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巴蜀文化

学院:地科院09级师范(4)班学号:222009305210046姓名:宋钊锋摘要: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

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巴蜀文化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特色独具,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构成中处于重要地位。

关键词:巴蜀文化;特征;影响因素

前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几个

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类型——黄河流域的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其中巴蜀文化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一、巴蜀文化的含义

巴蜀文化是指以巴蜀地区为依托,北及天水、汉中区域,南涉滇东、黔西,生存和发展于长江上游流域,具有从古及今的历史延续性和连续表现形式的区域性文化。

早在人类起源时代,就有巫山人和资阳人的先后出现,这是传说的“巴蜀同囿,肇于人皇”的时代,可见其始源就具有悠久性和独特性。到新石器时代,特别是晚期由文化积累到文明诞生的时代,巴蜀经历了独特的灰陶文化时代,玉器文化时代和青铜文明时代。距今4500年前成都平原六座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昭示着聚落的集聚终于诞生出初期的城市文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衍变起来的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殷商西周时期古蜀文化,展示了玉器时代的独放异彩和青铜文明的不同凡响。成都商业街战国早期船棺葬和新都马家大墓的发现,证实了古蜀开明王氏的存在不再是子虚乌有。古蜀国传说五祖从蚕丛、柏灌、鱼凫到杜宇、开明,这些不同时代的蜀族的生息和发展,就植根在考古发现的这一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成都平原是当时长江上游古文明发展的中心,是长江文明的结穴处和生长点,这就是整个先秦时期巴蜀文化的历史定位。

1941年卫聚贤在《巴蜀文化》一书中,通过大量的巴蜀遗物提出了“巴蜀文化”一词。第一次对“巴蜀文化”进行了科学界定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童恩正先生,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写到:“巴蜀文化——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巴、蜀两族先民留下的物质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境内。其时代大约从商代后期直至战国晚期,前后延续上千年。”①而我们今天所采用的关于巴蜀文化的概念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义的巴蜀文化,它指“四川省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题,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②

在文化世界,巴蜀文化创造者一向以善于超越自我、贡献新质文化因素著称。虽然从汉以来,巴蜀历史上出的人才,其总量不及长江下游的江、浙、沪,但其所产“精英”,即《华阳国志》所说:“英曜炳灵”的文化巨人则秀冠全国。从司马相如、扬雄到陈子昂、李白、苏轼、张问陶、李调元和郭沫若,都是“文章冠天下”的百科全书式文化巨人。在他们身上,渊源于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奇诡和浪漫思维背景的巴蜀人球型思维和发散型思维特征最为鲜明。

两千年来巴蜀文化的不断积累、变异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和神妙的心灵世界三方面的不可多得的独特的历史遗产,丰富的延展了长江文化的内涵,铭刻着长江文化突破传统、突破自我、探索创新的精神。在长江文化体系中,巴蜀文化具有独特的璀璨多采的历史地位。③

二、巴蜀文化的特征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看到了中原的豪放大气、荆楚的融会贯通和吴越的清丽婉约。那么,山清水秀且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巴蜀地区的文化又会有怎样的特性呢?

(一)强烈的反叛意识,锐意的革新精神

“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讥刺”(《汉书•地理志》)十二个字几乎是巴蜀人文性格的整体概括。也正是由于这种人文性格的影响,一代代的巴蜀人似乎总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用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姿态来号令天下,总揽文坛。司马相如的创作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扬雄是第一个以赋家的身份来批判辞赋弊端的作家,李白用歌行体大肆张扬属于时代的激情,西蜀“花间词派”大胆唱响了诗歌正统地位的挽歌,苏轼用“豪放词”的飘逸清扫了词坛的脂粉气息,郭沫若、巴金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歌与小说的颠峰作品,魏明伦则是第一个敢为潘金莲翻案的人。他们都不仅仅是文学家,更是时代的鼓手,敢于唱响时代的最强音。④

正是这种大胆的反叛意识和革新精神才使得巴蜀作家能够以一种坚韧冲决的态度走出巴蜀,创造出非凡的成就。袁行霈对此评论道,“ 这些文学家生长于蜀中,却驰骋才能于蜀地之外。他们不出夔门则已,一出夔门则雄居文坛霸主地位。”

(二)瑰丽飘逸的思想,至情至性的品格

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流水,高树葱郁,猿鸣凄厉。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给予人们驰骋飘逸的想象。巴蜀几乎具备了所有产生神秘奇幻想象的条件,在这里的神话故事中诞生了无数高人一筹的神人。《山海经》以奇诡、怪诞、夸张的笔调、淋漓尽致的展开想象和幻想,表现了巴蜀先民渴望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焦灼。《华阳国志》则从蜀王谱系的角度,描述了从蚕丛称王,历经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蜀王代换史及其主要事迹,其中辅以“蚕丛目纵”、“鱼凫仙道”、“杜宇化鸟”、“朱利出井”等神话内容,表现了巴蜀先民对历史的一种勇敢浪漫的原始思维和直觉把握。而“五丁开山”、“廪君化虎”、“鱼盐神女”、“巫山神女”等传说则充盈了巴蜀先民浪漫奇幻,瑰丽飘逸的图腾崇拜。这些都是一种神奇浪漫的地域思想形成的土壤。

中国本土神明谱系中的两大最具智慧和浪漫主义想象的主神都源自于巴蜀。主宰文运、功名利禄的文曲星是蜀中梓潼人;英武而“纵目”的二郎神杨戬是岷山人。这些都流露出蜀人的英雄性格和英雄崇拜意识。这既是上古巴蜀先民在漫长的生命进化史中人生体味的积淀,也是他们适应自然,为生存而改造、创造自

然的生存体现。那些大胆的想象和充满智慧以及理想的构思都是巴蜀先民浪漫情怀的体现。

(三)喜艳侬、好华美的审美特性

一年四季的分明,繁复多姿的美景,铸造着巴蜀人对美的敏感心理机制,决定他们的审美创造特色。“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除了对人体各部分,甚至脚踝的细节雕塑写真外,还突出的使用了彩绘着色技法,在眉毛、眼眶都涂有青黑色,并在眼眶中间画出很大的圆眼珠,口部、鼻孔以至耳上的穿孔则涂抹着朱色,这正显示出巴蜀子民偏爱艳侬色彩和华美艺术的美学观念。从这些青铜器和人像绘刻的龙纹、异兽纹、云纹和服饰的阴线纹饰中,从其中表现的绚丽多姿的色彩绘涂中,我们不难看到巴蜀文化美学对精美形制和艳丽色彩的追求和表现特征。这种美学追求,既是特定存在的产物,与中原“中和之美”和北方“真善实用”为美迥然不同,同时又在地域风俗习惯中被不断强化和复现着。

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晚唐花间词”群体及其表现的艳侬华美文风,可谓极其自然。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巴蜀文学作品铺张扬厉的叙述和华美艳丽的文辞产生的真正原因了。

总之,巴蜀文化不是符合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和”之道,却又激发着人们对自由人格、自由人生的热切期盼,因此博得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内心价值认同。这是巴蜀人文精神特质和审美文化心态的独特魅力。

三、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川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正是因为如此,又反过来激励起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环境与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陇文化的沟通,最大的障碍是北方的高山——秦岭。但巴蜀先民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高超的栈道技术,打破了盆地地缘的封锁,克服了狭隘的封闭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开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就是上古时代开山通道进行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栈道是巴蜀人的一大发明。司马迁认为巴蜀“四塞之国”的封闭性是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来达到开放的,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须开道,遇水必须造桥,古蜀先民为了突破封闭,在发明了栈道的同时,又发表了笮桥。笮桥即绳桥,有多种类型,至今尚可见到的藏区的溜索和编网的藤桥,岷山上的竹索桥,滇西北的编网篾桥,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桥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铁索桥,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开放的智慧体现

四川盆地虽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但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却成为巴蜀得天独厚的对外交通走廊。盆地的西部是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和金沙江流域,它们穿行于横断山脉,其中可通行的河谷,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盆地的东部有长江三峡作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正是依据这样的地理特点,自古巴蜀先民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