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关于副词修饰名词》
现代汉语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有时也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这是古今一致的。
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而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例如: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句中否定副词“非”可以修饰其后的名词。
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等六类。
此外,还有指代性副词,附带也说一下。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
例如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绝、极”等,表示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俞”等。
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不再举例。
下面的两个词值得注意。
1、少,是“稍微”、“略微”的意思,例如: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庄子·徐无鬼)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颇,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
例如: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另一个意思是“稍、略”。
例如: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二、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1、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总共”。
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下面各举一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周礼尽在鲁矣。
(左传·昭公2年)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
(汉书·元帝纪)2、古汉语中,“但、徒、特、第、直”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
例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修饰名词及其社会语言学观照
关于否定副词修饰名词的研究一直不是学者 们讨论的重点。事实上,否定副词修饰名词
( ) P的意义分类 ~ N
根据意义抽象程度 ,我们把 N P分为抽
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客观存在的,而且 比 象 N P和具体 N P两大类。 否定 副词 修饰形 容词 更 能丰 富句子 的语义 内 1 抽象 N :名誉、偏差 、 . P 青春、 现代 、 容,也更具精炼和活泼的特 点。因此,这一 友意、家常、正道、罪恶等。 现象 具有 一定 的研究 价值 。本 文试 图利用前 2 具体 N :夜、醋、柴、男人、 . P 荤腥、 人关于副词修饰名词的研究成果,从语法结 油条、中国、林黛玉、农村等。 构本体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否定副词修饰 受 “ ”修饰 的 NP 中,抽象 N 比具 不 P 名 词 的现 象 进 行 描 写 和 分 析 。 否 定 副词 以 体 N P更常见 。在具体 N P中又可分出一般 “ 不”为代表 , 文中的 N P代表名词性成分, NP和 专有 NP ,其 中专 有 NP受 “ ”修饰 不 包括名词和名词性短语。
问,管理 出效益 。
[】 5 同时, 她认清 了自己的本来面 目,自
b这里也不学问。 己从来就是个非常不现代的女人。 陈染 无 ( 比较上述两例可以看出:两例中 a 句中 处 告别 》 ) 有些名词由于该类名词所指称事物的性 物的名称 。它们表现出的意义可以在词典中 质意义 由中性偏向褒义或贬义 ,因而词语本
一
比较少见, 上述例子中只有 “ 中国、 林黛玉 ” 两个 。因为抽象 N P的边界没有具体 N P清 晰, 所以其概念意义 ( 即词典里解释 的意义)
“ N ”中 N 不+ P P的分析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精华版(含答案解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精华版1、语法这—术语有哪几种含义?答:语法这一术语有三种含义:(1)语法规律,例如:“汉语语法并不难掌握。
”这里的“语法”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
(2)语法科学,例如:“语法研究语言结构的规律。
”这里的语法指人对客观语法的认识。
(3)语法教材或语法著作,例如:“这本语法教材写得不错。
”2、语法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答:语法分析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把大类分成小类,例如把词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一是把整体切分成部分,例如把句子分成主语、谓语等等。
进一步要寻求分析出来的单位所涉及的种种关系,包括:语法单位与语法单位的关系,如主谓关系、述宾关系等等;语法单位与客观对象的关系,如施事、受事等等;语法单位与谈话人之间的关系,如陈述、疑问等等3、什么是词类?为什么要给词分类?答: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
语法上给词分类,为的是说明语句结构的规则,指明词的用法。
4、汉语划分词类的依据是什么?答:对汉语的词进行分类,须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依据。
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表现为:(1)能充当什么句法结构成分,不能充当什么句法结构成分。
例如名词经常作主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
(2)能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组合以后发生什么样的关系。
例如名词前面可以加数量词,组合后发生偏正关系。
名词的前面不能加“不”。
5、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实词和虚词。
答:根据词能否作句法结构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是实词,例如“人、跑、红、马上”。
不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是虚词,例如“从、了、吗、和”。
6、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
答:可以先用“不”测试,不能加“不”的是形容词。
再用“很”测试,能加“很”的是形容词和心理动词;能带宾语的是动词。
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式是AA,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是上A或AA的;双音节动词是ABAB,形容词是AABB。
名词主要作主宾语,也可以作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形容词主要作定语和谓语。
浅析副词修饰名词.
浅析副词修饰名词.浅析副词修饰名词摘要:对于副词修饰名词的语法现象,近来是越来越普遍。
但按照黄伯荣的观点,“有些副词既可以用来修饰谓语,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只是有所限制。
”下面,本文就从副词修饰名词的类型,表达作用以及语言的发展的角度浅谈一下这种语言现象。
关键词:名词副词语法发展正文:世界是发展变化的,语言也不例外。
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也是早已有之,但近年来却越来越普遍,尤其是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
“如此青春”、“十分堂吉柯德”等词语随处可见。
通过归纳分析可以发现,副词修饰名词的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一,程度副词+抽象名词①1,我今天请了几个很名望的教授吃饭……(白帆《方方的博士帽》)2,婚后生活我不想多说,我只说她很个性。
(牛伯成《水杯,就在床上》)很名望,很个性,都具有表示程度深的意思。
但按照正常的语法规则,“很”字后面还应加一个动词“有”。
但是很名望,很个性也正在被大众所接受。
二,程度副词+指人名词很多指人名词如“雷锋”“绅士”“流氓”也被“很”等程度副词所修饰。
并且起到了很形象的表达效果。
如:他是一个很雷锋的人。
这个句子通过雷锋这个名词很好的表达了他乐意助人的意义。
三,程度副词+指物名词在口语和一些网络语言中,这种情况很普遍。
1,你的作品很泡沫2,毕业后,她已经从一个农村孩子变得很城市了同样,通过程度副词加上指物名词来修饰其它的名词,使读者或听众能够的头脑中出现一种形象,进而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四,程度副词+时间名词这里所说的时间名词是指表时令的名词,如春天,中午等。
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名词。
1,他是一个很春天的人,从来没有什么能够破灭他的希望。
2,没想到消息传的这么快,够速度的。
在这里,同样是通过所修饰的名词的形象或特点来起到修辞的作用。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关于副词修饰名词的语言现象很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现象。
主要的学说有以下几种:1.动词脱落,于根元(1991)认为一些“副名”现象是“是”“有”“像”等动词不露面造成的结果。
《现代汉语》Ⅱ练习(2)答案
《现代汉语》Ⅱ练习(2)答案《现代汉语》Ⅱ练习(⼆)[词类和短语]年级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名词解释1.词类: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划分词类的标准,是词在语法上的区别性特征。
词在语法上的区别性特征,简称词的语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第⼀,词的语法形式;第⼆,词的组合能⼒;第三,词的造句功⽤。
2.充⾜性语法特征:所谓充⾜性语法特征,指的是可以成为充⾜条件的语法特征。
判定词性时,作为判定词性时的充⾜性语法特征要有明确的限定。
限定的形式是:“主体条件+附加条件”。
3.同形异类:所谓同形异类,是指词的形式相同,但实际上属于不同的词类,在甲语法环境中是甲类,在⼄语法环境中是⼄类。
同形异类现象也叫兼类现象。
4.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着⼀定的结构关系组合⽽成的⽐词⾼⼀级的语⾔单位,叫作短语。
短语有固定短语和⾃有短语的区别。
固定短语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
5.兼语短语:组成部分之间有连环套合的兼语关系,由前⼀动词的宾语兼做后⼀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即动宾短语的宾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套叠,形成⼀个宾语兼主语的兼语。
这样的短语就是兼语短语。
6.多层次复杂短语:由两个以上的词按着⼀定的结构关系组合⽽成、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短语,叫作多层次短语。
多层次复杂短语是简单短语通过延伸、加合、交互、连环四种延展⽅法扩充⽽成。
⼆、简述题1.什么是词的语法特征?举例说明词的语法主要表现在哪些⽅⾯。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划分词类的标准,是词在语法上的区别性特征。
词在语法上的区别性特征,简称词的语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第⼀,词的语法形式。
指具备什么样的形式标记和变化⽅式。
有的语⾔可以借助于词的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
例如英语:A 名词[单数、复数] B形容词[原级、⽐较级、最⾼级] C 动词[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horse(马)→horses high(⾼)→higher\highest deny(否认)→denied\denyinghat(帽⼦)→hats big(⼤)→bigger\biggest collect(收集)→collected\collectingtree(树)→trees old(⽼,旧)→older\oldest remember(记得)→remembered\remembering 第⼆,词的组合能⼒。
现代汉语中副名结构浅析
现代汉语中的“副名结构”浅析【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现象,“副词+名词”就是其中一种,关于“副词+名词”结构,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
本文就“副词+名词”结构分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对汉语词汇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按照《现代汉语》中的标准,词类按照功能标准来划分,通过对现代汉语中词语的跨类以及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的分析,揭示了“副词+名词”现象出现的可能。
第二部分,对“副词+名词”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此结构的类型进行归类,并指出该结构出现以及普及的原因。
在第三部分中,重点分析此结构的语法、语义和语用价值,进一步引导大众使用规范。
【关键词】词类;名词活用;副词+名词;价值一汉语词类的相关问题(一)词类的划分汉语有没有词类,汉语如何进行词类的划分,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在分析“副词+名词”这一结构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从源头上分析词类。
汉语有没有词类呢?高名凯在《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一文中,结合斯大林的语言学思想,在西方语法学的基础上得出了“汉语的词并没有词类的分别”这一结论,认为汉语中只有实词和虚词的分类。
高名凯在分析汉语词类的时候更多地是在借鉴别种语言,如法语、拉丁语,来和汉语比较。
非多卢克的关于词类这一概念的先决条件“在它们(指词)上面出现有固定形状的时候才可以谈到词类”之后就彻底的否决掉了汉语存在词类的分别。
高名凯在分析言语词类的时候是站在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这一角度说的。
汉语词汇没有形态的变化的确给我们划分词类带来了不便,在汉语的使用中也出现了词类兼用的现象。
但是,站在汉语的角度上分析,没有形态的变化并不能代表汉语没有词类,我们不能用西方分析黏着语的理论来解析孤立语,就像我们不能用学习汉语的方式去学习英语一样。
词类划分不是目的,只是我们进行语法研究的一个手段。
王力先生在《汉语的词类》中明确指出了,我们对词汇进行分类并不是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
把词类分开,只是为了在讲述上更加方便一些。
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副词修饰名词现象.doc
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副词修饰名词现象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副词修饰名词现象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
但随着信息时代和语言交际的发展,日常生活中逐渐出现了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并被大众广泛使用。
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其实,否定副词修饰名词现象也很常见,并有着特殊的表达功效。
本文以“不+NP”(其中“不”是副词,NP为名词性成分,包括名词和名词性短语)为例,分析其种类、选用条件和表达功效,指出否定副词修饰名词与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不+名词”的种类1.俗语黄伯荣和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指出:有几个副词能加在名词前头,但不能单用,“不人”“不山”不能单说,只有在“人不人,鬼不鬼的”“什么山不山的”等句子里成对用或连着说。
按照此种句式,引申出比较常见的例子有:(1)他打扮得不男不女。
(2)什么星期天不星期天。
(3)什么厂长不厂长。
2.名词具有描述属性否定副词“不”和具有描述属性的名词搭配时,其用法与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很相似,其中的名词具有形容词特性。
此时的“不+NP”前面常常会有表示程度的副词出现,如(1)他一点儿不男人。
(2)她太不淑女了。
黄伯荣版的《现代汉语》指出,近年来,在书面中出现一些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如“很淑女”“很绅士”“太传统”“非常专业”等。
这类名词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此类名词的语义上,都包含一种描述性语义特征。
与此同时,一些否定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也应运而生,表示否定。
如(1)“我干吗在这关头如此虚弱,我太不男人了?”(2)同时,她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自己从来就是个非常不现代的女人。
(3)我的舞蹈也是这样,从不担心它不中国,只担心它不现代。
在句法上,(1)中的“男人”做谓语;(2)中的“现代”做定语;(3)中的“中国”和“现代”做补语。
有学者认为,副词修饰名词,这是一种名词和形容词兼类现象。
但是需记住: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虽然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做主宾语的名词(这一点区别于形容词)。
副词修饰名词的合理原因
副词修饰名词的合理原因摘要: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但是“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随着现代语言交际的发展,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接受和使用,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语法格式,并成为一种合理的语言现象。
本文将从语法的副词修饰名词和修辞的副词修饰名词入手,来分析副词修饰名词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副词修饰名词;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描述性语义特征(1)只两尺布才两元钱仅仅三个学生(2)都大人了,还这么不正经已经少先队员,还哭鼻子后天又中秋了(3)书架上光书,没有别的园子里净杂草炕上净人(4)他长着一张很西藏的脸他做事挺老黄牛的(5)他这人特雷锋以上例句中划横线的短语都是副词修饰名词的结构形式。
这类短语在近些年的使用中越来越频繁,正逐渐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然而,这种结构是否合理呢?翻阅《现代汉语》教材多个版本,都有这样的表述:“名词前面一般加表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但有一些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
” 本章将分两大部分阐释这一问题,并将其存在的合理性一一呈现。
参看上述五个例子,可分为两类:语法的副词修饰名词和修辞的程度副词修饰名词。
一、语法的副词修饰名词例(1):只两尺布才两元钱仅仅三个学生来了先看名词部分,名词都带数量词,要是去掉数量词,如“只布,才钱”就不能说。
可见,受副词修饰的是事物及其数量,不单单是事物。
在事物及其数量已很明确时,可以这么说:就老李一家,只张三自己会开车。
再看副词部分,例子中的副词起的作用多是限制事物及其数量的范围。
如:今天就你一个淘气;光书就有十箱;单单这一点就够了。
由此可说,名词带上数量词或者在事物及其数量已很明确时,能够受表范围的副词修饰。
而且这种副词用来表明说话人对数量的一种看法。
例(2):书架上光书,没有别的园子里净杂草炕上净人这一类例子由处所名词+副词+名词构成,当主语是处所名词或表处所时,宾语的事物名词只能用净或光来修饰,如果换成“炕上总\都人”,则不合习惯。
“程度副词 + 名词”结构研究——以“很 + 名词”为例
2021年第10期189课程研究“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研究——以“很+名词”为例王艺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9一、“程度副词+名词”的研究历程20世纪20年代,很多学者对“程度副词+名词”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这个结构并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因为副词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所以这一阶段对于“程度副词+名词”的研究并没有相对完整的体系。
到20世纪60、70年代,丁树声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指出了一些副词修饰名词的特殊情况,有几个副词可以修饰体词,而这些体词多是和数量或者范围有关。
从这时开始,学者们才开始重点研究“程度副词+名词”的特殊情况。
二、“很+名词”产生的原因现代汉语中,副词限制、修饰动词,不能修饰名词。
“很+名词”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但在一些文学作品和网络用语中却非常常见。
这种格式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人们表达方式的变化。
新事物层出不穷,网络用语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人们的交流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如形容一位女性气质很好,我们经常会说“她很淑女”,而不是“她是淑女”,这就是表达方式的变化。
之所以说“她很淑女”,那一定是她在谈吐和气质上都具备了淑女的气质,用“很淑女”就可以直接概括整句话,达到了想要表达的效果。
第二,人们倾向于通过简单地观察来表达真实感受。
“很+名词”中的“名词”具备了形容词的性质,如“这个人很凡尔赛”、“这很中国”一定是可以从他们的形象、气质、外观看出来,而且是直观的感觉,是客观事物给我们的真实感受,这就使得“很+名词”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说话人的主观感受。
第三,缺乏恰当的形容词,用该名词会更贴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口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用一些词语又觉得太过书面无法呈现自己想要的表达效果。
如“绅士”指行为举止优雅的男士,这样的表达更多的是出现在书面语中,并且这样的形容在口语中也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他的行为举止很优雅”、“他很绅士”,后者用更简洁的语言就囊括了前者,且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的教材。
在本教程中,我们将不使用标题,以便更好地组织内容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内容概述,供读者参考:
第一章:汉语语法基础
- 语法的定义和作用
- 词类与句法
- 语义与语法的关系
第二章:句子结构与成分
- 主谓结构
- 宾语与宾语补语
- 状语与状语从句
第三章:动词短语与动词短语的补语
- 动词短语的构成
-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 动词短语的补语类型
第四章:名词短语与语义角色
- 名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
- 名词短语补语的语义角色
- 名词短语中的数量与修饰成分
第五章:形容词短语与副词短语
- 形容词短语的修饰和强调
- 分类与比较级
- 副词短语的功能和修饰
第六章:句法关系与语言样式
- 主谓关系与语序
- 定语与状语的位置
- 被动句和倒装句
第七章:语法规则与语用规则
- 语法规则在交际中的作用
- 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法差异
- 修辞手法与语法用法的关系
通过以上章节的学习,希望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用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在实际语言交际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探微内容摘要“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结构现象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这种结构形成的原因可以从语言自身发展的角度和更多元的视角这两个大的方面来探究,具体地讲就是从省略、形容词空缺、作家的创作角度、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这一语法现象、普通人的心理角度这五点来解释。
“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结构在当今社会中运用得比较普遍,是因为它有简练、幽默风趣、新颖、生动形象等方面的修辞效果,当然这种结构在运用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
关键词:“程度副词+名词”;成因;名词;修辞效果;负面影响引言:按汉语交际词语的搭配规则说,副词只能跟形容词或动词相搭配应用,不能跟名词搭配。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指出:“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上副词。
”〔1〕但是,现在社会上的确存在着“程度副词+名词”这种言语现象,〔2〕比如“特文化”、“非常礼貌”、“很青春”、“挺淑女”、“很男人”、“挺阿Q”、“很阳光”等,这样的“程度副词+名词”组合随处可见,并且有要流行开来的趋势。
本文将对这一结构现象的成因,结构中的名词及这一结构的语义基础进行探讨,同时也将指出这一现象的修辞效果及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一、“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成因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结构在现实生活中频繁出现,探究它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先从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来解释1、省略许多“程度副词+名词”是由省略造成的。
这儿的省略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动词的省略。
“程度副词+名词”中有一部分是由省略动词造成的。
本来按照常规的说法程度副词和名词之间存在一个动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动词脱落了。
比如:(1)每逢这时,老G都要将女友信中那段最露骨,最肉麻,最情感,最如火如荼的语言摘录出来,念给老A听(严歌平《抽屉》)。
(2)殷法能兴高采烈地拿起了杜晚清的手,很绅士风度地吻了下去(梁凤仪《九重恩怨》)。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任何符号都包含形式和(意义)两方面。
2、复合词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成分)组成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3、词类是反映词的(语法功能 )的类。
4、主语、谓语是句法概念,施事、受事、与事是( 语义概念 )。
5、状语是(谓词性成分)的修饰语。
6、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期待着一定的( 句调 )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形式。
7、准宾语包括时量宾语、数量宾语和(动量宾语 )。
8、同位性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可以指代整个偏正结构,称为(同位性定语 )。
9、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是修饰( 形容词 )以及少数动词和述宾结构。
10、谓词性主语可以分成( 指称性 )和陈述性的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1、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B )A双音节的B单音节的C三音节的D多音节的12两个词组分别是述宾结构、述补结构的是(D )A有人、吃饭 B进城、很新鲜 C说清楚、拿了去 D洗衣服、洗干净13、“饽饽”、“蝈蝈儿”是(B )A音素的重叠 B音节的重叠 C语素的重叠 D词的重叠14、关于词缀,说法错误的是(D )A词缀都是定位语素 B把词缀黏附在词根上构词方式叫附加C所有不定位语素都不是词缀 D词缀与词根既有位置上的关系,也有意义上的关系15、不是时间词的是(A )A两年 B一九八一年 C去年 D过去16、“共同”、“局部”所属词类是(D )A副词 B形容词 C区别词 D兼属区别词和副词17、句子中的“想”属助动词的是( A)A他想去学习 B很想他 C我想他不会来了 D想办法18、“得”属动词后缀的是(A )A看得多 B看得见 C拿得动 D分得清19、不是连谓结构的是(C )A比钢还硬B在草地上躺着 C喜欢读书D是我不好20、“给”属动词的是(D )A他给人骗了 B你给我翻译 C给我打了一针 D给他织了一件毛衣21、“着”属动词后缀的是(C )A他还小着呢 B他听话着呢 C他还躺着呢 D它好使着呢22、分句是(C )A句子 B词组 C抽象化了的句子 D复句23、“考研复习得怎么样了?”中的“怎么样”是( C)A体词性代词 B谓语 C补语 D宾语24、一般不能受“不”修饰的是(B )A动词、形容词 B名词、介词 C动词、数量词 D形容词、名词25、与其他三个句式不同的是( A )A唱一个歌给我听 B炒一个菜给我吃 C倒一杯茶给我喝 D拿一支笔给我用26、属于粘合式述补结构的是( B )A分得清 B走回去 C看不见 D听不出来27、属于同位性偏正结构的是( D )A开车的技术 B木头架子C火车到站的时候 D新的房子28、“亮得睁不开眼睛”是( A )A动词性结构作状态补语 B主谓结构作状态补语C动词性结构作程度补语 D主谓结构作程度补语29、不属于述补结构语后省略“得”的是( D )A跑太快了B穿漂亮一点 C看出神了D写三句了3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分句不是词组 B分句不是句子 C有的分句是定位的 D连词是作为结构成分来看待的三、分析题(第32题6分,其余每小题4分,共42分)31、具体分析“手表”、“白菜”、“铁路”、“牛肉”、“火车”是词还是词组。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组合的语法现象分析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组合的语法现象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程度副词+名词”组合的语法现象分析程度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但是茅盾笔下的“很感情”、曲波笔下的“很军阀”,以及港台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作品、报刊中出现的“很淑女”、“很绅士”等,都是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言语事实。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近20年来,在大陆作家的笔下和广告媒体中,“很西藏”、“非常现代”、“很女性”这样的副名组合也频频出现,似有流行开来的趋势。
为此针对这一特殊的语言组合,我将做如下分析并分类:一、名形兼类词(1)他穿上这身服装,多气派。
(现代汉语词典)→他穿上这身服装,多有气派。
(2)从前我也跟过一个人,人倒是很规矩,又不赌不嫖,就是一肚皮恶水……(范小青《大家闺秀》1992年第6期155页)→从前我也跟过一个人,人倒是很有规矩,又不赌不嫖,就是一肚皮恶水,……解析:“气派、规矩”受“很”修饰是形容词,它们还能受其它副词修饰,如:非常/比较/不气派(规矩);在“程度副词+有+名词”结构中作名词。
常见的这类词还有:权威、礼貌、理智、气魄、可能、精神、必要、规律、系统、耐心、矛盾、光彩、讲究、热情等。
二、活用词(3)刘喜好福气。
(芮灿庭《芦林街》,《花城》1995年第6期156页)→刘喜好有福气。
(4)痛的原因,一是张力比较出息,三十二岁就副团了、再就是……(段平<<林木乡长>>,<<中篇小说选刊>>1997年6期41页)→痛的原因,一是张力比较有出息,三十二岁就副团了、再就是……(5)姜碧柳十分把握:不可能。
(何继青《从夏天到冬天》,《中篇小说选刊》1998年第4期134页)→姜碧柳十分有把握:不可能。
(6)我今天请几个很名望的教授吃饭,可这个跑堂一点面子也不给,这么长时间了,连饮料都没拿。
副词+名词结构浅析
修辞学论文题目:“副词+名词”结构浅析Title : The Brief Analyses of "Adverb +Noun " Structure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对外汉语指导老师:朱军学号: 2007310212姓名:何红莉完成日期:2010年12月11日“副词+名词”结构浅析摘要:“副+名”结构是汉语新时期大量出现并且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新的语法现象,这一现象不但在人们口语中大量使用,而且也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报刊杂志上,说它新,是因为它挣脱了语法学旧有规定,成为人们喜欢使用的一种语法变异。
本文首先谈“副+名”结构这种新的语法现象的出现;其次再来谈谈“副+名”结构的类型;最后说说副名结构独特的语用特点。
关键词:副词,名词,语法规则,语用特点The Analyses of "Adverb + Noun " StructureAbstract: "Adverb +Noun" structure is existing in the large numbers of Chinese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and it is widely used by the young chinese , this phenomenon has not only spoken widely used in people, but also increasingly appeared in som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We think it is new because it emancipated us from the provisions of the traditional convention of chinese gramma, as a syntax variation which is accepted by most people. This article first on the appearance of this new syntax phenomenon; second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types of "Adverb +Noun" structure; and the last to talk about the unique functional featuresof the "Adverb +Noun" structure.Key world: Adverbs, nouns, grammar rules, pragmatic features引言:副词能否修饰名词在语法界一直是有争议的,而争议的焦点在于客观上存在着“副词+名词”组合现象,尤其是“程度副词+名词”的组合现象更为常见。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关于副词修饰名词》
二、排除掉一些似是而非、容易引起错觉的现象。
• *也许老王去。 (“也许”修饰老王去;而非“老王”)
• *偶然现象 (偶然是形容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可表示 为“是偶然的”且作谓语)
• *太娇气 (娇气是形容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能做 谓语,双音一般能变为“A里AB式”)
• 很理智 (理智为形容词:意义上,表示人的性状; 语法特点上,可以自由地与副词结合)
1.*全书共二百页 • (全是特殊的指示代词,全世界(统指)
各地(分指);共是副词,修饰数量词) 2.*刚才的事 • (刚才是时间名词而不是时间副词) 3.*本来面貌 • (本来是形式词)
区分二者的方法:能否处在介词后边。 试判断:刚才、方才、刚刚、刚 刚才、方才是时间名词; 刚是时间副词; 刚刚要具体看他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刚才的,可 以用刚才替换的就是时间名词,否则时间副词。 例如: 小牛刚刚生下来就能吃草了。(时间副词) 刚刚两个月。(时间副词)
→
排除掉一些似是而非、容 易引起错觉的现象。
具体论述
→ →
再次指出张静文中 的一些不是副词修 饰名词的例子。
只王仁自己;就老李一家 炕上净人;屋子里光书
今天已经星期六了
最上方;尽中间
具体细化文章:
一、提出论点: 指出张静在《论汉语副词的范围》中关于
副词能修饰名词,并且不是特殊现象的观点, 提出了自己感觉值得商榷意见:不应该把副词 修饰动词、形容词的功能和副词修饰名词的功 能混为一谈,副词修饰名词是特殊现象。
或“光”+事物名词
结论:事物名词可以受副词“净”或“光” 的修饰,但要求共同用在处所词后面,以 表明某一地点普遍存在某种事物。
(三) 今天已经星期六了 今天才星期五呢 明天又星期一了
浅析副词加名词的语法现象
浅析副词加名词的语法现象摘要】传统的语法规则中,副词并不能修饰名词。
但是,社会的发展引起语言的不断演变,近些年来,副词加名词形式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现。
例如:很牛、很淑女、太林黛玉、很中国、十分堂吉柯德。
本文将对其基本形式、成因及其价值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程度副词+名词形式;原因;价值随着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的流行,很多学者都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但这种新现象在语法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至今仍没有定论。
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其合理性展开研究。
一、“副词+名词”的语法现象概述“现代汉语中对副词的定义是:‘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1]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副词只能修饰谓语,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
市面上多数现代汉语教材也把能否受副词修饰作为判定名词的标准之一。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经常运用“副词+名词”形式。
“副词+名词”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语言现象,这种句法结构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十分普遍。
不仅日常的口语交际中经常被使用,甚至在各类报纸杂志以及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出现。
例如:①大家犯得错误都很典型,需要我们注意。
②李华很男人,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奋不顾身,挺身而出。
对于该现象,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但不可否认,“副词+名词”结构突破了传统的语法规则限制,是语言学上的一种新现象,值得我们探讨。
二、“副词 + 名词”产生的原因1.历史角度“副词+名词”的结构,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就早已经出现,比如:③白马非马。
(《公孙龙子》)。
④俺这梦魂无夜不辽宁(《拜月亭》二折,关汉卿)“现代汉语中,也有几个副词经常在名词前面出现并修饰名词,但多数不能单用。
例如,“园子里净杂草”,在句子中只能作谓语。
‘不人’、‘不山’也不能单说,只有在‘人不人,鬼不鬼的’等句子里成对用或连着说。
”[2]2.社会发展角度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人们越来越追求更简洁、更生动、更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量新词不断涌现。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2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论文部分一、词类刘丹青《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马庆株《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和汉语词类定义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文炼《与分类有关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3年第3期邢福义《词类问题的思考》《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徐枢《兼类和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杨成凯《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尹斌庸《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张连生《词性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朱林清《论词类的语法功能及词性的确定》《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TOP二、名词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限的考察》《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邵敬敏《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邢福义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其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TOP三、动词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范晓《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及其再分类》《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三)商务印书馆1988年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马希文《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中国语文》1987年第6期马希文《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国语言学报》(一)商务印书馆1983年王希杰华玉明《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性及其语用制约性》《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吴为章《“成为”类复合动词探讨》《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吴为章《动词研究述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尹世超《试论粘着动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TOP四、形容词、区别词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齐沪扬《区别词的语法性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石毓智《现代汉语的肯定形容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谭景春《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吕淑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TOP五、副词白梅丽《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聂仁发《否定次“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国语文》1984年TOP六、数词、量词方梅《宾语和动量词的词序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郭继懋《也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项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宋玉柱《关于数词“—”和量词相结合的重叠问题》《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张万起《试论现代汉语复合量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TOP七、虚词陈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六)商务印书馆 1980年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马学良史有为《说“哪儿上的”及其“的”》《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倪宝元《也谈“的、地、得”的分合》《汉语学习》1983年第6期沈开木《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张炼强《人称代词的变换》《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周刚《连词的范围和分类之再认识》《中国语学》(246号)日本中国语学会 1999年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顾》《现代中国语研究论集》日本中国书店 1999年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的“的”字》《语法丛稿》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TOP八、词语的重叠卞觉非《AABB重叠式的语义、语法、修辞和语用功能》《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TOP九、短语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马庆株《词组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齐沪扬、王爱红《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TOP十、句法成分陈平《试沦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汉语学习》1996年第4期范继淹《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郭熙《“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李英哲《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词序》(陆俭明译)《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3期廖秋忠《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刘月华《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刘月华《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陆丙甫《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和称谓性及其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陆丙甫《汉语定语的分类及其顺序》《华文世界》1989年第4期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马庆株《动词后面时量成分与名词的先后词序》《语言学论丛》(13)商务印书馆1984年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1991年第4期马庆株《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词序》《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孟庆海《动词+处所宾语》《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屈承喜《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屈承喜《汉语词序与词序变迁中的问题》《语言学论集:理论、应用及汉语语法》台北艾鹤出版有限公司 1986年邵敬敏《从语序的三个方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史有为《施事的分化与理解》《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王光金《动词直接做定语时的位置》《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项开喜《体词谓语句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徐枢《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十名施+动”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杨成凯《广义谓词性宾语的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余志鸿《补语在句中的语义联系》《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张伯江《动趋式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郑怀德《“住了三年”和“住了三年厂”》《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8月—9月号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TOP十一、句法分析方经民《哈里斯的变换理论》《语言学通讯》1989年第1—2期李临定《试谈汉语语法分析方法——从〈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一文说起》《中国语文》1992年第5期陆俭明《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管见》《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2期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陆俭明《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吕冀平《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的分析》《学习和探索》1979年第4期马庆株《层次、语法单位和分布特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维贤《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语文研究》1991年第4期吴为章《运用变换理论的先驱——〈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之二》《汉语学习》1994年第5期徐枢《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述评》《语法研究与探索》(七)商务印书馆 1995年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TOP十二、句型陈建民《如何整理与归纳口语句型》《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范芳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年第5期范继淹《多项NP句》《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范继淹《无定NP主语句》《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范晓《动谓句的定型问题》《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VP主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施事宾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兼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胡裕树《如何确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年第4期李临定《谈谈句型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马庆株《现代汉语的双宾构造》《语言学论从》(十)商务印书馆1983年施关淦《动词谓语句型简论》《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6年宋玉柱《经历体存在句》《汉语学习》1991年第5期宋玉柱《谈谈特殊句式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字句》《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王维贤《说“省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文炼《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易绵竹《汉语把子句和被字句探析》《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殷志平《“被”字句研究综述》《中国语文天地》1990年第1期詹开第《有字句》《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周小兵《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邢福义《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TOP十三、句类: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黄国营《吗字用法研究》《语言研究》1985年第2期黄正德《汉语正反问句的模组语法》《中国语文》1988年第4期李宇明《NP呢句式的理解》《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李子凡《也谈“反复问句”》《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林裕文《谈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刘月华《语调是非问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陆俭明《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吕淑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邵敬敏《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举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沈开木《反问语气怎样起否定作用》《汉语学习》1992年第5期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与疑问句式》《江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朱德熙《关于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TOP十四、复句:范晓《补重复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龚千炎《现代汉语的假设让步句》《语言文字探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梅立崇《现代汉语的“即使”假言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1期邢福义《“越X,越Y”句式》《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邢福义《复句的分类》《句型与动词》语文出版社 1987年邢福义《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句式》《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2期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邢福义《现代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1期徐杰《“即使A,也B”句的语法逻辑问题》《汉语描写语法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王维贤《论转折句》《中国语言学报》(4)商务印书馆 1991年周换琴《“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TOP十五、句群:田小琳《句群的修辞》《修辞学新探》论文集(香港)1995年吴为章《句群研究兴起的原因》《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吴为章《解证句群的类型和作用》《学语文》1989年第6期吴为章《汉语句群研究的价值》《中国语言学报》(6)商务印书馆 1996年邢福义《选择问的句群形式》《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著作部分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 1995年陈爱文《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试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白帝社1998年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傅雨贤周小兵《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高更生王红旗等《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1996年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年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年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李子云《汉语句法规则》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3年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0年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年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1984年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孟琮、郑怀德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9年缪锦安《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年饶长溶《汉语层次分析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年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邵敬敏《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王国璋吴淑春等《现代汉语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商务印书馆 1996年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年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 1992年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徐枢《宾语和补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杨成凯《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于思《句法的逻辑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9年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4年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淑湘译)商务印书馆 1979年郑怀德孟庆海《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1991年中国语文杂志社编《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0年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1985年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2年。
《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填空1、语法系统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指语法规则本身的系统,一个是指语法科学的系统。
2、作为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是语言材料单位,句子是语言使用单位。
3、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
4、词的语法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词的组合能力,二是词的造句功用,三是词的语法形式。
5、基础语法实体包括语素短语句子语气。
6、语法学系统,都具有“三层结构”顶层——目标,中层——理论,底层——事实。
7、形容词可分为:普通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
8、汉语里有七种不同的语法实体:语素、词、小句复句句群句子语气9、句子的语气类型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
10、疑问句可分为三类: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
此外还有一类特殊的问句:叹词问。
11、“比”字句在语义上由四个方面五项内容构成:A参比项,包括参比甲项(比较主项)和参比乙项(比较客项或参照项);B比较;C比较视点;D比较结论。
12、从语形、语义相结合的角度看,“比”字句在比较类型上可分为整比、偏比和领比。
13、“除”字句的表义类型有归同性加合显异性排除别无他选的排除14、复句的关系系统,由因果类复句、并列类复句、转折类复句这三大类构成。
15、句群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超句性向心性连贯性。
16、动态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两个三角”的验证,“两个三角”包括:“表——里——值”三角和“普——方——古”三角17、“小三角”的分析验证,包括“表里印证”和“语值验察”个方面。
18、“大三角”的分析验证,包括以方证普和“以古证今”两个方面。
19、修辞学的任务,是在大量收集修辞现象的基础上,从修辞手法、修辞理论、语言风格三方面去探索规律。
20、语体渗透的方式有三种:加合式渗透、融合式渗透、框架借用式渗透。
21、广告语体的特点是:开放性艺术性独创性。
22、语言表达要符合“社会认同”,就必须遵守“三性”原则。
即:客观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研讨性原则23、“雷锋同志”从结构上看是复指短语,从功能上看是名词短语。
副词修饰名词现象小议
一些表示地域的名词如“中国、美国、德国、西藏、山东、香港、国际、城市、乡村、郊区、山区”等,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而且人所共知。如“中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美国”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代表;西藏的高原特色,山东的老区民风等等,这些地域名词所富有的鲜明特征,是它们与程度副词组合的语义基础。例如:
从词汇语义学的角度来说,名词的语义成分包括“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写性语义成分”两部分,[11]关涉性语义成分是对名词的内涵起到说明、介绍作用的客观性内容,如类属、构造、原料、用途等;描写性语义成分是对名词的内涵起到描写、形容作用的评价性内容,如属性、特征、关系、特定表现等。有的名词的语义成分主要是关涉性的,没有明显的描写性语义特征,就不容易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如“人、单位、家具、水果、楼房”等;有的名词的语义成分中具有显著的、典型的描写性语义特征,即性质、特征义(如上文所列举的大量实例),这种性质、特征义使它们可以像形容词一样,很容易与程度副词组合。而且,“程度副词+名词”这种语法格式只适用于那些性质特征为人们所普遍共知的名词,在程度副词的修饰下,名词指称实体的功能大大降低了,变为主要表示这种普遍共知的性质特征。“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一方面是凸现名词所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一方面是对名词的性质、特征在量度上进行主观的评价。
19)这位信通集团公司的总经理,金燕静———这名字很女性,轻盈、文雅。(陆星儿《超级妇女》,《十月》1988年第4期)
20)小上海急了,他还是挺汉子的,属于那种宁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的人。(阿成《空中的老费》,《十月》1996年第1期)
21)不久之后,我也有了那么一条红裙子,但是穿了以后我就变得很白痴。(荞麦《不如嫁给你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文》,1962年第5期
整体感知文章:
提出论点:
指出张静提 出的观点, 表示值得商 榷
→
排除掉一些似是而非、容 易引起错觉的现象。
具体论述
→ →
再次指出张静文李一家 炕上净人;屋子里光书
今天已经星期六了
最上方;尽中间
二、排除掉一些似是而非、容易引起错觉的现象。
或“光”+事物名词
结论:事物名词可以受副词“净”或“光” 的修饰,但要求共同用在处所词后面,以 表明某一地点普遍存在某种事物。
(三) 今天已经星期六了 今天才星期五呢 明天又星期一了
结论:时间名词在单独作谓语,直接对某 个时间加以表述的时候,可以受某些表 示时间迟早、频率的副词的修饰。(已 经 才 又)
(四)
*最上方 *尽中间 一种为名词的附类方位词(纯方位词;两个 纯方位词的合成方位词;纯方位词后面加 “头”“面、边” ,一般只受“最”修饰); 另一种为前附方位词的合成词,有方位的意 义“前线”“上层”。
结论:许多方位词和一部分具有方位意义的名 词,可以受某些副词的修饰。
四、再次指出张静文中的一些不是副词修饰名词的例子
1.*全书共二百页 • (全是特殊的指示代词,全世界(统指)
各地(分指);共是副词,修饰数量词) 2.*刚才的事 • (刚才是时间名词而不是时间副词) 3.*本来面貌 • (本来是形式词)
区分二者的方法:能否处在介词后边。 试判断:刚才、方才、刚刚、刚 刚才、方才是时间名词; 刚是时间副词; 刚刚要具体看他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刚才的,可 以用刚才替换的就是时间名词,否则时间副词。 例如: 小牛刚刚生下来就能吃草了。(时间副词) 刚刚两个月。(时间副词)
总结:副词是可以修饰名词的,但是要受到 或大或小的限制,不是那么自由。副词修饰 名词是特殊现象,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一般 与特殊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方光焘《研究汉语语法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1962)“研究汉语语法应该注意一般现象、 特殊现象和个别现象的相互关系”“副词能 否修饰名词的问题,张静认为能够,而邢福 义则是以特殊现象来补充,指出了副词修饰 名词的条件,这是很好的……”
三、具体论述
(一)
*仅仅一个人
副词修饰的不是名词,而
*大约两三辆汽车 是数量名。
*只王仁自己 1.限定事物及其数量的范围 就老李一家 2.表同一数量的事物出现的频率
结论:在一些句子当中,副词都是起表示范围 或者表示频率的作用的副词。(只和就)
(二) *山上净树 *屋子里光书 处所名词(或指示处所的代词)+副词“净”
• *也许老王去。 (“也许”修饰老王去;而非“老王”)
• *偶然现象 (偶然是形容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可表示 为“是偶然的”且作谓语)
• *太娇气 (娇气是形容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能做 谓语,双音一般能变为“A里AB式”)
• 很理智 (理智为形容词:意义上,表示人的性状; 语法特点上,可以自由地与副词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