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卷高考小说阅读复习学案
2017年高考小说复习-高考小说鉴赏艺术手法 学案
![2017年高考小说复习-高考小说鉴赏艺术手法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d679156c85ec3a86c2c505.png)
小说阅读:品析艺术技巧学案48编制人:刘远秀使用日期: 领导签字学案目标 1.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2.重点掌握细节描写的技巧。
一、预习案小说以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从这一点来讲,小说的艺术技巧更为广泛。
若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与前面散文部分所谈的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区别。
单就小说而言,艺术技巧更突出写人手法、情节结构技巧、语言艺术和拟题艺术。
自主阅读《步步高》132页“小说表达技巧一览表”137页“规范引导”知识梳理:写人手法情节结构技巧语言艺术拟题艺术二、探究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心与手欧·亨利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身边摆满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
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
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
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
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
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即刻脸上浮现出妩媚的笑颜,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
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
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
高中语文_高考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高考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3e8b5245acfa1c7ab00cc07.png)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中小说的命题角度,探究解题规律。
2、熟练掌握小说阅读的三步骤,学会品读小说。
一、导入:我国古典哲学认为万物相生相克,俗语中也有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说高考小说阅读是那把神秘的锁,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找寻开启神秘的钥匙。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二、典例分析:2017年全国卷Ⅰ【第一步:读懂文,思要素】•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分析人物形象)•以“他”为代表的试验队员,蒙古族同胞•情节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感知情节)•科考队员在戈壁滩遭遇狂风肆虐时,因缺水而陷入绝境,想要援救他人时,竟被送西瓜的蒙古族同胞神奇救活的故事。
•环境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
(了解环境)•茫茫戈壁,狂风暴虐,飞沙走石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分析考查小说哪个考点•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气“恐怖气氛。
” 环境•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情节•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人物•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主题【第二步:审清题,找考点】•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情节。
(感知情节)• 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分析人物形象)• 3.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
(了解背景)• 4.品味赏析语言(风格技巧)• 5.运用哪些艺术手法,呈现什么艺术效果。
(艺术特色)• 6. 表现了什么主题。
(把握作品主题)【第三步:答对题,明规律】小说: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主题)。
板块二 学案9 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把握作用
![板块二 学案9 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把握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c2b909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a.png)
学案9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把握作用复习任务 1.梳理故事情节,读懂其中包含的社会和哲理意义。
2.掌握情节知识,能够分析情节特点和作用。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4 九省联考《牵手》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5分)伏笔(情节技巧)①情节考点属于轮考点。
②考查角度有整体与局部两种。
整体重点考情节安排与线索,局部重点放在结局上。
③无论考查哪种角度,都重在作用、效果的分析。
2020 全国Ⅰ卷《越野滑雪》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6分)情节安排及其效果浙江卷《雪》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结构技巧2017 全国Ⅰ卷《天嚣》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分)线索作用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结尾作用活动一借助教材,理解情节知识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理清情节线索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由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导学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f2bd696137ee06eef918a9.png)
小说以“我走出了狭窄的 德巴街”一句戛然而止,耐人 寻味。
⑨ “ 那酒店怎么啦? ”
⑩ “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
第二步 结合考题, 分析
? “ 这 ,, ”
小说的主旨和写作目的
? 老头似乎要抵赖,脸色赤红,压低了声音说: “是在
主要是针对第 (1)小题设
那儿撞的。”
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并阐述理由。首先,要明确 “ 我 ” 和王有福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 我”鼓励状告
酒店获取更多赔偿,王有福不愿状告酒店,不要赔偿。其次,要从文中寻找和两人态度相关的言行
心理,如 “ 我 ”认为酒店理亏,应该去法院上告,索赔一大笔钱;王有福害怕受骗,
“ 不是投案自首
了吗 ”。然后对二人的行为思想进行合理延伸,得出结论。
第一步 迅速浏览全文,
玻璃
把握小说基本信息
贾平凹 ①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
去了却没看到
(1)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 么人?
他。我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
王有福。
2
了一家酒店,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 样。
“ 注意玻璃 ”的字
(2)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
候?什么地点?
②我回到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他病了,能否明
而第 (3)小题也不可忽视。 小说主要是围绕“我”与
主要人物王有福的矛盾冲突展 开情节的。在当下社会转型时 期,“我” 也习染了社会的一些 不良风气,比如打官司趁机敲 诈一笔等,可王有福却不这么 想。他先是担心赔不起玻璃, 后又害怕被骗而不敢向法院起 诉肇事方。也就是说,是否状 告酒店,“我” 与王有福产生了 分歧。这就要深入地探究他们 的不同“态度” ,解答第 (3) 小 题。
2017高考一轮复习小说教案(配套)1
![2017高考一轮复习小说教案(配套)1](https://img.taocdn.com/s3/m/e6cb4a7aa8956bec0975e36e.png)
14.散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考试大纲》对小说阅读的要求2.掌握并运用小说阅读知识解决问题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并运用小说阅读知识解决问题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故事情节的把握。
1、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概括小说的情节,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怎样”的格式加以概括;有时次要成分可以省略,但一般需保留“何人+做何事+何结果”三个主要要素。
分析鉴赏某个情节的作用:主要从该情节对人物形象、主题、其它情节、构思的作用等方面入手。
(一)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来看。
一定的情节能够表现一定的人物形象。
(二)从对其它情节、构思上来看在开头的故事情节可以起到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中间可能有过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作用;在结尾有可能交待故事的结局、照应上文、构思精巧(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等作用。
从对小说的主题方面来考查,情节是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1、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注意瑕不掩瑜和明贬实褒以及性格发展变化中的前后矛盾、丰富。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1、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高考小说复习公开课学生用
![高考小说复习公开课学生用](https://img.taocdn.com/s3/m/421227a669dc5022aaea00fb.png)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复习(一)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深入理解小说三要素之间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能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能够理解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合作讨论、真题演练等方法,学习运用解答小说各类考试题,尽力做到规范作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答题层次清楚、规范作答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考场上的得分意识。
【学习重点】能从全局上理解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作用,在文中可以分辨出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手段。
【学习难点】理解塑造人物形象手段的作用、理解人物情感的表达,运用简明、通顺、连贯的话规范作答。
【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二、温故知新,磨刀霍霍。
1、环境描写的作用选段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
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
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那雪早下得密了。
……大雪下的正紧,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林冲)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
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
……(杀了仇人陆虞侯等人之后)林冲道:“你们快去救应,我去报官了来。
”提着枪,只顾走。
那雪越下得猛。
选段二《林黛玉进贾府》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导学案小说阅读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导学案小说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364513f00975f46527d3e1e8.png)
小说阅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 了解小说的文体特征和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了解新闻社会价值相关知识;2)理解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2、能力目标:掌握小说三要素和主题思想的阅读技巧和考试方法,能根据不同文本及命题角度和规律等进行准确规范的解析和表答。
二、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小说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难点:小说文本阅读能力和解答能力。
三、学习环节(一)近三年全国卷小说阅读考题(存目)及答案1、小说考题:①2014年《古渡头》(叶紫)②2015年《马兰花》(李德霞)③2016《锄》李锐小说答案:2014《古渡头》(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试题答案】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试题答案】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忍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试题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每答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试题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答出一点给2分,打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2015《马兰花》(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22ea9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5.png)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2.了解考场阅读要求,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点:1.小说三要素、小说的分类。
2.初步把握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主题。
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方法。
设计思想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命题总体上会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速读、整读、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对考生的思维素养要求高,要求思考具有严谨性、全面性、清晰性,突出围绕人物形象的设题。
鉴于对文本阅读的高要求,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改变重做题、轻阅读的习惯,要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对文本的阅读上。
既要作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作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该文字与上下文的关联等。
教学设计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三要素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BBG]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复习)(讲义):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专题三+考点三赏析小说形象
![[BBG]2017版高考语文(全国复习)(讲义):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专题三+考点三赏析小说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68f32c3195f312b3169a5ac.png)
Ⅰ准确、全面地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用一、准确、全面地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一)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五种途径和方法小说中的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
对比生活中的原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更具代表性。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点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
外在特点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点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点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
应如何把握呢?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结合小说直接描写的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及间接描写的环境和与他人关系等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这是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1)肖像描写阅读下面的人物肖像描写,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刘四爷是虎相。
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
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
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突出了刘四爷的“虎相”和“虎气”。
精要点拨肖像描写是一种对人物形象外在特点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
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从人物肖像描写切入分析,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点、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等。
(2)语言描写分析下面的人物语言,概括其性格特点。
玛兰在做部长的同学帮助下做了行政法院参事。
……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
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学案精品版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学案精品版](https://img.taocdn.com/s3/m/bda36f251eb91a37f0115c2f.png)
第二章小说阅读《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的文体要求虽然圈定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种文体,但考虑到命题实际,文学类文本的选文将会侧重在小说和散文这两类文体。
2017年全国卷三套题,Ⅰ卷考查了小说,Ⅱ卷、Ⅲ卷都考查了散文,考生复习时对这两大文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形象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又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与生活原型相比,往往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二、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简而言之,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情节的结构(1)基本模式情节基本的组织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有时为了使结构和情节更完整,在结尾加上“尾声”。
(2)特殊模式①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式。
大多数小说情节的发展并不是一条直线。
作者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让人物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②欧·亨利式: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最擅长使用这种结构,所以又称为“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会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故事中的时间、地点,还可以是小说中的事件、作者的情感。
2017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小说的情节复习教学案
![2017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小说的情节复习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478a34b52acfc789ebc9b1.png)
2017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小说的情节复习教学案2017高考二轮复习教学案:小说的情节抓住情节结构设置特点,综合分析其作用[转载]2017高考二轮复习教学案:小说的情节学案略语[转载]2017高考二轮复习教学案: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高考考查的变化,即由过去单一地从局部(如某一情节、段落)切入考查转为更加注意小说情节设置及宏观结构特点的整体考查。
二轮复习,既要复习好传统题型,更要重视这个新动向,把它的训练落到实处。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阅读下面的字,完成后题目。
职业汪曾祺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卖!”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
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的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
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壁虱药!虼蚤药!”壁虱即臭虫。
他这时候出吆卖是有道理的。
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
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
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
非常简单。
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
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
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
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
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
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
江苏省宿迁中学2017届高三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情节5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 教师版
![江苏省宿迁中学2017届高三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导学案:情节5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 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1b292e6c85ec3a87c2c54b.png)
小说专题复习之情节5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题型】1.关于某个情节设置或安排的处理,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2.探究作者情节如此安排的理由。
【高考引路】《侯银匠》(2008江苏高考卷)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居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人物形象—形象特点)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人物形象—描写方式)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情节安排—情节布局)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情节安排——线索安排)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主题的表现)【方法总结】分别从小说的整体情节的安排技巧、人物的塑造方法、主题的表现三个角度思考探究。
不同情节安排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就结尾来说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课堂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遗璞贾平凹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
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
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
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教学设计《高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研讨课》2017.3.1
![教学设计《高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研讨课》2017.3.1](https://img.taocdn.com/s3/m/5bf49037b4daa58da0114af5.png)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增分突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高考文学类小说阅读的中的探究型考题答题要求;(2)掌握小说阅读中探究人物形象类考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考试答题问题分析;(2)回顾一轮复习中掌握的方法与技巧;(3)实战演练,运用模式解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高考小说阅读探究人物形象考题作出准确而全面的探究。
教学重点:掌握和落实小说阅读中探究人物形象类考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多角度概括答题要点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教学手段: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答题情况分析(一)三次考试小说阅读探究题平均分对比表 类别 十二月联考(6分)市一模 (5分) 二月联考 (6分)1419班3.63 3.714.58 年级 3.66 3.78 4.77注意:1419班一模小说探究题得分情况: 3分以下共31人。
(二)试题回顾9.文中的黑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对这一形象有怎样的评价?(5分) 评分细则:一.形象(3分):①知恩图报;②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从不懈怠;③“讲面子”,做错了事知痛悔;④懂事(善解人意);⑤忠诚(忠心);⑥负责任(为自己所惹的祸)。
二.评价(2分):“我觉得(认为)这是……的狗”。
(三)答卷展示(该题得分2分)(三)主要问题1. 答题要点概括不齐全;2. 答题不够规范。
二、答题思路梳理牢记“五个意识”:(一)文本意识(二)主旨意识(三)关键词意识(四)多角度意识1.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
2.多角度呈现: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标题等不同角度考虑,还可以考虑手法和语言运用等。
探究人物形象的题型: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2.从刻画人物的手法入手(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3.从分析情节入手(上下文联系)4.从分析环境入手(自然、社会)5.从人物间关系、作者(或作品中其他人)的介绍和评价入手(五)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表述。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一讲考点五小说探究含解析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一讲考点五小说探究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7bd8e72cc58bd63186bd30.png)
考点五探究基础点:历年来课标卷都重视对探究题的考查,但每年探究的侧重点或角度各有不同。
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考查的都是对内容侧重点的分析,以探究作者这样安排内容的用意。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考查的都是对小说结尾艺术的探究。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考查的是对小说某个具体内容及表达效果的分析,已经淡化了探究的意思;新课标全国卷Ⅱ则仍要求从人物、思想主题方面进行探究。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的这个变化,基本可以看作是命题专家在降低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难度上做的一个尝试,但考生仍须掌握探究题的分析与解答方法。
1.大纲解读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发掘”必须从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发,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这点《考试大纲》作了明确的要求,换言之,支撑你观点的依据必须源自作品。
(2)“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不同的角度”,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
“不同的层面”,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3)“作品的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文本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4)“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
如重亲情、族情、乡情,爱好和平,知足常乐等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全国卷高考小说阅读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考点分析考点要求考试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学类文本阅读:(1)文本特点突出,多为对生命、人生的思考,主旨微婉,文学意味浓厚;(2)文体特点淡化,散文多为叙事性散文,可以当小说阅读;(3)2013年起不再选用外国现代派小说,也许是其背景与写法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陌生度;(4)考点固化,以分析手法、赏析词句、人物形象(心理)分析、主旨分析、语句含义理解等为主。
全国卷共4小题,依次为双项选做题、问答题、问答题、问答题(探究)。
1、必做题:基于两者的不同(见前面),在本模块的复习中要更注重快速阅读与精准定位的能力,即“浏览+审题+定位+对照+判定”,保障准确率,文本选择上,要进行说明类的文本阅读训练。
2、选做题:因为分值加大,要更重视本模块的复习,文体、考点一致,但题型有变,在加强常规考点答题的技巧训练之外,还要重视选择题的选项判定,注意优中选优(选择题选项按其准确度,分值依次为3分、2分、1分、0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类题型有内容概括题、特色作用题、性格形象题、正反探究题;分值分别为5分、6分、6分、8分,共计25分。
小说考点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
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一、考试要点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二、关于小说的常识1、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因而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3、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描写(语言、肖像、行动、心理、细节描写)4、情节(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小说: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小说:一种以很小的篇幅,反映生活中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较单一的事件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描写手法]情节[构建方法]环境[自然社会]把握形象特点把握主题思想鉴赏写作技巧第二部分考试要点[考试要点一把握故事情节]一、常见几种题型:1、全篇情节分为哪几部分,试简要概括。
或: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或:①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②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3、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二、解题思路:1、概括小说情节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概括情节要对事件完整叙述,什么人什么事;还要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叙述,否则答案无意义。
2、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有: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首先是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①为下文作铺垫,提供依据的作用;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埋下伏笔;④前后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⑤线索作用。
(2)其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3)再次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深化主题。
三、如何把握故事情节: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四、安排情节常用手法评价1.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好处(思维方向):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5.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思维方向):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②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③从读者的感受上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6、情节安排基本技巧——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7、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五、总结:如何鉴赏小说的情节1、抓住场面,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2、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3、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4、见微知著,涵泳细节的内在意义5、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考试要点二揣摩人物形象】一、高考题型:题型1、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问法:(1)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2)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如:(10辽宁卷)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10年山东卷)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分)答题模式:(1)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答题方法:直接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举出实例题型2、分析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常见问法:(1)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如:2010山东卷: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答题方法:文章通过XX描写(或手法),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题型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常见问法:有人认为XXX怎么样?你的看法是什么?就其中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如:《二十年以后》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分)答题方法:观点+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塑造手法+人物的意义或作用(主题)]二、人物描写的方法:⑴正面描写: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