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劝学》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9e822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8.png)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活动文案、应用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activity copywriting, applicatio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教案写好了可以帮助教师准备好所需教学资源和教具,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1e96058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4.png)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解读文言文;(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2.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3. 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对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合作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和修辞手法;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重要性和价值;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文章,注意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3.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共同探讨作者的观点;4. 对比分析: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和修辞手法;5.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整理并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4. 选择一篇现代文,尝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改写。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4ca1a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5.png)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b25c43d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e.png)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论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3)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学习心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劝学》。
(2)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文中的生字词。
(2)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在写作中运用所学到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熹及其作品《劝学》。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写作实践:(1)让学生根据所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篇议论文。
(2)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劝学》。
2. 根据课堂所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篇议论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劝学》的背诵情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ec16ea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6.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5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掌握*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
这篇*是这样吗?(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劝学》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劝学》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5fa7d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f.png)
《劝学》教案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劝学》的文言文原文阅读与解析。
2.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讲解。
3. 文章修辞手法的分析与举例。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文言文原文进行讲解,解释重要词汇和句式。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分享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文章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原文:学生自读《劝学》原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词汇和句式:对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并欣赏其效果。
5.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6. 总结与作业布置: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评估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情况。
3.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2. 教师自我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改进措施。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拓展4.1 教学资源1. 《劝学》原文文本。
2. 相关注释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2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劝学》主题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劝学》相关话题的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2023最新-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劝学》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3篇
![2023最新-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劝学》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1e0ff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c.png)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劝学》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劝学》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课时篇一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背诵课文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
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
2023最新-最新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最新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2cbd1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f.png)
最新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优秀4篇)《劝学》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启迪学生智慧、巩固文言基础。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最新高中语文《劝学》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篇一一、知识目标: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明确baihuawen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劝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劝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0607a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1a.png)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习借鉴其论证技巧。
3.领悟作者的观点,激发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观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劝学》片段,让学生谈谈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
2.提问:你们认为,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课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进行讨论。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勤奋好学的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勤奋好学的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的基本结构。
2.提问:课文中的哪些论证方法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课文中的论证技巧。
三、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论证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互相学习、交流。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勤奋好学的议论文。
2.布置课后作业:查找有关勤奋好学的名言警句,并进行简要分析。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提问:你们认为,勤奋好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哪些影响?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勤奋好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进行讨论。
三、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互相学习、交流。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反思,制定改进措施。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2.提问:你们认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勤奋好学?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勤奋好学进行讨论。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ce15e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f.png)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段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文章中的词汇和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需要克服这一障碍,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劝学》这篇文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我成功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荀子的劝学思想,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这些观点。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进行得相当顺利。我观察到他们能够将荀子的学习思想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这也说明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劝学》中荀子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荀子认为学习是不断进步的过程,要持之以恒、谦虚好学。(详细解释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一些具体论述。这些论述展示了荀子劝学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例:讲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时,需解释“青”和“蓝”分别指代什么,以及这句话的现代汉语意义。
(2)文言文词汇的记忆:文言文词汇的用法和意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需要通过记忆和大量练习来掌握。
例:针对“不耻下问”这一成语,解释“耻”字的古义和今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正确运用。
(3)荀子劝学思想的内化:如何让学生将荀子的劝学思想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高中语文《劝学》的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8ce54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c.png)
高中语文《劝学》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劝学》的文意和中心思想。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劝学》中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人生。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与翻译。
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理解作者对学习和人生的看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翻译。
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
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和逻辑。
将课文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视频等。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讲解。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兴趣。
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探讨课文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布置相关的作业。
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朗读与翻译:15分钟分析文章结构:20分钟探讨课文中的道理:15分钟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考试与测验:定期进行考试或测验,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和参与讨论。
作业完成情况:作业整洁,答案准确,能够做到按时提交。
考试与测验:成绩达到课程要求的标准。
高中语文《劝学》的教案第六章:课时安排与教学资源6.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024年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2024年高中语文《劝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3c0d6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a.png)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哲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人生;(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2)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3)学会自我激励,不断提高自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劝学》全文的理解和背诵;2. 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3. 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的了解。
难点:1. 文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文章深层哲理的把握;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导入:(1)课堂开场,引起学生对《劝学》的兴趣;(2)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3)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劝学》全文,理解文意;(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3)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2)小组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教师解读文章的深层哲理和寓意;(3)教师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文中的哲理来指导学习和人生。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3)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3. 单元测试评价:评估学生对《劝学》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劝学》的解析和解读;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相关视频资料。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690ea09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1.png)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涵;(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文章中的哲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 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 将文章哲理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学术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划分层次;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剖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理解文章内涵;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5.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解决问题;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态度和重要性;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拓展阅读相关文献。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收集荀子的其他著作,了解其学术思想;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中“学不可以已”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对文中重要词汇和论证方法的应用;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文章内涵的理解;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互动性;2. 情感教学: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3.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4. 激励机制:设立学习目标,对达成目标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9518228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0d.png)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2)学会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进行文章论证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坚定的学习信念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掌握;3. 文章结构的分析;4. 论证方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劝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掌握;3. 文章结构的分析;4. 论证方法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学术思想;(2)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章大意;(2)要求学生标出文中不理解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2)举例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含义。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阐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局部翻译;(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解答。
6. 总结拓展:(1)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人生态度;(2)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背诵《劝学》全文;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024年《劝学》的高中语文教案
![2024年《劝学》的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40a37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2.png)
一、教案概述2024年《劝学》的高中语文教案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 提高学生对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4. 学会运用《劝学》中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重点:1. 《劝学》重点字词的含义。
2. 《劝学》的论证方法。
3. 名篇名句的默写。
教学难点:1. 《劝学》中难懂的文言文句子。
2. 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劝学》的字词含义、论证方法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名篇名句的理解和应用。
3.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劝学》中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解析等。
3.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等。
2. 讲解:讲解《劝学》的重点字词、论证方法等。
3.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名篇名句的理解和应用。
4. 实践:让学生运用《劝学》中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点评和反馈。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劝学》,理解文意。
2. 完成《劝学》重点字词的默写。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名篇名句默写:检查学生的默写作业,评估学生对《劝学》重点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劝学》中的道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其他儒家经典著作,以加深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就《劝学》中的某些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3.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分享对《劝学》的解读和应用经验。
八、教学反思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劝学》教案优秀6篇
![《劝学》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ace78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a.png)
《劝学》教案优秀6篇劝学教案篇一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目标3)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2943b38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a.png)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方法;(3)能够翻译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2)培养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如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2. 文章结构的分析,如总分总、总分等;3. 作者论证方法的理解,如举例、对比等。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和运用;2. 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学术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解答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如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作者的论证方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学习的态度和认识;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的评估:关注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2. 合作探讨的评估: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文章结构和作者论证方法的理解;3. 课后作业的评估:关注学生对课文翻译和背诵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学习态度和认识的思考。
1.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讲解、举例、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2. 针对文章结构的分析,采用图示、思维导图等方法,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3. 针对作者论证方法的理解,采用对比、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论证的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9e06d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3.png)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劝学的宗旨,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 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子和论证方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子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强调劝学的宗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学习态度的认知。
2. 背诵检查:在课后收集学生的背诵作业,评估他们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3.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检查他们对学习态度的深入理解和反思。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确保教学目标得到充分实现。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劝学》的精髓。
八、扩展学习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文章,以拓宽视野,加深对学习主题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学习活动,如学术竞赛、研讨会等,以实践《劝学》中的理念。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5de8014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11.png)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3)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通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学会运用辩证思维;(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 文章的主旨和观点;3.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3. 朗读背诵: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文章出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5. 朗读背诵: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劝学”、“博学而笃志”等;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3. 解读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七、教学步骤1.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论证实例,让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应用;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名言警句的理解和感悟;4. 分享交流: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培养表达能力;5. 课堂小结: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案学习目标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学习重点一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二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设喻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自主预习一资料助读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疏通字词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槁(gǎo)暴(pù) 就砺(lì)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生(xìng)非异跬(kuǐ)步骐骥(jì) 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 鳌(aó)2.通假字(l)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3.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4.古今异义词: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 ________今义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 ________今义________金就砺则利金: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輮以为轮以为: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5.活用情况:1.輮以为轮 ________用法,意为 ________2.非利足也 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3.非能水也 ________作 ________,意为 ________4.上食埃土 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5.下饮黄泉________ 作 ________,意为________6.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之+定语"模式三.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苛政猛于虎介词:比而青于蓝告之于帝介词: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而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并列关系知明而行无过矣潭西南而望连词: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连词:转折关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词:顺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四、翻译(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五、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六.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2.背诵全文。
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所以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第一篇就是《劝学》。
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劝学就是勉励学习。
在《劝学》里,荀子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课文节选的部分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重要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全文共分三段。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后三段围绕这一中心论点论述。
第一段先从后天人的力量和作用上,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进步,论证“学不可以已”。
第2段说明君子的智慧、禀赋并非不同于一般人,而是他们能选择正确的途径,借助学习来提高自己,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
第3段又从学习态度上,说明只要善于积累,持之以恒,就必有成就,进一步论证了“学不可以已”。
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
“君子曰”中的“君子”并非实指,是作者用虚拟法发表议论,用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加强观点的说服力。
这个中心论点包括了三方面的意思:其一是学习有重要意义,其二是学习有重要作用,所以“不可以已”;其三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也要求“不可以已”。
下文从这三方面加以论述。
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接着又用“木直中绳,鞣以为轮”的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最后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事例,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这段总论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得到的。
这一点,直到今天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2段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述和“跛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形象设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
又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I楫”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最后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同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从而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荀子的“君子生非异也”的观点同孔子的“上智下愚不移”的观点针锋相对,这是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