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点睛》课件
饮食调理方法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 食物
适量食用具有健脾消食、清 热利湿等功效的食物,如山
楂、山药、薏米等
避免暴饮暴食,遵循少食多 餐的原则
运动调理方法
运动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适合儿童的运动项目推荐 运动调理的注意事项和原则 运动调理的实践方法和效果评估
经验分享与交流互动环节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享成功经 验和心得体会
互动环节:提问、讨论和交流
经验总结:总结案例分析和讨 论的经验教训
展望未来: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和前景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特点:中医儿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以调节小儿机体内部环境平衡为主,达 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同时,中医儿科学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诊疗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等。
历史发展与现状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儿科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医儿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与挑战 中医儿科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心理调理方法
保持良好心态:积极乐观,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培养兴趣爱好:通过阅读、运动等方式丰富生活 建立社交支持: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分享心情和感受 寻求专业帮助:在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其他调理方法
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理论,合理搭配食物,增强身体免疫力 运动调理: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针灸推拿: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调理身体,缓解不适 药物调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或西药进行调理,改善身体状况
常见疾病与分类
咳嗽
哮喘
湿疹
风疹
手足口病
感冒
肺炎
腹泻
麻疹
水痘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肾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力。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03
中医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感冒
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感冒的方法包括解表散寒
、清热解毒等。
咳嗽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 医认为咳嗽多由肺热、肺燥或肺气 虚所致。治疗咳嗽的方法包括清肺 止咳、润肺止咳等。
腹泻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多由脾胃虚弱、消化 不良所致。治疗腹泻的方法包括健 脾止泻、消食导滞等。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医儿科学和西医儿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中 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小儿的体质调理 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儿科则更注重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 制的研究,强调病因治疗和标准化治疗。此外,中医儿科 学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小儿推拿 、穴位敷贴等,在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方面具有显 著效果。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交叉研究
中西医结合
01
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在临床实践中相互借鉴,中西医结合治
疗小儿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跨学科研究
02
中医儿科学与心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研究领
域和治疗方法。
国际化交流
03
中医儿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为全球儿
童健康提供更多选择。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5
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1 2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儿科学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针 灸对小儿常见疾病如哮喘、腹泻等有显著疗效。
中医儿科学基础课件
营养不良病例
总结词
营养不良是由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消耗所致的营养缺乏状态。
详细描述
营养不良病例通常表现为消瘦、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等症状,可能伴随精神萎靡和发育迟缓。中 医认为营养不良多因脾胃虚弱所致,治疗以健脾益气、养血补虚为主。
05
中医儿科学未来展望
中医儿科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医学技术
食、调整饮食结构等。
饮食疗法需注意食物的性味和 营养价值,避免食用过于刺激
、油腻、生冷的食物。
家长需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 食习惯,避免偏食、挑食等不
良习惯。
预防保健
预防保健是中医儿科学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注意孩子的日常护理,如保暖、防晒、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休息等措施来增强孩子的体质 和免疫力。
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孩子的衣着和作息时间, 预防感冒、咳嗽等常见疾病的发生。
04
中医儿科学典型病例分析
感冒病例
总结词
感冒是中医儿科常见病,多因外感风寒所致,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详细描述
感冒病例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可能伴随喉咙疼痛和 头痛。中医认为感冒多因外感风寒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为主。
中医儿科学与其他医学的关联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其他学科、现代医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相互借鉴和融合,共同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儿科学与中医其他学科如内科学、针灸推拿学等密切 相关,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中医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儿科学与现代医学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两 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提供全面 保障。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健康讲座ppt课件
编辑课件
4
三、生理、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的脏腑娇嫩,是指小儿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属不足,其中又以 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儿出生 后肺脏、脾脏、肾脏皆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是概括地说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 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曾健全。脏腑柔弱 ,对病邪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较低。
•
编辑课件
3
二、小儿年龄分期
• 小儿是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
的机体特点,因此整个小儿时期可划分为若干阶段。根据小儿 生长发育的特点,小儿年龄可分为六期,即胎儿期、新生儿期 (出生到28天)、婴儿期(28天到1周岁)、幼儿期(1~3周岁 )、幼童期(3~7周岁)、儿童期(7~12周岁)。
中医儿科健康讲座
编辑课件
1
目录
• 1、概 述 2、儿童年龄分期 3、生理病理特点 4、中医预防及调护 5、中医保健推拿手法 6、常见病的推拿及调护
编辑课件
2
一、概 述
•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传统的中药、针 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 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 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 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 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 (二)操作: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指和 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 准示指的前半段。施术者从长强穴开始,操 作用双手示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 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 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 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 提的前后顺序,自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 端的大椎穴捏一遍。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和 体质可捏拿4~6遍。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 中,操作者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 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 脏腑腧穴,以便加强疗效。在第5遍捏拿儿童 脊背时,在儿童督脉两旁的脏腑腧穴上处, 用双手的拇指与示指合作分别将脏腑腧穴的 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提拉 一下。捏拿第6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 儿童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 ,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 结合。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儿童生理特点解析
脏腑娇嫩
阐述儿童脏腑功能尚未完 善,易受外邪侵袭的特点 。
形气未充
解释儿童形体结构、气血 津液等方面尚未完全充实 的特点。
生机蓬勃
强调儿童生长发育迅速, 新陈代谢旺盛的生理特点 。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感知觉发展
介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过程,如 视觉、听觉、触觉等。
认知发展
阐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和 特点,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用。
摩法
用手掌或指在体表环形摩擦, 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的作
用。
推拿按摩在常见疾病中应用
小儿感冒
推拿印堂、太阳、迎香等穴位 ,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小儿腹泻
推拿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位,可调节脾胃功能,止泻。
小儿夜啼
推拿小天心、神门等穴位,可 安神定志,缓解夜啼症状。
小儿遗尿
推拿肾俞、关元等穴位,可补 肾固涩,治疗遗尿。
咳嗽
运用川贝、枇杷叶等润肺止咳药物, 或桑菊感冒片等疏风清热药物治疗。
腹泻
选用黄连、木香等清热燥湿、行气止 痛药物,或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止泻药 物治疗。
遗尿
使用益智仁、山药等补肾固涩药物治 疗。
食疗在儿科保健和康复中作用
预防感冒
食用红枣、生姜、大葱等,具有发散风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增强免疫力
食用山药、枸杞、黄芪等,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PART 05
中药及食疗在儿科应用
REPORTING
中药药性特点及用药原则
中药药性特点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适当 药物。
儿科用药原则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合理,遵循“剂量小、药效高、副作 用低”的原则。
中医儿科学医学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辨证论治]
3.证治分类 (3)风癎 治法: 熄风止痉。 方药: 定癎丸(《医学心悟》)加减。
常用羚羊角粉、天麻、钩藤、全蝎、蜈蚣熄风止 痉;
石菖蒲、胆星、半夏豁痰开窍; 远志、茯苓、朱砂镇惊安神; 川芎、枳壳活血行气。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因病机]
《素问·奇病论》所云:“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 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 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 为颠疾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因病机]
后天之惊与小儿生理特点有关,小儿神气怯弱,元 气未充,尤多痰邪内伏,若乍见异物,卒闻异声,或不慎 跌仆,暴受惊恐,可致气机逆乱,痰随气逆,蒙蔽清窍, 阻滞经络,则发为癫癎。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因病机]
3.惊风频发 外感瘟疫邪毒,化热化火,火盛生 风,风盛生痰,风火相煽,痰火交结,可发惊风。
惊风频作,未得根除,风邪与伏痰相搏,进而扰乱 神明,闭塞经络,亦可继发癫癎。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辨证论治]
3.证治分类 (2)痰癎 证候:
发作时痰涎壅盛,喉间痰鸣,瞪目直视; 神志恍惚,状如痴呆、失神,或仆倒于地,手足抽搐
不甚明显,或局部抽动,智力逐渐低下,或头痛、腹痛、 呕吐、肢体疼痛,骤发骤止,日久不愈;
舌苔白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
3.证治分类 (3)风癎 治法: 熄风止痉。 方药: 定癎丸(《医学心悟》)加减。
常用羚羊角粉、天麻、钩藤、全蝎、蜈蚣熄风止 痉;
石菖蒲、胆星、半夏豁痰开窍; 远志、茯苓、朱砂镇惊安神; 川芎、枳壳活血行气。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因病机]
《素问·奇病论》所云:“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 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 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 为颠疾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因病机]
后天之惊与小儿生理特点有关,小儿神气怯弱,元 气未充,尤多痰邪内伏,若乍见异物,卒闻异声,或不慎 跌仆,暴受惊恐,可致气机逆乱,痰随气逆,蒙蔽清窍, 阻滞经络,则发为癫癎。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病因病机]
3.惊风频发 外感瘟疫邪毒,化热化火,火盛生 风,风盛生痰,风火相煽,痰火交结,可发惊风。
惊风频作,未得根除,风邪与伏痰相搏,进而扰乱 神明,闭塞经络,亦可继发癫癎。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辨证论治]
3.证治分类 (2)痰癎 证候:
发作时痰涎壅盛,喉间痰鸣,瞪目直视; 神志恍惚,状如痴呆、失神,或仆倒于地,手足抽搐
不甚明显,或局部抽动,智力逐渐低下,或头痛、腹痛、 呕吐、肢体疼痛,骤发骤止,日久不愈;
舌苔白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饮食调理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 刺激性食物,缓解咳嗽症 状。
保持空气湿润
保持室内空气湿度,有助 于缓解咳嗽和咽喉干燥。
小儿哮喘
发作期治疗
在哮喘发作时,采用平喘、止 咳、化痰等中药方剂,迅速缓
解症状。
缓解期调理
在哮喘缓解期,通过中药、针灸、 推拿等手段调理身体,增强小儿免 疫力,减少发作次数。
避免诱因
转化研究
促进中医儿科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加强科研成 果的普及和推广,惠及更多儿童患者。
提高中医儿科临床疗效的途径与方法
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
加强中医儿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中医 儿科医师、中医儿科护士等,提高中医儿 科队伍的整体素质。
中西医结合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 等,提高中医儿科诊疗的精准度和便捷性 。
《中医儿科学》 医学课件
2023-11-12
目录
• 中医儿科学概述 • 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基础 • 中医儿科常见病症及治疗方法 • 中医儿科的护理与调养 • 中医儿科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CATALOGUE
中医儿科学概述
中医儿科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定义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 疗的一门学科。
饮食不节
小儿脾胃功能较弱,饮食不节易导致 积食、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先天禀赋不足
父母体质虚弱或孕育期间调养失当, 可能导致小儿先天不足,易患疾病。
儿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原则
分辨病位
根据病症表现,判断病变所在 脏腑经络,以指导用药和治疗 方法。
顾护脾胃
小儿脾胃为后天之本,治疗儿 科疾病时应重视顾护脾胃功能 ,避免损伤脾胃。
中医儿科健康讲座ppt课件
详细描述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过期或变质的食物。同时,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的发生 。若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应及时就医。
腹泻与预防
总结词
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之一,预防腹泻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加强免疫力。
详细描述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过期或变质的食物。加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和适当的 运动。此外,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以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若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
问题四
小儿腹泻应该注意什么?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宋元明清时期的儿科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儿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 多著名的儿科医家和儿科专著,如《小儿药证直诀》等。
近现代中医儿科的振兴
随着现代医学的传入和普及,中医儿科一度受到冲击。然 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重视和回归,中医儿科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中医儿科基本理论
01
。
预防接种
按照免疫计划接种疫苗,以预防常 见的儿童疾病。
充足睡眠
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 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
儿童运动建议
适量运动
鼓励儿童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户外游戏、跑步或参加体育活 动,以增强体质和促进骨骼发育。
有趣运动
为孩子提供有趣和多样化的运动方式,让他们在运动中享受乐趣, 提高运动的积极性。
确保儿童饮食中包含足够 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 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多样化食物
鼓励儿童尝试各种食物, 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 、瘦肉和豆类,以获得全 面的营养。
控制糖分和盐分
限制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 入,以预防肥胖、高血压 和蛀牙等健康问题。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过期或变质的食物。同时,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的发生 。若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应及时就医。
腹泻与预防
总结词
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之一,预防腹泻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加强免疫力。
详细描述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过期或变质的食物。加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和适当的 运动。此外,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以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若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
问题四
小儿腹泻应该注意什么?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宋元明清时期的儿科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儿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 多著名的儿科医家和儿科专著,如《小儿药证直诀》等。
近现代中医儿科的振兴
随着现代医学的传入和普及,中医儿科一度受到冲击。然 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重视和回归,中医儿科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中医儿科基本理论
01
。
预防接种
按照免疫计划接种疫苗,以预防常 见的儿童疾病。
充足睡眠
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 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
儿童运动建议
适量运动
鼓励儿童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户外游戏、跑步或参加体育活 动,以增强体质和促进骨骼发育。
有趣运动
为孩子提供有趣和多样化的运动方式,让他们在运动中享受乐趣, 提高运动的积极性。
确保儿童饮食中包含足够 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 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多样化食物
鼓励儿童尝试各种食物, 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类 、瘦肉和豆类,以获得全 面的营养。
控制糖分和盐分
限制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 入,以预防肥胖、高血压 和蛀牙等健康问题。
《中医儿科学》医学课件
清淡易消化
选择新鲜、无毒、营养丰富的食物, 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药食同源
适当食用具有药食同源理
根据儿童体质和病情的不同,灵活调 整饮食,如热证可食用寒凉性食物, 寒证可食用温热性食物等。
儿童生活起居调理
起居有常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定时睡觉、起床,保 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热哮方
用于治疗热哮,如哮喘、痰黄稠等。
• 定喘汤
由白果、麻黄、杏仁、苏子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化痰 、降气平喘的作用。
• 越婢加半夏汤
由麻黄、石膏、半夏、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 、降气平喘的作用。
寒哮方
用于治疗寒哮,如哮喘、痰稀白等。
• 小青龙汤
由麻黄、桂枝、白芍、半夏等中药组成,具有发散风寒 、温肺化饮的作用。
注意安全
在儿童进行运动锻炼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运动损伤和其他意外伤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营养性贫血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营养性贫血是由于缺乏某些 营养物质导致红细胞数量减 少或质量下降而引起的疾病 。
营养性贫血的症状包括面色 苍白、乏力、头晕等,可能 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 发育。
治疗营养性贫血需补充缺乏 的营养物质。
治疗营养性贫血的方法包括 增加富含铁、叶酸、维生素 B12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 量,使用补充剂等药物治疗 等,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的 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疳证
总结词
疳证是一种小儿慢性营养不 良性疾病,可能与饮食不当 、消化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
详细描述
疳证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等,可能影响患 儿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
中医儿科学基础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研究对象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各种儿科疾病。其中,小儿的生理特点包括脏腑娇嫩、形气 未充、生机蓬勃等;病理特点包括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等。同时,中医儿科学还研究各种 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02 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04 中医儿科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儿病情和体质,选 用适当的中药进行内服, 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 止咳药等。
中药外用
采用中药外治法,如贴敷、 熏洗、擦浴等,以达到治 疗目的。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或艾灸等刺激穴 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 以治疗儿科疾病。
非药物治疗
推拿疗法
运用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按摩、 揉捏等操作,以舒筋活络、行气
通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 面色、形体动作等,判断 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盛衰。
审视苗窍
观察儿童的目、鼻、口、 耳、舌等苗窍,了解脏腑 病变的反映。
辨别斑疹
根据斑疹的形态、颜色、 分布等,判断疾病的性质、 轻重和预后。
闻诊
听声音
通过听儿童的啼哭、呼吸、咳嗽等声 音,判断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嗅气味
通过嗅闻儿童口气、大小便等气味, 了解其体内湿热、食积等状况。
小儿病因病机特点
病因
01
外感六淫、疫疠之气,乳食不当、饮食不洁,先天因素、情志
所伤。
病机
02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03
小儿脏腑功能尚未健全,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而发病。同
时,由于小儿生机蓬勃,一旦发病也容易康复。
03 中医儿科诊断方法
望诊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各种儿科疾病。其中,小儿的生理特点包括脏腑娇嫩、形气 未充、生机蓬勃等;病理特点包括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等。同时,中医儿科学还研究各种 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02 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04 中医儿科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儿病情和体质,选 用适当的中药进行内服, 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 止咳药等。
中药外用
采用中药外治法,如贴敷、 熏洗、擦浴等,以达到治 疗目的。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或艾灸等刺激穴 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 以治疗儿科疾病。
非药物治疗
推拿疗法
运用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按摩、 揉捏等操作,以舒筋活络、行气
通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 面色、形体动作等,判断 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盛衰。
审视苗窍
观察儿童的目、鼻、口、 耳、舌等苗窍,了解脏腑 病变的反映。
辨别斑疹
根据斑疹的形态、颜色、 分布等,判断疾病的性质、 轻重和预后。
闻诊
听声音
通过听儿童的啼哭、呼吸、咳嗽等声 音,判断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嗅气味
通过嗅闻儿童口气、大小便等气味, 了解其体内湿热、食积等状况。
小儿病因病机特点
病因
01
外感六淫、疫疠之气,乳食不当、饮食不洁,先天因素、情志
所伤。
病机
02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03
小儿脏腑功能尚未健全,容易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而发病。同
时,由于小儿生机蓬勃,一旦发病也容易康复。
03 中医儿科诊断方法
望诊
中医儿科知识 知识科普 宣传讲座PPT课件
误事毒物;烫伤;溺水、触电、外伤事故; 窒息。
情志因素
惊 恐;忧 思;精神行为障碍。 外因为病,实证多见;禀赋不足,脏腑多虚
其他因素
环境或食品污染,或农药、激素超标;放射性物质污 染;医源性损害—治疗护理不当、院内感染
第三部分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长 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肝受邪侵,则其升发疏泄受阻, 邪郁肝经,则易化热化火,扰动肝 风, 引发惊搐等证。 小儿心经受邪,易化热化火,扰乱神明,出现烦躁、惊乱、神昏、 惊厥等症。
03 儿 科 望 诊
感冒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支气管肺炎。或出现心阳虚衰的危疾。
小儿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脱水,酸中毒,从而致循环衰竭而死亡。
可能并发急性心衰,急性肾衰和高血压脑病这三大危证。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对 各种治疗反应灵敏;并且小儿宿疾较少,病因相对单纯
第四部分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长 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04 中 医 治 疗
一、肺系疾病-----葛根汤加减 二、消化道疾病----小建中汤加减 三、泌尿系疾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四、中医特色治疗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气血、营 卫来源,肌肉丰富、肢体健壮等 皆与脾的关系密切。由于小儿生 机蓬勃、发育迅速,生长旺盛, 对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较 成人相对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 饮食稍增,则易引致运化功能失 常,故谓“脾常不足”。
01 生 理 特 点
肾常不足
情志因素
惊 恐;忧 思;精神行为障碍。 外因为病,实证多见;禀赋不足,脏腑多虚
其他因素
环境或食品污染,或农药、激素超标;放射性物质污 染;医源性损害—治疗护理不当、院内感染
第三部分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长 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肝受邪侵,则其升发疏泄受阻, 邪郁肝经,则易化热化火,扰动肝 风, 引发惊搐等证。 小儿心经受邪,易化热化火,扰乱神明,出现烦躁、惊乱、神昏、 惊厥等症。
03 儿 科 望 诊
感冒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支气管肺炎。或出现心阳虚衰的危疾。
小儿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脱水,酸中毒,从而致循环衰竭而死亡。
可能并发急性心衰,急性肾衰和高血压脑病这三大危证。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对 各种治疗反应灵敏;并且小儿宿疾较少,病因相对单纯
第四部分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长 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04 中 医 治 疗
一、肺系疾病-----葛根汤加减 二、消化道疾病----小建中汤加减 三、泌尿系疾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四、中医特色治疗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气血、营 卫来源,肌肉丰富、肢体健壮等 皆与脾的关系密切。由于小儿生 机蓬勃、发育迅速,生长旺盛, 对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较 成人相对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 饮食稍增,则易引致运化功能失 常,故谓“脾常不足”。
01 生 理 特 点
肾常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
12
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 唐末宋初,现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 辑出,共分上、下二卷。
上卷开宗明义提出三岁以下小儿体属“纯阳” 的观点,
首论脉候至数之法小儿与成人不同,
次论受病之本与治疗之术,尤其是对小儿惊痫 癫和疳痢证治的论述皆切中肯綮,要言不烦;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 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书中论小儿杂病诸候共 6卷255候;巢氏将小儿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 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为钱乙建立中医儿科 学辨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
10
该书倡导的“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 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 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 母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 堪耐风寒,不致疾病。”以及“薄衣之法,当从秋 习之。……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 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 “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对于小儿脉证方面的记载,在现存医书中,首推 《黄帝内经》为最早。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
6
病因病机《素问·奇病论》又说:“人生而有病 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 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 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病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帝曰:乳子 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 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 何如?歧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 生,急则死”。
《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婴儿病,其头毛 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 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 小,手足温,泄易已”。
其思想被后世通俗化地归纳为“若要小儿安,常带 三分饥与寒”世代流传,充分显示了它对儿童保健 的指导意义。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
11
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本着“生民之道,莫不 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观点,在其 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妇人、少小婴孺方 于诸病之前,将小儿病证分门别类叙述,计有序例、 初生、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腹满痈疽 瘰疬、杂病等九门,列方325首,《千金翼方》又 载方75首,共380首,其书理论较精,方法多效, 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是儿科学的重要 历史文献。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
4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隋朝)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成熟期(金元时期~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前)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
5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隋唐)
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20余种病名, “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 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妹妃之 子头部生病。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
7
体质与针刺《灵枢·逆顺肥瘦篇》说:“黄帝曰: 刺婴儿奈何?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 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上述四段经文,是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法、 预后和针刺疗法以及小儿体质特点的最早记载。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
8
从秦到两汉时期,儿科已经有了最早的医案记载, 如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以“下气汤”治婴儿“气鬲 病”,还有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 2岁小儿“下利病”。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 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 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 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继东汉之后,儿科医 学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又有所进展。
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 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
14
北宋钱乙,字仲阳,为儿科之圣。他的学术建树由 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写成《小儿药证直诀》 3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 方剂。
下卷论火丹证治15种,后论杂病16证,尽皆简 明扼要。
书中共载56方,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外治方 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种疾病。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
13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金)
宋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中医 学的发展,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 科著作的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 逐渐形成。
分科开始《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 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妇科等医事分科,同时 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 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 等。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
9
专科教育隋唐时期,朝廷设立“太医署”,由“医 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培养专门的儿 科医生,学制5年。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 指导,用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 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 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 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 科。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学发展简史
【学习要点】 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2、熟悉历代著名儿科医家的成就与著作。 3、掌握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及有突出贡献的
医家和医著。
中医儿科学基础主题讲座
3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 久的历史。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 过程中,对于儿科疾病,无论在诊断、辨证、 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 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医儿科 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中医学的发 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区别于临床其他学 科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时 代的进步不断充实发展,渐趋完善。中医儿科 学的发展历史,一般划分为四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