”等;例如:“尔为尔,我为我。
”(2)上古汉语中有一些判断句中的“是”其实是指示代词,应当翻译为“此”“这”等,用于指代前面的内容;例如“是何言也?”(3)西汉以后“是”从指示代词向判断词演变,指代性逐渐消失,变为判断词;例如:“此是家人言耳。
”3.其它判断句(1)有的判断句在谓语前面添加副词“乃”“即”或语气词“维”“惟”等加强肯定语气,帮助表示判断,可以翻译为“就(是)”,但它们都不是判断词;例如:“是乃仁术也。
”(2)有的句子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表示比喻,陈述复杂事件或说明因果关系等等;例如:“夫战,勇气也。
”中主语和谓语并不是简单的判断关系,而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比较复杂的事件关系,为“作战要靠勇气”。
12.2 考研真题及详解一、选择题1.古代汉语构成判断的基本格式是()的句式。
[南开大学2011 研]A.……为……B.……者……也C.……乃……D.……即……【答案】B【解析】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今词义的异同)【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今词义的异同)【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90cb70dcf84b9d528ea7a5f.png)
通论五古今词义的异同5.1 复习笔记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词大多是身体部位名称、亲属称谓和自然现象名称等,属于语言中的基本词汇。
如图5-1:图5-1 古今词义的异同2.古今词义差异很大(1)单音节词古今词义的巨大差别大多是由于词义远距离引申造成的,还有一些属于来源不同的词偶然音形相同;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古今词义的巨大差异则主要是由于语素义不同,也有一些是来自词义引申。
(2)例如“乖”字,古代指违背、背离、不协调;今指听话、乖巧;古今义差别很大,其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1)汉语中相当数量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表现为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学习古代汉语时要重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同中之异,掌握推求词语古义的方法。
(2)例如“捐”字,古义指舍弃;今义指捐献;其古今义看似不同,实际上却有联系,具体而言,“捐献”义包括“舍弃”义,指舍弃属于自己的东西送给他者,已对他者有所帮助。
二、古今词义差异的类型1.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的异同关系十分复杂,我们可以从词义系统和义位这两个角度来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
(1)从多义词的词义系统来看①古今词义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词语所具有的义位不完全对应;如:贼(杀害);②一个多义词的某些义位古今都有;如:愤(憋闷、郁闷);③而另有些义位古代有,现代已不复存在;如:报(判罪);④或者现代的某些义位,古代并未出现;如:卑鄙(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一个词的某几个义位古今都有①但它们在这个多义词的古今词义系统中地位不同,即古汉语中的常用义现在并不常用;如:“勤”古义指勤劳、辛苦;今指勤奋、勤快;与“懒惰”相对,而这一义项在古代只是偶尔出现;②反之,现在的常用义古代却极少出现;如:“去”古指离开;今指到……去;现在“离开”义只保留在“去世”等几个词语中。
2.古今詞义的异同类型从词语古代和现代相关的义位来分析,可以把古今词义的异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8a3c2aa647d27284b7351a8.png)
通论十七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17.1 复习笔记修辞就是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修饰文字词句,使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主要有:一、比喻比喻即“打比方”,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1.比喻的构成(1)本体,即被比喻的人或事物。
(2)喻体,即用来做比喻的事物。
(3)比喻词,即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
2.比喻的分类(1)明喻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全部出现的比喻;古汉语中常用的比喻词有“犹、如、若、似”等;例如:“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垂天之云”来比喻大鹏的翅膀,“若”是比喻词。
(2)隐喻隐喻也称暗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但有时本体和喻体之间用“为、是、成”等词语连接;例如:“君子之德,风也。
”用“风”来比喻“君子之德”,本体直接加上喻体,没有比喻词。
(3)借喻借喻指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直接用“鸿鹄”来比喻志存高远的自己。
二、比拟比拟分为两种:1.拟人拟人是把所要比拟的事物人格化,或赋予事物人的动作行为,或赋予人的情感;例如:“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小雀也像人一样会嘲笑别人,把它拟人化。
2.拟物拟物是把要比拟的人物化;例如:“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把人比拟为“西南风”。
三、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事物相对比较,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加深人们的理解;例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比较停滞不前与不懈努力两者的结果,说明只要“不舍”就能达到目的。
四、借代借代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例如:“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中“黑衣”是战国时期赵国皇宫卫士所穿的制服,此处借用“黑衣”代指“皇宫卫士”。
五、双关双关指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除意义上的双关外,还有语音的双关,汉语歇后语常运用语音双关;例如:“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古音通假】
![张博《古代汉语》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古音通假】](https://img.taocdn.com/s3/m/410f17886f1aff00bed51e75.png)
通论二十古音通假一、填空题“明天不可不蚤来”中假借字是()。
[暨南大学2013 研]【答案】蚤【解析】“蚤”通“早”,指月初或早晨。
二、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句子是()。
[厦门大学2012 研]A.夫晋何厌之有?B.许子奚为不自织?C.取妻如何?D.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乎?【答案】C【解析】通假字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C项中的“取”通“娶”,指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2.《漢書•地理志下》:“宣帝時,召信臣為南陽太守。
”顏師古注:“召讀曰邵。
”注語中“讀曰”這個術語是用來()。
[西南大学2012研]①給漢字注音②以本字釋假借字③以具體釋抽象④聲訓【答案】②【解析】古代注音兼释义用语,表示注释古书中的同音假借字。
三、字词释义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请注出通假字。
[首都师范大学2010研]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答:“生”通“性”,本性,天性。
2.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答:“知”通“智”,智慧。
3.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答:“离”通“罹”,遭受。
4.率時農夫,播厥百穀答:“时”通“是”,这些。
5.師死而遂倍之答:“倍”通“背”,背叛,违背。
6.被薜荔兮帶女蘿答:通“披”。
四、词句分析题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然後寫出相應的本字,並解釋它們在句子中的意羲。
[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1.於是乃以執珪而授之為陽陵君,輿淮北之地也。
(《戰國策·楚策》)答:与,通“举”,攻下。
2.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禮記·禮運》)答:矜,通“鳏”,老而无妻。
3.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周易·系辭下》)答:信,通“伸”,伸展。
4.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答:“上”通“尚”,崇尚。
5.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诗经·七月》)答:壶:通“葫”,葫芦。
6.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
(《楚辞·哀郢》)答:鼌:通“朝”,早晨。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考求词语古义的方法)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考求词语古义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d25b17f700abb68a982fbae.png)
通论八考求词语古义的方法8.1 复习笔记掌握古汉语常用词的常用义要求大量阅读古代文献,增强语感,遇到意思模糊或难以理解的地方,要勤于查检工具书,另外还应掌握一些推求词语古义的方法,自觉的推测,求索和发现词语古义。
常用的推求词语古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古义在造字之初,汉字的形体跟它所表示的词义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正确的字形分析,探求造字之初汉字所反映的古义;例如:“诛”从言而不从刀,可知它本义是以言语批评谴责,而不是杀戮。
二、通观上下文意推求古义词义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得以显现,因此,在推求词语古义时,一定要细揣词语出现的上下文,注意事理联系和言语背景;例如:“从容”的古今义不同,今形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的情态;古义却是“随便、不经意”义。
三、从并列式复合词的语素义推求词语古义1.现代汉语中有不少复合词是由古代的“同义连用”凝固而成;2.古代连用的两个同义词,其中可能有一个保留着原来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3.通过并列式复合词中一个已知语素的意义去发现另一个语素(在古代是词)的意义。
四、利用对文分析古义古人行文讲求整齐对称,常常使用结构相同的对句;在对句相应的位置上,多出现成对的同义词或反义词,这种表达方式也给我们提供了考求古义的便利条件;例如:“不党父兄,不偏富贵。
”“偏”指偏向、偏袒;“党”和“偏”有同义关系,可知“党”也为此义。
五、通过成语和谚语推求古义大多数成语形成年代久远,有的谚语也经历了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这些成语和谚语中保留了不少古词和古义,使我们有条件通过成语和谚语分析探求某些词语的古义。
六、通过词语的同族关系推求古义源自辐射式分化的一组同族词,多有相同的基因型义素,这种基因型义素常可为推求词语古义提供线索。
8.2 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填空题選詞填空,並辨析下列各組近義詞[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1.言、語(1)吾________女至道。
(《莊子•在宥》)(2)豈敢________病?吾子忍之。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文的标点和今译)【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文的标点和今译)【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793a624caaedd3383c4d35e.png)
通论十六古文的标点和今译16.1 复习笔记一、古文的断句1.概述古人所受教育中,断句是一种基本训练;“”可能就是古人表示语意已完的符号“句”,“、”可能就是语意未完而需停顿的符号“读(dòu)”,两者合称“句读”;宋代馆阁校书时开始使用“圈点”这样的断句记号;一句话完了,就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瓜子点,叫做“读”;句读和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不同,它基本只起断句作用;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也称之为“句读”。
2.断句的注意事项(1)明意义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句读错误常常源自不明意义。
(2)合事理断句应当符合事理。
(3)通文理断句时也应当注意文章以及语句的条理。
(4)顺语法给古书断句必须顺应古代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则。
(5)晓音韵有时给古文断句还涉及到音韵学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读者查阅相关的工具书,避免将该押韵的地方断错。
(6)遵常识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常识,对古代文化缺乏了解,也难以正确断句。
二、古文的标点1.句号句号用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通常用于具有主谓成分、表示陈述的句子末尾;古代汉语的句子构造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的句子成分;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样或者是什么的句子成分;明确一个句子的主谓成分,就可以在谓语后加句号。
2.逗号逗号用于句子中间,表示较小的停顿;古汉语判断句的主谓之间通常不用系词,而语气上有短暂的停顿,因此加标点时常要加逗号。
3.顿号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主要用于并列的词或并列的词组中间。
4.分号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5.冒号冒号表示提示下文,主要用在提示性话语之后。
6.问号问号表示问句末尾的停顿。
7.叹号叹号表示感叹句或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的停顿,有时也用于不成句的词语之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二十古音通假
20.1 复习笔记
一、通假的含义
通假是古代人们在用字过程中,不写本字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的现象,属于有本字的假借;例如“早”“蚤”,二者能够通假,是因为上古同属精母幽部字。
二、古音通假的种类
古音通假从声音关系上看可以分音同和音近两类:
1.古音相同
通假字与本字声母和韵部都相同;如:
畔——叛(同属并母元部)《孟子•公孫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2.古音相近
(1)双声:通假字与本字声母相同,韵相近;如:
胥——须(胥是心母鱼部,须是心毒侯部)《战国策•缉策》“太后盛气而胥之。
”
(2)叠韵:通假字与本字韵相同,声母相近;如:
信——伸(信是心母真部,伸是书母真部)《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3)声韵相近:通假字与本字声、韵相近;如:
归——馈(归是见母微部,馈是群母物部)《论语•阳货》“归孔子豚。
”
三、学习古音通假应注意的问题
1.古音通假中的双声和叠韵以“古音相近”为前提
有些字虽有双声关系,但韵部相差很远,它们之间不能乱加通假关系;即使读音相同相近,也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们有通假关系。
2.音同音近只是通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并不是任何音同音近字之间都可以任意通假,通假字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古音通假主要是先秦缺乏文字规范的时代常见的现象,在上古典籍中比较多。
20.2 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填空题
“明天不可不蚤来”中假借字是()。
[暨南大学2013 研]
【答案】蚤
【解析】“蚤”通“早”,指月初或早晨。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句子是()。
[厦门大学2012 研]
A.夫晋何厌之有?
B.许子奚为不自织?
C.取妻如何?
D.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乎?
【答案】C
【解析】通假字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C项中的“取”通“娶”,指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2.《漢書•地理志下》:“宣帝時,召信臣為南陽太守。
”顏師古注:“召讀曰邵。
”注語中“讀曰”這個術語是用來()。
[西南大学2012研]
①給漢字注音
②以本字釋假借字
③以具體釋抽象
④聲訓
【答案】②
【解析】古代注音兼释义用语,表示注释古书中的同音假借字。
三、字词释义
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请注出通假字。
[首都师范大学2010研]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答:“生”通“性”,本性,天性。
2.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答:“知”通“智”,智慧。
3.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答:“离”通“罹”,遭受。
4.率時農夫,播厥百穀
答:“时”通“是”,这些。
5.師死而遂倍之
答:“倍”通“背”,背叛,违背。
6.被薜荔兮帶女蘿
答:通“披”。
四、词句分析题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然後寫出相應的本字,並解釋它們在句子中的意羲。
[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
1.於是乃以執珪而授之為陽陵君,輿淮北之地也。
(《戰國策·楚策》)
答:与,通“举”,攻下。
2.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禮記·禮運》)
答:矜,通“鳏”,老而无妻。
3.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周易·系辭下》)
答:信,通“伸”,伸展。
4.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答:“上”通“尚”,崇尚。
5.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诗经·七月》)
答:壶:通“葫”,葫芦。
6.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
(《楚辞·哀郢》)
答:鼌:通“朝”,早晨。
7.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
(《战国策·楚策》)
答:抎:通“陨”,坠落。
8.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
答:式: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
五、判断题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中“涂”指“通途”即“道路”。
()[暨南大学2013 研] 【答案】正确
【解析】“涂”通“途”,指道路。
整句话的意思是:途中有饿死的人的尸体却不知道分发粮食救济。
六、名词解释
古音通假[西南大学2011研]
答:古音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
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通假字产生的情况
①本有其字:例如,《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假借为“早”。
②本无其字
a.既没有为本义造字,也没有为假借义造字。
例如,第一人称代词“我”一开始就借用本义为“一种锯类工具的我”来表示,后来并未为本义的那个词造字,也没有为第一人称的“我”再造字。
b.为本义造字。
例如,“莫”的本义是日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故造“暮”字表本义。
c.为假借义造字。
例如,“辟”的本义为法律,后假借为避开,故造“避”表其假借义。
七、简答题
1.举例说明如何辨别通假字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2012 研]
答:(1)通假字是文字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因声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用的情况,人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称为“通假字”。
(2)通假字的辨别要首先以声音为线索,如“畔”和“叛”,在上古时期“畔”是并母元部,“叛”同样是并母元部,两者双声叠韵通假。
(3)其次还要寻找文献证据,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本义是女子出嫁,无法解释通,则根据句意,大致推断出与“归”音近的表示赠送食物的“馈”音近,且意义也能讲通,初步判定二者为通假关系,然后再查找例证,发现“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归”同样是“馈”的借字,因此可以认为“归”是“馈”的借字。
(4)在辨识通假字时需要注意,通假字间的音同音近是指古音,在判定假借时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