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参考课件
【临床医学】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研究进展
• 4、脑内胰岛素受体的分布和数量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到脑卒中的发生率、复发率和致残率; 近期国外研究发现,脑内、特别是深穿小动 脉璧上的内皮细胞,它的功能、形态、胰岛 素受体的分布、数量非常重要,近期个别人 还发现在神经细胞、特别是具有保护、和支 架作用、营养代谢作用的胶质细胞,其膜上 面的胰岛素受体、抗体以及脑对胰岛素抵抗 密切相关。
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增加49%(缺血性CVD增加
47%,出血CVD增加54%);舒张压每升高5
mmHg,脑卒中危险增加56%。
docin/sundae_meng
(二)国内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 治疗率和控制率的调查
地 域 城 市 性别 男 女 合计 农 村 男 女 合计 总计 高Bp人数 37820 35752 73572 26816 28651 55467 129039 知晓率% 32.1 39.4 35.6 11.7 15.9 13.9 26.3 服药率% 14.7 19.7 17.1 4.4 6.4 5.4 12.1 控制率% 3.3 4.9 4.1 1.0 1.4 1.2 2.8
docin/sundae_meng
(四)强化血脂调整
• 1、高血脂的致病机制:诱发、促使、加速动脉 粥样硬化,首先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浆 的粘稠度;特别是TG更为明确,Lp(a) ? • 2、血脂治疗的指南建议:胆固醇主要选择它汀 类;甘油三酯增高选择贝特类;脂蛋白增高者主 要选?需要强调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的机 理比较清楚,而Lp(a)增高的机理还尚不清楚, 所以在治疗上效果并不理想; • 3、体重的限制:研究发现适当控制体重可有助 于降低血脂水平,同时降低CVD的发病率。
docin/sundae_meng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学习ppt课件
精选ppt
6
院前不建议
➢对血糖正常的患者给含糖液体 ➢过度降血压(可以引起低血压、 降低脑灌注、 卒中恶化) ➢过多静脉液体(引起颅内压增高)
精选ppt
7
2、 急诊评价
10分钟
15分钟
判定是否卒中
开放肘正中静脉, 输生理盐水 抽血化验(血常 规、 血生化、 凝 血象) 开取检查: 头 部 CT、 心电图、
精选ppt
42
吞咽困难的处理
➢改进食物性状(软食或者糊状食物) • 采用代偿性吞咽方法(低头或转头) • 功能锻炼(康复治疗) • 如果对糊状食物有持续误吸-鼻饲饮食
精选ppt
43
精选ppt
44
缺血性卒中临床指南
ESO卒中一般处理( 2008)
1. 在患者出现症状的前24小时间断监测神经功能、 脉搏、 血
脑缺血CT的早期征象
➢脑组织密度减低(高密征) ➢豆状核模糊 ➢脑沟变浅 ➢岛叶带消失
精选ppt
11
脑组织密度减低=不可逆脑损害
➢ 缺血导致细胞内钠离子泵 衰竭形成细胞毒性水肿, 进而造成脑组织密度减低
➢ 钠离子泵的衰竭是由于 ATP供应不足
➢ 脑组织含水量升高1 ﹪CT 密度降低2.5HU
➢ 左侧的病人出现右侧大脑
39
3、4 吞咽评价和管理
➢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由于摄食-吞咽过 程中一个或多个阶段受损而导致吞咽困难的一组临床 综合征。 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 还可导致食物误吸 入气管导致吸入性肺炎, 严重者危及生命。
精选ppt
40
筛选试验
筛选试验 ( 1) 任意程度的意识水平下降 ( 2) 饮水之后声音变化 ( 3) 自主咳嗽减弱 ( 4) 饮一定量的水时发生咳嗽 ( 5) 限时饮水实验有阳性表现 有一种异常即认为有吞咽困难存在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PPT课件
和关爱。
长期随访建议及注意事项
随访时间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定期随访。
随访内容
了解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等,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
长期随访建议及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长期随访建议及注意事项
01
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新的症状 或原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02
加强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 复。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CHAPTER
本次指南更新内容总结回顾
指南更新背景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的诊治策略不断更新。本次指南更新旨在更好地指导临 床实践,提高患者预后。
定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 然阻塞导致脑部血流减少或中断,使 得脑部组织缺氧、坏死,从而引起神 经功能障碍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发病机制
主要包括血栓形成、栓塞、血流动力 学改变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
流行病学及危害程度
流行病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 、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大量患者 因此病死亡或留下严重残疾。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 血糖、血脂等,可了解患 者一般情况及病因。
心电图检查
可发现心脏病变,如心房 颤动等,为心源性栓塞提 供依据。
TCD检查
可监测颅内血流速度及方 向,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 侧支循环情况。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且不能用非血 管性病因解释者应考虑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卒中诊疗进展PPT课件
脑脊液
多正常
压力增高,含血
压力增高,血性
பைடு நூலகம்CT检查
脑内低密度灶
脑内高密度灶
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
*
七、治疗 1、急性期治疗原则 (超早期治疗): (1)首先要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认识到脑 卒中同样是一种急症,为获得最佳疗效力争超早期溶栓治疗; (2)针对脑梗死后的缺血瀑布及再灌注损伤 进行综合保护治疗; (3)要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
1、 概述 缺血性脑卒中(CIS),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中脑血栓形成(即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14%~40%,脑栓塞占20%~30%,腔隙性梗死占15%~30%,其他为血流动力学(分水岭)梗死及其他原因引起等。
*
缺血性卒中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吸烟、高龄、代谢综合征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病因
动脉到动脉 栓塞
载体动脉 堵塞穿支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缺血性卒中
、、、 、、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动脉到动脉 栓塞
载体动脉 堵塞穿支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与梗死病灶相对应的颅内或颅外动脉闭塞或狭窄(≥50%或<50%但有易损斑块证据) 在狭窄或闭塞动脉外无急性梗死灶 有至少一个以上卒中危险因素或有至少1个以上的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大面积脑梗死或多发梗死,符合栓塞病灶特点 有高危或低危心源性栓塞的心脏病变 不存在与急性梗死灶相对应,并能解释病灶分布的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层管理课件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其中,脑梗死又 可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血流动力 学改变等类型。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较高,是全 球范围内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 。
年龄与性别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和国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 病率和患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区 间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 等有关。
加强基层医疗合作
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合作,实现资源 共享和信息互通。
提高管理效率
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层管理的 效率。
提高公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知
普及疾病知识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 关知识。
提高早期识别能力
教育公众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症状,提高早期就诊率。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 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 题,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 生。
中危人群的监测与治疗建议
定期监测
对中危人群进行定期监测 ,密切关注血压、血糖、 血脂等指标的变化,以及 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中危人 群需要按时服用药物,控 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 标在正常范围内。
详细描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影像科、康复科等。但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存在 壁垒和沟通障碍,影响治疗效果。
对策
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实 现多学科联合治疗和管理,提高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
06
未来展望
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的新技术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0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护理PPT课件
建议患者定期随访,监 测病情变化和药物疗效。
06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需求评估及补充方案制定
营养状况评估
01
通过血液检查、人体测量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
营养需求计算
02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情等因素,计算每日
所需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素。
个性化营养补充方案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动 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 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 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导致血管病变, 以及心脏疾病、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 引起的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高龄、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 、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 及家族史、既往病史等都是缺血性脑 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偏瘫、 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常用的影像学检 查包括CT、MRI等,可显示脑部缺血或梗死病灶。
02 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
患者全面评估
01
02
03
康复训练协助者
家属可以协助患者进行日常康复训练,如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 平衡训练等。
生活照顾者
家属在患者康复期间需要提供细致的生活照顾,包括饮食起居、 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照料。
家属培训内容及方法选择
培训内容
家属培训内容应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患者的护理技巧、康复训练 方法、心理支持技巧等。
缺血性脑卒中诊治进展ppt课件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CISS分型-其它原因及原因不明
• 其它原因诊断标准
– 有特殊病变的证据,该病变累及与临床相吻合的脑动 脉,如血管相关的、感染性、遗传性、血液系统、血 管炎、其他等。没有导致卒中的其他病因。
507. 3. Del Zoppo GJ, et al. Stroke. 2009, 40(8):2945-8.
2010中国梗死指南指出:二级预防应该从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放流苗种招标中中标,我单位将严格按照招标方案的要求和合同的约定执行 急诊室开始实施!
二级预防应该从 急诊室开始实施!
脑梗死是综合征
病因繁多
3. 血液成份&血液流变学改变 ➢ 高粘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
症\白血病等) ➢ 凝血机制异常(抗凝剂\口服避孕药\DIC等)
4. 其他病因 ❖ 空气\脂肪\癌细胞&寄生虫栓子 ❖ 脑血管痉挛\受压\外伤等 ❖ 病因不明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 原因不明诊断标准
– 多病因:发现两种以上病因,但难以确定哪一种与该 次卒中有关
– 无确定病因:未发现确定的病因,或有可疑病因但证 据不够强,除非再做更深入的检查。
– 检查欠缺:常规血管影像或心脏检查都未能完成,难 以确定病因。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进展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进展课件一、引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
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常见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等。
当血管堵塞后,脑细胞在短时间内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就会发生损伤甚至死亡。
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一)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是目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非常关键,一般在发病后的 45 小时内进行效果最佳。
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患者往往错过了这个时间窗。
(二)血管内治疗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
其中,机械取栓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可以直接将堵塞血管的血栓取出,迅速恢复脑部血流。
(三)药物治疗除了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外,药物治疗也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这些药物可以预防血栓的进一步形成,稳定斑块,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四)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旨在通过各种途径减轻脑细胞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目前研究的神经保护药物包括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等,但大多数药物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进展(一)生活方式干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础。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进展ppt课件
近年国内外几项大的临床试验证实,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约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
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血清胆固醇水平过低时(<160mg/dL),可增加出血性卒中死亡的危险。
血脂异常
1
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提早10~20 年。
灌注加权成像(PWI)通常在快速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后进行,可提供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相对测量值。
缺血半暗带在MRI上通常表现为有弥散改变但无相应灌注异常的区域(PWI-DWI不一致区)。
壹
贰
影像学检查---DSA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应用数字计算与程序将组织图像变成数字信号输入储存,经动脉或静脉注入造影剂后获得第二次图像,输入计算机后减影处理,保留充盈造影剂的血管图像.
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现状
• 发病率: 120~180/10万人口 每年新发病例: >200万 • 死亡率: 80~130/10万人口 每年死亡病例: >150万 • 患病率: 400~700/10万人口 全国脑卒中患者: 600~0万,死亡率约为60~ 120/10万
但它对小的早期皮质或皮质下梗死,特别是后颅窝病变不太敏感。
影像学检查---颅脑CT
影像学检查---颅脑MRI+MRA+DWI, PWI
常规MRI序列检查在卒中发病最初几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改变不太敏感,仅能在不到50%的患者中发现异常。 由于早期即有缺血脑组织内水分子弥散降低的改变,弥散加权成像(DWI)可在症状出现后几分钟内发现缺血区,能早期确定病灶体积、部位和病灶存在的时间,能检测到相对较小的皮质或皮质下病变,包括脑干或小脑的病变。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PPT课件
小脑前下动脉
脑桥支
内听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
即枕叶及颞叶的基底面,
枕叶的内侧及丘脑、小
. 脑、脑干等
4
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
.
5
颈内动脉系统
.
6
椎-基底动脉系统
.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
8
一、概 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2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伴高血压最常见); 脑动脉炎;先天性脑动脉狭窄; 血液粘稠度增加。 诱因 所有导致血流缓慢、血压降低的因素。
.
26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粥样斑块脱落→管壁溃疡→plt粘附→血栓
↓
↑促进
管腔狭窄 + 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脱水
.
27
三、病理与病理生理
相关病史 TIA发作史。
发病特点:阳性症状与体征为暂时性的, 突然发作,持续短暂,可在24h内完 全恢复。
辅助检查 血脂、血糖、心电图、血流变。
.
14
五、治疗要点
病因治疗 控制血压; 降低血糖; 降低血液粘稠度; 控制心律失常、稳定心脏功能; 防止颈部过度活动。
.
15
五、治疗要点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 肠溶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吡啶。 抗凝:肝素、华法令。 钙通道阻滞剂: 尼莫地平、尼群地平、盐酸氟桂嗪、西 比灵。
四、临床表现
十一、护理措施
五、辅助检查
十二、护理评价
六、诊断要点
十三、其他护理诊断
七、治疗要点
缺血性脑血管病CTA课件
CHAPTER 05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护 理
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 习惯,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 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
等。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危险因素,戒烟限酒, 保持健康体重。
规律运动
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 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肺功 能和代谢水平。
预后评估
通过观察血管病变的范围 和程度,CTA可以为患者 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
急性缺血性卒中
随访与复查
对于疑似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 CTA可以快速评估血管状况,为溶栓 治疗提供依据。
对于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CTA可以 用于随访和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 情变化。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 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护理要点
01
02
03
04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 识状态、肢体功能等变化,及
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应保持 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
分泌物。
定时记录出入量
准确记录患者每日的出入量,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水、电解
感谢您的观看
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 静脉血栓形成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
病理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血栓形 成或栓塞导致血管闭塞,血流动力学 异常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表现为短暂的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脑梗死则可能出 现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血栓的转归
• (1)血栓溶解、吸收或软化 血栓形成的同时,纤溶系统也不同程度地 被激活,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吸附大量纤溶 酶,也可使血栓溶解软化;血浆内正常存 在的纤溶酶原被纤溶酶原激活剂激活成 纤溶酶,与纤维素结合的纤溶酶可将纤维 蛋白溶解。小的血栓溶解液化后可被吸 收或被血流冲走不留痕迹,较大的血栓则 因不可能被完全吸收而被机化,或由于部 分发生软化,被血流冲击而脱落,形成栓子 随血流运行,引起栓塞。
• 当血流速度很快,在血管壁不平处或血管分支处可 以形成湍流,湍流不仅可以造成血管壁损伤、内 皮下成分暴露,而且可使红细胞受损而释放ADP。 内皮下成分的暴露及ADP的释放可激活循环血流 中血小板,从而引起血小板-内皮下成分反应,在局 部形成白色血栓,并在白色血栓的基础上进一步 产生混合血栓。
4
3、血液成分异常
8
纤溶活性过低:
• 纤溶活性与血栓形成及血栓存在时间有 密切关系,纤溶酶原缺乏或异常可致血栓 形成倾向。在正常情况下剧烈运动常引 起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因子Ⅷ明显增多,但 并不发生血栓,这是由于纤溶酶原激活剂 释放也相应增加,纤溶活性增高。若广泛 性血管内皮受损,纤溶酶原激活剂合成 和释放减少,有利于血栓形成。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1
一、血栓形成的基础理论
• 血液成分(纤维蛋白和/或血细胞)析出、粘集或凝 固形成凝快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 固体凝块,称为血栓(thrombus)。血栓或血栓栓塞引起血 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发生所供区域的组织器官如脑、心、 肺等的缺血或梗死。正常血液中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质处 于动态平衡 ,血管壁的异常、血流状态的异常和血液 成分的异常决定了血栓形成的部位、血栓中的成分及血 栓的大小。一般而言,静脉血栓富含纤维蛋白和红细胞 (红血栓),动脉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组成 (白血栓)。动静脉血管壁结构差异及所处的血流动力 学状态不同,使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的侧重点不同,但 所有血栓,无论发生在动脉或静脉,都是由血小板粘附于 血管壁内膜开始的。
13
混合血栓
混合血栓主要见于静脉,在动脉血栓的下游或心房 颤动时的心房内,也可以形成混合血栓。混合血 栓由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及纤维蛋白组成。 白色血栓在血管腔内,使经过的血流产生漩涡, 在漩涡处又形成新的血小板堆。这一过程不断 进行,血小板堆数目不断增加,形成许多有分支 的小梁,小梁间血流变慢,局部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第3因子的浓度逐渐增高,使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网罗白细胞 和大量红细胞。此种血栓呈灰白、灰红互相交 叠的圆柱状,称为混合血栓,它构成延续性血栓 的体部。
14
红色血栓
• 当血栓进一步增大并顺血流方向延伸,直 到血管腔被阻塞时,则下游局部血流停止, 血液迅速凝固,成暗红色的凝血块,称红色 血栓(血栓尾),静脉内的血栓尾形成后又 可作为新的血栓形成的起点,血栓又可顺 着血流方向延伸,越来越长。
15
纤维素性血栓
• 纤维素性血栓, 主要由纤维素 构成,多发于微循环的小血管 内,故又称微血栓,最常见于全 身性血液凝固系统活性亢进。
6
凝血因子异常
• 单纯的凝血因子少量被激活,也只 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如血流缓慢), 才可引起血栓形成。但若凝血因 子增多,并同时大量激活,则往往 引起血栓形成。
7
抗凝物质减少或异常
血浆中抗凝物质的减少,也是凝血活性 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凝血酶Ⅲ与肝 素是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大量事实 表明随着年龄增加,,除血管硬化外,血浆 纤维蛋白原与因子(Ⅶ、Ⅷ、Ⅸ、Ⅹ) 增多,同时抗凝血酶Ⅲ与肝素逐渐减少。 因此,老年人血栓倾向较大。口服雌激素 类避孕药除引起凝血因子增多与血小板 功能亢进外,抗凝血酶减少是血栓发生的 重要原因之一。
激活后伸出伪足或突起,胞浆硬度增加,变形能力 减低,易于滞留在微血管内而形成微血栓。 10
(二) 血栓的形成过程和转归
•
血栓形成首先是由血小板自血流中不断析出, 并粘附在受损的血管内膜上,并释放出ADP、 T不X断A地2,以聚吸集引在血已液活中化流的经血此小处板的表其面他,同血时小由板于, 凝 同血作过用,程使的血被小激板发进,一凝步血粘酶、集T,形X成A2小和堆AD,不P协再 散开。此过程反复进行,使血小板堆逐渐增大, 形成血小板血栓,这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此后 的发展取决于血栓发生的部位和局部血流速 度。
9
白细胞改变
• 白细胞(WBC)计数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之一,变态反应、炎症、排斥反应等病理过程,局 部组织单核细胞、致敏淋巴细胞、中性多形核细胞 聚集常形成微血栓。现已明确,白细胞的促凝活性 主要在于单核细胞组织因子的表达。此外,白细胞 表面存在粘附受体, 这些受体促进白细胞的粘附作 用。在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白细胞粘附于损伤的血 管内皮细胞上,其中单核细胞占主导地位。血管内 皮受损伤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凝血和补体系统被激 活,释放激肽、5-HT、组胺、前列腺素、C3a、C5a 等均可促进白细胞粘附和聚集于血管壁上。白细胞
• 与血栓形成有关的的血液成分变化包括 血浆成分中的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 溶成分和/或血液有形成分中的血小板、 红细胞、白细胞的改变。有形成分中血 小板对动脉血栓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血细 胞和红细胞对血栓形成主要是通过影响 血液粘度而起作用。
5
血小板变化 • 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功能增强
均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2
(一) 、血栓形成机制
• 1 、血管壁异常 血管壁的改变主要是指是血管内皮细胞 的损伤或功能异常。血管内皮的主要功 能是抗血栓形成,而内皮下成分则是促进 血栓形成。因此血管内皮受损或血管壁 病变是诱发血
• 血流异常主要包括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式的异常。
• 血流减慢或瘀滞,激活的凝血因子不易被循环血 流稀释,网状内皮系统对这些凝血因子的清除作用 受到限制,该处天然抗凝物质被消耗后不能得到有 效的补充,因而局部可形成足够的凝血酶促使淤滞 的血液发生凝固。
11
1.血栓的种类
• 不同的部位和血流速度,形成血栓的机 制不同,所形成的血栓成分也就不同。
12
白色血栓
• 白色血栓多见于动脉系和心脏,也见于 静脉血栓的起始部。白色血栓主要有血 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不含红细胞。血 管内皮受损后,首先通过血小板不断粘 附、聚集形成血小板堆,同时由于趋化 作用,血小板堆表面有白细胞附着,血 小板和血小板间有微量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