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语看民族文化

合集下载

描写中华文化词语

描写中华文化词语

描写中华文化词语经天纬地、博古通今、博览古今、深不可测、高深莫测一、经天纬地[ jīng tiān wěi dì ]【解释】: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

规划天地。

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出自】:春秋左邱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

”【译文】:经纬天地说文章。

二、博古通今[ bó gǔ tōng jīn ]【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出自】:战国孔子《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译文】: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

三、博览古今[ bó lǎn gǔ jīn ]【解释】:博:广博。

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

形容学问渊博。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成帝纪赞》:“博览古今,容受直辞。

”【译文】: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接受直言不讳。

四、深不可测[ shēn bù kě cè ]【解释】:深得无法测量。

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出自】:明·袁宏道《吼山》:“山下石骨为匠者搜去,积水为潭,望之洞黑如墨汁,深不可测。

”【译文】:山下石头被匠的搜走了,积下来的水成了小潭,望向洞中里面没有光,黑得像墨汁一样,深得无法测量。

五、高深莫测[ gāo shēn mò cè ]【解释】: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

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严延年传》:“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

”【译文】:官吏和百姓都能知道他的用意很浅,战战兢兢不敢违犯禁令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

弘扬孝道: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从词汇看俄罗斯民族文化特点

从词汇看俄罗斯民族文化特点

从词汇看俄罗斯民族文化特点--(转载)语言中最活跃、最易变化的部分是词汇,它能充分生动地反映出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侧面。

为了达到理解的畅通,避免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张冠李戴、用词不当的错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反映民族特点的词汇。

Медведь(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被贬的形象,但在俄国人眼里,熊却是一个正面形象。

俄国人喜欢熊的“傻得可爱”的外表,其地位不亚于中国的熊猫。

在熊的身上有一系列的美称,如хозяинрусскоголеса(俄罗斯森林之主)сладкоежка(甜食家),лакомка(美食家)等等。

俄罗斯人还喜欢把它用在名字上,如Михаил, Миша, Мишка, Мишук等。

Кукушка(布谷鸟)是俄罗斯大森林中常见的一种鸟。

它的习性、生活方式以及叫声都与众不同,所以它在斯拉夫民族中象征忧愁的独身女人。

另外根据古老的说法,布谷鸟是死亡的先知,主凶,因此它的别名又叫预言者(вещун)。

而在汉民族里恰恰相反,布谷鸟被人们所喜爱,它向人们预告春耕的开始。

Ворона(乌鸦)和ворон(大乌鸦)是一种人们所厌恶的鸟。

俄汉两个民族对其有比较接近的看法。

由于乌鸦的习性凶残,喜欢啄人的眼睛,因此它的别名又叫вестникзла(灾难使者)。

通常与乌鸦连用的形象性词语是чѐрный(黑色的),如Чѐрныйворон --- хищныйвраг. (黑乌鸦是凶恶的敌人)。

白乌鸦比较少见,所以俄语中有белаяворона这样一条成语,形象地比喻редкий, исключительныйчеловек(罕见的,十分特殊的人物),человек, непохожийнаокружающих(与众不同的人物)。

Сова(猫头鹰)在俄汉人民的心中都有“习惯开夜车的人”的意思,但在俄罗斯人民的心目中它又是智慧和贤明的化身。

Собака(狗)的忠实、凶猛、嗅觉灵敏的特性在俄汉两国人民的心中激起的联想有相似之处,所以有вернаясобака(义犬),бросаться / кидатьсянакого–чтокаксобака(像狗一样扑向 ...... )ссобакаминесыскать, несыщешького - что(打着灯笼也找不到)这样的说法。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第一篇: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风物词语1、房舍东北有句俗话“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满族老屋一般是三间或五间,房顶用草苫,土墙,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便于取暖,俗称“口袋房”。

一进门就是厨房,称为“外屋”或“外屋地”。

西侧是卧室,称为“里屋”。

里屋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匚”型火炕,称为“万字炕”,或称“转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

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不住人。

满族尚右(即以西为上),所以西炕是供神供祖之处。

“南北炕”则以南炕为上,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

烟囱在屋外西山墙旁独立筑起,为圆形,高出房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

现在的民居对这种传统格局有所继承也有所改善,一般是砖瓦结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

中间一进门是“外屋”,东西两侧是“里屋”。

大多只有一面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景象更是难得一见了。

除正房(又称上屋)外,有的人家还建有东西厢房(又称“下屋”),房前屋后再用墙或“障子”(栅栏)围起来,称为“院套儿”。

“地窨子”现在一般指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的低矮简陋的小房子。

其实它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

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宽狭根据人口而定。

坑顶用两根粗木做梁,再搭上檩和椽,支起“人”字形架,最后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培上厚土即成。

门窗一般设在阳面,早年以鱼皮糊窗。

描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四字词语

描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四字词语

描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四字词语孝敬父母[xiào jìng fù mǔ ]诚实守信[chéng shí shǒu xìn ]谦和好礼[qiān héhǎo lǐ ]诚信知报[chéng xìn zhī bào ]勤俭廉政[qín jiǎn lián zhèng ]精忠报国[ jīng zhōng bào guó ]: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出处】《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克己奉公[ kè jǐ fèng gōng ]: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

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

【出处】《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自强不息[ zìqiáng bù xī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

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尊师重道[ zūn shī zhòng dào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

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敬道。

”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编辑本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表现方面一、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中国古典词语

中国古典词语

中国古典词语是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使用的,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寓意的词语。

这些词语多源自于古代文学作品、历史记载、哲学思想等,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精髓。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典词语的例子:
1. 仁爱(Ren'ai):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了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和善意。

2. 忠诚(Zhongchou):忠诚意味着对国家、君主或信仰的无私奉献和坚定的忠诚度。

3. 孝道(Xiaodao):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

4. 礼仪(Liyi):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涵盖了人与人交往中的行为规范。

5. 和谐(Hexie):和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6. 智慧(Zhihu):智慧不仅指智力,还包括道德智慧、生活智慧等各个方面。

7. 勇敢(Yonggan):勇敢是指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敢于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8. 诚实(Chengshi):诚实即真诚、老实,不欺骗、不隐瞒。

9. 廉洁(Lianjie):廉洁是指官员清廉,不受贿赂,保持正直。

10. 勤勉(Qinmian):勤勉是指勤奋努力,不懈怠。

这些古典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它们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

学习和理解这些词语,对于深入掌握中华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形容华夏的词语

形容华夏的词语

形容华夏的词语
华夏,是中国古代的称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形容华夏的词语有:
1. 博大精深:这个词语可以形容华夏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2. 历久弥新:华夏文化经久不衰,即使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也不会消失,反而会不断地更新发展。

3. 灿烂辉煌: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无数辉煌的文明成果,这些成果让人们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

4. 和谐共生:华夏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个文化的指引下,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生长发展。

5. 四海一家:华夏文化强调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念,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大家庭的温馨和相互关爱之情。

6. 珍稀宝贵:华夏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备受珍视,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民族自信的象征。

7. 神秘奥妙:华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神秘奥妙,这些奥妙是源于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8. 传承创新:华夏文化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更深入的内涵。

9. 光彩照人:华夏文化光彩照人,它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文化气息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10. 伟大辉煌:华夏文化是伟大的,它的历史和文化是世界文明
史上的一笔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荣耀。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关键词:汉语词语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摘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汉语的词汇在汉民族文化中的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汉维植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分析

汉维植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分析

汉维植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分析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不同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环境中的独特创造。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预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秋海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世界上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互相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会遇到困难。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1、词汇文化内涵的产生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再词汇层面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

汉维文化差异的存在是人所共知的,但汉维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地体现却不是人人都能够察觉到和理解到的。

我们在定义一个词的时候,常常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词汇的“指称意义”;另一个是词汇的“内涵意义”。

“指称意义”是指词的字面意义,所表述的是语言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内涵意义”是指词的文化及社会含义,所表述的不仅是语言内素本身的关系,而且还有与社会文化相关的关系。

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汉维这两个民族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两个民族的植物文化也不尽相同。

所以汉维文化受各自历史的影响有着许多看相似,但却不同的方面。

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就可以看到不少看似汉维涵义相同的词汇,由于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却产生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语义联想。

2、汉维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各有不同的差异,所以民族文化中除了相同以外还有不同的地方,这影响着语言文化,造成象征词和比喻词的差距。

我在这四年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深深的意识到了汉维两种语言中对比象征词和比喻词的重要性。

我在经过这篇文章对比两种语言的植物词。

2.1、松松树作为一种常青树,一年四季都有着一如既往的绿色皮肤,它具有抵抗暴风雨雪,炎热寒冷的能力。

第二章 词语与华夏文化

第二章 词语与华夏文化

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结构
词语与华夏文化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当我们面临无数的语 词时,“就象面临着海岸的浪涛一样。感 觉到……历史的巨大海洋朝我们袭来。”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把词语比作民族文 化的化石。
第一节 不等值词语的文化特色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有其一般的共同性, 也有其特殊的个性。反映民族文化独特个 性的词语。在其他语言里找不到现成的词 来对译,叫做不等值词。有的学者称之为 国俗词。这一类词语受民族文化影响最为 直接、离开民族特有的实物和文化背景便 无法理解它的含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阴阳五行说到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以后逐步形成了一派神学的势力,这种神学与封建政治关系极为密 切,他们在神秘主义的帏幕下组成一个复杂的信仰体系。为了宣传 说教的方便,他们常常把一些事物纳入神学政治的范畴,赋以神学 政治信仰体系的联想意义。例如“桃”,桃在中国有两干多年的栽 培历史,在现实生活中,除花艳果甜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 是,神学政治把它拉入自己设立的系统,说它是天上的星宿所化 (《春秋运斗枢》),有神异。《太平御览》引《典术》说它能“制百 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厌邪气。”用桃木做的厌ya(阴平韵)胜工具 中,有一种叫“桃符”,在中国文化中很有影响。所谓桃符,是在 桃木版上画上神荼、郁垒的神象,放于门旁的一种厌胜工具。五代 后蜀时,开始在桃木版上改写联语,后又改用纸写。这就是王安石 《元旦》所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桃”在神学政治的信仰体 系中的制鬼辟邪功能使它带上神奇的联想意义。
以直接意义表现民族独特文化个性的 不等值词语
这种不等值词所反映的汉文化以独特的物质文化 和制度文化为主,并由词语的直接意义来表现。 这种不等值词在使用时也能给人以某种文化情感 色彩,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文化意味,但是这 种文化情感或意味,是词语使用中一种伴随现象, 它是暂时、不固定的,它并没有成为固定的独立 义项,以加入词汇的语言系统。翻译这种不等值 词一般采取音译方法,如“茶”,虽然现在世界 各地都有茶。但从历史上看、西欧的茶是从中国 进口的,所以英语的tea保留汉语闽南方言的音 译形式。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汉语敬谦词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表达谦虚、尊重和礼貌为主要目的的语言习惯。

敬谦词的使用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相传是古代圣贤孔子提出的。

敬谦词的使用使得人们在交流中能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彰显了中国人注重礼仪的传统美德。

敬谦词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敬谦词在汉语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敬谦词的使用体现了中国人讲究谦虚的品质。

中国人历来注重谦虚,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

在汉语中,有很多敬谦词是以自己为主体,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态度。

如在请客吃饭时,主人通常会说“请您多吃一点”,以表示自己不舍得打扰对方,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客人却会根据主人的邀请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表示“承让了”或者“不好意思”,可见中国人的谦虚态度。

敬谦词的使用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带来吉祥与福祉。

在汉语中,人们常用敬谦词以示尊重,并且通过这种敬谦之道来维护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比如在问候他人时,我们常常会说“身体好吗?”、“吃了吗?”等,体现了关心他人健康和生活情况的关切之心。

敬谦词的使用体现了中国人认真对待事务和重视人际关系的态度。

中国人注重人与事的关系,认为不同的身份地位和互动关系需要适当的敬谦语言。

在汉语中,人们使用敬谦词语,表达自己对他人身份的尊重和认可。

比如对于长辈,我们通常会称呼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以示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之意。

敬谦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人民礼仪之邦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人们崇尚谦虚、尊重他人、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也为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敬谦词的使用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人民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和深入人心的民族传统文化。

从《红楼梦》宗教词语翻译看民族文化保护

从《红楼梦》宗教词语翻译看民族文化保护

从《红楼梦》宗教词语的翻译看民族文化的保护摘要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者们应本着尊重和保存各民族文化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性。

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对《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的部分宗教词语进行对比分析。

两译者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民族文化特色和传播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可能更为有效。

关键词:《红楼梦》宗教词语翻译策略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经过学者和研究者们多年的努力,我们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日益迅速的全球化与文化融合的过程给文化翻译注入了活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其文学成就迄今无人能够超越,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而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则认为它是了解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方式,这部文学名著已被译成英、法、德、日等20多种文字,而英译本已达十数种,其中又以两个完整译本——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戴维·霍克斯的译本最为出名。

本文从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出发,讨论两位译者在翻译文化内容时所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以及哪种策略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时更为有效。

二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

该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赖斯、费米尔和诺德等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费米尔的理论中,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行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一个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便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以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

芬兰学者曼塔里(justa holz-manttari)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在他的理论模式中,翻译被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

从外来词看汉民族文化心理

xx(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是民族关系的见证,是文化渗透的结果。

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的文化心理。

本文主要从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及其吸收方式方面来探讨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从而得出对外来词、外来文化我们应持有何种态度。

关键词:外来词;翻译方式;汉民族文化心理;影响;态度中图分类号:H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111-04外来词也叫借词,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语。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逐渐增强,来自英语的外来词也日益增多。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使得更多的英语词汇进入我们的生活。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

”汉语中从英语借来的大量新词反映出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

但是,对于汉语而言,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外来词很少有以原封不动的本来面貌成功地进入汉语之中的,它们必须接受汉语对其进行转换工作和本土化处理,然后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汉语的大家庭中,外来语词进入汉语的过程是接受汉语的改造和本土化的过程,而民族文化心理对这一过程的产生和完成发挥着自始至终的强大的制约和调适作用。

一、汉语外来词的吸收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和交往的民族,很早就开始与印度、波斯、缅甸、朝鲜、日本等国家进行友好往来。

物质和文化上的交流在语言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由于汉语的表意特性,在对待外来词的时候,不能像其他表音文字之间互借那样方便地对应转写就可以。

一般来说,汉语外来词的译借手段主要有两种方式:(一)音译法(二)xxxx合璧法是引入外来词时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由此而构成的词叫做合璧词。

合璧词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1.音译兼意译。

形容非遗的词语

形容非遗的词语

形容非遗的词语
1.传承:非遗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2. 独特:非遗拥有独特的工艺和技艺,让人们在文化交流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3. 文化:非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智慧:非遗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传承和创新,使其更加富有生命力。

5. 艺术:非遗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门艺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6. 历史:非遗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7. 人文:非遗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8. 传统: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9. 民俗:非遗与民俗文化紧密相关,反映着中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10. 珍贵: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中华传统文化四字词语

中华传统文化四字词语

中华传统文化四字词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难以计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四字词语。

以下是中华传统文化四字词语的分类和解释。

1. 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重视道德和精神上的修养,这些四字词语是对人类道德标准的凝练和提炼,包括了:仁爱友善: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因素;诚信正直:诚信是建立在自己认知和意识之上的行为准则。

它涵盖了正直、诚实、当信等多个方面;忠诚孝顺:忠诚和孝顺是尊重和感恩父母和祖国的表现。

这些方面是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的体现;敬业乐群:敬业和乐群是对企业、组织和集体的贡献的表彰和鼓励。

它代表着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2. 文化传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风、学风、师风、乡风等四字词语表现了文化的传承,这些词语中有:家和万事兴:家庭是一个人的基础,它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者,表现了家庭和和睦共处的理念;勤俭持家:勤俭是一种发扬节约、珍惜现有资源的优良传统,持家则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管理和经营能力;礼贤下士:这个四字词语代表着一种文化传承的精神,即尊重、尊崇和学习大师、赞叹先贤,并以此为楷模;传承精神:这个四字词语代表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即在传统文化中更好地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实现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3. 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四字词语中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价值观。

和平友爱:和平是人类文明的根本,也是中华文明的流传的基础之一。

和平友爱代表着寻求简单和谐的价值观;开放包容:这个四字词语代表的是对外交流和民间互动的开放态度,接纳其他文明和文化的价值观,拥抱多元化;敬畏天地:敬畏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敬重和尊敬,它表现了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观。

在中华文明中,它是一种尊重和保护自然界的精神;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一个人头脑的开拓和生命的发展之路。

形容少数民族风情的成语

形容少数民族风情的成语

形容少数民族风情的成语
1. 金戈铁马:形容少数民族勇猛善战的军事风情。

2. 琴瑟和鸣:形容少数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风情。

3. 花样翻新:形容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独特多样、变化丰富的风情。

4. 红彤彤:形容少数民族节日和庆典上喜庆热烈、充满热情的风情。

5. 民歌飞扬:形容少数民族中歌舞艺术繁盛发展、充满激情的风情。

6. 浓情蜜意:形容少数民族爱情婚姻中温馨浪漫、情感深厚的风情。

7. 五彩缤纷:形容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品等多样繁华、富有创意的风情。

8. 舞动足球:形容少数民族对于体育运动,尤其是足球的热爱和激情
投入的风情。

9. 马背歌谣:形容少数民族中表达民间智慧和文化传承的方式,充满
草原文化和牧民风情。

10. 朗朗乾坤:形容少数民族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文化繁荣的风情。

浅析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姓名:张晶晶专业:对外汉语学号:2010134131【摘要】文化决定词汇的内涵, 词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只有真正全面深刻地了解了各种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后, 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词汇的联想意义, 也才能真正比较完美地译好各国文化产品,使跨文化交流畅通无阻。

因此研究词汇中的文化意义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字】词汇文化关系【主要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

要想把握好汉文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

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

再如汉族人自古有食熟忌生的饮食习惯,认为生肉、生饭味不美,吃了生食容易生病等。

做饭炒菜时讲究火候,“欠火”和“过火”都会影响食味,因此都是不理想的,要求“火候”恰到好处。

形容少数民族文化的两字词语

形容少数民族文化的两字词语

形容少数民族文化的两字词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独特而又神秘的文化魅力。

那么,如何通过两个字去形容这些宝贵的文化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彩缤“彩缤”这两个字,意为多彩缤纷。

它综合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在西南地区,彩缤的图案常常出现在彝族、布朗族等族群的衣饰、物品上,如成衣、腰带、鞋子、包等。

彩缤不仅代表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更代表了他们的信仰和文化。

二、神秘“神秘”这两个字,传递出一种神秘而又诱人的吸引力。

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神话传说和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体系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了神奇而神秘的色彩。

例如,蒙古族有蒙古传统信仰中的“天神雨女”、“白扎尔哈斯夫人”等;西南少数民族的佛教信仰也是非常神秘而又庄严的。

这种神秘的文化,引人入胜,让人无限遐想。

三、包容“包容”这两个字,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宽容和容纳性。

在中国,少数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他们的文化风格和主流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文化一直被宽容和接纳。

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形成了一个文化涵养的大框架,让文化多样性得以充分展示。

四、绚烂“绚烂”这两个字,传达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卓越和精彩。

没有什么比绚烂的色彩更能让人眼前一亮了。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服饰、图案充满了鲜艳瑰丽的色彩,尤其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更是锦缎般的绚烂。

此外,音乐、舞蹈、传统节日等方面也充满了欢乐和色彩,让人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可替代的魅力。

总之,少数民族文化的两个字形容词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彼此交错、相得益彰,共同铸造出了多元而富有魅力的文化景观。

期待着我的祖国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文化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词语看民族文化
说到语言,必然要提到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语言也是一种文化。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在《语言和文化》一书中概括了从语言看文化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从语词的语源和演变推溯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等。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料,也就是说词语负载了语言中表达意义的主要功能。

从词语的来源、构造、意义引申等方面都可以寻找到民族文化的信息。

从语言的来源可以追寻到民族文化的踪迹。

如英语的feel和法语的fier等与金钱有关的词,在按词源上都与牲畜有关,由此可以了解到欧洲古代曾以牲畜作为商品交换的手段,汉语中的例子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与财物有关的词都从“贝”,可证明中国古代曾以贝壳作为钱使用,汉语词语中黄色往往表示与帝王有关,而白色则与平民有关,如“白丁、白衣”,这就反映了古代的服饰文化,从词语的来源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痕迹。

“人伦”这个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中有“圣人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说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中说,“伦、论”都以“仑”会意,这个词本来就有次第、条理的意思.,《广雅疏证》等著作还认为,由于“仑”有分析、次序、条理的意思,因而来源于它的“伦”在表示人与人的关系上也就有等第次序的意义。

从伦这个词的来源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伦理观念中“等级次序”这样一种基本精神。

从词语的意义引申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展。

汉语“钟”在古代是祭祀或宴享时的乐器的名称,《诗经》就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记载,后来寺庙中的钟不再是专门的乐器,也起报时的作用,因此这个词后来才发展出了作为计时工具的意思。

汉语中几乎每个数字都有特定的内涵,“一”被汉民族认为是万物之祖,万物之源。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人的心理追求十全十美,因此视“十”为完整、圆满、吉祥的象征,凡事偏爱以十为标准数量,如“十大、十佳”等。

甲骨文就有了十进位制的计数方式,这大概也是中华民族崇尚“十”的一个源头。

借词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语言中借入的,因此语言的借用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以汉语为例,随着汉代开辟了西域交通,汉语从西域诸国借入了“葡萄、石榴、菠萝、狮子、骆驼、玻璃、琵琶”等一批词;汉代以后又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从梵语借入了“佛、菩萨、罗汉、阎罗、夜叉、魔、和尚、僧、尼、塔”等一大批词;元代时又从蒙古语借入“胡同、站、蘑菇”等词。

从介词的历史层次,就可以考察不同民族间相互交往的历史,可以了解伴随着社会接触而带来的语言间相互接触的历程。

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的文化意识也在发展变化,这些也无不表现在语言文字中。

当代社会文化的每一个变化都在语言文字中留下印记,汉语博大精神,我们只有努力学好本民族的文化,才不会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中迷失自我。

文学院1002班2010101010229 陈思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