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社会语言学

合集下载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语言中,隐喻和转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本文将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人们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律。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是两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来扩展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的修辞手法。

隐喻的构建依赖于人们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的认知能力,通过将一个熟悉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不那么熟悉的领域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转喻则是一种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转换来实现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通过转换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含义,可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1. 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表现在词汇的使用和含义上,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

在网络语言中,很多词汇都具有隐喻属性,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举例来说,网络用语“晒”就是一个具有隐喻属性的词汇,它原指阳光下晒衣物或晒太阳的行为,但在网络语言中被用来表示展示、分享自己的某种东西,比如“晒美食”、“晒旅行照”等,这里“晒”这个词汇通过将展示自己的行为与晒太阳的行为进行隐喻联系,创造出了新的意义和用法。

三、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网络词汇不仅可以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表达,还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来进行比喻和象征,从而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涵盖了认知、社会和语言三个方面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在新兴
的学科领域中,它以其理论和方法的先进性,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兴趣。

本文将探讨认知社
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领域。

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在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

它强调语言习得、
语言使用以及语言变化的认知和社会成分,并着眼于语言与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密切关系。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位关键人物对该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
的推动力量。

其中,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的荷兰社会语言学家Andreas A. J. Koenig(安德烈斯·A·J·科尼希)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社会认知的研究。


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反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

在此基础上,认知社会语言学迅速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问题和理论。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包括语言与认知、
语言与行为、对话分析和语言变化。

在这些研究方向中,有很多经典案例,比如Hopper和Thompson(1980年)的语言变化研究、Heritage和Sacks(1979年)的修正性反向(修正预先暗示的信息)和钩子(引导交谈话题)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前的认知社会语言
学领域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认知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它将社会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相结合,研究语言、认知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是,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反映了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该学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语言的社会性:社会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社会互动中产生和演变。

语言的使用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的制约。

2. 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该学科试图揭示人类认知如何影响语言的结构和使用。

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基础,如概念形成、语义理解和语用推理等,可以深入了解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内在联系。

3. 语言变异和变化:社会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在不同社会群体和语境中的变异现象,以及语言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它探讨语言变异的社会和认知因素,以及语言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4. 跨文化交际:由于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社会认知语言学也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使用和理解问题。

它关注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和解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地进行沟通。

总的来说,社会认知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语言、认知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它的研究成果对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学路向

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学路向

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学路向胡鸿【摘要】认知社会语言学融合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但同时强调语言的社会性,重视人类自身思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认知与语言和文化的交互作用,以及认知的社会语境等,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语义及言语变异理论探讨、认知文化模式研究和语言政策研究以及社会政治体制研究(包括意识形态)等.通过将实证方法与心理学实验、神经生物学实验以及计算机模拟等方法相结合,认知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体、亚文化模式、语言类型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三个领域展开了各种讨论,集中体现了对语法系统再语境化的趋势,也代表了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路向.【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12【总页数】5页(P63-67)【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学路向【作者】胡鸿【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外语系,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认知语言学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 70年代中后期,它以经验现实哲学(主要是非客观主义)为哲学基础,反对当时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主流语言学。

由于该学科打破了以乔姆斯基的形式主义语言学为主的研究范式,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20世纪 80到 90年代,该学科发展迅速,在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研究者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与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研究对象结合起来,认知语言学开始与社会语言学合流,处于萌芽状态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开始慢慢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007年,“第10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ICLC10)”在波兰克拉科尔(Krak ó w)召开,此次大会正式确立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地位,明确其为认知语言学的分支。

2008年,在由布莱顿大学承办的“语言、交际与认知”大会(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上,首次鲜明地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议题。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语 义 变异 和言语 变异 、 认 知文 化模 式 、 社 会 政 治 和 经 济 体 制 的意 识 形 态 研 究 。
二、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研 究 概 况
2 0 1 0年 在 德 国科 布 伦 茨 一 郎 道 大 学 举 行 的 第 3 4届
国际 L AUD研 讨 会 的 主 题 是 “ 认知社会语 言学 : 语 言变异 的结 构 、 概 念 和 文 化 维 度 ”。 认 知 语 言 学 综 合 了认 知 语 言 学 的认 知 取 向 和社 会 语 言 学 的社 会 取
会 语 言 学 的 定 义 。 国 内 的学 者 也 没 有 对 认 知 社 会 语 言学 展开理 论探 讨况
二 十 世纪 九 十 年代 末 , 学 者 们 把 认 知 语 言 学 和 社会语 言学 的变异 研 究 相 结合 , 产生 了认 知 语 言学
由于认 知社 会 语 言学 是 一 门新 兴 的交 叉学 科 , 现仍 处于初 期研究 阶段 , 其研 究题 材涉及 面广 , 研究 思路灵 活 多样 , 不 宜 过 早 对 其 进 行 严 格 的 定 义 。 因 此, 根 据 目前 的研 究 状 况 , 本 文 初 步 给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也 表 现 出对 该 领 域 研 究 的 浓 厚 兴 趣 , 带 动 了认 知语 言 学 的 内部 革 命 。 笔 者 在 探 讨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的 起 源, 分 析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的理 论 基 础 之 上 , 综 述 了 近 几 年 国 内外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的 研 究 情 况 , 最 后 探讨
的分支 ——认 知 社 会语 言 学 ( C o g n i i t v e S o c i o l i n g u i s — i t c s ) 。G i t t e Kr l s t i a n s e n& Re n Dr i v e n把 第 3 0届 国 际语言 讨论会 的 l 5篇 关 于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方 面 的 文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1. 引言1.1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概念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习得、语言使用和语言变化的学科,它将认知学和社会学相结合,旨在探究语言如何在认知过程和社会交往中发挥作用。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语言被看作是思维和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

认知社会语言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学会和使用语言,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现实。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语言、认知和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研究语言习得、语言使用和语言变化,认知社会语言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引言结束】1.2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语言多样性和交流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对语言的认知及社会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结构及规则,忽视了语言习得、交流和变化中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而认知社会语言学正是从这一不足出发,探讨了语言习得、交流和变化中认知过程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日益增多,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这些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范式和实证数据。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背景既有理论探索的需求,也有社会实践的压力。

通过对认知与社会因素在语言习得、交流和变化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促进语言学科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字数:252】2. 正文2.1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认知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

在认知方面,认知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产物,语言表征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和沟通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认知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语言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词汇的形成和使用受到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广泛关注。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词汇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词汇的本义映射到另一个词汇的隐喻义,从而产生新的含义和概念。

网络词汇作为信息时代典型的语言形式,其隐喻属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网络词汇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喻含义。

“梦醒时分”在传统文化中是指醒来时的时刻,而在网络文化中,“梦醒时分”被引申为思考清醒的时刻,具有了新的隐喻含义。

2. 表意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还表现在其表意上。

一些网络词汇常常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或态度。

“曲线救国”这个词汇在网络语境中用来形容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具有明显的隐喻属性。

3. 结构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还表现在其结构上。

一些网络词汇的形式和结构往往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996”这个网络词汇指的是工作时间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这个词汇的结构隐喻了劳动时间的过长和不合理。

1. 词义转喻: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与词义转喻相关。

一些网络词汇通过转喻的方式来赋予原本普通的词义新的含义。

“碰瓷”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中被转喻为通过故意制造意外事故来敲诈钱财。

2. 句法转喻: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还表现在其句法结构上。

一些网络词汇通过句法结构的转喻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带狗逛街”这个词汇在网络语境中被转喻为带着狗在公共场所故意引起麻烦。

三、案例分析下面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进一步分析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对其进行解读:案例一:鸡汤文化“鸡汤文化”是指一些所谓的励志言论和励志文学,其内容空洞,充斥着虚假的乐观主义和劝诫性的言辞。

对社会语言学的体会与认识

对社会语言学的体会与认识

对社会语言学的体会与认识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组织和文化活动的基础。

在我看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学科,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够给我带来很多启示和帮助。

首先,社会语言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

比如,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

我还记得有一次去某个地方出差,当地的人们说话的速度非常快,用词也非常生硬,让我有些无法适应。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地学会了跟当地人交流,并且对这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使得我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紧密相关,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内涵和特点,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必须具备跨文化的视野和能力。

其次,社会语言学还让我厘清了语言对人们交流和社会组织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不仅影响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涉及到各种社会问题,比如教育、就业、权利和权益等。

在这方面,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社会语言规则、等级和权力,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沟通和协作,并且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

最后,社会语言学还帮助我认识到语言与个体发展和认知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作为人类认知活动的基础,不仅为人们感知和理解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符号系统,还通过言语互动的方式对人类思维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在语言教育的过程中,灵活应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文化及其背景的元素,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创新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社会语言学是一门充满活力和智慧的学科,具有多重启示和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应用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并且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摘要】本文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展开研究。

首先对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在人们认知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随后探讨了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揭示了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隐含意义。

接着讨论了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阐述了其在语义转换中的作用机制。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网络词汇进行全面剖析,揭示了其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了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和转喻属性,为网络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网络词汇的理解,丰富了语言学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网络词汇、隐喻、转喻属性、研究、认知属性、视角、结论1. 引言1.1 引言网络词汇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新词汇,它们如同一条条纽带,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联系在一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词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其不仅探索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深入分析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背景下,对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隐喻属性和转喻属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本文将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包括其在人们思维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分析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探讨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和隐含的语义关系;探讨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分析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和转变意义。

结合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中隐藏的思维逻辑和文化内涵。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能更全面地理解网络词汇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正文2.1 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是指网络上广泛使用的词汇在人们的认知中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

这些属性包括词汇的熟悉程度、使用频率、情感色彩、文化背景等。

语言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语言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语言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引言: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现象的学科,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语言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分别是古代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法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

第一阶段:古代语言学古代语言学是语言学发展的起点,它主要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问题。

在古代,语言学主要以语音学和文字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和描述不同语言的发音规律和文字形态。

例如,古代语言学家波斯尼亚的彼得洛维奇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都对语言的音系和词汇有了深入的研究。

第二阶段: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它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独立的结构系统,研究语言应该从结构的角度出发。

在这一阶段,语言学家主要研究语言的音位、词法和句法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美国语言学家布鲁姆菲尔德提出的音位学研究和捷克语言学家特拉格尔斯基的句法学研究都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典型代表。

第三阶段:生成语法语言学生成语法语言学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主要研究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生成语法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大脑的产物,人类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在这一阶段,语言学家主要关注句子的生成规则和语义结构。

例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生成文法理论和意大利语言学家卡拉泽卢的篇章生成理论都是生成语法语言学的重要成果。

第四阶段: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它主要关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能力,通过研究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可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特点。

在这一阶段,语言学家主要研究语义、语用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美国语言学家莱维-斯特劳斯的符号学和美国语言学家拉卡托斯的语用学都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成果。

第五阶段: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近代发展最快的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它主要关注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与外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与外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与外延一、引言在当代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现象的学科,旨在探索人类语言的结构、使用和变化规律。

而认知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语言与社会、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理解语言运用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与外延,以便更好地了解并应用于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二、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主要围绕两个关键词展开:认知和社会。

首先,认知指个体思维与认知习惯方面的因素,涉及到个体对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

其次,社会指的是语言使用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旨在探索和揭示个体思维与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在界定认知社会语言学取向时,需要明确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和语料库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个体的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并分析数据,以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及其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设定,并在控制条件下观察和分析个体的行为和语言使用情况。

语料库研究则是通过构建大规模的语言样本库,对语料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得出普遍规律。

理论框架方面,认知社会语言学借鉴了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力求在个体的认知机制与社会因素之间建立起联系。

在认知语言学方面,就有人们认为语言知识与人们的认知过程息息相关,无法割裂。

因此,认知社会语言学强调的是如何将个体的思维与社会语境相结合,以实现对语言使用的更全面的研究。

三、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外延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外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拓展。

首先,从认知角度来看,它不仅关注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也关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可以研究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对个体思维的影响,以及语言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认知社会语言学也可以研究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规律和变化趋势。

例如,可以研究社会角色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探索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语言差异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因素。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词汇也成为当代语言学中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一、隐喻与转喻隐喻和转喻是两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概念。

隐喻是指通过暗示、比较等语言手段,将某一概念与另一概念相提并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

例如,常说“心如铁石”,“班门弄斧”等。

转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或者意义从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的过程,例如,“黑夜”在本义中指的是一天中光线暗淡的时间段,但是在转喻中则指的是一种阴暗、恐惧的氛围。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隐喻网络词汇中的很多词汇都是由形象隐喻得来的,例如,“网红”一词就是由“红”代表着被人们追捧、受欢迎的意思,再加上“网”这个词汇,形成了“网红”的新意思。

类似的还有“养眼”、“口感”等词语。

(二)比喻隐喻网络词汇中也有很多比喻隐喻,例如,“口胡”一词,其实就是简化自己为一个“口”,来比喻说话跟牛一样东拉西扯,没有道理。

类似的还有“自闭”、“膜拜”等词汇。

(三)衍生隐喻网络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派生出新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衍生隐喻。

例如,“内鬼”一词,在本意中是指在同一组织中保密服务的人员,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却又出现了“内鬼”指的是替别人照看宠物、家庭的人员。

(一)夹杂转喻夹杂转喻是指在一个词汇中同时包含了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通过转喻得来。

例如,“稳”这个词,从原始意义出发主要表达事情很平稳、不会变动,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又加入了对赞美物品的含义,同时存在夸大和赞扬的情感。

(二)引申转喻引申转喻是指通过语境、词汇的排列组合或者同音字转化等方式,将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词汇的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

例如,“蓝瘦香菇”这个网络词汇就是通过将“背景蓝、身形瘦、语气落寞”的形容词合并形成的一个新词,来形容一个不太好的心情。

认知社会语言学

认知社会语言学

体验性与普遍认知
实用主义论者反对二元论,主张人的身 体和大脑是统一的有机体,统一于与环 境的互动,即经验。任何关于思维的特 征和运作的解释,包括最抽象的概念化 和推理,都必须基于感知、感觉、对客 观物体的操纵和躯体活动的有机体功能 (Johnson & Rohrer, 2007:23)。
体验性与普遍认知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1.
2.
3.
语言及语言政策的文化模式研 究 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体制的意 识形态研究 语义变异和言语变异研究
Kristiansen & Dirven. (eds.). 2008.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Language Variation, Cultural Models, Social Systems. Mouton de Gruyter. Geeraerts, Kristiansen, & Peirsman.(eds.). 2009. Advances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Mouton de Gruyter.
语言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文化认知的开放性决定语言也是一个 动态的、开放性的适应系统:人类语 言的某些特征可以被调整以表达新的 概念化方式,而一门在新环境中发展 出的语言变体也可以被新的使用者用 来表达自己的文化内涵。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倡导者如Dirk Geeraerts, Farzad Sharifian, RenèDirven,, HansGeorg Wolf, Stefan Grondelaers, Gitte Kristiansen等把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如原型 理论,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理想认知模型、 概念隐喻及转喻理论等应用于语言变异研究, 发展和丰富了自Lakoff & Johnson(1980)和 Langacker(1987)等以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些网络词汇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我们的交流,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种背景下,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词汇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将以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为基础,探讨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社会语境中的表达和影响。

二、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属性隐喻是一种通过比喻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或意义的语言手段。

在网络词汇中,隐喻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情感色彩,通过将某种概念比喻成另一种容易理解的形式来传达信息。

以“毒鸡汤”为例,这个网络词汇源自于“一碗毒鸡汤”的隐喻,用来形容一些没有价值或者消极情绪的言论或文章。

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个隐喻的体现,通过将“毒鸡汤”比喻成一种消极的情感,来表达对消极言论的厌恶和不认同。

在网络词汇中,“梗”也是一个典型的隐喻表达。

梗原指植物的茎干,而在网络用语中却引申为“梗图”、“梗音”等形式,用来形容一些经典的、广为流传的段子或表情包。

这里的隐喻在于将植物的茎干比喻成一种广为流传的笑话或段子,以表达对这类内容的推崇和赞许。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属性是其独特的语言特征之一。

不仅为语言的表达增加了趣味性和生动性,更是一种反映当下社会文化和情感认知的重要方式。

转喻是一种将原本的词义转化为新的词义的修辞手段。

在网络词汇中,转喻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躺平”在日常语境中是指躺倒,而在网络语境中却被转喻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用来形容一些对生活消极、不积极向上的状态。

这种转喻表达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社会心态的反映,揭示了当下社会中的一些人群对于生活状态的焦虑和消极态度。

“黑话”也是一个典型的转喻表达。

黑话原指黑社会使用的暗语,而在网络语境中则指一种让人摸不着头脑、难以理解的语言,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些特定群体或者文化圈内的独特用语。

这种转喻体现了对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的一种反思和批评,也是对日常对话和传播的一种变化和重构。

认知社会语言学PPT课件

认知社会语言学PPT课件

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丰富和演变, 语言的进步又促进思维的深化和拓展。
语言影响思维模式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 达方式,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语言的认知过程
感知和理解
通过听觉、视觉等感知方 式,获取语言信息,并对 其进行初步的认知加工。
记忆和储存
将语言信息编码为大脑可 以识别的形式,并储存在 记忆系统中。
提取和应用
在需要时,从记忆中提取 语言信息,进行表达和交 流。
语言与记忆的联系
语言是记忆的载体
人们通过语言将知识、经验和情 感等转化为记忆内容。
记忆影响语言表达
记忆中的语言信息会影响人们的语 言表达方式和内容。
语言记忆的特殊性
与非语言记忆相比,语言记忆具有 更高的可传递性和共享性。
03 社会语言学与认知
研究领域与分支
01
02
03
社会语言学
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 变化和发展,以及社会因 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
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的联 系,探讨语言结构和功能 的心理现实性。
语用学
研究语言使用中的意义和 语境,关注语言在交际中 的作用。
研究方法与工具
01
02
03
04
实验法
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和分析语 言使用者的反应和行为。
认为语言习得是先天与后天因素 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遗传和环
境在语言习得中的共同作用。
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发展
感知能力
记忆能力
思维能力
创造力
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的声 音、图像、触觉等信息, 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通过记忆词汇、语法规 则等语言知识,逐渐积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综合了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探索语言对个体认知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该学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的使用、语言习得和语言变异等方面,通过分析社会因素对语言认知的塑造和语言教育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将对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进行探讨。

近年来,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主题也日益多样化。

一方面,研究者关注语言的使用和教育,探索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功能和效果。

研究发现,不同的语境、社会角色和社会变量可以对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沟通的效果。

研究者还关注语言习得和变异。

其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个体对语言的习得过程和对语言变异的处理方式,揭示了社会经验和认知机制对语言习得和变异的重要作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语言教育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启示。

研究结果为语言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了解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和影响,教育者可以创设更有意义和有效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和运用。

研究结果还对跨文化交流和社会合作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得和运用差异,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语言行为,避免误解和冲突。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语言学分支,研究的是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社会因素。

它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学习者在各种情境下使用语言的认知过程和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里,认知社会语言学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语用学研究。

在当时,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例如语境对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推理和推断等。

这些研究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0年代以后,认知社会语言学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是两个核心领域。

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包括语言理解、产生和习得等方面。

社会语言学则关注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如社会身份、社会关系、语言规范等。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结合了这两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并试图探索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逐渐浮出水面。

其中之一是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的关系。

传统上,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但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发现,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研究语言习得者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使用对于语言习得具有重要影响,语言习得者的认知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还关注了语言使用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使用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不仅受到语言结构的影响,还受到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语言差异,并揭示这些差异背后的认知和社会因素。

认知社会语言学还关注了语言使用与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身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方式。

在不同社会场合中,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以展示自己的社会身份。

通过研究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社会场合中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人员可以揭示社会身份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认知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领域。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词汇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忽视的语言现象。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网络词汇不仅具有语言学特性,还涉及到认知和社会的因素。

而隐喻和转喻作为语言的重要现象,也在网络词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旨在揭示网络词汇背后的认知和社会意义。

认知社会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种认知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强调语言与认知、文化、社会的联系。

在网络时代,网络词汇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具有明显的认知和社会属性。

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如“刷存在感”、“躺赢”等词汇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评价。

网络词汇的使用受到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如“996”、“996.icu”等词汇涉及到劳动和就业问题,反映了社会热点和民生关切。

从认知和社会角度分析网络词汇的语言现象,对于理解当代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研究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映射关系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从而赋予原概念新的意义和表达形式。

在网络词汇中,隐喻表达具有显著的特征,反映了网络语言的创新和丰富性。

“躺平”一词原指“躺着不动”,在网络语境中被用来形容“放弃抵抗,接受现实”,通过隐喻的方式呈现了一种对生活与社会的态度。

又如,“996”一词原指“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9小时以上”,在网络中被用来贬义化描述公司的加班文化,隐喻了对劳动权益的关切和批判。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更反映了网络社会的认知和文化现象。

语言学研究的新方向

语言学研究的新方向

语言学研究的新方向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语言学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改变,出现了许多新的方向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研究的新方向,以及这些方向对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一、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它强调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机制反映在语言中,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可以揭示人类思维的本质。

这一研究方法不仅拓展了对语言本身的认识,还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跨文化交际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频繁。

跨文化交际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这一研究方向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为跨文化交际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和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计算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是将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旨在开发计算机程序来处理和分析自然语言。

通过计算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实现机器翻译、语音识别、信息检索等应用,提高人们处理语言信息的效能和准确性。

计算语言学的发展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研究语言在社会语境中的使用和作用。

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身份、角色和语境对语言的影响,通过对语言变异、语言变体和语言变迁的研究,揭示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塑造作用。

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有助于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对语言政策、教育和社会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五、语料库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是依据大规模语言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通过构建和分析语料库,语料库语言学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语言描述和更可靠的语言推断。

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使得语言学研究不再依赖于狭隘的数据样本,更加贴近实际语言使用,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语言学界为 生成语言学所主导并为客观主义哲 学思想所包围的语境下,认知语言 学以发现各种语言事实幕后具有系 统性和普遍性的体验性认知为其历 史使命。
认知和语言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人类对经验现实的识解不仅受普遍的躯 体经验和人作为同类的生物有机体的躯 体特征、神经解剖结构的影响,还受到 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这就把认 知的生理和物理语境进一步置于社会文 化语境,把认知研究上升到文化层次。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1. 语言及语言政策的文化模式研 究
2. 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体制的意 识形态研究
3. 语义变异和言语变异研究
Kristiansen & Dirven. (eds.). 2008.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Language Variation, Cultural Models, Social Systems. Mouton de Gruyter.
体验性与普遍认知
实用主义论者反对二元论,主张人的身 体和大脑是统一的有机体,统一于与环 境的互动,即经验。任何关于思维的特 征和运作的解释,包括最抽象躯体活动的有机体功能 (Johnson & Rohrer, 2007:23)。
体验性与普遍认知
认知社会语言学: 二十 一世纪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社会语言学(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兴起于二十世纪九 十年代末,并于2007年在波兰克
拉科尔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 言学大会上(ICLC10 in Kraków, Poland)正式被确立为认知语言 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语言学 (体验性)
语言的动态性和开放性
文化认知的开放性决定语言也是一个 动态的、开放性的适应系统:人类语 言的某些特征可以被调整以表达新的 概念化方式,而一门在新环境中发展 出的语言变体也可以被新的使用者用 来表达自己的文化内涵。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倡导者如Dirk
Geeraerts, Farzad Sharifian, RenèDirven,, Hans-
Geeraerts, Kristiansen, & Peirsman.(eds.). 2009. Advances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Mouton de Gruyter.
语义和言语(lectal)变异研究
以Langacker(1987)认知语法的象征单位 模型为基础,Kristiansen(2008)进一 步将象征单位中的语音空间同社会方 言变异结合起来,通过音位变体同方 言范畴、社会范畴间的转喻模式扩展 了语音空间象征的语义空间,创立了 音位变体对社会意义的建构模式。
Georg Wolf, Stefan Grondelaers, Gitte Kristiansen等把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如原型 理论,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理想认知模型、 概念隐喻及转喻理论等应用于语言变异研究, 发展和丰富了自Lakoff & Johnson(1980)和 Langacker(1987)等以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Internal Body Organs across Cultures and Languages. Walter de Gruyter.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应用类型
3.认知社会语言学同语言变体研究结合, 论证语言和认知的动态性、开放性及 语言变体的文化适应性和创新性:
Wolf, Hans-Georg & Frank Polzenhagen. 2009. World Englishes: A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M]. Berlin; New York : Mouton de Gruyter.
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 (社会文化制约下的语言 变异)
认知社会语言学 (认知的社会文化 语境制约性)
关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 的语言变异,并在该文化 的认知模式即文化认知中 寻求变异的理据
体验性与普遍认知
体验性认知的思想植根于美国实用主义 哲学对笛卡尔二元论思想的批判 (Johnson & Rohrer, 2007:47)。根据二元论 思想,身体和大脑(思维)具有本体差异, 语言和认知以大脑中的符号表征为基础, 与人的身体无关。第一代认知科学受到 二元论的影响。
文化认知:语言变异的文化理据
一定文化群体的成员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互动而产生浮现性(emergent)的宏观文 化认知系统,其“文化”标签一则突显文 化差异,二则体现其浮现性和集体性。同 时,文化认知在文化社团成员间的分布是 非均质的,文化认知形成于文化社团成员 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磋商互动而具有动态 性、开放性(Sharifian,2009:166)。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价值
(1) 把语言变异的社会语言学描 写研究深入到文化认知理据的 探讨 ;(2)以科学的实证研 究来深化对语言、认知和文化 的关系的认识;
(3)通过揭示语言变体的文化适 应性和创新性来深化对英语全球化 的认识;(4)对应用研究如跨文 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中如何正确对待 外来文化、本族文化,如何确定和 改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 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实践指导。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应用类型
2.同语言类型学研究结合,揭示不同语 言的特征及其所以为理据的文化认知 模式: Sharifian, Dirven, Ning Yu & Niemeier. 2008. (eds.). Culture, Body, and
Language:Conceptualizations of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立场决 定研究的方法
1.语言与认知关联
心理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 神经生理学实验
2.语言系统基于 语言使用
语料库 心理学实验
3.认知和语言受到社会 文化语境的制约
语料库 社会语言学方法 人类语言学方法等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应用类型
1.同一语言的研究 2.语言类型学研究 3.语言变体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应用类型
1.在某一种语言中考察同一文化团体 中不同的亚文化模式的对立和冲突:
George Lakoff 1996 Moral Politics: 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t. 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Moral Politics: How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Think (2nd e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谢谢大家!
文化模式研究
社会认知语言学同语言变体研究的结 合进一步表明,语言扩张产生的本土 化变体能承载本土化的隐(转)喻认 知方式。这一研究结果不仅论证了认 知语言学关于对语言的浮现性、动态 性和开放性论断,还有助于深化对语 言、认知和文化及其关系的认识。
意识形态研究
隐/转喻理论及理想认知模型、意义的 原型范畴观被用到企业、性别、教育、 商业及政治领域的语篇分析,通过语 篇的隐/转喻映射模式来透视相关的企 业文化模式、性别文化模式、教育的 商业化模式、政治体制特征和政治冲 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