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先锋文学(二)
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大致在1979年前后,以“朦胧诗”的崛起、王蒙、宗璞 等人的小说以及高行健等人的话剧作品为标志。 这一阶段的主要 创作特征表现为反抗既有的意识形态规范,在主题上与伤痕、反 思文学同步,表现出启蒙主义理性和忧患的社会责任感;同时, 对传统文艺观念、模式进行反拨,创作手法上主要以吸收西方现 代派文学的技法为主,通过移植、模仿来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途径 与新美学范畴
3.了解马原在先锋小说从发生、发展到变化过程中 的作用与意义;先锋小说解体后,余华、北村、吕新 等其他先锋小说家的情况
余华文学大事记
1984年始在《北京文学》等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其中《星星》 获当年《北京文学》奖。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后 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1986年》; 1988年发表《世事如 烟》、《现实一种》等作品,此后便和苏童、叶兆言、格非、孙 甘露、北村一起,被誉为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
格非 孙甘露
这代作家的创作有从形式向历史转化的趋势。特别是到八十年代末期, 这种分化就更加明显,除了孙甘露等少数作家坚持新潮阵地之外,大部 分都已经收敛了他们的实验锋芒。 苏童、余华、北村等作家都已经开 始热衷故事性文本的创作
九十年代,新潮小说得到复兴,一是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家在销声匿迹一 段时间后于九十年代夹带着他们的长篇创作重新杀入文坛。 二是九十 年代一批晚生代新潮作家(九十年代先锋派)的崛起,鲁羊、韩东、陈 染、朱文、林白、东西、海男等是他们的代表
199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1991年出版了 第二部小说集《偶然事件》。同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 雨中呼喊》。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小说集《世事如烟》。 1992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活着》。同年出版了第三部小说 集《河边的错误》
1995年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出版。同年发表短篇小说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和《黄昏里的男孩》等。 1998年《活 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重新出版,德文版 《活着》获意大利第十七届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0年 随笔集《内心之死》和《高潮》出版。 2002年出版随笔《灵魂 饭》和小说集《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先锋派对传统的反叛,表面上似乎是指向技巧、形式、规范、秩序的层 面,但它最终的结果和真实的目标却归于哲学、情感和历史。形式和技 巧只是一个中介,被用来充当一道感觉的藩篱,把人与现实疏离开来, 造成人们对人生、世界的陌生化。所以文体上的晦涩、隔膜、冷漠、实 际上也就是对生活、对周围人的类似的感觉
先锋小说的发展
关于先锋文学(一)
所谓先锋精神,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即表现为思想上的异质性,对 既成的权力叙事和主题话语的某种叛逆;表现为艺术上的前卫性,对已 有文体规范和表达模式的破坏性和变异性
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初潮
以20世纪20─30年代,李金发为首的象征主义诗歌和施蛰存、刘 纳鸥为首的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为标志。新感觉派:作家在现实 感受和社会体验的意义上借鉴现代主义文学思维并运用现代主义 的文学方法,创作多基于自己在上海的强烈感受和特异体验,传 统的文学方法在这种新异的、立体的感觉要求面前一筹莫展,所 以,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描写一般侧重于人的感觉层次和感 性层面,同时带有“舶来”的性质
代表作家:马原 莫言 残雪
1987—1990年,是先锋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主要代表作家有格非、 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他们是比马原更年轻的一批 作家,又被称为“马原后”作家、“后新潮”作家
在小说观念上,他们在马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小说作为叙事文本的 本体性,进一步否定了功利主义文学的传统。 他们几乎对小说理论的 一切层面都进行了全面彻底坚决而极端的清算、消解和颠覆。并以自己 的创作从不同的层面互补性地丰富、充实和建构了先锋小说的美学准则。 其最大成就体现在小说形式层面上的小说语言、小说故事叙述和小说文 本结构等方面
(二) 文化寻根小说
(三) 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以刘索拉、徐星、王朔等 为代表 )
先锋小说
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文学现象, 创作者主要是50年代末期、 60年代初期出生的年轻作家, 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不满于中国文 学的固定模式和陈旧技巧,试图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来革新中国小说 的面貌,实现走向世界的文学抱负
第二个阶段是在1985年前后,这时出现的新生代部分诗人、“现 代主义诗歌群体大展”、刘索拉、残雪甚至部分寻根小说,以及 《魔方》、《野人》等戏剧作品,都表明8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 学进入到了形成和繁荣期。无论在创作姿态或手法技巧上都表现 出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化风格
先锋小说前的文学的准备
(一) 朦胧诗和王蒙等人的意识流小说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本章重点
1.了解现代主义在“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出 现时的异同及意义;掌握“先锋”的概念、性质和特 点,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说明余华与先锋小说的悲剧性 命运
2.掌握余华小说的主要特点、余华创作发生的变化 及研究者对余华的不同态度;掌握先锋小说发生变化 的原因和趋势,余华小说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 锋小说的象征性意义
第二百度文库现代派文学的高潮
以“朦胧诗”、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的荒诞派小说以及高行 健的探索戏剧等的出现为其繁荣的标志
8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一、“十年动乱”所导致的普遍精神危机 ; 二、新时期的文化背 景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间; 三、改革开放 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西方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大量涌入,在哲学 思想和艺术创作上给中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1985年,以马原的出现为标志,新潮小说(先锋小说)掀起了第一个高 潮: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看成是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他们所强调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尽一切可能去颠覆人 们已经习惯和熟悉的阅读经验和欣赏观念,尽可能破坏传统的艺术秩序, 从而使读者和作品之间呈现出疏离化、陌生化,造成了人们普遍“看不 懂”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