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实用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图(标注详细)
案例丨全球经典博物馆建筑设计赏析
案例丨全球经典博物馆建筑设计赏析犹他州自然历史博物馆/Ennead Architects纽约Ennead建筑事务所的T odd Schliemann建筑师设计灵感来自自然景观元素,将岩石、土壤、植物、矿物元素转化为空间视觉。
混凝土和玻璃建造的博物馆根据地形建造,外面包裹着当地铜合金制作的铜条,其立面模拟了地层状况。
鄂尔多斯艺术博物馆/MAD ArchitectsMAD建筑师设想了一个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抽象的壳体,它将内外隔绝的同时也对其内部的文化和历史片段提供了某种保护,其内部充满自然的光线,将城市废墟转化为充满诗意的公共文化空间。
丹麦国家海洋博物馆/BIGBIG联手Kossmann.dejong, Ramball, Freddy Madsen, KiBiSi 设计的丹麦国家海洋博物馆。
结合历史元素与创新理念,完美诠释了丹麦作为一个世界领先海洋国家的历史和当代角色。
贯穿的三个双层桥梁跨越干船坞,提供整体连接以及作为各个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捷径。
梼原木桥博物馆/隈研吾事务所日本隈研吾建筑事务所设计。
桥体连接器被道路分开的两个公共建筑。
当然功能不仅仅是两个建筑设施建的通道,也用作艺术家的住宿和工作驻场地点。
在这个项目当中,建筑师用小部件组成了结构体系,其灵感来源于日本和中国传统的悬臂式结构,并认为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好例子,实现大悬挑,却没有使用任何大型构件。
能源博物馆/ArquitecturiaArquitecturia设计的建筑位于一片荒凉之地,当地的景观与工业厂房联系松散。
没有什么其他建筑和地貌。
就是这样如此单调。
韩国拟态博物馆/Alvaro SizaAlvaro Siza+Castanheira & Bastai Arquitectos Associados+Jun Sung Kim合作的设计,博物馆弯曲而又开阔,设计精致。
大量的建筑模型被先建造出来,有些模型大的甚至可以走进去。
奔驰博物馆/UN Studio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不仅是汽车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其场馆本身也被公认为最经典的建筑设计作品。
博物馆建筑设计实例图文
1、现代博物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 总体布局:建筑紧凑布局,用地留有余地; • 内部空间:高大空间具有较好的应变可能; • 灵活性实现的手段:优先采用双向全框架及其它大跨结
构体系;标准化、通用化的轻质幕隔结构体系;人工照 明;考虑设备安装和拆换可能性。
• 2、总平面布置
• 第2.0.2条 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次或分期建设;
• 二、大、中型馆应独立建造。小型馆若与其它建 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 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
• 三、馆区内宜合理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
• 四、馆区内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若职工生活 用房毗邻馆区建筑布置,必须加以分隔,并各设 直通外部道路的出入口;
6、保存环境: • 它的研究客体是物。目的在于找出藏品损害的原因,提出
预防措施,延缓损坏过程。
• 藏品保存必须防止三种变化:环境的变化(温湿度、空气 污染、灰尘等)、内部的变化(生物学的物理的化学的)和人 为的变化(运输、处理等)。
• 通常,主要工作是控制温湿度和有害气体等的允许范围。 全面的空气调节是创造理解保存环境的最佳手段。此外, 红外线和电子监控报警系统等亦得到大量运用,有效防止 了藏品损坏的人为因素。
建筑造型设计不能仅从形式美的原则出发,还必须综合考虑设计中的 各种因素,如文化、功能、环境等,其主要的构思点主要归纳为五点。
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 博物馆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意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
功能,将传统文化理念、意向通过概括、隐喻、抽象等手法体现在 博物馆的造型中,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创造出为人们所认 同的“地方性”的建筑形式,是博物馆建筑常用的构思方式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大家好 17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 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 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 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 洁、抽象而不失力度, 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 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 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 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 以便于功能周转。
大家好 25
二、关于博物馆 6.博物馆空间分析
大家好 26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 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 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 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 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 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 区的枢纽。大厅是博物馆的 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 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 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 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 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 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 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 展区提供通道。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 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 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 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 水而出;
大家好 33
二、关于博物馆 7.博物馆光线分析
大家好
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 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
34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 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 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 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为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 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
博物馆建筑案例汇总
主题体现:
1、材料: 均采用文革时期通用的清水红砖,以表现一种单一、极端、纯粹、狂热的 特殊时代氛围。 2、空间(感受声音、光影与时间): 1)钟展区中心圆形院落不置一物,仅有光影(古时计时元素)。 圆形空间特有的声学特殊性,形成“回音壁”和“中心聚焦”等特殊建筑 声学现象, 2)方圆之间高而狭窄的间隙中,在凹入处的壁面上满布壁龛,形成四面钟 墙。 3)神圣性
第一组
一、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
刘家琨
“钟”展区: 平面为方圆相套,方圆之间高而狭窄的间隙中,在凹入处的壁面上满 布壁龛,形成四面钟墙。 钟展区中心圆形院落不置一物,仅有光影。使人在经过迷宫般曲折回 绕的路径后突然进入静谧封闭的声学空间,形成极大的空间张力,为 整个展区高潮。
游览路径 空间张力(空间高潮)
墙:在入口广场、在新建
纪念馆屋顶的 两侧、在纪念公园的水池 旁,都设计了长长的墙体。 这些墙体或以文字、或以 浮雕、或以其扭曲转折的 形态、或以其围合的绝望 封闭的空间来无声诉说这 块土地上发生过的悲剧故 事,传递当年遇难者无处 逃避的绝望心情。
伤痕:新建纪念馆的开窗方式采用了
类似伤痕的处理手法,既符合纪念建筑独 特的采光需要,也突显了场所精神中的杀 戮主题。
烛之路:沿着墓道般的入口,
进入以烛光之路为主题的冥想厅。 相对而立的两面巨大的镜子让漂 浮于水面上的烛光无限延伸,仿 佛世人沿路洒下的无数滴祈祷的 泪。
万人坑
新馆巧妙结合地上地下空间,由地上延伸到地下,上下共3层,其中地上1层,地下2层。展馆地上部分为尖刀 造型,东端最高处离地面18m。地下斜型的展馆设计增大了地下展览馆的空间,营造出不平常的氛围。
游客们在与公园相邻的下客区便开始了他们的参观行程。他们首先听到和看到的全都是孩子们在公园里嬉戏 玩耍、与家人在公园里野餐时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以及运动的场景。由于这栋建筑的部分结构建造在草木繁 茂的公园景观之下,因而当参观者们进入这栋建筑中、沿着长长的下坡道行进时,仍然需要在视听方面营造 一种与公园相连的、平缓的变化过程。当游客进入建筑时,便可以感受到这种转变过程的顶点——从充满乐 趣的、自由自在的公园氛围转变为一系列孤立的空间中,这里充斥着影像档案记录。
某地区博物馆建筑详图(共12张)
博物馆建筑设计功能流线分析PPT课件
案例分析
倾斜的青铜体破墙而出 悬挑的大屋顶 悬挂式框架砖墙 简洁的矩形平面 非对称的形体 青铜、木材、砖石 不锈钢顶棚、玻璃幕墙 阳光大厅,四季竹院 园林与文物展厅之间的时空交错
Company Logo
4—绿色文化广场 5—-下沉竹林庭院
1—入口广场 2—礼仪广场 3—休闲广场
行政管理功能等, •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
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 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 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 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
观 众 流 线
办 公 流 线
员工入口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礼仪大厅
办公人流
Company Logo
二层平面图
展陈区
庭院区 办公区
礼仪
大厅 区www.theme Company Logo
二层流线分析
基本展厅
步行天桥 大屏幕
礼仪大厅上空
专题展厅
竹林庭院上空
观众流线
技术用房
学术研究 用房
行政办公 用房
• 博物馆建筑对外出入口至少应包含:观众出入口、管理人员出入口、临 时展品出入口、藏品出入口、后勤辅助出入口。
• 观众服务区内各功能房间众多,诸如:休息、接待、问询、咖啡座、卖 品部、卫生间等,这些房间基本围绕门厅或大厅布置,并都处在博物馆 建筑空间序列的前部。
展陈区
庭院区
办公区
Company Logo
流线分析 六层平面图
基本展厅上空
礼仪大厅上空 专题展厅
竹林庭院上空
小型博物馆案例分析(第三组
建筑体块
美术馆是由平行透视空间组成的一个“域”以及用竹子制成的黑色混凝土花园墙共同形成的,花园 墙上方悬浮着一个轻质的结构体。地面一层笔直的通道逐渐变化成上方轻质结构体中蜿蜒的通道。 上层的画廊悬浮在空中,以顺时针方向逐渐展开,在终端处可以眺望到远处南京市的景色。选择这 个乡村场地的意义由于这条能看到明代都城南京的视觉轴线而变得更加具有城市特点。
这个开放的画廊空间的主要特色是那25厘 米厚、有着两个椭圆开口的混凝土壳。在这 里,可以看到绿树白云,还有飞鸟。
美术馆的墙体很薄,最宽处有60米,天花板高度也 不一,处处的空间体验都有所不同,如同一个梦里才 有的空间。 丰岛很小,但是吸引了很多日本艺术家这个美术 馆里只展出一件作品,而且永远不会更改。
地理区位
美术馆位于南京珍珠泉苍翠优美的风景区内,坐落在当代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的大门口位置。 美术馆设计充分发掘多变的视角、不同的空间层次、大片的薄雾和辽阔的水域,表现出早期国 画深深交错的空间神秘感。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将于今年秋天面向公众开放。
文化源头
中国西方绘画之间的根本历史差异是透视方法。13世纪之后,西方绘画在固定透视方法中发展出了 消失点。中国的画家虽然也知道透视法,但却拒绝使用只有一个消失点的方法,而是利用“平行透 视”创造风景,这种方法可以让观赏者在画中“漫步”。
平面
两部楼梯的设置满足了对于参观流线的刻意 而为之,从而通过环绕的游览方式达成步移 景异的视觉效果
剖面
剖面上可以观察 出对于地形的处 理从而产生错层, 形成一个斜坡的 空间。
内部结构
该建筑运用钢结构并通过使用桁架结构来营造大 空间,满足空间和视线上的要求
模型照片
模型照片
Archeological Space in Daroca / Sergio Sebastián Franco
9.贝鲁特广场下沉的文明博物馆设计图纸及效果图
贝鲁特广场下沉的文明博物馆设计图纸及效果图贝鲁特的烈士广场构思了一座“文明博物馆”,深刻地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历史。
下沉的博物馆和谐地融入到周围的景观之中。
该方案中,首先对地层进行了开挖。
这里的地层包含了希腊、罗马、拜占庭、土耳其以及法国的社会痕迹。
然后,建筑师们用两座构建物填充了这一巨坑——一座大型的网格支架建筑以及一座高耸的白色大厦。
两座建筑物之间通过一个单一的通道连通。
整个支架状的建筑贯穿着一连串的空洞,可用作展览平台以及普通的观赏场地。
支架状建筑的下方是一片水域,水面上有一条走道,直接与高耸白色大厦的楼梯相连。
宾客们可以通过一座架设在地面上的桥进入网格状的支架建筑下沉的建筑场地被周围的泥墙环绕,象征着黎巴嫩丰富而又多元化的历史。
这些富饶的遗产在建筑环境中究竟催生出怎样的结构?“布局与风格的融合物”设计师们如是描述道。
反过来,尽管这些建筑物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空间上都没有什么参考意义,但是这些的建筑物却象征着这一城市的文化多样性。
自从该设计方案完成并对外公布之后,“文明博物馆”就吸引了许多潜在的投资者。
预计该项目将于2017年完工。
贯穿3D支架建筑的通孔为展览提供了场地,而且,参观者可以在这里观赏外部的风景这座网格状支架结构高20米长60米,宾客们可以通过地面上的一座桥进入。
在水平面以下,该网状结构内包含了一系列平台,用于展示这座城市曾经经历过的各种历史文明。
此外,宾客们还可以驻足,透过建筑物的通孔观赏周围的风景。
网格建筑的下方是一片水域,填充着整个开挖区域的底部。
这片水域象征着地中海。
黎巴嫩的每一段历史文明均是在地中海这一个摇篮中孕育。
通往博物馆大厦的道路修建在支架建筑下方的水面上这座白色的大厦被视为一个“图腾”。
从大厦的主入口看去,这座大厦无门无窗。
然而,从相反的方向看去,整个大厦则呈现出一种三维的滤镜效果。
这一面含有一座通向地面的楼梯。
这种淡入淡出效果象征着“未来固有的不确定性。
每一层开挖的泥墙象征着一层贝鲁特历史文明。
六朝博物馆建筑分析案例精编资料
实用文档六朝博物馆建筑分析案例六朝博物馆建筑分析建筑总体环境布局建筑总体功能布局包含商业、酒店、博物馆三种建筑类型。
它的布局方式是:靠近道路交叉口退城市广场并布置商业;博物馆只有一个入口且朝向南边的主要道路——长江路,和江苏省美术馆南北呼应;酒店相对私密,主入口朝向一侧次要道路布置。
每个建筑类型之间进行了很好的功能划分,其中包括建筑入口之间的划分。
主体建筑博物馆与旁边的圣和府邸酒店呈两个互动“L”型紧扣叠合,联系密切。
博物馆入口凸出于建筑主立面;另一方面,广场建筑后退20多米和入口上方的屋顶景观露台,也最大程度减轻了对长江路民国风情街和总统府的压力。
我认为这种设计的手法协调了历史文化建筑与历史文物建筑之间的平衡互动关建筑造型设计博物馆主入口处的立面成中心对称形式,中间位置写有采用古代文字隶书的“六朝博物馆”,上边带有博物馆的馆徽,简单大方,透露出现代的感觉,这让进馆之前的观赏者们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
墙体采用米黄色色调,会给人一种历史凝重的感觉。
玻璃雨篷为博物馆的主入口,博物馆入口凸出于建筑主立面,大厅则控制好高度形成凹口,如此便弱化了体量,这样就在凹凸有致的对比当中实现审美与功能的和谐;分为上下的两层窗户的高度采用了黄金分割的手法,给人以美感。
旁边一侧的凹凸一致窗户在光影之中有了很好的层次感内部空间设计入口大厅顶部采用玻璃采光顶,显得通透明亮。
观众站在其中,可透过透明玻璃地面从正上方看到城墙遗址。
大厅里和材料美的钢构玻璃天棚,地面上镶嵌在米黄石灰石板之间的玻璃窗,玻璃视窗嵌入大厅地面,使遗址空间和地面现代空间相互交融,实中有虚。
一层平面空间借助体块面积,高度与低矮的差异性形成对比作用,即“小空间与大空间之间的对比与过渡,可以使人们从不同空间的进出产生情绪上的突变和快感。
相邻的空间彼此渗透,相互因借,运用借景的处理手法,将空间中彼此的景物引到此处来。
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
空间里每个楼梯踏步的形式不一,各具特色,很好的将人流由低处空间引导至高处空间。
控制中的变幻——苏州博物馆屋顶采光(自然光)设计
由于地球温室化因素的40%是由建筑产生的,所以建筑的节能
先确保了充足光线的进入,木贴面金属遮光条的运用,分隔了从玻璃 环保就尤为重要。光线在有节制的充分利用之下,提供了苏州博物
屋顶直射入内的光线,起到控制过滤的作用,像百叶窗一样在室内形 馆全馆白天的基本照明能源。太阳光的基础性运用便是照明,苏州
成平行的阴影,即弱化了强光,又可以运用光线投射的阴影造景。一 博物馆新馆充分的运用了自然光达到照明效果,节约了电能和不必
就以中央大厅(见图2)为例, 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 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 角形 构成 ,框 架内的 玻 璃 和白色天花 互相交错 ,像 是 一 幅 几何 形 错 觉 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裸露的钢管搭成了菱形、方形、三角 形的组合,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玻璃屋顶也被大面积的运用 于屋顶的侧立面和中心部位,使自然光有层次、多角度的进入活动区 域 和 博 物 馆的 展区,与光 线 通 过白色 墙 壁的漫 反 射 被再 次 加 强,室 内明亮,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二、苏州博物馆门厅处屋顶的采光设计
控制中的变幻
——苏州博物馆屋顶采光(自然光)设计
文/金成岑(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重要的一环,光线的变幻赋予了一幢建筑无穷的生命力,是一个建筑的灵魂。而博物馆 这一 在当今 世界上 最富创 见 、最有 魅 力也 最易引发 争 议 的 建 筑 在 建 筑 的采 光 设 计上 就 更 加 应 该 具 有 其 独 特 的 一面。贝聿 铭作为一 位出色 的 现 代 建 筑 大 师 在 世界 各 地 都 有着 众 多的建 筑作品,他 偏 爱石材、混 凝 土、玻 璃 和 钢,在 他 众 多的 作品中对 空间 和 采 光 方 面 不 得 不说 是 独 具 一 格 的。苏州博 物 馆 屋 顶 的采 光 设 计 便 在 贝 聿 铭 和 太 阳 这两 大 设 计 师的 手中达 到了极 致,本 文 通 过 研 究 苏州博 物 馆 新 馆 屋 顶 的 采 光 设 计,一方 面 可 以 更 为 深 入 的研究其建筑上的融合特点,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归纳出建筑设计中的采光设计的各种细节、功用及其中蕴含的 人 文精 神,以便 对以 后 的 建 筑设 计中自然 光能 源 的充 分 利用提 供可以参 考 的 材 料 依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