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主要载体。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采取的区域经济政策,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学术界也相当重视区域经济方面的理论和实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就是以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的。
1.1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目前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也产生很多与区域经济学相关的分支学说。目前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区位理论分析及定位、区域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关于区域经济学的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文献有很多。
1.1.1 区位理论分析及定位
区位理论分析及定位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在这方面很多西方经济学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的区位论在进行区位分析时把空间看做是一个连续的空间体,认为在此空间内的经济活动都与空间内的某一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相关。伴随着数学规划模型的发展,西方的区域经济学研究者开始建立相关的空间资源配置模型来使得经济物品和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达到最优。国外区域经济学关于区位分析及定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厂商区位、居住区位、公共设施区位、空间均衡分析、空间动态变化分析等方面。
区位理论通常以达到空间均衡为其研究重点。在厂商区位分析方面,达到空间均衡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空间均衡的分析研究重点都放在单个行业的生产均衡上。居住区位分析方面,主要与居住区位的选择和与此相关的迁移模式相联系,尤其是住房市场以及市场中的交易问题。从动态的角度看,包括住房的买卖、出租;从静态的角度看,主要涉及到区域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及其居所的分布。公共设施区位研究方面,在西方国家大量的公共服务是由政府的行政部门控制的。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所受到的公共干预的原因和程度都各不相同。这就涉及到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有蒂伯特(1961)、阿诺特(1979)、施韦策(1983)等。在空间均衡分析方面,恩克(1951)在《空间分离市场之间的均衡:电子模拟解》首次把空间均衡理论应用于众多领域;萨
缪尔森(1952)发表了《空间价格均衡与现行规划》;空间动态变化分析主要集中于区位、各种空间要素、空问结构在时间点上的动态变化;艾萨德(1979)利用物理学中的场论把不可分解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结合在一起,建立了时间和空间经济学的一般理论。
1.1.2 区域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区域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是区域经济学研究中较常用的方法。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最常用的是里昂惕夫所建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区域经济模型的建立主要是以寻求空间经济体系的系统定量描述为特点,这些模型的重点放在经济系统中各组成要素和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界定和描述上。这些模型一般是建立在区域结构框架的基础之上,在产出和要素投入、基础设施政策与区位变量之间找出直接的因果关系,从而在土地利用、区域政策、城市发展政策、人力资源配置、空间价格和区域均衡等领域建立经济模型。
1.1.3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是近年来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出现了很多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阻碍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方面,西方的学者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研究的。首先是斯坦(1964)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域收入和就业的均衡主要是通过要素市场的良好运作而得到实现的;其次是缪尔达尔和赫希曼提出的,经过弗里德曼对于委内瑞拉的研究(1966)而逐渐完善起来的累计因果理论和核心—外围模型;最后是依附理论,主张依附理论的学者认为经济的驱动力量是资本积累,在资本积累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占统治地位的核心区与依附于核心区的边缘区并存。
1.2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相对较多,但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较少,大多数理论文献都是注重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某一方面来说的,具有综合性的理论不多。其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如下:
宁钟(2001)的区域集群产业研究认为,某一区域内企业集群存在进入、退出、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以及需求的动态变化。
魏守华等(2002)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他们认为产业集群理论是继梯度推移、增长极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之后的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毛艳华(2003)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业定位就是根据自身的综合优势或独特优势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确定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分为地理定位、资源定位、市场定位和中心城市辐射定位四种类型。
陈恒西(2003)指出目前在中国大多数区域经济的问题主要是由消费结构引发的产业结构的升级问题。只要抓住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条主线,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提高城市化水平,对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会有极大的作用。
李润田(2004)认为区域经济的特点是整体性、地域性、层次性、基础性和分散性,该研究倾向于禀赋论。
闰恩虎(2005)概括区域经济的内涵为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典型地体现中国转型经济的城市、乡镇、农村三元结构,二是典型地体现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三是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
赵志远、付琳(2007)认为,区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政府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罗明(2007)认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同时加强区域内政府的信息化服务功能,加速培养人才、发掘人才、重用人才,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发展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提高区域经济的外向度,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同时合理开发生态资源。
汤录忠(2008)则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指出目前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上的规模经济效应、低成本优势、区域创新系统、区域竞争优势可以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纵观上述学者、专家的成果,他们都分别从局部的、小角度的视野研究了一个区域的特征,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可见,从整体上、全局上又具体到一个区域的范围探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具有价值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