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东西一水间:跨文化管理中的碰撞与融合
等 级别 的争 端 , 多地 容纳上级 的意见 ; 日本 文化 中 , 更 在 管理 者 和职员 的关 系可以用 “ 上级和 下级 ”的模式 来解释 ; 印度 , 在 管
消极 的影 响 , 因为德 国的文化 更不能容忍不确定性 , 管理者更有 可 能感 受到 不知道 和不确定性 的威胁 。
毋庸置疑 , 任何 一种文化形态 的生成都与其 民族的 、 史的 历 发展相联 系。 企业文化作为 民族文 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它的形成 和发展必然根植 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础 。民族文化是 企业 文化 的源头 , 而企业文化则是从属于 民族文 化并由民族文化决定 的。 就 日本和美 国而 言,它们各 自的企 业文化反映 了民族文化传统 的不 同 , 种文化传统正源 流于不 同民族 的环 境和历 史。 这 可见 ,
维普资讯
■—■■一 管理视角・ A A E E T M N GM N
作为变量的文化 的重要性在进入更加全球化 的经济时代后
变得 日益明显。 全球化意 味着文化在管理 中的多元化 , 再一次燃 起跨文化管理在两种趋势下 的争论 。“ 文化趋 同”( ut a cn cl rl o— u
不 同的文化因地理环境 的不 同和历史传 统的不 同,会表现 出很 大的差异 ,呈现 出特殊性 和个性 。处 于不同 的地域及 文化 背景
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 的核心思想 。而在西方的文化 中却有着完全 不同的精 神 , 比如 冒险和创新精神 , 以及以利润最大化为终极价 值 目标 , 一切着眼于个人 、 尊重个人 , 奉行能力主义 , 使员工成为 胜利者等等思想 , 都和中国文化有着巨大差异 。 即使 是一些看 似
文化的融合: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文化的融合: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沉淀着历史的记忆,也承载着现实的多样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变得日益频繁,这不仅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化的交流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前提。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地球村的概念逐渐成为现实。
人们能够更加容易地跨越国界,去到不同的国度,体验异国的文化风情。
学术交流、商业贸易、国际旅游等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它们不仅传递了知识、商品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传递了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认同得以加深,为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碰撞不可避免。
由于历史、宗教、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在交流时往往表现为冲突和不理解。
例如,东西方在饮食习惯、礼仪规范上的巨大差异,往往会让双方在初期交流时感到不适甚至尴尬。
然而,正是这些差异激发了人们对未知文化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探索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
多元文化的融合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
艺术领域就是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
现代音乐中融入了世界各地的民族元素,时尚设计中结合了不同文化的美学理念。
在文学创作上,移民作家的作品往往带有深厚的跨文化色彩,他们用双语的视角描绘出更为立体的社会画卷。
此外,节日庆典也成为文化融合的舞台,如春节、圣诞节等传统节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庆祝,其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吸纳当地的文化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多元文化的融合并非没有挑战。
如何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促进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这要求我们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点,在交流互鉴中加深相互理解,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文化的差异和碰撞,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原则,积极促进文化间的互动与融合,共同创造一个多元而和谐的世界。
跨文化交流与交融演讲稿
跨文化交流与交融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跨文化交流与交融这一重要的话题。
跨文化交流与交融是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愈发频繁。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传递自己的文化,更是在接纳他人的文化,从而实现文化的共生共荣。
首先,跨文化交流与交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等。
这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更加包容和理解不同的文化。
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不同的花儿美丽”,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尊重。
其次,跨文化交流与交融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同时,通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也能够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减少误解和冲突,从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跨文化交流与交融也对个人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性,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总之,跨文化交流与交融不仅是当今世界的趋势,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携起手来,推动跨文化交流与交融,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美好的世界!谢谢大家!。
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演讲稿
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话题。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下,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跨文化交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轻松地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
通过跨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国家的语言、习俗、传统,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美丽和魅力。
同时,跨文化交流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不仅可以促进国际贸易、文化旅游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与友好。
然而,跨文化交流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融合的问题。
在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文化冲突与摩擦。
这时,我们就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不同的文化,尊重他人的习俗和传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融合,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丰富。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进程中来。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外语、了解外国文化,积极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从而增进自己的国际视野,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的习俗与传统,让文化融合的种子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多元、包容、和谐的世界。
谢谢大家!。
跨文化交流与交融演讲稿
跨文化交流与交融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跨文化交流与交融这一重要的话题。
在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也变得日益频繁。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
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认真思考这一问题,去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交融。
首先,跨文化交流与交融是一种双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和接纳他人的文化。
只有在双方都能够平等地对待彼此的文化,才能够真正实现交流与交融。
正如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在我们尊重他人的文化的同时,才能够获得他人对我们文化的尊重。
其次,跨文化交流与交融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过程。
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和特点,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正如一幅画卷,如果只有一种颜色,那么它就会显得单调乏味;而当不同的颜色相互交融时,才能够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景象。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并且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从中汲取营养,使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跨文化交流与交融是一种促进和平发展的过程。
在当今世界,各种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而很多时候这些冲突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
只有通过跨文化交流与交融,才能够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减少误解和矛盾,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总之,跨文化交流与交融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美好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和接纳他人的文化,珍惜并欣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通过交流与交融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交融做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大家!。
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演讲稿
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话题。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下,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而文化融合也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刻理解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促进和实现它。
首先,跨文化交流不仅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是不同思想、不同观念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减少误解与偏见,从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其次,文化融合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结果。
当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时,新的文化形式将会诞生,这种文化形式将会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融合新的元素,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也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要实现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打破心中的隔阂和偏见,主动去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积
极地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中去。
同时,也需要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
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包容性,使得跨
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成为我们共同的行动。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促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让不同
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包
容的世界。
谢谢大家!。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这 条 消息一 时引来 传统 媒体 和 网络 的热议 ,
作者 简 介 : 陈力 丹 ( 9 1 ) 男 , 苏 通州 人 , 国人 民大 学新 闻 与社 会 发展 研 究 中 心 教授 、 导 ; 15 , 江 中 博 高楠 , 闰人 民大 学 新 闻 学 院 。 中
l4 4
论 词 汇 的跨 文 化 碰 撞 与 融合
本文 定稿 之 时 , 看 到 2 1 又 0 0年 l 2月 新 闻 出 版 总 署 下 发 的 通 知 , 求 中 文 出 版 物 “ 止 出 现 要 禁
是 为 了提 倡使 用汉 字 ,让 更 多的观 众能 看得 懂 、
听得 懂 电 视 和广 播 节 目
随 意 夹带 使 用 英文 单 词 或 字母 缩 写 等外 国语 言 文字 ; 禁止 生造 非 中非外 、 义不 清 的词语 : 含 禁止
论 词 汇 的跨 文化碰 撞 与 融合
陈 力 丹 高 楠
( 国人 民 大学 新 闻 学院 , 京 1 0 7 中 北 0 8 2)
摘 要 : 章 从不 同语 言碰 撞 与融 合 的 角度 , 论 了如何 看 待 语 言词 汇 发 展 和变 化 的 问题 。作 者 认为 , 文 讨
外 部 的行 政 命 令 可 能 会使 不 同语 言 的词 汇 碰 撞 与 融 合 延 宕 , 某 种 语 言 的词 汇 暂 时 得 到 “ 护 ”然 而 , 使 保 ,
方 法 干 预 这 种 互 动 过 程 。 中立 者 表 示 , 个 “ 口 这 改
这 种语 言 的 民族 的迅速 崛 起 而成 为 世 界性 的主 导语言 。外部 的强 行命 令 可能会 使 不同语言 的词
汇 碰 撞 与 融 合 延 宕 . 某 种 语 青 的 同 汇 暂 时 得 到 使
不同文明交流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不同文明交流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从未停止过。
这种交流既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也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画卷。
当不同的文明相遇,文化碰撞便不可避免。
这种碰撞源于文明之间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
例如,在饮食文化上,东方以米饭、面食为主,烹饪方式注重调味和火候;而西方则以面包、肉类为主,烹饪方式更倾向于简单和保留原味。
这种差异在初次交流时可能会引发不适或误解。
在宗教信仰方面,不同宗教的教义、仪式和信仰体系也存在显著差异。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当地原有的宗教信仰产生碰撞。
这种碰撞有时甚至会引发冲突和矛盾。
语言也是文化碰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这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和理解偏差。
比如,某些语言中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述,从而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
然而,文化碰撞并非完全是负面的。
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文化碰撞也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文化融合逐渐发生。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这种融合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入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艺术等也传入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中国的丝绸工艺吸收了西方的图案和色彩元素,而西方的艺术也受到了中国绘画和书法的启发。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融合更加普遍和深入。
在音乐领域,流行音乐融合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风格,创造出独特的音乐作品。
例如,拉丁音乐与流行摇滚的结合,非洲鼓点与电子音乐的融合,都受到了全球听众的喜爱。
在时尚领域,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元素被设计师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
不同文明交流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不同文明交流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从未停止。
这种交流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当不同的文化相遇,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既可能产生冲突,也可能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
文化碰撞是不同文明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
当它们相遇时,差异便会凸显出来。
比如,饮食文化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在西方国家,人们习惯使用刀叉进食,主食多为面包、肉类;而在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人们常用筷子,主食则以米饭、面食为主。
这种差异在最初的交流中可能会引发误解和不适应。
宗教信仰也是文化碰撞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不同宗教在教义、仪式和信仰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当不同宗教的信徒相遇时,由于对彼此宗教的不了解或误解,可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语言的差异同样会导致文化碰撞。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
在交流中,语言的障碍可能会造成信息的误传和理解的偏差。
然而,文化碰撞并非只有负面的影响。
它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促使各个文明反思自身的特点和不足。
通过与其他文化的对比,一个文明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同时也能发现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与文化碰撞相伴而生的是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是不同文化相互吸收、借鉴,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在历史上,有许多文化融合的成功案例。
丝绸之路的开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通过这条贸易通道,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等商品传入了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制品等也进入了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的丝绸制作技术传播到了西方,推动了当地纺织业的发展;西方的音乐、舞蹈、艺术风格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的浪潮加速了文化融合的进程。
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彼此的文化。
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汉语国际教育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解读
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汉语国际教育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
业解读
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指在跨文化交流和互动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价值观、习俗和传统相互影响和交融的现象。
汉语国际教育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两个领域中涉及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典型例子。
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
他们通过学习汉语融入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之中,而与中国的文化相互交流也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尊重中国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本国文化也会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形成一种文化融合和共享的状态。
而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的碰撞和融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中医学和西医学有着不同的观念、理论和治疗方法。
随着跨文化医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医学界也开始探索融合中西医学的可能性,并认识到两种医学体系相互补充和协同的潜力。
因此,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正在得到推广和应用,从而凝聚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和实践。
总的来说,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汉语国际教育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融合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并且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丰富的经验。
文化交流: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
文化交流: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1. 引言1.1 概述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和碰撞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变得更加频繁,文化交流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现象。
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融、影响和改变彼此,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因此,研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对于理解世界多样性、增强跨文化认同感以及推动全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文化交流: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进行定义和特征的探讨,以便清晰地理解该概念。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文化交流在跨越国界、种族和语言等差异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实现这种交流的方式和途径。
然后,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文化之间在交融与碰撞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包括接触与相互影响、吸收与融合以及冲突与调和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影响和发展,涵盖跨文化理解和认同感增强、新文化形态和艺术表达形式的涌现以及经济、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的发展推动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如何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发展合作共赢。
1.3 目的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过程,深入分析文化交流对于世界多样性、跨文化认同感和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认识到相互尊重、包容和接受其他文化对于构建一个开放、多元且融洽的社会意义重大。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起读者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关注,并呼吁人们共同努力加强全球间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2.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2.1 文化定义和特征: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共享的、传递给下一代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行为规范、语言、艺术表达等非物质遗产。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包括宗教信仰、道德伦理观念、家庭结构、风俗习惯以及艺术创作等。
2.2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这样一个如此众多、复杂、矛盾的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相互碰撞,一旦缺乏相互理解和尊重,就会引发文化冲突和社会动荡。
因此,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多元文化的碰撞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礼仪规范等方面都可能会产生摩擦和冲突。
这些冲突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和对“他人”的理解不同,导致了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和对立。
例如,一些穆斯林可能认为禁食时间是最为重要的,不允许在这个时间段吃任何东西,而一些非穆斯林可能会认为这种习惯有点过于苛刻和不切实际。
还有一些习惯的不同也会引起文化上的冲突,例如在印度,牛是神圣的动物,不允许杀它们或吃它们的肉,而在西方国家,牛则成为了主流的食材之一。
这些文化碰撞不论是在个人、社会或国际多维度空间上都随处可见。
多元文化的融合虽然多元文化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多元文化的融合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融合和包容,去创造一个更为包容和多元的社会。
比如,德国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人们在欣赏和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方面也十分积极。
在2015年难民潮时期,数十万非洲和中东难民涌入德国。
退而求其次的德国人理解了难民的各种宗教和生活习惯,包括进食、穿着、宗教信仰等方面,他们在融合中实现了相互理解和团结。
德国政府和社会也为难民提供了教育、就业和医疗援助等服务,更好地帮助他们融入并适应当地的生活。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意义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意味着: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独特性会得到保护,成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将会创造出创新的文化、技术和思想,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文化的碰撞多元世界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的碰撞多元世界的交流与融合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传承的精神财富。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全球化的趋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种文化的碰撞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文化的碰撞和多元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一、文化碰撞带来的机遇1. 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的碰撞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形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碰撞为各种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例如,中国的传统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推广,不仅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丰富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生活方式。
2. 促进文化创新文化的碰撞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文化的创新。
在多元的文化交流中,不同的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表达形式。
例如,音乐、电影、时尚等领域的文化碰撞使得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和创作者能够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更具创意和独特性的作品。
二、多元世界的交流与融合1. 跨文化交流多元世界的交流促使人们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学习。
通过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人们能够增加彼此的相互理解与包容,减少误解和偏见。
例如,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可使不同国家的学生相互了解,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2. 文化融合多元世界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不同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融为一体。
在融合的过程中,人们能够发现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促进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例如,全球化使得国际娱乐和饮食文化在不同地区广泛传播,让人们能够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和娱乐活动。
三、文化碰撞与多元世界的影响1. 文化认同的变化文化碰撞和多元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对个体和社会的文化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面对其他文化的冲击时,人们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认同。
一方面,这种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可能会引发文化焦虑和文化自卑,导致对本土文化的更加强烈的自我认同。
另一方面,文化的碰撞也可以促使人们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和超越,接纳其他文化并吸收其中的优秀成分。
《巴别塔》:语言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巴别塔:语言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概述巴别塔,又称巴比伦塔,是根据《圣经》中的记载而闻名于世的一座传说中的塔楼。
这个故事描述了人类在一起合作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在上帝将他们的语言混乱后,导致人类无法继续沟通与协作。
这个传说引发了对于语言和文化之间联系与碰撞的深思。
语言多样性与文化传承不同的地区和社群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每种语言背后都包含着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习俗。
通过语言,人们沟通、表达情感、分享知识,并且传承着自己所属文化中独特的思考方式、信仰体系和社会规范。
语言障碍与交流困境当不同语言使用者相遇时,可能出现无法理解对方意图或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由于语言结构、词汇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跨文化交流面临重重挑战。
文化融合与新的创造然而,语言和文化的碰撞也可以带来创造力和新的视角。
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和融合时,他们可能产生全新的思维模式、艺术形式和科技发展。
这种文化交融促进了知识传播、创新以及全球化。
语言保护与文化多样性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一些小语种面临消失的危机。
保护这些语言不仅是对其文化遗产的尊重,也是为了拥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社会。
通过制定政策、开设学校和提供资源支持等途径,可以帮助保护并传承这些濒危语言所承载的独特文化。
结论《巴别塔》这个古老传说提醒我们,语言是连接人类社群,并使得我们能够分享世界各地的思想、经验和故事的桥梁。
在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建立理解和共谋关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在国际交流中,尊重他人语言和文化背景,并致力于促进多样性和交流的平等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只有当我们能够超越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时,我们才能促进全球合作、共同繁荣并推动人类智慧的发展。
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以及文化融合
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以及文化融合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包括语言、习惯、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
如今,全球化趋势加速,跨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然而,由于人们的认知差异,跨文化交流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也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以及文化融合。
一、尊重他人文化尊重他人文化是进行跨文化交流以及文化融合的前提。
人们常常会受到自身文化的束缚,难免对其他文化产生歧视或偏见。
因此,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避免用自身的标准去评价他人,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第一步。
例如,在拜访他人时,应该了解一些对方所在地区的礼仪、习俗等,以免失礼,让对方感到尊重和受到关注。
二、了解跨文化差异了解跨文化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流以及文化融合的又一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的文化背景,也能够促进双方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日本,鞠躬是一种很普遍的礼节。
如果一个中国游客对另一位日本游客大声地说话或者不停看着手机,那么可能会被认为是不懂礼数的人。
了解这一点后,中国游客就能够更好地尊重日本人的习俗。
三、掌握跨文化交流技巧掌握跨文化交流技巧也是进行跨文化交流以及文化融合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肢体语言、沟通技巧等均需要重视。
语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语速、发音、用词等方面;肢体语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对面人的身体语言,例如他们的姿势、眼神等;沟通技巧方面,我们要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时,也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
四、寻找文化共性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很多人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文化差异上,其实寻找文化共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文化差异是一方面,文化共性更能够拉近彼此距离。
认识到对方和自己可能有相似之处,例如相同的价值观念、爱好等,会使得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和舒适。
例如,在国外旅游时,我们会发现其他游客也对当地的美食、文化遗产等感兴趣。
文化的交融解读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文化的交融解读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文化的交融:解读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也是一个全球化时代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以及碰撞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融。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医、太极拳等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热捧,这不仅增加了中国的软实力,也促进了中医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同时,西方的商业、科技、娱乐等文化也以各种形式进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这种互相借鉴、交流的现象,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认同。
二、文化碰撞下的新文化生成文化的碰撞不仅仅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存在于各个群体之间。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种族、宗教、地域等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碰撞。
这种碰撞往往会催生出新的文化形式。
例如,美国的嘻哈文化便是非洲裔和拉丁裔移民文化的产物,融合了黑人音乐、街舞和说唱等元素,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流行文化。
这种文化碰撞促使人们思考、接纳和融合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而形成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社会。
三、文化融合下的价值观变迁文化的融合必然会导致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调和。
世界上的不同文化通常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往往受到历史、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当不同文化相互融合时,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
例如,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东方的集体主义在文化融合中产生了矛盾。
但是,通过对话和相互理解,人们逐渐寻求到了平衡点,形成了一种能够包容多元价值观的文化模式。
四、文化的交融对世界和个体的影响文化的交融在全球范围内对世界和个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多元社会的共存。
其次,文化碰撞和融合激发了创新和进步。
碰撞、融合——礼貌原则下的跨文化交际
种高位的融合—— 在强调 双基教学 的同时 , 融
下来谈跨文化交际 的有效性 。巧合 的是 , 中西学
者都谈 到了跨文化交际 的基本准则 。 美 国语 言哲 学 家 格 赖 斯 ( PG i ( 6 ) H .r e1 7指 c 9 出, 为了保证会 话的顺利 进行 , 谈话 双方必 须共 同遵守一些 基本原 则 , 特别 是所谓 “ 合作原则 ” 。 但 后来 的学者觉察到 , 话双方不遵守合作原则 谈
合了语 言的功 能态 : 情感态度 和文化 意识 。而学 习策 略的加盟也成为这一态势下的一种必然 。 课程 的转 型一方 面是时代发展 的必然要求 ,
而更 主要 的原 因则在 于 : 英语作为一 门语言 的本
位 归属得到 了应有 的认 可和践行 。随着世 界经 济一体化程度 的加剧 , 人际交往成为新经济时代
的一把利器 : 日常 由于礼貌 上的需 要 , 以在讨论合作原 则 所
的同时 , 要充分考 虑礼貌 的问题 。为适 应这一需
首间的成功沟通与合作无不借 助于此 。 那么, 如何在课 堂内外 更有效 的达到跨 文化
交 际 的 目的 呢 ?
要, 利奇 (ec) 出 了著 名 的礼貌 原则 , L eh提 这是语 用学 中一 条重要 的原 则 , 该原 则包括 六项 准则: 得 体 准则: 量 少让 别 人 吃 亏尽 量 多让 别 人得 尽
高 中英语 新课标 第三部分 “ 内容标准 ” 出 列 了英语 课 程必 修 的 5 方 面 : 、 言技 能 (- 个 1语 69
级) 、 2 语言知识 (— 级 ) 、 79 3 情感态度 (— 级 ) 、 7 8 4 学 习策略( — 级 ) 、 78 5 文化 意识 (— 级 ) 7 8 。从 中可 以看 出: 英语基础教育领域在历经国 内外各 种教 育教学思想 、 理论 的碰撞 , 变迁之后 , 最终达 到了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这不仅有助于丰富人们的视野,还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探讨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象,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得人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体验,从而扩大了视野。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旅行。
这种旅行使得人们能够亲身体验其他文化的生活方式、风俗和传统。
比如,在中国游客广泛涌入西方国家的同时,西方游客也纷纷去中国寻找新奇的文化体验。
这种互访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旅游需求,更是为了接触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
这种碰撞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每一个文化都有其特点和价值。
其次,多元文化的碰撞也推动了文化的融合和相互借鉴。
当不同文化的元素相互交融时,往往会产生新的创意和观念。
比如,在音乐领域,随着全球音乐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开始融合不同的风格和元素。
这种跨文化融合不仅仅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同时,在食品和服装等领域,全球化促使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元素相互融合。
比如,日本的寿司在美国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品,而中国的汉服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这种融合不仅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新奇和创新的需求,还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
然而,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文化冲突和文化失真。
当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观念相冲突时,容易产生误解和纷争。
比如,在移民激增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社会对于价值观和信仰的认同产生了摩擦。
例如,穿着传统服装的移民可能会因为和当地人的礼仪习俗不同而引起争议。
此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一些文化元素可能会被放大或曲解,丧失其原始的意义和价值。
论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以电影《刮痧》为例
论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以电影《刮痧》为例论跨文化交际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以电影《刮痧》为例引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际日益频繁。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媒介,能够深入地展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影响。
本文将以电影《刮痧》(Gua sha)为例,探讨东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和融合,并分析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
一、电影《刮痧》的内容和背景《刮痧》是一部由美国导演执导的纪录片电影,于2017年上映。
该片主要围绕着中国传统刮痧疗法展开,通过描述一位美国女性在中国接受刮痧疗法的经历,展现了东方传统疗法在西方社会中的接受和影响。
这部电影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基础,通过记录和展示真实的场景和人物,生动地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1. 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差异东方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使得东西方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2. 人际关系和交际方式差异东方文化中,人际关系通常以尊重、谦和和礼仪为重,注重面子和人情关系。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和开放的交流方式,个人权利和自由较为突出。
3. 对待身体和健康的观念差异东方文化注重身体的平衡和整体健康,倡导通过传统疗法来调理身体。
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科学和现代医学,倾向于通过药物和手术来解决健康问题。
三、电影《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际和融合1. 刮痧疗法在西方社会中的接受和推广电影通过记录一位美国女性在中国接受刮痧疗法的经历,展现了这一传统疗法在西方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
通过介绍刮痧的原理和效果,电影向观众传达了刮痧疗法的益处,并试图将其融入到西方的健康养生体系中。
2. 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和互相影响在电影中,导演引进了一位美国女性的视角,通过她对刮痧的探索和体验,展示了东方文化在西方社会中的影响力和接受程度。
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读后感
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读后感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关于不同文化间碰撞与融合的书籍,使我对这一话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我看来,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是一种丰富多样的过程,它不仅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重新解读,也带来了一种文化的共生与共享。
首先,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
当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他们的传统和价值观,还能够接触到一些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这些新的思维方式激发了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培养我们的跨文化意识。
其次,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也导致了一些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创新。
当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时,一些传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可能会受到挑战和批判,从而产生变化。
例如,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一些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限制和歧视逐渐被认为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
这种重新解读和创新使传统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
同时,这种碰撞和融合也使传统文化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其他文化的美好之处。
最后,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带来了一种文化的共生与共享。
在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人们的流动性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越来越频繁。
这种碰撞和融合不仅使得各个文化能够共存于同一社会中,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分享。
通过学习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和体验,拓宽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
同时,通过文化的共生与共享,我们可以加深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在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中,我们既可以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也可以接纳和欣赏其他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陈力丹高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作者简介:陈力丹(1951-),男,江苏通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高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摘要:文章从不同语言碰撞与融合的角度,讨论了如何看待语言词汇发展和变化的问题。
作者认为,外部的行政命令可能会使不同语言的词汇碰撞与融合延宕,使某种语言的词汇暂时得到“保护”,然而,它无法制止不同语言间必然发生词汇的碰撞与融合这一总体的发展趋势。
只有在不同语言的交流中,而不是在真空的保护下,具体的某种语言和它的构成词汇才可能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语言;言语;跨文化传播;改口令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 (2011)02-0144-05世界各种语言,不同的语系、语族、语支之间,其词汇的碰撞和融合自公元前后人类的语言呈现种数减少趋势以来,一直处于不断自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
很多生命力不强的语言消失了,一些本来显得不起眼的语言,随着操这种语言的民族的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性的主导语言。
外部的强行命令可能会使不同语言的词汇碰撞与融合延宕,使某种语言的词汇暂时得到“保护”,然而,它无法制止不同语言间必然发生词汇的碰撞与融合这一总体的发展趋势。
只有在不同语言的交流中,而不是在真空的保护下,具体的某种语言和它的构成词汇才可能发展、演变。
如果某种语言的词汇真的被另一种语言的词汇所替代,甚至这种语言本身消失了,除了在文化保护的意义上值得述说外,只能怪自己的生命力不强。
我们所以关注这个问题,直接起因是2010年4月广电总局向央视等媒体下发的一个通知。
该通知要求非外语频道的主持人在口播、采访时,以及屏幕显示的文字,不得使用外语及其缩略词。
据《光明日报》的记者了解,此项“改口令”是为了提倡使用汉字,让更多的观众能看得懂、听得懂电视和广播节目。
这条消息一时引来传统媒体和网络的热议,多数人提及NBA (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F1(一级方程式锦标赛)、CCTV (中央电视台的台标)等常用英文名词的缩写词。
支持者认为,新闻从业人员应从社会责任感出发,从维护祖国文字纯洁性的高度,努力减少汉语播报中的英语缩写词。
反对者认为,新词的出现和中外语言的交流是个互动的过程,不能通过行政机构发布命令的方法干预这种互动过程。
中立者表示,这个“改口令”造成汉语表达繁琐,不支持;因为涉及保护(自身)文化,不反对。
细看讨论中的各种议论,其中存在诸多概念不清、讨论偏离主题等问题。
“改口令”的初衷是好的,如果作为传媒内部根据具体情形提出的非强制性的“导向”要求,是适当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把软性要求(或者说弹性要求)变成了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属于法规,法规的要求是刚性的。
语言的交流,词汇的使用是文化现象,采用法规的方式硬性禁止或推行,而不是采用语言学的学术方式或传媒业界的自律方式来调控,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造成自身语言词汇的贫乏无力。
本文定稿之时,又看到2010年12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通知,要求中文出版物“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144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
汉语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
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要按有关规定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通知说,要将这一要求纳入日常审读范围及出版物年度审批考核。
这段禁令中的后面几个意思,诸如生造、含义不清,任意增减和颠倒等,要求禁止是合理的,但是将“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的现象,与这些明显不对的做法并列为禁止之列,就有些不通情理了。
定语“随意”在执行中是无法确定的,带有太强的主观色彩。
行政规章的文字特点之一,在于表达的内涵要能够操作。
要求一律将外文转换为中文,其实是不可能的,应针对不同情况而做出有区分的规定。
对此的反馈意见谈到:语言的变化包括中外夹杂,应时代发展和使用需要而产生,强制转换中文是不现实及不合理的。
互联网的网址是拉丁文、汽车的车牌中有拉丁文,没法中文啊!互联网中好多字是字母简称,很多出版物从互联网上直接引述,“腾讯QQ”怎么转换?有鉴于此,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语言词汇的形成与发展。
一、外来新词语的汉化模式之认知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对于新词语的研究热潮至少有两次,一次是在50年代,当时《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提出了“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口号;另一次是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当时人们比较开放地接受了大批外来词。
这次的“改口令”可以说是50年代那次潮流在英文(严格地说,应该是“拉丁文”,英文只是诸多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之一)缩写词层面上的回光返照。
拉丁文缩写词又叫字母词,对汉语来说属于外来语;在汉语体系中,属于汉语中夹杂的新词新语。
英文缩写词形成的背景,最近的,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最初的80年代。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与世界的交流处于封闭状态长达30年,普通词汇中反映中国特有情境下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较多,反映当代世界经济、商贸、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词汇很少。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主要拉丁文字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优势,以及拼音语言自身的优势,英语(还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作为重要的国际性语言成了汉语外来词的主要来源;近些年来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外来语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呈几何级数增长。
如何看待这种情形?我们先从新外来词语的分类说起。
一般来说,外来词语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1.音译词语,即直接借助外来词的读音翻译过来而成新词语。
如沙发、托福(TOFEL)、席梦思(simmons)等。
2.音意兼译词语,即词语的一部分借助外语的语音翻译过来,另一部分在结合意义找出一个相应的汉语语素组合而成一个新词语。
如艾滋病(AIDS)、保龄球(bowling)等。
3.意译词语,即运用汉语合成词的构词规律,将外语词按语义翻译过来而成新词语。
如代沟(generation gap)、复印(copy)等。
4.半借型词语,即一部分将英语词读音中的代表语素用字母代替,另一部分再结合语义找出一个相应的汉语语素组合而成新词语。
如BP机、SOS村等。
在半借形词中,还有一部分是日文的借形词,如上班族、鞋屋等。
5.全借形词语,即新词语完全由外文字母组成,这些字母均为所借外语词中的代表字母。
如WTO(世界贸易组织)、NBA(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1]汉语中的字母词,应该看作是汉语的特有术语,是外来词汉化的表现。
世界上各种文字(尤其是拉丁文字体系的文字)中都存在,并且越来越多地存在着外来词汇和某些词汇的缩写,只是因为都是拼音文字,看不大出来。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现代象形文字体系,其中夹杂着少量拼音文字的拉丁字母,显得有些扎眼而已。
其实,字母词除了外来词外,还有很多是中文词的拼音缩写,例如:GB(国标)、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PSC(普通话水平测试)等,它们不是“西文”或者“外文”。
[2]也就是说,不能把拉丁字母的缩写纳入汉字行文这种现象,简单地视为语言的不“纯洁”。
任何语言都是与外来语碰撞和融合的产物,没有真正纯洁的语言。
英语400年前的词汇极为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1452011.2贫乏,语法很不完善。
现在的英语词汇每年都在增加,是400年前词汇的不知多少倍,对最初的英语来说,新增的词汇几乎都可算是“外来”的,甚至连语法结构都借鉴了其他语言的。
如果英语要捍卫自身的纯洁,只有回到斯图亚特王朝去了。
上面的分类,实际上展示了外来词的汉化过程。
汉语在吸收外族词语的过程中坚持的首要原则是意译,对原语言库里没有的事物,甚至专门造了字,例如:袈裟、茉莉、玻璃、咖啡等等。
而字母词不遵从这样的翻译原则,有违于外来语“汉化”的传统趋势,所以总能引起人们关注。
其实换一个思路想问题,拉丁文字的缩写词融入汉语中,本身亦是一种汉化,而非“英化”。
拉丁文字里也有从汉语直译或转译的词,从来没有听说过人家要为此纯洁英语或法语、德语,他们不怕汉化,我们怕拉丁化或英化干什么?汉语中融入了很多其他语言的词汇。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大量西域的词汇融入汉语;唐代,又有大量佛教经典的词汇融入汉语;百年前,中国光是从日本引入的日式汉字词汇就有上千个,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抵制这种引入,为什么拉丁文字词汇的缩写语来了,就感觉危机了呢?只是字形不同而已。
二、语言的生命力是国家实力的隐喻拉丁文字缩写词的广泛使用,与主要拉丁文字国家在经济、科技上所占据的优势地位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学的角度上讲,语言的发展遵循经济的原则。
一个语言片段使用频率的高低决定了它简缩价值的大小。
使用频率越高的词语,人们越要求其简短,这就是拉丁文字缩略词存在的意义。
当这些外文缩略词在约定俗成的力量下,融入到我国的汉语体系当中,成为这个体系的一部分的时候,如果再用刚性的规范硬生生地将其剥离,势必会引起语言真正的主人———民众的不满。
正如胡适所说:“在语言文字的沿革史上,往往小百姓是革新家而学者文人却是顽固党……促进语言文字的革新,须要学者文人明白他们的职务是观察小百姓语言的趋势,选择他们的改革方案,给他们正式的承认。
”[3]2000年,《剑桥语言大百科全书》的作者大卫·克瑞斯坦(David Crystal)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对其中有确切资料的6059种语言按各语言使用人口进行了统计排序。
结果显示:使用者超过1亿人的语言有8种,依次为汉语、西班牙语、英语、孟加拉语、印地语、葡萄牙语、俄语、日语。
[4]但我们也要知道,当今世界上大约有6千种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70多个国家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半官方语言,3.8亿人以英语为母语;约有16亿人以某种方式使用英语,占世界人口的近1/3。
全世界80%的电子信息用英语储存,因特网上80%多的内容是英语。
[5]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必须正视英语的强势。
这种强势的背后不仅是各自的文化力量,更是经济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因此,国力强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自然就拥有高势,汉语会流向他国,通过语言的碰撞而渗透到他国语言中。
三、语言的纯洁与民族特性的表达1.如何理解“语言的纯洁”语言的“纯洁性”不是一个新口号。
列宁、毛泽东都曾谈及本国语言的纯洁性问题,他们撰写的文章成为谈论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
例如列宁1920年写的短文《论纯洁俄罗斯语言》。
列宁写道:“老实说,如果滥用外来语使我痛恨(因为这使我们难于影响群众),那么在报上写文章的人所犯的一些错误就简直把我气坏了。
”[6]列宁说的是一种什么情形呢?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关于“缺点、错误”这个意思,本来俄语中已经有三个同类的词可供使用,现在却有人非要把拉丁语中这个意思的词音转换为俄语发音,来指称“缺点、错误”,令不少人听不懂他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