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教学回归实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小学数学教学回归实效
发表时间:2017-07-21T10:55:20.4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6月总第237期作者:陈建影
[导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设计提问内容、选择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这三方面着手,将数学教学的本质特点体现出来。浙江省青田县油竹实验小学323900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在课程安排上,往往会设置比较多的情境,并采取反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过多地进行操作。长此以往,数学课变成了美术课、手工课,不符合数学学科本身具备的逻辑性、系统性的特点。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之中,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让数学课堂更加有效,体现出数学的本质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设计提问内容、选择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这三方面着手,将数学教学的本质特点体现出来。
一、课堂提问回归思考性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比较细致地设置课堂提问内容,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思考,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还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教师仍然会提出较多的问题,甚至在整节课中堆砌问题。这样就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
1.问题要有广度,引发数学猜想。如果教师的提问有效,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拓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小学数学的课程中,教师需要确保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猜想。
例如,在开展“平均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平均数的定义是什么?大家认为小数可以是平均数吗?为什么?这些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2.问题要有深度,引发数学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数学探究视为教学的主要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注意把握问题的内容,并使它们具备一定的深度,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二、学习材料回归数学味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准备好学习材料,并以此为载体。如果这些材料选取得当,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也会进行得比较顺利。反之,如果材料选择得不恰当,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也很难有效开展。因此,在数学学习当中,教师需要科学地选择材料,使数学活动开展得更有意义。
1.注重数形结合。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可以让材料具有数形结合的特征,并适时发挥引导功能,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及时观察、思考,并调动多种感官,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开展“看图找关系”的教学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材料,包括一些三角形、正方形,它们在摆放上有一定的规律,之后再请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进行仔细观察,看看各量之间存在哪些联系,并指出这些图形的意义所在,最终使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知识,这有助于他们今后函数知识的学习。
2.注重前后联系。逻辑性强——这是数学学科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往往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准备学习材料时,也需要注意材料之间的连续性,从而让数学学习活动更有意义。
例如,在开展“线与角”的教学时,笔者首先研究了运动之间的变化和联系,之后再以线段、角、射线等为素材,引导学生对线和角之间的知识点进行关注。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随着线和角的变化,线段、直线、射线等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学生因此获得了关于线和角的比较系统的知识。
三、数学活动回归探究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和数学活动息息相关。通过数学活动,他们能拥有比较丰富的体验。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数学活动的设计,并对它的整个过程有所掌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了解到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
1.设计数学比较活动。例如,在开展“折线统计图”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对统计图有所了解,并提高读图能力,学会通过使用“比较法”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读图环节,并请学生对它进行深入探究,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学生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之后,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基础,结合数据进行分析、推断。此外,笔者多次和学生一起进行比较活动,请他们比较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而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了解到它的优点——能对数据的增减提供直观的反映。之后,再用它和课堂中学生生成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制作正确的折线统计图。
2.设计数学体验活动。例如,在开展“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教师需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计算出平均数,并且,除了理解它的意义外,还能对它的过程进行探究,掌握一定的统计观念。在课程教学中,笔者开展了“看一眼,记数字”的活动,并将活动中的数据融入教学课程中,从而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所了解,体会到平均数是经过计算才获得的,属于一种虚拟数,而并非单纯靠数来获得。笔者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对平均数的知识有了比较深入的掌握,了解到它所具备的精细、平均、实用等特点。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当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的功能,设置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数学教学的本质得以体现,并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使数学课堂呈现出更多精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