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粒细胞减少症
成人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0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H elicobacterPylori(Hp)infection with splenomegaly,the 1evels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b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 in patients with adult chronic idiopathic neufropenia (A CIN ) patients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ssociation of A CIN w ith H p infection.M ethods A total of 88 ACIN pa— dents(ACIN group)and 40 norma1 subjects(contro1 group)were enrolled.“C breath test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Hp infec— tion.Corrected splenic index (CSI)was calculated by using Brmode ultrasonography,the 1evels of serum interleukins(IL一6,IL, 8,and IL 1O) bv 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 and the serum hsCRP level by immunolurbidimelric assay.In the ACIN group,H p—negativ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leucoson and Hp—positive patients with leucoson and three—drug combination treatment(omeprazole+ clarithromycin+ amoxycillin).Results ① Hp incidence in ACIN group was 60.23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control group(PG 0.05).②The tota1 effective rate for neutropenia was 77.36 ,and 1-year recurrence rate was 2O.69 in H P—positive patients。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H p—negative patients (tota1 effective rate: 51.43 ,1-year recurrence rate:75.00 )(PG 0.05).③ The CS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Hp—positive subjects than in the Hp—negative subjects in both ACIN and contro1 groups.Among the 38 Hp—positive patients in ACIN group through one—year follow-up。the CSI in patients without recurrenc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PG 0.05). ④ The 1evels of serum IL一6,1L一8,IL一10,and hsCRP were much higher in Hp-positive subjects than in Hp—negative ones in both ACIN and control groups(PG 0.05).The 1evel of serum IL一6 was substantially enhanced and the serum IL一10 leve1 decreased in Hp positive patients in ACIN group when compa�
甲巯咪唑片此药物的不良反应之粒细胞缺乏症
甲巯咪唑片此药物的不良反应之粒细胞缺乏症摘要甲巯咪唑(MMI)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采用MMI药物治疗,有的可引起患者的白细胞减少,甚至出现粒细胞缺乏症的严重毒副反应,危及病人的生命。
甲巯咪唑是目前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主要药物之一。
然而该药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症。
据统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服用他巴唑过程中突发粒细胞缺乏症的发生率为0.3%-0.6%。
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对骨髓造血系统直接损害,通过破坏定向干细胞和初级干细胞而致粒细胞缺乏,并与血液或骨髓储存的成熟粒细胞破坏有关,也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增加病人的感染机会,甚至因败血症而引起死亡。
但粒细胞缺乏症发生前的首发症状中均有发热、咽痛。
关键词甲巯咪唑粒细胞缺乏症甲巯咪唑片,商品名:赛治,英文名:Thiamazole Tablets,成份:主要是甲巯咪唑,化学名:1-甲基-1,3-二氢-2H-咪唑-2-硫醇。
一适应病症: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药物治疗,尤其适用于不伴或伴有轻度甲状腺增大(甲状腺肿)的患者及年轻患者。
2.用于各类型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拟采用放射性碘治疗时的备用药,以预防治疗后甲状腺毒性危害迹象的发生。
3.用于各种类型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手术前准备。
4.放射碘治疗后间歇期的治疗。
5.在个别情况下,因患者一般状况或个人原因不能采用常规的治疗措施,或因患者拒绝接受常规的治疗措施时,由于对架巯咪唑片剂(在尽可能低的计量)耐受性良好,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长期治疗。
6.对于必须使用碘照射(如使用含碘造影剂检查)的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历的患者和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患者作为预防性药物。
二对此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不同程度的过敏性皮肤反应(瘙痒症,皮疹,风疹)这些皮肤反应大部分是轻微的,经常在继续治疗期间缓解。
还有关节疼痛可能集体出现。
三对此药物不常见的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症出现在大约0.3%--0.6%的病例中,在治疗开始后数周或数月也可以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如果出现粒细胞缺乏症必须停药。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
(6):552-559.[8]Fagi ol o E,T oriani -terrnzi C .Th 1and Th 2cyt okine modulati onby I L -10/I L -12i m balance in aut oi m mune hae molytic anae m ia [J ].Aut oi m munity,2002,35(1):39-44.2006-02-11收稿 本文编辑:郑春雨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上海200040E -mail:wangxiaoqin@shmu 1edu 1cn【文章编号】1005-2194(2006)07-0487-03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林果为,王小钦【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林果为,1959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生教授,血液科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上海市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血液学杂志》、《上海医学》编委,《实用内科学》副主编。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i m mune neutr openia ),系一组因中性粒细胞抗体介导的粒细胞减少(<10岁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15×109/L ,成人低于210×109/L )和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15×109/L )。
因患者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的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或通过脾脏破坏,或由补体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溶解作用,使粒细胞减少[1]。
大多数患者的抗体是作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因此患者的骨髓象大多呈增生象伴粒细胞系“成熟障碍”,但也有少数患者的抗体可直接作用于粒细胞系的前体细胞,导致严重粒细胞减少,这是因为不仅有粒细胞的破坏,还有生成障碍,骨髓象呈现“纯白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1、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二)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granulocytopenia),其白细胞计数大多低于1×109/L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是感染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等。
细菌性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也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少数甚至可以发生粒细胞缺乏症。
在某些严重细菌性感染如粟粒性结核、脓毒血症等,以及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严重感染时,白细胞非但不增高,反而呈减少,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核左移明显,并有明显的中毒性改变,常提示预后较差。
(2)血液系统疾病:有粒细胞减少者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部分急性白血病(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疾病。
有时也可见于部分恶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转移癌等。
(3)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及化学药物均可引起粒细胞减少。
化学药物如退热镇痛药、抗生素(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抗糖尿病药以及免疫抑制剂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必须慎用。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某些恶性肿瘤、类脂质沉积病如Gaucher 病、Niemann-Pick病等。
(5)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也可有粒细胞减少。
2、血液分析仪参数及临床意义(1) MCV,NCH,MCHC检测临床价值此三项指标是仪器经过Hb,RBC,Hct三项检测后,经计算机计算后所得的指标,气主要临床意义是根据三项结果,可能有下表四个组合,每一组合可能是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病人红细胞相应的形态变化,借此,可辅助临床医生对贫血作出鉴别诊断.2 由于上述指标是平均指标(mean),只反应;平均大小,并不能反应个体形态本质变化,比如,MCV是90fl,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为89fl+91fl/2= 90fl, 另一种可为害0fl+110fl/2=90fl,MCV同为90fl,显示头者为生理性大小不等,而后者明显为病理性.因此,在八十年代就设计了一项反应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即: RDW. RDW 是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的缩写,释为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通过自动血液分析仪测量获得的,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也有的仪器用SD表示),其主要临床意义为血小板计数及MPV检查MPV(mean platelet volume)表示血小板平均体积,其对止血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但MPV与血小板数(PLT)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正常参考值还是病理标本,MPV应结合PLT变化综合分析.1 MPV正常参考范围:Bassman测量68例正常人PLT和MPV,发现正常群体中,MPV是随血小板数不同,MPV而不同,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见图1)2 MPV和PLT结合,对止血与血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见图表)3 MPV其它方面的临床价值(1) MPV有助于区别周围PLT破坏和骨髓损伤所致的PLT减少,前者MPV 增加而后者MPV 下降.(2)Small和Beuigole认为MPV及PLT变化有助于骨髓增生病与反应性PLT 增加的鉴别.(3)因为MPV先于PLT变化,因此,可用于观察病情变化,白血病化疗时, MPV 上升是BM恢复的第一征候,在感染时,VanDer Lelie等认为局部炎症MPV正常而败血症时,则一半有MPV增加.并认为MPV持续低,说明感染未受控制而继续抑制PLT生长.如MPV 随PLT数持续下降则为骨髓衰竭的征兆.越小越严重,直到MPV上升,PLT才恢复.(4) Ekder每日测MPV并观察KPTT,PT,TT,FDP,观察出血素质病人变化,发现有出血倾向者MPV显著低于无倾向者,即使严重PLT下降者,如MPV>6.4fl出血发生率也低.(5) Thompson研究结果表明MPV与PLT体外功能之间明显相关, 对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PLT聚集,其速度及程度随MPV增加而增加.3、直方图与散点图的临床意义直方图是血细胞分析仪用电阻抗原理对血细胞进行检测,以细胞体积为横坐标,细胞的相对数量为纵坐标,表示某一种细胞数量分布情况,可反映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
医学免疫学第十九章免疫缺陷病
㈢ X-性连锁高IgM综合征(X-linked hyperimmunoglobulin M syndrome,XHM)
遗传特征: X性连锁隐性遗传 发病机制: X染色体上CD40L基因突变
T细胞表达CD40L缺陷 T、B细胞相互作用受阻 IgG、IgA和IgE重链类别转换障碍
免疫特征:
五、吞噬细胞缺陷
(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 粒细胞减少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1.5×109/L * 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几乎缺如 病因:髓样干细胞分化障碍 临床表现:严重咽炎,多死于败血症或脑膜炎
(二)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 趋化功能缺陷(白细胞懒惰综合征) * 黏附功能缺陷( 白细胞黏附缺陷,LAD) * 杀菌功能缺陷 (慢性肉芽肿病和Chediak-Higashi综合征)
整合素β2缺陷 Pig-α基因缺陷
红细胞缺乏 DAF和MIRL
21q22
Xp21,1q25, 16q24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由于B细胞发育缺陷或由于B细胞对T细胞传递的信 号反应低下→Ab生成障碍,体内Ig降低或缺失。 主要临床特征:反复化脓性感染
原发性B细胞缺陷
淋巴干 细胞
B B B
XLA
XHM CD40L基
1.X-性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X-linked SCID,XSCID)
遗传特征:性染色体遗传缺陷(占SCID46%) 发病机制:
IL-2R链(γc 链)基因突变 多种CKR(IL-2R、IL-4R、IL-7R等)功能缺陷 T、B、NK细胞成熟受阻和功能障碍 反复感染
免疫学特征: 外周血T细胞和NK细胞减少,B细胞数量正常但功能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2020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
2020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2020年10月10日至18日,第三届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学术年会暨第十六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以直播形式召开,主题是“支持与姑息使癌症治疗更有效”。
会议期间,XXX教授解读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放化疗引起的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
化疗初治患者中,25%至40%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超过60%的患者化疗延迟和减量的首要原因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剂量改变的患者中有超过60%再次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因此,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且会影响患者的生存。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风险甚至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不同瘤种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致死率不同,实体瘤约为8%。
大多数标准剂量的化疗方案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6至8天。
FN并发症严重,20%至30%的患者需入院进行治疗。
在FN患者中,出现明显感染或隐性感染者超过60%,发生菌血症的患者超过20%。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61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使用的化疗方案为耐受良好、骨髓抑制较少的AC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结果显示,与无FN患者相比,发生FN的患者中位OS减少了22.4个月(P<0.001)。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对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认识,建立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评估,优化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管理流程,规范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与治疗,CSCO牵头制定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并于2017年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定义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低于XXX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ANC≥1*109/L)、中度(ANC为0.5至1.0*109/L)和重度(XXX)。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定义为口腔温度>38.3%(腋温>38.1%)或2次测量口腔温度>38.0%(腋温>37.8%),且ANC<0.5*109/L,或预计24小时后会降至<0.5*109/L。
2020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
2020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2020年10月10日~18日,第三届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学术年会暨第十六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以直播形式召开,主题是“支持与姑息使癌症治疗更有效”。
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解读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危害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放化疗引起的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25%~40%化疗初治患者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超过60%患者化疗延迟和减量首要原因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剂量改变患者中有超过60%再次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且影响患者生存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风险甚至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不同瘤种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致死率不同,实体瘤约为8%。
-大多数标准剂量的化疗方案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6-8天。
-FN并发症严重,20%~30%患者需入院进行治疗。
-FN患者中,出现明显感染或隐性感染者超过60%,发生菌血症的患者超过20%。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61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使用的化疗方案为耐受良好、骨髓抑制较少的AC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结果显示,与无FN患者相比,发生FN的患者中位OS减少了22.4个月(P<0.001)。
因此,为提高医护人员对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认识,建立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评估,优化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管理流程,规范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与治疗,由CSCO牵头制定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并于2017年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
肿瘤放化疗相关肿瘤中性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分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定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低于2*109/L。
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ANC≥1*109/L、中度:ANC(0.5-1.0)*109/L、重度:ANC<0.5*109/L。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免疫缺陷(本)
3、补体受体缺陷(DAF受体缺陷)
红细胞缺乏DAF受体 对补体介导的溶解作用敏感 阵发性粒细胞缺乏症
* 粒细胞减少症: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1500/mm2
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嗜中性粒细胞几乎缺如
* 病因:髓样干细胞分化障碍 * 临床表现:严重咽炎,多死于败血症或脑膜炎
* X连锁隐性遗传,女性为携带者,男性发病; * X染色体上的Bruton酪氨酸激酶基因缺陷 * B细胞发育停滞于前B细胞阶段 *血清中各类Ig 水平明显降低或缺失(IgG<2g/L)
*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1.DiGeorge综合征(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孕娠早期第III、IV咽 囊神经嵴发育障碍,胸 腺、甲状旁腺、主动脉 弓、唇和耳等发育不全。
免疫缺陷病
一、概述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四、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
感染; 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 药物; 肿瘤; 放射损伤等。
(一)继发于某些疾病的免疫缺陷病 1、感染导致的免疫缺陷病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1)HIV/AIDS的流行情况 (2)HIV的感染过程 (3)发病机制与免疫学异常
原发性可遗传和婴幼儿发病
免疫缺陷病
一、概述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二、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原 发 性 免 疫 缺 陷 病 (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
是由于免疫系统先天性(多为遗传性)发育缺 陷而导致免疫功能不全。可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 ( T 、 B 细胞和联合缺陷)和非特异性补体免疫缺 陷(补体与吞噬细胞缺陷)。
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12月第38卷第6期 JP r e c i sM e d ,D e c e m b e r 2023,V o l .38,N o .6d o i :10.13362/j .j pm e d .202306015 文章编号:2096-529X (2023)06-0530-05[收稿日期]2023-07-29; [修订日期]2023-10-12[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项目(2020-S F -056);西安市创新能力强基计划医学研究项目(21Y X Y J 0094)[通讯作者]马少君,E m a i l :m a 20020407@163.c o m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金龙1 曹菲2 张沥3 马少君4(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西安 710068 1 放疗科; 2 肿瘤内科; 3 M R I 室; 4 放射科)[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过程中发生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㊂方法 选取2018年1月 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93例,分为对照组(未发生或发生1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2例)和观察组(发生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1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及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分析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 O C )曲线确立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㊂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乳腺癌分子分型㊁初诊白细胞计数㊁初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㊁化疗期间4级骨髓抑制患者构成比㊁放疗前白细胞计数㊁放疗前中性粒绝对值㊁放疗前血红蛋白㊁放疗计划靶区体积(P T V )㊁放疗胸骨平均照射剂量(D m e a n )㊁胸骨接受大于20G y 照射体积与总体积之比(V 20)及接受大于30G y 照射体积与总体积之比(V 30)等指标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511㊁9.900,t =2.286~9.900,P <0.05)㊂多因素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 T V 及胸骨D m e a n 增加为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独立危险因素(P <0.05)㊂绘制的R O C 曲线显示,P T V 的c u t -o f f 值为733.28m L ,A U C 为0.664,灵敏度83.9%,特异度56.5%;胸骨D m e a n 的c u t -o f f 值为2213.5c G y ,A U C 为0.749,灵敏度80.6%,特异度67.7%;两指标联合预测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A U C 为0.786,灵敏度96.8%,特异度58.4%㊂结论 P T V>733.28m L 和胸骨D m e a n >2213.5c G y 是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过程中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指标联合可提高该症是否发生的预测效能㊂[关键词]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辅助;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治疗剂量;放疗计划靶区体积;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 R 737.9;R 557.1 [文献标志码] AR I S KF A C T O R SF O RN E U T R O P E N I AD U R I N G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A D J U V A N TR A D I O T H E R A P YF O RB R E A S TC A N C E R J I N L o n g ,C A OF e i ,Z HA N GL i ,MAS h a o j u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R a d i a t i o nO n c o l o g y ,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i a l 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 ,X i 'a n 71006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 O b j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r i s kf a c t o r s f o r n e u t r o p e n i a (g r a d e 2o rhi g h e r )d u r i n g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a dj u v a n t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f o r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 M e t h o d s At o t a l o f 93p a t i e n t sw i t hb r e a s t c a n c e r t r e a t e db y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a d j u v a n t r a d i o t h e r a p yi n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i a l 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 f r o mJ a n u a r y 2018t oD e c e m b e r 2020w e r e a s s i g n e d t o a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n on e u t r o p e n i a o r g r a d e 1n e u t r o p e n i a ,n =62)a n d a n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g r a d e 2o r h i g h e r n e u t r o p e n i a ,n =31).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t h e t w o g r o u p s w e r e a n a l y z e db y u n i v a r i a t e a n d l o g i s t i c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e s t o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r i s k f a c t o r s f o r g r a d e 2o r h i gh e r n e u t r o -p e n i a ,a n d t h e p r e d i c t i v e e f f i c a c y o f r i s k f a c t o r s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b y t h e r e c e i v e ro p e r a t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R O C )c u r v e . R e s u l t s T h e u n i v a r i a t e 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r e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g r o u p s i nm o l e c u l a r t y pe s o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w h i t e b l o o d c e l l c o u n t a n d a b s o l u t e n e u t r o p h i l c o u n t a t t h e f i r s t v i s i t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g r a d e 4m y e l o s u p pr e s s i o n d u r i n g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w h i t eb l o o d c e l l c o u n t ,a b s o l u t e n e u t r o p h i l c o u n t ,h e m o g l o b i nb e f o r e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p l a n n i n g t a r ge t v o l u m e (P T V ),m e a n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d o s e t o t h e s t e r n u m (D m e a n ),a n d r a t i o of v o l u m e e x p o s e d t o r a d i a t i o ng r e a t e r th a n 20G yt o t o t a l v o -l u m e a n d r a t i oo f v o l u m e e x p o s e d t o r a d i a t i o n g r e a t e r t h a n30G y to t o t a l v o l u m e i nt h e s t e r n u m (χ2=4.511,9.900,t =2.286-9.900,P <0.05).T h e l o g i s t i c 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P T Va n ds t e r n u m D m e a nw e r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r i s k f a c t o r s f o r g r a d e 2o r h i g h e r n e u t r o p e n i a (P <0.05).T h eR O Cc u r v e s s h o w e d a c u t -o f f v a l u e o f 733.28m L f o r P T V ,w i t ha na r e au n d e r t h e c u r v e (A U C )o f 0.664,a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83.9%,a n d a s p e c i f i c i t y o f 56.5%,a n d a c u t -o f f v a l u e o f 2213.5c G y f o r s t e r n u m D m e a n ,w i t ha nA U Co f 0.749,a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80.6%,a n d a s p e c i f i c i t y of 67.7%;t h eA U Co f t h e t w o i n d i c e s f o r t h e c o m b i n e d p r e d i c t i o n o fg r a d e 2o rhi g h e rn e u t r o p e n i a w a s0.786,w i t ha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96.8%a n das p e c i f i c i t y of58.4%. C o n c l u s i o n P T V >733.28m La n d s t e r n u m D m e a n >2213.5c G y a r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r i s k f a c t o r s f o r g r a d e 2o r h i g h e r n e u t r o p e n i ad u r i n g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a d j u v a n t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f o r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a n d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t h e t w o i n d i c e s c a n i m p r o v e t h e p r e d i c t i v e e f f i c a c y fo r t h eo c c u r -r e n c e o f n e u t r o pe n i a .[K E Y W O R D S ] B r e a s tn e o p l a s m s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a d j u v a n t ;N e u t r o p e n i a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d o s a g e ;P l a n n i n g t a r ge tv o l u m e ;R i s kf a c t o r s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20年12月发布全球最新癌症相关数据显示,乳腺癌已成为全㊃035㊃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12月第38卷第6期JP r e c i sM e d,D e c e m b e r2023,V o l.38,N o.6球人群中第一大肿瘤类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尤其是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㊂放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降低保乳手术和高危乳房切除手术患者复发率,并延长其生存时间的一项重要措施[2]㊂但同时,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不可避免照射患者患侧胸骨及肋骨,杀伤造血细胞,且前期化疗常导致骨髓增殖活性明显低下,放疗期间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较高㊂超过2级骨髓抑制发生可导致放射治疗的调整或治疗中断,影响总体的治疗效果[3]㊂因此,探究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过程中发生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前加以控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4]㊂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 2020年12月间93例于我院行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明确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求为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是否发生骨髓抑制的预估提供临床参考㊂1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 2020年12月于我院初治并行辅助放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93例㊂患者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②行新辅助化疗+手术者或手术+辅助化疗后辅助放疗者;③完成全程化疗及全剂量放疗者;④乳腺癌为单侧病变者;⑤临床资料完整者㊂患者排除标准:①早期乳腺癌术后未行放射治疗者;②乳腺癌存在远处转移者;③男性乳腺癌;④放射治疗前1周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ˑ109/L者;⑤放射治疗前1周内使用短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2周内使用长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者;⑥合并免疫性疾病及其他恶性肿瘤者;⑦治疗前合并急性感染者;⑧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⑨合并严重肝㊁肾疾病者㊂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指南[5]的要求行辅助放疗㊂根据常见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5.0版[6]的标准,将辅助放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分为四级,其中将无或仅达1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设为对照组,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设为观察组㊂收集两组患者年龄㊁病变部位㊁体质量指数(B M I)㊁乳腺癌临床分期㊁乳腺癌分子分型㊁初诊血液学指标㊁是否行抗H e r-2靶向治疗㊁化疗周期㊁化疗期间是否发生4级骨髓抑制㊁放疗前血液学指标㊁放疗靶区范围㊁计划靶区体积(P T V),以及胸骨及肋骨的下述指标:平均照射剂量(D m e a n)㊁接受大于20G y照射体积与总体积之比(V20)㊁接受大于30G y照射体积与总体积之比(V30)㊂采用S P S 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㊂采用多因素l o g i s t i c回归模型分析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 O 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共有93例乳腺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33例(35.5%)未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1㊁2㊁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者分别为29㊁23㊁8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62例㊂所有患者年龄26~75岁,中位年龄50(43,56)岁㊂两组患者的乳腺癌分子分型㊁初诊白细胞计数㊁初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㊁化疗期间发生4级骨髓抑制患者构成比㊁放疗前白细胞计数㊁放疗前中性粒绝对值㊁放疗前血红蛋白水平㊁放疗的P T V㊁放疗胸骨D m e a n㊁V20㊁V30等指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511㊁9.900,t=2.286~9.900, P<0.05)㊂见表1㊂2.2影响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多因素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l o g i s t i c 回归方程㊂纳入的自变量:分子分型(L u m i n a lA= 1,L u m i n a l B=2,三阴型=3,H e r-2过表达型=4),初诊白细胞计数(ȡ4ˑ109/L=0,<4ˑ109/L= 1),初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ȡ2ˑ109/L=0,<2ˑ109/L=1),化疗期间发生4级骨髓抑制(未发生= 0,发生=1),放疗之前白细胞计数(ȡ4ˑ109/L= 0,<4ˑ109/L=1),放疗之前中性粒绝对值(ȡ2ˑ109/L=0,<2ˑ109/L=1),放疗前血红蛋白(ȡ120g/L=0,<120g/L=1),以及放疗P T V㊁胸骨D m e a n㊁V20和V30㊂多因素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放疗P T V增大及胸骨D m e a n剂量增大均为患者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㊂见表2㊂2.3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的R O C曲线分析R O C曲线图显示,放疗P T V的c u t-o f f值为733.28m L,A U C为0.664,灵敏度83.9%,特异度㊃135㊃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12月第38卷第6期JP r e c i sM e d,D e c e m b e r2023,V o l.38,N o.656.5%;胸骨D m e a n的c u t-o f f值为2213.5c G y,A U C为0.749,灵敏度80.6%,特异度67.7%㊂通过串联试验得出两指标联合的A U C为0.786,灵敏度96.8%,特异度58.4%㊂见图1㊂表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指标对照组(n=62)观察组(n=31)t/χ2P 年龄[例(χ/%)]ɤ40岁10(16.1)5(16.1)0.0001.000 >40岁52(83.9)26(83.9)病变部位[例(χ/%)]左27(43.5)11(35.5)0.5560.508右35(56.5)20(64.5)乳腺癌临床分期[例(χ/%)]Ⅰ期2(3.2)1(3.2)Ⅱ期29(46.8)12(38.7)0.5600.756 Ⅲ期31(50.0)18(58.1)乳腺癌分子分型[例(χ/%)]L u m i n a lA型11(17.7)2(6.5)L u m i n a l B型38(61.3)16(51.6)9.9000.019三阴型3(4.9)8(25.8)H e r-2过表达型10(16.1)5(16.1)B M I[例(χ/%)]<25k g/m245(72.6)26(83.9)1.4590.303 ȡ25k g/m217(27.4)5(16.1)初诊血液学指标白细胞计数(c c e l l/ˑ109㊃L-1, xʃs)6.58ʃ1.505.50ʃ1.523.2900.00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c c e l l/ˑ109㊃L-1, xʃs)4.24ʃ1.253.47ʃ1.422.6600.009血红蛋白(ρ/g㊃L-1, xʃs)131.42ʃ15.47126.77ʃ18.621.2740.206血清白蛋白(ρ/g㊃L-1, xʃs)42.63ʃ5.5342.56ʃ4.250.0570.955抗H e r-2靶向治疗[例(χ/%)]是15(24.2)9(29.0)0.2530.624否47(75.8)22(71.0)化疗[例(χ/%)]ɤ6个周期40(64.5)20(64.5)0.0001.000 >6个周期22(35.5)11(35.5)化疗期间4级骨髓抑制[例(χ/%)]是13(21.0)13(41.9)4.5110.034否49(79.0)18(58.1)放疗前血液学指标白细胞计数(c c e l l/ˑ109㊃L-1, xʃs)5.46ʃ1.624.71ʃ1.402.1990.03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c c e l l/ˑ109㊃L-1, xʃs)3.49ʃ1.422.81ʃ1.192.2860.025血红蛋白(ρ/g㊃L-1, xʃs)120.79ʃ9.43116.06ʃ12.582.0320.045血清白蛋白(ρ/g㊃L-1, xʃs)41.57ʃ4.0140.75ʃ2.871.0120.314放疗靶区范围[例(χ/%)]全乳2(3.2)3(9.7)1.6910.193胸壁+区域淋巴结引流区60(96.8)28(90.3)P T V(V/m L, xʃs)671.00ʃ117.97769.44ʃ194.172.5900.011胸骨D V H参数D m e a n(D/c G y, xʃs)2109.22ʃ674.932696.00ʃ532.394.224<0.001 V20(χ/%, xʃs)48.52ʃ 8.3754.84ʃ 6.473.686<0.001 V30(χ/%, xʃs)37.02ʃ 8.4342.94ʃ 7.163.3540.001肋骨D V H参数D m e a n(D/c G y, xʃs)1836.29ʃ182.151873.22ʃ158.270.9620.339 V20(χ/%, xʃs)31.01ʃ 2.8331.05ʃ 2.640.0580.954 V30(χ/%, xʃs)23.26ʃ 2.0123.28ʃ 1.970.0620.950心脏D m e a n(D/c G y, xʃs)1259.61ʃ448.221158.20ʃ562.800.9430.348㊃235㊃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12月第38卷第6期 JP r e c i sM e d ,D e c e m b e r 2023,V o l .38,N o .6表2 影响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多因素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变量βS EW a l d χ2PO R95%C I 分子分型0.4290.3151.8570.1731.5360.829~2.847初诊血液学指标 白细胞计数1.9471.0363.5290.0607.0060.919~53.401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9891.3630.5270.4682.6900.186~38.891 化疗期间4级骨髓抑制0.9320.6781.8900.1692.5400.672~9.592放疗前血液学指标 白细胞计数-0.284 0.9240.0940.7590.7530.123~4.610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1421.1243.6320.0578.5140.914~77.029 血红蛋白-0.067 0.5910.0130.9100.9350.293~2.981P T V0.0050.0026.0660.0121.0061.001~1.010胸骨D V H 参数 D m e a n 0.0050.00111.533 0.0011.0051.002~1.008 V 20-0.066 0.1370.2320.6300.9360.717~1.224 V 30-0.159 0.1271.5780.2090.8530.665~1.093常量4.2164.9730.7190.39767.762-图1 P T V 、胸骨D m e a n 及两指标联合预测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R O C 曲线3 讨 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㊂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保持着3.9%的年增长率,2020年新发病例达42万,约有12万女性因乳腺癌死亡[7-8]㊂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降低50%~70%的局部复发风险[9]㊂在乳腺癌临床放疗过程中,1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不需特殊处理即可安全完成放疗,一旦出现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将会导致放疗中断,影响放疗效果,并有可能增加放疗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0]㊂另外,乳腺癌化疗多采用高中度致骨髓抑制风险的方案,且化疗过程中可能多次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刺激造血,造成骨髓增殖活性㊁储备能力的明显下降[11],但化疗对随后放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是否有影响,目前相关报道较少[4]㊂本研究结果表明,化疗过程中发生4级骨髓抑制的患者,放疗时发生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较高㊂成人的活性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中,其中骨盆中活性骨髓占比较大,约占50%[12],所以对盆腔放疗的患者骨髓保护的研究较多[13-14]㊂R O S E 等[15]研究显示同步放化疗的宫颈癌患者骨盆诸骨V 10>95%且V 20>76%时,将加重骨髓抑制程度㊂罗建奇等[16]研究显示,进行骨髓保护可显著降低同步放化疗宫颈癌患者2级及以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㊂王健仰等[17]研究同样显示,同期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骨盆骨髓照射剂量与急性血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明显相关㊂在胸部放疗中,胸骨及肋骨的照射体积和剂量往往与骨髓抑制的发生相关㊂高飞等[18]研究表明,在食管癌术后放疗患者中,发生2级及以上骨髓抑制患者的胸骨D m e a n ㊁V 20㊁V 30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㊂耿冲等[19]研究证实,接受放疗的食管癌患者胸骨D m e a n ㊁V 30㊁V 40㊁V 50值越高,2级及以上的骨髓抑制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大㊂王强等[4]研究显示,乳腺癌术后辅助调强放射治疗中肋骨与胸骨D m e a n ㊁V 30㊁V 40对骨髓增殖活性影响显著,与肋骨相比胸骨对射线更为敏感,发生2级骨髓抑制的胸骨D m e a n 界值为(1963.43ʃ222.11)c G y㊂本研究显示胸骨D m e a n >2213.5c G y 的患者发生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险较高,与上述研究结果较为一致㊂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靶区范围也被认为是骨髓抑制的危险因素,接受锁骨上胸壁放疗的患者会引起较重的骨髓抑制[20]㊂由于本研究中纳入全乳照射患者较少(5.4%),故未得到相同的结果,但更大的照射范围意味着更多的胸骨及肋骨㊃335㊃精准医学杂志2023年12月第38卷第6期JP r e c i sM e d,D e c e m b e r2023,V o l.38,N o.6受到照射,本研究证实P T V>733.28m L的患者更容易发生2度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上述结论也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21]㊂本研究表明,P T V> 733.28m L及胸骨D m e a n>2213.5c G y是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发生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单一指标预测效能较低,联合预测可将A U C提高至0.786㊂临床工作中,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P T V由患者临床特征决定,针对P T V>733.28m L的乳腺癌患者,制作放疗计划时除了综合考虑心肺受照剂量外,还需尽可能避让胸骨,降低胸骨D m e a n,以减少患者发生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㊂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比如入组患者化疗方案各异,化疗期间预防性和治疗性升白细胞药物及用量各不相同,难以保证放疗前骨髓情况的一致性,应在后续研究中给予修正㊂本研究提示P T V> 733.28m L和胸骨D m e a n>2213.5c G y是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过程中发生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两指标联合对放疗中2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可以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㊂伦理批准和知情同意:本研究涉及的所有试验均已通过陕西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文件号2022伦审第R014号)㊂所有试验过程均遵照‘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的条例进行㊂受试对象或其亲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㊂作者声明:金龙㊁马少君参与了研究设计;金龙㊁曹菲㊁张沥与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㊂所有作者均阅读并同意发表该论文,且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㊂[参考文献][1]刘军兰.乳腺癌首次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20,14(6):389.[2]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乳腺癌放射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2020版)[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1,30(4):321-342.[3]杜艳芳,范艳玲,胡兵,等.乳腺癌术后放疗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临床观察[J].国际肿瘤学杂志,2020,47(3):.[4]王强,渠德宝,罗小虎,等.乳腺癌调强放疗与骨髓抑制的相关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23(5):313-317. [5]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17,27(9):695-759.[6]F R E I T E S-MA R T I N E ZA,S A N T A N A N,A R I A S-S A N T I A-G OS,e ta l.U s i n g t h ec o mm o nt e r m i n o l o g y c r i t e r i af o ra d-v e r s e e v e n t s(C T C A E-v e r s i o n5.0)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s e v e r i t y o f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o fa n t i c a n c e rt h e r a p i e s[J].A c t a s D e r m o s i f i-l i o g r,2021,112(1):90-92.[7]何思怡,李贺,曹毛毛,等.全球及我国女性乳腺癌疾病负担年龄分布及变化趋势[J].中国肿瘤,2023,32(1):1-7. [8]X I AC,D O N G X,L IH,e t a l.C a n c e r s t a t i s t i c s i nC h i n a a n dU n i t e dS t a t e s,2022:P r o f i l e s,t r e n d s,a n dd e t e r m i n a n t s[J].C h i n M e d J(E n g l),2022,135(5):584-590.[9]C A S T A N E D ASA,S T R A S S E RJ.U p d a t e s i nt h e t r e a t m e n t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w i t h r a d i o t h e r a p y[J].S u r g O n c o l C l i nN A m, 2017,26(3):371-382.[10]秦叔逵,马军.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 S C 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1,26(7):638-648.[11]苏惠玉.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支持治疗在乳腺癌化疗后使用的时机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6): 2831-2832.[12]H A YMA NJA,C A L L A H A NJW,H E R S C H T A L A,e t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p r o l i f e r a t i n g b o n e m a r r o wi na d u l tc a n c e r p a-t i e n t s d e t e r m i n e du s i n g F L T-P E Ti m a g i n g[J].I n tJ R a d i a t O n c o l B i o l P h y s,2011,79(3):847-852.[13]Z H A N GB Z,L IY,X U L M,e t a l.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 r a d i a t i o nd o s eo f p e l v i c-b o n em a r r o wa n d l y m p h o c y t i c t o-x i c i t y i n c o n c u r r e n t c h e m o r a d i o t h e r a p y f o r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J].R a d i a tO n c o l,2023,18(1):12.[14]张泽高,热伊拉㊃麦买提伊敏,哈斯也提㊃外里,等.基于ȡ2级骨髓抑制盆腔肿瘤放疗骨受剂量体积限制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9,28(12):905-908.[15]R O S EBS,L I A N G Y,L A USK,e t a l.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r a d i a t i o nd o s et o18F-F D G-P E T d e f i n e da c t i v eb o n e m a r r o w s u b r e g i o n s a n d a c u t e h e m a t o l o g i c t o x i c i t y i n c e r v i c a l c a n c e r p a-t i e n t s t r e a t e dw i t hc h e m o r a d i o t h e r a p y[J].I n t JR a d i a tO n c o lB i o l P h y s,2012,83(4):1185-1191.[16]罗建奇,孙亚楠,张亮,等.M R I指导骨髓保护调强放疗在宫颈癌放化疗中的剂量及临床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20, 42(12):1222-1226.[17]王健仰,田源,唐源,等.M R I指导骨髓保护I M R T对直肠癌同期放化疗血液不良反应影响[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6(3):244-248.[18]高飞,贾霖,杜小波,等.食管癌术后放疗胸骨保护与骨髓抑制的关系[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5(7):461-464. [19]耿冲,王强,叶涛,等.胸部骨骼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和临床因素对食管癌放疗中骨髓抑制影响的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21,28(2):161-164.[20]王娜,董世亮,牛丽娜,等.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VMA T与s I M R T放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及骨髓抑制的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21):3864-3866. [21]李巧芳,邓文钊,赵彦,等.食管癌根治性调强放疗+化疗照射靶区范围对预后的影响[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0,29(7):513-518.(本文编辑范睿心厉建强)㊃435㊃。
成人体检人群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成人体检人群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卫伟;秦玲【摘要】目的分析成人体检人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洛阳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至少有2次体检的大于18岁人群,两次体检的间隔时间大于3个月,排除只有1次体检结果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人群,剩余19 351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血常规及空腹血糖、体质指数(BMI)、血脂、血压.分析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体检人群中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1 078例.男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女性,高血糖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血糖正常人群,高血压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血压正常人群,血脂异常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血脂正常人群,随着BMI的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逐渐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男性(OR=0.541,95%CI 0.472~0.619)、高血糖(OR=0.658,95% CI 0.511~0.847)、高血压(OR=0.766,95% CI0.637 ~0.920)、高血脂(OR =0.650,95% CI0.570 ~0.741)、较高的BMI[超重(OR=0.636,95% CI0.503 ~0.774)、肥胖(OR =0.471,95% CI0.435~0.568)]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成人体检人群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受性别、血糖、血压、BMI、血脂的影响.【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22【总页数】5页(P4560-4564)【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病率;影响因素【作者】卫伟;秦玲【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河南洛阳471003;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河南洛阳4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7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年龄小于10岁的儿童低于1.5×109/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成人低于2.0×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
高危患者静脉应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能覆盖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 严重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菌药物。
鉴于耐药菌比例日益增加,在初始选择药物时还应基于体外药敏 试验、已知特定病原体的最敏感药物、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 应动力学资料。 在权衡风险获益后,也可以经验性选择替加环素、磷霉素等。
六、抗菌药物的调整
在接受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应根据危险分层、确诊的病原菌和 患者对初始治疗的反应等综合判断,决定后续如何调整抗菌治疗。 正在接受经验性口服或静脉治疗的低危门诊患者,如果其发热和临 床症状在48h内无好转,应住院重新评估并开始静脉应用广谱抗菌 药物治疗。 对于明确病原菌的患者,可根据药敏结果采用窄谱抗生素治疗; 检出细菌如为耐药菌,可参照表5选择药物。 对于未能明确病原菌的患者,可参照图2调整后续流程。 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应考虑真菌和其他病原菌感染的可能性, 参照血液病患者的真菌诊治指南尽早开始抗真菌或抗其他病原菌治 疗。
2.发热:口腔温度单次测定T>38.3℃(腋温 ≥38.0℃)或T>38.0℃(腋温≥37.7 ℃)持 续超过l h。 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应避免测定直肠温度和 直肠检查,以防止定植于肠道的微生物进入周 围黏膜和软组织。
二、流行病学
80%以上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 10%~50%的实体肿瘤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 后会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 伴感染时常伴有较高的死亡率。 据报道,13%~60%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病死率达12%~42%。 在目前国内医疗条件下,当中性粒细胞缺乏 持续>21d时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实验诊断名词解释1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系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MCH系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系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系体内免疫发生异常,产生自身抗体或(和)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
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细细胞性贫血病人治疗前,RETI仅轻度增高,治疗后逐渐下降,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则逐渐增高的现象,可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指标。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色,是一种刚脱核而未完全成熟的细胞。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 stippling):Wright染色血素片中,胞浆内可见于散在的大小和数量可一深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增多表示骨髓中红细胞系生长旺盛并伴有紊乱现象,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等。
棘细胞(acanthocyte,burr cell)及刺细胞(spur cell):棘细胞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刺细胞外周呈不规则、不匀称的棘刺状突起。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β脂蛋白血症),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等。
裂细胞(schistocyte):又称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异形症,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改变而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高血压等。也可见于严重烧伤病人。
成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82例病因分析
成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82例病因分析顾曦【摘要】目的:分析在基层医院就诊的成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以提高全科医生的诊断水平.方法:对单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82例患者资料进行性分析,分别采用B超检查、肾上腺素试验、自身抗体检测、骨髓穿刺等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82例患者中病因明确者290例(75.92%),仍有92例暂时原因不明.已知病因中粒细胞分布异常99例(25.92%)、感染95例(24.87%)和药物因素54例(14.14%)分别占前3位,其次为脾亢,风湿性疾病相对少见.结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众多,全科医师应提高认识,正确分辨病因后予以适当的治疗.【期刊名称】《交通医学》【年(卷),期】2012(026)001【总页数】3页(P78-79,81)【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上呼吸道感染;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毒副作用;B 超检查;肾上腹素试验;自身抗体检测;骨髓穿刺【作者】顾曦【作者单位】上海浦东新区联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1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7+.3白细胞减少在临床上很常见,由于白细胞的大部分由中性粒细胞构成,因此绝大多数白细胞减少由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
近年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病因较为复杂。
本文收集2007—2011年5年间在我院门诊就诊、临床资料完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38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以期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中性细胞减少382例中,男142例,女240例,男女之比0.59∶1,年龄19~78岁,中位年龄36岁。
病程1天~8年。
均为单纯中性粒细胞减少,排除合并血小板和(或)红细胞减少患者。
诊断标准[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0.5×109/L 为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即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机制
• (3)中性粒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或消 耗过多 多次输血、某些药物、自身免 疫性疾病,可使机体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 体和凝集素,通过免疫反应而破坏中性粒 细胞。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大量逸出血管壁 进入炎症组织导致外周血粒细胞丧失、消 耗过多。脾明显肿大,中性粒细胞分布在 脾窦数量增多且被滞留破坏,致脾中性粒 细胞破坏增加.
中性粒细胞生成、分布和死亡
1. 生 成:
原粒--- 早幼粒--- 中性中幼粒--- 中性晚幼
粒--- 中性杆状核----多形核细胞(成熟型中性粒细
胞)
(共约8~14天)
生成速率:(0.85~1.6)*109/ kg.d
2.
分
布
• 血液中性粒细胞总池(TBNP)
循环池(CP) 边缘池(MP)黏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上
粒细胞减少症
主要内容
1 病例介绍 2 讨论 3 总结
定义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由于周围 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ANC)减少而出现的一 组综合征。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绝对值随年龄而 异,在足月新生儿为8×109/L,早产儿为 6×109/L,生后1~2个月低限为2.5×109/L,至 1周岁时正常低限为1.5×109/L,此值直至成人 期皆为正常低限。成人及儿童的ANC低于 1.5×109/L,生后2周至1岁的婴儿ANC低于 1×109/L时,即可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当ANC低于0.5×109/L时即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诊断
• (3)实验室检查 • (1)①血象示ANC减少:婴幼儿
ANC<1.0×109/L;儿童ANC<1.5×109/L,且 无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即可诊断中性 粒细胞减少症。 • (2)定期检查血象:有家族史者应检查其 家庭成员的ANC。在6~8周中每周2~3次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确定中性粒细胞减 少周期,并行ELA2基因检测。
病因
• (7)其他 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慢性 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过敏性休克、营养 不良等。
诊断
(1)病史:
粒细胞减少快慢、频率、持续时间、有无周期性、减少程度 a.突然发生:药物、放射或感染引起 b.呈周期性: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c.细胞减少长期稳定而另两系不减少:假性或先天性
有无致病因素: 药物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 相关疾病:急慢性感染、RF、SLE等 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有无慢性或反复感染史;检查家族成员的中性
•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三种形态
正常状态(静息状态) 准活化状态(中间态) 活化状态
2.
分
布
黏附作用:
Mac-1、LFA-1、P150/95(整联蛋白家族)参与,N黏附到血管内皮 细胞上定位,否则高速循环运行的N无法穿过血管壁游离到组织
趋化作用:
1.感染源产生的趋化因子
2.吞噬细胞与炎症介质接触 染源或组织
损伤中性粒细 胞分化各阶段
偶尔
自身抗体 使 血
病因
• (5)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疟疾、慢性 溶血性贫血、晚期血吸虫病、黑热病、原 发性脾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病因
• (6)遗传因素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症,即婴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慢性家 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儿童期慢性粒细 胞减少症、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伴发的粒细 胞减少症、胰腺功能不全伴中性粒细胞减 少症、网状组织生成不良等。
发病机制
• (2)中性粒细胞无效增生和成熟、释放障 碍 见于营养物质缺乏、代谢紊乱相关 性粒细胞减少,如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时 ,粒细胞无效造血。 由于造血异常,早期幼稚中性粒细胞 在骨髓内的发育成熟受阻,幼稚的粒细胞 在骨髓内提前破坏,即无效造血,使骨髓 成熟池和贮存池缩小,使释放入血的中性 粒细胞减少。粒细胞释放障碍,见于家族 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
Hale Waihona Puke 病因• (3)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 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红细胞 贫血等。
病因
• (4)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慢性活 动性肝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 症、纯粒细胞再生障碍等。
各种自身免疫病 引起粒细
胞减少的药物
病因
中性粒细胞在 液或脾脏破坏
发病机制
• (4)粒细胞分布异常 疟疾、病毒感染 、细菌内毒素等均可使循环池中的中性粒 细胞转移到边缘池,附着于血管壁,使循 环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分布 异常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称为假性粒 细胞减少症或转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病因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一般 分为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两类。也可根据粒 细胞生成减少、无效增殖、破坏过多、复合 因素以及假性粒细胞减少等分成五大类。一 般而言,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原发 性少见
粒细胞绝对数;家系中有无1岁以下死亡原因不明者。发生粒细胞 减少的缓急及程度、发病年龄、次数、发作规律和家族史。
诊断
• (2)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发病时间随病 因不同而异,起病可急可缓。多种原因引 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其临床症状与中性粒 细胞减少的程度有关。轻者多为口腔黏膜 溃疡、牙龈炎、皮肤疖肿等:重者除皮肤 、口腔黏膜感染外,可有肺、泌尿系感染 ,甚至败血症等表现及体征。体格检查应 注意检查口腔黏膜、牙龈、淋巴结、肝、 脾、肛周等。
诊断
• (4)骨髓检查:有助于估计发病机制和病 因诊断。
• 骨髓涂片或活检及造血干细胞培养染色体 检查:骨髓象见粒系减少或成熟停滞。骨 髓干细胞培养见CFU-G集落生成不良。骨髓 涂片可了解粒系增生程度,成熟度及形态 异常。如果粒细胞增生亢进,提示粒细胞 无效生成或破坏过多;如果粒系增生低下 或成熟障碍,或退行性病变,提示中性粒 细胞减少是由于骨髓增生不良所致。
病因
• (1)感染 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 、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 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 疹、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如疟疾、 黑热病;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病因
• (2)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如X线、放 射性核素等;化学品,如铅、苯、汞等; 药物,如抗癌药、氯霉素、止痛药、镇静 药、抗甲状腺药、磺胺类药物引等引起某 些敏感患者粒细胞减少等。
后释放的趋化因子 损伤部位集结
N 向感
3.免疫系统其他组分
3.
死
亡
老化的中性粒细胞典型的
死亡方式是 凋 亡 ,
并随即被巨噬细胞清除掉
发病机制
• (1)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 骨髓遗传性粒系造血干细胞的缺陷或
造血调节障碍:见于重型先天性粒细胞减 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 伴免疫球蛋白异常及骨髓造血组织被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