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和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提示】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毛泽东《实践论》

对厥阴病篇的思考和理解

郝万山 2011-09

《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56条,但证候错综复杂。陆渊雷:“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杂凑成篇”。五版《伤寒论讲义》没有设本证。《新中医》两次展开关于厥阴病的讨论。《中医杂志》也开展了几次关于厥阴病的讨论。

一、厥阴病的病位和相关生理

1、病位:肝与心包

2、生理:肝藏血而主疏泄,内寄相火;心包为心之外围,内寄相火。

足厥阴肝经从足至头,和督脉交于巅顶。

原书“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下有“厥利呕哕附”,这些病证的病位不全是在肝和心包。

二、厥阴病的分类和证治

1、邪由少阴传来——厥阴危重证

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厥阴相火的衰竭。厥者尽也、极也,为阳气衰到极点,阴寒盛到极点。五脏六腑真阳皆衰竭——脏厥。预后不良,为外感病的终末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338)

2、外寒直接侵犯厥阴经脏——寒证

①寒伤厥阴之经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②寒伤厥阴之脏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③厥阴经脏两寒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3、寒邪郁遏厥阴相火所致诸证

①热证

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阳有余便是火,从而出现厥阴热证。

阳热上伤阳络—汗出,喉痹(334)

阳热下伤阴络—便脓血(334)

阳热泛溢肌肤—身发痈脓(332)

阳热不去—热不罢、热不除(332、341)

厥阴相火的暴发,前人有称之为雷火者。

②寒热错杂证

局部阳复太过,原有阴寒未退。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③厥热胜复证和自愈证

阳气时进时退,则见厥利和发热交替。发热为阳气进,厥利为阳气退。从发热和厥利天数的对比,来判断阳气的盛衰和病证的预后。(331、334、336、341、342、332)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342)

三、辨厥利呕哕证

1、辨厥证

热厥: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寒厥(353、354、340)四逆汤一类。

蛔厥(338)乌梅丸。

痰阻胸阳致厥(355)瓜蒂散。

水阻胃阳致厥(356)茯苓甘草汤。

血虚寒厥(351)当归四逆汤。

气郁作厥(318)四逆散(见少阴篇)

2、辨呕吐

寒吐: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热吐: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寒热错杂之吐: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

3、辨下利

热利:燥热利——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

湿热利——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寒利: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370、372)

寒热错杂利: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

4、辨哕逆

虚寒哕逆;湿热哕逆;实热哕逆。

对几个中医基本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是中医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路?因为人类和万物是大自然的子女。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简称:天人相应。

《内经》把人放到整个大自然中去研究,研究自然规律,就可以测知生命规律。

天人相应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家、儒家文化,中国古代哲学家,如战国子思、孟子提出“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合一,自然和人文合一。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宋朱熹《语类》:“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

从自然规律的角度阐述天人的关系,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和《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思维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人感应说: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天对君王和人类的谴责和嘉奖,君王的某些行政措施,人类的某些宗教仪式也能感动上天,促使上天改变原来的安排。从而成为建立封建神学体系的基础理论,步入了神秘主义的歧路。

在《黄帝内经》里从来都没有说过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类似的话,强调的是天人相应。

二、关于阴阳学说

中医学用“气”来沟通人和自然的关系。

气是物质的;气是携带有能量的;气是信息的载体。

阴阳是研究气的性质和量变的学说;五行是研究气的运动趋向和不同运动趋向之间关系的学说。阴阳五行是通天、识地、知人的大道。

1、阴阳是化育生命的本源

仰观天象,天上有太阳,俯察地理,地面有昼夜和四季。于是就有了阴阳二气。阳气不亢不烈,阴气不冰不寒,交替变化,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阴阳的烙印。阴阳是大自然遗传给生命的“遗传密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美国宇航局在地外寻找人类宜居星球的基本条件

①与母星(恒星)保持适当距离的行星。②由坚固岩石或其他固体组成的行星。

③表面温度介于零下17℃到93℃之间。④表面存在液态水。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2、三阴三阳的开合枢

太阳为三阳,巨阳。主时巳午未,主阳气开,利于阴气合。在人体敷布于体表,有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的作用。

阳明为二阳,盛阳。主时申酉戌,主阳气合,利于阴气开。在人体作用于胃肠,有腐熟水谷,变化转输糟粕的作用。

少阳为一阳,小阳。主时寅卯辰,为阳枢,利于阳气开和阴气入。在人体敷布于全身,有疏调气机,协调表里,温煦长养,调畅情志的作用。

太阴为三阴,大阴。主时亥子丑,主阴气开,利于阳气合。在人体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使阴液向全身输布。

少阴为二阴,小阴。主时子丑寅,为阴枢,利于阴气的合和阳气的出。在人体主精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