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高的原因
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的原因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它由于胰岛功能障碍,导致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佳而发生。
糖尿病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糖尿病的原因。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他们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研究还发现,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然而,虽然遗传因素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2.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高糖高脂的饮食、缺乏运动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常见因素。
高糖高脂的饮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长期下去会使胰岛素受损,进而引发糖尿病。
缺乏运动导致身体消耗能量的能力下降,容易导致体重增加,从而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另外,肥胖也会影响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使得胰岛素的作用降低。
3. 高血压和高胆固醇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会导致血管损伤,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
高胆固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胰岛素的传递和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4. 胰岛功能损伤胰岛功能障碍也是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不佳,都会导致血糖的升高。
胰岛功能损伤可以由多个因素引起,包括长期的高血糖、自身免疫疾病、胰腺炎等。
5. 疾病和药物一些疾病和药物也可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例如,胰腺炎、肾上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某些遗传性疾病等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
某些药物,如某些抗精神病药物、激素类药物等,也可以引起糖尿病。
总结起来,糖尿病的发生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胰岛功能损伤以及一些疾病和药物都是导致糖尿病的常见原因。
在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保持适当的体重,进行规律的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水平,并遵医嘱合理用药,以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VIP专享】中国糖尿病群体分析

中国糖尿病群体分析1.数量根据IDF(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统计,中国2013年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9840万。
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4亿,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这意味着在中国每百人中就有11个人是糖尿病患者。
全世界每3到4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位来自中国。
2.年龄区域和性别比重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年龄为20~39岁、40~59岁和≥60岁的人群中分别为3.2%、11.5%和20.4%)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0.6%,女性患病率为8.8%3.分布区域和各区域人数据09年数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基本上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从南北地域差异来看,东北地区患病率较高,吉林省达到了4.5%,远高于全国3.21%的平均水平,自东北向南部区域,患病率逐渐降低,河北、山东河南等中原省份基本代表了全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平均水平,中南地区特别是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糖尿病患病率明显较低,处于2.5%以下水平;从东西部地区差异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内地,特别是江浙沪一带,糖尿病患病率平均达到4%,而两湖江西等地的患病率均在2.2%左右,这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相同分布状态,体现了糖尿病患病率与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紧密相关;除区域性差异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全国或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北京最高,达5.3%,其次为上海,达4.6%,天津、广东、重庆则高达3.7%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新疆、西藏等西部内地是糖尿病患病率最低的地区,在1.5%以下。
从各省居民糖尿病患者总量来看,人口大省,往往也是糖尿病大省。
河南、江苏、山东、四川、广东是我糖尿病患者总量超过150万人的省份。
相比之下,患病率较高的东北地区和政治经济中心地区总量并非最高,表明各地区之间糖尿病患病率并不存在悬殊的差别,体现了糖尿病已经不是某一个地区的专利,而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常见的疾病,应引起人们普遍的广泛的关注。
2020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PPT课件)

年增 0.1%以上,全国约4000万
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
9
T2DM发病年龄的年轻化
• 逐代年轻现象:子代发病年龄低于父母 • 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值得
关注
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
10
血糖增高者大量存在(%)
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
17
我国糖尿病住院病人微血管病变现状
• 双目失明患病率增高的幅度较小,仅为非糖尿病 者失明率的2倍左右。可能由于我国非糖尿病人 群双目失明患病率很高所致
• 尿毒症患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增幅极高,可能说 明糖尿病肾病是对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巨大威胁
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
18
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
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
16
我国糖尿病住院病人大血管病变现状
• 高血压患病率增高的倍数与国外相似,而冠心病及 脑卒中的患病率增高的倍数则远远高于国外资料
• 可能是由于在我国,大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缺 乏简便易行的流行病检测手段,难以进行人群普查, 表中所列的总人群百分比较实际为低。本研究为住 院病人,糖尿病相关大血管病变的检出率较高
• 在危险因素中,体质指数、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出现 的频率较高
• 体重大的患者胰岛素抵抗明显,这可能是引起体质 指数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关的原因,同时提示减 肥有可能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
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
20
代谢控制与慢性并发症(2)
• 高血压与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神经并发症均密切 相关,收缩压与各种并发症均相关。高血压是可以控 制的因素,说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性
时间 1989 1994 1996
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的原因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并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活方式1.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容易导致肥胖,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甚至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2.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重增加、血糖升高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3. 过度的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状态和过度的工作压力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调,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二、遗传因素1. 家族史: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的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2型糖尿病的遗传相关性更高,但遗传并不完全决定疾病的发生,环境影响同样重要。
2. 基因突变:某些基因的突变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胰岛素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成为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三、环境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高血压本身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
2. 高血脂: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进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3. 染料和化学物质:一些染料和化学物质,如苯胺和苯胺类物质,被认为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这些物质可能对胰腺和胰岛素敏感性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疾病。
生活方式中的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遗传因素中的家族史和基因突变,以及环境因素中的高血压、高血脂和染料化学物质等,都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或作用障碍,引发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健康饮食、积极锻炼、减轻压力,同时注意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人类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给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
研究,对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全球性健康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4.15亿糖尿病患者,其中95%为2型糖尿病。
在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
因此,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引起公众对疾病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关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的研究日益增多,涉及糖尿病的风险因素、患病率、死亡率等多个方面。
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高血压等因素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研究者还发现,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疾病等并发症密切相关,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差异,老年人、肥胖人群、高盐高糖饮食者等高危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
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国际上提倡早期干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及相关指标,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为了探究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研究者通常采用横断面调查、队列研究等方法,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身体检查、实验室检验等手段,系统地了解研究对象的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同时,研究者还利用计算机模型、统计学方法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趋势。
四、研究成果通过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研究者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长最为显著。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亲属中患病风险较高。
这表明,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作用或者调节血糖的其他机制。
然而,遗传因素并不是决定糖尿病发生的唯一因素,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是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都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饮食结构的改变包括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的普及,这些都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胰岛素抵抗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缺乏睡眠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环境污染也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如空气污染、化学物质暴露等。
生活方式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饮食不均衡主要表现为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的普及,这些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受损。
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压力过大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
因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异常。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胰岛素的分泌异常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胰岛β细胞的数量减少、功能受损或者胰岛素分泌受到抑制都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素的作用异常也是糖尿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减弱。
糖尿病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糖尿病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本文将从糖尿病的产生原因入手,探讨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糖尿病的产生原因1.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近亲有糖尿病,那么他患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2. 不良生活方式:久站久坐,缺乏运动,长期高脂、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都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
此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 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身体脂肪过量积累,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
4. 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和高度压力会导致自律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饮食:控制摄入的总热量,减少高糖、高盐、高脂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尽量避免激素类食品和加工食品的摄入,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2. 积极锻炼: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3. 控制体重:建议通过适量的运动和合理饮食来控制体重,尽量避免肥胖。
减轻体重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4. 不吸烟限酒:烟草和酒精的摄入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糖尿病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5. 积极管理压力: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参加一些放松的活动,如瑜伽、冥想、听音乐等,有助于减轻压力和提高身体免疫力。
6. 定期体检:定期检测血糖和血脂,及时发现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此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泌尿系统检查等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非常重要。
7.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控制血糖的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通过遵循合理饮食、积极锻炼、控制体重、不吸烟限酒、管理压力、定期体检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那么,为什么人会得糖尿病呢?本文将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高糖、高脂的饮食习惯以及缺乏体育锻炼,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现代生活中,因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方便快捷的高热量食物,这些食物往往富含糖分和油脂,长期食用容易引发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此外,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身体积累过多的脂肪,使血糖控制机制失调,从而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其次,遗传因素也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父母患病的子女得病的风险较高。
这是因为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疾病,很多基因的突变都可能与它的发病相关。
一旦患有相关基因的个体,即使在生活方式健康的情况下,仍然可能患上糖尿病。
然而,遗传因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糖尿病,良好的生活习惯仍然能够减少患病的风险。
最后,环境因素也对糖尿病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暴露、空气污染以及生活中的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的损伤,进而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例如,长期暴露在工业废水、农药等有害物质中,人体受到的毒性和损害就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也相应增加。
生活中的压力也会引起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
综上所述,人为得糖尿病的原因主要包括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因此,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以及积极应对压力。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化学物质的暴露,也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规范治疗和控制血糖水平同样至关重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以及定期监测病情。
希望通过今天的探讨,能够使更多的人对糖尿病有所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相关预防措施,以保持身体健康。
糖尿病的遗传与环境因素分析

糖尿病的遗传与环境因素分析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据统计,目前全球有4.6亿人患有糖尿病,而中国的患病人数则占整个世界的四分之一。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糖尿病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一、糖尿病的遗传因素糖尿病的遗传因素主要指的是患病的基因。
据专家研究发现,糖尿病的遗传风险在不同族群之间是有差异的,同时也和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在研究中,专家把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另一类则是多基因遗传疾病。
1、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是指糖尿病的发病是由单一基因遗传所致,又被称为单基因型糖尿病,通常在患者的家族中具有较高的遗传风险。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通常是早发性的,患者会在年轻时就出现高血糖的症状。
现代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基因诊断上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突破,如发现了肠球菌变异基因、收缩压相关基因、生长激素受城基因等。
2、多基因遗传疾病多基因遗传疾病是指糖尿病发病的原因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影响所致,被称为多基因型糖尿病。
有研究表明,患有多基因型糖尿病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患病的趋势很高,主要是由于其遗传基因导致。
此外,当单个基因突变时,可能在多个代际中出现。
二、糖尿病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通常指人们生活中暴露的一些因素,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体育锻炼、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等。
这些因素有可能导致代谢紊乱,从而导致患糖尿病的风险。
1、饮食饮食是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过度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高糖、高胆固醇的食物,会导致人们的身体出现耐糖性下降,从而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增大。
2、体育锻炼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大多是久坐不动,这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3、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水平、家庭收入和儿童身体体重等因素。
有研究表明,低社会经济水平和低家庭收入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糖尿病调查报告

糖尿病调查报告糖尿病调查报告(一)糖尿病,俗称高血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具有世界范围内的高发率。
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患者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现状和相关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展示调查结果,并探讨糖尿病防控的措施。
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背景的居民,共计1000人。
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涵盖了糖尿病的风险因素、疾病认知、生活习惯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5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有关。
另外,调查发现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有关。
其次,饮食结构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大多数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偏好高糖食品和油炸食品,高盐摄入量也普遍存在。
同时,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不足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肥胖和高血糖的风险增加。
此外,研究还发现,久坐不动是导致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大部分受访者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长时间坐着,缺乏足够的运动。
长时间的久坐不动不仅使得体重增加,还会减少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发病与年龄、性别、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紧密相关。
为了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流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糖尿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风险意识。
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制作宣传海报等形式,普及糖尿病的知识,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次,倡导健康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量。
人们应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适度控制摄入的热量,保证食物的均衡搭配。
此外,积极推动体育运动,减少久坐不动的时间。
人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运动量。
我国糖前期人群有多少

我国糖前期人群有多少据统计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约有1.48亿人。
人数比糖尿病确诊患者还要多。
意味着这一时期会发展成糖尿病,但是如果采取积极有效地干预措施,也是可以逆转的。
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是重点预防的人群,如何控制好血糖,避免发展成为糖尿病。
记好这三招:第一招:控制体重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前期,对于所有患糖尿病或有糖尿病患病风险的肥胖或超重个体,应减重。
肥胖的患者,由于在饮食方面摄入过多,此时身体的胰岛素抵抗减弱,过量的糖分无法排出体外,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所以这类患者应该积极减重,使体重减轻5%~10%而且长期保持健康水平。
第二招:生活方式改变处于这一时期的人群,通常日常的饮食结构存在着不合理,需要做出调整。
首先制定出合理的饮食安排,这样可安全有效地降低血糖及心血管病风险,适用于所有糖尿病前期的人群。
如:1.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如全谷类食物)利于血糖控制;2.高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可延长胃排空时间,延缓葡萄糖的消化与吸收;3.增加富含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如鱼类尤其鱼油)和乳清蛋白的摄入有助于改善糖代谢;4.低盐戒酒,每日6g盐。
正好一个啤酒瓶盖,相当于一枚一元硬币大小。
其次餐后运动通常在餐后45分钟左右进行。
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快走、骑行等),每次不少于30分钟。
第三招:降糖药物如经过饮食调整、减重、运动等方式,血糖还没能达到目标值的,可以通过服用一些药物来帮助降糖。
降糖药物有阿卡波糖、二甲双胍。
如经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干预无效时,还可选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吡格列酮)。
血糖高的病因调查与相关因素

血糖高的病因调查与相关因素血糖高(高血糖)是指人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异常升高的情况。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致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
了解高血糖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血糖高的病因进行调查,并探讨相关因素。
一、饮食因素人们日常饮食中摄入过多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如甜食、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会导致饮食中的葡萄糖摄入量超过了身体所需,加重了胰岛素的负担。
此外,长时间的饥饿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也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因此,合理饮食和均衡摄入对控制血糖水平至关重要。
二、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长期久坐不动等生活习惯也会增加高血糖的风险。
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消耗多余的葡萄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调节。
建立规律的运动习惯,如每天散步、慢跑或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糖。
三、代谢因素人体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可以导致血糖升高。
胰岛素是人体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其功能受到胰岛素分泌细胞和身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的影响。
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将导致血糖不能有效地被利用,积累在血液中。
四、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高血糖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的直系血亲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他本人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研究表明,遗传倾向对于糖尿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类型2糖尿病。
五、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和情绪低落等心理因素都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当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会增加,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进而提高血糖水平。
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六、其他因素除以上提到的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等,都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导致高血糖。
此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血糖异常升高。
综上所述,血糖高的病因调查涉及饮食因素、生活习惯、代谢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其他因素。
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现状和危险因素分析

6、其他因素: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异常疾病也可能增加患糖尿病 前期的风险。此外,吸烟、饮酒、压力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对血糖水平产生不 良影响。
二、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前期人群 的影响
1、血糖: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饮食和运动等会影响血糖水 平。这些因素通过影响胰岛素分泌和敏感性,以及调节血糖的代谢途径,导致血 糖升高。
3、性别和年龄调查
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 上升趋势。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上升。此 外,年龄的增长也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结论
糖尿病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 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也给社会带来巨 大的医疗支出。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
参考内容二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状态。了解糖尿 病前期人群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这些因素对血糖、血脂、血 压等指标的影响
,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和社会影响。最后,我们将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 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提供参考。
3、遗传因素:糖尿病前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家族中有糖尿病史的人群, 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的患者,患上糖尿病前期的风险较高。
4、饮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摄入高热量、 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会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进而引起血糖升高。
5、运动:缺乏运动或身体活动也是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危险因素之一。运动 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糖尿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及现代趋势(糖尿病)

糖尿病发生、发展、流行病学及现代趋势一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流行的疾病,2003年全世界有1.89亿患者,现在已超过2.0亿,预计2025年患者人数将达3亿多。
在发达国家,60岁以上的人群中近10%为2型糖尿病人。
在中国20岁以上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为9.7%。
中国糖尿病人目前已达9240千万,还有1.48亿糖尿病前期病人,其中90%-95%是2型糖尿病。
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一)以2型糖尿病为主我国2型糖尿病占90%,1型、妊娠糖尿病、其他类型总计只占5%。
(二)男性、低教育水平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曾经有学者在2007—2008年的调查中发现,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男性患病风险比女性增加26%,而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57%。
(三)中国人肥胖不如外国人明显中国人的体重平均指数为25,高加索人(欧洲人)的体重平均指数为30。
(四)餐后血糖高的比例较空腹血糖明显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以上。
多数人都是早晨空腹查血糖,若空腹血糖不太高,便觉得自己不是糖尿病,其实他的餐后血糖已经升高,而且餐后血糖升高者占近50%以上。
(五)儿童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匮乏国内缺乏儿童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资料,而且研究发现,近年来20岁以下的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三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原因(一)城市化我国城市人口2000年占34%,2006年占43%,城市化后饮食好,进食的油脂多,活动量减少,易患糖尿病。
(二)老龄化在糖尿病人群中,60岁以上占了20%,20-30岁不到5%。
年龄每增长10岁,患病率可增长68%。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故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
(三)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化后,人们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热量的摄入并没有减少,而且脂肪摄入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劳动机械化,即使在农村,劳动强度也大幅减少。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特别紧张,节奏特别快,在这种应激状态也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流行与特点

糖尿病流行与特点一、全球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简介1、全球糖尿病患病情况:2000年在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全球有患者2.85亿2、我国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9240万(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3、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2型为主、高收入群体居多4、流行的原因:城市化、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肥胖二、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的长期损伤、功能缺陷和衰竭。
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98年标准:WHO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且随机血浆葡萄≥200mg/dl(11.1mmol/L)⏹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126mg/dl (7.0mmol/L)⏹OGTT 2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200mg/dl (11.1mmol/L)注:具备其中一条并有糖尿病症状即可诊断⏹2010年ADA(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A1C≥6.5%。
糖化的检测必须与DCCT规定的NGSP(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标准一致⏹FPG ≥126mg/dl(7.0mmol/L)空腹定义为无任何能量摄入至少8 小时⏹OGTT2 小时血糖≥200mg/dl(11.1mmol/L)⏹有糖尿病典型症状或高血糖急性并发症者,随机血糖≥200mg/dl(11.1mmol/L)*没有高血糖典型症状时,1-3应重复检测。
仅单点糖化血红蛋白≥ 6.5%时不足以诊断糖尿病四、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糖调节受损(IGR )指介于正常糖耐量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包括:1.空腹葡萄糖调节受损(IFG) 空腹血糖介于6.1—7.0mmol/l 之间2.糖耐量低减(IGT)OGTT2小时血糖介于7.8 —11.1mmol/l 之间五、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是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饮水量增加,易饥饿,饭量增加,但是体重减轻。
糖尿病的主要原因都是哪些

糖尿病的主要原因都是哪些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长期高于正常范围。
糖尿病的发生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遗传因素糖尿病可以被视为一个复杂的遗传疾病,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人的近亲或同胞患有糖尿病,那么该人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尽管这些基因只能提供患病的可能性,并不一定导致疾病的发生。
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缺乏体力活动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多以久坐不动为主,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
长期缺乏运动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不健康的饮食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进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过量的能量摄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过量的能量会储存为脂肪,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肥胖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使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吸烟和饮酒长期吸烟会增加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酒精的摄入量也与糖尿病的发生相关。
过量的饮酒会导致肝脏机能受损,进而影响胰岛素的代谢和分泌。
环境因素除了遗传和生活方式因素外,环境因素也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母婴健康胎儿时期或早期生活中的营养不良对后期糖尿病的发生有影响。
低出生体重和胎儿生长迟缓与成年后糖尿病的风险相关。
社会经济因素低收入和低社会地位与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化学物质暴露一些化学物质暴露也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例如,有机氯化合物、苯类和部分农药等。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会增加。
这可能与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有关。
患有其他疾病一些疾病,如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疾病研究报告

糖尿病疾病研究报告糖尿病疾病研究报告(一)近年来,糖尿病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慢性高血糖症,不仅可以引起血糖水平的波动,还可能造成多种脏器功能不全。
本文通过对糖尿病疾病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其病因、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的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到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据研究表明,患有一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要高于一般人,而二型糖尿病的发病与家族史更为密切。
环境因素包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体力活动等。
不健康的饮食结构,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摄入会加重胰岛β 细胞的负担,增加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此外,缺乏体力活动和生活压力过大也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二、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糖尿病的发展主要涉及胰岛素分泌异常和胰岛素作用障碍两个方面。
一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β 细胞遭受免疫系统攻击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身体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二型糖尿病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 细胞功能不全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积聚在血液中,导致慢性高血糖状态。
三、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血糖水平的测量。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测定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和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此外,还需结合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四、糖尿病的治疗针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是指通过给患者使用促进胰岛素分泌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来调节血糖水平,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等。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1、先天遗传因素(1)家族遗传史在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中,遗传因素是主要的一种,假如患者朋友有家族史,的确是比较容易得上此病的。
糖尿病属于多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呈现出家族聚集性,特别是母系遗传性更强,我国人种属于易发病人种。
一般说来,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母亲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概率约为20%;父亲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15%;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子女则约有25%患病。
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的遗传主要是一种易患倾向,至于是否发病或何时发病,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2)自身免疫I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人血清中可发现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
其机制主要在于,病毒等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使机体内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了一系列针对胰岛β-细胞的抗体物质。
这些抗体物质,可直接造成胰岛β-细胞损害,造成胰岛素分泌缺乏,导致糖尿病。
2、后天环境因素(1)饮食结构人们的饮食结构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
而热量摄入过多超过消耗量,则造成体内脂肪储积引发肥胖。
同时,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
肥胖引发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
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
所以,饮食要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
(2)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
特别是腹型肥胖者。
其机理主要在于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造成胰岛素作用受阻,诱发胰岛素抵抗。
这就需要胰岛β- 细胞分泌和释放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又引发高胰岛素血症。
如此呈糖代谢紊乱与β- 细胞功能不足的恶性循环,造成β-细胞功能严重缺陷,诱发2型糖尿病。
(3)运动不足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
关于糖尿病的调查报告

关于糖尿病的调查报告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各地都有不少患者。
为了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现状和相关情况,本文进行了一项关于糖尿病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糖尿病的患病率、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和态度等。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广大公众进行,共计收集到了500份有效问卷数据。
二、糖尿病的患病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较高,约有3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患有糖尿病。
其中,老年人群患病率较高,达到了40%左右,而青年人群患病率相对较低,仅为10%左右。
调查数据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三、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糖尿病有多种发病原因,以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约70%的受访者认为糖尿病与遗传有关,而50%的受访者认为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此外,压力和肥胖也被不少受访者认为是导致糖尿病的因素。
这些数据表明,糖尿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干预和预防。
四、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选择药物治疗,约占60%。
其中,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是常用的治疗方式。
而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节等,约有30%的受访者选择了非药物治疗。
此外,约有10%的受访者选择中医治疗糖尿病。
五、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患糖尿病的人对糖尿病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约90%的受访者认为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同时,80%的受访者认为糖尿病是可以控制和管理的。
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受访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较为片面,存在一些误解。
例如,约有20%的受访者认为糖尿病是传染病,这表明还有一定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需要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高的原因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该状况紧随快速的经济增长,人们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出现。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高并且日益增高。
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由北京中日友谊医院杨文英教授牵头的一项我国14个省市的46239名成年人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进行调查研究,涉及一个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成年人样本,应该能够准确评估中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普通成年人中,≥20岁的成年人中9.7%有糖尿病,其中60.7%之前未得到诊断。
此外15.5%处于糖尿病前期。
这些研究表明,相对于上世纪,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升高。
导致我国糖尿发病率明显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对于糖尿病的认识没有随糖尿病患病率的提高同步提高等。
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对我国居民健康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
我国民族特征和民族经历导致患病率提高
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糖尿病的患病率有很大的差异性,有些人种可能容易患糖尿病。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居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美国、加拿大及我国香港等地的华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到l0%-15%,已达到或超过了其他人种的水平。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可能是对糖尿病遗传易感性较强的种族,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内地之前糖尿病发病率不高的原因,不是由于中国人不容易患糖尿病,而是因为经济比较落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人仅处于温饱状态,体形较瘦,即便是有易患糖尿病的遗传基因,却由于营养相对缺乏,没有具备患糖尿病的营养条件。
我国人种的特点,相对西方国家来说,绝对肥胖者并没有西方那么严重,部分肥胖者体重指数可高达40甚至50kg/m2以上,我国体重指数超过35kg/m2的也不多见。
虽然不及他们肥胖,患病率却增长迅速,这还与我国人群特性有关。
亚洲人群特性中,胰岛β细胞数量与功能的代偿均不及西方人群。
在同样遗传背景下,我国人种在后天生活方式从营养不足到营养过剩的变化中,我们对肥胖的耐受程度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调控能力可能更差,因此即使在同样体重指数下,亚洲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
我国肥胖和超重较2002年增加1倍,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率较上世纪末增加了3倍。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高与该人群经历生活方式的剧变有密切联系。
传统或土著民族在城市化过程中往往伴有2型糖尿病的增多,而保留传统或封闭居住方式的人则维持很低的患病率。
过去20年,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和饮食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平均每天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量由66克增加到160克,动物性脂肪增加非常快。
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和少动等现代行为生活方式必然会导致超重或肥胖,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生活方式的不良改变
两个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但如果两个地区的生活条件均达到城市生活条件,则这两个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无差异。
这一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必将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而更加迅速地增加。
70年代以前,食物来源、营养供给比较匮乏,体力活动多,那个年代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就是主导,糖尿病的易感现象并没有显现出来。
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时,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还只有0.67%,不到1%,这与现在将近10%的差别是非常惊人的。
这主要还是与我国30年来社会巨大变迁、物质生活的丰富及后天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有关。
近30年来,我国社会面貌、人民生活状况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城市化工业化的进展速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体力活动逐渐被现代生活工具所代替。
在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较体力劳动人群高,研究发现体力活动越少,糖尿病的患病率越高。
此类糖尿病的患者很多有慢性社会心理应激,心理和社会压力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引起胰岛素
抵抗,甚至糖尿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营养过剩,吃多动少越来越普遍,加重了肥胖的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青年糖友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活、家庭、事业都处在人生的高峰期,然而这一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的增长速度还超过了其他人群。
不科学的生活方式。
由于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原因,全国公民中自我保健意识和科学保健知识还相对比较缺乏,生活方式不科学的人大有人在。
再加上中国人是比较讲究饮食文化的民族。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每天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摄人的热量过多,但体力活动却越来越少,上楼乘电梯,出门坐小车,晚上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导致体形越来越胖,为糖尿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此外,还有很多人,尤其是男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大量吸烟、饮酒亦是糖尿病可变的、非独立的危险因素,与年龄、缺乏运动和家族史等重要危险因素有明显的相乘交互作用,这亦可能与2型糖尿病在男性中发病率稍高有关。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高危人群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不够
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有不断增高的趋势。
我国人均寿命不断增加,老龄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这也是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增加的一个原因。
随着年龄段的增加患病率也在增加,患病率的高峰年龄在70岁以上。
但另一个更需引起注意的突出特点是,青年患病率的增加非常明显,患病率已远远高于上世纪90年代,约为当时的6至8倍。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在青年人群中高度流行,且多数未得到诊断。
糖尿病已成为中国一个重要公共卫生挑战。
糖尿病可增加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危险,造成患者过早死亡危险,以及巨大的经济负担。
老年人对于糖尿病的关注热情明显要高于青年人,老年人只要有空都会到附近卫生服务站检测血糖。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很多都有疾病,因此对健康特别重视。
青年人则不然,仗着身强体壮,不轻易生病,对疾病的预防认识远远不足,这也为糖尿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想不到而误诊的糖尿病,绝没有查不出的糖尿病,如袖珍式血糖仪只需要一滴血就可以查出血糖值,使糖尿病的诊断准确率越来越高。
我国糖尿病人95%以上都属于2型糖尿病,在早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没有任何症状的。
当发现有症状了,糖尿病恐怕就已进入中期,有些人甚至等有了并发症才去医院就诊发现已发展到糖尿病中晚期。
定期做好血糖筛查是糖尿病早发现的最好办法。
这种筛查非常简单,如通过手指血检测,凡是血糖有增高情况,就应到专科去咨询,做进一步的确诊检查。
关键是我国居民这方面的意识是薄弱的,我国应该进一步将推广糖尿病科普知识的宣教工作,强化大众对此的关注程度,使得许多高危人群能够得到筛查及预防指导。
儿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以上海地区为例,1997年至2000年间,1型糖尿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为1.7/10万,而上世纪80年代该数字仅为0.61/10万,增长了近两倍。
调查显示,在14岁以下的儿童糖尿病患者中,90%为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大致有三点,饮食不当造成过于肥胖;呼吸道感染、腹泻引起病毒感染造成免疫系统紊乱,诱发糖尿病;父母可能存在的糖尿病基因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仍然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虽然无法治愈,但是只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完全可以控制其发病率及其病情的发展。
我国很多患者已经患有前期糖尿病病情,自己却不知情。
如果现在糖尿病前期者的增长率高于糖尿病的增长率,那么今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将增长得更高、更快。
现在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应该进一步推广糖尿病的科普宣教工作和糖尿病的筛查工作,有效控制我国糖尿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