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性、少共情结重建与“另类”知识分子——以王蒙的《蝴蝶》为中心

合集下载

论王蒙小说《蝴蝶》中张思远形象塑造内蕴

论王蒙小说《蝴蝶》中张思远形象塑造内蕴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王蒙小说《蝴蝶》中张思远形象塑造内蕴刘章宇 济南大学摘 要:小说主人公丈夫、父亲身份不断让位于干部身份导致生活悲剧,作者借此反思极“左”对人性的压抑以及革命知识分子价值支撑问题;主人公干部身份被剥夺被定位成“叛徒”产生了自我身份异化,作者借此再度反思极“左”错误的危害,强势为受迫害的革命知识分子寻求出路和精神支柱;另作者把张思远悲剧反思根源定位于特权和与人民群众联系脱节上,笔者认为这是作者强调“光明尾巴论”和对劳动人民身份认同的体现。

关键词:王蒙;生活悲剧;异化危机;人民作者简介:刘章宇(1993-),女,汉,贵州六盘水人,济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62-01新时期开始,王蒙以“意识流”小说崛起文坛,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对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

《蝴蝶》是其代表作之一,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走向世界。

小说以主人公张思远的回忆自述展开,作者并非上帝视角任主人公意识流动,而是多次强势干预其心理流动,隐含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深化了小说写作内蕴。

一、生活悲剧小说主人公张思远有多重身份,多重身份重量严重失衡,生活悲剧就此酿成。

另作者存在对张思远生活悲剧的讽刺叙述,通过对生活悲剧的主客观叙述,反思极“左”意识形态对人主观情感的剥夺,进而反思极“左”错误下革命知识分子的价值支撑问题。

既是海云丈夫也是国家干部,且任何时候他先是国家干部才能是丈夫。

恋爱时把恋爱内容当作工作内容。

婚姻生活中挂断妻子救命电话致儿子死亡,用工作中的“领导思维模式”无情打压妻子。

妻子被当做右派“揪出来”“定下来”,用干部态度质问妻子。

他从未摆正丈夫身份,丈夫身份不断让位导致婚姻关系破裂。

除了工作仍是工作,全部价值的实现寄托于工作而非家庭。

既是冬冬父亲也是国家干部,把双重身份混为一谈。

冬冬拒收花蛋糕,把冬冬当作下级严厉批评。

幻化的蝴蝶——王蒙传

幻化的蝴蝶——王蒙传

幻化的蝴蝶——王蒙传作者简介:於可训,一九四七年出生于湖北黄梅,一九七七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一九八二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现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文艺新观察》丛刊主编,《长江学术》执行主编。

著有《中国当代文学概论》、《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小说的新变》、《批评的视界》、《新诗体艺术论》、《当代诗学》、《新诗史论与小说批评》,主编《中国现当代小说名著导读》(上、下)、《小说家档案》等论著。

引言很多人说过,给一位仍然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的当代作家作传,是一件很不明智甚至是十分冒险的事。

这道理不言而喻,自然是因为他(她)的创作连同他(她)个人的一切,包括他(她)置身于其中的时代和社会,都还在不断发生变化;变化着的事物很难料定,因此也就很难给传主下一个盖棺论定的断语。

这也可能犯了传记类文字的大忌,因为一切记录历史的文字从来就是为过去的人、事预备的,当代的人、事是不配享受这样的待遇的。

当然,问题也有另一方面。

这正如争论了多年的当代文学能否成“史”的问题,争论归争论,分歧归分歧,当代文学仍然在许多场合要以“史”的面目出现。

而且论述当代文学“史”的论著,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日见提高。

似乎就偏有那么一些人,不怕冒这份风险。

我想,这原因不是别的,实在是因为对当代文学做“史”的研究,存在着太多的诱惑。

而且一切文学研究,也离不开“史”的基础。

“史”、“传”本为一体之物,对“史”的诱惑,捎带着也影响了传记写作,使当代作家传记,也成了一个如法朗士所说的灵魂“探险”的场所。

如果说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研究,是与过去时代的人、事对话的话,那么,这种对话的距离自然是越近越好。

虽则近距离的对话因为置身相同或相近的历史情境,难以保持适当的审视距离(似乎又犯了史家一忌),但毕竟看得真切,看得实际,可免雾里观花,水中望月之弊。

论王蒙小说《蝴蝶》中张思远形象塑造内蕴

论王蒙小说《蝴蝶》中张思远形象塑造内蕴

论王蒙小说《蝴蝶》中张思远形象塑造内蕴作者:刘章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小说主人公丈夫、父亲身份不断让位于干部身份导致生活悲剧,作者借此反思极“左”对人性的压抑以及革命知识分子价值支撑问题;主人公干部身份被剥夺被定位成“叛徒”产生了自我身份异化,作者借此再度反思极“左”错误的危害,强势为受迫害的革命知识分子寻求出路和精神支柱;另作者把张思远悲剧反思根源定位于特权和与人民群众联系脱节上,笔者认为这是作者强调“光明尾巴论”和对劳动人民身份认同的体现。

关键词:王蒙;生活悲剧;异化危机;人民[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62-01新时期开始,王蒙以“意识流”小说崛起文坛,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对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

《蝴蝶》是其代表作之一,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走向世界。

小说以主人公张思远的回忆自述展开,作者并非上帝视角任主人公意识流动,而是多次强势干预其心理流动,隐含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深化了小说写作内蕴。

一、生活悲剧小说主人公张思远有多重身份,多重身份重量严重失衡,生活悲剧就此酿成。

另作者存在对张思远生活悲剧的讽刺叙述,通过对生活悲剧的主客观叙述,反思极“左”意识形态对人主观情感的剥夺,进而反思极“左”错误下革命知识分子的价值支撑问题。

既是海云丈夫也是国家干部,且任何时候他先是国家干部才能是丈夫。

恋爱时把恋爱内容当作工作内容。

婚姻生活中挂断妻子救命电话致儿子死亡,用工作中的“领导思维模式”无情打压妻子。

妻子被当做右派“揪出来”“定下来”,用干部态度质问妻子。

他从未摆正丈夫身份,丈夫身份不断让位导致婚姻关系破裂。

除了工作仍是工作,全部价值的实现寄托于工作而非家庭。

既是冬冬父亲也是国家干部,把双重身份混为一谈。

冬冬拒收花蛋糕,把冬冬当作下级严厉批评。

冬冬不得已打了作为“叛徒”的他,把冬冬看做成阶级敌人、“右派反天”。

看到冬冬的灰暗日记,用市委书记语气严厉批评儿子。

寻找迷失的自我

寻找迷失的自我

寻找迷失的自我第一篇:寻找迷失的自我寻找迷失的自我——评王蒙的《蝴蝶》关键词迷失自我寻找自我摘要张思远一个共产党员的心灵世界不断地变化,他从坚定不移的革命者迷失远离人民思想僵化的官僚,被关监狱,下乡改造让他发现自我,平反后上任副部长让他重新确定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正文“我也曾不满于自己作品里有着哎多的政治事件的背景,包括政治熟语,我曾经努力想少些一点政治,多写一点个人,但是我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期待的成功。

”正如王蒙自己所说,他的作品多少都会有正色彩,正如《蝴蝶》中的张思远便是一个政治人物。

《蝴蝶》中过对张思远三十年政治生活的浮沉,概括了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做人民真正的公仆。

”四人帮”“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多少革命干部误入歧,当张思远成为他们中的一个代表时,这篇小说就变得格外有意义。

迷失自我张思远一个令人敬仰的市委书记。

“胸前和左臂上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这足以表明他的身份,这样的身份让他在目光和举止里“洋溢着一种给人间带来光明、自由和幸福得胜了的普罗米修斯的神气”。

他让海云着迷,海云是一个内心充满热情,欢乐,和神圣的革命目标的女学生。

16岁的海云为什么会喜欢29岁的张思远?难道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经历了艰难困苦给人民带来曙光得共产党人吗?海云是爱他还是爱党?”当然是爱,然而爱的是党。

”海云爱的是那个同人民群众同甘苦的作为八路军指导员的张思远,能够倾听人民心声的张思远。

因着这份爱慕与敬仰,十八岁的海云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三十岁的张思远结婚了。

张思远人民的公仆?人民的老爷!“爱情和革命都在洒满阳光的大道上迅跑。

为了她们的婚姻,海云中学都没有上完,她到一个党委机关做打字员去了”,海云的牺牲是值得吗?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发高烧时,他在工作,他在为党工作,于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死了。

海云怀第二个孩子时,他让海云做人流,海云被他激怒了,他怎么能剥夺她做母亲的权力!而张思远却怪海云不了解他,他的内心对海云咆哮“难道我管的了一个城市的几十万人,却管不了你一个吗”。

'蝴蝶'的破茧重生——从《蝴蝶》透视王蒙对意识流的借鉴和创新

'蝴蝶'的破茧重生——从《蝴蝶》透视王蒙对意识流的借鉴和创新

“蝴蝶”的破茧重生——从《蝴蝶》透视王蒙对意识流的借鉴和创新摘要:“意识流”在中国发展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王蒙是新时期典型地运用“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作家之一。

其《杂色》《蝴蝶》《春之声》等作品都有明显的“意识流”技巧的运用。

本文将以《蝴蝶》为镜像,主要关注作者对“意识流”的借鉴以及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现实主义“十年”文革结束后,迎来了文学的新时期,随之袭来一阵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出现了许多现代主义作品,展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和崭新的风貌。

代表作家如茹志娟、宗璞等。

虽然王蒙认为将他的作品归为“意识流”是种“皮相的判断”①,但他在新时期初创作的《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等6部作品的确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重要特色,成为新时期发起探讨创作手法热潮的领军者。

以王蒙为代表的这种“意识流”创作手法在中国产生、发展有什么样的历史因素?王蒙的小说又是怎样体现对“意识流”的借鉴的?那这是否意味着这是一种截然脱离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本文将以王蒙的《蝴蝶》为辐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一首先认识一下意识流。

从前的写实小说是作者从外面叙述故事的主线、人物性格、心理活动以及事件的情节的。

到20世纪,作家不露脸,重点放在直接描写表露人物的内心生活的意识,因此突破了从前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倾向。

20世纪20~40年代,这种“意识流”小说风靡一时,并形成一种流派。

虽然这种流派已经过时,但它仍然给当代小说很大影响。

大多数观点认为,“现在所说的‘意识流’是一种方法”。

②李陀也有说,“纯粹的意识流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与作品中的人物的行为有密切联系的思想、意识。

在叙述方面没有像传统文学那样,作者露脸从外部进行介绍、描写、评论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等描写手法。

而是直接表现人物的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和其中的矛盾来展示人物的感情和思想。

为此,常常点到时间,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幻、意识与存在相互渗透、交错。

所以可见句子结构变化激烈,构成空间与时间的多层次的结构”。

形式化的革命——王蒙《蝴蝶》别解

形式化的革命——王蒙《蝴蝶》别解

形式化的革命——王蒙《蝴蝶》别解
庞灵芝
【期刊名称】《台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28)005
【摘要】革命就是把人从非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它不仅指经济上的富足,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还应该指精神上的翻身,真正成为一个"人"--有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平等观念及人的正常情感的生命.然而细读王蒙代表作<蝴蝶>,反观张思远解放后的整个革命历程,尽管张思远是真诚地、充满激情地革命着,但从效果和形式看来,它却以一种形式化的革命取代了革命的实质,并最终导致一代人的信仰虚幻.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庞灵芝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史墨"革命论"别解--兼谈儒家"革命论"的悖论 [J], 宋洪兵
2.革命知识分子及其信仰的文学表述——重读王蒙的《蝴蝶》 [J], 杨丹丹
3.蝴蝶性、少共情结重建与“另类”知识分子——以王蒙的《蝴蝶》为中心 [J], 康斌;;
4.蝴蝶性、少共情结重建与“另类”知识分子——以王蒙的《蝴蝶》为中心 [J],
康斌
5."取则行远"别解——兼与王蒙先生商榷 [J], 谭书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9021当代作家专题研究作业及答案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升本

209021当代作家专题研究作业及答案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升本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作业(上)一、单选题1、百科全书式地展现中原社会生活的小说是()A《张铁匠的罗曼史》 B 《长夜》 C 《黄河东流去》 D 《天地玄黄》答案:用最流行的聊天软件加:ylitw20082、贯穿《围城》情节始终的人物形象是()A 赵辛楣B 方鸿渐C 苏文纨D 唐晓芙3、诗集《草莽》集的作者是()A 闻一多B 艾青C 贺敬之D 朱湘4、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的诗歌是()A 《漳河水》B 《刘胡兰》C 《王贵与李香香》D 《白毛女》5、诗集《死水》的作者是()A 徐志摩B 闻一多C 朱湘D 林徽因6、《补天》的作者是()A 鲁迅B 茅盾C 沈从文D 老舍7、下列哪部作品属于宗璞的()A 《红豆》B 《美丽》C 《田野落霞》D 《草木篇》8、创造社于1921年7月成立于()A 北京B 上海C 广州D 日本9、小说《长夜》的作者是()A 姚雪垠B 巴金C 赵树理D 沈从文10、小说《多嘴的赛娥》的作者是()A 东平B 柏山C 贾植芳D 路翎11、下列作家中,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是()A 艾青B 废名C 林庚D 戴望舒12、提出诗歌“非个人化”主张的诗人是()A 艾青B 方敬C 卞之琳D 何其芳13、小说《九十九度中》的作者是()A 林徽因B 萧红C 丁玲D 白薇14、京派小说的领军人物是()A 周作人B 萧乾C 沈从文D 废名15、《画梦录》的作者是()A 艾青B 闻一多C 何其芳D 徐志摩16、《虹》的女主人公是()A 梅女士B 静女士C 慧女士D 赵惠明17、诗歌《再别康桥》的作者是()A 卞之琳B 何其芳C 徐志摩D 艾青18、提出诗歌三美主张的诗人是()A 闻一多B 鲁迅C 沈从文D 戴望舒19、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作者是()。

A 戴望舒B 徐志摩C 艾青D 何其芳20、《巴黎的鳞爪》的作者是()A 胡适B 陈西滢C 徐志摩D 梁绍文21、《出关》的主人公是( )A 墨子B 老子C 庄子D 孟子22、鲁迅讽刺“无为无不为”哲学的小说是( )A 《非攻》B 《采薇》C 《起死》D 《出关》23、鲁迅小说《故乡》的叙事模式属于( )A 全知叙事B 第一人称限制叙事C 第三人称限制叙事D 纯客观叙事24、下列人物不属于《腐蚀》的有( )A 赵惠明B KC 萍D 王仲昭25、茅盾小说中象征似是而非的革命者的是( )A 《蚀》B 《虹》C 《子夜》D 《霜叶红似二月花》26、《幻灭》中,梦到和抱素约会而又被残暴地打断的女性是( )A 慧女士B 静女士C 徐女士D 杨琼华27、“得意把他的瘦长的身体涨胖了”是茅盾对哪位人物的描写( )A 李克B 抱素C 方罗兰D 梁刚夫28、被巴金认为是高家的“冬”的一部小说是( )A 《第四病室》B 《憩园》C 《灭亡》D 《寒夜》29、《寒夜》中有个人物表面上安于命运摆布,而内心却无数次地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现当代选择填空

现当代选择填空

一、填空题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一、填空题(20 分,每空1 分)1 、《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青春之歌》的作者是(杨沫)。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 、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的人物。

5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B 、能力强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

A 、杨朔B 、秦牧C 、刘白羽D 、周涛3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

A 、《“锻炼锻炼”》B 、《小二黑结婚》C 、《三里湾》D 、《套不住的手》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B)。

A 、鲁迅B 、沈从文C 、巴金D 、老舍5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

A 、绿原的《重读< 圣经> 》B 、公刘的《哎,大森林》C 、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二)一、填空题(20 分,每空1 分)1 、“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五部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梁斌)。

一个知识分子革命者的身份危机及其疑似化解——重读王蒙的中篇小说《蝴蝶》

一个知识分子革命者的身份危机及其疑似化解——重读王蒙的中篇小说《蝴蝶》

作者: 陶东风[1]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14-2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王蒙《蝴蝶》忠诚革命身份认同
摘要:本文认为,王蒙小说《蝴蝶》的主题是张思远的身份危机及其化解,而这个危机本质上是知识分子革命者张思远的忠诚危机,它源于张思远的革命者身份突然遭到了他誓死效忠的革命组织的怀疑。

这个危机之所以可怕,根本原因在于:除了认同革命、忠诚组织,张思远根本不可能有别的任何认同或忠诚。

这也决定了获得“平反”之后,张思远的所谓“反思”根本不可能触及造成“文革”社会灾难(包括张思远自己的悲剧命运)的根源。

小说把反思的对象转向了所谓的干部“特权”和“作风”,即脱离人民群众,似乎重建与劳动及劳动人民的血肉联系,就能使一切迎刃而解。

本文力图证明,这个重建身份认同的努力是经不起分析的,甚至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诡辩和矫情的表演。

【课外阅读】蝴蝶在飞舞王蒙先生印象(下)

【课外阅读】蝴蝶在飞舞王蒙先生印象(下)

【课外阅读】蝴蝶在飞舞——王蒙先生印象(下)王蒙是个复杂的存在。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似乎没有人比他更复杂、更难以言说。

他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只偏偏飞舞、自由自在的“蝴蝶”,你永远都无法窥见它的全貌,你只能看见它彩色翅膀的一闪。

他的智慧、他的敏锐、他的激情,甚至他的幽默,都是“王蒙式”的。

同时,王蒙先生曾说,自己是个“历史化”的人,是他生活的那段“历史”的产物。

今天,让我们走近王蒙、了解王蒙,从而,也走进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

作家王蒙在新中国文坛上,王蒙无疑是个影响巨大的重要作家,他既是中国当代主流文学思潮的引领人物,又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

他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没有其他人能够比拟。

50年来,王蒙始终怀着对人民的深情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而创作。

1953年,年仅19岁的王蒙怀着对朝气蓬勃的新中国的满腔挚爱,开始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写作,由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

在这50年的创作历程中,王蒙始终敏锐地把捉着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王蒙的作品相当生动、深刻地描绘、反映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生活变迁。

王蒙的生活道路与新中国的成长道路息息相关,王蒙的文学创作与新中国的进步发展紧紧相连,因而,王蒙既是中国当代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同时又是叙述者、表现者。

王蒙的创作,为新中国文坛增添了绚丽色彩和思想深度,在新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青春万岁》,以诚挚的诗情书写出了新中国的朝晖,因而曾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他于195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以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成为我国50年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历经坎坷磨难后“复出”文坛的王蒙,更是以其勤奋的笔耕和奔涌的激情,成为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成就最卓著者之一。

他的短篇小说《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分别获得1978年、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蝴蝶》、《相见时难》分别于1980年、1982年获得第一、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访苏心潮》于1984年获得全国第三届报告文学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活动变人形》开始,王蒙的长篇小说创作,特别是他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以及他最新发表的“后季节”长篇小说《青狐》,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革命知识分子及其信仰的文学表述——重读王蒙的《蝴蝶》

革命知识分子及其信仰的文学表述——重读王蒙的《蝴蝶》

分子个人话语知识 谱 系的 同时 , 更表达 了在 劫难 过后 知 识 分子忠贞的革命信仰和革命激 情——这种革 命的信 仰
和激情 已经内化 为 知识 分子 内在 的生活 方式 、 知方式 认 和情 感方式以及 实践准则 。
他 对 这 个 姑 娘 的 明 亮 的 眸 子 产 生 了一种 好 感。 ] [
中 图分类 号 : 26 7 I 0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7 5 1 (0 0 一 5— 0 3— 5 1 4— 3 O 2 1 0 0 2 0 6 J
自 14 9 2年延安整风运动起 , 国家 意识形态 就不断 地 通过“ 罪认 知” “ 原 和 灵魂救 赎 ” 的宗教 仪 式 , 来培 养 、 强 化知识分子对无产阶 级革命 思想 的信仰 , 泛革命 化 ” “ 也 成 为“ 延安文学 ” “ 、 十七年文学” “ 和 文革文学 ” 最明 确的 主题指向和最重要 的修 辞策 略 , 从而将 知 识分子 作 为国 家、 民族 、 人民 、 阶级 、 革命 的 “ 者 ” 他 和批 判 、 改造 的对 象 挤 压在历史的边缘 , 识分 子在 当代 文学 中始终 处于 一 知
期初 期以讲述 “ 命 ” 治事 件 为核心 内容 的小说 的梳 革 政 理, 会发现一种十分 吊诡 的现 象 :泛 革命化” “ 的幽灵 不断 地在 “ 解魅” 的过程 中“ 归魅 ” 革命 话语成 为知识 分子 重 , 建 主体 空间的精神 重心 和思想 根源 , 为新 时期 文学 的 成
阐释的重心往往聚焦在 知识 分子于“ 文革” 束以后对 自 结 我人生苦难经 历 的反 思和 忏悔 , 以及 小 说运 用 的 “ 识 意 流” 写作技巧所具 有的开创意义上 , 而忽略 了小说 的主 人

当蝴蝶飞舞时_王蒙创作的几个阶段与方面_郜元宝

当蝴蝶飞舞时_王蒙创作的几个阶段与方面_郜元宝

王蒙研究专辑当蝴蝶飞舞时王蒙创作的几个阶段与方面郜元宝一、当代文学的一个侧面王蒙从一九五三年十九岁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开始,已经和“当代文学”同行了半个多世纪,至今依然保持着充沛的创作激情。

因为有二十多年被迫中断写作(一九五七年-一九七八年),目前出版了二十三卷并仍在出版中的《王蒙文存》,绝大多数作品完成于七十年代末以后,其多彩的文思,旺盛的精力,持久的热忱,令人惊叹。

这次我受复旦大学出版社之托,为完成王蒙迄今为止全部创作的一个规模较大的选本①,重读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特别是八十年代上半期的一些小说,不免有今昔之感。

久违了,《春之声》!久违了,《风筝飘带》!久违了,《蝴蝶》!久违了,《海的梦》!久违了,《杂色》!久违了,《淡灰色的眼珠———在伊犁》!也久违了,《相见时难》、《活动变人形》!这些作品当初一部接一部发表,好像喷涌的泉源,满涨的春水,带着自然的光泽和芬芳的气息,激动过多少人的心!无论“复出”的文学前辈,“回城”的知青作家,还是青年,都纷纷向这位从遥远的新疆返回文坛的中年作家脱帽致敬。

这以后许多年,王蒙一直走在复苏的文学新军的最前列。

他不仅焕发了创作上的二度青春,还以自己的创作以及大量评论、杂感、随笔,不断鼓舞和激励着无数同辈与晚辈作家同行们。

王蒙,无疑是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文学中最闪光的名字。

王蒙曾经从他坚定的历史乐观主义和价值多元立场出发为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化慷慨辩护,但是在文化大众化同时意识形态化也远未终结的异常诡谲的后现代,在印刷文明逐渐让位于电视图像乃至数码虚拟空间的二十一世纪,别的作家不说,即使依旧高产如王蒙,他当时的作品也将或者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埃,只有对文学史怀抱特种兴趣的专家学者才肯“自将磨洗认前朝”了。

传道人所谓“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的事已然过去,而“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然而人总是愚钝,在遗忘之手把前尘往事尽数抹去之前,总还有所不甘,而甘心做着为了忘却的记念。

试析《蝴蝶》中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建构

试析《蝴蝶》中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建构

[作者简介]李志越(1992-),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
第 5期
李志越:试析《蝴蝶》中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建构
27
出来,那 么 这 种 再 度 体 验 过 的 感 情 就 是 审 美 关 照。”[2]304这些文艺理论家们共同表述了距离(回忆是 距离的一种)对事物的美化作用,而《蝴蝶》的作者也 正是基于回忆所产生的距离不自觉的将景物美化了。 从苦难中归来的“张思远们”重新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成为了百姓需要和期待的好官,这些受过的苦成为他 们再次成为时代主体最有力的证据。下放的这些年, 陪伴着他们的是“石片搭的房子、五股粪叉、背篓和大 锄、草帽和煤油灯、旱烟袋和榆叶山芋小米饭……”他 们在那里“帮助农民扬场、挑水、背篓子、扶锄……”在 这样的劳作中,作者写到,他们了解、发现了自己。就 连写到再次回乡的场景时,村民们பைடு நூலகம்热情以及彼此的 那份相融,也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感受到“张思远们” 即使在那段难过的岁月中,也能和当地老百姓们打成 一片。
第 34卷 第 5期 Vol.34 No.5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8年 5月 May2018
试析《蝴蝶》中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建构
李志越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 要]王蒙发表于 1980年的中篇小说《蝴蝶》无论是在写作手法上还是内容方面,都对上世纪 80年代产生了深远 影响,但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王蒙的代表作之一,并被译作多种文字走出国门,还在于作品本身丰富的内涵。本文以 “新时期”为时代背景,从知识分子主体建构的视角切入,分析《蝴蝶》是如何通过描述“他者”形象从而帮助知识分子确 立自身的主体地位的。 [关键词]《蝴蝶》;知识分子;主体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8)05002602 [收稿日期]2018-01-11

蝴蝶评论——精选推荐

蝴蝶评论——精选推荐

蝴蝶评论王蒙的<<蝴蝶>>,当代⽂学之花王蒙是中国当代⽂学最具代表性的伟⼤作家、⽂学理论家和思想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作家。

中篇⼩说《蝴蝶》是他80年代意识流⼩说代表作品。

⼩说成功塑造了张思远的⼈物形象,通过⼀个⽼⼲部回到曾落户的⼩⼭村找“魂⼉的故事”,深刻地提出了⾰命领导⼲部和⼈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显⽰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意义。

⼀、主题与⼈物的政治意义。

《蝴蝶》的主题,表现的正是这样⼀种政治命题:和平年代,执政党如何才能不脱离群众,把国家治理好。

王蒙的观点有点政治暧昧,但在当时的时代对普通⼈的思想与舆论引导中具有不可否认的建设性作⽤。

⼩说主⼈公张思远形象的意义在于“反思”。

“他需要活下去,需要思考,需要规划他的⼉⼦。

”海云的悲剧命运既是张思远历史反思的开端,⼜是基⽯。

最初,海云爱慕他,崇拜他,服从他,是⼀种“和谐”。

然⽽,海云并没有归属于他。

海云有其独⽴性⽽不会把⾃⼰全部交出。

张思远不断地变异以致成了⼀架阶级⽃争的机器,运⽤⽃争哲学把海云当敌对⾯,实⾏残酷打击。

海云在1957年摧折成车轮下的⼩⽩花。

当他带着难以排除的优越感再次来到⼭村时,他受到了东东和秋⽂——尤其是后者——温和的“审判”。

秋⽂是海云的未来,海云的新⽣,她是⼀只飘游的蝴蝶,⾃然⽽然的拒绝⾃⾝⽽外的“位置”,是对张思远潜在的优越感的最后“惩罚”。

⽽她向张思远发出“为⼈民服务多做好事,不做坏事的忠告和期望,则是她所代表的社会整体成熟的表现。

张思远从梦中彻底醒来,告别⼭村。

他丢了魂?他找到了魂。

《蝴蝶》中张思远经历的三⼗年闪现,意识流动切换间不断跳跃的思想、精神⼜让⼈感到在与他的思想、精神直⾯对话。

在内⼼争⽃活动中,张思远的精神世界仿佛也在读者眼前⽴体起来。

王蒙作为80年代的⽂坛领军⼈物,他的⽂学充当了政治在知识份⼦中的宣传⼯具。

⼆、典型的意识流风格。

意识流是西⽅现代派创作的⼀种艺术⼿法,王蒙是真正集中运⽤意识流技巧来创作⼩说的作家,《蝴蝶》是其意识流⼩说的代表作品。

在不同的探索之间——以新时期之初王蒙与宗璞的小说创作为观照对象

在不同的探索之间——以新时期之初王蒙与宗璞的小说创作为观照对象

Jan.,2015Vol.23No.1河南社会科学HENAN S OCIAL SCIEN CES2015年1月第23卷第1期在不同的探索之间——以新时期之初王蒙与宗璞的小说创作为观照对象晋海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新乡453007)摘要:在新时期之初的探索小说中,王蒙与宗璞的作品是主要的代表。

它们虽然共有着“探索”的称谓,但是它们探索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第一,它们对荒诞的理解不同,王蒙的小说将荒诞处理为一种历史背景,以突显主人公品格的光辉与伟大,而宗璞的小说则在更大程度上将荒诞当作了令人不堪回首的生命存在,以表现主人公命运的乖谬与悲惨;第二,它们希冀的内容不同,王蒙的小说敏感于时代的变化,通过主人公对时代变化的种种感知,向读者传递出了新时代到来时所应该有的繁杂却又有节奏的律动,而宗璞的小说专注于人学话语的回归与建构,通过变形的艺术手法将种种荒诞体验展现出来,在传递出人们希冀人学话语回归讯息的同时,还表达了对主体建构的认真思考;第三,它们的艺术追求不同,王蒙的小说大量使用了联想、回忆等意识流的手法,而宗璞的小说则更喜欢在细节和情节上使用象征手法。

关键词:王蒙;宗璞;荒诞;希望;意识流;象征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 (2015)01-0102-05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坛悄然地兴起了小说创作的探索思潮,刘锡诚曾经这样说过:“从一九七九年起,我国文坛上就有几位作家试图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有限度地汲取一些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以打破某些恪守的老一套的写法。

”[1]这些小说的集中出现,对于当时“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部一腔”[2]的写作状态而言,无疑有着“打破”传统的历史作用,而从它们与“文革”之后新文学之间的关联来说,其整体亮相更为新文学提供了多重的写作可能。

为此,笔者选取王蒙与宗璞的探索小说,从比较的视野考察它们之间的异同,既是对其文本特征的简要展示,也是对当时多重写作可能的一次观照与辨析。

论王蒙《蝴蝶》的意识流结构与理想主义精神

论王蒙《蝴蝶》的意识流结构与理想主义精神

论王蒙《蝴蝶》的意识流结构与理想主义精神作者:窦宏芳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年第05期摘要:王蒙的《蝴蝶》被认为是中国东方意识流的佳作,其时空艺术的精彩和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借鉴,使小说结构别具一格。

此外,小说中流露着浓重的理想主义精神,但同时作品也冷峻地指出了实现理想的艰难性与反复性。

关键词:王蒙;《蝴蝶》;意识流;理想主义精神一、意识流结构中国传统叙事学认为,时间是空间的潜在形态,空间是时间的外在表现。

“物之现于空间皆并立,现于时间皆相续。

”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具体的时间意味着截断,而具体的空间则起着框定作用。

故而在小说创作中,具体时间总把漫长的人生缩于“相续”的“动作”中,构成所谓情节;具体空间则将众多生相集于“并列”的“动作”中,组成所谓的场面。

从结构的外在意义上讲,小说就是情节的“相续”与场面的“并列”相结合。

但是西方的意识流文学却认为,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的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的过程结构作品,而是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来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

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

这种意识的随意流动自于意识本身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

王蒙的《蝴蝶》便是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时空艺术处理上的一个创新之作。

小说打破三维空间和时间的直线延续铺陈的传统观念,穿插了很多回忆、穿插、倒述,并且同一个场面在人物的记忆中反复出现,地点的前后跳跃和不同组合,突破了固定的时空秩序的局限,呈现多时空交错的格局。

《蝴蝶》一共有13个小标题,可以说就是13段生活,它们以交错排列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

每一部分不仅从时间上着眼,而且从空间上着眼;不仅以命运的因果关系为经纵向延伸,并且兼以环境的对应关系为纬横向拓展;不仅求情节的曲折而寻找奇特的人物性格,而且在场面的充分展开中让人物去推动情节。

小说以十年文革为背景,是一部讲述主人公张思远由张书记变成老张头再变成张副部长的人生回忆录。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三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三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三试题及答案选择一项或多项: A.眉娘B.钱乙C.赵甲D.孙丙题目2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题目3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

题目4五四时期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文坛的女作家主要有陈衡哲、石评梅、冯沅君、谢冰莹和()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庐隐B.张爱玲C.冰心D.凌叔华题目5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题目6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和《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题目790年代以后以女性的敏感去发掘和表现自身的情感或生存体验,凸显出强烈的“个人化写作”的色彩的女作家主要有徐小斌,以及卫慧、棉棉、周洁茹、魏微和()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海男B.林白C.徐坤D.陈染题目8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题目9一同被当作是女性文学代表作的两部小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和()。

选择一项: A.《与往事干杯》 B.《无处告别》 C.《嘴唇里的阳光》 D.《私人生活》题目10王安忆以南昌、陈卓然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为主要人物的成长小说是()。

选择一项: A.《启蒙时代》 B.《叔叔的故事》 C.《长恨歌》 D.《乌托邦诗篇》题目1120世纪60年代初在京剧现代戏勃兴中出现的优秀剧目主要有()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沙家浜》 B.《红灯记》 C.《奇袭白虎团》 D.《智取威虎山》题目12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

第五节 王蒙的《蝴蝶》

第五节 王蒙的《蝴蝶》
作品通过老干部张思远庄生梦蝶式的命运变幻以及灵魂的丢失与复归叙述他从市委书记频繁抓阶级斗争造成干群关系的隔膜与对立导致人格的裂变与灵魂的失落到文革时变成流放的老张头重新发现自己的人格和灵魂使他决心做大地的儿子人民的公仆的人生命运浮沉历程揭示干部应是人民公仆人民才是社会主人这一具有历史价值的深刻主题
一、作者生平与创作 王蒙(1934-)曾用笔名阳雨。原籍河北南皮,出生于 北京。 1956年,王蒙因发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被划 为“右”派,下放劳动,直到70年代末,才得以复出。
创作成就:
1、现实主义力作。1956年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是“干预生活”思潮的代表作。还有《最宝贵的》《悠 悠寸草心》(以上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说客盈门》 《庭院深深》《青春万岁》《在伊犁》《表姐》《名医 梁有志》等。
❖ 2、东方式意识流小说。《春之声》(获全国 优秀短篇小说奖)《夜的眼》《海的梦》 《风筝飘带》《布礼》《杂色》《蝴蝶》 《相见时难》(后两者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 奖)。
王蒙对“意识流”等现代创作艺术手法的吸收 和借鉴:
❖ ① 立足于民族性和现实性的 思想内容。 ❖ ② 追求题材和手法多样性的创作原则。 ❖ ③ 充满诗情画意的文风。
王蒙的“东方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差别:
王蒙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运用,只是基 于方法、技巧层面上的接受,是为着内容表现的需 要服务,没有将它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因为很明 显,现代西方的“意识流”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小 说创作方法,以无中心、无主题、无意义为特色, 而王蒙的创作,则是在明确的思想指导下的艺术创 造过程,表现既定的主题和特定的思想意义。正因 为这种区别,王蒙的这些作品又被称为“东方意识 流”小说。
❖ 二、《蝴蝶》王蒙的一篇充满反思力量的佳 作 (取自“庄生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 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 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注:此故事 包过老干部张思远“庄生梦蝶”式的命 运变幻以及灵魂的丢失与复归,叙述他从市 委书记频繁抓阶级斗争,造成干群关系的隔 膜与对立,导致人格的裂变与灵魂的失落, 到“文革”时变成流放的老张头,重新发现 自己的人格和灵魂,使他决心做大地的儿子, 人民的公仆的人生命运浮沉历程,揭示干部 应是人民公仆,人民才是社会主人这一具有 历史价值的深刻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蝶》 也“ 得 过 许 多 名 目的 奖 , 翻 译 到 国外 也 最 多 ” ④, 所 以 本 文 的 探 讨 将 以 《 蝴蝶》 为 中心 。


“ 蝴蝶性" 及其表征
蝴 蝶 意象 , 在 中 国传 统 中 一 般 具 有 两 种 明 显 的 寓 意 。 一 个 是 通 过 蝴 蝶 从 虫 到 蝶 的变 态 生 长 过 程 , 我们 获 得 了 “ 蝶 变 ”新 生 的 意 义 。 另 一 个 则 是从庄 周 梦蝶 的经典 故事 中 , 我 们 开 始 对 自我 和 世 界 的 确 定 性 进 行 怀 疑 。
锐 的一 个 作 家 , 他其 实奇 怪 地 与历 史 总 体 性 有所 偏 离— — 这 种偏 离 使 他
的作 品具有 长 久 的 历 史 边 际效 应 。 ③ 上 述 种 种 对 于 王 蒙 写 作 的 铿 锵 判 断, 自有 其 重 要 理 由 。可 这 些 判 断 也 许 并 没 有 击 中 王 蒙 的独 特 之 处 。 王 蒙 曾 在 他 的作 品 英 译 本 、 德 译 本 序 言 中 自喻 为 “ 一 只 大 蝴 蝶 ”: “ 你
个 不可 忽视 的x - , j - 象 。然 而 , 当 代 文 坛 对 王 蒙 的 态 度 却 常 常 呈 现 出 极 其 矛 盾 的评 价 。 有 的 学 者 认 为 王 蒙 是 新 时 期 载 道 文 学 的 代 表 人 物 , 并 对 其 毫
无 火 力 的批 判 意 识 表 示 遗 憾 。 ② 可是 也 有 人 认 为 “ 王 蒙 作 为 新 时 期 最 敏
王蒙 《 蝴 蝶》 中的“ 蝴蝶性 ” 兼而 有 之 , 且增 加 了王蒙 这 一代 人 特有 的政治
理 念 和 革 命 认 同话 语 , 其 表 征呈 现为 三个层 面 。
“ 蝴 蝶 性 ”的第 一 个 层 面 , 体 现为单 个 人 物形 象 的 内在 矛 盾性 , 即“ 张 思远 ” 这 一人 物经 历和 心灵 中 “ 老 张头 ” 和“ 张部 长” 两 个 身份 之 间 的对话
关系。
① 王蒙 : 《 蝴蝶 为什么得 意》 , 《 王 蒙文存 ・ 你 为什么 写作 》 , 第9 7页 , 北京 :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 2 0 0 3年 。
② 吴广晶: 《 王蒙小说 : 生活与叙事的纠缠》 ,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0年第
① 康斌( 1 9 8 2 一
) , 男, 湖南 衡 阳人 , 四川大 学文 学与 新 闻学 院博 士 , 四川 大
学锦 江学院讲师 , 研究方 向 : 中国现 当代 文学与现代 文化 。 ② 参见贺仲 明: 《中 国心 像 》, 第l 0 1 ~1 0 2页 , 北京 : 中 央 编译 出 版社 , 2 0 0 2
年; 吴炫 : 《 新 时期文 学 热点 作 品讲 演 录》 , 第6 4 . _ 6 8页 , 桂林: 广 西 师 范 大学 出版
社, 2 0 0 4年 。
③ 陈晓 明 : 《 表 意 的焦虑 》 , 第2 2 页, 北京 : 中央编 译出版社 , 2 0 0 2年。
1 3 4
抓住 我 的头 , 却抓 不住 腰 。你 抓住 腿 , 却抓不住翅膀 , 你 永 远 不会 像 我 一
蝴蝶性 、 少共情结重建 与“ 另类 " 知 识 分 子
— —
以王 蒙的《 蝴蝶》 为 中心
斌①
◇康

要: 以《 蝴蝶》 为 中心 , 我 们发现王 蒙新 时期之 初小 说的 “ 蝴蝶 性 ” , 即在表
达理想信 念的 同时 , 不忘沉 痛 的 自我 反省 ; 在展 示革 命认 同的 同时 , 也 关注 不 同价
值理念 的重要性 ; 在呈现 主流意识形 态之外 的社会 存在 的 同时 , 也 着力 挖掘它 们正
面健康 的社会价值 。“ 蝴蝶性 ” 的 出现与 王 蒙 的“ 少 共情 结 ” 密切 相关 , 但此种“ 少
共情 结” 不应被 固认为 2 0世纪 五六 十年 代 的产物 , 而 应被 视 为王 蒙在 新 时期 社会 历史语 境 中重建 的结果 。当代 文学 史 书写对 王 蒙创 作 的“ 蝴 蝶性 ” 习焉不 察 , 惯 以
性” 作 为标 尺来衡 量 王蒙 作 品价值 的过程 中 , 我 们 是 否 忽 略 了知 识 分 子 的
多样 性和 王蒙 作为 知 识 分 子 的 “ 另类” 独 特 性 ? 面 对 这 些 尚未 得 到 细致 梳理 和辨析 的问题 , 我们 意识 到 : 王 蒙 的 这 种 自得 并 非 用 意 识 流 之 类 的 现 代小 说技 巧便 可解 释 , 更 不 是 我 们 以一 句 王 蒙 小 说 中的人 物 “ 只 是 隋 ’
的拥 有者 , 而非 ‘ 思’ 的拥 有 者 ” ② 便 可 打 发 了事 , 而 必 须 放 在 文 本 内 部 和
各文 本之 间 , “ 放 在 王 蒙 与 他 所 经 历 的 有 限 的 中 国革 命 的 富 于 变 化 的 关 系
中来 考 量 , 方得 正 解 来 自 1 9 8 0年 发 表 的 《蝴 蝶 》 这 个 小说 , 而且 《 蝴
“ 批 判性 ” 为依据对其 进行评判 , 这可 能造成对 王蒙这一类 知识分子独特 性的忽视 。 关键词 : 王蒙 ; 蝴蝶性 ; 少共情结 ; 批判性 迷恋 ; 另类知识 分子
如 欲 考 察 当代 文 学 发 展 史 或 当 代 知 识 分 子 精 神 嬗 变 史 , 王 蒙 当 是 一
样知 道 王蒙是 谁 ? ” ①这 段 话 往 往 被 评 论 者 当作 王 蒙 的 一 家 之 言 , 但是“ 蝴 蝶性 ” 究 竟 为何 , 如何 体 现 在 文 本 中?这 种 “ 蝴蝶性 ” 与王蒙 的“ 少 共 情
结” 及 其调试 和 变迁有 何 关 系?我 们如何 看 待这 种 “ 蝴 蝶 性 ”, 在 以“ 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