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设计
曲轴轴系扭转振动等效模型
4
三、发动机曲轴轴系示意图
5
四、扭振模型等效公式
6
四、扭振模型等效公式
以上公式中,Jhub式为扭转减振器轮毂绕曲轴转动中心线的转动惯量, Jsegi为阶梯轴i绕曲轴转动中心线的转动惯量, Jmgi 为主轴颈i绕曲轴转动中心线 的转动惯量, Jwi为第i个曲柄臂绕曲轴转动中心线的转动惯量, Jcpi为第i个曲 柄销绕曲轴转动中心线的转动惯量, Jgear为齿轮绕曲轴转动中心线的转动惯量, Jcyli为第i缸活塞组件及其连杆等效转动惯量, Jfw为飞轮绕曲轴转动中心线的转 动惯量。个弹簧的扭转刚度如下
Ksegi为第i个阶梯轴扭转刚度, Kmji为第i个主轴颈扭转刚度, Kwi为第i个曲 柄臂的刚度, Cri为曲轴轴系的内阻尼, Coi为曲轴轴系的外阻尼。 安装曲轴扭转减振器的模型将再多等效一个惯量环、弹簧与阻尼。
7
曲轴轴系扭转振动模型
曲轴
飞轮
扭转减 振器
1
一、发动机曲轴轴系示意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二、曲轴轴系扭振模型等效原则
将发动机曲轴轴系简化为曲轴扭振模型时,每个部件等效为两个相同转 动惯量盘和一个弹簧,具体方法如下图。两个管两盘的转动惯量的和等于原 部件的转动惯量,弹簧的刚度等于原部件的扭转刚度。
3
三、曲轴轴系分割示意图与扭振模型
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设计
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设计1前言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传动系扭转振动是汽车的主要振动形式之一, 会直接影响到汽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和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一些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如轻量化、柴油发动机在轿车上的推广和低转速大扭矩发动机的应用等)使得限制扭振减振变得愈发困难。
传统的汽车扭振减振措施是在离合器从动盘上安装扭振减振器,简称CTD。
由于离合器从动盘受其空间尺寸的限制,弹性元件刚度大、减振器相对转角小、设计尺寸小,从而使得CTD振动传递率较大, 隔振效果很差,尤其是在低速区几乎没有明显的隔振作用。
由于自身的不足, CTD很难满足人们日渐提高的乘坐舒适性的要求, 最典型的取而代之的扭振减振器是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简称DMF)。
所说的DMF,就是将发动机飞轮分成两部分, 并在中间用扭转减振器连接。
这样, 扭转减振器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便可以布置在较大的空间内, 因此减振器相对转角较大, 可以将刚度设计得很小,发动机传递到变速箱上的扭振波动便被有效的隔离了。
1.2扭振减振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DMF扭转减振器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因为其克服了CTD 扭转减振器的不足之处, 因此有效地降低传动系的扭转振动, 使汽车的减振降噪技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984年,日本一家汽车公司在一款涡轮增压柴油机汽车上首次安装了DMF。
该公司装备的双质量飞轮扭振减振器基本沿用离合器从动盘式扭转减振器的形式,但是它的采用成为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发展史上的起点。
第二年底,德国宝马公司将DMF装备在宝马324D上, 该车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安静的柴油车。
随后,宝马公司推出的系列车型上相继采用DMF并获得用户的广泛认可。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外DMF研制的产品已基本趋于成熟,在期间有大量的专利产品和专业研究论文出现, DMF的产量也急剧增长。
在我国国内也颇为重视对DMF减振器的研究, 早在十年之前,一些高校、汽车公司以及科研单位就开始在DMF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这为DMF国产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汽车发动机曲轴减振器
硫化在轮毂7 ,另外一侧则硫化 上
1 . 惯性环 2 . 橡胶件 3 . 带轮
在惯性质量上,因此 ,图2 所示的
扭转减振 器为两级并联式扭转减振
器。
豳■窿
复』 虚
m件
维普资讯
间的连接为紧配合,两者组成一惯
维普资讯
■ 华南理工大学/ 上官文斌 杨 明生 一 宁波拓普减震 系统有限公 司/ 李耀龙
汽车发动机 曲轴减振器
汽车发动机曲轴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部件 ,它的制造工艺复杂,质 量要求高。当发动机工作时 ,曲轴 橡胶件2 同时承受扭转和径 向方向
传动件 ,橡胶件2 仅仅承受扭转方 向的动载荷 ,其橡胶的疲劳寿命较
为另一惯性质量 ,与橡胶件3 组成
一
新结构,以提高国产发动机 曲轴的 寿命和降低发动机的振动和噪声。
阶扭转减振器。橡胶件3 一侧 和8
单级的扭转减振器
图1 为两种常见结构形式的单
级扭转减振器,其中,图1的惯性 a 环同时兼做带轮1 ,因此图lq的 aa
图1 单级扭转减振器
( 具有单独的惯性环 b )
若干 复杂结 构形式的汽车发 动机 曲
轴减振器,希望国内的发动机生产 厂家在开发新机型时,应采用这些 具有良好减振性能的曲轴减振器的
个惯性环 ,与橡胶件8 组成一级
2
1
扭转减振器。摩擦环6 为由特氟 和5 龙材料制成的部件,因此带轮2 和 轮毂7 之问可以相互转动。惯性环4
图3 为三级的扭转减振器的结 构图。轮毂8 为扭转减振器与曲轴
的连接件。橡胶件2 和1的一侧 、6 0 与轮毂8 硫化在一起 ,另外一侧分 别与惯性环1 和1硫化在一起。 、5 1 摩擦环4 由特氟龙材料制成 ,因此
曲轴扭转减振器和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_
汽车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和主机厂的同步开发1. 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零部件1.1 附件驱动系统的零部件**1.1.1 曲轴系统扭转减振器、弯-扭复合减振器1.1.2 张紧轮1.1.3 发动机单向离合器(OAP)、单向离合器与去耦器(OAP1.1.4 惰轮1.2 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单级的扭转减振器(1/2)•单级的扭转减振器(2/2)1.1.1 曲轴系统扭转减振器、弯-扭复合减振器•**多级的扭转减振器(1/3)两级并联型扭转减振器•多级的扭转减振器(2/3)三级并联型扭转减振器•多级的扭转减振器(3/3)两级串联式扭转减振器•**硅油-橡胶复合扭转减振器•弯曲-扭转复合减振器•(1) 确定物理模型及其参数• (2) 计算原系统的固有频率-------计算结果-------频率(Hz)0 427 1116.4 1664.8 1988.1振型向量2.4272 -6.8280 6.0791 4.2696 -2.05142.4272 -5.6851 -0.8878 -6.6110 5.40382.4272 -3.5907 -6.8373 -0.6442 -6.77932.4272 -0.8952 -4.9509 6.9643 5.67462.4272 1.1336 0.4399 -0.2653 -0.1499• (3) 按照第一阶固有频率等效的原则确定等效系统1 dof 系统的转动惯量和刚度• (4) 进行扭转减振器惯性环的转动惯量、刚度和阻尼的匹配设计⎧μ= (转动惯量比值) I/d ⎪⎪pξ== (频率定调比) d⎪⎪p Ikd//IdI==cd2IdkIddIk⎨⎪ς(减振器阻尼系数比) ⎪d⎪⎪λ=ω(激振频率比) / p ⎩kndp=p1.1.1 曲轴系统扭转减振器的设计计算• (4) 进行扭转减振器惯性环的转动惯量、刚度和阻尼的匹配设计1018236 45420.00 0.25 0.50 0.75 1.00 1.25 1.50 1.75 2.0λ实际=0.04~0.07 2. 单级具有最优频率比和阻尼系数比(0.27) 3. 单级具有最优频率比和实际阻尼系数比 4.两级具有优化设计参数 5. 三级具有优化设计参数605040302010-200-1000100200300400500600700(a) 在发动机不同的转速时候,曲轴转角和气缸内压力的关系(b) 往复惯性质量,曲柄连杆的几何尺寸等。
发动机扭振减振器的结构优化
3 . 轮毂 内腔 结构优 化
对 轮 毂及 惯性 环 内 、外部 仿 形结 构进 行 更改 ,主 要是 采 用 力的分 解 原则 。在 力 的分 解 中 ,被 分 解的 那 个力 ( 合力 )是 实 际存 在的 ,有 对应 的 施 力物体 ,以
振器外环与轮毂之间采用一种三角形结构 ,在三角形
En
y
பைடு நூலகம்
■ 东风实业有限公 司/ 高子林
发动机扭振减振器的结构优化
圈压入轮毂 与惯性 环之 间,最后 形成减振 器。
发动 机 曲轴扭 振减 振 器是发 动机 的 重要零 部件 , 在汽 车行 驶过程 中起 到平 稳 降噪 的作用 。减振 器 在不 同环 境 、不 同速度 工作过 程 中 ,因变 载荷及 惯性 力的 作用 ,发 动机 曲轴 减振 器振 动较 大 ,中 间的阻尼 橡胶 圈容 易产 生撕 裂 、橡胶 圈脱 落及 失效现 象 ,致使 发动 机 无 法 正 常 工 作 。 本文 通 过 结 构 优 化 和 曲面 设 计 调 整 ,完 成 了发动 机橡 胶减振 器 的优化 改进 ,解 决 了现 有 内外 金属 件与 橡胶 件容 易脱离 的 问题 。改进 后 的发
拉 脱力 。
带轮分离,分别设计到惯性环和轮毂上,减小惯性环
惯量 ,增大 了轮 毂 外 圈设计 尺 寸 ,从 而提 高胶 圈和 内 外 圈的接 触 面积 ,大 幅 度提 高减 振 器静 转矩 。更 改后 的设 计在 试 验 中得 到可 靠性 验 证 ,完全 满 足发 动机 的
性 能要求 。
( b )改 进后 设计
( a )改进 前 设计
边 有较 长 的直 线接 触面 ,保 证减 振 器 内外 圈装 配后 达 到装 配尺寸及几 何公差要求 。
最新发动机曲轴溷联式扭转减振器
发动机曲轴溷联式扭转减振器摘要发动机的扭转振动严重影响了整车的舒适性。
本文基于多级并联和串联扭转减振器的设计背景,提出混联式曲轴扭转减振器的设计,对扭转减振器的优化方案做了介绍,建立了两种三级混联减振器的简化模型,运用MATLAB软件对其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并运用CATIA软件对其进行实体建模。
分析完扭转减振器的优化参数,结果表明本研究成果对曲轴扭转减振器的设计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发动机振动;曲轴扭转减振器;混联;优化AbstractThe Torsional Vibration (TV) of engine seriously affects the comfort of vehicl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parallel and serial multi-stage torsion damper design, the hybrid design of crankshaft Torsional Vibration Absorber (TVA) is propos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ptimization program of the TVA and establishes two simplified models of hybrid tri-mode TV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optimization parameters with MATLAB and modeling TVA with the CATIA. After analyzing optimization parameters of TVA,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sign of TVA.Keywords: engine vibration; torsional absorber; hybrid-mode; optimiz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概述 (1)1.1课题背景 (1)1.2国内外现状 (2)1.3课题主要内容 (4)2 扭转减振器介绍 (5)2.1扭转振动的控制方法 (5)2.2扭转减振器的种类 (6)2.3扭转减振器的结构 (8)2.3.1 单级扭转减振器 (9)2.3.2 多级并联式扭转减振器 (10)2.3.3 多级串联式扭转减振器 (11)2.3.4 硅油-橡胶复合式扭转减振器 (12)2.3.5 弯扭复合式减振器 (13)3 扭转减振器设计理论 (14)3.1动力吸振器设计原理 (15)3.2多级扭转减振器简化模型 (16)3.2.1 两级并联式扭转减振器的简化模型 (16)3.2.2 三级并联式扭转减振器的简化模型 (17)3.2.3 两级串联式扭转减振器的简化模型 (18)3.3三级混联式扭转减振器传递率的计算 (18)3.4多级扭转减振器参数的优化方法 (24)4 三级混联式扭转减振器计算及优化程序 (27)4.1参数计算及优化程序界面 (27)4.2三级混联式扭转减振器参数计算及优化 (29)4.3三级串并联扭转减振器的优化结果 (33)4.4三级扭转减振器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33)5 三级混联扭转减振器的建模 (36)5.1三级混联扭转减振器的建模 (36)5.2三级混联减振器的结构说明 (38)6 全文总结 (41)6.1主要结论 (41)6.2不足与展望 (41)致谢 (43)参考文献 (44)1 概述1.1 课题背景由于汽车工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因而被视为一个国家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汽车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
应用最优经典设计法设计曲轴扭转减振器
应用最优经典设计法设计曲轴扭转减振器
邓璘
【期刊名称】《机械设计与制造》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发动机曲轴系统的扭转振动是引发发动机振动造成断裂的重要因素,以某30T工程车辆直列四缸发动机曲轴轴系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曲轴轴系的ANSYS有限单元模型,基于模型分析轴系的扭转振动的固有振动和强迫振动特性,获得常用转速范围内的主谐次与次主谐次及对应发动机转速,结合最优经典设计方法对曲轴扭转减振器的参数进行设计,基于有限单元模型验证不同工况下减振器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所设计减振器减振效果良好,为同类车辆发动机曲轴系统的扭转振动分析、扭转减振器的设计及分析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265-268)
【作者】邓璘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6;U463.4
【相关文献】
1.发动机曲轴多级橡胶阻尼式扭转减振器的设计 [J], 上官文斌;牛立志;黄兴
2.发动机曲轴二级并联橡胶扭转减振器优化设计 [J], 王红云;蔡锐彬;上官文斌
3.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设计 [J],
4.基于发动机曲轴轴系激振力矩减振器设计分析 [J], 吴卫东;于国庆
5.应用5种被动动力减振器时高层建筑侧移-扭转脉动风振反应控制优化设计的统一公式 [J], 瞿伟廉;Chang C C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动机曲轴多级橡胶阻尼式扭转减振器的设计
[摘要 ] 介绍了发动机曲轴系统中应用的多级橡胶阻尼式减振器的结构 ,提出了各级减振器设计参数的优化 方法 。计算结果表明 ,多级扭转减振器可以较好地控制发动机曲轴的扭振 。
关键词 :多级橡胶减振器 ;曲轴扭转振动 ;设计方法
Design of M ulti2rubber2element Torsional V ibration Dampers for Engine Crankshaft
…
-
λ2μ 11
λ21
0
0
-
λ2μ 22
…
0
0
λ22
0
0…
-
λ2μ nn
0
0
-
λ2 n
0
0
0
λ2 n
F ( ωj )
=
M0 k
f1
( ωj )
,
0,
0,
……,
0
T
式中 f1 ( ωj ) = f ( 。
曲轴和减振器各级惯性质量的角位移可由下式
解式 (5)得到 ,表 1 中给出了优化的参数 。对比曲
线 2和 5,三级扭转减振器对曲轴扭振的减振效果
和具有最优设计参数的单级扭转减振器时对曲轴扭
振减振的效果接近 。
· 994 ·
汽 车 工 程
2007年 (第 29卷 )第 11期
表 1 扭转减振器的设计参数
扭转减振器类型 最优参数单级 最优频率比和实际 阻尼系数比单级
Keywords: M ulti2rubber2elem en t dam per; Crankshaft torsiona l v ibra tion; D esign m ethod
前言
减少发动机曲轴扭振的常用方法是在曲轴前端 安装扭转减振器 。这种减振器在曲轴系统中的匹配 设计是基于动力吸振器的设计理论 。对于单级的减 振器 (只具有一个惯性质量 ) ,已有较为成熟的设计 理论与计算方法 [ 1 ] 。在轿车发动机曲轴系统中广 泛使用的橡胶阻尼式减振器的阻尼值偏小 ,达不到 最优设计阻尼系数比的要求 。硅油或硅油 橡胶式 阻尼减振器 ,可以提供较大的阻尼而满足设计的最 优阻尼 ,但其制造工艺复杂 ,成本相对较高 。为降低 成本 ,在轿车发动机的曲轴扭振减振系统中 ,一般采 用橡胶阻尼式减振器 。随着轿车发动机的轻量化和 大功率化 ,单级橡胶阻尼式减振器的减振效果已满 足不了曲轴系统扭转振动控制的要求 ,目前在一些 轿车发动机上已经采用了多级的橡胶阻尼式减振 器 ,即多级动力吸振器 。
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设计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arts0引言众所周知,传统的曲轴扭振减振器的设计方案以及所需的设计手段和材料,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来完成,此外,要通过多次的重复实验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显而易见,传统的曲轴扭振减振器的设计已经不再满足人们目前的需求,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的设计方案出来。
1对曲轴扭振减振器的概述1.1什么是曲轴扭振减振器每当汽车发动机开始工作的时候,曲轴便会开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产生转矩作用,而各个曲拐之间发生周期性相对扭转的现象就被称为扭转振动,简称扭转。
曲轴作为汽车发动机不可缺少的零件之一,它的作用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于曲轴扭振减振器的选择要格外谨慎。
对于扭振而言,由于它自身的特点,每当发动机转矩的变化频率与曲轴扭转自振频率相同或者成整数倍时,就会发生共振,而如果共振时扭振幅度和频率增强是,很可能会出现曲轴断裂的结果。
因此,要在保证曲轴不能断裂,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消减曲轴的扭振,此时就需要曲轴扭振减振器来达到这个目的。
1.2扭振减振器的作用及分类扭振减振器根据主要功能和特性可以分为动力减振器、阻尼减振器、复合减振器三大类。
动力减振器如其名,主要是依靠它的动力特性来改变曲轴扭振的幅度,从而达到降振的效果。
阻尼减振器是借用了固体的摩擦和液体的黏性来阻尼力矩输入系统的振动能力,从而来降低曲轴扭振频率,比如常用的橡胶减振器和硅油减振器。
而复合减振器是现在最为主要的减振器,它不仅可以降低频率还能降低幅度。
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其发动机也逐渐向轻量化和大功率化方面靠近,以往的减振器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汽车发动机的需求了,而复合减振器可以较好地达到这个要求。
汽车发动机曲轴需要扭振减振器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减少汽车整体的振动和噪音,给开车人营造一个良好的行驶环境,还可以降低曲轴扭振的频率和幅度,删减扭矩波动。
除此之外,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曲轴的寿命,减少耗损。
曲轴扭转减振器原理
曲轴扭转减振器原理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振动,使曲轴与连杆的连接轴颈与连杆轴瓦之间产生磨损和间隙,这种磨损和间隙又使曲轴受到一种不平衡力矩的作用,引起振动。
因此,当汽车行驶速度越快时,这种不平衡力矩越大。
为了使这一不平衡力矩最小化,就必须在曲轴上设置扭转减振器。
曲轴扭转减振器的作用是:在曲轴和连杆之间安装了一个弹性元件,在产生扭转振动时产生阻尼作用;同时在发动机与车轮之间安装一个阻尼元件,在产生振动时起到隔震作用。
减振器的阻尼力等于车轮和发动机之间的弹性连接处的横向刚度系数乘以其质量(或弹簧质量)。
扭转减振器一般都采用弹性元件,也有采用金属阻尼器的。
在实际应用中,要使曲轴的扭转振动最小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保证发动机和车轮之间具有足够大的横向刚度系数。
2.为了防止曲轴因受到不平衡力矩而引起严重磨损和变形,必须在曲轴和车轮之间安装一个阻尼元件。
—— 1 —1 —。
曲轴扭转减振器分析与设计
IV
1 概述
1.1 课题背景
由于汽车工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因而被视为一个国家工业和经济发展水 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汽车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 。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对汽车 舒适性、安全性等性能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为了提高汽车舒适性,减轻汽车 的振动,首先要找到汽车的振源,汽车是多自由度的振动体,并受到各种振源的作 用而发生振动,发动机就是振源之一。 当发动机工作时,曲轴在周期性变化的转矩作用下,各曲拐之间发生周期性相 对扭转的现象称为扭转振动,简称扭振 [1] 。发动机的振动关系到它的寿命、工作效 率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曲轴系统的振动是引发内燃机振动的重要因素。由于曲轴 上作用有大小、方向都周期性变化的切向和法向作用力 , 曲轴轴系将会同时产生弯 曲振动和扭转振动。 因为内燃机曲轴一般均采用全支承结构 , 弯曲刚度较大 , 所以其 弯曲振动的自然频率较高。虽然弯曲振动不会在内燃机工作转速范围内产生共振 , 但它会引起配套轴系和机体其它部件的振动 , 是内燃机的主要噪声源。对扭转振动 而言 , 由于曲轴较长 , 扭转刚度较小 , 而且曲轴轴系的转动惯量又较大 , 故曲轴扭振 的频率较低 , 在内燃机工作转速范围内容易产生共振 , 当发动机转矩的变化频率与曲 轴扭转的自振频率相同或成整数倍时,就会发生共振。共振时扭转振幅增大,并导 致传动机构磨损加剧,发动机功率下降,甚至使曲轴断裂。曲轴作为内燃机中主要 的运动部件之一, 它的强度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燃机的可靠性。 因此 , 扭 转振动是内燃机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 如何降低曲轴的振动是发动机曲轴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消减曲轴的扭转 振动,现在汽车发动机多在扭转振幅最大的曲轴前端装置扭转减振器,目前在汽车 发动机曲轴系统中广泛采用的是橡胶阻尼式扭转减振器 (图 1.1),有效地改善了发动 机曲轴系统的扭振特性,降低了扭振幅值。
轿车驱动轴扭转动力减震器的设计
轿车驱动轴扭摆动力减震器的设计(华福林编写)在开发新款小轿车的过程中,传动系共振问题往往会给设计师们带来困扰。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改变现有结构参数很困难时,设计师别无选择只好求助于扭摆动力减震器,借以消除或减轻传动系共振对汽车带来的负面影响。
传动系共振往往发生在发动机某个转速范围内,扭摆动力减震器的工作原理就是要在此共振转速下产生相反的振动力(相位差180度)来抵消或衰减共振力。
解决问题的方法可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来确定动力减震器的参数拟或通过实验法来实现。
本文着重从理论分析和计算入手。
A.橡胶扭摆式动力减震器的理论分析A-1 首先要建立传动系的力学模型:为简化分析起见,将轿车传动系统简化为双扭摆模型,即将离合器、变速驱动箱、驱动轴、车轮及整车简化为一单扭摆,在此基础上加上动力减震器成为双扭摆。
该模型基本反映了系统的扭振特性(见图1及图2)。
图1图2式中:Jd 动力减震器质量的转动惯量Jt 自变速驱动箱输出端至车轮各旋转件的总转动惯量和整车平移质量转换到驱动轴上的当量转动惯量之和Kd 动力减震器的橡胶件的扭转角刚度 Kt 驱动轴的当量扭转角刚度Cd 动力减震器的橡胶件的线性阻尼A-2 第二步,我们要建立数学模型以确定减震器的三个基本参数,即减震器的惯性元件的转动惯量J d ;弹性元件(橡胶件)的刚度k d ;以及阻尼C d 。
图2所显示的双扭摆模型实际上是在驱动轴上强迫振动的力学模型,系统的激振力通过发动机输给驱动轴的。
假定它是在等速情况下,而且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输出扭矩ti e eM ϖ。
因此可将该系统简化为线性强迫振动系统。
该系统的数学模型为:t i et d t t d d d t d t t t d d d t d d d dd e M k k k C C J k k C C J ϖθθθθθθθθθθ=-++-+=-+-+)(0 (1) 由常微分方程理论得知该方程组的解为:⎢⎣⎡==t i d dti t t e e ϖϖφθφθ (2) θe 和θd 为复数振幅,分别将它们和它们的一、二阶导数(3)代入式(1)中⎢⎢⎣⎡-=-=⎢⎢⎣⎡==d dt t d dt t i i θϖθθϖθϖθθϖθθ22 (3)得:⎢⎣⎡=+-++-=+-+-+0)()()()(22d d d d t d de d d d t d t d t iC J k iC k M iC k iC J k k φϖϖφϖφϖφϖϖ (4)解的复数振幅为⎢⎢⎢⎢⎣⎡+-+---+=+-+---+-=)]([))(()]([))((222222222d t t d d d d d t t d de d d t t d d d d d t t d d d e t J J k iC J k J k J k iC k M J J k iC J k J k J k iC J k M ϖϖϖϖϖϖφϖϖϖϖϖϖϖφ 由此可得传动系驱动轴上的实振幅A t22222222222)]([]))([()()(d t t d d d d d t t d d d et t J J k C J k J k J k C J k MA +-+---+-==ϖϖϖϖϖϖϖφ (5)B 讨论:B-1 当减震器阻尼C d 为零时:系统就变成无阻尼双扭摆系统,则式(5)可改写为(6)式: dt d t t d d d d t d d e t k k k J k J k J J J J k M A +++--=242)()(ϖϖϖ 。
扭转减振器的设计
扭转减振器的设计在行驶时,由于内燃机的工作特性会产生周期性的扭转振动,如果传动系发生扭转共振,将使传动件所受应力大大增加,而这一具有交变性质的应力会使零件的疲劳寿命急剧降低。
为了降低汽车传动系的振动,一般情况下会在传动系中串联一个弹性阻尼装置。
它就是扭转减振器。
标签:减震器;设计;扭转减振器本次设计中采用装在从动盘总成中的普通扭转减振器的布置形式进行设计。
设计方案为弹簧摩擦式减振器。
图1中所示为一带有扭转减振器的从动盘总成。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弹簧摩擦式减振器的结构。
由图可知,从动片3与从动盘毂4的连接方式,其实是依靠周向布置的减振弹簧弹性地连接起来的。
图中,从动盘毂以及从动盘片都在沿周向的相同位置开了长形窗口,每一个窗口中都放置一个减振弹簧8。
扭矩从从动片3向从动盘毂的传递必须经由减振弹簧的作用。
减振弹簧8的作用是有助于减小系统的扭转刚度,可以有效避免扭矩传递过程中的刚性冲击。
同时,弹簧的阻尼特性可以避免传动系产生共振。
而从动片与从动盘毂之间的阻尼片则更好的发挥其阻尼特性,抑制可能出现的共振现象。
因为在产生扭转振动时,从动片、从动盘毂、阻尼片等元件之间会产生相对的移动,而阻尼片的阻尼特性会大大削弱这种移动的振幅。
在弹簧摩擦式减振器中,限位销9不仅起到连接从动盘毂与减振盘的作用,同时能够限制从动片与从动盘毂之间的相对转动在最大允许范围之内,以此防止弹簧的变形过大而过早的损坏。
1 减振器参数计算扭转减振器的极限转矩Tj扭转减振器的极限转矩指的是,当减振器在消除了限位销与从动盘毂缺口之间的间隙时,减振器所能传递的最大转矩。
它规定了减振器起作用的转矩上限。
极限转矩一般不会超过发动机转矩的两倍,可取Tj=Tmax+ΔTj=(1.2~1.4)Temax对于本次设计取极限转矩为Tj=1.4Te max=1.4×179=250.6N≈251N·m扭转减振器的角刚度Ca,扭转减振器的角刚度是指,离合器从动片相对于其从动盘毂转单位角度所需的转矩值。
02-发动机曲轴减振轮设计_上汽通用五菱梁静强
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分析梁静强(上汽通用五菱技术中心CAE科,中国广西柳州市河西路18号)摘要:本文结合有限元分析思路,将曲轴扭振系统简化成只有转动惯量而无弹性的惯性盘和只有扭转刚度而无惯量的轴段所组成的当量系统,在传统曲轴橡胶扭转振动减振器的设计思路上,借助AVL EXCITE Designer软件对曲轴的扭振进行分析计算,并设计扭转减振器。
关键词:扭振,扭转减振器,转动惯量,扭转刚度,阻尼关键软件:Excite Designer1. 前言汽车发动机是车体产生振动的主要内在来源,减轻汽车发动机本身的振动也因此就是一种主动减振措施。
发动机的扭转振动不但能引起间隙撞击而产生冲击振动,它更是导致转轴破坏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一个性能良好的减振轮是非常重要的。
对减振轮的设计主要就是确定减振轮的三个主要参数,他们分别是转动惯量、刚度以及阻尼。
任一参数的改变均会改变曲轴的扭振特性,因此对减振轮的设计也就是选定最佳的参数。
由于在设计减振轮时,转动惯量一般已经确定,而阻尼对扭振的影响较小,因此在设计中,主要是对刚度进行选取。
减振轮有分橡胶扭振减振器和硅油扭振减振器,本文所设计的为橡胶扭振减振器。
2. 减振器的工作原理振器壳体与曲轴连接,减振器壳体与扭转振动惯性质量粘结在硫化橡胶层上。
发动机工作时,减振器壳体与曲轴一起振动,由于惯性质量滞后于减振器壳体,因而在两者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使橡胶层来回揉搓,振动能量被橡胶的内摩擦阻尼吸收,从而使曲轴的扭振得以消减。
3.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振系统与减振器构成两自由度受迫振动系统,其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I1、K1、C1为主振系统(简化后的曲轴系统)的质量、弹簧刚度和阻尼系数,I2、K2为减振器的质量,弹簧刚度和阻尼系数,1sinM tω为作用在主振系统上的激振力。
图1该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为:1sin 10111112210221122220M t I C C K K K I C C K K ωϕϕϕϕϕϕ−+−⎧⎫⎛⎞⎧⎫⎛⎞⎧⎫⎛⎞⎧⎫++=⎨⎬⎨⎬⎨⎬⎨⎬⎜⎟⎜⎟⎜⎟−−⎝⎠⎩⎭⎝⎠⎩⎭⎝⎠⎩⎭⎩⎭&&&&&& 3-1 设其稳态响应为:()1122i t X M eX M ωϕ−⎧⎫⎧⎫=⎨⎬⎨⎬⎩⎭⎩⎭3-2 将式3-2代入式3-1,以无量纲形式表示时,可以得到以下结果:3-3式中:1ω=2ω=,11st M X K =,21M M μ=,21ωαω=,1ωλω=,1122C M ξω= 4. 曲轴系统的简化可将实际的曲轴系统简化成如图2所示的只有惯量而无弹性的惯性盘和只有柔度而无惯量的轴段所组成的当量系统。
(完整word版)扭转减震器设计
1绪论1.1 引言由发动机传到汽车传动系统中的转矩是周期性地不断变化的,因此使传动系统产生扭转振动。
如果这一振动频率和传动系统固有频率相重合,就将发生共振,从而对传动系统中零件的寿命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不分离离合器的情况下进行紧急制动或者进行猛烈结合离合器时,在瞬间内将对传动系统的零件产生极大地冲击载荷,从而缩短零件的使用寿命。
为此,为了避免共振和缓和传动系统所受的冲击载荷,在汽车离合器中设置了扭转减振器。
扭转减振器主要由弹性元件(减振弹簧或橡胶)和阻尼元件(阻尼片)等组成。
弹性元件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传动系的首端扭转刚度,从而降低传动系扭转系统的某阶(通常为三阶)固有频率,改变系统的固有振型,使之尽可能避开由发动机转矩主谐量激励引起的共振;阻尼元件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地耗散振动能量。
1.2扭转减振器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在享受着汽车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对汽车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离合器作为汽车上一个必不可少的部件,除了能通断动力传动以外,还有减振调频的功能,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汽车传动系中的扭转振动将加大传动系零部件如轴、轴承、齿轮、壳体等的载荷,提高车厢内的噪声水平,降低汽车的行驶舒适性,汽车传动系的振动也是导致整车振动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我国因运输车辆的振动使包装不妥的产品受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年达数亿元。
同时由于轿车、客运车市场的发展,对汽车平顺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振动使乘客产生不舒适的感觉,使驾驶者易疲劳降低了安全性,也使汽车零部件因振动而减少寿命,甚至使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变差【1】。
因此,需要分析研究汽离合器在汽车传动系统中的作用,建立传动系的振动模型,找出离合器最优工作状态和最优参数,为改善传动系的扭转振动状况找到一些新思路,为厂家研究开发新型离合器提供理论依据。
现今所用的盘片式离合器的先驱的多片盘式离合器,它是直到1925年以后才出现的。
多片离合器最主要的优点是,在汽车起步时离合器的接合比较平顺,无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言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传动系扭转振动是汽车的主要振动形式之一, 会直接影响到汽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和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一些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如轻量化、柴油发动机在轿车上的推广和低转速大扭矩发动机的应用等)使得限制扭振减振变得愈发困难。
传统的汽车扭振减振措施是在离合器从动盘上安装扭振减振器,简称CTD。
由于离合器从动盘受其空间尺寸的限制,弹性元件刚度大、减振器相对转角小、设计尺寸小,从而使得CTD振动传递率较大, 隔振效果很差,尤其是在低速区几乎没有明显的隔振作用。
由于自身的不足, CTD很难满足人们日渐提高的乘坐舒适性的要求, 最典型的取而代之的扭振减振器是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简称DMF)。
所说的DMF,就是将发动机飞轮分成两部分, 并在中间用扭转减振器连接。
这样, 扭转减振器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便可以布置在较大的空间内, 因此减振器相对转角较大, 可以将刚度设计得很小,发动机传递到变速箱上的扭振波动便被有效的隔离了。
1.2扭振减振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DMF扭转减振器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因为其克服了CTD扭转减振器的不足之处, 因此有效地降低传动系的扭转振动, 使汽车的减振降噪技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984年,日本一家汽车公司在一款涡轮增压柴油机汽车上首次安装了DMF。
该公司装备的双质量飞轮扭振减振器基本沿用离合器从动盘式扭转减振器的形式,但是它的采用成为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发展史上的起点。
第二年底,德国宝马公司将DMF装备在宝马324D上, 该车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安静的柴油车。
随后,宝马公司推出的系列车型上相继采用DMF并获得用户的广泛认可。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外DMF研制的产品已基本趋于成熟,在期间有大量的专利产品和专业研究论文出现, DMF的产量也急剧增长。
在我国国内也颇为重视对DMF减振器的研究, 早在十年之前,一些高校、汽车公司以及科研单位就开始在DMF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这为DMF国产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为DMF对平衡精度要求较高的原因,各零件的配合精度、同轴度及尺寸公差要求较为严格,但是受制造加工水平和一些关键工序的限制,迄今为止DMF在国内还没有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现在被装配于国内中高档轿车的DMF,几乎都是从国外进口。
1.3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对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做了以下研究:1)分析了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转动惯量、扭转刚度及阻尼等系统参数对减振性能的影响。
2)建立了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等效阻尼的解析表达式,就怠速工况与行驶工况下动力传动系统的特性构建了相应的等效力学模型。
3)对扭振固有特性进行了分析,并设计此减振器。
2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1基本结构双质量飞轮式减振器突破了传统离合器从动盘式减振器的空间布局形式,将扭振减振器从空间尺寸局限性大的离合器从动盘处转移至发动机飞轮处,从而为减振器结构的改进提供了可行空间(图2.1)。
DMF的扭转弹簧可以获得较大的分布半径,增加减震器的工作转角,降低扭转刚度;还可以通过重新分配减振器两侧飞轮的转动惯量调整系统固有频率,这些都为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综合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2.1 双质量飞轮式减振器布局及结构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主要由第一飞轮、第二飞轮和两飞轮之间的减振器三部分组成。
带有启动齿圈的第一飞轮与发动机曲轴输出法兰盘相连接,第二飞轮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飞轮上,第二飞轮又安装有离合器壳、压盘等。
第一飞轮和第二飞轮之间的减振器是由弹性机构和阻尼机构组成,通过弹性机构的传动实现两飞轮的相对转动并传递扭矩,同时与阻尼机构一起缓冲减振降噪。
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就像一个低通机械滤波器一样, 它通过重新分配弹性机构两侧的转动惯量并引入阻尼元件和低刚度环节, 实现对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综合控制, 使得发动机扭矩波动对动力传动系的影响得到降低, 并将汽车扭振噪声减小的一定程度,因此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得到了改善。
减振器的主要结构特点在于其特殊的弹性机构,如图2.2。
该弹性机构由两个组合弹簧组成, 弹簧被布置在弹簧盖盘和第一飞轮形成的弹簧室内,并由驱动盘并联起来。
每一个组合弹簧都是由分布半径相同的4个直螺旋弹簧通过弹簧帽和滑块串联而成, 各个组合弹簧中对应零件有相同的结构参数和布置参数。
组合弹簧中的滑块和弹簧帽是弹性机构组件中的重要零件, 它们是组合弹簧的导向件和滑动支架, 同时也能起到限位的作用, 从而使得直螺旋弹簧沿圆周方向传递力成为可能, 这样每个组合弹簧便可以相当于一个长弧形弹簧。
弹簧帽和滑块是实现减振器弹性特性分级的必要条件,因为它们既可防止弹簧与第一质量直接接触, 又可限制每个弹簧的最大压缩量。
具体来说, 当减振器扭转角增大到使得第一级弹簧两侧的滑块和弹簧帽接触时, 这一级的弹簧便不再发生变形。
此时组合弹簧的总刚度由开始时所有弹簧的串联刚度转变成其余弹簧的串联刚度, 使得减振器总扭转刚度增大, 由此扭振减振器弹性特性的分级便实现了。
由此可知, 这种扭振减振器的弹性特性分级由各级弹簧的线刚度相对大小决定, 同时也由每个组合弹簧中相邻滑块间及滑块与弹簧帽间的初始间距决定。
这种特点与传统离合器从动盘减振器的弹性特性分级方式不同, 传统的减振器全部弹簧都是并联作用, 随着弹簧工作扭转角的增大, 逐步有更多弹簧开始参加工作, 从而实现分级特性。
图2.2 双质量飞轮式减振器内部结构示意图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有三级式非线性弹性特性。
第一级主要在发动机怠速时起作用; 第二级主要在发动机正常驱动的工况下起作用; 第三级则在发动机需要传递更大转矩时起作用。
该种扭振减振器能够同时很好地降低发动机启动以及熄火过程中的扭振和噪声。
为了使扭振减振器的工作耐久性得到保证, 应该使DMF中相对转动零件得到良好的润滑。
因为大量的热量会在离合器接合过程中产生, 从而造成DMF工作温度较高, 因此零件的润滑要用耐高温润滑脂。
DMF第二质量与弹簧盖盘之间留有一定间隙, 用以保证DMF散热。
DMF第一质量和弹簧盖盘形成的弹簧室需要良好的密封,因为其中充满了润滑脂。
DMF 第一质量和第二质量之间的滚动轴承要求具有良好的隔热性, 同时还有间隙配合的设计要求。
2.2 工作原理DMF 通过合理改变扭转减振器两侧转动惯量的分配、合理设计扭转减振器弹簧的扭转刚度、增大减振器的工作扭转角度等措施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
在怠速工况下,DMF 应使系统扭振共振转速与发动机怠速转速远离并降低系统的扭振响应振幅,从而使得怠速噪声得到消减;在行驶工况下,将通常由发动机输出转速波动的主谐量激发的扭振共振固有模态频率移出常用转速区,并进一步改善系统固有扭振特性,消减发动机转速波动激励的传动系扭振(由扭振减振器惯量参数和阻尼参数共同调谐实现)。
这使DMF 对扭转振动的综合控制能力优于离合器从动盘式减振器。
从图2.2可以看出,双质量飞轮几乎使发动机曲轴的扭转振动完全与变速器隔离了,从而降低了传动系统的扭振,消除了变速箱中的噪声,提高了汽车乘坐的舒适性。
2.3 影响DMF 性能的主要参数2.3.1 转动惯量的配置转动惯量设计时,应首先遵循双质量飞轮减振器总转动惯量与原飞轮总成的转动惯量相等的原则,以保证发动机运转的平稳性。
其次,合理分配减振器两侧的转动惯量使系统固有频率调整到隔振区(即频率比2>λ),隔离发动机的扭振(图2.3)。
尽管频率比λ的增加有助于隔振,但并非λ值取的越大越好,在5>λ以后传递率几乎水平,通常选取λ值在5~5.2之间隔振效果就足够了。
图2.3 强迫振动幅频特性曲线固有频率的调整首先要建立动力系统的简化模型,DMF 扭转刚度在传动系统中最低,故可以以减振器为界,将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简化为发动机—变速器的二自由度模型进行初步设计。
计算得到二自由度系统扭转振动的固有频率:2121/)(I I I I k n +=ω ( 2.1)式中,K 为减振器的扭转刚度,I 1为发动机一侧的转动惯量,I 2为变速器一侧的转动惯量。
由(2.1)式可知,当减速器扭转刚度K 一定时,系统的扭振固有频率n ω主要由扭振减振器两侧的转动惯量大小决定。
研究表明,当两飞轮转动惯量比调整到0.7~1.4之间比较合适。
2.3.2 多级刚度参数设计减振器扭转刚度与飞轮的转动惯量是调节动力传动系统固有特性的主要参数。
对于刚度特性而言,在满足传递发动机转矩和将系统固有频率移出常用转速区的条件下,应选用较小的扭转刚度,这样有利于衰减动力传动系统中的扭转振动,减小扭振幅值,降低噪声。
怠速工况时减振器第一级刚度起作用,第一级刚度的临界扭矩M 1可根据试验测得的发动机怠速扭矩确定。
第二级刚度用于行驶工况,由于汽车正常行驶时发动机负荷约为(50%-70%)M emax ,因此第二级的临界扭矩M 2可取(1.0-1.2)M emax 。
第三极刚度是为缓和非稳定工况下传动系的扭转冲击载荷而设计的,通常轿车和轻型车的极限工作扭矩M 3的选取范围为(1.20~1.75)M emax 。
各级刚度所对应的临界扭转角度可根据滑块、弹簧帽的结构尺寸以及组合弹簧的刚度公式计算确定。
2.3.3阻尼参数设计发动机在起动和熄火时,都要经过共振转速区,需要多大阻尼才能有效降低共振幅值;而正常行驶时系统处于隔振区这时阻尼要小,若选用大阻尼反而会增加振动幅值,不利于隔振。
为使减振器能够很好的满足传动系统减振和隔振两方面的需求,初步设计时,阻尼比ξ选在0.25-0.5的范围内。
2.4 引入摩擦的双质量飞轮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不失一般性,为便于分析,Oxy 坐标系建立在初级飞轮1上其转动方向如图2.4所示。
由于弹簧座与第二飞轮内壁及第二飞轮外侧的摩擦力随相对扭转角α增大以及减小,其摩擦力方向发生变化,因此使得弹簧座与第一、二飞轮的全反力F 1和F 2的大小和方向亦发生相应改变,从而对第二飞轮产生的转矩也不相同。
图2.4a 、2.4b 分别表明了在相同弹簧力F Q 的条件下,当α增大或具有增大趋势和α减小或具有减小趋势时作用力与力臂的不同。
在图2.3a 中,p 1、p 2为正压力,21ϕϕ、为摩擦角,21ψψ、分别为全反力F 1与弹簧力F Q 和全反力F 2作用线的夹角,εL 为坐标系原点到全反力F 2的力臂.图2.4 引入摩擦的力与力臂2.5 引入摩擦的双质量飞轮转矩特性分析模型与求解图2.5 周向短弹簧型双质量飞轮减振器结构参数如图2.5所示为双质量飞轮式减振器的结构参数。
图2.5中,当第一飞轮的相对扭转角θα=,刚好碰到弹簧座,θ为空转时候的双质量飞轮角度,第二飞轮半径为R 1,弹簧的分布半径为R 2,γ为第二飞轮顶角,第二飞轮与弹簧座相接触的工作段为圆心在原点O 的圆弧,第二飞轮与弹簧座相接触的工作段A'为直线,弹簧座对弹簧的两个支撑点为B 、D ,β=∠DOY ,由于弹簧长度比较短,其工作行程可近似看做为一个直弹簧,设B 、D 间初始长度为L 0,其对应的最初的张开角度为0α2sin 200αR L = (2.2)2.5.1 弹簧座和飞轮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图2.6所示,设与第二飞轮接触的是弹簧座C 点,第二飞轮的顶点A 与C 点的距离L AC =b ,减振器的两飞轮转过相对扭转角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