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力的概念、性质和计量单位;分析力的合成;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解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问题;能够利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性质和计量单位;力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的合成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副插图,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两个人同时拉一根绳子,绳子不动?2. 学习新知(30分钟)2.1 动手实验:力的传递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6人。

让其中两人站立,其他人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手拉着前后两个人的衣角。

其中两位站立的同学同时用力朝外拉,观察其他同学的反应。

实验操作步骤: 1. 分组,两人站立,其他四人围成圆圈。

2. 两名站立的同学同时向外用力拉。

3. 观察其他同学的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传递和作用反作用力的存在。

2.2 动手实验:力的平衡让学生找来一副天平,将天平两边放置不同质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是力的平衡?什么是力的合成?实验操作步骤: 1. 将天平平稳放置在桌子上。

2. 在左侧的盘子上放置一个500g的物体,在右侧的盘子上放置一个200g的物体。

3. 观察天平指针的位置,思考为什么天平没有倾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2.3 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计算和表示。

通过一些简单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图示或文字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2.4 观察力的作用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点和物体的形状、材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性质之间的联系。

3. 拓展应用(15分钟)3.1 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设计一种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衡条件,并记录实验结果和思考。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那么物体是如何改变运动状态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力。"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就像我们用手推一下桌子,桌子就会动一下。那么,力有哪些分类呢?常见的有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
"同学们,你们观察到实验中的现象了吗?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吧。"
"我们发现,力的大小和弹簧的伸长程度是成正比的。"
"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来观察力的作用效果也会发生变化。"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三要素,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力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布置一下作业。请大家回去思考一下,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并写一篇短文来总结一下。"
六、课堂反思(5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对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我,我们一起解决。"
学生学习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版)教科版》教材或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力的三要素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实例图片等。
3.实验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车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教科版八下物理教案71力

教科版八下物理教案71力

教科版八下物理教案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1讲“力”。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2. 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了解力的作用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原理。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方法,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图示、实验器材。

学具:练习册、笔、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拉、提、压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教学内容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介绍其原理和使用方法。

(4)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讲解与力相关的典型例题,如力的合成、分解等。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3.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

(3)实验报告:力的测量实验报告。

2. 答案:课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介绍与力相关的科学家及其成就,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了解力的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2. 力的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解题方法。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教学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第1节)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第24节)3.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第5节)4. 相互作用力(第6节)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二力平衡。

4. 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能够判断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的判断,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扯弹簧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

6. 随堂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8. 作业设计:(1)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概念。

(2)请列举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解释。

(3)请简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请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牛顿,以及牛顿的生平事迹。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们来看教学难点。

八年级下册_力_教案(3篇)

八年级下册_力_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的单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概念。

2.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1. 力的概念的理解。

2. 力的作用效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物体运动、物体变形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提问:这些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二、新课讲解1. 引入力的概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

3. 介绍力的单位:牛顿(N)。

三、实验演示1. 教师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单位。

2. 强调力的概念是理解后续物理知识的基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单位。

2. 提问:力的概念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 进一步讲解力的概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力的原因。

2. 举例说明力的产生原因:接触、不接触。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三要素。

2. 强调力的三要素在力的分析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现象引入力的概念,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力5.1 力的概念5.2 力的测量5.3 力的作用效果5.4 力的合成与分解2. 第六章压强6.1 压力的概念6.2 压强的计算6.3 液体压强6.4 大气压强3. 第七章浮力7.1 浮力的概念7.2 阿基米德原理7.3 浮沉条件7.4 浮力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测量、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2. 使学生了解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计算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液体压强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测量、作用效果、压强的计算、浮沉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气压计、浮力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学生互相拉扯、挤压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作用效果,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

3.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力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介绍压强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压强的计算,讲解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压强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讲解:引入浮力概念,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浮沉条件。

7.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浮力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测量、作用效果、合成与分解。

2. 压强计算、液体压强、大气压强。

3. 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

(2)应用题:压强的计算。

(3)实验题:浮力的测量。

2. 答案:详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1)探讨力的作用与反作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与运动1.1 力的概念与作用1.2 重力与摩擦力1.3 牛顿第一定律1.4 牛顿第二定律2. 第二章:压强与浮力2.1 压强的概念与计算2.2 气压与液体压强2.3 浮力的概念与计算2.4 阿基米德原理3. 第三章:能量与能源3.1 能量的概念与转换3.2 动能与势能3.3 机械能的守恒3.4 能源的利用与保护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压强与浮力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计算压强与浮力。

3.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能量与能源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能量转换的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能量转换的原理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学生对于压强与浮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力与运动、压强与浮力、能量与能源相关的实际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

2. 教材讲解:根据教材的章节内容,逐章进行讲解,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公式。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在讲解过程中,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共同解答,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根据讲解的内容,用粉笔写出相关的公式、概念和示例,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并理解。

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计算一个物体的重力。

(2) 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教科版八年级下7.1力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下7.1力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下7.1力教学案例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性教学,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点的理解,力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海绵、积木等。

学具:每人一份力的作用效果记录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有关力的故事,如“乌龟和兔子赛跑”,引导孩子们思考力在故事中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向孩子们解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实践环节: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吹气球、推动小车、用海绵垫子跳跃等,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4. 记录力的作用效果:让孩子们填写力的作用效果记录表,记录不同活动中力的作用效果。

5. 讨论环节:引导孩子们交流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点的理解,力的方向。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但在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上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有关力的家庭作业,如观察日常生活中力的作用,拍照记录并简要描述。

3. 下一节课将继续讲解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理解,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

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实践性教学,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

教科版物理教案(八年级下册)7.1力

教科版物理教案(八年级下册)7.1力

教科版物理教案(八年级下册)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表示:使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够正确表示力,并认识力的单位。

2.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掌握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描述一个人推车的场景,让学生思考推车时需要施加多大的力,力的方向是什么。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

3. 作用效果分析:通过实验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4. 力的作用相互性讲解: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5.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力的计算题,如计算推动一个物体所需的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力的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表示、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形状、运动状态力的作用相互性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推动一个物体所需的力。

答案:根据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使用公式 F = ma 计算得出。

2. 题目:分析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哪个力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答案:主要看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物体沿着较大的力的方向运动,则较大的力是主要的,反之亦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表示、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和作用相互性。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物理学涉及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通过学习物理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增强科学素养。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物理《力》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初二物理力的教案【6篇】

初二物理力的教案【6篇】

初二物理力的教案【6篇】初二物理力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能依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依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试验探究,了解转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试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掌握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试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热忱。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学问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学问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试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试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试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试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试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生疏,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当增大,有害的摩擦应当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常见力的特点和计算牛顿第一定律2. 流体力学流体的性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及其应用3. 热学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4. 光学光的传播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与凹透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使学生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让学生掌握热学基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4. 培养学生对光学现象的观察能力,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浮力的计算、热传递和物态变化、光学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计、气压计、温度计、光学器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册、笔、纸、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力与运动、流体力学、热学、光学现象。

2. 例题讲解:针对各章节的重点知识,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

2. 流体力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计算。

3. 热学:热传递、物态变化。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目:力的合成、浮力计算、热传递计算。

分析题目:生活中的光学现象、流体力学现象。

2. 答案:详见课后作业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力与运动:研究摩擦力、重力等在生活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状态。

热学:研究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 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 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性教学,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力的存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幼儿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积木、绳子、滑轮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气球、一辆小车、几块积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气球被挤压时形状改变,让幼儿感知力的存在。

2. 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幼儿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 实践活动:让幼儿用气球、积木和绳子制作一个起重机,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让幼儿通过滑轮组,将重物提升到一定高度,感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他们基本掌握了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但在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幼儿,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或周围环境中的力的作用,如拉开抽屉、提起书包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2. 讲解力的作用:在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我让幼儿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使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 能够使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3.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2.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力的图示教具。

2. 学具:每个学生一份力的图示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讲解力的概念(10分钟):使用力的图示教具,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展示力的图示,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10分钟):利用弹簧测力计,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通过力的图示,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10分钟):通过力的图示,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使用力的图示练习纸,练习表示力的三要素。

每组选一个实际情境,应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七、作业设计1. 画出两个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 举两个例子,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矢量与标量1.2 牛顿第一定律1.3 动量与冲量2. 流体力学2.1 流体的性质2.2 流体压强与流速2.3 流体动力学3. 热学基础3.1 温度与热量3.2 热传递与热量计算3.3 热力学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动量与冲量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流体的性质,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了解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3. 让学生掌握热学基础知识,理解温度与热量的关系,掌握热传递与热量计算方法,了解热力学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量与冲量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原理,热力学定律。

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热量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矢量图演示板,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流体压强演示装置,温度计,热量计算器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计算器,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力与运动的关系,提问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流体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热学知识。

2. 知识讲解:力与运动:讲解矢量与标量,演示牛顿第一定律,介绍动量与冲量的计算方法。

流体力学:介绍流体性质,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讲解流体动力学原理。

热学基础:讲解温度与热量关系,演示热传递现象,介绍热量计算方法,阐述热力学定律。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与分析。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矢量与标量牛顿第一定律动量与冲量2. 流体力学:流体的性质流体压强与流速流体动力学3. 热学基础:温度与热量热传递与热量计算热力学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下的动量变化。

分析生活中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例。

计算一个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查找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1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1力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了解力的单位。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运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扯、推动等。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举例说明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示例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介绍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5.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示例说明力的相互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表示:符号“F”,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概念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3)力的表示方法是什么?请写出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2. 答案:(1)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例如:拉扯、推动、挤压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例如:用力拉伸弹簧,弹簧发生形变;用力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材,具体章节及详细内容如下:1. 第1章力1.1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1.2力的测量及单位1.3力的合成与分解2. 第2章运动和力2.1牛顿第一定律2.2惯性2.3牛顿第二定律2.4牛顿第三定律3. 第3章简单机械3.1杠杆原理3.2滑轮3.3轮轴和斜面4. 第4章动能和势能4.1动能4.2重力势能4.3弹性势能4.4机械能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及单位。

2. 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运动状态。

3. 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应用,了解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简单机械原理、动能和势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笔记、练习本、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引言: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典型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第1章力1.1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1.2力的测量及单位:讲解力的测量方法,介绍力的单位。

1.3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2)第2章运动和力2.1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引入,讲解牛顿第一定律。

2.2惯性:讲解惯性的概念,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2.3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实验验证,讲解牛顿第二定律。

2.4牛顿第三定律:通过实验验证,讲解牛顿第三定律。

(3)第3章简单机械3.1杠杆原理:讲解杠杆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应用。

3.2滑轮:讲解滑轮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科版八下物理教案71力

教科版八下物理教案71力

教科版八下物理教案71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是什么,力的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 力的作用相互性: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

3. 力的三要素: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 重力:介绍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5. 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以及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相互性现象。

3.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分析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5.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方向,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相互性,力的三要素,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重力和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

4. 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 讲解重力: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6. 讲解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判断是哪种力,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相互性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作用点重力:概念、方向、与质量的关系摩擦力:概念、方向、作用效果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力-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1.力-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力-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 教学内容1.1 学科知识本次课程内容为力的基础概念,具体包括:•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原理;•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效果与大小之间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1.2 学科能力•能够准确地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决相关问题;•能够建立正确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掌握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和其相关实验;•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能运用公式求解相关问题;•掌握作用-反作用定律。

2.能力目标•能够提出并解决与教材相关问题;•能够独立使用牛顿定律解决相关物理问题;•能够正确分析和处理不同情形下的力学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实验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强化学生的科学知识与实践能力。

三. 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身边的力和力的作用,例如:为什么撤掉变速器汽车就不动了?为什么推动物体需要用力?为什么甩出手中的水会感觉轻松?等等。

3.2 教学主体•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在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属性之后,教师向学生简要讲解力的计量单位——牛(N)的定义与基准单位的换算关系。

•力的分类——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教师通过讲解各种力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差别,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强化训练。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原理:教师通过使用各种道具和实验给学生演示惯性原理,表明物体是容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需要外力才能引起其状态的改变。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效果与大小之间的关系: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计算力的大小和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师向学生解释作用-反作用定律,并激励学生分析和解决不同情况下的复杂问题。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下册力的教案范文模板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下册力的教案范文模板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下册力的教案范文模板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下册力的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下册力的教案1《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一、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2、过程与方法:根据公式P=IU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本节拟采用与伏安法测小灯炮电阻的实际进行对比学习,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是电学中第二个要求定量测量的实验,它关系到电压表,电流表和变阻器等电学器件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所以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正确选择仪表及合理地进行实验,准确地记录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是个关键,教师注意适当引导。

教学重点:用伏安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教学难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自己设计电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和各种故障的排除.教学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二、说教学设计方案复习导入1、什么是电功率?2、电功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3、前面我们学习了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参考这种方法,你能设计实验测定一个小灯泡的电功率吗?如何测定呢?实验过程:1、注意电源的正负极,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初步估计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2、设计实验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再进行实验。

3、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及灯泡的明暗程度进行比较。

评估交流:1、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能正常工作,此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2、实际电压偏低,小灯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灯光变暗.不能正常工作;3、实际电压偏高,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灯光过亮,若长期使用会影响灯泡的寿命,还有可能直接烧坏小灯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

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

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
✧ 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 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和施力物
✧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过程和方法目标】:
✧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 通过体验力的作用,探索力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 在建立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抽象、归纳能力。

✧ 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
✧ 经历力的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

✧ 使学生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建立力的概念,能指出已知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 教学难点:在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
认识。

五、教学方法
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课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他们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主要运用实验、活动、诱导、探究等教学方法,并贯穿使用启发式和讨论式。

总之,指导学生去体验。

这样做,一方面符合了辩证唯物法所讲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另一方面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的体现。

六、学法指导
“力”的概念较抽象,但由于学生对“力”有了一定亲身体验,这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主要指导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根据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会通过活动或实验,自己去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在体验中学。

七、教学程序
教学预设为四个环节:
(一)、活动激趣——引入
【活动】:将一系有细绳的钩码放在举起的书上,同学们要想出尽量多的方法使钩码动起来,要求表述清楚具体,方法多而新。

尽管学生还没有建立力的概念,但关于力的经验很多,经验中的力现象比较复杂,认识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导向。

就是提供一个特定的情景,激励学生将研究对象锁定在钩码上,来施加或通过其他物体来施加各种各样的作用(如摩擦、拉、提、托、吸引等),来达到使钩码从静到动的目的,而这些作用,就是力。

这一设计主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本课的教学中来。

同时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多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激发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

其二,能够引导学生从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活动、观察、交流,体验物体对钩码的的各种力的作用,对力形成初步认识,便于在下一环节的分析、归纳,得出力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力作铺垫,也为力的作用效果打好伏笔。

(二) 、启思导创——什么是力
【我的发现】: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请同学们通过对课本第二页的图片观察,分析说出图片中所描述的力,如人对车的推力,让学生思考这些力的现象的背后都涉及到哪些物体,
比较这些力的作用的共性和区别,通过交流讨论,分析设问,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很常见的“推、拉、提、压、举”等作用,都是力;不仅仅只是人能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物体对物体也能施加力;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并引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个概念。

引导学生建立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实质是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抽象、归纳的能力的过程。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认识。

对突破难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的分析】使学生分析说出前面所涉及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以得到有效的练习。

为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理解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只要有力就一定有施力物和受力物,我设计了
【我的擂台】这个小活动,使一组同学出题,另一组同学说出施力物和受力物。

突出了本课重点。

(三)、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环节还是注重从学生的经验中来
【活动体验一】:假设面前是一堵“危墙”,要用力把它推倒,要求保护好自己不受伤,使学生体验身体的感觉。

引发学生思考。

【活动体验二】:使学生用力拍桌子,体验手的感觉。

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发现人在对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这个物体的力的作用。

学生回顾活动一中钩码受到力的同时是否也施加了力。

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使他们对力的认识直观具体而又清晰深刻。

解释现象:鸡蛋碰石头
最后进行启发式思维发散讲解,引导学生得出“地球吸引人”,同时,“人也吸引地球”的结论。

以此进一步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怎样来确定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与经验完全不同的新奇的观点让学生对力的理解更为深刻,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看看谁最棒:要求学生再次观察课本第二页的图片,找出与之成对的力,并分析说出该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紧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以上教学中,以大量的经验和事实为依托,层层深入,步步为营,通过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完成了对原有知识和经验的重新构建。

突出了重点,难点也得以突破。

而力的作用效果一部分内容则不要求学生深入进行探究,只要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变形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为以后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好铺垫。

(四)、观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第一环节中的活动,同学们知道了力能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力还能不能产生什么其他效果呢?请同学们观察视频,要求分析说明并另举一实例。

分别得出力能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快到慢、由慢到快、改变运动的方向,还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等。

教师最后引导聚合思维,把力的作用效果归为两种: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思考:
1教室里,一同学看着窗外说:好大的风啊!他是如何看出风很大的?他能看到风吗?我们看到的是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

体会力与力的效果的必然的联系性。

2介绍冥王星的发现和被开除情况,鼓励学生课外查阅。

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敬畏之情。

3接下来为学生设立门槛:玻璃瓶受轻微挤压,会不会发生形变。

这里可以让学生猜测。

不管学生是猜测会还是不会,都要让他说出猜测的依据,并提醒能不能设立一个实验来证明。

当然,这个实验的设计对初二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温度计结构中用细管能较大体现变化的现象的结构特点,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如果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解答这个疑惑,则可以在展示实验器材之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成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

(五)、赛一赛由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提出问题,指定同学回答。

这一环节是练习,在巩固和运用本课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切身体会力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保持对力现象的亲近感和好奇心,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其实在这一环节我还设计了另一种方案,鉴于以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并没有进入想象中的状态,这一方案或许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或效果不会太好,我会用图片来设置情景完成练习这一环节,将本课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作业:故事:两艘敌对的战船
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通过对故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本节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感受自然科学的奇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