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知识
第三节京韵大鼓PPT_PDF压缩
![第三节京韵大鼓PPT_PDF压缩](https://img.taocdn.com/s3/m/8ed4231eccbff121dd3683a8.png)
第二章戏歌从哪里来
戏歌演唱
第三节京韵大鼓
八
角
鼓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又称单鼓。
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
说唱艺
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曲艺,曲艺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正如戏曲艺术的本质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曲艺艺术的本质特征当是“以口语说唱故事”。
这是曲艺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属性。
谢谢观赏。
《京韵大鼓介绍说明》课件
![《京韵大鼓介绍说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e6071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3.png)
表演特点
表演形式:一人站唱,以说唱相间,说中融唱 表演手段:平仄、韵律、节奏的运用 唱腔特点:高亢激越,抑扬有致 表演技巧:说、唱、演融为一体
曲目特点
传统曲目:《击鼓 骂曹》、《七星 灯》、《罗成叫关》 等
新编曲目:《黛玉 葬花》、《三打白 骨精》、《赤壁赋》 等
曲目题材广泛,涉 及历史、文学、民 间故事等
观众互动环节
观众提问:鼓励观众提出关于京韵大鼓的疑问或建议 现场表演:邀请观众上台表演一段京韵大鼓,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 观众分享:邀请观众分享自己与京韵大鼓的渊源和感受,增加情感共鸣 观众投票:设置投票环节,让观众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京韵大鼓曲目或表演者
Part Seven 京韵大鼓的未来发展与
保护措施
政府支持:加大对京韵大鼓的保护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传承人培养:加强对京韵大鼓传承人的培养,确保技艺得到传承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京韵大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公众认知度 合作交流: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京韵大鼓的国际传播
传承人介绍
骆玉笙
侯宝林
孙书筠
拓展受众群体: 通过宣传、推广 等方式,吸引更 多年轻人关注和 喜爱京韵大鼓
多元化发展:探 索与其他艺术形 式的合作,如话 剧、电影等,拓 宽京韵大鼓的发 展领域
培养传承人才: 加强对年轻一代 的培养和教育, 为京韵大鼓的传 承和发展提供有 力支持
未来展望
传承与保护:加强 对京韵大鼓的传承 和保护工作,确保 其继续发展和光彩
Part Three
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
唱腔特点
旋律优美:京韵大鼓的唱腔旋律流畅、起伏跌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节奏鲜明:京韵大鼓的节奏感强烈,每一段都有固定的板眼和节奏,使得唱腔更加有力量和节奏感。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https://img.taocdn.com/s3/m/a328efc3e45c3b3567ec8bd5.png)
1.京韵大鼓又名(
),流行
于(
)地区的曲艺曲种。
2.京韵大鼓的演唱形式(
)。
其特点为( )。
3.题材为(
)
4.伴奏乐器(
)
5.《丑末寅初》演唱者(
名(
)。
),艺
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自本世纪20年代以后,女演员张良小 楼、章翠凤、骆玉笙、孙书筠、阎秋 霞、小岚云等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京 韵舞台,她们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 新的拓展,从而使京韵大鼓更受到广 大观众的喜爱。
京韵大鼓概况
京韵大鼓的唱词从基本上是七字句,每篇唱 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 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京韵大鼓是 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在演唱中占 有重要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儿,要半说 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表演形式是一人站 着唱,自己击鼓打板,掌握节奏和速度,主 要伴奏为三人,乐器为大三弦、四胡和琵琶。
什么是京韵大鼓?在哪形成的呢?
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末民初形 成的。清朝时流行于河北省河间府一带,后陆续 进入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据老艺人说,它 是由河北一带的“木板大鼓”和清代流传于八旗 子弟间的“清音子弟书”两者合流而形成发展起 来的。后来不断吸收其他艺术成分形成了独特的 艺术风格的一种曲艺曲种。它有以下特点:雅俗 共赏的形式,刚柔并济的风格,说唱结合的方 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写意传神的表演。
题材:讲述故事
与刘宝全并起的京韵名家还有白 云鹏和张筱轩。
白云鹏青年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 后改学大鼓,光绪二十六年 (1900)来北京金月班演唱,以 吐字清晰、行腔柔美、演唱风格 朴素自然见长。
张筱轩自幼住北京南郊,早年演 时调小曲,后来拜朱德庆为师改 唱木板大鼓,演唱时曲调较原始 淳朴,但京音纯正、咬字清晰、 刚正浑厚,具有一气呵成的特色。 刘、白、张成为民国初年京韵大 鼓最早期的三个流派。
简述京韵大鼓的发展历程 -回复
![简述京韵大鼓的发展历程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4977a68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2.png)
简述京韵大鼓的发展历程-回复"京韵大鼓"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成为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逐步回答关于京韵大鼓的发展历程,并对其特点和影响进行阐述。
一、明代的起源京韵大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戏曲演出主要分为二人转和大曲两种形式。
二人转以简洁、活泼、滑稽的方式表演,而大曲则是以复杂的唱腔、舞蹈和声腔变化为特点。
在这两种形式的戏曲演出中,鼓点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明清时期的发展在明清时期,京韵大鼓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其早期的演出形式主要为描写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戏曲,如《岳飞传》、《关公大闹五关》等。
京韵大鼓以其高昂的唱腔、激情四溢的表演和婉转动人的曲调,深受观众的喜爱。
戏曲演员通过吟唱、舞蹈和击鼓等手段,生动地展现剧情和人物的情感。
三、清朝时期的兴盛到了清朝时期,京韵大鼓开始迅速发展。
康熙和乾隆时期,戏曲演出被大量推广和发展,京韵大鼓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也逐渐丰富多样,增加了唱词、打击乐器、道具等元素,使其更具戏剧性和视觉效果。
四、民国时期的改革京韵大鼓在民国时期经历了一次改革。
这一时期,许多新型剧种兴起,对京韵大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京韵大鼓也在内部进行了自我改革,加入了更多新的元素,提高了艺术水平,以适应新时代观众的需求。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发展1949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京韵大鼓也受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戏曲受到了限制和抨击,京韵大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期。
然而,在的文化政策的支持下,京韵大鼓逐渐恢复了生机。
政府积极推广京韵大鼓,为其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新时代主题的剧目,使其保持了时代的活力。
六、现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变化,京韵大鼓在现代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大量京韵大鼓演出被列入各种活动和节目中,京韵大鼓也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同时,京韵大鼓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保持传统的艺术特色,如何创新演出形式等问题。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https://img.taocdn.com/s3/m/6d3dd826a417866fb84a8e61.png)
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
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有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刘”、“白”、“张”三大流派。
其中以刘宝全的艺术造诣最高,贡献最大,时人称其为“鼓界大王”,尊为一代宗师。
继三大流派之后,又有白凤岩、白凤鸣兄弟创造的“少白派”。
京韵大鼓重歌唱,专唱短篇曲目。
刘宝全擅唱金戈铁马的“三国”故事,如《长坂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等。
白云鹏则擅唱《红楼梦》故事,如《祭晴雯》、《黛玉悲秋》、《宝玉娶亲》等。
京韵大鼓除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曲目外,还演唱纯抒情的写景小段。
如《丑末寅初》、《百山图》等。
《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
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
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
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自本世纪20年代以后,女演员良小楼、章翠凤、骆玉笙、孙书筠、阎秋霞、小岚云等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京韵舞台,她们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拓展,从而使京韵大鼓更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艺人成了人民的演员和艺术家,除演唱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外,还新编及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
如《光荣的航行》、《珠峰红旗》、《急浪丹心》、《韩英见娘》、《白妞说书》等。
同时,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
有成就的如赵学义(白派)、杨凤杰(刘派)、刘春爱(骆派)、钟玉杰(刘派),他们已成为曲艺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京韵大鼓演员。
京韵大鼓的基本腔调
![京韵大鼓的基本腔调](https://img.taocdn.com/s3/m/4934362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c.png)
京韵大鼓的基本腔调京韵大鼓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表演形式,被誉为“北方戏曲瑰宝”。
它在传统戏曲剧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极富表现力和魅力。
京韵大鼓的基本腔调包括了“平腔”、“京调”、“破腔”和“快板”,每一种腔调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首先是“平腔”,它是京韵大鼓中最基础、最常见的腔调。
它的节奏稳定,音调平稳,旋律古朴婉转,具有一种平和、舒缓的感觉。
这种腔调通常用于叙事或描写性的段落,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物心情和情感。
其次是“京调”,它是京韵大鼓中最富有声调变化和表现力的腔调。
京调的节奏明快,音调变化多样,节奏感强烈。
它常常用于表演快节奏的戏曲曲调,具有激情四溢、热情奔放的特点。
京调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物的急迫感和紧张情绪,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和视觉享受。
第三种是“破腔”,它是京韵大鼓中比较特殊的腔调。
破腔的音调抑扬顿挫,丰富多变,常常用于表演悲伤、痛苦和纠结的情节。
它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矛盾,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是“快板”,它是京韵大鼓中最活泼、最富有节奏感的腔调。
快板的节奏明快,音调跳跃,旋律欢快。
它常常用于表演喜剧曲目和轻松愉快的场景,能够给观众带来愉悦和欢乐。
京韵大鼓的这几种基本腔调共同构成了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演员在表演时需根据剧情需要和人物性格的不同,灵活运用这些腔调,以展现出精彩纷呈的演技和艺术魅力。
此外,学习和传承京韵大鼓基本腔调对于打造优秀的戏曲演员非常重要。
演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掌握每种腔调的技巧和表演方式。
同时,演员还需要通过对文学典籍的学习和理解,加深对戏曲曲调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演绎角色,传递戏曲艺术的内涵。
总之,京韵大鼓的基本腔调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力和魅力。
学习和掌握这些腔调对于演员来说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将京韵大鼓的艺术魅力传承下去,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戏曲演出。
京韵大鼓介绍说明知识课件
![京韵大鼓介绍说明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4fa5754b35eefdc8d333eb.png)
第二章
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
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 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其基本唱 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说相互兼顾,韵白 讲究语气韵味。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后推出双唱 形式),自击鼓板;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 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传统文化小课题——
京韵大鼓介绍
三年级四班 盛小骐 景钰翔
联合出品
目录
第一章
发展沿革
第四章
传承发展
京韵大鼓介绍
01
02
目录
04
03
2
第二章
艺术特点
第三章
流派名家
第一章
京韵大鼓的发展沿革
中国的说唱艺术素有“南弹背鼓”之说。 北方大
鼓有数数十个曲种,流行中原及东北三省,也传至湖北 和浙江一带。大鼓历史起于何时并无明确记载,一般历 史学家大都认为是元明词话在江北地区发展而成。大鼓 的曲种数量留存至今的有近五十种之多。
37
叁
京 韵 大 鼓 流 派 名 家
第四章
京韵大鼓的传承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艺人成了人民的演员和艺术家,除演唱流传下来的传
统曲目外,还新编及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 《光荣的航行》、《珠峰红旗》、《急浪丹心》、《韩英见 娘》、《白妞说书》等。同时,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 员。有成就的如赵学义(白派)、杨凤杰(刘派)、刘春爱(骆派)、 钟玉杰(刘派),他们已成为曲艺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 京韵大鼓演员。
2008年,京韵大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骆派京韵大鼓的优秀传人陆倚琴、刘春爱被认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https://img.taocdn.com/s3/m/1ebce26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f.png)
解放后,京韵大鼓在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改革。反映现代 生活的优秀曲目有《黄继光》、《光荣的航行》、《韩英见娘》、《刘胡兰》和新编历史题材作品《愚公移山》、 《满江红》、《卧薪尝胆》等。
在天津以唱大鼓而出名的女艺人,还有更姑娘、富贵卿、汪金兰、林红玉、赵宝翠、张金环、桑鸿林、小彩 舞等。
传承情况
刘春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建立的中央广播说唱团、北京曲艺团等专业 曲艺表演团体,先后在京韵大鼓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第一个在唱词、唱腔、表演上进行革新的 曲目是孙书筠演唱的《黄继光》,其中插入的配乐朗诵等获得了成功,短期内推广到京津两地,并灌制唱片向全 国发行。紧接着又产生了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曲目,有《罗盛教》、《党的好女儿徐学惠》、《海上渔歌》、 《党的好女儿向秀丽》、《激浪丹心》、《韩英见娘》和新编历史题材作品《野猪林》、《桃花庄》、《英台哭 坟》等。演员孙书筠、良小楼和弦师白凤岩、韩德福等都参加了整旧创新的艺术实践。演出形式也由一人击节打 鼓演唱,再次推出了双唱形式。这一时期除一批老演员如良小楼、孙书筠、马书麟、新岚云登台演出之外,还培 养了一批中青年演员如马静宜、孟昭宜、莫岐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种玉杰、王玉兰等接班人。遗产名录。骆派京韵大鼓的优秀传人陆倚琴、刘春爱被认定 为该遗产的传承人。
代表曲目
京韵大鼓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闹江州》、 《大西厢》、《祭晴雯》、《黛玉悲秋》等。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 “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 鼓”。
京韵大鼓我来讲
![京韵大鼓我来讲](https://img.taocdn.com/s3/m/86eac98c83d049649a665801.png)
• •
“白派”京韵大鼓 “白派”京韵大鼓是白云鹏根据自己嗓音条件创造的。白云鹏 (1874-1952),河北霸县人。青年时期在农村庙会说唱大书,后拜史 振林为师改唱木板大鼓,1910年以后改唱京韵大鼓。他演唱的特点是 依字行腔,运用和缓、低回的唱法,他基本不用高腔起唱,这是有别 于刘宝全、张小轩之处。 • “白派”唱腔对字音的处理十分讲究,注重声音高低的配合,字 音强弱的变化,气口轻重的设置,特别善于演唱大段的排比句,句子 虽多,但唱腔却不重复。如《黛玉焚稿》中的“她如今”、“我如今” 的8个排比句。 • 阎秋霞深得白云鹏的真传,她演唱的《黛玉焚稿》颇有乃师之神 韵。她根据女声的条件,使唱腔更富有女性的娇柔。“白派”再传弟 子赵学义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她演唱的《宝玉哭黛玉》中“哭灵” 的“我许你”、“我羡你”、“我慕你”、“我爱你”等16个排比句, 曲调起伏不大,唱来如泣如诉,委婉动听。每每唱到此处时,不乏有 听者与之和唱,倍受当代听众的喜爱。
• •
代表作
•
•
• • • •
《包公夸桑》、《玉堂春》、《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刺汤勤》、《白帝城》、《探晴雯》、 《黛玉焚稿》、《丑末寅初》、《风雨归舟》、《八爱》、《罗盛教》、《党的好女儿徐学惠》、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 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 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有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刘”、“白”、 “张”三大流派。其中以刘宝全的艺术造诣最高,贡献最大,时人称其为“鼓界大王”,尊为一代宗师。继三大流 派之后,又有白凤岩、白凤鸣兄弟创造的“少白派”。 京韵大鼓重歌唱,专唱短篇曲目。刘宝全擅唱金戈铁马的“三国”故事,如《长坂坡》、《赵云截江》、《草 船借箭》等。白云鹏则擅唱《红楼梦》故事,如《祭晴雯》、《黛玉悲秋》、《宝玉娶亲》等。京韵大鼓除演唱有 故事情节的曲目外,还演唱纯抒情的写景小段。如《丑末寅初》、《百山图》等。 《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 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句大 腔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自本世纪20年代以后,女演员良小楼、章翠凤、骆玉笙、孙书筠、阎 秋霞、小岚云等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京韵舞台,她们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拓展,从而使京韵大鼓更受到广大 听众的青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人成了人民的演员和艺术家,除演唱流传下来的传统 曲目外,还新编及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光荣的航行》、《珠峰红旗》、《急浪丹心》、《韩英 见娘》、《白妞说书》等。同时,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有成就的如赵学义(白派)、杨凤杰(刘派)、刘春爱 (骆派)、钟玉杰(刘派),他们已成为曲艺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京韵大鼓演员。
京韵大鼓简介
![京韵大鼓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380345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c.png)
京韵大鼓简介
京韵大鼓,又称京剧大鼓,创作于20世纪初,是我国传统鼓乐
类乐器。
京韵大鼓通常由漆皮、铁线绕制而成,漆皮覆于铁线上,可
形成低沉婉转的鼓音。
其音色低沉浑厚而比别的单簧管更加溫暖。
因
其浑厚的穿透力和富有节拍的旋律,有助于演奏者的情绪宣泄的特点
出现,使其格外受到大众的青睐。
这种乐器可分成胡鼓节,鼓体,皮
棒及弦钩四大部分。
演奏时,动用弦钩弹击其铁皮表面,以节奏优美,婉转动人的音乐来营造出魔幻的气氛,使其成为了我国京剧重要乐器,在京剧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之一。
民间音乐-京韵大鼓
![民间音乐-京韵大鼓](https://img.taocdn.com/s3/m/9268ce1459eef8c75fbfb311.png)
未 来 的 路 ……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 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 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 有时佐以低胡。
乐器
鼓界大王——刘宝全
• 刘宝全(1869——1942)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刘派京 韵大鼓创始人。 • 他创造的唱腔既刚劲又华美,既庄重又俏皮,有时借鉴京剧 老生的唱法,真嗓假嗓兼用,娴熟自如地运用胸、喉、鼻和 脑后等部位共鸣达到了“低音珠圆玉润,高音响遏行云”的 妙境。同时,还完善了似说似唱、说唱交融的演唱方法。 • 民国二十七年他以七十高龄去上海演出,当时《半月戏剧》 刊有人著文赞扬他演唱的《单刀会》,说他“精神活泼,音 调铿锵,表情尤细腻周密,拔高时清脆流利,如长空鹤唳。 走低时圆浑洒脱,如玉盘走珠,状关壮缪庄严肃穆,表鲁子 敬矩谨诚厚,不特脸上指上有戏,即眉目腰腿两足间,亦无 一不有戏情溢露。迨转入快板以后,佳腔更多,忽而疏朗, 忽而紧张,忽而幽静,忽而激昂,忽而如春波荡漾,忽而如 江潮怒吼,忽而如婺妇泣诉,忽而如万马奔腾。妙在不促不 滞,不慌不忙,抑扬顿挫、徐疾有致,历时凡四十分钟绝无 些微气喘衰颓之像。 “鼓界大王”的名号当之无愧!
白派创始人——白云鹏
骆派掌门——骆玉笙
青年演员
代表曲目
《单刀会》 《战长沙》 《博望坡》 《长坂坡》 《白帝城》 《探晴雯》 《樊金定骂城》 ......
京韵大鼓欣赏 长坂坡 相华 解 。 的 流 将 的 韵 传, 京 我 发 行 其 珍 大 。让 韵 们 展 音 更 贵 鼓 我大希将乐好文是 们鼓望是的地化我 的,能一冲传瑰们 优体有个击承宝的 秀会更不,下,祖 文其多小京去我宗 化中的的韵。们留 世的人挑大面理下
民间音乐
京韵大鼓又名“京音大鼓”, 是中国曲艺曲种之一,在全国的说 唱音乐曲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简述京韵大鼓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一)
![简述京韵大鼓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一)](https://img.taocdn.com/s3/m/91ca4a5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6.png)
简述京韵大鼓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一)京韵大鼓的流派及其特征简述流派1.三湾派–代表人物:卜正民、卜正华、陈观率–特征:旋律优美,节奏稳定,注重鼓点和鼓点之间的配合,舞台表演形式多样。
2.武侯派–代表人物:赵世奎–特征:以岳阳楼为创作背景,曲调悠扬、变化多端,节奏刚猛有力,以讲述英雄事迹为主题。
3.陕北派–代表人物:刘清仁、黄继光–特征:旋律豪放、气势磅礴,注重表达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舞台表演形式宏大。
4.胡板派–代表人物:胡孝红、胡亚波–特征:曲调优美婉转,舞台表演形式较为庄重,以爱情、家国情怀为主题。
5.碰板派–代表人物:赵桂冠、赵云仙–特征:曲调活泼欢快,表演形式轻松活泼,以喜剧为主要元素。
特征•☒ 1. 京韵大鼓属于北方民间曲艺剧种,流派众多,各具特色。
•☒ 2. 不同流派之间的音乐风格、节奏变化、曲调选材都有所差异。
•☒ 3. 京韵大鼓剧目丰富多样,既有古代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也有现代题材。
•☒ 4. 演员以唱、念、做、打、舞为主要表演方式,舞台表演形式多样化。
结语京韵大鼓作为中国传统曲艺之一,流派繁多,各具特色。
每个流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点。
通过了解京韵大鼓的不同流派及其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传承与创新1.京韵大鼓的不同流派在传承上注重师徒传授,由师傅传授给徒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熟练技艺。
2.传承过程中,艺术家们注重培养徒弟的艺术素养和表演技巧,更注重传递传统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表达。
创作与演绎1.京韵大鼓的创作和演绎过程中,艺术家们注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注入新的艺术理念和创新思维。
2.在音乐方面,他们不断尝试新的配器和编曲方式,使京韵大鼓音乐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
3.在舞台表演方面,他们创新舞台布景、服装设计和灯光效果等,提升演出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性。
京韵大鼓的影响力1.京韵大鼓作为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爱和推崇。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https://img.taocdn.com/s3/m/42b618dc6f1aff00bed51eae.pn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 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 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 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 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 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 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 类曲艺音乐。
骆玉笙
艺名小彩舞,她在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 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 众家之长,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创立 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 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 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 峰;其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丑末寅 初》、《红梅阁》、《子期听琴》、《和氏 璧》及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主题歌 《重整河山待后生》等;曾任第五、六、七、 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 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 副主席。
简述京韵大鼓的发展历程
![简述京韵大鼓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7a18b8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6.png)
简述京韵大鼓的发展历程摘要:一、京韵大鼓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京韵大鼓的流派与代表人物三、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与表演形式四、京韵大鼓的传承与保护五、结语正文:京韵大鼓是中国传统民间曲艺的一种,起源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它是以北京为中心,吸收了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曲艺精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韵大鼓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起源与发展背景京韵大鼓起源于清朝末年,最初是在北京地区的民间音乐、曲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当时的环境下,民间曲艺呈现出多样化、融合性的特点,为京韵大鼓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后来,经过众多艺人的努力,京韵大鼓逐渐在北京地区崭露头角,成为民间曲艺的一朵奇葩。
二、流派与代表人物京韵大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派、白派和骆派。
刘派以刘宝全为代表,擅长演唱长篇大鼓,其演唱风格高亢激昂,富有表现力。
白派以白云鹏为代表,以抒情见长,演唱技巧丰富多样。
骆派则以骆玉笙为代表,嗓音独特,韵味浓郁,被誉为“京韵大鼓皇后”。
三、艺术特点与表演形式京韵大鼓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音乐方面,京韵大鼓吸收了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韵味;其次,在表演形式上,京韵大鼓以说、唱为主,辅以表情、动作、身段等表演手法,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最后,在文学内容上,京韵大鼓以传统故事、历史典故为主,强调教化作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传承与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京韵大鼓面临着传承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曲艺,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京韵大鼓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支持举办各类京韵大鼓演出活动,培养新一代京韵大鼓演员等。
同时,越来越多的民间团体和个人也加入到传承和推广京韵大鼓的行列,为这一传统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语京韵大鼓作为中国民间曲艺的瑰宝,凝聚了无数艺人的智慧和心血。
京韵大鼓表现形式
![京韵大鼓表现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ca35525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0.png)
京韵大鼓表现形式
京韵大鼓有以下表现形式:
1.雅俗共赏的形式,刚柔并济的风格,说唱结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
腔和写意传神的表演。
2.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每篇唱词
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
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
3.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唱与说相互兼顾,韵白讲究语气韵味。
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后推出双唱形式),自击鼓板掌控节奏;
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京韵大鼓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韵大鼓知识
简绍京韵大鼓又叫“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历史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
民国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
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
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
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
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
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
自然衔接。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
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京韵大鼓发展京韵大鼓表演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
改革、发展,逐步于清末形成。
木板大鼓又名怯大鼓,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段。
梅兰芳在《谈鼓王刘宝全的艺术创造》一文中记载:“刘宝全说‘怯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传出来的,起初是乡村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到城里来作场。
”
表演京韵大鼓代表人物在京韵大鼓艺人中,对京韵大鼓的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刘宝全,因此有“鼓王”之誉。
他的主要成就在以下几个方面:
(1)1900年到北京演唱后,为适应听众的欣赏习惯,将河间府的口音改为北京话,使“怯大鼓”成为“京韵大鼓”。
(2)曾一度学唱京剧老生,1900年到北京献艺时又结识了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孙菊仙等人,在艺术上得到指教,并吸收了梆子腔、石韵书、码头调等戏曲、说唱形式的声韵、唱法。
(3)借鉴京剧的表演形式,形成一套适合于说唱艺术的表演技巧,加进了表情、动作,使大鼓的表演改变了呆板、拘谨的形式。
(4)将木板大鼓以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为主的唱腔结构,改为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
(5)精于音律,善于创制新腔,勇于革新,逐渐形成“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即是唱,唱即是说”的说唱风格,把大鼓艺术叙事抒情、刻画人物的表现能力推向新的境界。
(6)在北京结识了文人庄荫棠,在其帮助下修订了《白帝城》、《活捉三郎》、《徐母骂曹》等大鼓书词,并创作了《大西厢》、《闹江州》等新段子。
[2]
与刘宝全并起的京韵名家还有白云鹏和张筱轩。
白云鹏青年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后改学大鼓,光绪二十六年(1900)来北京金乐班演唱,以吐字清晰、行腔柔美、演唱风格朴素自然见长。
张筱轩自幼住北京南郊,早年票演时调小曲,后来拜朱德庆为师改唱木板大鼓,演唱时虽曲调较原始纯朴,但京音纯正、咬字清晰、刚劲浑厚,具有一气呵成的特色。
刘、白、张成为民国初年京韵大鼓最早期的三个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