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程文件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3.区位经济学
•区位经济学
•廖什《区位经济学》 •廖什理论的根本出发点 •廖什的经济区边界的分类 •五组平衡方程 •假设条件 •举例:啤酒企业 •正六边形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v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形成时间: 20世纪50年代
•背景: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
• 大发展
•工业区位论
•韦伯建立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
•聚集经济效益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v 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v (一)古典区位理论
3.运输区位论 •代表人物:胡佛
•运输区位论
•胡佛主要著作:《区位理论与 • 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 • 的区位》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二)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
•研究的中心: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 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 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
•内容:(1)通过政府的干预而导致 • 生产的空间转移。 • (2)产业和部门规划。 • (3)缩小区域差距
•主要目标:八个
•自然地理 •地理学家认为区域之间的 学对区域 过渡不是跳跃的,而是渐进
的认识 的、互相衔接的。
•经济地 理学对区 域的认识
•经济地理 学对区域
•1、类型区
的认识 •2、系统区
PPT文档演模板
•经济地理 学与区域经 济学的关系
•两者日益靠拢,日趋融合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区域经济学-电子教案V1.0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区域经济学(第六版)第1章 区域经济学导论
区域结构
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 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 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 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 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 一步高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传统理论:强调资本积累 新增长理论:突出知识积累的 作用
缺点: ①区域化直接利益的 独享性和“对内自由, 对外保护”的排他性; ②随着区域经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 化组织的增加、扩大 和发展而形成区域化 组织之间的竞争,同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相 比,交锋更多,其结 果会影响世界经济的 稳定和发展。
第三节 建立新区域经济观与
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一带一路”
三、“一带一路”是21 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
享受的利益不同 对区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区际竞争的前景不同
影不 响同
区 域 分 工 的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5.区域经济政策
主要指为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基本目标:经济增长、均衡
第三节 建立新区域经济观与
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一带一路”
本 内 涵
新 区 域 经 济
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2)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B、做出贡献学者: 以伊萨德、贝里、伯顿、D.M.史密斯、C.A.史密
斯等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巴兰德尔、加里森、哈里斯 为代表的挪威、瑞典学者;以奥特伦巴、博芬特尔为代 表的德国学者和以哈格特、哈米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 者。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发展历程:
《区域经济学》讲义
04
区域政策与规划
区域政策概述
区域政策定义
区域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 段。
区域政策目标
区域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 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繁荣。
区域政策类型
区域政策可以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等 多种类型。
区域发展规划
03
案例总结与启示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案例, 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为后续分 析提供基础。
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和 分析,探究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规 律,为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总结案例分析的成果和经验教训, 提炼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和 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空间结构分析
研究区域经济现象的空 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如空间分布图、地理信 息系统(GIS)等。
空间模拟与预测
基于空间数据和模型, 对区域经济现象进行模 拟和预测,如地理加权 回归分析、空间时间模 型等。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
01
回归分析
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解释和预测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1 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优化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运行, 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差异,有助于 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产业转移与承接
01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 升级和资源环境压力等原因,将部分 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象。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10章)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
效率和公平两大目标既矛盾又统一,在区域发展中二者孰先孰后
,如何结合与兼顾,是国家区域政策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也是必须
解决的问题。
威廉森的倒U形理论描述的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
差异逐步扩大,并在某一临界值达到最大,之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区域差异逐步缩小。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垒;二是从协调发展的角度配置资源,则要求从资源和政策上对
落后地区进行倾斜。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与工具
3. 促进劳动力就业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区域劳动力就业,都
是区域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区域政策所要解决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主要是因经济周期所带来的
失业和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的失业。
• 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评价
区域经济政策效应
评价
微观经济政策评价
区域政策评价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与区
域经济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1、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 区域问题存在是区域政策的根本原因
区域问题的存在是区域政策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原因,其中最基本
组织可能性在于政府的行政和经济能力。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1. 区域发展中的市场作用及其缺陷
市场机制能够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并通过区
域专业化分工与区际贸易推动各区域的共同发展。
但是,纯粹的市场机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区域差距 ,市场机制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 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 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 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 匹配;从区际经济活动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 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等;从如何 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1.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生产)成本效应相互 成为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系统的 影响,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最终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反过来, 如果不存在循环累积过程或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初始冲击的影响力逐渐 减弱,产业空间分布保持不变活变化较小,不会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格 局。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被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所限制的 “全
球经济规模”被突破的状态。亦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条件 (大
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而导致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机问题。
境进行治理,地球生态系统才有可能完好地延续。任何主体 (包括生产
者和消费者)都有减少污染物废弃物排放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量 (简
称减排降耗)的责任。
(3)由于各经济主体发展历程不同,对于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也
不同,对地球生态系统所应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公平”地分担责任是
实现生态环境合作的前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任何主体间
了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 (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速度超过再生的速度
,自然环境的损耗超过自净化能力的状态下),地球生态系统则无法完
好地运行与延续。
目前,全球总生态足迹远远超过总生态环境承载力,1970-2022年,地
球生产超载日(该年度超载日开始进入生态赤字状态)不断提前。从
1970年的12月23日,1980年提前到11月3日,1990年提前到10月13日,
担。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内涵解析
因此,人类要想持续地传承下去,就必须有效解决不可持续性问题。要通
过改变人类经济活动过度行为,保证生态可持续性所限制的全球经济规模
不被突破,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
、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保持持续稳定。这也是党的二十大
报告提出的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逻辑基础。
•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
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 世纪30年代,霍伊特建立了解释城市发展的一个简单的模型-输出
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
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
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
结论
➢ 开放经济实现经济恒定增长时的限定条件较少,因此相对于封闭的国家模型
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 区域经济特征是由净输入资源刻画,净输入剩余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 如果不同区域的初始增长率不同,那么区域间差距会随时间逐渐扩大。
能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当能够从区外输入资本和生产资料时,
这种区外输入是决定本地的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那些实行闭关自
守的地区,区外输入使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更宽松,更容易实现长期的
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与输出基础模型的不同点:
➢ 前者强调区外投资,后者强调区外需求
➢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储蓄不再是有效需求的扣除项,而是生产性投资的
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生产活动或不同专业化部门的区别;忽略了为本地区
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区域经济学》word精品文档28页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区域经济学概论教案多媒体演示文稿
⒂ 第十二讲 南贵昆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⒃
串讲
⒄
期末考核
合计
第四页,共22页。
2 2 2 2 作业 2 2 2 2 2 34
主要参考书目:
1、武友德等:《区域经济学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
2、樊莹:《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 中国经 济出版社,2005。
3、李英勤:《区域合作与分工》 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十一页,共22页。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我们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区域经济学的主要 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区域经济运行要素、 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区域经济管理、区域经济联系 与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资源整合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G..Myradal)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现 象,提出了著名的“累积因果论”。他认为一个地区的 经济发展一旦超过社会平均发展速度,与发展缓慢的地 区相比,它就可以获得累积竞争优势,在市场机制的自 发作用下,条件好的区域就会不断地为自己积累有利因 素,使得困难地区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越积累越多。 1958年A.赫希(A.Hirshman)提出了“核心与边缘区理
2007。
4、吴传清:《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 经 济科学出版社,2006。
5、聂华林等:《区域发展战略学》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6。
6、崔颖:《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科 学出版社,2007。
第五页,共22页。
第一讲 区域经济学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 规律性已成为经济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章主要阐 述区域经济学的内涵与特点、研究对象、发展阶段、 面临的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内容。通过学习, 要求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以及学习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重点掌握区域经济 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为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 拓宽理论基础。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8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
另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受制于自然因素,是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气候、环境、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于生
产条件改进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第二节 乡村经济与贫困
2、乡村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1.乡村土地市场
乡村土地市场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的土地流通中发生的所有经济关
(1)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内容。人口城市化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集
聚,推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产业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支撑。为满足人口城市化带来的多样化产品
需求,需要发展更高效的城市产业,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产
业承载力。
(3)地域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实现途径。这主要是指城市边缘地区,如城
3.共享劳动力储备的驱动机制
在市场需求迅速变化的情况下,不成功的企业将解聘劳动力,而成功
的企业将会扩大雇用劳动力。这意味着,产业和人口聚集所推动的城市化过
程,为失败或倒闭的企业的劳动力向正迅速发展的企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第一节 城市、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4.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驱动机制
现实世界中,劳动力技能水平与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之间并非总是匹配
的,如果出现这种劳动力资源的不匹配现象,那么企业要支付很高的培训成
本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因此,产业和人口聚集所推动的城市化过程,
可以实现劳动力与企业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匹配,进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知识溢出效应的驱动机制
地理上的相互接近使得人们相互交换知识和技术变得更加容易,这是
结果,最终使这两个城市的就业人口和效用水平恢复到初始状态。
这种情况可以用效用曲线来解释。小城市的效用曲线具有正斜率,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础
一、区域 、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 1.区域概念 1.1地理学的区域概念
地理学是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自然特征的不同划分
成不同的区域。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1.2政治学的区域概念
政治学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 方单元。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 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 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 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 分必要。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应用性学科的研究主要包含两大部分:
学科理念体系的研究 实践中问题的研究
区域经念
极化区域又称结节区域,是相异性区域通过要 素流动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内聚力的一种 区域。
结节:是指这类区域有一个或多个中心节点, 其经济运行依赖于中心节点与周边地区之间的 相互作用;
极化:是指区域中心节点周边的腹地的生产要 素有向该节点集中的趋势。
动态的区划一般是极化区域的划分,如都市圈、 城市群的划分。
1.1通过地理学树立区域的概念 区域概念的建立是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起
点。 1.2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初始条件。
2.区域经济学的区位论来源
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 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 或利润最大的问题。
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 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 论的组成部分。
的角色问题; 内聚力:解决区域对中心城市的向心方向的
内聚问题
1.3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区域一般分两种:同质区域和极化 区域。
同质区域又称匀质区域,是源于区域内 部的相似性而形成的一种区域。
静态的区划一般是同质区域的划分。 例如: 大的经济地带和大的区域板块的划分都
是从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出发的。
三、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胡佛在发表于1971年的《区域经济学导论》中, 最早构建了现代区域经济学体系,并提出区域经济 学的三个理论基石: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生产要素分: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自然资源要么不能移动,要么很难移动; 社会经济资源固然可以移动,但需付出一定的 代价。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区域经济的问题研究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始于20世纪50年代,于20世纪70年代
末影响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内 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①要素禀赋问题--产业选择问题 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
的相对丰裕程度。 丰裕要素--丰裕要素具有禀赋优势--
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生产要素的 不完全流动性,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不 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
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经济学的灵 魂与活力所在,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前提 ,也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 分工的基础。
2.生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存在,生活活 动不可能彻底地分割及均衡地分布在 所有的地区。
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进程 近40年来,区域经济学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展
开: 第一,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代表
性成果:艾萨德的《区域科学论》和胡佛 的《区域经济学导论》;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进程
第二,地区发展与区域规划问题研究,代 表性成果:弗里德曼的《区域政策》,汉 森的《区域开发中的增长极核》,劳埃德 等的《空间区位》和里查森的《区域增长 理论》;
2.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 关系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
其主要特点:
①区域性--最根本的特点。 ②非均衡性 ③阶段性和连续性 ④开放性
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差异
国民经济强调宏观性,区域经济强调区 域性;--产业政策是区域经济调控的 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强调战略性,区域经济也强调 战略性,但它同时还强调不平衡性;
合作关系是区域关系的主流,产业合作 是区域合作的基本形式。
3.区域经济应用工具研究
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等属于区域经济的应用工具。 目前对于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中国目前没有区域经济政策,应该构建中国
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对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范畴进 行理论的规范; 第二种: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应当是经济政策和产业 政策的区域化,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制定专门的区域政 策。
禀赋优势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基础 --产业选择问题和布局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②增长极问题--空间选择问题 ③发展差距问题 ④区域贸易问题 ⑤梯度转移问题
2.区域经济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关系分: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 之间的关系和区际关系。
区域关系可能是竞争关系也可能是合作 关系。
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特点相似的区域之 间;
国民经济强调政策性,区域经济也强调 政策性,但更强调可操作性。
3.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
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
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的两个来源
第一是地理学 第二是区位论
1.区域经济学的地理学来源
例如: 国家、省、市、县、乡、村等都是区域。
1.3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指的是居民高度认同、 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 经济地域单元,又称经济区域。
1.3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区域的四个基本要素:
认同感:解决区域居民的社会归属问题和情 感问题;
地域:解决区域的范围问题和边界问题; 功能:解决区域的发展定位和在整体中扮演
区域经济学
课程性质: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 教学时数:48课时
主讲教师:杨为燕
参考书目
丁四保等.区域经济学 杨吾杨.高等经济地理学.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 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
重点问题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学科基础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