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合集下载

园林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园林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园林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和命名程度上,带有人为的而未全面反映生物的系统发育。

自林奈(Linnaeus,1753)起到20世纪50年代的近两百年间,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的两界系统一直沿用着,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动。

由于真菌不像植物那样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不像动物那样以吞食和消化的形式获得营养物质,真菌是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真菌与植物还有许多其他差异。

因此,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提出生物仅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是不够的。

但生物究竟应该分为几个界,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除了林奈的两界系统外,先后有学者提出将生物分为三界、四界、五界和八界系统。

现简介如下。

1.两界系统自林奈(Linnaeus,1753)开始,将生物分为动物界(Animalia)和植物界(Plaiatae)两个界,真菌虽不进行光合作用,但因其固着生活,并且具有细胞壁而被归为人植物界中。

植物界则进一步分为藻菌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四个门。

藻菌植物门(Thallophyta)是许多营养体无根、茎、叶分化的低等植物。

它们以裂殖、芽殖或产生孢子等形式繁殖,其中包括藻类、真菌、黏菌、放线菌和细菌等。

由于藻菌植物门中包括许多性状很不相近的低等植物,作为一个分类单元的意义不大,以后就有人主张取消藻菌植物门而将这些低等植物分为许多门。

除藻类植物外,细菌、黏菌和真菌分别列为裂殖菌门(Schizomycophyta)、黏菌门(Myxomyeophyta)和真菌门(Eumyeophyta)。

·2.三界系统黑格尔(Haekel,1866)在两界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原生生物界(Protista),真菌仍属于植物界;科纳德(Conard,1939)增加了菌界(Mycetalia),真菌属于菌界;斯坦尼(Startler,1970)增加了原生生物界,真菌属于原生生物界。

3.四界系统科普兰(Copeland,1938,1956)认为,生物可划分为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和菌界。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因此,准确鉴定植物病原真菌对于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植物病原真菌鉴定方法。

1. 形态学鉴定法形态学鉴定法是最常用的植物病原真菌鉴定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子实体等形态特征,结合菌丝生长速度、色素产生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真菌的种类。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广泛的真菌鉴定,但对于形态相近的真菌种类鉴定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2.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鉴定法逐渐成为植物病原真菌鉴定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包括PCR、DNA 条形码技术、扩增子测序等。

这些方法通过分析真菌的基因序列,可以准确鉴定真菌的种类,并进一步研究其亲缘关系和进化途径。

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但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设备。

3. 生理生化鉴定法生理生化鉴定法是通过观察真菌在特定生理和生化条件下的反应,来判断真菌的种类。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检测真菌的代谢产物、酶活性、生长特性等来鉴定真菌。

常用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包括碳源利用试验、酶谱分析、生长温度范围等。

生理生化鉴定法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实验条件,但对于一些形态相似的真菌鉴定可能存在局限性。

4. 免疫学鉴定法免疫学鉴定法是利用真菌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的反应,来鉴定真菌的种类。

常用的免疫学鉴定方法包括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

这些方法通过检测真菌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反应,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真菌的种类。

免疫学鉴定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但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设备。

总结起来,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有形态学鉴定法、分子生物学鉴定法、生理生化鉴定法和免疫学鉴定法等。

不同的鉴定方法各有优劣,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多种鉴定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农业控制中的应用

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农业控制中的应用

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农业控制中的应用植物病原真菌,指的是对植物有害并可引起病害的真菌。

这些真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起病害,如在植株上生长并侵入植物体内,产生毒素和蛋白质质量来破坏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等。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病原真菌是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它们在农业控制中的应用。

一、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1.形态特征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多种多样,根据菌丝的生长方式可分为两类:单核菌丝和多核菌丝。

单核菌丝是由一个细胞核控制细胞生长的,各单核菌丝形成一列构成菌丝;多核菌丝则由多个核融合形成,核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互相影响。

此外,植物病原真菌不仅会形成菌丝,还会产生分生孢子、壳孢、胶球等结构,不同结构在真菌的生存、交配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生长环境植物病原真菌在环境中的生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们对土壤的pH 值、湿度、空气中的温度、光线等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一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善于在高湿度、高温度的环境下生长,另一部分则喜欢在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繁殖,这也是它们在农作物生长阶段和气候变迁期间增殖和传播的原因之一。

3.侵染方式植物病原真菌入侵植物的方式有很多,它们能够通过土壤、种子、昆虫、风等途径感染植物,其中以土壤埋伏、子孙传播以及通过昆虫传播的方式最为常见。

二、植物病原真菌在农业控制中的应用1.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防治方法是一种绿色的治疗手段,它不会破坏环境、不会污染作物和土壤,因此在现代农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量研究表明,利用天然的植物病原真菌进行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几乎所有的植物病原真菌都可以被用作生物防治剂,例如Trichoderma、Beauveria bassiana、Metarhizium等。

2. 真菌菌株的分离和鉴定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对于药物筛选、疫情监测和病因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贵州大学作业(论文)题目: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课程名称:植物病原真菌学任课教师姓名:姜于兰研究生姓名:刘洋学号:2010021573年级:2010级专业:植物病理学任课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签名: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1.植物病原真菌简介1.1 植物病原真菌的定义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进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植物病原真菌是指那些可以寄生于植物并引致病害的真菌。

已记载的植物病原真菌有8000种以上。

真菌可引起3万余种植物病害,占植物病害总数的80%,属第一大病原物。

植物上常见的霜霉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粉病四大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历史上大流行的植物病害多数是真菌引致的[1]。

因此。

植物病理学与真菌学有密切关系。

本章主要介绍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概念和分类。

1.2 真菌与其它生物相区别,有以下的特点(1)营养体很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及维管束组织,但细胞内已有固定的细胞核;(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有的为纤维素;(3)没有叶绿素及其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营养方式是异养的;(4)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

1.3 真菌概述1.3.1真菌(Fungi)的主要特征(1)有固定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

(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

细胞壁主要成分几丁质,有的是纤维素,少数是不具有细胞壁的原质团。

(3)营养方式异养型(腐生和寄生),无光合色素。

(4)繁殖方式为产生各种类型孢子。

1.3.2真菌的种类1974年Aniworth估计,全世界真菌有一万属,约10万种。

1997年为止真菌界(Kingdom of Eukaryota)有4个门,103个目,484个科,4979属56360种(另外有4556个异名)[2]。

1.3.3有益的真菌(1).可供食用:蘑菇,木耳,口蘑,银耳,猴头。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是指能引起植物疾病的真菌。

由于植物病原真菌对农作物的破坏性,其分类研究对植物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介绍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方法、分类依据、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探讨目前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情况。

形态学分类是通过观察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该方法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根据形态学特征,真菌可以分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束孢菌门、乳菇菌门等。

子囊菌门包括黑粉菌目、炭角菌目等,该类真菌的特征是产生子囊;担子菌门包括柄菌目、鳞嵌菌目等,该类真菌的特征是产生担子;束孢菌门包括白粉菌目、鞘腔菌目等,该类真菌的特征是产生束孢子;乳菇菌门包括绿脓菌目、伞菌目等,该类真菌的特征是产生子实体。

形态学分类方法简便易行,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生理学分类是根据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生理特性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真菌的生理特性,可以将植物病原真菌分为黑长真菌、白腐真菌和赤壳真菌等。

黑长真菌主要侵染庄稼的根部,导致根部腐烂;白腐真菌主要侵染果树和蔬菜,导致水果和蔬菜腐烂;赤壳真菌主要侵染瓜果类作物,导致瓜果类作物产生坏疽。

生理学分类方法可以从真菌的传播方式、寄主范围、致病机制等方面揭示植物病害的规律。

分子生物学分类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类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植物病原真菌进行基因分析,进而了解其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

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基因测序、PCR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同时还可以分析真菌的致病基因和毒力因子,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虽然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在分类速度和分类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生理学分类方法只能从少数真菌的生理特性出发,不能对所有真菌进行分类。

最后,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虽然准确可靠,但需要高昂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
有性繁殖
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繁殖是通过产生 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的。子囊 孢子可以在植物间传播,并感染新的 寄主植物。
03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的致病机理
侵染过程
接触寄主
病原真菌通过气孔、皮孔、伤 口等途径与寄主植物接触。
粘附与侵入
病原真菌产生粘附因子,粘附寄 主表面,并形成侵入结构,如菌 丝和吸器,侵入寄主细胞。
快速防御反应
寄主植物在受到病原真菌侵染时,能够迅速发生防御反应,如产生过 敏性坏死反应,阻止病原真菌的进一步扩展。
适应性
寄主植物通过适应性进化,能够提高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抗病性。
04
植物病原真菌(子囊菌)的传播途径与
流行规律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子囊菌的孢子可随空气 流动传播,感染健康的
植物。
雨水传播
孢子可附着在雨滴上, 通过雨水降落传播到其
生活史
无性繁殖阶段
植物病原真菌在无性繁殖阶段会 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这些孢子 可以随风、水流或昆虫传播,感 染新的植物。
有性繁殖阶段
在有性繁殖阶段,植物病原真菌 会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这些孢 子可以在植物间传播,并感染新 的寄主植物。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植物病原真菌的无性繁殖是通过产生 分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的。分生孢子可 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通过水流或 昆虫传播。
激素
病原真菌产生激素,影响寄主 植物的激素平衡,导致植物生
长异常。
寄生结构
病原真菌形成侵入结构和菌丝 体,侵入寄主细胞并吸收营养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基因
寄主植物体内存在抗病基因,能够识别病原真菌的致病因子,并启动 抗病反应。
生理生化反应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是由病原真菌分泌的,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引起病害的化合物。

这些毒素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对植物产生危害,包括抑制植物生理过程、干扰植物细胞代谢以及引起细胞死亡等。

根据其生物学功能和化学结构,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最常见的类别包括:1. 多烯类毒素:多烯类毒素主要由玉米赤霉菌产生,能够导致植物细胞膜的破坏,从而抑制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引起植物生长发育的异常和死亡。

2. 核酸代谢抑制剂:核酸代谢抑制剂是一类可以抑制植物DNA和RNA的合成的毒素,主要由一些病原真菌如黑粉菌和白粉菌产生。

这类毒素会干扰植物细胞的DNA和RNA合成,导致细胞代谢紊乱,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4. 苯乙烯类毒素:苯乙烯类毒素由一些病原真菌如灰葡萄孢菌和褐腐病菌产生,具有一定的化学活性。

这类毒素可以引起植物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干扰植物生长发育和细胞代谢。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对植物的危害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膜损伤:某些毒素能够直接破坏植物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

2. 线粒体损伤:一些毒素能够影响植物线粒体的功能,进而影响细胞能量代谢和呼吸作用,导致细胞死亡。

3. DNA和RNA的合成抑制:某些毒素能够抑制植物DNA和RNA的合成,导致细胞代谢过程的紊乱和细胞死亡。

4. 激素代谢干扰:一些毒素能够干扰植物激素的合成和代谢,从而引起植物生长发育异常。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病原真菌毒素可以作为植物保护剂的活性成分,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

研究表明,一些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以用于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病害发生的机制,从而为病害的控制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也需要充分考虑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一些真菌毒素如赤霉素具有较强的毒性,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威胁。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1. 引言1.1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重要性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是导致植物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

真菌毒素可以直接侵害植物细胞,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腐烂,进而引发植物生长发育异常、减产甚至死亡。

真菌毒素在植物体内还可以促进真菌侵入、繁殖和扩散,加重植物病害的严重程度。

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重要性,可以为科学家们提供更多关于植物病害的防控策略,促进农作物生产的稳定和提高。

探究真菌毒素的分类和致病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挖掘真菌毒素在农业生产和药物研究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将有助于推动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深入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对农业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意义举足轻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应用前景以及潜在价值,以期为有效防治植物病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系统分析不同类型的真菌毒素及其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病原真菌对植物的感染过程,为筛选和设计更加可靠的病害防控措施奠定基础。

探讨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在农业生产及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潜在价值,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新药研发的推进。

研究还将探讨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在生物防治中的潜在作用,为绿色农业和生态健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对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深入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农业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推动我国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和应用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2. 正文2.1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是引起植物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其化学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可以将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分为多个类别。

主要的分类包括:1. 侵染结构培养毒素:这类毒素主要由真菌的侵染结构如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囊等产生,能够在病原真菌进入植物寄主后释放并引发病变。

真菌病的研究与防治

真菌病的研究与防治

真菌病的研究与防治真菌病是指由真菌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多种病原体和不同寄主植物。

真菌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农业生产损失,是植物保护领域的难题之一。

为了研究和防治真菌病,许多科学家不断探索和试验,这篇文章就真菌病的研究和防治做一些探讨。

一、真菌病的分类真菌病形式多样,它们被归为世界上最常见的农作物病害之一。

根据病原菌种类的不同,将真菌病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水稻的稻瘟、小麦的黑枯病和玉米的玉米花叶病等都是常见的真菌病。

另外,真菌病也可以分为枝叶病、果实病、根腐病和内部病害等,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症状和表现。

二、真菌病的危害真菌病给植物生长和产量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真菌病可以直接造成植物的死亡,并导致农作物减产或零收成。

其次,由于真菌病导致减产,农民的生计也会受到影响。

最后,真菌病还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化学药剂的使用会导致大气和水质污染。

三、真菌病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真菌病的病理机制,很多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来解决真菌和植物之间的病理关系,包括分离病菌,探究病害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和生物学特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病菌和植物的互作机理等等。

他们还研究了真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基因编辑、化学药剂、生物农药和农业技术措施等等。

四、真菌病的预防和治疗真菌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农业损失和环境影响。

一些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被研究和试验,包括:1.运用生物防治:有效防止真菌病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施用生物杀菌剂,如液体菌剂或粉末菌剂等。

生物杀菌剂是由不同的真菌或细菌制成的,它可以在植物表面上或周围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真菌病的产生。

2.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正在尝试使用这项技术改变农作物的基因,以使其对真菌病的抵抗能力更强。

3.化学药剂的应用:尽管化学药剂使用对环境和健康有一定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仍然被广泛使用。

药剂可以直接喷在叶子或土壤上,来杀死病原体。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是指由植物病原真菌分泌的毒性物质,能够导致植物病害并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极大的损失。

从化学结构上讲,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包括多种不同的类别,如烷基醇类、酯类、脂肪酸类、含氮化合物类和莽草酸类等。

这些毒素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植物细胞,形成不同的致病效应。

1.脂肪酸类毒素:与一些大肠杆菌引起的致病性有关,能导致动物的肠胃病变,对植物的致病机制主要为阻滞细胞膜内分子的运动。

2.莽草酸类毒素:属于一类影响光合作用的直接阻断因子。

能使叶绿素中心造成氧化还原条件下的不可逆性损坏,使光合作用难以继续进行,导致植物失去生命力。

3.霉菌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温带或热带作物中的毒素。

致病机制主要为破坏植物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核等组织构造,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不可逆的破坏,通过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抗性因素的调节,导致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加重。

1. 阻断细胞膜:毒素攻击细胞膜,添加到小麦的叶片上引起其脱水和细胞膜损坏,导致叶片死亡。

2.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病原菌释放的毒素与植物光合机制中机理相同,但这些毒素的功能不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3. 加速催产素分泌:可以改变植物生长发育的激素平衡,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免疫机制。

应用前景
利用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我们可以开发出农药或者其他有用化合物。

未来的研究方向重点是在开发具有损害植物病原菌的能力,而不会危及植物健康或造成未知影响的化合物,以及研究对这些化合物的分子机制的了解。

植物病原真菌是如何分类的

植物病原真菌是如何分类的

植物病原真菌是如何分类的?按照生物五界分类系统,真菌属于菌物界真菌门。

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an)、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ntina)和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五个亚门,它们的主要特征如下:鞭毛菌亚门:营养体是单细胞或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或休眼孢子囊。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腐霉菌、疫霉菌和霜霉菌等。

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没有隔膜,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

一般不侵染植物。

子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极少数是单细胞.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孢子。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白粉菌、赤霉菌等。

担子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生殖形成担孢子。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锈菌和黑粉菌等。

半知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或单细胞,没有有性阶段,但有可能进行准性生殖。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有玉米大斑病菌、玉米灰斑病菌和蔬菜斑枯病菌等。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共同特征是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因此这类真菌通常称作鞭毛菌。

鞭毛菌大多为水生真菌,少数是两栖的或接近陆生的。

其中寄生高等植物并引起严重病害的是霜霉目真菌,如腐霉菌属、疫霉菌属、霜霉菌属、假霜霉菌属、白锈菌属等。

子囊菌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有哪些?白粉菌,果树炭疽菌,禾本科作物赤霉菌,全蚀病菌,苹果腐烂病菌,锈菌,黑粉菌外囊菌属(Taphrina)引起桃缩叶病。

白粉属(Erysiphe)引起烟草、芝麻、向日葵及瓜类等白粉病。

单丝壳属(Sphaerotheca )引起瓜类、豆类等多种植物白粉病。

布氏白粉属(Blumeria)引起禾本科植物白粉病。

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引起苹果白粉病。

球针壳属(Phyllactinia)引起桑、梨、柿、核桃等80多种植物白粉病。

钩丝壳属(Uncinula)引起害葡萄和桑树白粉病〕。

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研究

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研究

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是造成植物病害的重要病原体。

它们通过吸收植物的营养物质和产生毒素来侵害植物,导致枯萎、变黄、腐烂等症状。

了解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对于防治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一、菌丝侵染植物病原真菌通过菌丝侵染植物。

菌丝在植物表面形成菌丝垫,通过吸附作用粘附在植物表面,利用产生的酶分解植物细胞壁组分,侵入植物内部。

植物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外围的主要结构,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组成。

植物病原真菌产生的酶可以分解这些组分,降低植物细胞壁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侵入植物内部。

二、毒素产生植物病原真菌产生多种毒素,对宿主植物产生多种影响。

这些毒素包括生长抑制素、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等。

其中一些毒素通过抑制植物细胞分裂和伸长来抑制植物生长。

一些毒素也可以破坏植物细胞膜和细胞壁,导致细胞死亡。

此外,还有一些毒素可以直接损伤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破坏植物的基础生理功能。

三、生长调控植物病原真菌可以通过调控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代谢,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例如,一些菌株可以产生植物生长激素,使植物发生生理变化,促进植物生长;另外一些菌株可以产生植物分泌素,抑制植物生长和发育。

四、诱导氧化压力反应植物病原真菌可以诱导根系和叶片中的氧化压力反应。

氧化压力反应在植物体内是一个重要的代谢通路,它涉及到植物对环境刺激的响应和适应。

真菌感染植物后,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化物(ROS),使植物体内的氧化压力升高。

ROS可以引起细胞内酶、蛋白质和脂类的氧化损伤,对植物体内分子结构和功能造成直接影响。

在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时,生物学家们还采用了许多方法,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

通过这些手段,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真菌侵染过程中的基因、蛋白质表达和代谢过程,从而揭示真菌致病的分子机制。

总之,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问题,需要从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未来,我们可以基于转化生物学的思路,尝试研发新型药物和治疗策略,为植物病害的防治和生态平衡的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摘要】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是引起植物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分类主要包括毒肽、酶类、次生代谢产物等。

这些毒素通过多种机制引起植物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包括破坏细胞膜、影响蛋白质合成等。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在农业和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控制植物病害和发展新型药物。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致病机制和应用前景,为植物保护和药物研发提供更多可能性。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对于推动农业和医药领域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分类、致病机制、应用前景、农业、药物研发、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是一种引起植物疾病的重要因素,对农业生产和植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和应用前景,对于揭示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植物保健和生物农药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植物病原真菌毒素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在农业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前景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

对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和应用前景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还可以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的内容只有通过深入探讨,才能揭示出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对植物健康的重要影响。

1.2 研究意义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是引起多种植物病害的重要致病因子,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了解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有助于对不同类型毒素的特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准确评估,为防治植物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探究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致病机制可以揭示真菌在植物体内的侵染过程和对植物的损害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防治策略和药物设计。

探讨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有望为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以及发现新的药物治疗手段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1. 引言1.1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重要性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是导致植物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毒素通过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干扰其代谢过程以及促进病原菌的侵入与生长,引起植物组织细胞的病变,最终导致植物的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由于植物病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对植物病原真菌毒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深入了解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有助于提高对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水平;二是通过研究毒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可以为开发新型生物农药和改良传统农药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毒素的应用前景广阔,可以为植物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对于加强植物病害防控、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背景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是引起植物病害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其研究对于揭示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研究植物病害的防控机制以及开发新型植物病害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关于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和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探讨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特性和潜力,加强对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势在必行。

对植物病原真菌毒素进行深入的分类、毒素致病机制的解析以及毒素在病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植物保护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以期为植物病害防控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真菌毒素对植物的危害机制,揭示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有效的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探讨毒素在病害防控中的应用,探索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一、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真菌分类主要以有性繁殖和有性孢子的形状为主要依据,主要分类如下:(一)鞭毛菌亚门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绝大多数生于水中或土壤中,只有高等的鞭毛菌是陆生的1、根肿菌属和粉痂菌属2、绵霉属、腐霉属和疫霉属3、霜霉菌类(二)结合菌亚门绝大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寄生菌。

全部陆生。

主要有根霉属薯类、水果软腐病,瓜果软腐均有此类病原菌引起(三)子囊菌亚门1、闭囊壳菌类白粉菌属白粉病2、囊壳菌类长喙壳属甘薯黑斑病顶囊壳属小麦赤霉病黑腐皮壳属苹果树腐烂病3、囊座菌类黑星菌属苹果、梨黑星病格孢腔菌属无性阶段为链格孢属,主要为害番茄、大蒜、苹果等,造成果实腐烂、叶片枯死,如大蒜叶枯病盘菌属菌核病、桃树褐腐病(四)担子菌亚门1、黑粉菌大部分寄生在禾本科植物上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穗病玉米黑粉病轴黑粉菌属高粱丝黑穗病腥黑粉菌属小麦光黑穗病、矮腥黑穗病2、锈菌单孢锈属菜豆、谷子锈病柄锈菌属小麦条锈病(五)半知菌亚门全部陆生,引起病害多表现为局部性坏死,常见症状有:种实霉烂、叶片斑点、炭疽和疮痂、枝干溃疡、根部腐烂及植株萎蔫等。

1、丛梗孢菌棉花枯萎病粉孢属、轮枝孢属、葡萄孢属、尾孢属、长蠕孢属、链格孢属、链孢霉属等2、黑盘孢菌炭疽病毛盘孢属高粱、瓜类、葡萄炭疽病圆盘孢属苹果、辣椒炭疽病3、球壳孢菌多寄生于叶片上,也可侵染茎秆、枝条和果实,引起叶斑、溃疡、弗兰等症状叶点霉属苹果灰斑病棉花褐斑病茎点霉属甜菜蛇眼病石刁柏茎枯病甘蓝黑胫病壳针孢属芹菜斑枯病小麦叶枯病壳囊孢属4、无孢菌类丝核菌属立枯病小菌核属主要侵染植物地下部分,引起根腐病。

葱小菌核病、花生白绢病。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是指由真菌在感染植物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它能够对植物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这些毒素不仅对植物产生危害,还可能对人类和动物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以及应用前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根据其化学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可分为多种类别,主要包括次生代谢产物、多糖类毒素、蛋白毒素和脂质毒素等。

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病原真菌毒素中最常见的一类,其代表物包括黄曲霉毒素、赤霉素、赤霉素和镰刀菌素等。

这些代谢产物在植物感染后迅速积累并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多糖类毒素也是植物病原真菌毒素中的重要类别,主要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等。

这些多糖类毒素具有高度的毒性,能够破坏植物细胞壁结构,导致植物组织腐烂和坏死。

而蛋白毒素和脂质毒素在植物病原真菌毒素中占据了较小的比例,但其毒性非常强,能够对植物产生迅速而严重的毒害作用。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是多样且复杂的,不同的毒素类别对植物的毒害机制也各不相同。

研究不同类型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致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细胞毒性作用:植物病原真菌毒素能够对植物细胞产生直接的毒害作用,导致细胞膜的破坏和细胞器的异常功能。

这些毒素在植物感染后迅速积累并进入植物细胞内,破坏细胞内环境平衡,导致细胞的凋亡和坏死。

2. 植物代谢途径的干扰:植物病原真菌毒素会干扰植物的代谢途径,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这些毒素能够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植物的营养物质合成和能量代谢。

3. 激素调节的失衡:植物病原真菌毒素能够干扰植物内源激素的合成和代谢,导致植物内源激素的平衡失调。

这种失衡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防御机制产生负面影响,使植物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侵害。

通过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致病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为防治植物病害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原微生物研究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原微生物研究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给农民的收益和粮食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农作物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研究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原微生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农作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具有以下特点: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有机体,形态多样,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环境中。

它们通过侵入植物体内,从而引发病害。

典型的细菌性病害包括炭疽病、霜霉病等。

细菌具有较快的繁殖速度和适应性,因此对于细菌性病害的防治非常关键。

2.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有机体,有机质分解者,主要通过孢子在环境中传播。

真菌性病害多为植物叶片、茎和果实等部位的感染病害,如白粉病、锈病等。

真菌具有典型的菌丝体和孢子形态,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对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3. 病毒: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微生物,无细胞结构,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病毒性病害通常通过介体如昆虫进行传播,病毒通过感染植物细胞来破坏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病害。

例如,花叶病毒引起的花叶病就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病害。

4.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微小的无脊椎动物,多为通过触须或伪足侵入植物细胞,引起病害。

例子包括线虫、纤维病原原生动物等。

二、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原微生物,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1. 直接观察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和生命周期,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测序等技术,对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揭示其遗传特征和进化关系。

3.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将感染了农作物的组织或分离出的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观察其生长和产生的代谢产物,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对其进行鉴定。

4. 发病机制研究: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植物的相互作用过程,揭示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经济林植物病原真菌分类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经济林植物病原真菌分类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分 类 鉴 定 方 法作 了简 要 的分 析 和 展 望 。
关 键 词 :植物 ; 病原真菌 ; 鉴定 ; 方法 ; 综述
中 图分 类 号 :¥ 6 .5 73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8 8 (0 9 O —0 1 —0 0 3 9120)1 12 5
Pr g e s o de i i a i n M e ho s o o m i a a t Pa h g ni n i o r s f I ntf c to t d f Ec no c lPl n t o e c Fu g
菌提供 参 考 。
1 形 态 学 方 法
形态 学分 类方 法 是基 于菌 种 细胞形 态 、 大小 、 排列 、 动性 、 殊构 造 和染 色反 应 及菌 落形 态 、 培养 基 中 运 特 在
Ke r y wo ds:p a ;pa ho ni un ;ie iia i l nt t ge c f gi d ntfc ton;m e ho t d;lt a u e r viw ier t r e e
经济林 植物 病原 真菌 分类 鉴定方 法包 括表 型鉴定 法 和分子 生物 学鉴 定法两 大类 。经 典 的病原真 菌 的分 类 鉴定 以孢 子形 态和 子实体 特征 为主要 依据 , 同时参照 菌丝 的细胞 结 构及生 理生 化特 征 。近年来 , 由于分子 生物 学 的飞速 发展 , 分子 生物学 方法 在植 物病 原真 菌 的分类 鉴 定 中已经成 为 当前真 菌分 类研究 的热 点 。 真菌在 生长 过程 中受 到环境 选择 的压力 , 少数 形态特 征 和生理 生化 指标 随着环 境 的变化 而不稳 定 , 得其 形态 特征 复杂 其 使 化 , 给表 型分类 鉴定 带来 了 困难和 不准确 性 。 子生 物学 方法 则是从 遗传 进化 的角 度 阐明真 菌种群 间 的内在 这 分 关 系及其 亲缘 关 系 , 客观 地 反映 出系 统发 育规 律 , 真 菌 的 自然 分类 鉴 定具 有特 异性 高 、 能 对 操作 简 便 和准确 性 高 的特点 。 中对 有关 植物 病原 真菌 分类鉴 定 方法 的研 究进 展进 行 了综述 , 文 以期 为 生产实 践 中鉴定植 物病原 真

植物病原真菌真菌学概论

植物病原真菌真菌学概论

植物病原真菌真菌学概论首先,植物病原真菌是一类大型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菌,它们通常以孢子的形式传播。

孢子包括分生孢子和性孢子两种类型。

分生孢子通过空气和水传播,传染性强,主要用于传播和感染主机植物。

而性孢子是用于真菌的有性繁殖,通常只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并用于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

对于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通常使用形态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

形态学研究主要关注真菌的形态特征,如菌丝形态、色素特征和产孢器官等。

生态学研究主要通过观察生活史和寄生方式等来分类。

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则通过分析真菌的遗传物质(如DNA或RNA)序列来辅助分类。

对于植物病原真菌的病原性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侵染。

真菌通过侵染植物表面并穿透树皮、叶片或根部等,进入植物的内部组织。

其次是寄生。

真菌寄生在植物组织中,并通过营养吸收植物的养分来维持其生长和繁殖。

此外,真菌还可以产生毒素,引起植物组织的病变和死亡。

最后,真菌繁殖产生大量的孢子,通过空气或水传播到其他植物上,从而引起新的传染。

植物病原真菌的防治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遗传防治等。

生物防治是利用其他生物(如寄生性真菌、细菌或捕食性昆虫等)来控制病原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化学防治是利用杀菌剂等化学物质来抑制病原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遗传防治则是通过育种或基因工程等手段,培育出对病害具有抗性的植物品种。

总之,植物病原真菌是引起植物疾病的重要病原体,对农业和园艺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病原性机制和防治方法等,对于保护植物健康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植物病原真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致病机制及应用前景植物病原真菌毒素是由某些真菌产生的具有毒性的物质,对植物和人类健康均有潜在风险。

这些毒素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和致病机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已经有一些应用前景。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类主要分为四类:酮类毒素、毒性菌物质、黄酮类毒素和环肽类毒素。

其中,酮类毒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毒素,它们通常由长链脂肪酸合成而成,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会影响人体的代谢活动。

毒性菌物质是产生机制不同于酮类毒素的一类毒素,其分子结构复杂,具有多种致病机制。

黄酮类毒素与酮类毒素类似,不同的是它们使用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生成速度较慢,但是毒性更强。

环肽类毒素是一类同时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杀虫作用的毒素。

它们与植物病害的致病机制紧密相关,对于防治农作物病害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致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毒素的直接毒性作用、抑制人体代谢、致炎作用和致癌作用。

其中,毒素的直接毒性作用和抑制人体代谢是主要的致病机制,这些毒素进入人体后,可以破坏人体细胞,导致多种疾病。

致炎作用和致癌作用是次要的致病机制,它们通常需要长时间的暴露才会产生致病效应。

此外,在人体内,毒素还可以通过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过度的免疫反应和免疫抑制。

这些影响都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包括肿瘤、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病和遗传性疾病等。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应用前景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首先,一些真菌毒素可以作为农业生产中的有机农药,它们对植物病害有广泛的杀虫和杀菌作用。

其次,一些真菌毒素可以用作医药化学中的药物原料,包括抗肿瘤药物、抗生素和抗生物质。

第三,真菌毒素的研究也对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和毒理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最后,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检测方法先进、简便、高效,为真菌毒素的控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总之,随着人们对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它们在农业生产、医药化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泛,相关研究将更加重要和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大学作业(论文)题目: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课程名称:植物病原真菌学任课教师姓名:姜于兰研究生姓名:刘洋学号:2010021573年级:2010级专业:植物病理学任课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签名: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1.植物病原真菌简介1.1 植物病原真菌的定义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进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植物病原真菌是指那些可以寄生于植物并引致病害的真菌。

已记载的植物病原真菌有8000种以上。

真菌可引起3万余种植物病害,占植物病害总数的80%,属第一大病原物。

植物上常见的霜霉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粉病四大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历史上大流行的植物病害多数是真菌引致的[1]。

因此。

植物病理学与真菌学有密切关系。

本章主要介绍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概念和分类。

1.2 真菌与其它生物相区别,有以下的特点(1)营养体很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及维管束组织,但细胞内已有固定的细胞核;(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有的为纤维素;(3)没有叶绿素及其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营养方式是异养的;(4)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

1.3 真菌概述1.3.1真菌(Fungi)的主要特征(1)有固定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

(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

细胞壁主要成分几丁质,有的是纤维素,少数是不具有细胞壁的原质团。

(3)营养方式异养型(腐生和寄生),无光合色素。

(4)繁殖方式为产生各种类型孢子。

1.3.2真菌的种类1974年Aniworth估计,全世界真菌有一万属,约10万种。

1997年为止真菌界(Kingdom of Eukaryota)有4个门,103个目,484个科,4979属56360种(另外有4556个异名)[2]。

1.3.3有益的真菌(1).可供食用:蘑菇,木耳,口蘑,银耳,猴头。

(2).医药:灵芝,马勃,冬虫夏草;抗菌素(Flaming—青霉素,土霉素)。

(3).工业发酵:制洒业,食品业,工业酸。

(4).农用真菌:a.生物农药:山东鲁保一号(无毛炭疽菌)防治菟丝子。

b.白僵菌:防治昆虫─玉米螟。

c.防治线虫的天敌真菌。

d.赤霉素:920─真菌的代谢产物。

(5). 真菌可促进物质的转化:动植物体腐烂分解─全球性的物质大循环1.3.4有害的真菌(1). 侵染植物引致病害。

(2). 引起人、畜病害─皮肤病。

(3). 食物中毒:甘薯黑斑病菌、麦角菌。

(4). 使食品、贮藏物质受损:木材、皮毛发霉。

2.真菌分类的变化与发展随着人们对生物界的认识的深入,各类生物的分类研究逐渐趋于专门化,从而形成了生物分类学的许多分支。

微生物的分类也分支并专门化,形成了细菌分类、放线菌分类、真菌分类、病毒分类等分支。

2.1真菌分类的历史真菌一词来源于拉丁字的“蘑菇”(fungi),现使用的真菌一词的概念不仅仅包括蘑菇,而是代表着一个既有单细胞个体,又有多细胞的大小型丝状体及大型个体的一个相当庞大的生物类群。

由于真菌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较原核生物复杂、多样,但与高等植物相比形态结构则又简单,因此其分类既不同于原核生物也不能与高等植物相似。

回顾对真菌系统研究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古真菌学时期(—1860),近代真菌学时期(1860—1950)、现代真菌学时期(1950—)三个主要时期。

在古真菌学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和利用真菌,人类最初对真菌的分类是依据易于识别的宏观形态特征来鉴别的,使用的是简单的描述性语言。

十七世纪中期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真菌的研究由大型真菌转入小型真菌并推动了真菌分类工作在形态结构方面的研究[3]。

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的问世、巴斯德发酵实验的研究,为真菌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后的一百多年中,真菌的分类从形态结构方面深入到了系统演化方面,建立了以系统发育为基础的分类系统,它反映了系统发育的进程,使真菌分类从外表形态上相似和内在本质上的相关联相统一。

这一近代真菌学研究的时期,以形态特征为依据进行了反映自然系谱的分类工作,同时以进化的观点研究了真菌的遗传性状和生理性状。

近三十多年来,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把真菌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从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结果导致了真菌系统发育和进化方面的重大突破,进入了现代分类时期[4]。

2.2传统的真菌分类真菌分类的研究,经过较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以“形态结构特征为主、生理生化、细胞化学和生态等特征为辅”的分类原则。

以形态结构为依据是传统(或经典)分类法的基础。

以生理生化特征为依据能从多方面研究真菌,但采用的指标较多。

另外,不同真菌在形态、营养、繁殖等诸方面对生态因素都有特定的要求和耐受的界限,因此观察真菌时也须考虑到生态性状并将它作为真菌鉴定的辅助性状。

在真菌分类领域中,具有进化概念的,有代表性的真菌分类系统主要有De Bary(1884)系统,Gaumann(1926—1964)系统,Martin等(1950)系统,Whitaker(1969)系统等。

但真菌学工作者在实践中经常参照和应用的系统一般是以Martin 为代表提出的4 纲分类系统,即将真菌归属植物界的菌藻植物门,下分粘菌和真菌2个亚门,真菌亚门再分4个纲[5]:藻状菌纲:菌丝体无分隔,或者不形成真正的菌丝体。

子囊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孢子。

担子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有性阶段形成担孢子。

半知菌纲:菌丝体有分隔,未发现有性阶段。

这一分类系统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70 年代中期,曾被世界各国的真菌学者广泛地接受和采用,但这一分类系统将藻状菌纲分得太乱,以后分类系统的变更主要在这一纲内。

2.3真菌分类的新进展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给真菌分类学以巨大的推动力,其中将核酸和蛋白质等分子生物学性状用来探索真菌的种、属、科、目、纲、门等各级分类阶元的进化和亲缘关系应用日趋广泛,弥补了传统分类的不足,使人们对真菌系统发育的认识更接近于客观实际,为真菌分类学的研究开辟了前景。

近几十年来真菌分类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3.1 DNA中G+Cmol%的比较研究资料表明,真菌DNA 的G+Cmol%在酵母菌中可作为分类学的特征之一。

酵母菌不同属之间G+Cmol%具一定的频率分布和变化幅度,可以此作为分类指标,另外从GC 值看,真菌的进化(卵菌纲除外)是由GC值递增表现出来的。

2.3.2 DNA—DNA,DNA—RNA分子杂交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认识真菌系统发育和进化的有力工具和较有说服力的手段之一,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可探讨真菌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同源程度,以此来表明同一属内各种间和属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6]。

2.3.3 蛋白质凝胶电泳用琼脂、淀粉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测定蛋白质种类和含量,在不同真菌之间进行比较,据其异同,来探索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实践证明,该法有助于曲霉属(Aspegillus) 、镰孢属(Fusarium) 、脉孢菌属(Neurospora)、腐霉属(Pythium)、青霉属(Penicillium)等种的鉴定。

2.3.4 脂肪酸的组分分析真菌脂肪酸的组成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是相当稳定的,但一些种类中尽管株间相似系数大于96.5%,其仍有一定的聚类层次,因此该成分的组分分析的差别有助于侧孢属、青霉属等的分类。

2.3.5 真菌胞壁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分析通过大量的真菌胞壁组分的研究,发现木糖、鼠李糖和岩藻糖等可作为某些真菌属分类的依据,甘露糖对葡萄糖的比例是区分不同类群的有用特征[7]。

2.3.6 辅酶系统由于不同种类的真菌特定的辅酶Q(如接合菌纲和半子囊纲为Q9,冬孢纲黑粉菌目为Q10),酵母辅酶系统中辅酶Q5—Q10分布于不同属中,它和GC 值及胞壁碳水化合物一起作为酵母分类的重要标志。

2.3.7 真菌的数值分类数值分类是随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是分类学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的一个进步,是对传统分类学的补充和完善。

借助电子计算机的功能采用数值分类可更精密地作出种间的类比分析,并可作出某个新标本是否是新种或新属的决定。

3.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方法3.1常规形态分类法这种方法是最早应用的方法和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主要是用显微镜对真菌进行观察和描述,依靠真菌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对真菌进行分类。

Magnol (1689)是将形态特征作为分类基础的第一人,Micheli是第一个用显微镜观察和描述真菌的人。

但是形态分类法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1)它不能揭示分类单元的发育系统学关系;(2)对一些形态相似的种和变种的区别有一定的困难;(3)容易将那些形态特征在不同环境下变化的种划分为不同的种;(4)一些真菌形态特征很难进行定量描述,容易造成误差[8]。

但是,无论如何其它分类方法都是建立在形态分类基础之上的,形态鉴定方法还是目前真菌分类中最常用的方法。

3.2数值分类法数值分类技术是依靠电子计算机, 根据等权原则(Equalweighting) ,按运筹分类单位(OUT’s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形状状态的全面相似性(overal similarity) ,将它们分为不同的表观群(phenons)。

在真菌中,首次应用数值分类技术的是小层轮枝孢霉(Verticicladicila),随后在假丝酵母菌属和腊蘑属中, Kendrick等(1963)用数值分类的方法对Haplobasidion及相近属进行了分类研究,Anderson (1996)对来自Alternaria infectoria和Alternaria alternata的36个菌株的形态特点、培养性状和代谢产物进行编码分析,获取了82个编码性状,聚类结果表明可以将这2个小孢子种区别开, 每个种内还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群(subgroup)。

Poncet和Campbell用数值分类方法对酵母进行了分类。

数值分类学技术在我国真菌分类学中用的还不是很多。

李多川等(1991)对23种链格孢、1种单隔孢和1种匍柄霉共36个种在PCA培养基上培养,记载分类性状,对获取的36个种分类编码,用系统聚类分析的平均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值分类学方法在链格孢属种级分类上是可行的。

数值分类技术是20世纪真菌分类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将信息量化处理和分类准确等特点,但是该方法操作较为复杂[9]。

3.3电镜技术分类法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给真菌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分辨率更强的工具,用以观察真菌的细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使人们能更深入地认识真菌的细胞壁、隔膜、细胞核、鞭毛和孢子饰纹等,为真菌更可靠的分类提供了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