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春温修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4、卫营同病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口渴,
肌肤斑疹隐隐,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舌红 绛苔白黄相兼,脉象浮弦数。
治法:泄卫透营。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
叶倍玄参方
19
(二)邪盛气分
1、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面目红赤,胸膈灼热如焚 ,烦躁不安,口渴,唇焦,口舌生疮,或便秘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硝、黄)
23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身热,腹满便秘,苔焦黑,
口干咽燥,唇裂舌焦,倦怠少气, 撮空摸床,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 细。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新加黄龙汤
24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大黄、芒硝――泄热软坚,攻下燥屎 人参、甘草――大补元气 麦冬、生地、玄参――滋阴润燥 海参――滋补阴液,咸寒软坚 当归――行血分之滞,和畅气血; 姜汁――宣畅气机,鼓舞胃气
二、鉴别诊断:风温、感冒、暑温
10
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风
温
春
温
病因
风热病邪
温热病邪
发病季节 冬春,其他季节也见 春
初起症状
肺卫表热证:发热, 里热证:高热, 恶寒,咳嗽,口微渴,烦渴,小便黄赤 舌边尖红,脉浮数, 舌红苔黄,脉弦数
后期表现 多伤肺胃之阴 初起治法 辛凉解表
易伤肝肾之阴
苦寒清里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葱豉桔梗汤加黄芩、增损双解散。
16
3、热灼营分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或时有谵
语,斑疹隐隐,口干咽燥而反不甚渴饮,舌红 绛,苔薄或无,脉细数。(或兼恶寒、无汗、 头身疼痛)
治法:清营泄热,有表者佐以透表。
方药:清营汤
17
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水牛角)――咸寒以清心营 黄连――苦寒与水牛角相配有清热解毒之效 生地、玄参、麦冬――清营热而滋营阴 银花、连翘、竹叶――轻清透泄之品,伍于清营之品中, 可清透泄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透热转 气” ) 丹参――活血清脉络中瘀热
兼表者,佐以疏邪透表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黄芩汤去白芍、大枣,用生甘草易炙甘草) 14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
黄芩――苦寒泻火、清泄胆热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生津液 玄参――咸寒养阴,清热解毒 豆豉――宣发郁热,透邪外达。
15
2、卫气同病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 痛,肢体痠痛,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 燥,唇焦,舌苔黄燥,脉象滑数或弦数。
11
辨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
(一)辨证要点
1、辨初起证候:辨发于气、营;同时,还应辨
识表证之有无。
2、辨邪实正虚:本病系患者阴精先亏,复感
温热病邪而发,病程中邪热亢盛与阴液耗损兼夹而呈 虚实错杂之候。
3、辨动风虚实:实风多见于春温极期,系热
盛动风之候,证属里热炽盛,引动肝风,其证属实; 虚风每见于春温后期,乃阴虚动风之候,证属肝肾阴 亏,筋脉失养,其证属虚。
烦躁扰,甚或谵语,斑疹隐隐,或发斑吐衄、舌 绛,苔黄燥,脉滑数、弦数或洪大有力。
辨证要点:气营两燔——气分证+营分证 气血两燔——气分证+血分证
治法:气营(血)两清 方药: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
玄参方-气营两燔
化斑汤-气血两燔 清瘟败毒饮-气营血三燔
29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
石膏、知母――清气泄热 玄参、生地、麦冬――清营滋阴 化斑汤(《温病条辨》)
4
病因病机:
一、病因发病
1.病因: 温热病邪
( “伏寒化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
5
发病条件:
内因:阴精素亏(《素问·金匮真言 论》: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 “伏邪自发”
6
二、病机传变:
1.初期
发于气分(热郁胆腑)
温热病邪
或兼表证
25
③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便秘,腹满,心烦,
口渴,舌红,小便涓滴赤痛,脉沉实。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
26
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
赤芍、生地――凉血养阴 大黄、芒硝――攻下大肠热结 黄连、黄柏――清泄小肠火热
27
(三)热炽营血
28
1、气营(血)两燔 症状:壮热,目赤,头痛,口渴饮冷,心
发于营分(热灼营阴)
7
2.中期
热郁气分 (胆腑)
热郁营分
热在胸膈 热犯阳明
传入营分 热灼营阴
营热炽盛,营阴损伤
热盛动血 邪热内陷 热闭心包
热盛动风
源自文库
正气外脱
8
3.后期 邪留阴分
余邪未净 热灼真阴-肝肾阴伤-虚风内动
9
诊断
一、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发 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第九章 春 温
1
概述:
1、定义:
感受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发生于春季。 发病急骤,初起即见明显里热证候,病情 较重,变化较多,后期可损伤肝肾阴液为 主要临床特点的急性热病。
2
2、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伤于寒,至春 而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 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 温”。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
“于少阴,发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
热”。
3
3、类型
(1)按发病病机浅深:
发于气分——病机较浅——轻 发于营分——病机较深——重 (2)是否兼表: 兼有表证——新感引动伏气 不兼表证——伏邪自发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
20
凉膈散(《局方》)
连翘、薄荷、竹叶――宣透里热 栀子、黄芩――清热泻火 大黄、芒硝、甘草――通腑泄热
“清上泻下”
21
2、阳明热盛(参风温)
症状:高热,汗多,渴喜凉饮,脉
洪大,舌红苔黄燥。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
22
3、热结肠腑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身热,便秘,腹满时痛, 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
12
(二)治则治法
1、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透邪外出和
顾护阴液。
2、治疗大法:本病的治法包括了解表、清气、
攻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养阴、固脱 等治法。
13
二、常见证型诊治
(一)初发证治 1、气分郁热
症状: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
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4、卫营同病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口渴,
肌肤斑疹隐隐,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舌红 绛苔白黄相兼,脉象浮弦数。
治法:泄卫透营。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
叶倍玄参方
19
(二)邪盛气分
1、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面目红赤,胸膈灼热如焚 ,烦躁不安,口渴,唇焦,口舌生疮,或便秘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硝、黄)
23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身热,腹满便秘,苔焦黑,
口干咽燥,唇裂舌焦,倦怠少气, 撮空摸床,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 细。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新加黄龙汤
24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大黄、芒硝――泄热软坚,攻下燥屎 人参、甘草――大补元气 麦冬、生地、玄参――滋阴润燥 海参――滋补阴液,咸寒软坚 当归――行血分之滞,和畅气血; 姜汁――宣畅气机,鼓舞胃气
二、鉴别诊断:风温、感冒、暑温
10
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风
温
春
温
病因
风热病邪
温热病邪
发病季节 冬春,其他季节也见 春
初起症状
肺卫表热证:发热, 里热证:高热, 恶寒,咳嗽,口微渴,烦渴,小便黄赤 舌边尖红,脉浮数, 舌红苔黄,脉弦数
后期表现 多伤肺胃之阴 初起治法 辛凉解表
易伤肝肾之阴
苦寒清里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葱豉桔梗汤加黄芩、增损双解散。
16
3、热灼营分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或时有谵
语,斑疹隐隐,口干咽燥而反不甚渴饮,舌红 绛,苔薄或无,脉细数。(或兼恶寒、无汗、 头身疼痛)
治法:清营泄热,有表者佐以透表。
方药:清营汤
17
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角(水牛角)――咸寒以清心营 黄连――苦寒与水牛角相配有清热解毒之效 生地、玄参、麦冬――清营热而滋营阴 银花、连翘、竹叶――轻清透泄之品,伍于清营之品中, 可清透泄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透热转 气” ) 丹参――活血清脉络中瘀热
兼表者,佐以疏邪透表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黄芩汤去白芍、大枣,用生甘草易炙甘草) 14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
黄芩――苦寒泻火、清泄胆热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生津液 玄参――咸寒养阴,清热解毒 豆豉――宣发郁热,透邪外达。
15
2、卫气同病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 痛,肢体痠痛,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 燥,唇焦,舌苔黄燥,脉象滑数或弦数。
11
辨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
(一)辨证要点
1、辨初起证候:辨发于气、营;同时,还应辨
识表证之有无。
2、辨邪实正虚:本病系患者阴精先亏,复感
温热病邪而发,病程中邪热亢盛与阴液耗损兼夹而呈 虚实错杂之候。
3、辨动风虚实:实风多见于春温极期,系热
盛动风之候,证属里热炽盛,引动肝风,其证属实; 虚风每见于春温后期,乃阴虚动风之候,证属肝肾阴 亏,筋脉失养,其证属虚。
烦躁扰,甚或谵语,斑疹隐隐,或发斑吐衄、舌 绛,苔黄燥,脉滑数、弦数或洪大有力。
辨证要点:气营两燔——气分证+营分证 气血两燔——气分证+血分证
治法:气营(血)两清 方药: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
玄参方-气营两燔
化斑汤-气血两燔 清瘟败毒饮-气营血三燔
29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
石膏、知母――清气泄热 玄参、生地、麦冬――清营滋阴 化斑汤(《温病条辨》)
4
病因病机:
一、病因发病
1.病因: 温热病邪
( “伏寒化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
5
发病条件:
内因:阴精素亏(《素问·金匮真言 论》: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 “伏邪自发”
6
二、病机传变:
1.初期
发于气分(热郁胆腑)
温热病邪
或兼表证
25
③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便秘,腹满,心烦,
口渴,舌红,小便涓滴赤痛,脉沉实。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
26
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
赤芍、生地――凉血养阴 大黄、芒硝――攻下大肠热结 黄连、黄柏――清泄小肠火热
27
(三)热炽营血
28
1、气营(血)两燔 症状:壮热,目赤,头痛,口渴饮冷,心
发于营分(热灼营阴)
7
2.中期
热郁气分 (胆腑)
热郁营分
热在胸膈 热犯阳明
传入营分 热灼营阴
营热炽盛,营阴损伤
热盛动血 邪热内陷 热闭心包
热盛动风
源自文库
正气外脱
8
3.后期 邪留阴分
余邪未净 热灼真阴-肝肾阴伤-虚风内动
9
诊断
一、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发 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第九章 春 温
1
概述:
1、定义:
感受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发生于春季。 发病急骤,初起即见明显里热证候,病情 较重,变化较多,后期可损伤肝肾阴液为 主要临床特点的急性热病。
2
2、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伤于寒,至春 而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 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 温”。
王安道《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
“于少阴,发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
热”。
3
3、类型
(1)按发病病机浅深:
发于气分——病机较浅——轻 发于营分——病机较深——重 (2)是否兼表: 兼有表证——新感引动伏气 不兼表证——伏邪自发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
20
凉膈散(《局方》)
连翘、薄荷、竹叶――宣透里热 栀子、黄芩――清热泻火 大黄、芒硝、甘草――通腑泄热
“清上泻下”
21
2、阳明热盛(参风温)
症状:高热,汗多,渴喜凉饮,脉
洪大,舌红苔黄燥。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
22
3、热结肠腑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身热,便秘,腹满时痛, 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
12
(二)治则治法
1、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透邪外出和
顾护阴液。
2、治疗大法:本病的治法包括了解表、清气、
攻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养阴、固脱 等治法。
13
二、常见证型诊治
(一)初发证治 1、气分郁热
症状: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
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