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当代文学3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写?写什么?
1 革命的合法性论证和历史化:《红旗谱》
★ 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为革命 做合法性论证,即以艺术的方式来说明革命斗争及其 胜利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必然”,这是关于真理 性的说明;要把革命斗争历史化,就是把那些革命斗 争的生活片断和故事整合成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 逻辑上具有因果性的“革命历史”,这里包括“讲述 ‘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 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 。
★ 1954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冯雪峰说:“真正可以称 得上英雄史诗的,这还是第一部。” :“从更高的要求说,从 这部作品还可以加工的意义上说,也总可以是这样的英雄史诗 的一部初稿” 。
★ 史诗体以其宏大规模、深刻思想、完整的英雄形象、 庄重崇高的艺术风格成为新中国长篇创作的理想。 “史诗风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作家们所企慕。形 成了“史诗情结”。《红旗谱》、《红日》、《青春 之歌》、《创业史》、《三家巷》(及《苦斗》)、 《苦菜花》(及《迎春花》)、《上海的早晨》、 《红岩》等“红色经典”。
★ “一个兼具有民族性、时代 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
★ “一部具有民族气魄的小说”
玩鸟、“磕胜利头”、“喝胜利酒” 等等。
对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吸收和改造。
将民间相濡以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同人物的阶 级地位联系起来,使得这份侠义成为阶级情感的生动 体现;将民间不畏官府、不畏强权,只为公正和平等 的侠义精神同现代革命追求自由、平等和人类的解放 的理想嫁接起来,从而这个人物的“侠义”之“义” 转变为“正义”之“义”。
第二章 民族国家想象和叙事:五六十年代 小说创作概观
【本节看点】 1 民族国家想象 2 本时期小说发展的脉络 3 两种体裁两跃迁 4 两大题材两大支柱
★ 民族国家想象
(英)迪克特·安德森: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 同体”,报纸和小说是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形式。
一、三个阶段三起落
1.50年代初期:平稳与波澜
三、两大题材两支柱
(一)革命历史题材:从“历史”中析出的“革命历 史”
【本节看点】 1 历史与小说 2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意识形态功能 3 《红旗谱》、《红岩》、《百合花》、《青春之歌》
★ “历史”与“小说”
主流有“史传”传统,通俗有“讲史”传统。
“史入小说”,形成了“传志”、“演义”两种 形式。
“历史小说”是个悖论——历史真Biblioteka Baidu/故事虚构
★ “革命英雄传奇”:“因为,一,它比普通的英雄传奇故事 要有更多的现实性,直接来源于现实的革命斗争;其次,它又 比一般的反映革命斗争的小说更富于传奇性,使革命英雄行为 更理想地富于英雄色彩。” 徐光耀的《平原烈火》(1951)、 知侠的《铁道游击队》(1954)曲波的《林海雪原》(1957)、 刘流的《烈火金刚》(1958)、冯志的《敌后武工队(1958) 等。
2.50年代中期:百花与风暴
起:“百花文学”或“百花时代”,一是揭露社会 阴暗面和批判官僚主义的作品;二是突破题材禁区描 写婚姻爱情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
落:一批小说被打成“毒草”,一批小说家被打成 “右派”。
3.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兴盛与狂潮
起:长篇小说创作的丰收 。“红色经典”的成批出 现,如“三红一创”及《青春之歌》、《林海雪原》、 《山乡巨变》等 。
起: “现代”作家的“当代”转向。 巴金、张天翼、 周立波、艾芜等;
解放区或部队成长起来的作家成为新中国小说创作 的基石或中坚。赵树理、马烽、西戎、柳青、孙犁、 杜鹏程、梁斌、吴强等;
新中国崭露头角的文学新秀。如李凖、王汶石、王 蒙、刘绍棠、王愿坚、茹志鹃、刘真等。
落:严苛的批评和批判。1951年对萧也牧“小资产 阶级文艺倾向”的批判。
2 打造关于革命的集体记忆:《红岩》
落:文艺大批判对新中国小说创作成果的否定。
二、两种体裁两跃迁
1.短篇小说:从短篇故事到短篇小说
★ 赵树理:“群众爱听故事,咱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 咱就不要因为讲求剪裁而常把故事割断了。”
★ 冯雪峰:“感动性不强,反映现实斗争不够深刻,它所反映 的矛盾很容易解决”
★茅盾:“这个说法就是:短篇小说取材于生活的片段”。
★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流水账”似的叙述渐让位于“横 断面”,故事中心向人物(性格)中心转移,某个场景画面、 某种情绪心理、某种情趣氛围都可以构成短篇小说的艺术要素, 短篇小说的艺术形态在可允许的规范内已经达到了最大程度的 多样化。
2.长篇小说:从传奇到史诗
★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孔厥、袁静和马烽、西戎分别是带着传奇 体(形式上是章回体)的《新儿女英雄传》和《吕梁英雄传》 进入新中国。
“小说”,Fiction一词有“想象”的意思,但更 主要被解释为出于某种观念或意识形态,对材料加以 选择、组织说明现在。
“合法性论证”功能,即用过去的事情解释现在 为什么是这要,或者说,用既往说明当下。
★ “革命历史小说”
60年代初,“革命历史题材”的说法才渐渐流行开 去,最初的含混也逐渐澄清,“革命历史”成为从 “历史”中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特指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 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而有关古代 和近代的历史叙述就被归入“历史小说”。
★ 朱老忠和严志和两家农民三代人 /冯老兰一家地主的 两代人
★ “楔子”:讲述革命 的起源,即“哪里有压 迫哪里就有反抗”。这 是对革命的真理性和正 义性的说明。
★ 正文:压迫→反抗、 不觉悟→觉悟、失败→胜利。 这三组情节模式构成了一个 将革命历史化的完整序列, 同时也将合法性论证包容于 其中。
冯雪峰评价《保卫延安》时说:“它描绘了一幅真正 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的写出了人民是如 何战胜敌人的生动历史中的一页……”
革命为什么成功?
由于革命历史小说具有为革命作合法性论证、将革命斗 争历史化、打造国民关于革命的集体记忆等特殊的意识 形态功能,因而常常被列在首要的位置上,新中国的评 论家或文艺领导人在谈论某个阶段的文学创作成就时, 经常强调:“首先必须提到的是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小 说”。
1 革命的合法性论证和历史化:《红旗谱》
★ 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为革命 做合法性论证,即以艺术的方式来说明革命斗争及其 胜利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必然”,这是关于真理 性的说明;要把革命斗争历史化,就是把那些革命斗 争的生活片断和故事整合成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 逻辑上具有因果性的“革命历史”,这里包括“讲述 ‘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 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 。
★ 1954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冯雪峰说:“真正可以称 得上英雄史诗的,这还是第一部。” :“从更高的要求说,从 这部作品还可以加工的意义上说,也总可以是这样的英雄史诗 的一部初稿” 。
★ 史诗体以其宏大规模、深刻思想、完整的英雄形象、 庄重崇高的艺术风格成为新中国长篇创作的理想。 “史诗风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作家们所企慕。形 成了“史诗情结”。《红旗谱》、《红日》、《青春 之歌》、《创业史》、《三家巷》(及《苦斗》)、 《苦菜花》(及《迎春花》)、《上海的早晨》、 《红岩》等“红色经典”。
★ “一个兼具有民族性、时代 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
★ “一部具有民族气魄的小说”
玩鸟、“磕胜利头”、“喝胜利酒” 等等。
对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吸收和改造。
将民间相濡以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同人物的阶 级地位联系起来,使得这份侠义成为阶级情感的生动 体现;将民间不畏官府、不畏强权,只为公正和平等 的侠义精神同现代革命追求自由、平等和人类的解放 的理想嫁接起来,从而这个人物的“侠义”之“义” 转变为“正义”之“义”。
第二章 民族国家想象和叙事:五六十年代 小说创作概观
【本节看点】 1 民族国家想象 2 本时期小说发展的脉络 3 两种体裁两跃迁 4 两大题材两大支柱
★ 民族国家想象
(英)迪克特·安德森: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 同体”,报纸和小说是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形式。
一、三个阶段三起落
1.50年代初期:平稳与波澜
三、两大题材两支柱
(一)革命历史题材:从“历史”中析出的“革命历 史”
【本节看点】 1 历史与小说 2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意识形态功能 3 《红旗谱》、《红岩》、《百合花》、《青春之歌》
★ “历史”与“小说”
主流有“史传”传统,通俗有“讲史”传统。
“史入小说”,形成了“传志”、“演义”两种 形式。
“历史小说”是个悖论——历史真Biblioteka Baidu/故事虚构
★ “革命英雄传奇”:“因为,一,它比普通的英雄传奇故事 要有更多的现实性,直接来源于现实的革命斗争;其次,它又 比一般的反映革命斗争的小说更富于传奇性,使革命英雄行为 更理想地富于英雄色彩。” 徐光耀的《平原烈火》(1951)、 知侠的《铁道游击队》(1954)曲波的《林海雪原》(1957)、 刘流的《烈火金刚》(1958)、冯志的《敌后武工队(1958) 等。
2.50年代中期:百花与风暴
起:“百花文学”或“百花时代”,一是揭露社会 阴暗面和批判官僚主义的作品;二是突破题材禁区描 写婚姻爱情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
落:一批小说被打成“毒草”,一批小说家被打成 “右派”。
3.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兴盛与狂潮
起:长篇小说创作的丰收 。“红色经典”的成批出 现,如“三红一创”及《青春之歌》、《林海雪原》、 《山乡巨变》等 。
起: “现代”作家的“当代”转向。 巴金、张天翼、 周立波、艾芜等;
解放区或部队成长起来的作家成为新中国小说创作 的基石或中坚。赵树理、马烽、西戎、柳青、孙犁、 杜鹏程、梁斌、吴强等;
新中国崭露头角的文学新秀。如李凖、王汶石、王 蒙、刘绍棠、王愿坚、茹志鹃、刘真等。
落:严苛的批评和批判。1951年对萧也牧“小资产 阶级文艺倾向”的批判。
2 打造关于革命的集体记忆:《红岩》
落:文艺大批判对新中国小说创作成果的否定。
二、两种体裁两跃迁
1.短篇小说:从短篇故事到短篇小说
★ 赵树理:“群众爱听故事,咱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 咱就不要因为讲求剪裁而常把故事割断了。”
★ 冯雪峰:“感动性不强,反映现实斗争不够深刻,它所反映 的矛盾很容易解决”
★茅盾:“这个说法就是:短篇小说取材于生活的片段”。
★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流水账”似的叙述渐让位于“横 断面”,故事中心向人物(性格)中心转移,某个场景画面、 某种情绪心理、某种情趣氛围都可以构成短篇小说的艺术要素, 短篇小说的艺术形态在可允许的规范内已经达到了最大程度的 多样化。
2.长篇小说:从传奇到史诗
★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孔厥、袁静和马烽、西戎分别是带着传奇 体(形式上是章回体)的《新儿女英雄传》和《吕梁英雄传》 进入新中国。
“小说”,Fiction一词有“想象”的意思,但更 主要被解释为出于某种观念或意识形态,对材料加以 选择、组织说明现在。
“合法性论证”功能,即用过去的事情解释现在 为什么是这要,或者说,用既往说明当下。
★ “革命历史小说”
60年代初,“革命历史题材”的说法才渐渐流行开 去,最初的含混也逐渐澄清,“革命历史”成为从 “历史”中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特指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 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而有关古代 和近代的历史叙述就被归入“历史小说”。
★ 朱老忠和严志和两家农民三代人 /冯老兰一家地主的 两代人
★ “楔子”:讲述革命 的起源,即“哪里有压 迫哪里就有反抗”。这 是对革命的真理性和正 义性的说明。
★ 正文:压迫→反抗、 不觉悟→觉悟、失败→胜利。 这三组情节模式构成了一个 将革命历史化的完整序列, 同时也将合法性论证包容于 其中。
冯雪峰评价《保卫延安》时说:“它描绘了一幅真正 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的写出了人民是如 何战胜敌人的生动历史中的一页……”
革命为什么成功?
由于革命历史小说具有为革命作合法性论证、将革命斗 争历史化、打造国民关于革命的集体记忆等特殊的意识 形态功能,因而常常被列在首要的位置上,新中国的评 论家或文艺领导人在谈论某个阶段的文学创作成就时, 经常强调:“首先必须提到的是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小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