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胸痹心痛治疗

合集下载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教材教学课件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教材教学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常用穴位包括内关、心俞、膻中、 厥阴俞等,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 不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胸部及相关穴 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 作用,缓解胸痹心痛症状。
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肥甘厚味 及辛辣之品。可适量食用具有活血 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食物,如山 楂、红糖、玫瑰花等。
药物使用指导
详细讲解患者所需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的不良 反应,强调遵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
心理支持策略探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和症状的负面认知,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 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放松训练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以缓解紧张和焦虑 情绪。
心理疏导
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详细描述了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如胸部闷痛、心悸、气短等,以及相应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应用前景展望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优势: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 体化治疗等,能够满足患者多样化的治疗需求。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挑战:虽然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诊断标准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不完善等。
02 中医对胸痹心痛认识
历代医家论述
《黄帝内经》
后世医家
首次提出“胸痹”病名,并对其病因 、病机、症状及针灸治疗原则进行了 初步探讨。
在《内经》、《金匮要略》基础上不断发挥 完善,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血 瘀”理论及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的住院患者。

适应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的患者和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

中医诊断的依据是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XXX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

心电图、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的依据是症状,包括疼痛部位、性质、诱因和持续时间。

疼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有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

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体征:通常情况下没有异常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变冷或出汗,有时会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有时会出现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能会出现逆分裂或交替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心脏X线检查:没有异常发现或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2.心电图:A。

静息时心电图:大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内,也可能出现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会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中医胸痹心痛病护理常规

中医胸痹心痛病护理常规

中医胸痹心痛病护理常规【概念】胸痹心痛病是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痛的部位。

2.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常见证候要点及治法】1.心痛发作期(1)阳虚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治法:辛散温通,行气活血。

2.心痛缓解期(1)胸阳不振,痰瘀内阻:胸闷痛兼见胸闷气短,胸闷痛,痛有定处,四肢厥冷,神倦自汗,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

治法:通阳宣痹,祛瘀化痰。

(2)痰热瘀阻:胸闷或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黄或白腻或白滑,脉滑或脉涩或结、代、促。

治法: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3)气滞血瘀: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

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4)气阴亏虚,心血瘀阻:胸闷兼见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头晕目眩,头昏乏力,倦怠懒言,遇劳则甚,胸闷隐痛,口咽干,心烦失眠,或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实施。

2.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或热服。

阳虚血瘀者偏热服。

(2)服药后注意观察药物发生作用的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及患者的反应。

(3)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

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优秀精选PPT

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优秀精选PPT

第二节 胸痹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胸痹心痛的概念: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
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 畅,心前区、膺背肩胛间隐痛、绞痛,历时数秒至数 分钟,经休息或治疗后症状可迅速缓解,但多反复发 作;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不能缓解。
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
心悸辨证要点,分证论治,惊悸与怔忡鉴别;胸痹心痛概念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阴寒凝滞,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甚则冷汗自出。
胸痹,心痛治的发疗生多原与寒则邪内,侵、分饮食证不节论、情治志失,调、预劳倦防内伤调、年护迈体;虚等心因素衰有关概。 念,与哮病鉴别, 辨证要点,分证论治;不寐基本病机,分证论治。
2.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健,聚 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 痹心痛。如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
据历代文献记载,胸痹心痛有广义、狭义之分,广 义者范围甚广,可涉及胃脘痛等多种疾病。本节专论 由心之病变引起之狭义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
胸痹心痛源流: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
《内经》对之已有明确论述。
汉代张仲景首先明确提出了“胸痹”病名,并设专篇讨论。将其病因病机 归纳为“阳微阴弦”。治疗方面,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半夏汤 等十首方剂,以通阳宣痹为主,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并可表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甚至阳衰阴竭、心阳外越; 明清时期,对胸痹心痛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明代徐用诚《玉机微义》中明确提出胸痹心痛既有实证,亦有虚证。 掌握心系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等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或死亡。

为了更好地护理这类患者,本文将介绍胸痹心痛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一般护理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2.根据气候变化,注意加减衣物,预防感冒。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心痛。

4.坚持心身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

二、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2.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3.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2.避免过饱、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4.心痛发作时,可适当饮用温开水或热牛奶,以缓解疼痛。

四、情志护理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安慰。

2.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如紧张、焦虑、恐惧等,以免加重病情。

五、中药护理1.煎药前先将中药洗净,浸泡30分钟至1小时,然后煎煮30分钟左右。

2.煎好的中药汤剂应趁热过滤,以免药渣堵塞煎壶。

3.服药时应避免过热或过凉,以免刺激胃肠道。

4.中药疗效较慢,需长期坚持服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5.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药物,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六、针灸护理1.针灸治疗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如排空小便、松解衣服等。

2.治疗时应取舒适体位,避免紧张和疲劳。

3.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晕针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治疗并报告医生。

4.针灸治疗后应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七、按摩护理1.按摩前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然后选择合适的按摩方法和力度。

2.常用于胸痹心痛病的按摩方法包括揉法、推法、摩法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且把病 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 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 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体现了辨 证论治的特点。
3.范围
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见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 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 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系疾病等。
舌脉象: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
生地、降香、郁金。
2.气滞心胸证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 时容易诱发或加重,
兼症: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舌脉象: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05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辩证要点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 区别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
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 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 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
厚朴、大枣。
5.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 兼症: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 舌脉象: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桂枝、麦冬、玉竹、当归、丹参、

胸痹心痛的中医治疗研究

胸痹心痛的中医治疗研究

胸痹心痛诊断标准
•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膻中及左侧胸膺部突然 疼痛,疼痛性质为闷痛、胀痛、隐痛、灼痛、刺痛、绞痛,可 涉及咽喉、肩背、胃脘部等部位。疼痛突然发生,时作时止, 持续几秒钟至数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 过度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于安静时发作。
常用中成药
• 复方丹参滴丸:共检索临床研究报告210篇,系统评价2篇,证 据水平Ⅰ类2项,Ⅱ类18项,Ⅳ类68项,证据得分55分,推荐 A级。 • 主要成分:丹参、三七、冰片。 • 功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各型心绞痛之瘀血内阻者 • 用法:每次10粒,每日3次。
常用中成药
• 速效救心丸:共检索临床研究报告74篇,证据水平Ⅰ类2项, Ⅱ类10项,Ⅳ类32项,证据得分46分,推荐B级。 • 主要成分:川芎、冰片等。 • 功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心绞痛,因本药 起效迅速,还可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 • 用法:每次5粒,每日3次。心绞痛急性发作时10粒含化。
• 加减:兼痰浊痹阻证候胸闷痞满者,加瓜蒌15g,薤白15g, 半夏9g;兼热蕴证候心悸心烦者,加黄连6g,生龙骨30g。
辨证治疗—痰瘀互结证
• 基本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证据评价:Ⅰ类 证据4项,Ⅱ类证据6项,Ⅲ类证据5项,Ⅳ类证据3项,证据得 分52分,推荐级别A级。) • 药物:瓜蒌12g,薤白12g,法半夏9g,茯苓30g,桃仁12g, 红花12g,赤芍12g,川芎10g,生地12g,桔梗12g,柴胡 12g,枳壳12g
存在问题
开发程序不够严格 证据研究相对薄弱
保持中医特色是建立中医临床指南的前提 建立自身的证据体系是中医临床指南的基础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0版)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西医病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症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

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

2.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或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面色少华,时有盗汗、舌红少津、苔白脉细。

4.痰阻血瘀症: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苔白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气虚血瘀证:1.治法:益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党参、白术、云苓、甘草。

中成药:养心氏片2.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生脉饮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沙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红花、川茸、赤芍、;如偏阴虚火旺证,见烦渴、失眠、舌红少津,可加清心莲子汤:桅子、淡豆豉、莲子心。

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益心舒5.痰阻血瘀证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瓜篓蓬白半夏汤。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瓜篓、萩白、半夏、桃仁、红花、川茸、赤芍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红花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益气复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崔金涛教授瘀虚同治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经验

崔金涛教授瘀虚同治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经验

崔金涛教授瘀虚同治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经验发布时间:2021-07-20T01:54:30.585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6期作者:卢丽君[导读] 胸痹心痛病主要见于西医的冠心病,为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甚者可危机生命,防治形势较为严峻。

中医药讲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防治胸痹心痛病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武汉市中医医院肺病科湖北武汉 430014摘要:胸痹心痛病主要见于西医的冠心病,为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甚者可危机生命,防治形势较为严峻。

中医药讲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防治胸痹心痛病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笔者有幸跟随崔金涛教授临床学习,通过整理崔师的临床治疗胸痹心痛病的医案,并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了崔教授主要从瘀虚互结方向探讨胸痹心痛病的病机病机,运用瘀虚同治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现分析论述如下,为临床治疗胸痹心痛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胸痹;心痛;瘀虚同治;崔金涛 Professor Cui Jintao'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chest stuffiness and heartache with blood stasis deficiency Lu Lijun(Department of pulmonary disease,Wu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20104) Abstract:Chest pain is mainly seen in western coronary heart disease,internal medicine common disease,frequently-occurring,and even crisis life,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ys attention to holistic view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nd has potential advantag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est arthralgia.I have the honor to follow Cui Jintao professor of clinical study,by collating cui teache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obstruction of XinTongBing basis,and a lot of literatures,summarizes the professor cui from the stasis virtual junction direction to explore each obstruction XinTongBing pathogenesis mechanism,using the stasis virtual treatment with treating obstruction XinTongBing,Analysis is discussed as follows,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obstruction of XinTongBing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Key words:chest pain;Heartache;Stasis virtual stagnation;cui jin tao崔金涛教授为湖北省知名中医,从医四十余载,为第五批、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善于运用中医经典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综合诊治疾病,崔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性疾病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大量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提出了治疗心脑血管的有效经验方,在临证治疗用药时重视补虚化瘀法,并总结出一整套以补虚化瘀法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一套学术思想体系。

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

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

泰安市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

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

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特点
概 述
精品课件
文献摘要
概 ★ 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正式提
出“胸痹”的名称。 ★《 金 匮 要 略 · 胸 痹 心 痛 短 气 病 脉 证 治 》 :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 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治疗胸痹“宣痹通阳”。
精品课件
范围

易耗伤阳气,又易感寒,产生阴寒之邪) 3、芳香温通药物辛散走窜,中病即止,防伤阳。
精品课件
注意益气
★病机化:痰浊痰与胸痹直接相关,且与易患因

素相关。
证 备 ★治疗:着重健运脾胃;祛痰加用健脾益气。
要 ★临床应用:温胆汤为基本方。根据痰浊与
气虚轻重加减。
★注意:补气之品用量不宜太大。
精品课件
治本以补肾为
精品课件
治疗原则
★标实当泻

气滞当疏理气机、血瘀当活血化瘀、


寒凝当辛温通阳、痰浊当泄浊豁痰;

★本虚宜补
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不足及脏腑亏虚,
纠正阴阳气血、脏腑偏衰。
精品课件
证治分类
➢ 心血瘀阻证

➢ 气滞心胸证


➢ 痰浊闭阻证

➢ 寒凝心脉证
➢ 气阴两虚证
➢ 心肾阴虚证
➢ 心肾阳虚证
精品课件
心血瘀阻证
述因查证防语证
病要论调

机点治护

精品课件
临证备要及前沿动态
★ 胸痹治疗应以通为补,通补结


证 备
★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 芳香温通药的应用
★ 注意益气化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胸痹心痛的治疗
【摘要】目的:讨论中医内科胸痹心痛的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胸痹心痛虽然外感内伤均可致病,但以内伤情志为主;其病兼五脏,但以心为主;其虚虽有阴阳气血之不同,但以气阴两虚为最多;而邪实则以血瘀为主。

临证应据其虚实之多少,结合病人体质,灵活辨治。

【关键词】胸痹;心痛;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编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76-02
胸痹是由心肺机能不足,实邪内乘所致,胸部满闷,甚则心胸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病。

胸痹指胸阳不振,气血痹阻而言,证以咳喘憋闷,胸背痛为主。

心痛则由心之阴阳气血亏损,寒凝气滞,痰阻血瘀等形成,证以心胸疼痛为主。

因两症常相兼出现,故概称为胸痹心痛。

我院自2009
年6月至2012年9月以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胸痹心痛3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6例,就诊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并经中医四诊及实验室检查,符合1990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关于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40~76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3年。

下面将临床中医治疗阐述如下。

2 中医治疗
胸痹心痛是本虚标实的慢性病。

本虚以心为主,其阳气虚者较为多见;标实以血瘀为主。

因此,益气通阳、活血化瘀是治疗该病的两大主要法则。

心痛发作时,多以标实为主,急当治标;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缓则治本。

治标贵在于通,当视其寒、热、气、血、痰浊之不同,或用温通,或用清利,或行气活血,化痰通痹,以求心脉畅通,通则不痛;治本当补,但要分清气血阴阳及虚在何脏,采用相应的补益方法。

治实以通,但不可伤正,宜通中寓补;治虚以补,须补而不滞,常补中寓通。

临证当据虚实之多少,以定通补之主次。

因本病病程长,变化多,临床辨证又不尽统一,医者当在掌握基本证候及治则的基础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灵活变通,方可得心应手。

2.1 标实证
2.1.1 气滞心胸证治法:疏理肝肺,和血通阳。

2.1.2 痰浊痹阻证治法:化痰理气,宣痹通阳。

2.1.3 心血瘀痹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1.4 寒凝心脉证治法:温阳宣痹,活血通络。

2.2 正虚证
2.2.1 心气虚证治法:补气养心,通阳活络。

2.2.2 心阳不振证治法:温养心阳,化瘀行痹。

2.2.3 心阴亏虚证治法:滋阴养心,疏通心络。

2.2.4 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补血通脉。

2.2.5 心阳暴脱证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复脉。

2.3 速效中成药
速效救心丸,每次5~10粒,舌下含化。

冠心苏合香丸(含服或嚼后吞服),每次1丸,每日1~3次。

麝香保心丸,每次1~2粒,每日3次,发作时服2粒。

宽胸气雾剂,发作时舌下喷雾,每次喷1~2下。

2.4 针灸疗法
2.4.1 体针主穴:膻中,内关。

辨证配穴:气滞心胸证:加中脘、足三里、太冲。

痰浊痹阻证:加间使、丰隆、阴陵泉。

心血瘀痹证:加三阴交、太冲、心俞。

寒凝心脉证:加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太溪(针灸并用)。

心阳不振证:百会、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气海(除百会外针灸并用)。

心阴亏虚证:少府、郄门、太溪、足三里、三阴交。

气阴两虚证:足三里、三阴交、列缺、后溪。

上述针灸疗法,可缓解或解除心痛症状,但对急重患者,当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治疗。

2.4.2 耳针
近年有不少报道选择耳廓“心穴”针刺治疗冠心病,具有缓解心绞痛,改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及心功能的效果。

具体刺法:针刺心穴配胃穴,每次捻转1~2分钟,留针30分钟,以不刺透耳廓为度,
每日1次,针6天休1天,4周一疗程。

2.5 气功练习
气功治疗冠心病,在改善症状,稳定病情,改善心脏功能方面有一定疗效,近年有不少报道。

其功法有动静结合功、导引吐纳功、养血宁心功等,但均需在气功师指导下进行,以免走火入魔,无利反害。

2.6 推拿疗法
推拿是医者通过手法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进而调整全身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局部循环,活血化瘀,增加组织灌流量,促进疾病痊愈。

据临床报道,它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解除临床症状,有降血脂、改善血粘稠度、改变心脏供血不足等作用。

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及体征,以按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及手太阴肺经为主。

按摩胸部之膻中、乳根、气户等,背部如心俞、膈俞、至阳等穴,亦常取效。

2.7 刮痧
刮痧疗法具有开窍醒脑、调畅气血、疏通经络、活血止痛、调理脾胃、化浊祛湿等功效。

本病刮痧选取厥阴俞、神堂、至阳、曲池、内关等穴,常可取效。

2.8 其他治疗
足底按摩、拔罐、磁疗等对缓解心痛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3 讨论
胸痹心痛属本虚标实证,病在心肺,但与五脏相关,上焦心肺机能
不足是发病的基础。

在内虚的基础上,或外感时邪,或内伤情志,或饮食失节,导致气、血、痰浊瘀阻心胸,脉络阻滞,即为胸痹心痛。

3.1 七情内伤,心肝气郁《灵枢·经水》云:“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

”即人的精神活动,与五脏密切相关。

若遇长期精神刺激,或忧愁思虑不解,则可损及五脏,轻者可导致气机逆乱,继则耗伤五脏气血。

五脏既伤,气郁不畅,血瘀络阻,即胸痹心痛。

费伯雄在《医醇賸义》中云:“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喜则伤心,此为本脏之病”,“而怒之太过,肝伤则心亦伤也”。

因此,七情损伤,以伤及心肝者最多。

3.2 饮食失节,痰浊瘀阻《灵枢·五味》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若饮食失节,五味偏食,或恣食肥甘,不仅可以直接损及心脏,日久尚可损伤脾胃,化痰生湿,痰湿上犯,痹阻心阳,心脉不通,即可引发本病。

3.3 年老体弱,心肾亏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

即人过四十之后,肾气虚衰,阴虚则水不涵木,阳气偏亢;阳虚则心阳无继而行血无力。

心肝肾三脏俱虚,机能失调,气机郁滞,心失其养,血行不畅,或痰瘀交阻,心脉不通,即生胸痹心痛之病。

这种体质上的变化,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

3.4 劳逸过度,耗伤气血忧愁思虑则伤心,房劳过度则伤肾,过度劳作则伤气。

故过度劳累,往往造成心肾不足,气血虚少。

在此
基础上,或感于寒,或生于气,或有痰浊瘀阻,往往可发生心脉失养,气血瘀阻之胸痹心痛病。

若过度安逸,恣食肥甘,可令五脏柔弱而形体肥胖,这种人往往阳气不足而易生痰浊,阳虚痰凝,痹阻心脉,即成胸痹心痛之病。

3.5 寒暑伤心,脉络瘀阻《内经》云:“血气虚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凝泣不留,温则消而去之”。

气血既虚,寒伤心脉,可令胸阳不展,血行痹阻而成此病。

这也是本病多在冬季发作、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的重要原因。

至于酷暑炎热,则多耗伤心气,心气不足,血运无力,亦可引起胸痹心痛。

综上所述,胸痹心痛虽然外感内伤均可致病,但以内伤情志为主;其病兼五脏,但以心为主;其虚虽有阴阳气血之不同,但以气阴两虚为最多;而邪实则以血瘀为主。

临证应据其虚实之多少,结合病人体质,灵活辨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