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的路径选择
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在城乡之间体现得最为明显 。建 国后 , 国选择 了“ 我 先城市后农村” 、 “ 先工业后 农 业 ” 以及“ 先工 人后 农 民” 的总体发 展策 略 , 将之 贯彻 到包 括公共 服 务在 内 的社会 经 济 生 并 活的方方面面。在城乡差异化 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下 , 我国长期将主要的公共资源投到城市 , 用于城市 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 而人 口居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获得 的公共资源却非常少。从建国到 18 , 90年 我 国农业 人 口占总 人 口的 比重 一直 保 持 在 8% 以上 , 0 改革 开 放后 农 业 人 口所 占的 比重 虽 逐 年下 降 , 但 直 到 20 05年仍高 达 5 . l 。然而 , 国 以来 我 国财政 支 出 中农 业 支 出 所 占的 比重 一 直都 非 常 低 , 7O% 建 最 高的年份也不过 1.3 改革开放 以来 的 2 34 %, O多年里 , 农业支出在全部财政 支出中所 占的比重平 均只 有 9 1%。通过比较 , .3 不难发现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农业人 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之间的差距非 常大 ,92 20 15- 0 5年平 均相 差 6 .8 , 年来 两者 问 的差距 虽 有 所 减 小 , 仍 保 持在 5 % 左 右 ( 见 26% 近 但 0 参 图 1 。可见 , ) 我国农业人 口拥有的公共资源份额与其在总人 口中所 占的比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 现象。 这种区别对待的城乡公共服务供 给制度使得基础教育、 ② 医疗卫生 和社会保 障等主要的公共服 务, 在城乡之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0 2 4年农村人 口享有的公共卫生 0 资源 占全国的比例为2 % , 5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也只占全 国的2 %( 3 毛腾飞 , 0 ) 而农村社会保障更是 2 6, 0 处于所谓的“ 试点阶段” 绝大多数农民仍处于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外 。 , 差异 化 的公 共服务 供 给制度 也体 现在地
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实施方案
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实施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本公共服务的提升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首先,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实施方案将重点加强教育领域。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提高教育质量是保障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将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师资待遇,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普及。
其次,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实施方案将注重健康领域的改善。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推动全民健康政策的实施,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健康服务的保障。
另外,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实施方案还将着力改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方面的保障,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困难时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实施方案还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基础设施的普及和便捷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条件。
总的来说,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实施方案是我国政府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而制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我们将全面加强教育、健康、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落实好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实施方案,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公共服务的提供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需要探索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公共服务的便捷性智慧城市的建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公共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提升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例如,在支付交通费用方面,可以推广无感支付系统,通过移动支付和电子标签等技术,实现快速、便捷的通行;在医疗卫生领域,可以推广电子健康档案和在线挂号系统,方便人民群众就医就诊。
二、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公共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
例如,在教育领域,可以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教育服务;在社会保障领域,可以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加强行政执法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规范性和效能为了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加强行政执法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规范性和效能。
对于公共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和打击,确保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正常运行。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投诉渠道,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举报,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可信度。
四、加强人员培训和素质提升,提升公共服务的专业性和友好性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专业和友好的服务人员。
因此,需要加强公共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他们的专业性和友好性。
通过培训,提升公共服务人员的行业知识和服务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并能够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和纠纷。
同时,要注重培养和树立公共服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服务意识,使他们能够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为目标,积极主动地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挑战及改进路径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挑战及改进路径作者:杨小卜何东升杨兴雨王佩瑶来源:《管理学家》2021年第17期[摘要] 近年来,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品质提升工程。
公共服务关乎社会公正和公平正义的发展,既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目前,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短板和弱项问题明显,如何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真正的平衡和均等化,是当前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文章对当前各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运行机制,提出了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实现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影响因素;改进路径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17-0091-0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治理现代化强调地方政府转变单一发展型价值取向,坚持建设服务型政府,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想实现均等化,是需要政府、市场及群众等各个主体进行配合产生共同作用和互相影响才能实现的,是需要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的[1]。
一、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情况分析据专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均等化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我国自2009年实施新医改政策后,各个省市都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投入,基本医疗卫生方面条件得到明显提升,均等化水平也得到一定改善,但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更慢一些[2]。
天津、山东等省份具有经济发达、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所以这些省份在基本公共服务上因本身所具备的雄厚物质,能很好地满足本地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需求。
同时,专业型的人才聚集也为这些省份提供了较好的资源,这也是这些省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的重要原因。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 建 行 政 学 院 公 共 管 理 研 究 所 , 建 福 州 30 0 ) 福 福 5 0 2
摘
要 : 会 公 平是 社 会 主义 和 谐 社 会 的 本 质 要 求 ,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则 是 社 会 公 平 的 核 心 内 社 基
容 ,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 富 差距 和 收入 差 距 是 不 能 完全 拉 平 的 , 则就 会 失 去 效 率 , 在 财 否 只有 消费 差 距 可 以 实 现 均 等化 。我 国政 府 应该 把 社 会 公 平 建 设 的 着力 点放 在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上 。我 国实 现 基 本 公共 服 务均 等化 要 选 择 先 普及 后 调 整 , 阶 层 均 等化 后 社 会 均 等 化 , 绝 对 必 需 的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后 次 必 先 先 需 的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的 实 现路 径 。推 进 公 共 服 务均 等化 需 要 有 相 应 的 制 度 安排 。
两 种差距 被拉 平就 没有 效率 了 , 就不再 是 市场经 济 了 。 由此 推之 , 政府 在 调节这 三种 差距 时 落脚点 应放 在 消费差 距上 , 可能缩 小 消费差 距 , 尽 以使 这 种消 费
差距 控制 在社 会公 平 和正义 要求 的范 围 之 内 。把调 节 点 放 在 消费 上 , 既解 决 了最 重要 的 问题 —— 消 费 , 同时又保 留了市场 效率 机制 所要 求 的财 富 、 收入 差距 , 以此形 成激励 。把 公平 放在 消费 层 面 , 效 率置 于 把 财富、 收入 层 面 , 这样 就避 免 了公平 与效 率 的正 面 冲突和矛 盾 。通俗 地说 , 政府 和社 会保 证 大多 数人 都 能
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摘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和关键保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困境,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路径选择,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1. 强化制度建设的突出挑战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制度挑战。
首先,我国的制度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改革。
其次,多层次的制度体系之间存在不协调和冲突,导致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不够明显。
再次,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度执行和落实上存在偏差和失误,需要加强监督和督察。
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是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和改革。
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对制度建设的广泛征求意见和民主参与。
其次,要加强对制度的全面评估和修订,确保其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最后,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责任追究,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
2. 推动全方位的治理创新的具体难题治理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面临着一些具体的难题。
首先,我国的治理体系仍然存在权力过于集中、决策过程不透明等问题,需要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
其次,一些新领域和新问题的出现,给治理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加强相关规划和研究。
再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是加强全方位的治理创新。
首先,要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权力的公正和廉洁。
其次,要加强对新领域和新问题的研究和规划,建立相关机制和专门团队。
最后,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治理中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提高治理效能和公众参与度。
3. 加强能力建设的重要挑战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条件。
但目前我们面临着一些重要挑战。
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愿景、路径选择与趋近策略
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愿景、路径选择与趋近策略张锐昕秦浩[摘要] 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既根植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使命,又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自下而上的方向路径基本一致,已确立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相对集中审批模式和“一站式”办公方式,有效化解了传统官僚制模式下公共服务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在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和效率方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但是,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逐步深入和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进一步攀升,以及业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运行需要行政体制做适应性改革的保障要求,客观上都迫切要求以行政服务中心为试点进行更深层次的再变革。
文章以行政服务中心已有的阶段性改革和建设成果为逻辑起点和研究基础,勾画了未来以集中审批模式特别是网上行政审批为特征的发展愿景,论证了选择渐进型改革路径的可行性,并重点阐释了发展愿景的趋近策略。
[关键词] 行政服务中心;相对集中审批;集中审批;网上行政审批;策略[基金项目]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70611-2)[收稿日期] 2010-02-06[作者简介] 张锐昕,1965年生,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秦浩,1982年生,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长春 130012)行政服务中心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和组织机制创新的先锋,其一系列改革作为堪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
由于行政服务中心是在缺乏整体制度设计和理论论证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客观上没有一套普适的“经典模式”可供遵循,这就为各地自主性的改革探索提供了足够的创新空间。
检视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纵然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但仍可归纳抽象出一条规律性的、清晰连贯的脉络:学习规划——实际应用——完善提升等三个阶段。
从行政改革和行政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变的是变化,永恒的是发展,行政服务中心的先进性表现和生命力所在正蕴涵在其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
因此,为推动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更趋完善,就应该对其未来发展愿景进行合理勾画并配以制度设计,当然,还需在此基础上理性选择改革路径和稳妥实施趋近策略。
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与标准化
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与标准化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基本服务,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实施标准化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性、标准化管理带来的好处以及推进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与标准化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公共服务涵盖了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众多领域,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优质的公共服务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幸福感,有效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其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无论是教育还是医疗等公共服务,都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服务,减少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提升社会公平性。
最后,增强政府的执行能力和形象。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可以提高政府的执行能力和公信力,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行政效能,为政府的决策执行提供有力支撑。
二、标准化管理带来的好处标准化管理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和规范,对公共服务进行统一管理,可以带来以下几个好处:首先,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标准化管理可以明确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指标,明确责任主体和权责关系,从而提高服务机构的管理效能,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其次,增强服务的可比性和可替代性。
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得不同服务机构之间的服务成果具备可比性,人民群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增强了自主选取的能力。
再次,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决策效率。
标准化管理可以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减少不确定性和主观干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效率。
最后,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标准化管理可以促进信息的共享和交流,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促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综合效益。
我国地方政府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
我 国地 方政 府能深 入 推 进 , 方 政 府 的整 体 能力 得 到 地 了明 显 提 高 , 不仅 总 量 上 大 幅度 提 升 , 且 结 构 上 也 日趋 合 理 。 而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 1职 能 定位 更 加 准 确 。 随着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济 体 制 改 革 , . 伴 我 国 逐 步将 政 府 职 能 从 “ 限 ” 变 到 “ 限 ” 不 再 插 手 那 些 市 无 转 有 , 场 机 制 能 够 自行 调 节 以及 社 会 和 公 民 能 够 自行 解 决 的 问题 , 把 更 多精 力 放 在 了 那 些 市 场 无 力 解 决 以及 社 会 和公 民 自行 解 决 以创 新 增 添 竞 争 新 优 势 , 领 地 方 引 不 了的问题上 , 宏 观经济调控 、 场监管 、 展社会事 业 、 如 市 发 增 作 为 推 动 发 展 的 第 一 动 力 , 经济社会发展 。 加 公 共 服 务 供 给 等 。 政 府 与 市 场 、 府 与 社 会 的关 系 随 之也 发 政 在 看 到 我 国 地 方 政 府 能力 发 展 的 同 时 , 们 也 要 清 醒 地 认 我 生 了重 大变 化 ,由 管 制 与 被 管 制 关 系 转 变 为 服 务 与 被 服 务 关 对 特 我 系。 政府 不再 直 接 管 制 市 场 和 社 会 , 是 寓 管 理 于服 务 之 中 , 而 通 识 到 , 照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要 求 , 别 是 经 济 全 球 化 的需 要 , 国
蠢溅 - 考 1 綮 参
我 国地 方政 府 能 力提 升 的路 径 选 择
i 昌 君
( 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 苏 南京 209) 南 江 10 3
新疆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
结合新疆地 区的实际情况 与特殊性 ,可 以通过 以下方式提高政府
提供基 本公共 服务 的能力 ,形成 规范 、合理 和可持续 的公共服务 机
制, 实现新疆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
5 . 1 建立 城 乡统 一 的公共 服务 体 制
新疆 是一个多 民族 聚居 的地 区 ,共有4 7 个 民族 成分 ,其 中世 居 民族有维 吾尔族、汉 族 、塔吉克等 1 3 个。截止2 0 1 2 年末 ,新疆 总人 口 2 2 3 2 . 7 8 万人 ,其 中少数 民族人 口约 占6 0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除了提 供 基础教 育 、医疗 卫生 、社会保 障等基 础性 的公 共服务 外 ,还 要提 供维护边疆稳定 、民族 团结 等一些 特殊的公 共服务。例如义务教育方 面 ,我 国发达省 区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新疆2 0 0 8 年仍在九年义务 教育普及 与巩 固阶段 ;教学 语言的选择上 ,内地一般采用汉语教学 , 新疆则采 用 “ 双语 ”教学 ,即维语 、汉语 。综上 ,新疆 民族的多元性
等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 键词 :新 疆 地方 政 府 ;公共 服 务均 等 化 ;路 径
1 引言
其次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对新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 的内容和方式赋予 了很大的 自治权 。新疆 民族 自治地方政府 的公共服务要在贯彻相关法 律法规的同时 ,行使 自 治权 , 让人 民能够切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 4 新 疆地 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社会观察
新疆地方政 府基本公 共服务 均等化 路径选择
陈
摘
健
任 甜甜
( 新 疆 农业 大 学管 理 学 院 ,新 疆 沙依 巴克 区 8 3 0 0 5 2 ) 要 :本 文 在分 析 了新 疆 地方 政 府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公 共 服 务特 点 的基 础 上 ,探讨 了基本 公 共服 务 均 等化 的重 要 意义 ,进 而 为新 疆地 方 政府 实 现公共 服 务均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摘要: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时公民的普遍需要,时提高政府回应力和扩大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政府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和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进而得到公民信任和支持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政府职能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转型,政府职能也逐渐向社会管理过渡,相应的在地方治理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地方政府的职能必然要发生转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管理成了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它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提供核心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以此调控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达到和谐的地方治理。
这就是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它是地方政府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
公共服务时用以解决公共问题,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资源配置,其基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每一独立的市场主体所不能单独解决的公共问题。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政府行为的最终产出,是政府行为与公民需求最主要的结合点,也是公民评价政府及其领导者的主要尺度。
它主要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就业,发展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而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也迫切需要地方政府进一步提高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公共产品供给: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核心一般来说,地方政府能力是指地方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调动社会资源,履行政府职能,以实现地域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潜在和现实的功能性能量和力量的总和。
是地方政府实现有效治理的基础。
从横向的角度来考查,地方政府能力主要包括以市场规制和公共服务等为核心的十大能力。
所谓公共服务能力是指地方政府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能力。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地方政府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不同国家对地方政府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在我国,地方政府指的是除中央政府以外的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指的是提供有形或无形的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不可分割性,决定其私人提供会出现困境,因此,应当由政府组织供应.地方公共服务指的是提供的在地方的层次上被消费者共同地且平等地消费的物品.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是因为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因而所提供公共服务的质和量更符合本地居民的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在全球性地方政府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公共需求不断发展和变化,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我国地方政府如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从而促进我国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以至带动整个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选择。
首先,应当提高地方政府服务的财力,包括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税收、稳定地方政府财源以及进行预算管理科学化。
其次,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能权限,使地方政府更多的将各种资源集中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第三,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将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区分开来,地方政府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到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来,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公共服务的生产进行监管和规范。
第四,通过加强公共治理实现公共服务提供的多样化,为此,应当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责任
市场化,积极培育社会组织。
第五,更加重视责任政府的建立,同时要实现科学的绩效管理。
试论我国建立高绩效政府的路径选择
试论我国建立高绩效政府的路径选择建立高绩效政府的必要性高绩效政府可以带来诸多好处,包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政策执行效果、提高政治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等等。
当前,我国面临着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强化公共服务、消除政府腐败、降低行政成本等等,而建立高绩效政府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通过构建高效率、高质量、高服务能力和高透明度的政府,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使政府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信任和支持。
高绩效政府的国际经验世界各国在建立高绩效政府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其中,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建设者在高绩效政府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新加坡的高绩效政府模式首先体现在了其在公共部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高效率。
新加坡的政府高度重视公共部门建设,大力推行基于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绩效管理模式,以此来推动公共服务的提升。
新加坡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将公共服务的各项标准以法律的形式纳入行政法规之中,并将其作为使用公共资源的必要条件。
全员普及的行政能力培训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大力推行,也是新加坡高绩效政府建设的重要保障。
英国和美国的政府建设者注重政府和市场机制的结合,通过吸引社会资源,提高运营效率,在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管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英国政府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授权公共机构向民间资本开放,实现了资本与资源的流动和组合,以达成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
美国的政府则注重政策执行的全程监控,通过对绩效考评,形成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双重激励机制。
我国建立高绩效政府的路径选择我国建立高绩效政府的过程当中,应该根据国情和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路径。
在这里,我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建立高绩效政府,首先需要深化行政管理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注重机构改革,更要注重公共服务的提升。
我们需要加强从政府部门到基层一线的全民普及行政能力的培训,让人们真正融入公共服务之中。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服务的提升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以及人文关怀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一、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首先要建立在完善的基础设施之上。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提高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例如,道路交通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增加道路的建设数量,提高道路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确保交通的畅通。
此外,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也要跟上城市的发展速度,确保居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
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例如,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交通信号的智能调控,减少拥堵现象;建设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噪音等环境指标,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利用城市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响应公共安全事件。
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提高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三、人文关怀除了基础设施和科技手段,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要注重人文关怀。
政府要充分尊重市民的需求和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在医疗卫生方面,应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让居民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教育领域,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时,政府还应注重社会福利的建设,为失业、贫困等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援助。
综上所述,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入手。
政府要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关注市民需求,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够更加宜居、宜业,让人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服务体验。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内涵与路径选择
I
公 共服 务 均等 化 : 论 内涵 与 径 选 择 理 路
刘 厚金
( 东政 法 大 学 政 治 学 与 公 共 管理 学 院 , 海 2 12 ) 华 上 0 60
【 摘 要 】 公共服 务均等 ,是 当前解决社会公正 问题 , 匕 促进公平正义 , 构建和谐社会 的首选策略。2 0 0 6年 l 0月, 中国共 产党十六届 六中全会 明确提 出, 步实现 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有 效缩 小城 乡差距 、 逐 区域差 距 和 贫 富差 距 。公 共 服 务均 等 化是 要将 公 民 的政 治 、 济 、 会 、 化 等 方 面 的 差 距 控 制 在 可 以接 受 的 范 围之 内, 公 共 经 社 文 在 服 务 领 域 中保 障 社 会 成 员 的基 本 权 利相 对平 等地 实 现 。现 阶 段 , 国 要 实 现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 须 着 力 调 整 中央 财 我 必 政 支 出结 构 , 快 改 革 和 完 善 现 行 转 移 支付 制 度 , 育 地 方 政 府 履 行 公 共 服 务 职 能 的 稳 定 财 源 , 立 农 村 公 共 服 务财 政 加 培 建
研 究方 向 : 共 行政 理 论 与 实 践 、 力 资 源 管 理 、 府 经 济 法 治 。 公 人 政
级政府 应深 化教育体制改革 , 扩大教育投 入并 切实提高教育质 服务 , 使城 乡及不 同地区 、 同群体的 人们 享有 大致相等 的公 不 量, 从制度上 和财政 上为教育机会均等化 提供 保障 。由于 目前 共 服 务 。 我 国 作 为 一 个 发 展 中 的大 国 , 实 现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要 我 国政府 的供给能力有 限, 实现 以上五个方 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等 化 , 必须 从 以 下 四个 方 面着 手 , 步 推 进 。 逐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需求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需求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提供的为满足社会公众利益而开展的社会服务。
公共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为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需求,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进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机构建设等。
一、改进服务内容公共服务的内容应当与人民需求相匹配,关注民生需求,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教育方面,政府应建设更多的优质学校,改善师资力量,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在医疗方面,政府应完善医疗体系,提高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就业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就业岗位的创造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稳定。
二、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是满足人民需求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服务质量评估机制,确保服务质量达到一定标准。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公共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
通过加强对服务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加强服务机构建设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就需要加强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
政府应增加公共服务机构的投资,提升机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优化机构运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政府还可以与社会组织和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服务机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应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全面覆盖、高效便捷的服务信息平台。
通过信息化手段,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民需求,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同时,信息化还可以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
五、加强社会参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政府应加强与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共同推进公共服务的提升。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社会参与的引导和动员,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民主化、多元化。
推动公共服务提升民生福祉
推动公共服务提升民生福祉公共服务的提升对于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服务涵盖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优质的公共服务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助于减轻社会不平等现象,改善整体社会发展。
为了推动公共服务的提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从改革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加强监管与监督、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提高公共服务投入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改革经济体制推动公共服务的提升需要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引导和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其次,要加强公共服务机构的改革和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和运行机制。
通过适当的制度改革,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满意度。
此外,还应当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以丰富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内容。
二、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公共服务的提升需要关注社会公平与公正问题,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的红利。
首先,要加大对发展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他们能够平等获得公共服务。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保体系,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福利。
此外,还应加强教育公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件,为每个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实现人人享有教育的目标。
三、加强监管与监督为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加强监管与监督工作。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监管公共服务提供者。
同时,也要加强对公共服务的评估和监督,建立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对公共服务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透明公开的监管机制能够有效约束公共服务提供者,提高服务质量。
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公共服务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公共服务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公共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问题及推进建议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问题及推进建议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最早起源于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任务。
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要求“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到十八大报告已将“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实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
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国家战略层面地位不断提升,其主要原因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及评估(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我们知道,公共服务是公共部门为特定公共需求的群体所提供的服务。
而基本公共服务则主要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涵盖全体社会公众并满足全体社会公众对最低公共资源需求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特殊形式,它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涵盖全体社会公众;二是满足最低的公共资源需求。
公民最低的公共资源需求,主要包括与公民基本生存权、基本健康权和基本发展权等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项目。
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基本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对于“均等化”的理解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解读:一是权利平等、二是财政均等、三是机会均等、四是结果大体相等。
权利平等是基础,财政平等是保证,机会均等是前提,结果大体相等是目的。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中,公共服务水平就像是一艘满载着希望与梦想的航船,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探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和策略。
首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它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政府服务。
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例如,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引入先进技术等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其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特色性。
它就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展现了各地区社会治理的特色和优势。
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各地区的发展需求和特色,发挥区域优势,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例如,通过挖掘地区文化、历史、资源等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地区社会治理水平。
再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它就像是一颗种子,播撒在人民群众的心田,为我国社会治理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权益,承担起社会责任,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例如,通过关注民生福祉、保障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等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然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并非一帆风顺。
它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如资源分配不均、人才流失、服务效率低下等。
这些挑战,就像是一座座险峻的山峰,需要我们勇敢攀登,不断克服。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资源配置。
这不仅需要政府加大对公共服务水平的投入,还需要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各项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只有确保资源配置合理,才能够推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其次,我们需要留住人才。
这不仅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高人才待遇,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个 原 则 , 国实行 基本 公共 服 务均 等 化应 包 括 四个 我 方 面 的 内容 : 是 基 本 民生 性 服 务 均 等 化 ( 要 包 一 主 括就业 服 务和社 会 保 障 ) ;二 是公共 事 业 性 服务 均 等 化 ( 括义 务教 育 , 共 卫生 和 基本 医疗 、 共 文 包 公 公
一
方 面 能力 比较 低 的 政府 承 担 了能 力 比较 高 的政
府 才 需要承 担 的职能 。政府 职 能“ 缺位 ” 要表现 在 主 对 基 础 教 育 、 础 科 学 、 生 保 健 、 业 等 投 入 不 基 卫 农 足 。受此 影 响 , 国的财 政政 策 长期 以来 重 经 济建 我
享受 均等 化 基本公 共 服务 的要 求 , 步形 成 主体 功 逐
能定 位 清 晰 , 中西 良性 互 动 , 东 公共 服务 和 人 民生 活 水平差 距趋 向缩小 的 区域 协调 发展格 局 。依据 这
主义和谐社 会的必 然要求 ,它对 经济建 设和社 会事
业 的全 面协 调发展 具有 重大 的现实意 义和深 远 的历
会 主义公共 服务体制 ,逐 步实现人人 享有 均等 化 的 基本 公共服务 , 是全 面贯彻 和落实科 学发 展观 , 构建 社会 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 要 内容 。
一
性 基础 设施 和 生态 环境 保 护 等 ) ;四是 公 共安 全 性 服 务 均等 化 ( 括 生 产 安 全 、 包 消费 安 全 、 会 安 全 、 社
维普资讯
十 七 大 与 财 政
r
0
《
*
—
t
0
《r0■ *
惭
=: 落
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的 路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龚高健: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的路径选择,是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
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必须在民生领域下工夫。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要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认真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仅要着力解决“上学难、上不起学”的问题,还要努力解决“上好学”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变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努力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二要加快推进教育改革,树立先进教育理念,重点对办学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试评价制度进行系统改革,切实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三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四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点,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要向薄弱地区倾斜,努力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尤其要依法确保每个小孩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防止辍学问题发生;五要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和提高青年就业能力的要求,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调整职业教育结构,扩大涉农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六要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学术发展紧密结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二,努力促进充分就业。
着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
就业问题与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不仅是解决家庭基本生计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劳动者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途径。
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就解决了民生的根本问题。
多年来,我国始终把就业作为事关民生、事关全局的大事紧抓不放,就业总量一直稳步增长,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下,社会就业大局保持稳定。
以2009年为例,中央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420亿元,比上年增长66.7%,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
但是,我国是人口大国,需要就业的人口多,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仅2010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达630万人,初高中毕业没有升学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的有520万人,农村还有超过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期看,我国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
因此,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大就业投入,完善和落实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多渠道多方式扩大就业、促进创业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劳动权益保障常态化,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合理调整。
收入分配是关系社会公平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2002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7.2%,成为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
尽管说绝大多数城乡居民的收入在上涨,但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主要表现在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的趋势。
着力解决“差距扩大”的问题,是有效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
当前,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一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创造条件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二要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三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四要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五要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四,扎实完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民生问题的“安全网”,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已初步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保障覆盖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历史性跨越。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广大的农村地区严重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基金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尤其比较突出的是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着力解决以上这些“后顾之忧”的问题,就要坚持我国经过多年实践并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12字基本方针,即“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当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
做好2011年的社会保障工作,就是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
第五,全力搞好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医疗服务条件逐步改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到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制度参保人数总计12.2亿人,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2亿人,初步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全覆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应还比较强烈。
深层次的矛盾及原因主要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过多的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又主要集中在公办大医院,而偏远农村、城市社区和厂矿基层等医疗服务比较缺乏。
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其要点是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在这五项重点改革方案中,要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方便可及。
第六,加快推进住房保障。
衣食问题基本解决后,住房问题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
2009年全国建成廉租住房以及经济适用住房、改造棚户区住房和农村危房共400余万套;2010年建成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80万套,其中包括公共租赁住房37万套。
但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各级政府财政实力差异悬殊,要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保障性住房问题,压力很大,困难较多,具体表现在保障性住房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住房制度设计存在缺失、住房保障资金供应不足、住房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政策性住房金融发展缓慢、住房保障缺乏法律硬约束,这些都给我国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要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就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年初,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各地发出《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通知》,明确提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是1000万套,这相比2010年的580万套将新增420万套,增长幅度高达72.4%,投资总额将达1.4万亿元,且公共租赁房将占主要部分,这预示着我国保障房建设的黄金期即将来临。
第七,着力健全公共文化。
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取决于其经济、科技及军事实力,但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文化实力。
文化建设是精神生产,投入的是智力劳动,产出的是精神产品,影响的是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的精神。
目前人民群众对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日益迫切。
近年来,我国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扎实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使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经营性文化单位整体转制取得突破,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文化发展,激发了文化发展创新活力。
但应当看到,我国在文化发展方式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文化布局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门类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各类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在大中城市相对集中,在农村、基层则相当薄弱、相当缺乏;在文化结构上,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进出口结构还不尽合理;在产业集中度上,散、小、滥的问题依然存在,规模实力、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在资源配置上,一些地方存在盲目投资问题,文化项目雷同、同质化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