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文取材勤练笔,日积月累酝习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文取材勤练笔,日积月累酝习作摘要:常常听到学生为习作而愁肠百结。不练不写,脑滞手生;多练多写,熟能生巧。阅读教学中的课内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常见的练笔形式有概括内容、活化人物形象、对课文内容的填白和课文语言的自化。以多种形式的小练笔进行随机练习,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
关键词:练笔;形式;习作积累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基本功。从五年级的语文教学角度看,前三项总体来讲,并不存在较大的教学障碍,但是因为现在学生个人阅读量的缺失和课余生活的单调性,写作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望而无文,言之无物,词不达意等现象比比皆是,一堂写作课中“咬笔杆课”的情景更是屡见不鲜。对此,我常常思考:是不是有比一整堂写作课更有趣、更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呢?老舍先生在谈及作文基本功时曾说的“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给了我启发:每天一堂写作课做不到,但是每堂课一点儿写作练习还是可行的。对于小学生来讲,与其让他们在写作课上煎熬,不如每堂课进行一点趣味性高、针对性强的小型写作练习,这样一课多“练”,一文多“作”,反而能够创造各种具体鲜明的写作情境,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达
到练兵于平时,练手于点滴的作用。
从容易激发学生写作激情的情境和方便进行语言形式、课文内容理解领悟等方面考虑,我常用的随机小练笔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课文内容的概化
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提炼概括课文的内容,以此加深理解,并获得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在教学《少年王冕》中,我先让学生分段概括每段的大意,再提炼标题,随后根据“家贫、放牛、学画、成才”四个标题让他们自编少年王冕的七言绝句,其中一个学生写道:“小儿七岁失父贫,无奈辍学分母忧。雨后荷花想学画,励志成才母欢喜。”虽然诗句短小,但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得到一次有效且有趣的锻炼。
二、人物形象的活化
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里有一句话:“徐悲鸿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我在教学中这样引导:”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中国人民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徐悲鸿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老人
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
三、课文空白的实化
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教学时,让学生填补出这些空白,对全面完整把握内容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练笔的好时机。如在《莫高窟》中,我紧扣“成千上万的飞天”,抓住文中的省略号,指导运用文中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让学生想象写出作者未尽举的飞天的各种姿态。刚开始,学生不知所措,经我指点,播放画壁视频,学生们恍然大悟,一段段精彩的描写从他们笔尖诞生。飞天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莫高窟壁画的神奇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四、课文语言的自化
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教《天火之谜》时,我展示词串“不足为奇、难以置信、冷嘲热讽、无稽之谈、安然无恙、混为一谈、难以置信”之后,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运用这些词语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学生写道:富兰克林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那时却令人难以置信,人们认为雷暴不能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许多人对富兰克林冷嘲热讽。但是,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成功了,他安然无恙,这实验告诉人们:“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
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训练的力度。
这种随机进行的小练笔,好处有三。第一,理解运用相得益彰。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动互促。第二,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如在教学《诺贝尔》的时候练写诺贝尔小传,学生对诺贝尔的了解更为深刻。这种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突破了难点。第三,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也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千言万语融成一句话“勿以文小而不为,勿以笔短而不勤”。
参考文献:
胡明道.课文,练笔材料的聚宝盆[j].语文报,2007(47).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