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_刘凤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
刘凤梅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要:本文认为,翻译活动主要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过程,翻译的起点和指归都是读者的接受。翻译活动应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0、译文/召唤性结构0的创设及跨文化接受的/历史效果0。并且,从接受美学的批评角度审视翻译作为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显示的特征,可以为翻译活动规律的界说规定一个较为合理的逻辑起点和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0。
关键词:翻译接受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历史效果
Abstract:The author of the paper thinks that translation i n a process of reception from the ori ginal work to the translator,the trans-lated version and to the reader.The final aim i s the reception of the reader.T hus the expectancy of the reader and the appeal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a translation.The paper attemp 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in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from a reader-response perspective,thus providing a reasonable reading room for translation.
Key words:translation reception expectancy appeal structure
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5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系统6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观点,认为文艺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组成,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创作)))作品)))接受3个环节主客体的双向交流过程。由自然、社会、人构成的世界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作家对世界审美的把握形诸作品本文。作品本文在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意义,成为联结作者和读者之间跨时空精神交流的纽带。没有读者阅读的作品本文,产生不了任何效果,所以,读者是复活作品本文的终端接受者。作品通过影响读者,进而影响了世界。
笔者以为,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即接受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二度创作者。翻译的出发点和指归都是读者。人类行为理论家弗米尔指出,决定翻译目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0是话语的接受者,即/译者心目中有自己特定文化世界知识、希求和交际需要的文本的接受者0,并将翻译定义为/在目标环境中为目标目的和目标读者而生产的目标情境中的文本0。
因此,读者意识应贯穿翻译的全过程。从接受美学的批评角度审视翻译作为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显示的特征,可以为翻译活动规律的界说规定一个较为合理的逻辑起点和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0。
一、关照译作读者的/期待视野0
翻译研究的重心经历了从作者到文本,再从文本到读者的转移过程。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在未被读者阅读的时候只是束之高阁的文本,只有进入读者视域,成为把玩和欣赏的对象,由读者填补留下的空白,才产生意义。任何本文都具有未定性,都是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本文只是作品的一部分,构成文学作品的/一极0。读者的阅读,将本文所展示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完成,使其未定性得以具体化,构成作品的/另一极0。正如伊泽尔在5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6中所说,/作品本身显然既不能等同于本文,也不能等同于具体化,而必定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0由于不同读者社会阅历、文化修养、/期待视野0等差异,同一作品具有了不同的阐释意义。
23
读者具有选择译作的主动权,凭着自己的审美喜好,决定看或不看某一作品。翻译要努力寻求与读者的/对话0和交流,要突出/隐含的读者0的接受地位,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0。德国翻译家施莱尔马赫主张,翻译要/使外国作者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写作,译者不仅仅要自己看懂原文,还必须使原作者进入与译作的读者直接对话的范畴。0¹接受美学所说的/期待视野0,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式或先在结构,涉及到读者既有的阅读经验以及社会、人生经验,这些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式或先在结构,决定着读者接受能否实现,以何种方式、何种面貌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效果如何。伽达默尔认为,在理解活动之前,理解者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读解能力构成/前理解0或称/偏见0,/前理解0使理解成为可能,并决定着理解实现的程度和效果,/理解是一个我们卷入其中却不能支配它的事件;它是一件落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从不空着手进入认识的境界,而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解释学的理解既包含了我们突然遭遇的陌生的世界,又包含了我们所拥有的那个熟悉的世界。0º/期待视野0决定着读者对接受对象)))本文的选择。只有符合读者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的本文,才能吸引读者,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翻译要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期待视野0,做好翻译作品的定位和选择。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既是阅读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又是理解程度、接受效果的限制,/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0»
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采用、翻译语言的斟酌,都要以隐含读者的期待视野为中心,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我国早期翻译家周桂笙在翻译法国小说5毒蛇圈6时,基于中国读者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传统,在原小说描写父亲对女儿慈爱之情的细节上,翻译时加入了一段描写女儿思念父亲的话,以反映女儿对父亲的孝顺之情。出版者吴趼人在篇末说明:/后半回(女主人公)妙儿思念瑞福一段文字,为原著所无。窃以为上文写瑞福处处牵念女儿,如此之殷且挚,此处若不略写妙儿之思念父亲,则以慈孝两字相衡,未免似有缺点。且近时专主破坏秩序,讲家庭革命者,日见其众,此等伦常蟊贼,不可以不纠正之。特商于译者,插入此段。虽然,原著虽缺此点,而在妙儿当夜,吾知其断不缺此思想也。故虽杜撰,亦非蛇足。0¼
二、意义之真与/召唤性结构0的创设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传达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信息。由于阅读的历史性,译者会对本文有不同的理解,但不能一味地主观发挥,译者二度创作的成分太多,就会太离谱,太走样儿,成了改编而不是翻译了。因此,准确性是翻译的第一要求。准确性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准确,更是意义内涵的准确。如果一味地追求语词上的对应和准确,就会太拘泥,以致晦涩难懂,失掉原意。真正的忠于原作,应是忠于原作的精神,兼顾语言的形和神,既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形神兼备。不能因追求语言/能指0翻译的准确性,而忽视了语言/所指0的准确性。翻译家傅雷在5高老头6重译本序中说过: /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涵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0奥利弗#爱德华兹说,/我们祈盼翻译贴近原文,但真正需要的是对原文有最真切的感受。0翻译应是通过语言之真的舟桥抵达意义之真的彼岸。
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必须以接受者为出发点,从而提出/动态对等0的概念,即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理解与感受上的基本一致,而非仅仅语言上的/形式对等0。形式对等翻译以不折不扣地反映原文原貌为宗旨,要求译文在语言形式诸因素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以原文为出发点,以原文为指归。为了达到语言形式翻译的准确性,过分重视两种语言用词的对应性,结果往往会拘泥不通,产生误解。动态对等翻译尽可能将原文的文化背景转换成读者可以理解的本土文化背景,不要求原文信息与译文信息的绝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