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炮制工艺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炮制工艺综述
【历史沿革】附子始载于《本经》,列入下品。《本草经集注》云:“乌头与附子同根。”《纲目》载:“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根据以上本草所载附子与乌头的原植物应为同一种,即主根称为乌头,侧根称为附子。关于附子的产地,按《别录》载:“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据考证,犍为和广汉即今四川省犍为县和广汉市,目前仍为附子产地之一,其原植物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本草图经》龙州乌头图和《纲目》所附乌头、附子图均为本种。
【化学成分】附子为川乌子根的加工品,主含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苯甲酰乌头胺(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胺(benzoylmesaconine)、苯甲酰次乌头胺(benzoyl hypacomne), 甚至被水解为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乌头胺(acomne)、中乌头胺(mesacomne)、次乌头胺(hypacomne)。从水提物中分得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tine)、尿嘧啶、华北马头碱、黄草乌头碱、尼奥灵和附子亭等。从日本乌头所加工的附子中已分离出具有强心作用的微量有效成分dl-去甲基衡州鸟药碱(dl-demethylcoclaurine, higenamine), 此碱作用强烈, 稀释至10^-9浓度时仍显强心活血作用.又报道从附子中分出一种棍掌碱(coryneine), 具有升压和强心的活性。附子含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和乌胺(higeramine)即是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emethylcoclaurine),棍掌碱氯化物(coryneine chloride),异飞燕草碱(isodelphinine),苯甲酰中乌头碱(benzoyl mes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附子宁碱(fuziline),北乌头碱(beiwutine),多根乌头碱(karakoline),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附子亭碱(fuzitine),准葛尔乌头碱(songorine)尿嘧啶(uracil),江油乌头碱(jiangyouaconitine),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itine),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等。
【药理作用】
1.附子、川乌具强心作用,对心动过缓性心律不齐有效,强心成分为去甲乌药碱,去甲乌药碱能显著增加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振幅(APA)、动作电位时程(APD)、50%平台长度的振幅(PLA)及平台长度(PL);改善高钾诱发的传导阻滞,表明去甲乌药碱是慢通道激动剂。去甲乌药碱并能加强低浓度与异丙肾上腺素对火鸡红细胞膜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作用。此成分对热稳定,作用强,且不引起心脏障碍。熟附片煎剂对蛙、豚鼠、兔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对在体心脏呈轻度的强心作用;其强心作用与钙离子含量有密切关系。
2.熟附片煎剂可使麻醉狗、猫血压迅速而短暂的下降;对冠状血管有扩张作用。3.川乌与附子均具有抗炎、镇痛与局麻作用,其活性成分为乌头碱类生物碱。4.川乌与附子具有很强的毒性。急性中毒时,呼吸兴奋、流涎、运动麻痹、末稍痉挛,呕吐样开口运动,通常称为乌头碱症状。
【炮制工艺】
1. 附子炮制历史沿革:
1.1 净制: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汉代《金匮玉函经》就有净制方法的记载,其制法为“去黑皮,刀刮取里白者”。晋代《肘后备急方》中有“去皮脐”的记载,宋代《证类本草》中记述为“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明清时期,附子的净制法发生了明显变化,增加了水处理,如明代《本草通玄》中记载有“沸汤泡少顷,去皮脐,切作四桠”,清代《本草述钩元》中记述有“拣去坏者以竹刀每切四片,井水淘净”,《外科证治全生集》中也有类似“用水浸一二宿,日易水,浸去咸”的记载。
1.2 切制: 附子切制历代主要有切片或切小块等。切制的记载最早也是始于汉代,《金匮玉函经》中记载的制法为“破八片”,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有“破作八片”。之后,附子的切制多规定切薄片,如宋代《证类本草》中的“薄切”,金代《儒门事亲》中的“热切作片子厚薄如钱”,清代《医宗金鉴》中的“切薄片”。附子净制除切片外,还有切小块或颗粒的记载,如宋代《金生指迷方》中记载有“判作小块”,明代《普济方》中记载有“刮如麦豆粒”、“切如绿豆大”等。
1.3 炮炙: 附子炮炙的文献记载始于汉代,其时附子的炮炙多采用炮、煨、炒、
烧等方法,其目的主要是为减毒。如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中记载的“皆破解,不父咀,或炮或生,皆去黑皮,切刮取里白者,故曰中白”,晋代《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炭火内烧令黑勿令药过,取出用盒子盖之,候冷细研”,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论》中记载有“夫修事十两,于文武火中炮,令皴坼者去之,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微细劈破,于屋下午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于中一宿,至明取出,焙干用。夫欲炮者,灰火勿用杂木火,只用柳木最妙”,宋代《圣济总录》中记载有“烧灰存性,用冷灰焙去火毒”,清代《温病条辨》中有“炒黑”的记载等。
至唐以后,附子炮制方法更加丰富起来,主要记载有“黑赤豆制”、“蜜炙”、“煨制”、“姜制”、“醋制”、“盐制”、“药汁制”、“甘草汤制”、“童便制”等等。如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去皮脐,黑豆半斤,入瓷瓶内慢火煮,以附子烂为度”,唐代《备急千金要方》18,“破作八片,蜜涂炙令黄”,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纸裹煨”,宋代《博济方》中“去皮脐,生切作四块,用生姜半角,以水一碗同煮附子,汁尽为度,取附子焙干为末”,清代《本草问答》’”中“四川彰明县采制附子,必用盐腌,其腌附子之盐,食之毒人至死,并无药可解,可知附子之毒甚矣”。在今看来,其时用盐腌减毒之外,应该还为了附子的保鲜,防止腐烂。另在明代《景岳全书》中记载有甘草汤制附子,其对附子炮制程度的重要描述“……入锅内文火炒至将干,庶得生、熟匀等,口嚼尚有辣味是其度也;若炒太干,则太熟而全无辣味,并其热性全无矣”至今仍是附子炮制加工过程中重要经验判断指标
在历代附子的炮制加工过程中,宋代以后出现的“水浸制”、“煮制”、“蒸制”仍广为附子加工所应用,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每日早以新汲水浸,日一度换水,浸七日,去黑皮,薄切,曝干为末”,明代《普济方》中的“煮”,清代《握灵本草》中“去皮蒸过”等。
2.附子炮制工艺:现代多以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等饮片规格入药,其主要工艺流程为:
1.1 盐附子:选择个头,均匀的泥附子,不去皮洗净,浸入食用胆巴水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晾晒,并逐渐延长晾晒时问,直到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体质变硬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