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
手拉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手拉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手拉手活动,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2. 手拉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2. 教学难点:手拉手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2. 情境教学法:创设手拉手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手拉手活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1)教师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强调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3. 创设手拉手活动情境(1)教师介绍手拉手活动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活动的意义。
(2)分组进行手拉手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4. 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知识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手拉手活动中的合作意识,观察其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手拉手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同时,分组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不确定事件的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如摸球游戏中摸到红球或蓝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例如:解释为什么每次摸球的结果可能不同,帮助学生理解随机性的本质。
-概率计算的方法: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如何从实际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例如:解释如何从摸球实验中得出概率计算公式,并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手拉手》这一章节的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合作例子,他们能够很快地理解可能性与确定性的概念。在讲授理论时,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概率的计算和应用持有一定的疑问,这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这部分确实是本章的难点。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动手动脑,积极投入到探索可能性与确定性的过程中。我看到他们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尝试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主动学习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可能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可能性与确定性的基本概念。可能性是指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确定性则是指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理解这些概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手拉手”游戏,展示可能性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手拉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设计图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图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和运用这些图形。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来强化学生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不过,我注意到在解释难点时,可能需要更多直观的教学辅助工具,比如动画或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概念。
实践活动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环节。他们小组合作,动手拼图,表现出很高的参与度。但是,我也观察到一些学生在拼组图形时遇到了困难,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拼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手拉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周围的图形?”(如建筑物的形状、家具的轮廓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面图形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手拉手》这一章节时,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基本的掌握。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能够识别这些图形,并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分享自己的发现。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手拉手》北师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自行车的三角架,了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内角和为180度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和“手拉手”游戏,让学生推理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3.培养学生的图形构造和创新能力,学会画三角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图形构造技巧;
4.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将三角形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手拉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三角形形状的结构?”(如自行车架、晾衣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角形稳定性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举例: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教学难点
(1)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并理解。
难点突破: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建筑物的支撑结构等,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在稳定结构中的应用。
(2)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推理:学生可能难以从直观上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逻辑推理来突破这一难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教案:《手拉手》课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2. 教学PPT。
3. 小组讨论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手拉手”问题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能看出这些手拉手的人之间有什么规律吗?”二、探索(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2.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手拉手的人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而且间隔是固定的。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先确定一个起始点,然后按照固定的间隔数进行排列。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手拉手”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学生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解答问题,并展示解答过程。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教师强调“手拉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排队、排列座位等。
五、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手拉手”问题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家长签字确认,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10分钟)”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对“手拉手”问题的解题方法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是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关键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解答具体的“手拉手”问题,并展示解答过程。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97页的“手拉手”一节。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合作的意义,学会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并能够利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并能够主动去寻求合作。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并能够利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圈,然后用手拉住旁边同学的手,形成一个手拉手的小圈。
让学生们感受一下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的感觉。
2. 讲解概念:在黑板上写下“合作”两个字,然后解释合作的意义,即通过与他人一起工作,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任务需要完成,但是一个人,如果多人一起合作,就可以更容易地完成这个任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们分组,每组用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他们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合作完成的一个任务,并简单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合作的。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上“手拉手”三个字,下面写上“合作”两个字,然后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手拉手的小人图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回家后,找一些家人或朋友,用手拉手的方式形成一个小圈,然后用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他们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合作完成的一个任务,并简单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合作的。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们思考一下,除了手拉手的方式,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进行合作,比如说可以用手牵手、肩并肩等方式进行合作。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并主动寻求合作是一个重点。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6手拉手》PPT精品课件 (8)
2020/1/14
3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Xb=bXa
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a+b)xc= aXc+bXc
2020/1/14
4
2020/1/14
5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12.8X3+7.2X3 =38.4+21.6 =60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册
2020/1/14
1
本节课我们通过手拉手互助的活动, 来学习乘法运算律在小数乘法中的 应用,同学们要能够自己分析解决 有关小数乘法的一些应用题,能够 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进行计 算。
2020/1/14
2
12.5×8=10 3.2×3=9.6 2.35×1000=2350 3.5+2.4=5.9 6.85-2.2=4.65 1.3÷100=0.013 2.46+3.5+6.5=12.46 25×7×4=700
2020/1/14
9
4.8X2.5 =1.2X4X2.5 =1.2X(4X2.5) =1.2X10 =12
乘法结合律
2020/1/14
10
2020/1/14
3.7×9.8
=3.7×(10-0.2)
=3.7×10-3.7×0.2
=37-0.74
=36.26
乘法分配律
11
(7.5+2.5)×0.48 =10×0.48 =4.8
2020/1/14
12
小小数混数合运混算法合则小和数运整混数合算混运和算法整则和数整数混混 合运算的运算 合运算法则一样,合整运数算的法运则算一定样,整数的运算定 顺律在序小数一中仍样然适,律用在。整小数数中仍的然适运用。算定律在小数中 仍然适用。
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手拉手
考虑手拉手的厚度
在手拉手长度的基础上, 考虑手拉手的厚度,以更 准确地计算体积和表面积 。
复杂情况下的计算技巧
组合多个手拉手
简化计算过程
当有多个手拉手需要连接时,可以组 合它们以形成一个整体。
对于一些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一些 简化的方法或近似值来快速得到结果 。
手拉手的应用场景
手拉手在代数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解方程时可以通过手拉手的性质进行简化。
手拉手在几何中也有应用,例如在研究图形的性质时可以通过手拉手的性质进行判 断。
手拉手在概率中也有应用,例如在计算概率时可以通过手拉手的性质进行简化。
03 手拉手的计算方法
基础计算方法
01
02
03
确定手拉手的数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03
题目1
手拉手的两个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其中一个小朋友有15块糖,另一个小 朋友有20块糖。他们决定把糖混合在一起,然后平均分给两个人。请问 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块糖?
题目2
手拉手的两个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其中一个小朋友有10个苹果,另一个 小朋友有8个苹果。他们决定交换苹果,然后重新平均分配。请问每个 人最后应该有多少个苹果?
详细描述
在制定旅行计划时,我们需要考虑交通、住宿、餐饮等多个 方面的费用。手拉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计算出各项费用,制 定合理的预算,确保旅行顺利且经济实惠。
05 手拉手的实际案例分析
超市促销活动的手拉手计算
总结词
实际应用、计算方法
详细描述
在超市促销活动中,经常采用手拉手的计算方式来统计销售数据和优惠券使用情况。通过手拉手的计算方法,可 以快速准确地得出商品的销售数量、销售额以及优惠券的兑换情况,为超市的营销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手拉手2 北师大版
• 589 + 668 = 668 +( )
• 125×(80 + 8) = 125×5(89 ) +(
)×8
• 183 + 379 + 17 + 121 =8(0183+ 1)25+
(379+ )
17
• 25×25712+1 743×25 =(257+ )×25
743
我们给小朋友 们买些学习用
品吧!
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 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 元?
2.8×5 + 7.2×5 = (2.8 + 7.2)×5 = 10×5 = 50(元)
2.8×5 + 7.2×5 = 14 + 36 = 50(元)
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手拉手互 助的活动,学习了乘法运 算律在小数乘法中的应用, 同学们学会了自己分析解 决有关小数乘法的一些应 用题,能够用简便算法的 要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
还可以买 些课外读
物。
淘气想给希望小学三名同学分别买一本练习 本和一个铅笔盒。
方法一:2.8×3 = 8.4(元) 方法二:(2.8 + 6.1)×3
6.1×3 = 18.3(元)
=8.9×3
8.4 + 18.3 = 26.7(元)
= 26.7(元)
综合式:
2.8×3 + 6.1×3 = 8.4 + 18.3 = 26.7(元)
四年级数学下册
手拉手
1.口算
12×0.8= 9.25 4.5×100= 450
0.03×9= 0.27 0.4×10= 4 1000×0.05= 50 0.3×20= 6
45×2= 90
• 2.填一填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第49页,主要内容是“小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能根据“人口与环保”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小数乘法、小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策略: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培养他们关心、帮助别人的品德,在自主探究中去获取,理解新知。
教学准备:纸卡。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明标创设一个位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情境,再算算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说图中的情景,发现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并解答。
激发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引导汇报做题的方法。
方法一:12.8×3=38.4(元)7.2×3=21.6(元)38.4+21.6=60(元)方法二:(12.8+7.2)×3=20×3=60(元)方法三:12.8×3+7.2×3=38.4+21.6=60(元)(3)教师引导说运算顺序,说明其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4)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对于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这一章节的教学有着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我将按照您的要求,详细阐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手拉手》中的第一课时,主要涉及教材第85页至第页的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在逻辑和应用场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我利用PPT课件和黑板,详细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在逻辑。
3. 练习:我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地探索和思考。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这个实例的设计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后续的讲解和练习打下基础。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意识到乘法分配律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课程背景《手拉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课程下册中的一章,主要包含整数、加减法计算等内容。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旨在通过数字记忆与计算练习,提高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和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正确快速地背诵1~100以内的整数,并做到反复回忆和较好的记忆。
•能够对10以内的数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加、减法运算并理解加减法的本质。
•能够适应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发扬敢想敢问、勇于发言的开朗乐观个性。
教学重点•整数记忆和反复回忆•快速而准确的加、减法运算•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适应和团队协作教学难点•如何在不同的数字运算中把握好加减法原理•如何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简要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
•老师展示一个数字表格,帮助学生迅速记忆1~100以内的整数。
学习(30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分配数字记忆任务,每个小组负责记忆10个整数。
•小组内成员交替朗读所负责整数,直到能够信口背出所有数字。
•老师出示加、减法计算题,要求小组成员以最快速度解题。
•老师解释加减法的规律和本质,并与学生们一起回顾公式和概念。
•小组内成员分别担任加法、减法计算者,互相测评并指出错误。
总结(5分钟)•老师询问学生们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并对优秀表现的小组进行表扬。
•老师提醒学生下节课重点和难点,并留作业。
教学小结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互相竞争中提高记忆力和加减法计算能力。
通过反复记忆和不断练习,学生们逐渐理解了加减法的本质和规律,并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策略。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增强了开朗乐观的个性,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手拉手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手拉手一、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本课是四年级下册数学中的第四章,题目为“手拉手”,主要内容为学习使用手的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测量长度,并且通过手拉手的方式体验距离的概念。
其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掌握手的长度单位及其相互转换;•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感知长度的大小和量度;•认识距离的概念,了解不同长度的距离。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描绘图片和现场实践展开“手拉手”游戏,直观体验距离的概念,加强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
2. 观察图像,认知长度单位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1m”、“1dm”、“1cm”这三种长度单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并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件长度有哪些?”引导学生认知长度单位的概念。
3. 用手测量长度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先用四根手指估算长度,再用手的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进行检测,并以最细小的长度单位书写答案。
通过实践操作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手的长度单位及其相互转换,提高其密切感知和熟练度。
4.实际操作感知长度的大小和量度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一些常见的长度比较题目,例如:一定量的绸缎长度、房屋距离、桌椅长宽等。
教师指导学生贴近实际,通过目测估算和工具量测,进一步感知长度的大小和量度,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记忆。
5. 贯穿整节课的课堂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就学习做调查、提出疑问,向其它班级、其它学科、科技制品等领域进行深入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表现予以肯定,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加强课程引导性和交流性,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知识和学会思考。
三、教学反思“手拉手”是一节有趣的数学课,但也存在问题。
首先,教师任课效果依赖于掌握课堂引导技巧和教育经验的程度,需要注意教学及时纠偏,并及时转化教学目的,有效协调教学进度。
其次,学生相比于理论课程来说重视实践操作,易长时间集中精力而疲劳。
因此,需要讲究课堂策略,通过适当放松课程安排、鼓励学生交流、疏导情绪,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拉手
教学目标:我能运用小数乘法和小数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定律简便计算。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情境,再算算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说图中的情景,发现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并解答。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教师出示情境图,谈话引入新课。
并出示学习目标。
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1、请同学们看老师的主题情景图,在老师的主题情景图中还隐藏着一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
2、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一共要花多少钱?
3、小组展示成果。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8.4﹢18.3=26.7
(元)
方法二:(2.8﹢6.1)×3 =8.9×3 =26.7(元)
方法三:2.8×3﹢6.1×3 =8.4﹢18.3 =26.7(元)
(二)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5+8)×0.4 9×5+9×1.6 4.6×19+5.4×19 5×0.4+8×0.4
9×(5+1.6) (4.6+5.4) ×19 3.6×4×2.5 3.6×(4×2.5)
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四、点拨升华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当堂训练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
3.8×0.4) 7.69×101
8.36-2.48-3.52 46×0.33+54×0.33
0.25×39+0.25 0.125×72
2、完成第45页第2、
3、4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八、拓展提高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59×2.5×0.4= 59 ×(×)
7.8×15+2.2×15=( + )×15
0.2×1.25×5×8=( ×)×( ×)
9.63×2.5+9.63×7.5= ( )
()×0.8+5×()=( +39.2)×5
0.63×99+0.63=( )×()。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九、作业布置:教材第45页“练一练”的第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