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医学检验论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摘要:医学检验是临床医疗的基础工作,检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医生是否能够准确诊断患者的疾病。
而分析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文章就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并结合作者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设置、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教学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的现状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大二年级开设分析化学课程,选用教材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凌和王淑美主编的分析化学上册和下册,总时数为54,其中理论教学为28学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滴定分析概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位法及双指示电极电流滴定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理论教学的现状本人在我校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只学习了基础化学,没有系统的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因此,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还有很多学生由不同的专业转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基础不一,教学难度大。
此外,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数学公式,但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大一没有学过高等数学,部分公式理解起来吃力。
因此,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开设的六个实验项目和药学类专业一致,与临床检验联系并不紧密,专业相关度低,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此外,由于开设的实验项目均是验证型实验,且学生人数多、课时有限,实验中所需的试剂都是由实验教师配制准备好后供学生使用,学生参与的实验并不完整,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的实际体验并不好。
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的探讨(一)适当增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时分析化学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其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非常重要。
2024版《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03 实验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30%,以培养学 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02
基本原理与方法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
误差来源与分类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识别与处理方法
准确度与精密度
概念、评价方法及提高措施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色谱法技术及应用
气相色谱法
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将待测物质在固定相上进行分离和分 析,如气相色谱仪测量挥发性有机物。
薄层色谱法
在薄层板上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的方法,如薄层色谱扫描仪 测量各种化合物。
液相色谱法
以液体作为流动相,通过固定相上的吸附、分配、离子交换 等作用将待测物质分离和分析,如液相色谱仪测量高沸点、 热不稳定和极性化合物。
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实验结果评价与报告撰写
1 2 3
结果评价 根据实验目的和分析方法的要求,对实验结果进 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判断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的处理、图 表绘制和结果解释等,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 趋势。
报告撰写 按照学术规范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 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以便于 交流和发表。
样品制备
根据分析方法的要求,对 样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 粉碎、筛分、干燥等,以 便于后续的分析操作。
实验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实验安全
01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确保实
验过程的安全。
实验操作
02
按照实验步骤和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导致实验结果不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分析化学课程代码:120012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总学时:72学时学时分配:理论48学时实验24学时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专业:三年高职药学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分析化学是三年高职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先修课程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后续课程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课程。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和结构信息的科学,应用于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工业生产、化学化工等多个领域。
分析化学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正确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将来从事药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素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因此,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心理顺序,建立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活动过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素养。
3.行动导向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课程教学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4.创新教学思路,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中适当补充本学科仪器分析的一些最新进展和先进的科学实验方法。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医学检验专业)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基础医学部合用专业:医学查验专业课程种类:专业基础课一、序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从分子水平来商讨生命现象的实质。
生物化学既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与其余基础医学课程有着宽泛而亲密的联系。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并能灵巧运用生化知识解说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采纳的防治举措;培育学生科学思想、独立思虑、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互相交流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环绕医学查验专业的培育目标,联合后续课程和基层医疗岗位实质工作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弃取生物化学教课内容,确立教课的重难点。
依据教课内容,采纳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课方法和多媒体等教课手段,将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进行对接。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生物大分子的构造功能、物质代谢、基因信息传达和专题生化等四大模块共十二个章节。
医学查验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课,总学时 64 学时,此中理论 54 学时,实验 10 学时。
二、课程培育目标(一)知识目标1.系统掌握人体的物质构成、正常的物质代谢和基因信息传达的过程、特色及其临床意义。
2.熟习生物化学的基本观点。
3.认识营养物质的消化汲取。
(二)能力目标1.能灵巧运用生化知识在分子水平上商讨病因、说明发病机理及拟订疾病防治举措。
2.能娴熟掌握实验室的基本知识和常用临床生化项目的操作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及其对临床疾病诊疗的意义,为后续医学查验专业课的学习及医学查验技术的操作确立优异的基础。
(三)素质目标1.着重职业素质教育,培育学生优异的职业道德,建立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的医德医风。
2.培育学生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3.提升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育学生与人交流、团结协作的整体观点。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教课方案课程内容及教序学要求(包含教课任务(情形、模块任务领域执考点(考点)课时号技术、知识与境设计)素质目标)1.能掌握生物任务 1:生物化学化学研究的内观点。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第四部分专业课程标准《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参考学时:160学时职业岗位: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检疫检测中心、生物制剂公司、生物技术开发工程师等。
职业资格证书:全国卫生资格证(初、中、高级)适用对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一、课程定位(一)课程地位《临床检验基础》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它是以临床上常规的检验项目为中心,对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与排泄物和脱落细胞等进行一般性状、理化性质、形态学的检验。
阐述检验方法学的同时,也探讨检验医学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为临床诊断、病情分析、疗效观察、疾病预防等提供资料和依据。
(二)课程任务《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实验课教学、医院见习、顶岗实习的途径让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具体项目的基本检测方法。
本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书写质量、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核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综合考核与评价,旨在让学生在毕业时成为具有独立完成常用临床检验项目,对实验结果具有初步分析和解释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临床检验见习、实习工作经验,为以后考取全国卫生资格证和成为一名优秀的检验技术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前后续课程前续课程是基础课程,它引领学生走进医学的殿堂,了解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平行课程为专业课程,它们与《临床检验基础》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交叉。
后续课程为前绪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延伸。
表1 课程组成和作用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一)设计理念★本着课程设计理念的人性化与人文化的依据,本课程按照医学检验部(科)临检室对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以临检室检验项目为导向,将检验科工作流程融入到理论教学的讲授中。
★遵照我院“附属医院+乡镇医院”人才培养模式,除实验课教学外,还安排学生去附属医院见习、实习,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操作,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实现“教中做,做中学”,真正做到“教学中有病房,病房中有课堂”。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药学专业)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药学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定位《分析化学》是高职高专卫生职业教育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药物分析的一门重要技术,是培养学生有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程,在前、后续课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修完该课程,学生再修完相关专业课程即可参加“高级分析工”的执业资格考试,对学生的入岗工作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课程设计思路以职业分析和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构建由实践情境构成,工作过程为中心,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各环节的评价和调控;以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出学生利用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试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分析测试技术所必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严格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化学分析方法及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等知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化学分析方法或仪器分析方法。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物质含量测定的方法。
(2)熟悉各类误差的来源、性质、规律性及减小方法。
(3)掌握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原理、条件及其具体应用。
分析化学医学检验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医学检验教学大纲分析化学医学检验教学大纲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分析化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规范和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以确保医学检验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对分析化学医学检验教学大纲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学目标分析化学医学检验教学大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技术,以及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化学反应、样品前处理、仪器分析等内容;2. 掌握常见的分析化学技术和方法,如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等;3. 熟悉医学检验中常见的分析化学指标和方法,如血液生化指标、尿液分析等;4. 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分析化学仪器和设备,进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5. 具备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能够进行常见的分析化学实验。
二、教学内容分析化学医学检验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包括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平衡等内容;2. 分析化学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包括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质谱法等;3. 医学检验中的分析化学指标和方法。
包括血液生化指标、尿液分析、生物标志物等;4. 分析化学仪器和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包括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5. 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包括标本采集和处理、试剂的配制和使用、仪器的操作和维护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分析化学医学检验教学大纲中还规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理论教学。
通过课堂讲授、教材阅读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分析化学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3. 课外拓展。
组织学生参观医学检验实验室、参加学术讲座等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4. 论文写作。
分析化学医学检验教学大纲(最新)
分析化学医学检验教学大纲(最新)分析化学医学检验教学大纲分析化学与医学检验教学大纲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__第一部分是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滴定分析法、分子光谱分析法、原子光谱分析法以及层析法等。
这些内容涉及的是化学分析基础以及常见仪器分析方法。
__第二部分是医学检验的内容,包括血液学检验、尿液化学检查、血液流变学检验、酶学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与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
整体内容涵盖了化学分析基础以及医院检验的重要环节,是一门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医学检验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医用化学基础教学大纲抱歉,我无法找到医用化学基础教学大纲,但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医用化学的参考信息。
医用化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
该课程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以便他们能够理解医学领域中的化学原理和概念。
在医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注重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例如在诊断、治疗和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此外,还会介绍一些与医学相关的化学原理和概念,例如生物分子结构、药物代谢和遗传密码等。
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通常包括基础化学原理、有机化合物结构、生物分子结构、生物大分子、药物代谢和遗传密码等。
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和物质代谢过程,为进一步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医药化学基础教学大纲很抱歉,我无法找到有关医药化学基础教学大纲的具体信息。
医药化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般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等。
医学化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规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主要文件,是进行教学的依据。
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组成整个学校教材。
医学化学教学大纲是医学化学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进行教学活动、教材建设和学科管理的基础资料。
它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实验(实践)环节和要求、学时分配、考核方式、教学进程安排、参考教材和有关文献目录等。
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分析化学包括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本课程以成分分析为基本内容。
成分分析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
在临床医学检验的常规分析中,分析试样来源和主要成分已经明确,因此在该课程中主要讨论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
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通过讲授、讨论、实验、演示、练习及自学辅导,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炼细致的实验技能。
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三)课程设计思路1、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地安排若干教学训练内容,在能力训练中归纳和总结知识;2、课程的学习以典型案例(实际分析检验项目)为载体,进行单元项目活动的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3、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总结、动手操作、检测报告等情况的考核,完成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2、具体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分析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供本科临床药学、制药工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使用)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供本科临床药学、制药工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使用)Ⅰ前言《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一门科学。
分析化学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并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熟悉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各类分析方法使用的仪器;培养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和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
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分析,主要内容为经典化学分析法及部分电化学分析法;第二部分为仪器分析,主要内容为色谱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临床药学、制药工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使用。
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已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其中掌握和熟悉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讲课46学时,实验课44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05:1。
四教材:《分析化学实验指导》,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13年;《仪器分析实验》,苏克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05年。
Ⅱ正文实验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及水的硬度测定一教学目的掌握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的方法以及水的硬度测定及计算方法。
掌握配位滴定中剩余滴定法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
(二)熟悉配位滴定法测定水硬度的原理和方法。
(三)熟悉水的硬度的方法及计算。
(四)熟悉铬黑T指示剂的使用条件及终点判断。
(五)了解水的硬度的测定意义和常用的硬度表示方法。
三教学内容(一)EDTA标准溶液(0.05 mol/L)的配制。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和化学分析的分类、步骤。
2.了解误差的来源、特点,掌握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3.了解滴定分析法的原理,掌握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4.理解定量分析中的基本概念,掌握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等滴定分析和称量分析的方法及基本原理。
5.了解各种滴定法常见的应用实例。
6.培养学生牢固树立“量”的概念,掌握定量分析中的有关计算。
二、课程内容
3.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场地与设备
授课教室按容纳50名学生配置,并配有黑板、讲台、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师资要求
任课老师应具备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高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经过职业教育学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具有基本的教学设计能力。
(3)教学方法建议
①提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②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物、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③引导学生找出知识的规律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④加强分析基本计算的训练。
《医用分析化学B》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医用分析化学B》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号:
课程教学总学时:实验总学时:20 学分:1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一、目的与任务
通过实验练习,达到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熟悉实验装置及仪器的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统计和处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编写实验报告,独立设计一般样品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复习相关原理,认真写好预习报告,独立设计实验方法;
2、了解和熟悉实验仪器的构造、性能,掌握其使用方法;
3、学习并掌握实验数据的基本统计处理;
4、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
注:实验内容可根据教材情况调整
四、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为考核依据,权重0.60;基本技能考核成绩权重0.40。
实验课程成绩以百分计。
五、大纲说明:
实验课的教学应和《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结合。
撰写人:徐德选审定人:
批准人:时间:2007年8月28日。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中专版)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课理论﹢实践)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检验授课单位:化学教研室学时:72 学分:编写执笔人:陆昆审定负责人:徐萍编写日期:2016年2月审定日期:2016年2月一、课程定位《分析化学》是我院中专药学、检验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内容借用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和专门的仪器去测量物质的理化性质,从而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分析、定量测定和结构分析,主要运用的技术有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电化学分析技术、光学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及各方法的联用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和训练,能运用分析化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待测组分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以及相关临床检验仪器的基本操作、维护保养和对检验结果作出初步判断,为有关课程学习及未来职业岗位奠定一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2)在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上,打破以前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实践作为理论的验证,实训项目与工作过程脱节的学科化体系,代之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整合,实现教、学、做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3)在学习顺序上,摈弃先学习知识再进行能力的训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岗位能力训练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4)在教学效果上,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真正实现学习的知识技能能直接与所在工作岗位零对接。
2、课程设计思路(1)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地安排若干教学训练内容,在能力训练中归纳和总结知识;(2)课程的学习以典型案例(实际分析检验项目)为载体,进行单元项目活动的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3)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总结、动手操作、检测报告等情况的考核,完成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
生物化学课程标准(医学检验专业)讲解
6
基础理论
水盐代谢 1.掌握体液含量和分布、水的来源与去路及电解质的平衡;根据体液的含量和分布,解释水肿和水中毒的产
熟悉水和电
.理解电解质
以水盐代谢紊乱引起各种的各种病症导入新课。 1.水和钠的代谢紊乱:①病因。②临床表现。③诊断。④治疗。2.钾的异常:①低钾血症的病因。②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③高钾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4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整体观念。
模块 任务领域 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包含技能、知识与
教学任务(情景、境设计) 执考点(考点) 课 时
基础理论
生物化学绪论 1.能掌握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 2.熟悉生化与医学的关系;3.熟练掌握用于测定临床生
了解生化的
基础理论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核苷酸
1.掌握DNA二级结构特点、三种RNA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以及核酸的理化性质;认识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及核酸的理化性质,能理解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基因治疗。 2.熟悉核酸的化学组成和核
了解核酸理
能通过熟练任务1:核酸的化学组成。 任务2: DNA的结构与功能。 任务3: RNA的结构与功能。 任务4: 核酸的理化性质。 任务5: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任务6:嘧啶核苷酸的代谢。 1.课堂讲授:以核酸营养品、痛风病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2.教学内容:结构模型展示,了解核酸的化学组成;DNA的结构与功能;RNA的结构与功能;动画演示了解核酸的理化性质;核苷酸代谢。 3.案例:痛风,了解核酸代谢的特点。 1.核酸的分子组成:①分类。②基本成分。③基本单位。 2.核酸的分子结构:①一级结构。②DNA双螺旋结构。③DNA高级结构。④DNA的功熊。 3.DNA变性及应用:①DNA变性及复性的概念。②核酸杂交。4.RNA的结构及功能。 5.几种重要的核苷酸:①ATE、ADP。②cAMP、 cGMP。 6.核苷酸代谢:①两条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②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③两条嘧啶核苷酸合成途径6(理论) 2(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分析化学包括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本课程以成分分析为基本内容。
成分分析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
在临床医学检验的常规分析中,分析试样来源和主要成分已经明确,因此在该课程中主要讨论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
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通过讲授、讨论、实验、演示、练习及自学辅导,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炼细致的实验技能。
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三)课程设计思路1、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地安排若干教学训练内容,在能力训练中归纳和总结知识;2、课程的学习以典型案例(实际分析检验项目)为载体,进行单元项目活动的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3、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总结、动手操作、检测报告等情况的考核,完成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2、具体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分析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熟悉各类分析方法的数据处理及定量计算。
3.熟悉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各类试剂及分析化学仪器,并能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
4.了解各类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定性、定量分析技术。
5.熟悉并调用精密仪器,了解其构造、性能与特征。
6.掌握分析化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2)技能教学目标1.具有初步运用分析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教学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3.具有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内容标准(一)教学活动安排依据五年制检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
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教学时数为126学时,总学分为8学分,必修课程。
教学内容按模块设置,共设置七个模块。
第一模块:绪论;第二模块: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三模块:滴定分析法;第四模块:电化学分析法;第五模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六模块:色谱法。
知识点和技能点按不同目标要求,分为三个层次:(1)了解: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识别它。
(2)熟悉:对原理和方法达到理性的认识,能自述、解释和举例说明。
(3)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一:绪论(2学时)熟悉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及分析方法的分类。
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模块二: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10学时)一分析天平(2学时)1.掌握分析天平常用的几种称量方法;分析天平零点和灵敏度的测定。
2.熟悉分析天平的称量原理、计量性能、使用规则。
3.了解分析天平的分类方法、构造、主要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二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8学时)1.掌握误差的表示方法、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和运算法则。
2.熟悉误差的分类及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准确度与精密度关系;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了解数据处理及差别检验。
模块三:滴定分析法(54学时)一滴定分析法概论(14学时)1.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式及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2.熟悉滴定分析法的有关术语;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二酸碱滴定法(16学时)1.掌握酸碱指示剂及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弱酸、弱碱溶液准确滴定的原则。
2.熟悉各种类型的酸碱滴定的pH变化规律和选用指示剂的依据。
3.了解终点误差的因素。
三沉淀滴定法(8学时)1.熟悉银量法的分类方法;银量法中的铬酸钾指示剂法、铁胺矾指示剂法和吸附指示剂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
2.了解沉淀滴定反应的条件;银量法的应用范围。
四配位滴定法(6学时)1.掌握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和条件;分析结果的计算。
2.熟悉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条件稳定常数及其意义;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与酸度在配位滴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EDTA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3.了解配位滴定对配位反应的要求。
五氧化还原滴定法(10学时)1.掌握碘量法、高锰酸钾法有关原理、滴定条件;高锰酸钾、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指示剂的选择。
2.熟悉碘量法、高锰酸钾法的应用及定量计算。
3.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分类方法及提高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方法;亚硝酸钠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模块四:电化学分析法(10学时)一直接电位法(6学时)1.掌握直接电位法测定溶液pH的原理及方法;。
2.熟悉电位法的基本原理、电极电势、指示电极、参比电极的概念。
3.了解电化学分析法的概念和分类;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
二电位滴定法(2学时)1.熟悉电位滴定法的原理。
2.了解电位滴定法的应用。
三永停滴定法(2学时)1.熟悉永停滴定法的原理。
2.了解永停滴定法的应用。
模块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4学时)1.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Lambert—Beer定律和吸光系数;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主要因素;定量测定方法及有关计算。
2.熟悉光谱分析的基本概念;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分析条件的选择。
3.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定性方法及其应用。
模块六:色谱法(28学时)一液相色谱法(12学时)1.掌握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色谱的原理;。
2.熟悉色谱法的分类;被分离成分的结构、极性与吸附剂、洗脱剂的关系;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实验操作和应用。
3.了解色谱法的产生及发展。
二气相色谱法(8学时)1.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气—液色谱法固定液的选择及组分流出顺序;定量分析的依据、定量方法和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2.熟悉分离度的计算、影响分离度的因素及分离条件的选择。
3.了解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特点;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及一般流程。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8学时)1.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定性定量方法。
2.熟悉高效色谱仪的基本结构;色谱柱、检测器的作用。
3.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分类。
四、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建议1.教材编写应有效地支持、服务于课程目标的设置和内容标准的实施,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注意实用性和实践性,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
3.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
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充分发挥文字、音像、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综合作用,努力使静态教材变为动态教材。
4.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5.关注教材内容的衔接,重要的教学概念与教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充分考虑教材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建议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注意学用结合。
2.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采用“行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动”起来。
3.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鼓励采用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
4.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注意本课程与临床学科的联系。
6.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7.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练习课、实验课操作,并重视现场实验教学效果。
8.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评价建议1.评价内容: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2.基本方法:形成性评价(课堂提问、个别答疑、阶段考查、实验报告等)与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相结合,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五、其他说明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五年制高职医学检验专业。
2.在实施本课程标准时,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要提高理论水平和现场教学能力;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要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仪器分析最新发展动态。
3.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仪器分析中最新科研成果、最新发展动态、最新产品等内容注入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教师教学、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训练、查阅资料和写读书报告等形式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
制定该课程标准小组成员:教研室审核者签名:系审核者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