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术语的翻译与法律概念的解释
法律术语的翻译-普通法
法律术语的翻译-普通法泛瑞翻译在一个法律体系中,术语是构建这个体系的基础。
由于法律文本的特殊社会功能,法律翻译必须要保证其准确性和严谨性,其前提就是要保证术语翻译的准确与严谨。
因此,在法律翻译中,对术语进行准确的转换是保证法律文本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基础。
从总体上讲,我国当代的法律体系是从西方移植的产物。
法律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我国法律的发展。
在我国进行法律翻译的初期(1840年左右),对源于外来语言的法律术语的翻译,其困难是今人难以想象的。
时至今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的发展,中国法律的发展为法律术语的翻译提供了各种良好的条件,各种资料(包括法律译著和法律词典)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随着我国学者对国外法律研究的深入,一般常见的法律术语都得到了较好的翻译,并为法律界所广泛接受。
对于初学法律翻译的学生而言,也可以通过各种法律辞典(比如《元照英美法词典》)解决大多数法律术语的翻译问题,在宏观层面上了解法律术语的含义。
上一课在论述法律词汇的特点时,已经或多或少地提及了法律英语术语的汉语译名的翻译。
本课并不准备泛泛地探讨法律术语翻译的一般方法,因为绝大多数术语的翻译问题都可以通过权威的英汉、汉英法律词典解决。
但是,在术语翻译和学习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个别术语的翻泽和使用仍存在不当或者错误。
本课将重点通过对若干术语的分析,从文化和功能两个视角分析不当或者错误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例1 :common law在中国法学界,common law已经被约定俗成地翻译为“普通法”。
尽管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陈忠诚教授主张将common law翻译为“共同法”,台湾东吴大学潘维大教授主张将commom law翻译为“习惯法”,但国内的法律词典、法学译著一般还是将该术语翻译为“普通法”,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普通法”的译名已经被广泛的接受。
“普通法”的译名被广泛接受,并不意味着common law所代表的法律文化已经被使用这一术语的法律人所完全了解。
几个法律术语的翻译
几个法律术语的翻译————————————————————————————————作者: ————————————————————————————————日期:ﻩ几个法律术语的翻译1.contract,现在多译为“合同”,我以为不分场合、不分情况一律译为“合同”是不妥的。
因为我们中国人看见“合同”一词就想到一个书面的、写成一条一条的文件,可是contract一词的含义范围却要广泛得多。
contract不限于书面的文件,口头上也可订co ntract,打电话也可以订contract,甚至于不说话也能订contract,例如在报摊上付钱买份晚报或买票搭乘公共汽车。
contract就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只有较重要的contract 才采取书面形式。
所以一般的、泛指的contract应当译“契约”,例如law of contrac t应当译“契约法”,较重要的、书面的contract才译“合同”,例如contract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of goods可以译“国际售货合同”。
2.intellectual property,不知道当初为何译成“知识产权”,以后竟然以讹传讹广泛沿用至今,而且订入法律,实在可叹!这个词组不论按字面上译、按含义译都不能译“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一词根本没有“知识”的意思,它与“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作为名词intellectual指“知识分子”,但是在intellectualproperty词组中intellec tual显然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何况“知识分子”与“知识”并不能划等号,即使退一万步对号入座地硬译,也只能译“知识分子产权”而不能译“知识产权”。
当然,译“知识分子产权”也是错的。
从含义上看,何谓intellectual property?它是指对于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产品或智力成果的权利,主要包括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所以应该译为“智力产权”。
民法典术语双语
民法典术语双语民法典是我国现行的基本民事法律,其术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民法典中的一些术语及其英文翻译。
一、自然人与法人自然人:natural person自然人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人,即我们所说的“个人”。
自然人是一种法律主体,具有民事权利和义务能力。
法人:legal person法人是指按照法律规定成立,经国家机关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承担民事权利和义务能力的组织或者单位。
法人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等。
二、民事权利和义务民事权利:civil rights民事权利是指自然人、法人依法享有的、与人身、财产和其他利益有关的权益。
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委托权、知识产权等。
民事义务:civil obligations民事义务是指自然人、法人依法应当履行的、与人身、财产和其他利益有关的义务。
民事义务包括合同义务、侵权责任、不当得利返还义务等。
三、合同合同:contract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
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建立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合同实施可以实现当事人的法律权益。
四、侵权责任侵权责任:tort liability侵权责任是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侵权行为主要包括损害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包括人格权、名誉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
五、保护措施保护措施:protective measures保护措施是指法院、行政机关等根据法律规定,为了保护民事权利和公共利益所采取的强制措施。
比如强制执行、查封、拍卖等。
六、互联网互联网:Internet互联网是由全球多个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信息交流系统。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民事法律中,涉及到互联网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增多。
以上是民法典术语的一些双语表述,这些术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可能遇到,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和翻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民法典,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术语翻译
法律术语翻译探讨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对外法律文化交流的增多,法律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翻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律术语翻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篇法律文件翻译质量的高低。
然而,对法律翻译工作者而言,法律术语的翻译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本文从法律术语的特点入手,指出了法律术语翻译中的困难,并从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角度探讨了法律术语翻译的原则与对策。
关键词:法律术语;翻译原则;功能对应词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1-021.引言法律术语翻译是法律翻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律术语翻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篇法律文件翻译质量的高低。
如果法律术语翻译错了,很可能会造成误解,甚至酿成纠纷。
因此,对法律术语的翻译一定要慎之又慎。
2.法律术语的特点及其翻译中的困难法律术语是具有法学专门涵义的词语,其作用在于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一项被普遍接受的复杂的法律概念、学说或法则,使法律工作者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它是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法律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特色。
若非法律专业人士,或者没有相关法律背景知识,我们对法律语言的理解很难做到完整、准确。
法律术语作为一种更精练的法律用语,理解起来更是颇费周折。
很多情况下,法律术语虽然用的是日常语言,但却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例如:”power of attorney”,有人直译为“律师的权利”或“律师的力量”,这是错误的,应译为“授权委托书”。
又如”necessity”,在一般的日常英语中,人们将它翻译成“必要性,需要或必需品”,但作为法律术语,它则表示一种可以免除或减轻责任的违法阻却事由,即“紧急避险”。
像这样的法律术语在法律语言中大量存在。
这无疑给法律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此外,法律术语还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
法律术语的英汉翻译策略
法律术语的英汉翻译策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法律术语的英汉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准确的法律术语翻译有助于确保法律文件的准确理解和执行,进而维护法律权益和促进国际合作。
以下是一些在翻译法律术语时可以采用的重要策略。
专业化翻译对于法律领域的翻译,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以准确传达法律概念。
因此,在进行法律翻译之前,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深入理解,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词义准确在法律翻译中,每个单词都可能影响一整段文字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的词义,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如果遇到不确定的词汇,应借助专业词典、网络工具或其他资源进行查询。
语境考虑在翻译法律文件时,语境是决定词义的关键因素。
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义。
遵循惯例在法律翻译中,有些术语有固定的英文表达方式,应遵循这些惯例,以确保译文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例如,“法人”通常翻译为“legal person”,“合同”通常翻译为“contract”。
语序调整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调整语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例如,在英语中,状语通常放在句首,而在汉语中,状语通常放在句中或句末。
术语统一在一份法律文件中,应确保同一术语使用统一的译法,以避免产生歧义。
如果遇到多种可能的译法,应与法律专家协商以确定最佳译法。
注重修辞法律文件需要具有权威性和庄重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修辞,使译文的语言风格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还应注意文体的选择,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法律术语的英汉翻译需要遵循专业化、准确性、语境化、惯例化、语序调整、术语统一和注重修辞等策略,以确保法律文件的准确理解和执行。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法律知识、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我们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法律翻译服务,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法律术语的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最全法律条款术语中英文专业词汇翻译
最全法律条款术语中英文专业词汇翻译法律条款术语在法律文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确理解和翻译这些专业词汇对于法律工作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最全的法律条款术语中英文专业词汇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常见的法律术语。
A- Agreement: 协议- Amendment: 修正案- Arbitration: 仲裁- Asset: 资产- Assignment: 转让B- Breach: 违约- Bail: 保释- Bankruptcy: 破产- Bylaws: 规章C- Consent: 同意- Confidentiality: 保密性- Consideration: 对价- Contract: 合同- Counterclaim: 反诉D- Damages: 损害赔偿- Deed: 契约- Defendant: 被告- Default: 违约- Dispute: 争议E- Enforcement: 执行- Exclusion: 排除- Estoppel: 拒绝接受反言- Evidence: 证据- Executor: 遗嘱执行人F- Force Majeure: 不可抗力- Fraud: 欺诈G- Guarantee: 保证- Governing Law: 管辖法律H- Indemnity: 赔偿- Injunction: 禁令- 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L- Lease: 租约- Liability: 责任- Litigation: 诉讼M- Merger: 合并- Mortgage: 抵押- Mutual Agreement: 相互协议N- Non-Disclosure Agreement (NDA): 保密协议- Notary Public: 公证人- Notice: 通知P- Partnership: 合伙- Plaintiff: 原告- Preliminary: 初步的- Privacy: 隐私- Property: 财产R- Ratify: 批准- Remedy: 补救措施- Representations and Warranties: 陈述和保证- Restrictive Covenant: 限制性条款- Retainer: 委托费S- Settlement: 结算- Statute: 法规- Subpoena: 传票- Successor: 继承人- Suspension: 暂停T- Termination: 终止- Tort: 侵权行为- Trademark: 商标- Trust: 信托U- Unilateral: 单方面的- Usury: 高利贷V- Validity: 有效性- Valuation: 评估W- Warranty: 保证- Will: 遗嘱以上是一份对于常见法律条款术语中英文专业词汇的翻译。
法律术语翻译常见法律术语的翻译技巧与译文示例
法律术语翻译常见法律术语的翻译技巧与译文示例法律术语翻译:常见法律术语的翻译技巧与译文示例在法律翻译领域,正确翻译法律术语至关重要。
准确的法律术语翻译可以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法律文书的合法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翻译法律术语的技巧,并提供一些常见法律术语的译文示例。
一、法律术语翻译的技巧1. 熟悉法律背景知识:了解法律体系和法律规定是进行法律翻译的基础。
熟悉相关法律背景知识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法律术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语言转换的准确性: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法律术语的翻译准确无误。
有时,一个术语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可能有不同的译法,译者需要灵活应对,并选择最合适的译文。
3. 保持一致性:在同一文档或法律文件中,对于相同的法律术语,应该保持一致的翻译。
这样可以避免产生歧义,并提高整体翻译的质量。
4. 精确表达:法律文件通常需要精确无误地表达法律意图。
在翻译术语时,要确保所使用的词语准确反映原文的含义,并符合法律上的要求。
二、常见法律术语的译文示例1. 合同(Contract):双方在法律上达成的一种权利和义务的约束关系。
译文示例:Agreement2. 诉讼(Litigation):通过法庭解决争议的法律程序。
译文示例:Litigation3. 责任(Liability):在法律上对某人或事物负有的法定义务。
译文示例:Liability4. 侵权(Infringement):违反他人权利的行为。
译文示例:Infringement5. 证据(Evidence):用于证明事实的材料或信息。
译文示例:Evidence6. 代理人(Agent):代表他人行事的人。
译文示例:Agent7. 审判(Trial):法庭根据法律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的过程。
译文示例:Trial8. 刑事犯罪(Criminal Offense):犯罪行为的类型,涉及对他人人身、财产等权益的侵害。
译文示例:Criminal Offense9. 民事诉讼(Civil Litigation):根据民事法律程序对民事纠纷进行解决的过程。
法律英语简介
法律英语简介法律英语指的是在法律领域使用的英语语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法律英语在法律实践和国际法律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简要介绍法律英语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法律界的应用。
一、概述法律英语是法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法律领域中英语的使用。
它包括了法律英语的词汇、短语、文法、语法以及法律文件的撰写和翻译等。
由于法律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术语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因此在使用英语进行法律交流时更需要准确性和精确性。
二、特点1. 专业术语:法律英语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
法律术语往往具有特定的定义和用法,因此在法律文件中使用正确的术语至关重要。
举例而言,"tort"(侵权行为)在法律英语中具有特定的含义,与一般意义上的"wrong"(错误)并不相同。
因此,对于专业术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是使用法律英语的基本要求。
2. 正式性和严谨性:在法律文件中,严谨性和正式性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文件的语言应当准确无误,并具有明确的表达意图。
任何模棱两可或有歧义的表达都可能导致法律争议。
3. 文体特点:法律文件通常使用正式的语言和句式。
长句子、被动语态、律师用语等都是法律英语的典型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法律文件在表达意思时更具法律条文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三、应用1. 法律文件的起草:法律英语在法律文书的起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律师需要使用准确的法律术语和严谨的语言来表达合同、协议、起诉状、诉讼材料等。
2. 法律翻译和口译: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法律翻译和口译扮演着关键角色。
法律英语的翻译需要专业性和准确性,以保证法律文件的无误理解。
3. 法律研究和学术交流:法律研究中的文献、论文和学术交流都需要使用法律英语。
在国际法律界,英语是通用语言,因此对于从事法律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人来说,掌握法律英语至关重要。
四、学习法律英语的重要性学习法律英语对于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法律英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术语,更加准确地表达法律意图,提高法律文书的质量。
法律英语专业术语的特点及翻译法
摘要:法律英语专业术语是最正式、最规范的法律语言。
具有专业性、严谨性、相对模糊性及对义性等特征。
在翻译法律英语专业术语时,应该灵活地采用直译、意译、使用内涵最接近的功能对等词、进行必要的解释、以及适度的增减词等方法,准确地传递原文中术语的意义。
了解及掌握法律英语专业术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对于我们从事法律文件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法律英语;专业术语;翻译法律英语是以英语为工具用以表述法律科学概念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使用的语言,是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
法律英语主要由法律术语、法律工作常用词语和民族共同语中的其他基本词和非基本词构成,而法律术语是其中的重要词汇成员。
专业术语的作用在于以最简洁的单词或词组叙述一项普遍接受的复杂的法律概念、学说或法则,使法律人能用较简洁的语言相互沟通,但是,因为每种法律评议的一套专用术语相对应的是一套法律概念系统,而且与其他词语相比,法律专用术语更能体现某一法律体系或体制的典型特征。
因此,在法律翻译中,研究专业术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非常重要。
一、法律英语专业术语的特征一般地说,法律英语专业术语主要分为三类:由一般术语演变的专业术语;纯专业术语;借用其它学科的专业术语。
法律英语专业术语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专业术语的词义具有明显的专业性。
专业术语使用频繁,而且最具有法律语言的特征。
法律专业术语专业性体现在它们仅仅出现在法律语体中,并使法律语体区别于其他语体。
比如我国“对外贸易法”这部法律中有十处提到“应当”这个词,具有英语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普通英语中,“应当”的常用词汇有be supposed to,should,be ought to等。
但这些词汇无法表达法律上的“义务”、“责任”,属普通用词;英文法律中表示“应当”的常用词语为shall。
其次,专业术语的严谨性。
法律术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词义单一而固定,每个专业术语所表示的都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在使用时其他任何词语都不能代替。
英语法律术语的翻译
英语法律术语的翻译 作为律师,接触的原因比较多,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英语法律术语的翻译,欢迎阅读。
1.contract,现在多译为“合同”,我以为不分场合、不分情况一律译为“合同”是不妥的。
因为我们中国人看见“合同”一词就想到一个书面的、写成一条一条的文件,可是contract一词的含义范围却要广泛得多。
contract不限于书面的文件,口头上也可订contract,打电话也可以订contract,甚至于不说话也能订contract,例如在报摊上付钱买份晚报或买票搭乘公共汽车。
contract就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只有较重要的contract才采取书面形式。
所以一般的、泛指的contract应当译“契约”,例如law of contract应当译“契约法”,较重要的、书面的contract 才译“合同”,例如contract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可以译“国际售货合同”。
2.intellectual property,不知道当初为何译成“知识产权”,以后竟然以讹传讹广泛沿用至今,而且订入法律,实在可叹!这个词组不论按字面上译、按含义译都不能译“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一词根本没有“知识”的意思,它与“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作为名词intellectual指“知识分子”,但是在intellectual property词组中intellectual显然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何况“知识分子”与“知识”并不能划等号,即使退一万步对号入座地硬译,也只能译“知识分子产权”而不能译“知识产权”。
当然,译“知识分子产权”也是错的。
从含义上看,何谓intellectual property?它是指对于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产品或智力成果的权利,主要包括原创、专利权、商标权等,所以应该译为“智力产权”。
我们的前辈严复曾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我们今天对待译名何等需要那样的认真精神啊!译名宜慎重,不要随便译,使用现有的译名也该慎重,。
法律术语翻译
法律术语翻译法律术语翻译是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准确理解和翻译法律术语的含义,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法律术语及其翻译:1. Contract (合同): A legally binding agreement between two or more parties.合同:两个或多个当事人之间的法律约束协议。
2. Plaintiff (原告): A person or party who brings a case against another in a court of law.原告:在法庭上对他人提起诉讼的人或当事方。
3. Defendant (被告): A person or party against whom a case is brought in a court of law.被告:在法庭上被他人提起诉讼的人或当事方。
4. Evidence (证据): Any material presented in a court of law to support or prove a fact.证据:在法庭上提供的任何材料,用于支持或证明一个事实。
5. Judgment (判决): The final decision of a court in a legal proceeding.判决:法庭在诉讼程序中的最终决定。
6. Trial (审判): The process by which a case is heard and decidedin a court of law.审判:在法庭上听证和决定一个案件的过程。
7. Defendant (被告人): A person who is accused of a crime and is on trial in a criminal court.被告人:被指控犯罪并在刑事法庭受审的人。
8. Plaintiff (原告人): A person who brings a civil lawsuit against another person or party.原告人:对他人或当事方提起民事诉讼的人。
法律英语第一课翻译。
法律英语第一课翻译引言法律英语是指在法律领域使用的英语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法律界对于英语专业人士的需求逐渐增加。
本文将介绍法律英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词汇,帮助读者理解和翻译法律文件。
法律英语的基本概念法律英语是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法律文件的起草、翻译和解释等。
在法律英语中,准确性和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法律文件的翻译需要注意保持原文意思的准确性,并确保译文符合法律的规定。
常见法律英语词汇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法律英语词汇及其翻译:w - 法律2.Legal - 法律的3.Contract - 合同4.Agreement - 协议5.Plaintiff - 原告6.Defendant - 被告7.Judgment - 判决8.Court - 法院9.Evidence - 证据10.Witness - 证人这些词汇是法律文件中经常出现的,熟悉这些词汇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法律文件至关重要。
法律英语的翻译技巧在翻译法律文件时,以下几点技巧可以帮助提高翻译质量:1.精确无误的翻译法律文件非常重要。
一些术语的错误翻译可能导致法律文件的失效,因此需要对法律术语进行深入理解并保持准确性。
2.翻译法律文件时要注重上下文的理解。
有时直译法律术语可能不合适,需要根据文件的整体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
3.参考专业的法律词典和资料是翻译法律文件的重要工具。
法律词典能够提供准确的翻译和解释,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4.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法律文件通常需要清晰、简洁的表达,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
结论法律英语作为一门专业领域,对于法律文件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专业的翻译能够保证法律文件的有效性,并为法律实践提供帮助。
本文介绍了法律英语的基本概念、常见词汇和翻译技巧,希望对读者理解和翻译法律文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 Smith, J. (2010). Legal English: How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Language of Law. Routledge.。
浅议法律术语的翻译
外 。该 方法 只注 意 到 共 现 词 ,没 注 意 到 其 他 共 现 特 征 。 比如 “a k 的最 常 见 涵 义 “ 行 ”使 用这 一 义 项 时 , 下 文 并不 一 bn ” 银 , 上
这种方法首先 计算上下文 中相邻词定义 间的相似度 , 然 后 选 择 定 义 相 似 度 较 高 的 义 项 。 例 如 在 “ t afhwt I e s i a a i h f k” 句 中 “ i ” 个 多 义 词 。 如 果 在 计 算 机 可 读 词 典 中 0 .一 r wt 是 h “ r” 义 为 :a su n r a n o ” 且 “ i ” 义 为 f k定 o “ni t meto t g od 并 nr f ei f wt 定 h
一 一
这 种 方 法 先 通 过 对 大 量 的语 料 进 行 计 算 统 计 , 出 任 意 得 两 个 词 的共 现频 率 , 后对 共 现 频 率 比较 高 的 任 意 两个 词 进 然 行 计 算 统 计 , 选 出大 于 一 定 共 现 频 率 的 数 据 , 成 共 现 频 筛 形 率表 。
一
、
前 言
随 着 改 革 开 放 的 不 断 深 入 和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发 展 ,
我 国 的政 治 、 济 、 事 、 技 等 领 域 的 国 际 交 流 与 合 作 日益 经 军 科 频 繁 , 种 涉 外 法 律 关 系 也 越 来 越 错 综 复 杂 , 也 必 然 涉 及 对 各 这 中西 方 法 律 、 规 和 其 他 法 律 文 件 的翻 译 。 法 律 翻 译 中 , 律 法 法 术 语 的 翻 译 尤其 重 要 。 法律 术 语 翻 译 的 准确 与否 , 直接 关 系 到 整 篇 法 律 文 件 翻译 质 量 的优 劣 ,对 于法 律 文 件 的使 用 者 意 义 重 大 。我 将 运 用法 律 对 等 翻译 理 论 , 比较 法学 的途 径 , 过 从 通 些 法 律 术 语 的 翻译 实例 的分 析 ,论 述 法 律 术 语 翻译 的方 法
简谈法律英语专业术语的翻译
简谈法律英语专业术语的翻译法律术语是一种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展的双重工作,如何谈法律英语专业术语的翻译?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对外法律文化交流的增多,大量的法律文献被译成外文。
由于我国法律制度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为了更好的参与到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我国也加快了向国际兴旺国家学习的步伐,其中就包括法律的学习和借鉴。
大量外国的法律法规被翻译过来,以便于学习借鉴。
从事法律翻译工作的人一般都能体会到在翻译这种特定目的文本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障碍是术语的翻译。
因此,对法律文本的翻译不可防止地要解决术语的翻译问题。
但受法律翻译人员专业水平和翻译态度的影响,我国法律文件的翻译质量不容乐观。
因此,为了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有必要在了解法律术语的特点的根底上探讨其翻译的出路。
1、词语的对义性和类义性。
词语的对义性是指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在逻辑上具有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
如“一般”与“特殊”、“上面”与“下面”等。
在民族共同语中,这类意义相反或对应的词,属于反义词的范畴。
在法律语言中,我们称之为对义词。
例如:plaintiff (原告) 和defendant(被告),right (权力) 和obligation(义务)等。
由于法律所面向的是整个社会,其调整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法人、机关、团体等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而表示这些法律关系的概念必然有大有小,有数有种。
在使用这些概念的过程中,为了明确其外延的范围,就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根据其各自的属性进展门类的划分,然后用适当的词语加以确定,以防止理解上的任意扩大或缩小,于是就产生了不同层次上的属概念和种概念,而表示这些概念的词语就是不同层次上的类义词。
类义词是指意义同属某一类别的词。
如:“car(小汽车)”、“bus(公共汽车)”、“truck(卡车)”、“train(火车)”等都属于“vehicle(车辆)”类的类义词。
2、词义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排他性。
法律术语同其他科学术语一样具有专业性。
术语翻译的专业名词解释
术语翻译的专业名词解释术语翻译是一门翻译学科,旨在将专业术语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使文化和学术知识跨越国界得以传播。
在全球化的今天,术语翻译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术语翻译的专业名词解释。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术语。
术语是特定领域内的专门词汇,用以描述和说明一定概念和对象。
不同领域的术语存在差异,因此术语翻译需要深入了解被翻译领域的专业知识。
在医学领域,术语可能涉及疾病诊断、药物治疗等,而在法律领域,术语可能与法律程序、合同解释等相关。
为了准确理解和翻译术语,翻译人员需要掌握术语学。
术语学研究术语的形成、发展和应用,并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原则来处理术语。
例如,源语文本中的术语可以通过直译、借译、化译等方式来翻译,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术语翻译中,译者可能会遇到一词多义的情况。
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领域或上下文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翻译人员需要依靠专业知识和背景研究,确保选择最准确的译词。
此外,术语翻译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表达方式,因此术语的翻译需要遵循语言风格和习惯。
直译可以确保译文与源文一致,但有时会导致语言不流畅或难以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可以使用意译或注释来帮助读者理解。
除了熟悉术语学和目标语言特点外,术语翻译还需要使用在线和离线资源来辅助翻译工作。
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术语数据库和专业文献,这些资源可以为翻译人员提供准确和及时的翻译参考。
而离线资源包括专业词典、译林和术语数据库等,这些资源被广泛使用来支持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最后,术语翻译的质量至关重要。
准确传达专业术语不仅关乎学术研究的正确性,还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理解和使用。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研究、分析和表达能力,以确保译文的质量。
总结起来,术语翻译是一门专业学科,需要掌握术语学、目标语言特点以及使用各种在线和离线资源。
通过对术语的准确理解和翻译,我们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
法律英语中英汉互译的翻译理论与具体实践
法律英语中英汉互译的翻译理论与具体实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律交流日益频繁,法律英语的英汉互译显得尤为重要。
法律语言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特定的翻译理论,并结合具体实践中的技巧和策略,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一、法律英语翻译的特点法律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用途英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首先,词汇方面,法律英语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古体词和外来词。
例如,“stare decisis”(遵循先例)、“alibi”(不在犯罪现场的申辩)等。
其次,句法上,法律英语多使用长句、复杂句,以及被动语态和名词化结构,以体现其严谨性和逻辑性。
此外,法律文本通常具有固定的格式和篇章结构,如法律条款的编号、标题和小标题等。
二、翻译理论在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应用1、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在目标语中再现源语的功能,使目标语读者能够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感受和理解。
在法律英语翻译中,这意味着不仅要准确传达词汇和句子的表面意义,还要传递法律条文背后的法律意图和法律效力。
例如,在翻译“actus reus”(犯罪行为)时,不能简单地直译为“行为错误”,而要根据法律语境和功能,译为“犯罪行为”,以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其法律含义。
2、目的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法律英语翻译中,翻译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法律条文,遵循法律规定。
因此,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对源语文本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
比如,为了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可以对一些法律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
三、法律英语英汉互译的具体实践技巧1、专业术语的翻译准确翻译专业术语是法律英语翻译的关键。
对于常见的专业术语,可以通过查阅专业词典、法律文献和相关资料来确定其准确的译名。
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或特定领域的术语,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或加注的方法进行翻译。
例如,“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为“知识产权”,“due diligence”意译为“尽职调查”,“patent”音译为“专利”,对于一些复杂的术语,如“mortgagebacked security”(抵押支持证券),可以在翻译后加注进行解释。
法律英语词汇:17个法律术语
法律英语词汇:17个法律术语1.contract,现在多译为“合同”,我以为不分场合、不分情况一律译为“合同”是不妥的。
因为我们中国人看见“合同”一词就想到一个书面的、写成一条一条的文件,可是contract一词的含义范围却要广泛得多。
contract不限于书面的文件,口头上也可订contract,打电话也可以订contract,甚至于不说话也能订contract,例如在报摊上付钱买份晚报或买票搭乘公共汽车。
contract就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只有较重要的contract才采取书面形式。
所以一般的、泛指的contract 应当译“契约”,例如law of contract应当译“契约法”,较重要的、书面的contract才译“合同”,例如contract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可以译“国际售货合同”。
2.intellectual property,不知道当初为何译成“知识产权”,以后竟然以讹传讹广泛沿用至今,而且订入法律,实在可叹!这个词组不论按字面上译、按含义译都不能译“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一词根本没有“知识”的意思,它与“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作为名词intellectual指“知识分子”,但是在intellectual property词组中intellectual显然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何况“知识分子”与“知识”并不能划等号,即使退一万步对号入座地硬译,也只能译“知识分子产权”而不能译“知识产权”。
当然,译“知识分子产权”也是错的。
从含义上看,何谓intellectual property?它是指对于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产品或智力成果的权利,主要包括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所以应该译为“智力产权”。
我们的前辈严复曾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我们今天对待译名何等需要那样的认真精神啊!译名宜慎重,不要随便译,使用现有的译名也该慎重,尤其不要随便跟着别人使用、传播错误的译名,应该抵制错误的译名!3.joint venture.这个术语译时要当心。
法律名词知识点总结
法律名词知识点总结1.法律名词的概念法律名词是指在法律文书、法律文件、法律文献中使用的专门术语或特定的名称。
这些名词在法律领域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是法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司法实践和法律教育中,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法律名词是非常重要的。
2.常见的法律名词1)罪行: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或犯罪行为。
2)刑事责任:指因犯罪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合同:指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4)侵权行为: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包括侵权责任和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等。
5)证据:指用来证明法律事实的材料或信息。
6)诉讼:指当事人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请求。
7)财产权:指对财产享有的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
8)违约:指当事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行为。
9)知识产权:指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
10)行政行为:指国家机关和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时的具体行为。
3.法律名词的分类法律名词按照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用途可分为专业名词、普通名词和新名词。
1)专业名词:专业名词是指在特定法律领域中使用的术语,具有专门的含义和用法,通常只限于特定领域的法律文件和法律文献中使用。
2)普通名词:普通名词是在一般法律文书和法律文件中使用的通用术语,通常具有普遍的含义和用法,适用于各个法律领域。
3)新名词:新名词是指随着法律规定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新的法律术语,可能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或用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释和运用。
4.法律名词的解释和适用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法律名词是非常重要的,涉及实际法律事务、司法审判和法律咨询。
法律名词的解释和适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文本解释原则:法律名词的含义和用法应当根据法律文本和法律规定来解释,受到法律条文和法律解释的约束。
2)法理解释原则:法律名词的含义和用法应当符合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和法律体系的规定,体现法律的逻辑和连贯性。
3)事实适用原则:法律名词的含义和用法应当根据具体的法律事实和案件情况来适用,保持灵活性和适用性。
法律术语的特征与翻译
法律术语的特征与翻译作者:祝帅娟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22期文/祝帅娟【摘要】法律术语作为法律领域的专门用语,具有使用外来语、模糊性、对义性和普通词性法律化的特点。
基于这些特点,为保证法律用语精确适用,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采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增词和减词和惯例译法。
【关键词】法律术语;术语特征;翻译方法【作者简介】祝帅娟(1991.02-),女,汉族,河南许昌人,广东科技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引言法律术语是指表述法律科学概念以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用的语种或某一语种的部分用语。
它作为法律条款和法律文本的核心内容,是法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有的严谨、科学、正式等特点,因此,若要提高法律文本的翻译质量和效率,对法律术语特点的了解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法律术语的特征1.使用外来语。
法律英语中的外来词汇主要指的是拉丁词汇和法语词汇,这与英国法律语言的历史变迁有关。
因英语中的本族词盎格鲁撒克逊用语多为平民百姓的口语词汇,难登大雅之堂,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法语是英国王公贵族的语言。
常见法语词有:Force-majeure(不可抗力)、In lien of(代替)、Lien(留置权)、 Questionnaire(调查表)等。
拉丁语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被视作有教养的语言,富有学术气息,虽然后来英语成为正式法律用语,但为避免法律词汇中一些专业含义在翻译时造成词义消失的情况,大量拉丁语词汇得以保存。
如有拉丁词汇:Capax doli (犯罪能力) 、De facto(尽管法律所有权不肯定,但事实上)、Alibi( 不在犯罪现场)、Proviso(但书)等。
2.模糊性。
模糊词语是指某些法律条文或法律表述在语义上不能确指,一般用于涉及法律事实的性质、范围、程度、数量无法明确的情况。
使用含义模糊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是为了让意思表达更充分、完整,给执行法律留下足够的空间,以进退自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海上货物留置权的翻译和解释为例关于文学作品的翻译,钱钟书先生有过著名的"化"境之说:"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2]。
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本人自然是向往这种"最高境界"的,然而,最近研究《海商法》中的海上货物留置权制度时,发现这一制度在适用中产生的种种分歧都可以归咎于术语翻译。
于是彻悟:法律术语的翻译是不能追求"化"境的!究其原因,盖文学作品表现的是人类的生活和情感,人性的精髓因民族、地域、文化传统所产生的差异也许可以忽略不计,翻译高手能够从语言文字中提炼出人类感觉的共同"精魂","投胎转世"之后,语言习惯的差异便通过翻译家的再创作"化"之而去,出落的是"依然故我"的仙女。
然而法律概念是法律制度的载体,翻译往往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用目的体系(本土的)法律术语对译出发体系(比如英美的)法律术语,意味着把不完全相同的两种制度牵强地叠合在一起,即使二者所代表的制度内涵有着共同的"精魂",但细微的差别也可能影响移植制度的功能。
当然,如果立法者的本意是要用本土的制度"化"掉本源的制度,着意把出发制度的内涵植入目的制度,又另当别论。
但许多情况下并非如此,象《海商法》这样一部强调保持渊源制度完整体系的法律,法律术语之间的差异一旦"化"掉,就无法实现法律规范的功能和法律移植的目的。
[3] 我们不妨剖析一个《海商法》制度"海上货物留置权"为例,分析 possessorylien,[4]翻译方法如何给法律概念解释造成困惑,由此看出法律术语翻译方法在以法律移植为主要立法渊源的我国具有怎样特别的意义。
这一问题至少在具体学科的比较法研究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一、海上货物留置权产生背景和由此引出的法律解释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开创了我国将国际公约直接变为国内立法方式上的先例,并且成为我国大陆第一部系统引进英美法制度的立法。
这一立法特色对海商法中的概念界定和制度内涵的解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法律结构上看,《海商法》几乎全部是对国际公约或构成国际航运惯例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标准合同形成的。
由于公约的逻辑结构十分严密,加之公约渊源于英美法,概念、制度自成体系,与隶属大陆法传统的我国一般民商法体系难以融合,故只能采取整章移植国际公约或国际标准合同的方式,构成我国《海商法》各章的内容。
如涉及本文讨论的海上货物留置权的两章内容,分别为第四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第六章船舶租用合同,第四章是移植《海牙公约》、《海牙-威斯比公约》及《汉堡规则》的内容,只是根据我国的航运政策进行了取舍,具体规范结构则是翻译原文;第四章中"航次租船合同"一节还参考了国际标准合同如使用率较高的"金康"合同(gencon);第六章主要是参照几个国际标准合同制定的[5]。
由这种移植方法所形成的我国海商法概念独具特色――公约或标准合同中的概念按照其在本章中的特定含义翻译,《海商法》各章的概念涵义都在本章中加以解释,同一中文法律术语并不要求其涵义在整部法律中是一致的,相应地,同一英文法律术语的多个涵义则在各章中分别被译成不同的中文概念,某些英国制度的分支概念被译成不同的中文后甚至代表互不相干的制度。
例如lien是英国法中重要的财产担保制度,我国传统中译为"留置权",但它的内涵为"优先权",远远大于我国"留置权"概念[6],其中包括possessorylien、maritimelien和equitablelien (衡平法留置权)[7]。
maritimelien是lien制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民商法中没有对应的术语,《海商法》第二章采用文义译法直译作"船舶优先权"[8],译出了lien的"优先权"含义――优先权毋须占有标的物,而直接依法律规定的受偿顺序从标的物中优先于其他债权获得清偿;而possessorylien在在英国财产担保法中是基于合法占有(留置)标的物而取得优先受偿权,这一制度与我国民事留置权制度的功能有诸多方面相似(而不是相同),按本义译出为"占有留置权"(或"占有优先权"),而按照我国民事"留置权"的特征解释,留置权本身就是一种以"占有"为前提而产生和存在的权利,因而翻译者为了避免同义重复,去掉了"占有"二字,成为《海商法》第四章中的"留置权"[9],亦即本文所讨论的海上货物留置权制度。
如此以来,在对法律规范进行比较法解释和比较法研究时至少引起了两个问题:(1)同源于英国法中的lien制度体系的海上货物留置权与船舶优先权在我国海商法中却变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制度――maritimelien在我国作为船舶"优先权"构成独立的制度体系,possessorylien作为我国的海上货物"留置权"成为我国民事留置权的一个分支。
原有lien 制度体系下的两个分支概念之间以及分支概念与总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完全切断了。
不只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在译为英文本时,把"船舶优先权"被译作priority(而不是其原始术语[10]maritimelien),进一步切断了以英文词义为线索回溯到出发体系中去寻找制度渊源关系的途径。
两大法系的留置权制度与各自体系内的优先权制度密不可分、协同作用,在功能设置上此消彼长、相互弥补,共同调整海上货物运输关系,担保承运人和船舶出租的债权实现,构成完整的制度总和。
而仅就留置权制度而言,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在两大法系海商法律制度中,优先权制度与海上货物留置权制度是密切相关、协同作用的,二者功能互补,此消彼长,各国对于单一制度的设置各不相同,甚至名称都不尽一致,但的功能之和却大致相同[11]。
因此研究海上货物留置权制度时必须同时研究各国的优先权制度,否则无法知晓各国在保护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关系中的债权人的制度。
《海商法》在制度移植中却由于翻译方法问题切断了英国法中具有明显联系的两个法律术语所代表的制度之间的联系。
(2)相似而不相同的两种制度――英国法中的占有留置权与中国法中的留置权制度――之间的差异随着"占有"二字的省略而被抹去,作为渊源制度的英国占有留置权制度被赋予了目的体系中国民事留置权制度的全部特征,这成为长期以来我国研究、解释我国海上货物留置权概念时套用民事留置权法律特征的根源。
其实,两类"留置权"存在着许多差异:民事留置权制度渊源于大陆法系担保制度,而海上货物留置权制度渊源于英美担保法制度。
突出的问题是,英国法中的占有留置权制度以合约留置权为主体,法定留置权只是一种对于法律主体和法律关系适用范围很小的补充性权利;而大陆法的留置权制度以法定为重要特征之一,不允许自行约定留置货物。
在海上货物留置权被强加以民事留置权特征之后,这种差异成为法律适用中的最大难题。
比如提单中大量存在的留置权条款的效力如何认定,成为司法实践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否定合约留置权的判决一再受到航运界振振有词的质疑,[12]相比之下,司法部门的论证在逻辑矛盾中显得有些乏力,比如一面在文章的开头"海上货物留置权的法律特征"的命题下否定约定留置权的效力,一面又用文章的主要篇幅讨论英美合约留置权条款的内容及其约束力。
[13]另一种肯定约定留置权效力的论证是依据民法学关于大陆法系"物权性留置权"与"债权性留置权"划分的理论,把"债权性留置权"与合约留置权混为一谈。
[14]可见以大陆法留置权理论解释渊源于英美法的概念只能削足适履。
《海商法》关于海上货物留置权制度的规定只有三条,本身并没有肯定或否定合约留置权的效力,留置权的成立要件、留置权的行使方式、以及留置权与诉前扣货的关系问题等等,界定海上货物留置权制度的特征依赖于对海上货物留置权概念的解释,而解释的方法却全依赖于法律原理――究竟选择我国民事留置权理论抑或适用英美担保法理论作为解释海上货物留置权概念的依据,成为实践和理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法律术语的翻译方法及其对于法律解释的意义法律术语的翻译在法律移植中的意义远非文字技巧问题,它直接决定法律概念能否作为制度移植的载体,准确、完整地传达立法者移植某项制度时的意图,换言之,能否按立法意图继受外国法律规范的内涵,充分体现其制度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方法。
所以港台民商法专家对于法律术语特别是英美法术语的翻译方法都十分重视。
综合起来大概分为两大派论:从事大陆法学民商法研究的学者认为,"应将英美法之概念用语,纳入我国既有之法律体系,使之与现行法概念用语相契合。
"[15]主张将出发体系概念所代表的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制度统一用目的体系的相应概念来表示(本文称之为"制度功能对译法"或"功能译法")。
从事英美法研究的学者则认为,"凭一两个相同的地方把一个法律体系的术语与另一个法律体系的术语划上等号,很容易把术语在一个体系的意义带入另一个体系里去",主张"只有当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具重要意义时才可以划上等号,否则宁可生造词语。
"[16](本文称之为"概念内涵直译法"或"文义译法")《海商法》移植lien制度时实际上分别采用了上述两种不同方法进行翻译――把maritimelien译作船舶"优先权"采用的是文义译法[17],反映了出发概念自身的内涵;而把possossorylien译作"留置权",采用的是功能对译,亦即出发概念所代表的制度与目的体系中的某一制度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时,直接用目的体系中的相应概念来代替出发。
如果按文义译法直译,则possessorylien应译为"占有优先权"或"占有留置权"。
(总概念lien可译作"优先权"或留置权)。
这种在同一部法律中采用两种不同方法翻译同一体系的分支概念的作法,进一步增加了进行比较法解释时寻找法律制度源头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