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韵大鼓知识
简绍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历史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
民国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
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
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
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
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
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
自然衔接。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
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京韵大鼓发展京韵大鼓表演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
改革、发展,逐步于清末形成。
木板大鼓又名怯大鼓,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段。
梅兰芳在《谈鼓王刘宝全的艺术创造》一文中记载:“刘宝全说‘怯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传出来的,起初是乡村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到城里来作场。
”
表演京韵大鼓代表人物在京韵大鼓艺人中,对京韵大鼓的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刘宝全,因此有“鼓王”之誉。
他的主要成就在以下几个方面:
(1)1900年到北京演唱后,为适应听众的欣赏习惯,将河间府的口音改为北京话,使“怯大鼓”成为“京韵大鼓”。
(2)曾一度学唱京剧老生,1900年到北京献艺时又结识了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孙菊仙等人,在艺术上得到指教,并吸收了梆子腔、石韵书、码头调等戏曲、说唱形式的声韵、唱法。
(3)借鉴京剧的表演形式,形成一套适合于说唱艺术的表演技巧,加进了表情、动作,使大鼓的表演改变了呆板、拘谨的形式。
(4)将木板大鼓以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为主的唱腔结构,改为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
(5)精于音律,善于创制新腔,勇于革新,逐渐形成“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即是唱,唱即是说”的说唱风格,把大鼓艺术叙事抒情、刻画人物的表现能力推向新的境界。
(6)在北京结识了文人庄荫棠,在其帮助下修订了《白帝城》、《活捉三郎》、《徐母骂曹》等大鼓书词,并创作了《大西厢》、《闹江州》等新段子。
[2]
与刘宝全并起的京韵名家还有白云鹏和张筱轩。
白云鹏青年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后改学大鼓,光绪二十六年(1900)来北京金乐班演唱,以吐字清晰、行腔柔美、演唱风格朴素自然见长。
张筱轩自幼住北京南郊,早年票演时调小曲,后来拜朱德庆为师改唱木板大鼓,演唱时虽曲调较原始纯朴,但京音纯正、咬字清晰、刚劲浑厚,具有一气呵成的特色。
刘、白、张成为民国初年京韵大鼓最早期的三个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