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浅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引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常见的一种以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同时心、肺、肾、动脉、神经及眼等脏器也可能受到影响。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目前对免疫因素研究较多,发现抗原激活T淋巴细胞,进而刺激巨噬细胞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如IL-1TNF-阿IL-6GM-CSF。
IL-1是一种最重要的破坏关节、软骨的细胞因子之一,可促进滑膜纤维母细胞合成释放前列腺素E2和胶原酶,后者再引发滑膜炎症和软骨基质的崩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不同亚型,其病程、轻重、预后有所差异,如不给予适当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甚至导致患者残疾。
目前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是由于现在尚未知的某种抗原对具有敏感性的某些遗传背景的人产生刺激后,发生免疫反应所引起。
通常认为与T细胞免疫反应和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均有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发现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Th1/Th2平衡、性激素、基因等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RA属中医学“痹证”、“顽痹”、“骨痹”范畴,。
痹病是一类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累及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的总称,是一新兴的学科。
其包括范围甚广,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皮肌炎、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骨质增生以及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归类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由代谢紊乱、感染或退化性病变等引起。
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有关节疼痛、肌肉酸重、麻木、灼热、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甚内舍脏腑为主要症状。
1.主症行痹:疼痛呈游走性;痛痹: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热痹:关节焮红,灼热疼痛。
痰瘀痹阻证:关节漫肿日久、按之稍硬,或有痰核、硬结出现,或肢体顽麻重着,肢体关节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昼轻夜重。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及治疗良方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及治疗良方【概述】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其次为浆膜、心、肺、动脉、神经、眼等缔结组织;除关节炎外,还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肾淀粉样变、眼部疾患(如巩膜炎、虹膜炎),并发血管炎以及周围神经损害等等,是一种广泛的结缔组织病,因此又称之为类风湿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侵犯多个关节,从手足、腕等小关节起病,呈对称性,具有慢性、反复发作、致残率高的特点。
本病首发症状常在关节,表现为关节晨僵、肿痛,以近端指间关节尤其中指指间关节最为多见,上肢比下肢常见,多呈对称性,持续数周,可有间歇性、游走性表现,常伴低热、疲乏、无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
其病理变化特点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滑膜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肉芽肿)形成,软骨及骨组织侵蚀,最后关节结构破坏,关节功能丧失。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由多种因素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如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等。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3.5。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的范畴。
《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做了经典的论述。
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阐明了痹证是由于风寒湿侵犯人体,留滞肌肉经络,导致气血闭阻,从而引起关节疼痛、麻木、酸楚、屈伸不利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同时又指出“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说明古人也把本病看作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病、痛风等,而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预后相差很大。
类风湿性关节炎应与一般的痹证相区别,应属于痹证之“顽痹”、“白虎历节”、“骨痹”、“历节风”等病范畴。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个世界范围性疾病,分布于各种族和各民族。
中医五脏理论在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中医中药·中医五脏理论在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何 烜1,马悦宁1,金 玥2,应森林3(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病与其五脏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肾虚不固、无藏精之力为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病的根本,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是导致其发病的机理。
按照中医五脏理论,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五脏功能受损引起的脉络痹阻不通,需以扶正祛邪、兼调五脏、疏肝活血、益肾壮督、健脾化湿、宣肺除痹、化瘀定痛为治疗原则,故疏肝益肾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从肝、肾、脾、肺、心五个方面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以便为临床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五脏理论;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10-0196-0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及血管翳形成,随着病情的进展其关节软骨和骨骼逐渐被破坏,最终导致其发生关节畸形及关节功能丧失。
类风湿性关节炎会累及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甚至会危及其生命[1-2]。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最先受到侵蚀的部位是手、足等部位的小关节,在发病的初期或疾病的活动期其多表现为关节周围的炎症反应和活动障碍。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周身性、游走性、反复性关节炎,在发病的早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全身多关节(以四肢小关节为主)肿胀、疼痛、压痛、僵直、功能障碍,在病情进展至晚期其会有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关节活动功能丧失及其他器官的器质性损害等临床表现[3-4]。
浅谈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_胡攸水
515. [14] 怀军. 清热解毒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探讨[J]. 广西中
医药,2003,26( 1) :47. ( 收稿日期 2008- 10- 25)
作者简介:胡攸水,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治疗免疫 性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
︱︱
︱
生 之
夫
︽
本阴四
黄 帝 内
。
也阳时 四阴
14 滞,经脉不利,水液道路不畅,水湿停滞,聚湿成痰。痰浊留
窜骨节经络,闭阻气血,而为本病。 4.3 痰瘀互结 痰瘀互结多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外邪 入侵经年累月,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而为病。刘键等[8 ] 通过对 100 例 RA 患者进行中医症候学调查显示:RA 的中 医症候呈现虚实夹杂、痰瘀互结的临床特征。陈丽华等[9 ] 对 600 例 RA 患者进行中医分型研究,结果显示痰瘀互结占 7%。痰瘀互结是风湿病中的一个重要症候[11 ]。金石等[10 ]报 道,179 例 RA 患者中,肿胀局限,或有皮下结节者 67 例(占 43.1%),骨僵硬畸形者 112 例(占 56.3%),提示痰瘀互结是本 病重要的致病因素。 5 毒邪入络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详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详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类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多见。
很多朋友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不是很清楚。
类风湿关节炎它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关节炎只是他其症状之一,起病原因是因为在骨骼之间缺少起着轴承作用的润滑油(骨水)而产生磨损的结果。
是由于新鲜血液的供应不足(骨水的制造也是以血液为原料的),那么供血不足骨水就无法制造,缺少骨水关节磨损就快,原因是风寒引起血瘀和气滞堵塞了毛细血管。
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是靠白细胞,寒湿侵袭是造成血瘀和气滞的直接原因,由于瘀血堵塞毛细血管,人体自身白血球无法接近病灶去修复和杀菌,细菌隐藏的部位就成为炎症的发源地。
关节炎是说明在关节部位隐藏着的病原菌并在不断地繁殖,局部瘀血量更加增多,堵塞了血管,血液无法正常循环,关节的骨关节液(骨水)就造不出来,没有骨水,关节的磨损加快,细菌就容易侵入关节进行繁殖,就这样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类风湿关节炎有哪些病理变化?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从发病一开始即为滑膜炎,其显著特点是滑膜的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后者进一步导致滑膜、软骨乃至软骨下骨组织的破坏。
滑膜细胞分为A型、B型及C型。
A型在形态上类似巨噬细胞,由骨髓迁移而来。
B型细胞构成正常滑膜的绝大部分,富含粗面内质网,形似成纤维细胞。
C型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介于A和B型之间。
该病最早期的滑膜病变为滑膜水肿和纤维蛋白沉积,随之是滑膜细胞的增生和肥大。
正常滑膜仅有1~2层滑膜细胞,而在类风湿关节炎可增厚达3~7层。
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的另一种变化是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向柱状细胞的化生。
正常滑膜组织中仅有少量细胞成分。
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在细胞粘附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作用下,穿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进入滑膜间质。
类风湿关节炎另一重要病理改变是血管翳。
该病早期即有血管增生,随着病变进展可形成血管翳。
血管翳是一种以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肉芽组织。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作者:刘科华盛熊逸啸汤祖宇赵浩茗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年第07期【摘要】匡建军教授根据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规律,总结其病因病机为脏虚邪入、杂合为痹及久痹入里、病损五脏。
临床中主张依据脏腑损伤偏颇不同,采用五脏同调综合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补其虚、通其实,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使五脏元真通畅,因正胜而病退。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内伤性;五脏同调;名医经验;匡建军匡建军,研究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导师,现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政协委员,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人才、湖南省“225”高层次卫生人才骨伤科学科带头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对称性侵蚀引起关节炎症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血管翳、滑膜炎,临床表现为关节晨僵、肿胀畸形、骨破坏[1]。
目前,我国RA患者总人数约500万[2],并随着时间的增加,其致残率逐渐增加,病程1~5年、5~10年、10~15年、≥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3],且发作频繁、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RA属中医学“尪痹”“历节”范畴,其中,内伤致痹最为常见[4],内伤性RA指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不调使营卫气血失调、藩篱不固、脏腑虚弱而成尪痹,或单独发病,或与外感相合而发[5]。
匡建军教授从事临床多年,在防治RA及相关并发症上经验颇丰,有独到见解。
其基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理论,运用中医药内调外治,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
现将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RA经验总结整理,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1.1 脏虚邪入,杂合为痹 RA古无病名,因肢节疼痛肿大、身瘦胫曲变形,病情复杂难治,异于一般痹证的特点,而取名尪痹[6]。
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探讨
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探讨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关节炎症伴随着进行性关节破坏和功能障碍。
中医六经学说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由六经失调所致,因此辨证分布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六经学说;辨证分布一、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对称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人体的关节,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和进行性破坏为特征。
根据统计,全球成年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约为0.5%~1%,而中国地区的患病率更高,达到了1.5%~2%。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和理疗、针灸、艾灸等物理治疗,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与脏腑经络失调有关,因此六经辨证分布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方法。
二、六经学说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六经学说认为,人体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必须通过六脏六腑与六经之间的联系互相调和。
其中每个脏腑与经脉之间都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失去调和的状态将导致疾病的发生。
类风湿关节炎按照患者的症状主要分为6类,每类与六经中一个经脉相对应。
具体如下:1. 太阳经型太阳经型类风湿关节炎以双侧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伴随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现。
可以配合表现为汗出、身痛、身重、恶颜等症状。
治疗以祛寒解表为主,可以采用艾灸和针刺的方法。
2. 少阳经型少阳经型类风湿关节炎以头痛、眩晕、咽喉痛、口苦等为主要症状,伴随有便秘、腹胀、恶心等症状。
治则以清热利胆为主。
3. 阳明经型阳明经型类风湿关节炎以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症状,伴随咳嗽、鼻塞、喉咙肿痛等表现。
治则以清热解毒为主。
4. 厥阴经型厥阴经型类风湿关节炎以肝胆功能紊乱为主要症状,伴随腰酸、下肢麻木、心烦不宁等表现。
治则以疏肝解郁、益气祛湿为主。
5. 五脏六腑型五脏六腑型类风湿关节炎以常规感染为触发因素,表现为发热、腹泻、消化不良、心脏功能紊乱等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主要与风寒湿邪侵袭关节引起的气滞、血瘀、痰浊和肝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化湿通络、益肝肾等治疗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1.寒湿偏盛型特点:患者关节肿痛,疼痛剧烈,且多以手、腕、膝关节为主,疼痛部位较局限,且伴有寒凝、肿胀、关节活动受限,身体不适,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利湿。
选用温阳祛寒药物,如制附片、独活、防风等进行治疗。
2.湿热夹蒸型特点:患者全身疼痛,关节肿胀红热,疼痛剧烈,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除湿、活血化瘀。
中药方可选用黄芪、白术、赤芍、炮麦芽、地丁等药物进行治疗。
4.痰浊阻络型特点:患者肢体麻木、重肿、关节疼痛,舌苔腻厚,脉濡缓。
治法:祛痰通络、化浊利湿。
中药方可选用海藻、海藻藻、半夏、陈皮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治疗1.中药治疗(1)温经理气、化湿通络选用草乌、细辛、防风、桂枝等药物清散肝风,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温经理气,化湿通络,以消除痰浊、湿气,达到止痛、消肿的目的。
(2)活血化瘀、益气活血选用当归、川芎、白芍、灵芝、黄芪、人参等药物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清热除湿、益肝肾选用黄芩、黄连、知母、白术、山药、桑椹等药物清热除湿、益肝肾,以清肝热、益肝肾、除湿利水,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增强侵抗能力。
2.针灸治疗(1)主治穴位:风池、大椎、肩髃、阳陵泉等穴位。
(2)调理经络: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以舒缓患者的肌肉疼痛,恢复受损的关节功能,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功能。
3.推拿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其特点是以多发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全身症状,如疲乏、失眠等。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关节,阻滞经络,引发气滞、血瘀,导致关节功能受限、疼痛不适。
在中医的治疗下,除了常规的调理身体、舒筋活络的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疗效最佳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1. 风寒湿型主要症状: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较重,病情反复加剧,乏力,喜温喜按。
舌质: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活络舒筋。
2. 湿热瘀阻型主要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局部渗出,腻腻不渴,病情重,易出现皮肤溃疡,口腔溃疡等。
舌质: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二、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中医医师会进行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常用的药物包括:防风、羌活、红花、当归等,用于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还会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穴位,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四神聪、风池、合谷等,搭配适当的针刺手法和灸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治疗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适用于轻度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
按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三、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患者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大豆制品、海鱼等,对于帮助康复也非常有益。
四、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关节炎症状,增强身体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风湿病的中医五行调理原理是什么
风湿病的中医五行调理原理是什么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风湿病这种常见且复杂的疾病,中医五行调理原理为其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指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与协调。
从五行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来看,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或者自身脏腑功能失调时,就可能导致风湿病的发生。
以肝木为例,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若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就容易引发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风湿病症状。
此时,中医会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进行调理,常用的药物如柴胡、郁金等,以恢复肝的疏泄功能,促进气血流通。
心火与风湿病也有密切关系。
心主血脉,若心阳不足,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导致血瘀阻络,也会加重风湿病的病情。
在治疗上,会注重温通心阳,活血化瘀,选用桂枝、丹参等药物。
脾土在五行中处于关键地位。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
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生,湿邪流注关节,就会引发关节肿胀、沉重等症状。
中医调理时会注重健脾祛湿,常用白术、茯苓等药物,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消除体内湿气。
肺金与风湿病的关系在于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
若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寒、湿等外邪,从而诱发风湿病。
治疗时会益气固表,如玉屏风散等方剂,以增强肺的防御功能。
肾水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
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骨,寒湿易侵,也会导致关节冷痛、僵硬等症状。
此时,会采用温补肾阳的方法,如使用肉桂、附子等药物。
在中医五行调理风湿病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单个脏腑的失调,还要考虑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肝郁气滞可能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形成“木郁克土”的局面。
此时,在疏肝的同时,也要健脾和胃。
此外,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综合运用针灸、推拿、拔罐等外治法。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治疗风湿病
中医如何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治疗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
中医在治疗风湿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风湿病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风湿病的发生发展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风湿病在中医中的认识。
风湿病在中医里被称为“痹证”,其病因主要有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以及正气不足,包括脏腑虚损等。
当人体的正气虚弱,防御能力下降时,外邪就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经络气血痹阻不通,从而出现关节疼痛、肿胀、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在脏腑功能方面,肝、脾、肾与风湿病的关系尤为密切。
肝主疏泄,主筋。
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筋脉失养,则容易出现关节拘挛、疼痛。
同时,情绪的失调,如长期的抑郁、愤怒等,也会影响肝的功能,进而加重风湿病的症状。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
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不足,肌肉四肢失养,就会出现肢体乏力、关节沉重等症状。
此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阻遏经络,也会引发风湿病。
肾主骨生髓,藏精。
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健。
若肾精亏虚,骨髓失养,骨骼脆弱,就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引发风湿病。
而且,肾中阳气具有温煦作用,肾阳虚衰时,寒邪易侵,也会导致关节冷痛、屈伸不利。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调理这些脏腑功能来治疗风湿病的呢?对于肝气郁结者,中医常用疏肝理气的方法进行调理。
中药方剂如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作用。
同时,还会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利于肝气的疏泄。
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中医会采用健脾益气、祛湿化痰的方法。
常用的方剂有参苓白术散,能够健脾祛湿,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在饮食方面,会嘱咐患者规律饮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对于肾精亏虚者,中医多采用补肾填精、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方剂有金匮肾气丸,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作者:龚雪汪元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年第06期【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对其病因病机的探讨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
基于近年来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研究的文献资料,从脏腑、营卫气血、外邪、情志4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以期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有所参考。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病因病机;研究进展;综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造成关节软骨、骨和關节囊的破坏,亦可造成多器官、多系统损害,有一定的致畸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古代医家根据病情特点,有“骨痹”“鹤膝风”“鼓槌风”等描述。
《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济生方·痹》云:“非独责之于风寒湿,体虚相合,痹证乃生。
”指出RA的发生与内、外二因均有关系。
古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正虚感邪,邪滞经脉。
现代医家在借鉴古代医家经验理论基础上,从多角度对RA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1 脏腑亏虚《素问·痹论篇》云:“痹病,五脏亏虚为之大因。
”强调了脏腑在RA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1.1 脾脾运化水液,脾气将水饮化为津液,传输至全身。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古代医家认为,脾与湿联系紧密。
现代医家刘健[1]认为,本病由脾虚为先,无权运化、输布水液,形成水湿、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相互胶结,造成关节肿大、畸形。
马武开[2]提出脾虚湿郁经络是RA的发病基础,认为内湿由脾而生,加之外湿困脾,加剧脾湿内生,水湿日久入络,致四肢关节疼痛,病程缠绵难愈。
脾运化谷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路志正[3]认为,脾胃虚则运化无源,四肢肌肉失于气血濡养,加之脾虚生内湿,湿聚成痰,血虚成瘀,痰瘀互结,致关节变形,疼痛难耐。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炎和全身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在中医中属于“痹证”范畴。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时,主要从疾病的病机、病情表现、辨证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1. 湿热蕴结型:特点:关节红肿疼痛明显,经常伴有发热、口干、口苦、尿黄等湿热症状。
舌质偏红,苔黄腻。
治疗:清热利湿为主,可选用黄柏、藿香等清热利湿药物。
2. 瘀阻阻络型:特点:关节疼痛较为剧烈,活动受限,疼痛可在不同的关节间转移,伴有瘀血倾向,常见瘀斑、瘀点等皮肤症状。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黄腻。
治疗: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桃红、三七等活血化瘀药物。
3. 寒湿凝滞型:特点:关节疼痛较为重,活动受限,经常伴有寒湿症状如关节僵硬、胀痛、感觉怕冷等。
舌质淡白,苔白腻。
治疗:温经散寒为主,可选用肉桂、附子等温经散寒药物。
4. 肝肾不足型:特点:关节肿痛不明显,多表现为晨僵、活动后缓解。
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症状。
舌质淡红或无光泽,苔白薄。
治疗:补肝肾为主,可选用何首乌、淫羊藿等补肝肾药物。
以上仅是四种常见的辨证类型,实际上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可能会混杂多种类型,因此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剂有很多,常用的有清热利湿方如五苓散、两气解毒方如金银花汤,活血化瘀方如祛瘀胺、三七颗粒,温经散寒方如四逆汤、温经丸,补肝肾方如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中医辨证论治需要根据具体个体的病情综合判断,选用适合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同时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一、发病机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关节炎为特征。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等。
1. 免疫系统异常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免疫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过度活跃的自身免疫反应。
这导致免疫细胞如B淋巴细胞和T细胞对自身组织发生攻击,并产生大量的促进关节损伤的细胞因子。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亲属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人群更容易患上该病,说明遗传基因对该病的敏感度增加。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与类风湿关节炎密切相关,其中包括HLA-DR4等。
3. 环境影响环境因素也是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因素之一。
吸烟、感染、荷尔蒙变化以及健康习惯和饮食等均可能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起到负面影响。
特别是吸烟,已被证实是增加患者罹患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因素。
二、治疗方法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标包括控制关节炎活动、改善功能障碍、缓解关节疼痛和预防或减少关节损害等。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缓解关节肿胀和减轻关节疼痛。
(2)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等,可迅速减轻关节肿胀和控制活动性关节炎。
(3)免疫调节剂:如甲氨蝶呤、氯喹等,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来减少自身组织受损。
(4)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白细胞介素(IL)抑制剂等,可针对特定的疾病靶点进行干预治疗。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温热疗法、冷敷、按摩和康复训练等,可以帮助缓解关节肿胀和改善关节活动度。
特别是康复训练,通过锻炼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增加关节灵活性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
3. 手术治疗在严重的关节损伤或无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手术可能成为一种选择。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关节置换术和关节融合术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并恢复功能。
4. 综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疾病,因此综合治疗非常重要。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认识
浅谈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摘要]通过对中医文献的学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分析,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六淫外感是致病的外在因素。
正气不足,人体禀赋阴阳各有偏盛偏衰,使人体容易被外邪所伤,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根本原因,也是发病的内在基础。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
此病中医当归属于痹病。
痹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曰日久正虚,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历代文献皆有记载,多按其临床症状而定义,如“痹证”“历节病”“顽痹”“白虎病”“白虎历节”“鹤膝风”“痛风”“肾痹”等。
结合其表现及现代文献研究,焦树德等[13]认为本病当命名为“痹”较确切。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称之为“痹病”。
中医对痹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最早见于《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所谓饮食居处为其病本”,认为痹病的产生与外邪、饮食和生活环境有关。
而在《素问评热病论》中曰:“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
”,“不与寒热湿气合,故不为痹”。
可见风、寒、湿、热诸邪是痹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而诸需内存,正气不足才是其发病的内因,正如隋巢元方所著《诸病原侯论风湿病》云:“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浅析
“ 诸 痹 …… 良 由 营卫 先 虚 , 腠理 不密, 风寒湿乘 虚 内
袭, 正气 为邪 所 阻不能宣 行 , 因而 留滞 , 气血 凝滞 , 久 而
成痹 ”( 《 类 证治裁 》 ) , 揭 示 了营卫 不 和在痹 证 发病 中 的关 键作 用 。营卫调 和 , 则气 调血 畅 ; 营卫 之气失 和不
[ 6 ] 王思 成. 中医 治未 病溯 源 、 内涵 与应 用浅 析 [ J ] . 世 界 中 医 药
2 0 0 8, 3 ( 1 ) : 4 3 _ 4 5 .
类 风湿 关 节 炎 的 中医病 因病 机 浅 析
周振 婷 徐 娟 张作 美 王 晓瑛 辛 燕莲 袁 立 霞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 2 . 0 0 3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 0 2 - 0 2 2 8 - 0 2
类 风湿关 节炎 ( R A)是 一种 以关 节 滑膜炎 为 特征
肾气衰薄 , 阴寒 凝 聚 于 腰 膝 不 解 ” , 指 出 了 先 天 禀 赋 不
足、 正 气 虚 衰 乃 本 病 发 生 的 重 要 原 因 。肝 、 肾、 脾 与
R A 的发 病尤 为相关 。肝 主筋 藏血 、 肾主 骨藏 精 , 肝 肾
1 内伤 致痹
同源 , 共 养 筋骨 。张 仲景 在 《 金匮要略 ・ 中风 历 节 病 》
固, 则风 寒 湿 热 之 邪 乘 虚 侵 入 肌 表 、 流 注 关 节 而 发 本病 。
黄帝内经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描述
黄帝内经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描述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有着详细的描述。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风者,数至则变,久至则痹”,说明风邪能够引起病变和病理性体征。
在《灵枢·九宫八风》中也有“风则痹”,意思是风可以导致身体的痹痛。
这些经文都为后来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提供了基础。
在病理方面,《内经》认为类风湿是由于风寒、湿润、毒邪等外界因素侵入体内所致。
这些邪气会阻碍了人体经络的正常流动,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红肿等症状。
同时,《内经》认为病因不同,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也不同,如“风寒湿毒”等所导致的病症表现不尽相同。
治疗方面,《内经》提出了“治其本,而祛其邪”的理念。
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自身免疫力,使机体自身产生排毒、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目的。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草药熏洗、温针疗法等。
总之,《内经》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为后来中医学对该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1 -。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治疗的进展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治疗的进展摘要:综合分析各医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治疗的认识,阐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发病机理及辩证分型治疗手段。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治疗的认识,各医家都有自己的观点,笔者查阅大量文献,综合分析整理,现归纳如下:一、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多数医家认同类风湿性关节炎“正虚外感”这一病机,所谓正虚是指因机体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等虚不抗邪而发病;所谓外感是指机体感受外界的风、寒、湿、热之邪气,从而引发痹病。
本病是本虚标实之证,虚实夹杂是其特点,以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为本,外邪侵袭、湿邪壅滞及痰瘀互结为标。
其中湿滞、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在这一共性认识基础上许多医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本病病因病机进行了阐释。
1.从肝肾分析吕定刚认为RA的主要病机为肝肾亏虚,寒凝络痹,经络蓄热,痰瘀互结,风湿闭阻,脏腑之虚主要在于肾,病位在骨,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且有寒、热、阴、阳之别。
2.从风寒湿邪分析王义军等根据活动性RA起病原因及临床常见证候,总结RA的主要病因病机为风寒湿入侵机体,郁久化热为毒,或直接感受热毒导致气血壅滞不通、痹阻脉络。
强调热毒瘀血在RA 活动期的重要致病机理。
曲环汝临证中体会,RA 尤其是急性活动期,热毒为患多于寒湿致病。
3.从热毒分析患者素体阳盛,热毒内伏,或风寒湿久郁从阳化热,或风热毒邪直中,加之 RA 患者多有久服温阳酿热之品的病史,故而极易热毒充斥血脉,流注关节,发为痹证。
适燕笙根据传统“六气皆能化火”的理论,对RA患者的鲜血滴及干血滴在医学显微镜(BVPM)下进行观察,认为RA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精亏,营卫俱虚,复因“六气化火”、“浊毒瘀热久留”而成。
4.从气血分析姚彤等认为RA为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内因,风湿热邪侵袭则为发病的诱因。
风湿病从五脏论治
风湿病从五脏论治一、从肝论治《内经》云:" 诸筋者, 皆属于节"," 膝为筋之府"," 肝主筋" 。
筋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 肢、体、关节运动的屈伸或转侧主要赖于肝血的滋养。
肝的功能失于疏泄, 一则肝血不足, 筋失所养, 则关节运动不利; 二则肝气郁滞, 气滞则水滞, 水湿停于关节, 可见关节肿胀屈伸不利。
如" 鹤膝风", 为肝失疏泄, 气血运行不畅, 水湿停滞所致。
治疗当从肝论辨, 方选四逆香佛之花汤。
药用柴胡1Og, 白巧10g, 甘草饨, 中只壳1 饨, 香橡1 饨, 佛手10g, 玫瑰花10g, 代代花10g, 黄苓饨, 丝瓜络10g 。
此法疏肝理气解郁, 使气行则血行, 气行则水行。
又如" 风湿性关节炎"之两膝关节疼痛可选用逍遥散治之, 具有疏肝养血之功, 使肝血充盈, 筋得所养, 关节病, 变自愈。
二、从肾论治《内经》云:" 肾主骨"," 骨者, 髓之府"," 肾主身之骨髓" 。
骨指人体的骨悟, 是λ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肉和筋的收缩弛张, 促使关节屈伸和旋转从而表现躯体的运动。
肾藏精, 精生髓, 髓又能养骨, 故有“肾生骨髓,其充在骨" 的说法。
如肾精亏虚, 骨髓空虚, 则骨略软弱无力, 骨质脆弱, 出现骨质常, 失疏松, 脊柱强直, 韧带骨化, 两慨瞎关节变形为主的病变。
又肾阳为一身之阳, 主温照, 肾阳一虚, 虚寒内生, 外邪容易侵犯人体。
风湿类疾病多为顽疾, 久病人肾。
因此, 这类疾病应当从肾论治。
如" 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称" 骨痹" 、" 肾痹", 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究方向: 中医内科杂病。 通讯作者: 冯志成( 1963 - ) ,海南三亚人,主任医师,研究方向: 中医内
科、中医男科。
的时候,才能使血液在脉中沿着一定的方向输布精微 物质到五脏六腑及四肢关节,当心气不足的时候就会 出现血脉亏虚,脉 道 不 利,血 流 不 畅,则 出 现“不 荣 则 痛”或气血瘀 滞 致“不 通 则 痛 ”发 为 痹 证。 此 外,类 风 湿性关节 炎 的 发 展 转 归 与 心 密 切 相 关。《素 问 · 痹 论》曰: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尤恰《金匮 要略心典》指出: “历节发病乃肝肾先虚,心阳复郁,水 寒之气内侵心 脏 ”。 因 此,心 的 功 能 正 常 与 否 是 其 发 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5 从肺论治
收稿日期: 2012 - 09 - 2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课题 ( 81001498 ) ;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
( 2010422) ; 南方医科大学学生课外科研课题( 2010kw175) 作者简介: 徐娟( 1991 - ) ,女,湖南人,学士,研究方向: 类风湿疾病的治
疗。 通讯作者: 袁立霞( 1977 - ) ,女,黑龙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方
肝藏血,主筋,肝虚则筋爪不荣,筋骨不韧。《素问》 云: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主一身之筋膜……肝 主筋……肝者,其交在筋”,“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 也”,《内经》云: “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明一身之筋及 筋膜,皆由肝所主。筋为肝之外合,束骨而系关节,筋和 肌肉的收缩和弛张,主要赖于肝血的滋养。《血证论》有 云: “肝主藏血,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 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流畅。”肝的功能正常,肝血充 盈,筋得所养,才能“淫气于筋”,运动有力而灵活。明代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3 期
·学术探讨与论述·
·451·
从五脏浅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徐娟,周振婷,王晓瑛,辛燕莲,张作美,袁立霞
(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摘 要: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重点从五脏角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 机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期指导临床。
脾 司运化,主肌肉,脾虚则肌肉不丰,四肢关节失
·452·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3 期
浅析三定辨证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袁勇,冯志成
(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海南 海口 570102)
摘 要: 目的: 中医诊断方法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中医学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是否恰当运用诊断方法是 衡量临床中医师技能水平的尺度,临床疗效则是检验正确运用诊断方法的标准。文章探讨的是三定辨证法在临床中的 运用。理论阐释: 三定辨证法实质上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辨证体系有异曲同工 之妙。先定病位,病位清楚,如同知靶,镖必中的。中医治疗疾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的内涵,一为定性,二为定程 度。定性就是确定疾病的属性,为中医治疗疾病正确与否的基础,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 如寒、热、虚、实、瘀、阻、郁 等) 。中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要确定疾病的属性,中医辨证的目的是确定疾病的属性。定程度是关键,熟知病情之轻 重,用药遣方成竹在胸。定程度就是确定疾病寒、热、虚、实、瘀、阻、郁的程度,为中医疗效的关键,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 达。中医在治病过程中的每一次定程度,都是根据特定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临床举隅: 文章例举口渴症临床病症 典型病案,重点论述定位、定性、定程度的三定辨证法的临床具体运用。同时以个人临床经验体会来总结和验证三定辨 证法的临床诊辨疗效。
XU Juan,ZHOU Zhenting,WANG Xiaoying,XIN Yanlian,ZHANG Zuomei,YUAN Lixia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e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Guangdong,China)
关键词: 三定辨证法; 临床 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03 - 0452 - 03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Three Dialectic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five internal organs; rheumatoid arthriti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Bi syndr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 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 致残率高的特 点。相 当 于 中 医 的“痹 证”“历 节”等。 中医对痹证 的 论 述,最 早 源 于《内 经 》,发 展 于 张 仲 景 的《伤寒 杂 病 论 》。 五 脏 六 腑 的 功 能 病 变 与 痹 证 有 密 切的关系,《证治准绳》言: “痹者,闭也。五脏六腑为 邪气所闭,则痹而不仁”,《内经》认为“五脏皆有所合, 病久不去者,内舍其合也”,痹证初起表现在四肢筋脉 皮骨,病久而不愈则可内传入脏,故古有脏腑痹之说。 病邪入里一旦形成脏腑痹,则更伤五脏,五脏伤,则肢 体关节之症状随之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可见痹证的 论治不能单纯从外界因素来考虑,还应与内部脏腑相 联系,“有诸内必形诸外”,这也是中医治病遵循“整体 观念”的具体表现。 1 从肝论治
肺主气,朝百脉,司皮毛。肺脏通 过 它 的 宣 发 作 用,把水谷之精气输布于皮毛,以滋养周身皮肤毛发肌 肉,将卫气宣发到体表,就可以发挥“温肌肉、肥腠理、 司开合”,保护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素问·痹论》 曰: “痹聚 于 肺,淫 气 忧 思。”王 孟 英 言: “肺 主 一 身 之 表,六淫之侵,必 从 肺 入。”可 见,若 肺 气 虚 弱,卫 气 不 固,则外邪易于侵袭人体,从而导致痹证。类风湿性关 节炎患者易感外邪,以致病情反复,审其因也,多因肺 不主卫外,卫气不固,邪气从鼻、皮毛客于筋骨肌肉关 节而发生痹证。
剂配伍规律的研究,E - mail: cnylxtcm@ 163. com。
秦景明的《幼科全针》曰: “痹者,内因肝血不足,外被寒 邪所中,盖肝主筋,通一身之血脉。”若肝血不足,血液不 能正常流布,筋骨关节和手足关节失于濡养,则可见类 风湿性关节炎手足关节僵硬不适及筋骨关节肿胀之症。 此外,若肝气不疏,气滞血瘀,导致血凝于肝脉,不通则 痛,出现以关节刺痛,痛处固定不移,久痛不已为主要表 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据此可以看出,肝血不足为类风 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病机。 2 从肾论治
关键词: 五脏;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病因病机; 痹证; 中医 中图分类号: R593. 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03 - 0451 - 02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rom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以上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肾、肝、脾、心、肺五脏 关系的简单论述,着重从五脏的角度分析了类风湿性 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本文虽然是分开论述,但是不同 脏腑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并且立足各个脏 腑又能分出不同的证型,因此,临床在治疗类风湿性关 节炎时应当从整体出发,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准 确的辨证论治,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心主血脉,司 血 液 运 行。《景 岳 全 书 · 风 痹》中 说: “痹者闭也,以血气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普 济方》提到: “痹之为病,在骨则重不举,在脉则血凝不 流……”,脉 管 里 的 血 液 由 心 所 主,又 靠 心 气 之 推 动, 才能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以荣养周身,只有当心气旺盛
肾主骨,生髓,肾 虚 则 骨 髓 失 充,骨 质 不 坚。 因 类 风湿性关节炎 的 主 要 病 位 在 骨 及 关 节,《医 经 精 义》 云: “骨内有髓,骨者髓所生……肾藏精、精生髓、髓生 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 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又“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 阳”,故肾阴阳协调,平衡相济,肾精充实,才能保持人 体机能活动正常。《灵枢·五变》曰: “肾者水也,而生 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 病曰骨 痹。”若素体肾虚,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的肾 虚,导致真气虚衰,风寒湿三气易趁虚而入,肾为寒水 之经,寒湿之邪与肾同气相感,深袭入骨,痹阻经络,气 血不行,关节闭涩,且因肾为肝之母,筋骨失养,不能束 骨而利关节,容易发展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内经》所 谓: “骨痹不已,复感与邪,内舍于肾”,是指骨痹日久 不愈,肾气受损,又反复感受外邪而致肾气亏损而成肾 痹,出现“尻 以 代 踵,脊 以 代 头”。实 际 上,不 只 是 骨 痹,其他五体痹反复不愈,最终均可出现肾痹,亦所谓 “五脏之虚,穷必及肾”。王肯堂更明确指出: “痹病有 风、有湿、有寒、有热 …… 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正是 由于肾虚,肾的主骨功能失职,才使风寒湿侵袭人体发 为痹证。由此可见肾虚是痹证发生的重要原因。 3 从脾论治
YUAN Yong,FENG Zhicheng (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College,Haikou 570102,Hainan,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flexibl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tic methods reflects on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at is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applying the di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