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导读、思维导图、练习(附答案)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导读、思维导图、练习(附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阅读导读及学习任务【思维导图】【本篇导读】《家族》基于对乡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的论述,本篇中作者旨在对乡村社会的基本社群——家族的性质及其特征进行说明。

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家是可以根据经营事业大小的需要沿着父系的差序格局缩小或扩大的,与西方社会以夫妻为主轴而以儿女为配角,以两性情感为凝合力量所不同,中国的家则以父—子、婆—媳为主轴而以夫—妻为配轴,讲求纪律排斥私情。

全篇1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作者对自己使用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和区分。

作者先谈到了自己对“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等概念的态度,认为自己也是不满意的,因为容易引起误会,故而特别强调了两点:其一,它们都是理想型的概念,其内容既不是具体现实的完全再生,也不是从绝对意义上表现了现实的本质,而是为了强调经验现实中的某些有意义的部分而与所研究的现实进行比较所用的一种概念;其二,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重要的,而在西洋社会中,差序格局、社会圈子就比较不重要。

继而,为不至于误解,作者接着做出如下概念区分:(1)“社群”——普通所谓的团体,即一切有组织的人;(2)“团体”,狭义上使用它时,即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3)“社会圈子”,为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

由此,在所有社群中,他所谓的“团体”与“社会圈子”是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分别是团体格局的社会和差序格局的社会,而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等都属于“社会圈子”,不属于狭义上的“团体”。

在第2—14自然段中,作者旨在阐述中国、西洋“家”的差异和“家”与“家族”的区别:第2自然段表达的是要据上述概念说明与区分作为乡土社会基本社群的“家”的性质;第3—4自然段阐明自己提出的新名词——“小家族”,是为了从结构的原则上说明中西社会“家”的差异,并指出自己为何以它来代替在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中曾使用的概念“扩大了的家庭”,是因为家庭人口在数量上的扩大不一定意味着结构更为复杂;第5—14自然段阐述了中西家庭在功能实现、结构形态、亲属原则、基本性质、凝合力量(情感表达与侧重、纪律与规范遵循)上的差异,同时也闸明了“家”与“家族”的区别。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课件精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课件精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以土为生、安土重迁;生于斯,终于斯——中国精神的“根”
问题探究二
费孝通先生所写的《乡土中国》是针对中国什么现 状而提出需不需要“文字下乡”的问题?
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 把愚、病和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 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 说,但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
开文即被点出,对中国国情可谓一针见血。城里人眼睛里的“愚”
是什么?费孝通先生眼睛里的“愚”是什么?你又是如何看待当
下社会的“乡下人”?
城乡差距在缩小
三、“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史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 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 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 字’。”在《再论文字下乡》一文中,读到此段,我深有感触。请 你罗列一些“有词无文”的文化现象,并以云南方言为例,举例简 要说明。
①《乡土本色》的 主旨是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 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文字下乡》的主旨是乡土社会是 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再论文字下 乡》的主旨是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 要文字。②所以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是: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 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家认为中国平民普遍 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并以此为基础提 出改造与建设乡村的社会理论与具体措施。与“愚” 对应的就是文字下乡。费孝通通过比较城里人下乡与 乡下人进城的不同表现,认为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是指智力差异, 而是指知识不同。从智力看,人的学习能力没有不一 样的,只是每个人的学习的事物与环境不一样,因此 城乡形成不同的知识体系。从知识层面讲,乡下人不 识字,是文盲。费孝通认为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 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 因此,乡土社会的本质决定了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
• 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 有相对性和伸缩性。
问题探究1:结合本章《差序格局》的内容,用
书中知识分析下面的现象。
学习过英语,你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中国 人对亲戚的称谓要远比西方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 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而在英语中这两者统称为aunt。 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 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 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父亲的兄 弟则统一称作uncle。为什么中西方对亲戚的称呼方式会如 此不同?
——苏力《齐家:男女有别》
与此相对的,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如同一圈圈推出 去的波纹,中心是自己。在这样公和私相对而言的差序格局 下就产生了自我主义,人和人之间讲交情而不计较权利与义 务。
• 个人主义:个人是相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 一方面具有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 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具有宪法观 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 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西洋家庭: 夫妻为主轴, 孩子为配轴
政治、经济、宗教等功 能有其他团体来负担
中国家族: 父子、婆媳为主轴, 夫妻为配轴
纪律排斥私情
《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 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为何陆母要拆散陆游和唐婉的婚姻?
陆母认为夫妻感情亲密,以至于陆游荒废学业,影 响科举仕途。
私情不利于事业社群的发展
然要乡求土不中能国把要婚有姻一寄种托稳在定变叁的化事多业端社的群爱的情结激构情,上必。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各章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各章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各章思维导图第一章: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1.1 地理环境与乡土社会的关系1.2 乡土社会的特点:熟人社会、礼俗社会1.3 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家族、村落1.4 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第二章:乡土社会中的权力与秩序2.1 长老统治与教化权力2.2 社会规范与礼治秩序2.3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刑罚2.4 权力与秩序的维护机制第三章:乡土社会中的性别与婚姻3.1 性别分工与家庭角色3.2 婚姻制度与乡土社会3.3 婚姻选择与家族利益3.4 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关系与家庭和谐第四章:乡土社会中的经济生活4.1 土地制度与农业生产4.2 乡土社会中的经济组织:家庭、家族、村落4.3 市场经济与乡土社会的互动4.4 乡土社会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第五章:乡土社会中的教育与文化5.1 乡土社会的教育观念与教育体系5.2 文化传承与乡土社会5.3 乡土社会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5.4 乡土社会的艺术与娱乐生活第六章:乡土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6.1 乡土社会的传统与现代性6.2 乡土社会的变迁动力:政治、经济、文化6.3 乡土社会的现代化困境与出路6.4 乡土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与社会责任第七章: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交往法则7.1 人情世故与面子观7.2 乡土社会中的互助与合作7.3 社交礼仪与交往规范7.4 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与乡土社会的网络结构第八章: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8.1 传统美德与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8.2 道德教化与乡风民俗8.3 乡土社会中的善恶观念与行为评价8.4 道德实践与个体修养在乡土社会中的体现第九章:乡土社会的岁时节庆与民俗活动9.1 传统节日的由来与意义9.2 乡土社会中的节庆习俗与民间信仰9.3 民俗活动与乡土社会的生活情趣9.4 岁时节庆在维系乡土社会凝聚力中的作用第十章:乡土社会的环境保护与生态观念10.1 乡土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0.2 传统农业与生态平衡10.3 乡土社会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10.4 生态观念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第十一章:乡土社会的宗教信仰与精神生活11.1 宗教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11.2 乡土社会中的宗教仪式与信仰实践11.3 精神寄托与乡土社会的心理健康11.4 宗教信仰在乡土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变迁第十二章:乡土社会的未来发展展望12.1 乡土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2.2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土社会的发展12.3 乡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12.4 乡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前景与可能性第十三章:乡土社会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方式13.1 方言土语与乡土文化的传承13.2 乡土社会中的谚语、俗语和成语13.3 语言艺术在乡土社会交往中的应用13.4 乡土语言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变迁第十四章:乡土社会的饮食习惯与食物文化14.1 地方特色饮食与乡土生活的关联14.2 食物在乡土社会中的象征意义14.3 乡土社会中的饮食礼仪与节日食俗14.4 传统饮食习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五章:乡土社会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15.1 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地域特色15.2 乡土社会中的手工艺传承与发展15.3 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5.4 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市场化的挑战第十六章:乡土社会的乡贤文化与社区治理16.1 乡贤文化的内涵与历史作用16.2 乡贤在乡土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力16.3 社区治理中的乡贤参与与民主实践16.4 乡贤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第十七章:乡土社会的教育与人才培养17.1 乡土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17.2 乡土社会中的教育公平与普及17.3 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制度的融合17.4 乡土教育在培养乡土情怀与国家认同中的作用第十八章:乡土社会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播18.1 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18.2 乡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与创新18.3 乡村旅游对乡土社会的影响与挑战18.4 乡土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通过这些章节的思维导图,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乡土中国》这本书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乡土社会,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导读、思维导图、练习(附答案)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导读、思维导图、练习(附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阅读导读及学习任务思维导图:【本篇导读】《乡土本色》作为整书之开篇,作者即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社会在基层上是乡土性的,也即乡土本色的。

这一基本特征是由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主体的农民(乡下人)与土地的关系所决定的:土地是农民谋生的基础,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离不开土地。

继而,论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强烈的地方性,即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形成了以住在一起的小集团村落为单位的孤立与隔膜。

然在聚村而居的小集团内部,则完全是一个因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充满了亲密感觉的熟人社会:从生命历程上看,个体的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在互动对象上,面对的是生而与俱而无须选择的人物;在信任信用方面,靠的是习得的礼俗规矩而非契约;在生活需要的知识上,靠的是认识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个别联系、具体经验而非普遍、抽象的覆盖万有的真理。

通过对比社会学家滕尼斯和涂尔干的社会类型概念,作者向我们指出这样一个熟人社会属于有机团结的社会、礼俗社会,是不同于作为机械团结的社会、法理社会的现代社会的。

本篇共17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扼要地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点出了自己对基层社会的基本判断和自己讨论的对象;第2—6自然段阐释了乡下人土气的原因是农民谋生离不开土地,进而被土地束缚;第7—10自然段阐述乡土社会人与空间关系上的不流动和在小农经营、水利合作、安全保卫、平等继承等需要下呈现的聚村而居的格局,由此形成了以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与隔膜,即地方性。

第11—17自然段阐述了在地方性限制下乡土社会作为熟人社会在生命历程、互动对象、信任信用和知识特征上的表现,并指出由于熟人社会的风俗无法在现代社会应用,故而“土气”才变成了骂人的词汇。

重要概念:乡土社会、乡土性、土气、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契约学习任务:1.根据原文填空,并解释其概念。

2.归纳本文主旨及内容提要。

3.(湖北高考)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乡土中国》整本阅读序列指导(思维导图图+渐进式阅读+深度阅读)

《乡土中国》整本阅读序列指导(思维导图图+渐进式阅读+深度阅读)

《乡土中国》整本阅读序列指导(思维导图图+渐进式阅读+深度阅读)XXX《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XXX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其中收录的14篇论文,是根据XXX20世纪40年代在XXX和XXX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的,曾在当时的《世纪评论》期刊分期连载过。

作者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授“乡村社会学”,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以“乡土”概念来概括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

在XXX眼中,“乡土社会”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

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

作为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具体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面貌,深入地理解中国乡村文化的特性;可以通过研读文本,研究作者观察社会、透视社会的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通过研读文本,研究作者缜密的思维、生动的表达、严密的论证,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中学生浏览《乡土中国》,不仅要读懂这本书,还要通过浏览这一本书来学会如何浏览学术著作,掌握研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建立浏览学术著作的基本规范。

在梳理传统浏览履历的根蒂根基上,联合“学术著作浏览与研讨”的特点,浏览《乡土中国》,发起中学生采纳“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五步浏览法。

第一步是浏览。

阅读封面、作者简介,记住本书的作者与书名;阅读目录、前言、后记、内容摘要,大致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对全书进行一目十行的扫描式阅读,大致了解本书的基本结构;跳读部分章节或段落,了解本书的内容体系,用几个关键词语概括本书的内容。

第二步是略读。

快速地通读全书,圈出各篇的核心概念,勾画出各篇的主要观点;联合原文,对文章的核心概念作出解释;联合原文,理解文中的主要观点的寄义;找出每章节的枢纽词语,用本人的语言写出全书梗概。

硬核!《乡土中国》:思维导图+章节概要+概念梳理+模拟金题

硬核!《乡土中国》:思维导图+章节概要+概念梳理+模拟金题

硬核!《乡土中国》:思维导图+章节概要+概念梳理+模拟金题一、怎么阅读《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的学术著作,2017年版课标对阅读学术著作的具体要求是:“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高一学生阅读《乡土中国》,至少要做到几个“结合”。

1.精读与略读、浏览相结合。

对不同的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重要章节要精读,多读几遍,比如《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礼俗秩序》《无为政治》等,在阅读中提取关键词,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文本思路,理解内容大意。

其他章节可以略读或浏览,可以利用《重刊序言》、《后记》、目录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大致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体例。

浏览学界对《乡土中国》的相关评论,可以帮助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价值,但一定注意把握好“度”,不必求之过深,更不能“钻牛角尖”。

2.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阅读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收效甚微。

可以边阅读边思考。

建议参考思维导图,自己手动画出每章节的导图来。

3.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不是为了研究社会学,而是作为语文学习的材料阅读的。

这就需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及时用笔记录下来。

4.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读书与实践的关系。

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从阅读中汲取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阅读《乡土中国》,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将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

总之,阅读《乡土中国》,要真正静下心来,阅读整本书,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进一步认识中国,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同时,学习社会科学著作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乡土中国PPT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精品课件

乡土中国PPT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PPT精品课件

第5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思维导图
第6章:《家族》思维导图
第7章:《男女有别》思维导图
第8章:《礼治秩序》思维导图
第9章:《无讼》思维导图
第10章:《无为政治》思维导图
第11章:《长老统治》思维导图
第12章:《血缘和地缘》思维导图
第13章:《名实的分离》思维导图
第14章:《从欲望到需要》思维导图
以上思维导图均出自《〈乡土中国〉精读提纲》一书,每一 章分别从章节阅读指导、归纳概括段落大意、构建思维导图和生 难词语注释四个方面进行微观阅读指导。
本书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乡土中国》是逻辑性很强的学 术著作,文中涉及很多难懂的概念,所以学生版主要针对每一章 中重点概念和逻辑推理关系处留下空白,让学生阅读原书时思考 填写,起到一个驱动整本书阅读任务单的作用。教师版是供修改 更正填完的学生版中错误时使用的。
思维导图能直观呈现每一章节的论述要点、论证思路和重要 概念间关系,提纲挈领地概括各章内容,是精读各章节的思维地 图,在阅读中起着导航作用。下面是《乡土中国》14章的思维导 图。
第1章:《乡土本色》思维导图
第2章:《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第3章:《再论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第4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4.开篇写 湘君眺 望洞庭 ,盼望 湘夫人 飘然而 降,却 始终不 见,因 而心中 充满愁 思。续 写沅湘 秋景, 秋风扬 波拂叶 ,画面 壮阔而 凄清。
5.以景物 衬托情 思,以 幻境刻 画心理 ,尤其 动人。 凄清、 冷落的 景色, 衬托出 人物的 惆怅、 幽怨之 情,并 为全诗 定下了 哀怨不 已的感 情基调 。
1. 中国人只要看到土地,就会想种点 什么。 而牛叉 的是, 这花花 草草庄 稼蔬菜 还就听 中国人 的话, 怎么种 怎么活 。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5课时:绘制思维导图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5课时:绘制思维导图

第五课时:绘制思维导图,读懂第8-11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1.阅读第8篇《礼治秩序》、第9篇《无讼》、第10篇《无为政治》和第11篇《长老统治》,完成12000字的阅读量,把握文章内容。

2.设置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理解“礼治”“法治”“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及其关联,培养知识结构化的习惯。

3.理清《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四篇的论证思路,勾连、整合几篇内容,训练发散性思维,提升阅读力。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8篇《礼治秩序》、第9篇《无讼》、第10篇《无为政治》和第11篇《长老统治》。

阅读提示:⑴勾画各篇的关键语句,初步理解相关内容。

⑵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核心概念及其相关论述文字。

⑶全书要回答的大问题是“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那么第8-11篇要回答的小问题分别是什么呢?。

1课时。

一、课堂导入思维导图是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实用性方法,有圆圈图、双气泡图、树状图、流程图等多种形式。

绘制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的思维导图,是《乡土中国》这类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术著作非常适用的阅读策略。

绘制思维导图要清晰的呈现作者的论证思路,是“做笔记”不是“记笔记”,所以要理解文章内容后进行再创造。

阅读学术著作“最费功夫的,是要厘清其论证思路”(温儒敏)。

绘制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理清行文脉络,明确论证逻辑,还能够关照全书,宏观把握,同时“学到如何让思维和表述更有条理,更讲逻辑”(温儒敏)。

今天,我们一起用“绘制思维导图”的策略继续阅读《乡土中国》。

二、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抓住核心概念,读懂《礼治秩序》1.观看电视剧《白鹿原》中“实践《乡约》”的片段,跳读《礼治秩序》《无讼》,找出和视频内容有关联的关键语句或核心概念。

示例:(1)《乡约》就是“礼”,“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礼治秩序》第8段)(2)《乡约》“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课件2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课件2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6章:《家族》思维导图
第6章:《家族》思维导图
第7章:《男女有别》思维导图
第7章:《男女有别》思维导图
第8章:《礼治秩序》思维导图
第8章:《礼治秩序》思维导图
第9章:《无讼》思维导图
第9章:《无讼》思维导图
第10章:《无为政治》思维导图
第11章:《长老统治》思维导图
第13章:《名实的分离》思维导图
第2章:《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第2章:《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第3章:《再论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第3章:《再论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第3章:《再论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第4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第4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第4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第5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思维导图
第5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全书结构
无讼
无为政治
礼 治
社会治理

长 分
社会变迁
中 国
从欲望 离
到需要
乡 社会性质 土
本 色
差 社会结构 序
格 局
文字下乡
再论文 字下乡 系维着私人 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第1章:《乡土本色》思维导图
第1章:《乡土本色》思维导图
第1章:《乡土本色》思维导图
第14章:《从欲望到需要》思维导图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 思维导图1-9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  思维导图1-9

段落大意归纳本章共十七个自然段。

各段段意如下:第一段: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第二段:我们的民族与土地分不开,既在土地上创造过光荣的历史,也受土地的束缚。

第三段:“土”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

土地不能流动,农民也很少流动。

第五段:农民黏着于土地,人口相对固定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ー。

第六段:即使因为繁衍,乡村人口迁移出去后依然会与土地保持密切关系。

第七段:不同聚居社区间是孤立和隔膜的。

第八段:中国农民大多聚村而居的特点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第九段: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第十段:村落之间相对孤立、隔膜;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

第十一段:地方性的限制使村中人彼此熟悉。

乡土社会是熟悉的、没有陌生入的社会。

第十二段:受土地東缚的乡民,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

第十三段:在彼此熟悉的社会中,乡民拥有规矩带来的自由。

第十四段:乡土社会的信任源于对行为规矩的熟悉。

第十五段:生活在乡土中的人在漫长的时间中彼此熟悉。

第十六段:乡士社会中,人们熟悉彼此及生长环境中的事物,并从中获得个别性的认识。

第十七段: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养成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流弊。

思维导图段落大意归纳本章共十九个自然段。

各段段意如下第一段:乡下人在城里人眼晴里的“愚”,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第二段:乡下人不识字并不等于“愚”,识不识字并非判断愚不愚的标准。

第三段:城里孩子长于学业而乡下孩子善于捉蚱蜢。

第四段:与教授的孩子相比,乡下孩子因缺少识字环境而不识字,不能据此得出乡下人“愚”的结论。

,第五段: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生活本来就不需要文字。

第六段:乡土社会中的人在“面对面的社群”中成长,彼此熟识,不必使用姓名来辨识。

第七段: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可以通过足声、声气、气味等交流,不常使用姓名。

第八段:文字的出现是为克服时空中人与人接触的阻碍。

统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统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②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不能离开宗教观念,宗教虔诚和信赖不但 是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
③在团体格局中,亲子间个别人和私人的联系被否定,团体的代 表——神必须是无私的。以确保每个人人格的平等,每个分子和团 体的关系是相等的。
④在执行团体的意志时,需要有代理者,如政府。代理者要保障个 人权利,不侵害人民权利,要防止滥用权力,要在公道和爱护的范 围内行使权力,否则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
第5章
每个人在神 否定亲子联系
团体格局中象 面前平等 人人共有“天父”
系 维
征着团体的神 是无私的
神对每个 人公道
人人互相尊重权利 团体也要保障个人权利

产生了宪法
私 人 的
没有超乎私 人的道德观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的道德因素 也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没有对团体的“义务”观念
德 差序格局
君主也要完成私人道德
1.你如何看待文章中关于孟子 “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 谓亲爱之乎”的回答?这种回答是道德评价的双重标准吗?
不同于“双标”。
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 有的价值标准也就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孟子认 为普遍的道德标准并不存在;“道德双标”是用不同的标准 要求他人和自己。
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
①“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即“克己修身”)。
②从己向外推构成社会范围内的两种私人联系。一是:亲属线,与之相配的 道德要素是孝悌;二是:朋友线,与之相配的道德要素的忠信。
③在此格局中,并没有一个像团体格局中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仁” 的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是一切私人关系道德要素的共相,并不清晰。孝 悌忠信中都附着着“仁”。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导读、思维导图、练习(附答案)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导读、思维导图、练习(附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阅读导读及学习任务【思维导图】【本篇导读】《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继上一篇对中国社会差序格局与西洋社会团体格局的讨论,本篇专就两种社会结构引发的不同道德体系进行了论述。

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建筑在以已为中心的私人联系里,而团体格局的社会(西洋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由此,前者的道德体系特征为:(1)不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或曰笼罩性的道德观念;(2)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3)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后者的道德体系特征为:(1)发生了权利观念,互相尊重权利且团体要保障个人的这些权利;(2)为防止代理人滥权产生《宪法》;(3)形成公务观念,公私事务分明;(4)讲公道。

本篇共18个自然段。

第1—2自然段阐述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是基于不同生存需要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社会结构,并阐述了社会结构格局差异会引起不同的道德观念的理论。

第3—7自然段旨在阐述团体格局下的道德体系特征。

第8—18自然段旨在阐释差序格局下的道德体系特征。

【重要概念】团体格局、差序格局、神、克己复礼【学习任务】1.根据原文填空,并解释其概念。

2.归纳本文主旨及内容提要。

3.结合原文中孔子有关“仁”的言论,概括“仁”不能归入团体道德的原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答案】1.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

社会范围是从“已”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

这些道德要素都跟私人有关,甚至包括臣对君的私人间的关系。

团体道德: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

宗教的虔诚和依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导读、思维导图、..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导读、思维导图、..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阅读导读及学习任务班级 姓名 座号【本篇导读】【本篇导读】《家族》 基于对乡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的论述,本篇中作者旨在对乡村社会的基本社群——家族的性质及其特征进行说明。

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家是可以根据经营事业大小的需要沿着父系的差序格局缩小或扩大的,扩大的,与西方社会以夫妻为主轴而以儿女为配角,与西方社会以夫妻为主轴而以儿女为配角,与西方社会以夫妻为主轴而以儿女为配角,以两性情感为凝合力量所不同,以两性情感为凝合力量所不同,以两性情感为凝合力量所不同,中国的家则以父中国的家则以父—子、婆—媳为主轴而以夫—妻为配轴,讲求纪律排斥私情。

—子、婆—媳为主轴而以夫—妻为配轴,讲求纪律排斥私情。

全篇1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作者对自己使用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和区分。

作者先谈到了自己对“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等概念的态度,认为自己也是不满意的,因为容易引起误会,故而特别强调了两点:其一,它们都是理想型的概念,其内容既不是具体现实的完全再生,也不是从绝对意义上表现了现实的本质,而是为了强调经验现实中的某些有意义的部分而与所研究的现实进行比较所用的一种概念;其二,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重要的,而在西洋社会中,差序格局、社会圈子就比较不重要。

继而,为不至于误解,作者接着做出如下概念区分:(1)“社群”——普通所谓的团体,即一切有组织的人;(2)“团体”,狭义上使用它时,即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3)“社会圈子”,为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

由此,在所有社群中,他所谓的“团体”与“社会圈子”是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分别是团体格局的社会和差序格局的社会,而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等都属于“社会圈子”,不属于狭义上的“团体”。

在第2—14自然段中,作者旨在阐述中国、西洋“家”的差异和“家”与“家族”的区别:第2自然段表达的是要据上述概念说明与区分作为乡土社会基本社群的“家”的性质;第3—4自然段阐明自己提出的新名词——“小家族”,是为了从结构的原则上说明中西社会“家”的差异,并指出自己为何以它来代替在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中曾使用的概念“扩大了的家庭”,是因为家庭人口在数量上的扩大不一定意味着结构更为复杂;第5—14自然段阐述了中西家庭在功能实现、结构形态、亲属原则、基本性质、凝合力量(情感表达与侧重、纪律与规范遵循)上的差异,同时也闸明了“家”与“家族”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思维导图
第6章:《家族》思维导图
第7章:《男女有别》思维导图
第8章:《礼治秩序》思维导图
第9章:《无讼》思维导图
第10章:《无为政治》思维导图
第11章:《长老统治》思维导图
第12章:《血缘和地缘》思维导图
第13章:《名实的分离》思维导图
第14章:《从欲望到需要》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能直观呈现每一章节的论述要点、论证思路和重要 概念间关系,提纲挈领地概括各章内容,是精读各章节的思维地 图,在阅读中起着导航作用。下面是《乡土中国》14章的思维导 图。
第1章:《乡土本色》思维导图
第2章:《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第3章:《再论文字下乡》思维导图
第4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
《乡土中国》 思维导图
《乡土中国》简要介绍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 次出版于1948年。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 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 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用通俗、简 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 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 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是学界共 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 一。
《乡土中国》内容目录
章号
内容
1 乡土本色
2 文字下乡
3 再论文字下乡
4 差序格局
5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6源自家族7 男女有别章号
内容
8 礼治秩序
9 无讼
10 无为政治
11 长老统治
12 血缘和地缘
13 名实的分离
14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是教育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 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著作,学术著作 注重从现象中提炼概念,重视科学分析与理论阐释。阅读此类著 作需要比较、分析、综合、评价、质疑等多种思维活动的参与, 要求读者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
以上思维导图均出自《〈乡土中国〉精读提纲》一书,每一 章分别从章节阅读指导、归纳概括段落大意、构建思维导图和生 难词语注释四个方面进行微观阅读指导。
本书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乡土中国》是逻辑性很强的学 术著作,文中涉及很多难懂的概念,所以学生版主要针对每一章 中重点概念和逻辑推理关系处留下空白,让学生阅读原书时思考 填写,起到一个驱动整本书阅读任务单的作用。教师版是供修改 更正填完的学生版中错误时使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