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
曹植诗文赋中的神话意蕴探析
The My t h I mp l i c a t i o n o f Ca o Zh i ’ S Po e m Ly r i c s
LI U Ch a n g - a n
( F a c u l t y o f Ar t s ,S h a n x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Ha n z h o n g 7 2 3 0 0 0,Ch i n a )
识与英雄 意识 , 超越意识与神仙 意识 , 忧患意识 与生命 意识 , 具有 历史化 的 色彩 , 同时也 与 身世 感情
有密切的关 系。
关键词 : 曹植 ; 神话 ; 历 史化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2 4 6 3( 2 0 1 3 ) 0 3 — 0 0 8 8 — 0 4
2 0 1 3 年 5月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An h u i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农、 少吴 、 帝喾 、 颛顼 、 庖横 ( 太吴 、 太皓 ) 等 的神 话 ,
四是西王 母 、 嫦 娥 的神话 , 如《 辩道 论 》 、 《 仙人篇 》 、
《 赠王 粲 》 、 《 与吴季重 书》 、 《 大暑赋》 、 《 节游赋 》 、
《 七启 》 、 《 九咏》 等 。这些篇 章从 文体上 看 , 形 式多
t h e t h i r d i s a b o u t Ya o 、 S h u n 、 Yu a n d E- h u a n g ,Nv y i n g, a n d t h e f o u r t h i s a b o u t t h e Qu e e n Mo t h e r o f
曹植《洛神赋》赏析_写作技巧
曹植《洛神赋》赏析《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曹植《洛神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洛神赋》原文作者:曹植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
或戏清流,或翔神渚。
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
淺析曹植前後期詩歌[內容摘要]曹植是建安時期最為傑出的作家之一。
他在散文、辭賦、詩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是他的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特殊地位。
他的詩歌以曹丕即位為界,明顯的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詩歌反映悠閒愜意的生活及對功名事業的追求,主要以遊宴詩、建功詩、贈答詩為主。
後期反映悽楚人生及懷才不遇的痛苦,以悲憤詩、建功詩、閨怨詩、遊仙詩為主。
[關鍵字]曹植詩歌風格被譽為“建安之傑”的曹植,在我國建安詩壇上成就突出,影響深遠。
他的詩不僅數量眾多,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風格多樣。
鍾嶸在《詩品》中評價曹植詩歌曰:“其源出於《國風》。
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這些“骨氣奇高”的詩篇成就了曹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曹植不僅是一個具有濃重詩人氣質的才子,而且還是一個頗具雄心的政治家。
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
他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位為界,明顯的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由於前期的立嗣之爭埋下了曹丕對他的忌恨,使得曹植後期政治上受壓抑,經濟上陷困頓,精神上遭折磨,一直在曹丕父子的壓迫欺淩下痛苦地生活著。
由於他前後期生活境遇的截然不同,導致他前後期的創作出現明顯的差異。
建安時期他的詩歌較多地表現他的政治雄心,對功名事業的追求。
但到黃初年間,作品呈現出新的面貌。
政治上的悲怨加上憂生之恐懼,使他寫出了許多情兼雅怨、詞采華茂的詩賦文章。
他的後期作品主要反映其受迫害的悽楚、憤慨心情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痛苦。
一、建安時期曹植出生在董卓之亂後的第三年,他“生於亂,長於軍”,自幼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有相當豐富的經歷,同時又深受曹操影響,從小就胸懷大志。
再加上他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學修養,年幼即已顯露出出眾的才華,“年十餘歲,誦讀書、論及辭賦數十萬言”。
他才思敏捷,下筆成章,在建安十七年銅雀臺建成之際,曹操當面出題令其作文,他揮筆而作《銅雀臺賦》,其才思令曹操大為詫異,並從此對他刮目相看。
曹植《仙人篇》原文译文赏析
曹植《仙人篇》原文|译文|赏析《仙人篇》是汉魏之际文学家曹植所作的杂曲歌辞,这种游仙题材在曹植诗中为数不少。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诗歌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仙人篇》原文魏晋:曹植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
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
译文及注释译文仙人们把揽着黑白各六枚棋子,悠闲地在泰山一角对博。
女神湘娥抚弄着琴瑟,秦穆公之女秦娥吹着笙竽。
仙境中,不仅有美妙的音乐,还有美酒珍肴。
而尘世中天地何其狭小,不知道哪里才可以安身。
仙人韩终与王乔,邀请我来到天上。
还没举步就已经行了万里路程,轻轻一跃就登上了太虚仙境。
在云端飞腾,天上的风吹着我。
回头看到了上帝所居之所紫微,手持神符,让上帝信任自己得以升仙。
只见宫门嵯峨,殿高万丈,玉树夹生于道旁,门枢有守门的神兽。
驾着轻风游览四海,向东经过王母的居所。
俯观五岳之间,人生就如寄居那样无所着落。
真希望能够隐居求仙,得道后长出羽翼,得以升天。
想着往昔黄帝铸好鼎以后,上天便派龙下来迎接,黄帝就骑着龙升天了。
真希望我也如此。
在九天中徘徊,希望与黄帝相约在天上。
注释①六箸:古人博戏用的器具,类似于棋子,共十二枚,黑白各六枚,以此争胜。
②太山隅:泰山的一角。
③湘娥:湘水女神,一说即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
④秦女:指秦穆公之女。
她嫁给萧史,善吹箫。
⑤局:局促,狭小。
⑥安所如:到哪里可安身。
⑦韩终:人名,传说中古代的仙人。
⑧要:与“邀”相通,邀请的意思。
⑨天衢:天上的路。
⑩紫微:星名,古代人认为上帝所居之地。
与帝合灵符:指手持神符,让上帝相信自己得以升仙。
扶道生:即夹生在道路旁。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古代文学: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2。
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3。
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4。
《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5。
试论《诗经》怨刺诗6。
《离骚》象征手法探微7。
《离骚》神话研究8。
孟子的论辩艺术浅析9.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10。
《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11。
《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12。
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13.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14.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之比较15。
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16。
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17.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18。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9。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20。
《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之比较21.汉赋审美情趣的演变22。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23。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24.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25.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26.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27.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28.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29。
从曹丕“文人相轻"看中国古代批评家的批评态度30。
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31。
试论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或酒、鸟等)意象32。
陶、谢山水田园诗审美特征比较研究33.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34.论庾信前、后期作品文风的转变35.潘岳《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36.浅析《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37。
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38。
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39。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40。
《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41。
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42。
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43.从庾信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44.浅谈六朝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45.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46。
论《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形象的地域文化性及成因47。
浅谈曹植游仙诗的艺术底蕴
浅谈曹植游仙诗的艺术底蕴
曹植作为两晋文学中的杰出代表,其游仙诗作品影响深远,其艺术底蕴深厚。
首先,曹植的游仙诗题材多样。
曹植的游仙诗作品数量不多,但覆盖面很广。
他灵活运用
游仙、在家待仙、愿仙、离家仙等诗题,表达人几种不同阶段的心情,传递沧桑感受。
其
中《戊戌游仙见贾岛》、《过姬游仙》和《游仙书博罗图书》等,描写曹植四处游仙的经历,体现出他浪迹仙境的另一种状态。
其次,曹植的游仙诗情怀十分真挚。
他对于自然的憧憬和优美的情感,在诗词中充分地得
到展现,从而唤起了读者的共鸣。
在《游仙博罗图书》中,曹植写到:“江边月色直入心,深夜烟雨自回眸。
夜书棋室见古贤,千载不容秋风期。
”其中,洗练而稀疏的语言加上月
光和秋风,将一种温柔动人的情思倾泻而出,表达曹植对古书古贤的隐忍敬意和深沉的思索,是一种静谧的心灵感悟。
最后,曹植的游仙诗受到舞台演出的巨大青睐。
如杜甫的《望洞庭》由曹植由改编成话剧,上演后迅速受到大家的好评,此后,曹植的游仙诗就纷纷被搬上舞台,让数代观众穿越游
仙的乐园。
总之,曹植的游仙诗能够在文化史上流传了那么久,其中的艺术魅力是绝无仅有的,其
艺术底蕴可谓深厚蕴藉。
借由曹植的游仙诗,可以体验他对自然与一切美的讴歌,这种纯
真的情怀,更是有助于我们提升智慧和魅力,并在人生哲理中得到指导。
论曹植游仙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论曹植游仙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游仙诗,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植首次以“游仙”命题,可以说到了曹植,游仙才作为一种诗歌题材被固定和明确下来且得到了文人的普遍接受和认可。
在创作的数量上,曹植也是前无古人的,他现存的游仙诗共十一首,包括《升天行》两首,《仙人篇》、《游仙》、《苦思行》、《飞龙篇》、《桂之树行》、《平陵东行》、《远游篇》、《驱车篇》、《五游咏》各一首,约占其作品总数的六分之一。
在诗中,作者“幻想要超越人间,遨游于五岳之上,嬉戏于神仙之间,假游仙以寄慨,托真人以为邻,寄欢愁于幻象,寓情意于烟云。
”艺术地表现了他不同生活处境的思想感情,真正意义上创立了游仙诗体类,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思想内涵据赵幼文《曹植集校注》的编年,曹植的游仙诗多创作于其生命后期。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分水岭,早期过着安逸享乐的贵公子生活,曹丕登基后,曹植便开始了悲苦人生。
他屡遭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被六变爵位,三徙封地,处于艰危窘困的环境中。
因此他所创造的游仙诗皆是有感而发,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l.表达建功立业之志曹植终身追求的理想是建功立业,扬名后世,即便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他仍然不失建功之志。
他在《孔庙颂》中说,“自五帝典绝,三皇礼废,应期命世,齐贤等圣者,莫高于孔子也。
”从曹植对孔子的敬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那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造太平的雄心壮志。
就是在有性命之忧的日子里,他仍坚持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责躬》诗里,他一面检讨“罪行”,一面要求“愿蒙矢石,建旗东岳,庶立毫厘,微功自赎,危躯授命。
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
他再三上表,要求试用,从其《求自试表》、《陈审举表》可以看出,曹植那颗“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心依然炽烈如故。
曹植的游仙诗也多次表达了平治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
他在《升天行》其二写道:扶桑之所出,乃在朝阳溪。
中心陵苍昊,布叶盖天涯。
日出登东干,既夕没西枝。
浅谈曹植游仙诗的艺术底蕴
浅谈曹植游仙诗的艺术底蕴曹植(192232),字士为,东晋抒情诗人,被誉为“古今最高之抒情杰出者也”。
他以其独具特色的游仙诗抒发了一代人的共同意识,其中的艺术底蕴深厚,诗句抒情深沉,被认为是一部辉煌的诗篇,令人难以忘怀。
曹植游仙诗的艺术底蕴源于当时辽陈文化,它集中体现了当代文化特点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首先,游仙诗多以梦境、仙境、鬼神、天外异物、山水密谋等为主题,表达了当时文化特点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其次,曹植文章特有的抒情手法,如精致优美的句子结构、有深意的借景抒情,皆为人们深深吸引。
此外,曹植的游仙诗中最为惊艳的,是他对迷途的思绪的展现。
在他的诗句中,用山水来抒发思绪,如“万水千山走遍,胡天八月即风”,以及“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等,抒发出自己无尽的思潮,以及对未知的美好憧憬。
曹植游仙诗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笔,在他的游仙诗中,融合了诸多文化元素,表达出作者诗人对美好自由未知之路的憧憬,令读者对未知的美好充满希望,也让读者意识到生活的心动和精神追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凝思方式。
因此,曹植游仙诗融合多元文化,打破传统的诗文格式,体现了当下的思想感受,抒发出纯真的思绪,它的艺术底蕴在今天仍旧值得赞美,博得了读者的广泛赞同。
可以说,曹植游仙诗吸收了古代文化的传统精髓和当时文化特点,融合精心构思,抛开当时文艺圈的禁锢,追求创新,把古代文学的灵气,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度,都融入其作品之中,表达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审美,令读者刻骨铭心。
总之,曹植游仙诗的艺术底蕴深厚。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他的独特的意境,还能把握到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的诗文深远影响了一代人,这也是其艺术价值不可言喻的原因,让我们有机会以更为深刻宏观的视角体验曹植游仙诗中的艺术魅力。
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
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
对于曹植(192年-232年)诗歌中的神话境界来说,总有一种深厚メソポタミ
ア故事的美感感染着人。
曹植的诗歌中充满了山水、帝王、神话、伏羲氏、女娲氏等华夏传统主题,而这些主题又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素材。
其中,穿越历史文化缝隙的神话境界,常常成为曹植诗中最引人入胜又最令人
回味的内容。
他经常运用帝国神话中的题材,如“伏羲氏下错血衣”、“嫦娥登月”等,以其流畅的词句,把神话的故事娓娓道来,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神秘又诗意的神话世界中。
再如曹植写的《马诗》,从古人英雄马超的故事出发,经历爱恨情仇,刻画其精神的崇高跋涉,激发起人们对故事的情绪共鸣。
照此,曹植在其诗中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绵长而凝重的叙事,展现了一种令人深刻深思的气质。
此外,曹植叙述神话故事时恰如其分地融入对宏观环境政治动荡以及社会变革
的感知与抒发,有时不经意间勾勒出自身感情的流动和变化。
比如《定风波》,曹植藉着叙述玉皇大帝与东海龙宫的故事,表达出自身思想观念和切身处境的真情实感,释放出恰到好处的诗情;同时也由此昭示着中国叙事诗这一传统文学体裁的丰富性与无穷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神话境界是曹植诗歌中极具特色的一种风格。
神话故事与现实社会
的隐藏关联以及充分体现出民族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审美感的“神机妙算”,这都详实地被描写了出来,为我们揭示了一代古代文献中最优美细腻的文学盛宴。
浅析曹植游仙诗的旨趣
浅析曹植游仙诗的旨趣作者:孙萍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曹植现存的诗歌中,游仙诗就有十一首,占其全部诗歌的近六分之一。
到他这里,游仙诗才作为一种诗歌题材被固定和明确下来,并得到了文人的普遍接受和认可。
曹植写游仙诗主要是想摆脱人间的压迫,意在咏怀而非求仙。
关键词:曹植;游仙;咏怀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017-02一、人生遭际诗歌是诗人人生际遇的反映,同样,曹植的诗歌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
曹植的一生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位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建安时期,曹植才思敏捷、极富文采,因而甚得曹操赏识与宠爱。
他“‘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求自试表》),从群雄逐鹿的时代大潮中激发出‘忧国忘家,捐躯济难’,‘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的志尚”①。
他歌唱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诗歌洋溢着乐观、浪漫、慷慨昂扬的情调。
这一时期的他并不信神仙之说,甚至将仙人与猱猿之属相提并论,认为“富有天下”的君王,若是“倾产以供虚求”,那实在是“纷然足为天下一笑”的蠢事。
在曹植看来,人的命运完全由人的力量所能够掌控,没有必要依附于那些虚妄之言。
此时,曹操尚在人世,曹植尚有颇多实现理想的机会,怀抱着“戮力为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②的壮志,曹植对人生前途充满了憧憬,对自身的相信与肯定超越了一切外在的事物。
这一时期,曹植几乎没写一首游仙诗,但生活的阅历和对建功立业的急切憧憬,已融入其生命意识中,为诗人以后创作游仙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植的生活和处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曹丕对曹植深怀猜忌,实行严厉的打击迫害,派遣监国官吏控制其行动。
曹丕在位六年中,曹植一直是在艰危窘困的境遇中诚惶诚恐地生活。
现实的悲惨黑暗和人身自由的被禁锢,使得他非常渴望自由。
论曹植的游仙诗和郭璞《游仙诗》
论曹植的游仙诗和郭璞《游仙诗》曹植的游仙诗反映其欲保全生命、以期建功立业的愿望;郭璞的《游仙诗》写其才高位卑的痛苦。
他们都把游仙诗作为排遣人生苦闷、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其实咏怀才是他们游仙诗的真正精神实质。
标签:曹植;郭璞;游仙诗;玄言诗:咏怀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题材丰富,其中,游仙题材的诗歌是这个时期极具成就的作品,可谓蔚成大观。
曹植多首游仙诗和郭璞《游仙诗》组诗,都借游仙以咏怀抒情。
他们的诗歌为游仙诗这一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内涵,与他们文笔斐然的其他诗篇一样,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表现诗人深刻的思想意蕴和精神实质。
一游仙诗,顾名思义,即含有游仙内容的诗歌。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以游仙为题材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
清朱乾《乐府正义》卷十二认为屈原《楚辞·远游》“乃游仙诗之祖”。
但在建安之前还没有很成熟的游仙诗。
诗歌真正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
曹植的游仙诗,今存《仙人篇》一首,《游仙》一首,《升天行》二首,《苦思行》一首,《飞龙篇》一首,《桂之树行》一首,《平陵东》一首,《五游咏》一首,《远游篇》一首,《驱车篇》一首,共计十题十一首[1]。
这些诗歌多是自创新题的乐府诗。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十五岁起就随其父亲出征过管承、乌桓、刘表、张鲁等。
这期间,曹植“从先武皇帝,南极东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用兵行师之势,可谓神妙也”(曹植《求自试表》)。
而且素以“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植《与杨德祖书》)高自标许。
建安十五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发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曹植积极配合其父网罗天下英才的做法,著《七启》,以明达世务、洞察时机的“镜机子”去说服“隐居大荒之庭,飞遁离俗,澄神定神,轻禄傲贵,耽虚为静”的“玄微子”,以他们的问答号召隐士出山。
曹丕后又写《酒赋》以响应因酗酒过多浪费粮食而颁布的禁酒令。
曹植游仙诗探论
曹植游仙诗探论
曹植是魏晋时代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之一,时至今日,他的诗歌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尊重,更有不少的文学家致力于深入探讨曹植游仙诗中的抒情手法、结构形式、独特思想等多方面内容。
曹植游仙诗抒情手法十分精妙,他充分体现出自然界的静谧之感,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绪,通过对景物的描述,传达出精神世界的宁静自在。
特别是他的《饮马长城窟行》,诗中描绘的景色之美,不仅受到了读者的反响,还开出了咫尺天涯,引人深思的思考氛围。
曹植游仙诗的结构形式也十分独特,在开头的吐露与结尾的抒发中,他充满心情的展开来回延吟,抒发情绪,游逝向无际之境,让读者在思绪荡漾中,畅游于此处由迹寻梦谷,给人带来一抔流光溢彩的隽永之恋。
此外,曹植游仙诗还有其独特的思想世界,即符合曹植自身以及魏晋文化背景下的异 saveres 实在,它更多的是透过自然风物的展现,营造出道家认知下一切皆有本,道而诗也的境界,让读者更加细致的体认由宇宙枝繁叶茂的和谐之景。
总之,曹植游仙诗无疑是极具有鉴赏价值的文学佳作,它融合了诗人的意境、情感、思想等多种要素,让文化的历史沉淀,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象,值得我们去反复品读、入耳流传,以保护文化,保持文明。
曹植作品风格
曹植作品风格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曹植作品的风格进行阐述:1. 情感真挚:曹植的诗歌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如《洛神赋》、《白马篇》等,都是表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
2. 形式创新:曹植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洛神赋》采用了长篇叙事诗的形式,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3. 语言优美:曹植的诗歌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如《白马篇》中的“白马非马,胡为乎来哉?”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典故、成语等文化元素,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
4. 思想深刻:曹植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优美的形式和真挚的情感,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如《洛神赋》中的“愿言配君子,共结同心。
”等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这些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曹植的诗歌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5. 个性鲜明:曹植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如《白马篇》中的“白马非马,胡为乎来哉?”等诗句,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人生观。
这种个性鲜明的特点使得曹植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 社会关怀:曹植的诗歌作品还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关怀。
如《白马篇》中的“白马非马,胡为乎来哉?”等诗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种社会关怀使得曹植的诗歌作品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总之,曹植作品风格独特,情感真挚,形式创新,语言优美,思想深刻,个性鲜明,社会关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精选94个)
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精选94个)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精选94个)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题目,精选,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精选94个)简介: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94个。
供大家参考阅读。
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一: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2.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 3.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 4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精选94个)内容: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94个。
供大家参考阅读。
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一: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2.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3.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4.论柳永词的俗与雅5.论柳永词中的赋法6.论苏轼诗歌的理趣美7.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8.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9.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10.鸳鸯蝴蝶派小说新论11.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12.论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或女性意识、抒情性)13.《家》中觉慧的形象与《寒夜》中汪文轩形象的比较14.论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15.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16.论莫言小说的形式感17.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18.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19.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20.论舒婷的诗歌创作21.“女性散文”研究22.论巴金的《随想录》23.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内涵24.王蒙小说研究25.论刘心武的小说26.论王安忆的《长恨歌》27.港台文学研究(如论琼瑶、三毛、席慕容、陈映真、金庸等人的创作)28.《白鹿原》的文化底蕴29.论新时期通俗文学30.中国当代电影文学中的女性形象31.论朦胧诗的美学特征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二:32.论顾城(或舒婷、北岛)的诗33.论新生代诗的美学特征34.论归来诗人群的创作35. 史铁生小说的生命意识36.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37.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38.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39.**诗词夸张辞格探析40、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41. 从《鸿门宴》看西楚霸王项羽的悲剧性格42.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43.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色44. 王维和李白山水诗思想内蕴的比较45. 从高适边塞诗看盛唐气象46. 论霍小玉形象的塑造47. 论苏轼词中的“梦”48. 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魅力49. 简论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色50.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51. 论李煜词的“真”52. 比较温庭筠、韦庄婉约词风之异同53.论创作者的艺术欣赏对其创作活动的意义54.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55.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56.历史剧的“戏”说与“非戏”说57.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础的“生活”究竟在何处?58.论文艺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重性59.从小说到电影:琼瑶凭什么吸引接受者60.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对传统母性的颠覆61.《家》中觉慧的形象与《寒夜》中汪文轩形象的比较62.论巴金前期小说的青春气息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三:63.论茅盾小说中的民族资本家形象64.论戴望舒诗歌的感伤情调(或意象体系)65.论藏克家诗歌的情感特征(或形式技巧)66.论《围城》的讽刺艺术67.论张恨水《金粉世家》中的爱情悲剧68.论巴金的《随想录》69.论艾青建国后的诗歌创作70.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艺术特色71.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可选子题)72.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73.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74.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75.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76.手机短信的言语风格初探77.简体字与繁体字研究78.汉字教学方法研究79.X地方言中的古语词研究80论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81.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形象研究82.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四大悲剧或《哈姆莱特》)83.试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84.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85.试论《红与黑》的艺术成就86.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87.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88.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奥斯汀的妇女观89.论《简?爱》的艺术成就90.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91.论《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92.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93.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94.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以上就是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典诗词漫话】建安风骨------曹植的游仙诗
【古典诗词漫话】建安风骨------曹植的游仙诗曹植的游仙诗曹植与李白,这两位被大诗人苏轼同举并称的天才诗人,悬隔五百余年而遥相辉映。
在才思敏捷、天然流丽等相似处之上,他们间最大的相似之处也许莫过于他们全都怀有强烈的济世之志,对人生的短促有着极其敏锐的感觉,但最终被投闲置散,眼睁睁看着光阴虚度而无可奈何。
在内心焦虑的煎熬下,他们走上了同一条道路:奋起想像的羽翼,遗弃那充满苦恼的尘世,飞向那永生不灭的仙境天宫,以此排遣自己心中的愤懑。
这就是他们各自诗集中有为数不少游仙诗的由来。
曹植早年是不信神仙之说的。
在他那篇篇幅很大的《辨道论》中,他在开头就说:“夫神仙之书,道家之言,……其为虚妄甚矣哉!”还说:“又世虚然有仙人之说。
仙人者,傥猱猿之属欤?”认为传说中的仙人不过是猿猴之类动作敏捷的野兽。
文中他历数前代淮南王、董仲君至当时方士甘始、左慈、郤俭等等,一一辩驳他们的虚妄,认为“富有天下”的君王,若相信他们的眩惑之说,以隆重的礼节招致他们,“倾产以供虚求”,那实在是“纷然足为天下一笑”的蠢事。
可是到后来,由于对人生的失望,他改变了对神仙之说的态度,又作了一篇《释道论》,检讨了自己以前认为道术是“愚民诈伪空言”的观点是“以臆断之,不可任也”,甚至于“但恨不能绝声色,专心以学长生之道”了。
文中还举了以前曾被他在《辨道论》中嘲讥过的当时一些方士的事例,来证实道术的存在,说曹操曾亲自试验左慈、甘始等方士的方术:左慈曾断谷一月,而“颜色不减,气力自若”;甘始则能使鱼在沸油中“游戏终日,如在水中。
”种种神奇,不一而足。
于是以前被他认为是“猱猿之属”的仙人,终于成为他倾慕的对象,而在他所作的游仙诗中与他结为伴侣,以遨以嬉。
曹植所作的游仙诗有《升天行》二首、《仙人篇》、《游仙》、《五游咏》、《平陵东》、《苦思行》、《远游篇》、《飞龙篇》、《陌上桑》等等。
在这些游仙诗中,《升天行》是较早的作品。
其中第一首云:乘跷追术士,远之蓬莱山。
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
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前言:曹植是六朝时期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诗人之一,是当时建安最为杰出的诗人,他流传于世的作品大概有200余篇,其中涉及到古代神话的大约有40余篇。
这些有关于神话的作品从文体上看形式比较多样,在内容上更是包含了诸多神话,在这个纷纭复杂的神话世界里,他们有时是同一神话中的人物,有时又有各自的新的联系,既是上天的神又是人间的皇者,往往是集神格与人格的力量于一身,诗歌中时常引用神话内容,作为诗歌的例证与材料或是表达某种思想情感,并且其中神话有着非常明显的历史化,而以往的研究总是将此归到游仙诗一类,直接影响到对曹植的深入研究,本文笔者主要对曹植作品中涉及古代神话的诗歌进行研究,从其主要内容上分作四个方面,一是关于黄帝、神农与少昊等一些歌颂帝王圣德的神话,二是关于伏羲女娲等的,三是有关于尧舜禹和娥皇女英等的神话,四是关于西王母与嫦娥等的神话。
这些诗歌中都蕴含着一定的神话境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
1赞美神话中的英雄人物,抒发自身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通过对时贤与历史的评述,而表达出了一种为国家建国立业的理想抱负;在《白马篇》中歌颂幽并游侠,对其英雄壮举赞美不已;在《黄帝赞》中“少典之孙,神明对哲。
土德承火,赤帝是灭。
服牛乘马,衣裳是制。
云氏名官,功冠五帝。
”还有《惟汉行》中所说“二皇称至化,盛哉唐虞庭。
禹汤继厥德,周亦致太平。
”其中都是以圣明的君王作为理想的化身,而神话中所赞咏的也正是曹植心目中的帝王与英雄。
曹植在《画赞序》中这样说“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
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
见纂臣贼嗣,莫不切齿。
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
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
见忠臣孝子,莫不叹息。
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
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
是知存乎鉴者何如也。
”像历代的儒家士大夫一般,他所举荐的帝王一般都是由神话因素在平民心理经过政治化、伦理化与历史化结晶而形成的明君圣主,因此在他的诗篇中对逝去的时代不断的进行吟诵。
曹植《洛神赋》艺术特点及艺术价值—辞赋
曹植《洛神赋》艺术特点及艺术价值—辞赋曹植《洛神赋》艺术特点及艺术价值—辞赋摘要:《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原名《感甄赋》。
曹植用: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来形容洛神。
另有相关歌舞剧、书画作品等。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关键字:洛神赋艺术特点艺术价值三国时期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因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据《文昭甄皇后传》: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
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
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
曹操趁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
曹操的夫人刘氏生长子曹昂,早年殁(死)于宛城。
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笃厚恭谨;曹彰,勇而无谋;曹植,聪明机警,却嗜酒放纵;曹熊,身体病弱。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
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援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
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魏国建立。
甄氏被封为妃,因为郭后的挑拨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
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
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
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
前言:曹植是六朝时期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诗人之一,是当时建安最为杰出的诗人,他流传于世的作品大概有200余篇,其中涉及到古代神话的大约有40余篇。
这些有关于神话的作品从文体上看形式比较多样,在内容上更是包含了诸多神话,在这个纷纭复杂的神话世界里,他们有时是同一神话中的人物,有时又有各自的新的联系,既是上天的神又是人间的皇者,往往是集神格与人格的力量于一身,诗歌中时常引用神话内容,作为诗歌的例证与材料或是表达某种思想情感,并且其中神话有着非常明显的历史化,而以往的研究总是将此归到游仙诗一类,直接影响到对曹植的深入研究,本文笔者主要对曹植作品中涉及古代神话的诗歌进行研究,从其主要内容上分作四个方面,一是关于黄帝、神农与少昊等一些歌颂帝王圣德的神话,二是关于伏羲女娲等的,三是有关于尧舜禹和娥皇女英等的神话,四是关于西王母与嫦娥等的神话。
这些诗歌中都蕴含着一定的神话境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
1赞美神话中的英雄人物,抒发自身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通过对时贤与历史的评述,而表达出了一种为国家建国立业的理想抱负;在《白马篇》中歌颂幽并游侠,对其英雄壮举赞美不已;在《黄帝赞》中“少典之孙,神明对哲。
土德承火,赤帝是灭。
服牛乘马,衣裳是制。
云氏名官,功冠五帝。
”还有《惟汉行》中所说“二皇称至化,盛哉唐虞庭。
禹汤继厥德,周亦致太平。
”其中都是以圣明的君王作为理想的化身,而神话中所赞咏的也正是曹植心目中的帝王与英雄。
曹植在《画赞序》中这样说“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
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
见纂臣贼嗣,莫不切齿。
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
见忠节死难,莫不抗首。
见忠臣孝子,莫不叹息。
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
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
是知存乎鉴者何如也。
”像历代的儒家士大夫一般,他所举荐的帝王一般都是由神话因素在平民心理经过政治化、伦理化与历史化结晶而形成的明君圣主,因此在他的诗篇中对逝去的时代不断的进行吟诵。
这些当然都与他的成长经历分割不开,曹植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儒家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他,在他的心中有着非常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功业意识,然而在当时的建安时代,军阀混战,民众们流离失所,甚至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外的惨象。
建安的文人们因为不能在沙场上实现抱负,最后就只能通过文学创作来排遣这样的悲凉与抑郁,以至于后世都称之为建安风骨。
曹植生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年代,他长在军营中,14便跟随父亲征三郡乌丸,又征袁谭,16岁再随父亲远征乌丸,17岁随曹操会战孙权和刘备于赤壁,20岁封为平原侯,再随曹操西征,21-22岁随父亲征东吴,到24岁再次随父亲曹操西征张鲁,有了这许多次的参战经历,他十分佩服父亲的文韬武略,同时在经受了战争的考验后,形成了他为国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气概,在他30余首画赞体作品中,不仅称颂了神人帝王的功业,同时更表达了他自身的政治理想。
曹植的才华在曹操众子中的表现得非常突出,因此深受曹操的宠爱,曹操也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是由于其在政治上的表现极为不成熟而最后作罢。
公元219年,曹仁被蜀军所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前去求援,但是曹植却由于醉酒而不能受令,这让曹操大失所望。
后又因其行为不检点,私闯司马门更是触怒了曹操,至此,曹植不但失宠,而且也让曹操对他
彻底的失望了。
曹植的才能充分的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他与建安七子交往甚密。
在立太子的政治斗争中,魏国的重臣和谋士分别站在曹植与曹丕两边,丁氏兄弟多次冒死进言,拥立曹植为太子,同时也有人极力反对他,他在政治上的彻底失败进一步促进了他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尤其是他作品中的神话部分。
在邺城宫里,他欣赏前贤的画像,并不断以古代先圣的业绩勉励自己。
2超越现实遭遇,向往神仙境界
曹丕继承王位后,派人诛杀了曹植的羽翼丁氏史弟,曹植被迫返回其封国,曹丕还派了监国使督察于他,削减其封邑。
曹植自离开帝都后,一直过着贬爵而且被监视的流亡生活。
众所周知曹丕对他的迫害仍没有终止。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曹丕令曹植七步内作诗,作不出便施以严重的刑罚。
曹植应声便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略有惭愧之色。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也没有改变曹植追求理想的志愿。
他在神话中极力赞咏上古圣贤明君与忠勇之臣,像是《玄畅赋》中这样说“该仁圣之上义,据神位以统方”“上同契于稷、卨,降合颖于伊、望。
思荐宝以继佩,怨和璞之始镌;思黄钟以协律,怨伶站夔之不存。
”尽管这里面带有哀怨之声,但是他褒奖虞舜时的贤臣稷与契,商和周时的贤臣伊尹与吕尚,这些都体现出了曹植内心的远大抱负,只可惜的是他的才能没能得到赏识,就如和氏王与令夔协律一样被埋没而无人察觉。
而由于曹丕与其党羽监视着曹植的言论与行动,所以曹植的诗中才会出现古代神话与仙人的故事“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不见轩辕氏,乘龙出鼎湖。
”“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
琼蕊可疗饥,仰首吸朝霞。
”这里渲染了一幅幅缥缈绮丽的仙境神人图,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瑰丽壮伟的浪漫主义世界,诗歌中所创造出的生活是那样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完全没有尘世的繁忙劳碌与追名逐利,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曹植不能施展抱负的惆怅心情。
再有《洛神赋》中描绘出来的洛水女神的形象,也是寄寓了他的理想与追求。
他通过在神话虚幻中将自己的理想尽情的抒发,在幻想中的精神世界中,消解自己在现实中的痛苦,失衡的心理也得到了平复,进而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
作者曹植正是借助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来慰藉自己孤独郁闷的心灵,面对被人宰割的残酷现实,他的雄心壮志无法实现,这些都使他生不如死,他虽然也不相信仙界的真实存在,但是他故意把求仙当作一种精神幻想来麻醉自己,因为他在现实世界中看不到一丝希望,所以才更加憧憬死后的幸福,将注意力完全转移到神仙自由境界中,并借以发泄自己满腹的牢骚与忧愤。
他在《游仙》和《仙人篇》中这样写道“翱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诗人虽然随着诗歌翱翔于天地间,但是他却依然无法忘却人间的一切。
3对自我悲剧的忧伤,并感叹人生命运
在曹植的诗歌中,既有对社会政治的忧患,同时也有对人生命运的忧患,在曹丕之子曹叡即位后,曹植仍希望能够实现他的报国立业的志愿,在《求自试表》中说“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脱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
帮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
”他想借历史传说来表达自己济世立业的迫切愿望,但是屡屡上表恳请,却始终得不到应允。
而且明帝对诸王更为严厉苛法,屡次改变其爵
位,并削减封邑,曹植11年进行了三次迁都,连连行至贫瘠地方,衣食都供应不全,可见其处境是十分悲惨的。
在经历了多番政治挫折与人生苦痛后,曹植终于对皇室彻底的失望了,现实生活中没有给他一条顺利通达的道路,以至于曹植后期已无法忍受精神上的痛苦以及肉体上的折磨,只能借诗赋以示超脱了。
曹植的悲叹,不但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表现出了对人生与生活的极力追求外,还与政治兴衰以及社会理想的实现密切相关,曹植的诗歌里,尤其是神话诗赋里,都隐约透视出一种超越的情感,一种以先圣先哲为借代的寄寓情感。
曹植作为一名诗人,是成熟而杰出的诗人,然而他却不是一位成熟而理智的政治家,其丰富充沛的情感与王侯的尊贵都为他的不平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当他意识到这种悲惨的根由时,他已经无法摆脱这种生活对他的压抑,转过身来,提笔抒怀,展示人生悲剧,同时也展出了社会甚至是整个宇宙的悲剧。
对神话内容的充分运用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的,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在太和时代,曹植作品中的神话内容大都是涉及远游与人生意义价值的探讨,其中蕴含着深重的悲剧意识,最后的记载见于《三国志》中“怅然绝望”、“常汲汲无欢”,早逝,足以证明他的悲愤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结束语:
总的来说,曹植诗歌中的神话是曹植作品中重要的部分,其不但体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与英雄情怀,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精神以及对神人境界的向往,它是对诗人的人生悲剧命运的抒发,因此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不断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西班牙]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