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阐释人性善恶论

合集下载

93、什么是“人性论”?什么是“人道主义”?它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什么关系?

93、什么是“人性论”?什么是“人道主义”?它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什么关系?

93、什么是“人性论”?什么是“人道主义”?它同马克思
主义思想体系是什么关系?
佚名
【期刊名称】《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1980(000)0Z1
【摘要】<正> 多数同志一致认为,“人性论”就是人们研究,论述人的本性的理论。

“人道主义”是以人为出发点,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权利,人的解放等等的学说。

人道主义和人性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
【总页数】4页(P139-1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
【相关文献】
1.人道主义,还是反人道主义--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阈中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 [J], 王雨辰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与人性论人道主义的区别 [J], 郝孚逸
3.这是什么“药引子”--批判巴人《鲁迅的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 [J], 陈
瘦竹
4.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 [J], 陈国新
5.抽象的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 [J], 田崇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伦理学复习题

伦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C )。

A.善恶B.利己与利他C.道德D.伦理2.先秦时期系统提出人性善理论的是( B )。

A.荀子B.孟子C.孔子D.韩非子3.先秦时期注重义利统一思想的思想家是( D )。

A.老子B.孟子C.韩非子D.墨子4.先秦时期,提出“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的思想家是( A )。

A.荀子B.孟子C.孔子D.韩非子5.明末清初,强调人性的“习而性成”说的是( C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傅山6.古希腊思想家( A )指出,只有不朽的灵魂才能有知识,只有节制一切身体欲望之后,才能出现不朽的的纯洁灵魂。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伊壁鸠鲁7.下面( D )不是康德提出的三大道德律的内容。

A.人是目的 B.意志自律 C.普遍的道德律 D.道德源自至善8.( C )是“合理利己主义”的提出者,对于传统经验主义的极端利己思想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修正。

A.赫拉克利特 B.费尔巴哈 C.爱尔维修 D.霍布斯9.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的思想家是( C )。

A.密尔B.费尔巴哈C.边沁D.爱尔维修10.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把“道德”与“伦理”明确区分开来的是( C )。

A.亚里士多德B.康德C.黑格尔D.哈贝马斯11.下列著作中( C )不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

A.《尼各马可伦理学》B.《大伦理学》C.《伦理学》D.《优台谟伦理学》1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善与恶的矛盾运动B.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C.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D.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与道德规范必然性的关系问题13.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 A )一书中把道德哲学分为权利的学说与德性的学说两部分。

A.《道德形而上学》B.《伦理学导论》C.《道德与立法原理》D.《伦理学体系》14.伦理学一般可以分为理论伦理学与实践伦理学,下面( D )属于实践伦理学。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 关于对人性本恶的看法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 关于对人性本恶的看法

读《唯物辩证法大纲》有感关于对人性本恶的看法摘要:人性本恶的这种形而上的观点又被拿了出来,阻碍着无产阶级继续革命。

这种观点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背离,他要求人人以这种恶进行改造世界,实际上同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反。

关键词:人性本恶唯物辩证法荀子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要对“人性本恶”这个观点进行自己看法的阐述,首先应当是对这个观点本身进行阐述。

如果不对这个方面进行阐述,对于“非人性本恶”方面的阐述也将是不完整的。

“人性本恶”出自《荀子第二十三.性恶》他的观点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就像人体的器官是与生俱来的一样,这一点从“生之多依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中可以得出。

荀子认为人性的恶是与生俱来的。

“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而辞让亡焉。

”他把人“好利”这种性质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才产生了社会中的争夺、残暴、淫乱。

“故必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处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通过教化而来的。

而现代能够听到的关于“人性本恶”的观点则认为人本来具有贪婪、自私的意识,与之相反的意识只是受到道德、法律的规定而不得不表现的。

恶是从始至终的、永不改变的,只能够通过符合人性的规定进行约束。

为什么会产生人性本恶的这种意识呢?从人的认识和社会状况分析有着不同的结果。

我首先从认识角度来说,这种恶是把在众多不同的人性中抽象出来的人性,在以货币联系着人们的社会,追求金钱的大多数则是恶的,由同样是人类发起的战争、为了争夺自然的频繁的战争同样也被归类到人性的恶中。

然后是从阶级的角度分析,处于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对于这个人性也有不同的认识。

统治阶级是忠于对宣传这种人性本恶的。

人性既然是这样,那么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是无用的,即使是革命成功,因为人性的这种恶不能够建立一个适合被压迫阶级的生活的更先进的社会,阻碍着被压迫阶级的革命运动。

他们把人性本恶的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宣称人性本恶,共产主义社会被恶的人性破坏。

(完整)人性善恶论

(完整)人性善恶论

前言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

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问题。

要解决目前困扰中国的一些难题,也许可以从人性论这个问题上着手。

人是社会之本。

因此,社会规范和法规法制必须要建立在对人性的正确认识之上。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古今中外在人性论上的几种主要流派,以及它们在社会政策上的影响.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和正误,总结出比较客观而且符合中国现实的对人性的新认识,并指出如何通过这种新认识来指导中国未来的进一步改革,同时也对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整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也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一些对策.一,性善论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这种理论是儒佛道三教中共有的特征。

在佛教中,强调佛在人心中,人人心中都有佛.尘世万物都是“业”障。

因此,要脱离尘世的烦扰,潜心向佛,发现自己心中的佛.佛家真正意义上的佛不是神仙,而是一种极度慈善,极度祥和,极度平静的境界。

在道教中,追求的是人的“真"。

所谓的“真”不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的本来的真性,天性,本性,是那种婴儿般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天然的纯真状态.所以,道家讲究的是修心练性,返朴归真。

也就是老子讲的“复归于婴儿."当然,占中国古代主流地位的还是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

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

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

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

也就是说,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去发展。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

关键是要有人来引导.所以,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感化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德育教育,强调的是“礼”制。

“性本善”的全新阐释

“性本善”的全新阐释

“性本善”的全新阐释作者:刘保强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8期摘要:之所以人性善恶不易破解,皆因通常都局限于个人看人性。

而人性之人首先指代乃人类而非个人,人性所指也应是人类特有之属性。

虽然孟子“性善说”已发现人性善之真相,但对其内在机理却未能充分阐明,这使得近代以来西方之个人主义思想对以其为主流之中华文化产生重大冲击。

当摆脱通过个人利己或利他看人性的思维定势,以跨越利己和利他之利人类来认识人性,便可通过人类利益的认识,看清人性善的本质,从而为复兴中华文化找到足够理论依据。

关键词:善;恶;人性;利人类中图分类号:B222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8-0054-04人性是个古老话题,我国古代就有性善说,性恶说,性超善恶说,性无善恶说等各种思想[1]250。

我国最早提倡“性善说”的是孟子,他提出人天生具有“善端”,是人异于和高于禽兽的根本特征。

这一思想作为儒家主流被广泛流传,并为后世带来深远影响,进而使得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一开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但由于孟子没能明确界定“善”是什么,便使得人们通常都简单将善归结为相对于利己的利他。

从而使这一经典思想丢掉了该有的坚固基础,到近代更是遭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重大冲击。

那么,其真的像否定者设想的那样不堪一击吗?当然不是。

虽然西方信奉的利己主义有合理方面,但也有其一直无法克服的硬伤。

费尔巴哈尽管对其做过接近超越的论述,但却并未实现真正突破。

而性善说既然能成为中华文化主流,并带来深远影响,当然还有需要进一步发掘的合理内核。

一、孟子“性善说”的问题首先,孟子性善说的第一个问题,是没对“善”做出清晰界定。

在其著作中,无法找到善的确切含义,对善的所指需要通过相关论述去把握。

张奇伟提出,之所以能使不同观点的人在不做界定条件下同以善恶谈人性,是由于人们对善恶指代已取得了相当一致,至少都认为“善”是在指仁慈、宽惠、清廉等德性和德行,而且还说明孟子的“善”指的首先是仁、义、礼、智诸德性和德行,然后是人的优秀性,最后是一种可以满足人需要的价值[2]10。

3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理论

3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理论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一)第一阶段:由旧伦理学向新伦理学的过渡[1830—1850年] 马克思从黑格尔、费尔巴哈那里吸取合理的理论营养,抛弃了抽象的人性论,异化理论,以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伦理观转化(如马克思早期用“劳动异化”理论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状况),从而逐步保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实现了旧伦理学向新伦理学的过渡。

过渡的条件有五条。

第一,物质基础和阶级根源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格和优良品德,特别是在阶级斗争中表现的优秀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的物资基础和阶级根源。

第二,科学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和运用,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成为真正的科学;科学的方法论保证了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实现了真正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即其相关的伦理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内容。

第三,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直接来源;同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也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伦理思想批判、改造的结果。

第四,传承和发展优秀伦理思想传统的伦理思想,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的道德,只要是人类社会的思想精华,都广泛吸收,作为马克思伦理理论的基础材料和内容。

传承和发展优秀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伦理学产生的保证。

第五,与错误伦理思想观念斗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同当时各种各样的错误伦理思想观念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与同时代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内部产生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批判了布鲁诺. 鲍威尔,施密特,魏特林,杜林等的超阶级永恒道德论。

(二)第二阶段:伦理学的革命变革的实现[1850—1900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革命变革的实现表现为:1、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伦理学消除了以往伦理学只研究伦理学的某一部分或只研究善恶、人生幸福,研究主要的伦理范畴的局限,坚持以整个社会道德现象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个人整理2(精华)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个人整理2(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仍就是我们今天理解人的基本根据。

哲学史可以说就是对人性理解的历史。

从已有的全部哲学史来瞧,只有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才就是全面而真实的。

这种理解中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就是抽象概念中的人,这种具体生活中的人才就是具有类特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生命双重性的人。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克服了以往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以及对人的完整性的分裂,还人以真实面目。

只有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哲学才会对人的生成、发展、完善起到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想。

这种理想即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实现,以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构成的社会就是属于人的真正的社会,这种社会实现了人与自身本质的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矛盾的解决。

这种理想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虽然就是西方的哲学家,但她不就是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视域内思考问题,而就是立足于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的命运。

因而,马克思不就是纯粹西方意义上的思想家,而就是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家,她的思想具有人类性价值。

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对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这也就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理论根据所在。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分析人性论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去魅》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科学发展观无疑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而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为了正确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显然需要搞清楚人性就是什么?为此则必须对于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主要失误有所廓清。

这个失误主要就就是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

《去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后继者中,又有人提出了人性就就是‘阶级性’的观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性理论本身变得扑朔迷离了。

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

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

人性善恶:三大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思想及本土化路径尹新瑞【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三种主要的心理学理论流派,也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势力.在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上,三种理论流派采取了不同的理论预设,从而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咨询治疗技术.文章分析了三种主要心理学理论关于人性的不同观点以及所采取的心理咨询技术,认为社会工作学界和实务界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研究和运用以上三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模式时,应注重对中国文化特异性的考察.【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5【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人性观;性善论;性恶论;儒家【作者】尹新瑞【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学系,天津 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06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和社会工作界常用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模式。

由于对人性的认识不同,三种理论采取了不同的心理咨询技术。

本文在对三种理论关于人性不同假设及其治疗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传统儒家人性观思想的分析,探讨以上三种理论及治疗模式在中国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的本土化路径。

一、人性观:性恶论、性善论、无善无恶论(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1. 决定论的人性观首先,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是一种决定论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的形成受当时主流的科学学说和其他哲学流派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人类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物理学领域中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生物学中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的确立,不但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且也为人们深入认识心理活动创造了条件。

人类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影响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性的假定,使他的人性观深深打上了物理学和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烙印。

受此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所有行为和思想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都有其原因,每一动作、动机都有决定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如果人们对人类的行为仍然感觉是神秘的,那是因为对人类内心的驱动力量和影响行为的体验揭示的不够[1]。

人性论

人性论

/view/51594.htm一、人性论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在欧洲,文艺复兴后的资产阶级提出了以提倡个人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人性论,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作用。

但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不用阶级观点分析人,不按照人的历史发展解释人性,而只侈谈所谓人类共有的人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包含着人的阶级性,所以只有具体的人性,而抽象的所谓人类共有的人性是不存在的。

[编辑本段]二、《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休谟的哲学著作。

写于1732~1736年,全书3卷,1739年后分卷出版。

作者试图把实验推理的方法推广应用于精神哲学,剖析人性中的理智和情感,建立一个新的科学体系。

第一卷阐述认识论,提出了他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学说。

第二卷以感觉性观点说明伦理学和美学问题,认为快乐的感觉是善和美的共同基础。

第三卷论述快乐论、功利论的伦理学原理以及人性论、契约论的政治学原理。

他提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情感(或激情)而非理性,道德和政治的基础是“自利心”,以及同“自利心”相辅相成的“同情感”。

出版后,由于公众反应冷淡,休谟对全书作了改写、修订。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道德中人性论人性有四种分类,即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恶论。

传统儒家人性学说认为“人皆可以成尧舜”,只要“内养外化,皆可成善”[编辑本段]姚有为的“人性公式”为了有的放矢地教育好未来的孩子,我觉得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人性本质的问题了。

在大学时代看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人关于人性的论述,但众说纷纭,因当时社会阅历不足,加之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

伦理学知识点6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伦理学知识点6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2)马克思这一阐释是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最 现实合理的解答,避免了西方人道主义的抽象 概念,为我们科学地认识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 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1、内容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观点出发,具体地历
史地说明人性的内涵。
(1)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 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 42卷,96页
(1)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条 件下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因而具有 不同的本质。
(2)人的社会存在形态及其本质是一 个历史过程。人在创造历史和发展历史的 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存在和本质。
2、意义
1)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解释人的道 德生活的意义,更重视人在现实中所获得的社 会本质,而不是先天的理性假设或动物性本能。
(2)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也创 造了各种社会关系,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 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 第1卷,71页
(3)人在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和社会关系 中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的。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 的----即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 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6768页
2)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因而人性也是具体 的。
(1)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每个人处 所承担的社会关系不同,因而彼此也不相 同。

人性善恶之辨及其现实意义110

人性善恶之辨及其现实意义110

人性善恶之辨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人性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重大议题之一。

古今中外,思想家们对其各抒己见,出现了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论战方不同程度的吸收对方的观点,但依然没有出现足以终止话题的最终答案。

我们现在再来看这个问题时,其实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秉承着后天环境可以影响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认为不管人性本善还是恶,都可以通过道德和法治来约束完善自己的人性,这对现如今我们和谐社会有秩序的建设、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大家庭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现实意义中途序列号:B21 文献标识码: A人性善恶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众说纷纭的辩题。

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言:“人性论不仅是作为一种思想,而居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中的主干地位,并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动力。

”[1]在中国,对这一辩题的讨论影响着儒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其走向。

首先“万圣之师”孔子并没有明确地给出答案,只是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之后孟子和荀子产生了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变迁,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汉朝之后,孔孟儒学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的影响,被统治者推崇,渐渐成为主流思想,荀子的思想日趋边缘化,这也是为何如今更多人推崇性善论的主要原因。

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物质世界,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其实人性本恶还是善已经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充分地认识到无论本性如何,只要我们能够通过后天环境的规范、教育和培养完善提高自己,那便是最有意义的。

一、孟荀人性善恶之辨从人性的最终结果来看,孟子和荀子本质思想是一致的。

孟子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章句下》),只要立志向善,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人人都可以有所作为;荀子言:“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即只要接受教育,行仁义之事,人人都可以为大禹一样的圣人。

所以,他们都认为人可以在后天环境下弥补先天的不足,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成为贤人,但二者在人性起点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当代青少年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下的读解

当代青少年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下的读解

当代青少年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下的读解[摘要]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需要性、社会性和类特性的统一,这一科学论断对青少年问题的综合治理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人的需要性揭示了尊重青少年需要的重要性,人的社会性揭示了要加强治理的系统性,人的类特性揭示了要重视矫治对象的主体性。

[关键词]青少年问题路径人性论一、青少年问题根源的人性论析解认知和解决青少年问题,首先必须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这种变化的规律是受到人性这一深层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了要做好青少年治理工作应对其进行人性研究,这才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他从现实的、社会的人出发,得出三个紧密相联的人性观点。

首先,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

要研究人的本性必须研究人的需要,离开人的需要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人的本性。

其次,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人的本质均等于其相应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最后,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所谓“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的特性,即人类作为动物中的一类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类的特殊的性质。

二、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下青少年问题的实然青少年问题治理工作是以人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首先必须要认识人,了解人,把握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这种变化的规律是受到人性这一深层因素制约和规定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科学论断为我们解读青少年问题治理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人的需要、社会性和类特性三个角度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转型期青少年问题治理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在于:对人的需要性的漠视导致青少年问题治理动力不足;对人的社会性的轻视导致了青少年教育力量分散;对人的类属性的忽视导致青少年主体性培养的缺失。

三、青少年问题治理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指导一要尊重青少年的合理需要。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代解读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深度思考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我们的社会到底要向哪里发展?说到底就是为什么活着的问题。

不仅普通老百姓在想这个问题,很多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问题。

本文就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本质的误读作一个澄清,并提出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新的理解,尝试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我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心。

关键词:人性、社会属性、自然属性、阶级性长期以来,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一直都依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那句话“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于是我们就当然地推理为社会属性是区别人与动物的唯一标准,在阶级社会中人性的社会性表现为阶级性,不带阶级性的人性就是抽象的人性,超阶级的人性。

于是每个人都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于是就有了文革残酷的阶级斗争。

然而,今天我们回头再来看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表述,我们会发现关于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表述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

一、马克思论人性马克思在1844年到1846年两年中对人性有三种不同的重要表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1)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3)(一)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对人性的表述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对劳动的阐述,是通过对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加以比较为说明人作为类存在的根本特性,这是马克思主共产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美学理论的基础。

人性论--善与、恶

人性论--善与、恶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三字经里面的话。

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善良的。

他(她)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

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的,只是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

一般而言,对人性的哲学分歧主要有6种:(1)人之初,性本善(孔子)(2)人之初,性本恶(荀子)(3)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接近本恶说)(4)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5)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6)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以笼统的分类应该只有本善说和本恶说,都似乎很有道理,在西方本恶说占上风,因为,西方人没有儒家思想的固有框架,而东方特别是东亚,儒家思想的强势让多数东方特别是中国人无法接受本恶说,主要就是因为这句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但是这个“性”应该有多种含义,也就是说应该是广义的。

性质,性情,性格,性别,性欲……都是从“性”开始的。

也说明了它的广义性。

实际上人之初“性”本“色”,这也是毫无疑义的。

因为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和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

所以性本来就是天生的。

他后天形成的只是在发展它利用它和操作它。

法国学者Raymond Around 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说:我并不否认一场会议里的桌子两边的人有其一定程度的对立,我只是认为,你不可以因为他们有某些观念和见解,就把他们一分为二,说一个阵营是善的化身,属于未来,代表理性,一个阵营是恶的化身,属于过去,代表迷信。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说“人之初,性本恶”我认为首先要界定善与恶的界限,然而,这才是不可探讨的,因为,随着时代和人类的发展,每个时期善和恶的标准都很模糊,正是因为这样的模糊,才导致这个问题的不可考!比如,把人逼迫到极端(比如饥荒),人就会表现出动物性,残暴,极端自私,当人们饿到一定程度,就算是同类又有什么不可食用的?英国著名的探险队在18世纪在北极探险的时候,最后全军覆灭,到最后这些被当作英国英雄的人自相残食,而几十年后当人们发现他们的尸骨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们尸骨上都有用刀砍割的痕迹,经过权威法医的鉴定认为是互相残割食用的痕迹。

人性善恶论的现时代意义

人性善恶论的现时代意义
社币 斗 纵横
青年与社会
人性善恶论的现时代意义
胡 朝
(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 摘 要】 随着近年来 “ 地沟油”、 “ 毒奶粉”、 “ 瘦肉精”、 “ 彩色馒头”、 “ 彭字案” “ 小悦悦事件”等社会道德
事件 的持续发 酵 ,我们不禁唏嘘 也让我们深 感困惑 ,什 么是善 ,什 么是 恶 ,什 么是人性 ,善 恶的评判标 准究竟是什 么,人性
( 二 )什 么是 恶
在很 多的字典里都解释 为与 “ 善” 相对 , 非“ 善” 即“ 恶’ 。 在中 国的古语里有 : 凶 、假 、丑 、坏 、害 、的含义 ,中国儒 家的孟子用 “ 义 ”作为 善与恶的分界。 中国伦理思想 中 ,有 关善 恶的来源 问题多有 “ 义利之争 ” 。先 秦的儒 家代表人 物 孟子 、苟子等人为 ,行 为的善恶在于人本性 的善恶 。西方哲 学思想是 中主要 是将个 人的善恶与灵魂与神 的意 志相联系起 来 。中西方论证理 解的不同 ,这就从侧面论证 了马克 思伦理
学 中,善 与恶 反映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 中的人们 的利 益和实 践活动 的要求 。 善与恶是一对矛盾 ,二者具有 同一 性又有斗争性 ,没有 善我们 就不能说恶 ,反亦如此 , 二者互 为彼 此存在的合理性 前提 ,善 与恶 就是 一个 对立的命 题。 根据善 的程度可 以分为 : 至善 ( 也 叫纯粹善 )和实践 善 ( 也可 以说是形 而上之善和形而下之善 )罗斯认 为 ,“ 善 ”主
是人类 ,“ 性 ”就是属性 ,是不能脱离主体人而存在 的东 西。 简而 言之 ,“ 人 性”就是 人都具有 的属性 。如果按照人 性的 这个定义 ,也就意 味着 : 人 性是一个人生而固有且不 以人的 意志 为转移 的。 《 三 字经 》写到 : “ 人 之初性 在一定社会 制度和一定历史 条件下形成 的人 的本性 。本性并非是一直停 留在 “ 人之 初 , 性本善 ”的层面 , 而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这一论 断却有 着严重的逻辑错误 ,人 的本性应是与 身俱来 的 东西 , 在不受后天影 响的情况下所表现 出来的人 的自然特征 , 后天 的社 会影响只是对人 的本性 的激发 和引导 ,却 不能将这 种激发 和引导 就理解 为这就是人 的本性 ,这是不科学 的。 三、人性善 、人性恶 ‘ 关 于人 性善 恶 的话 题在 中国 自孟 子 、苟 子提 出 自己的 观点 后 ,国内外 不 同流派 的不 同学者 持不 同 的观 点 。大 体 上在 中国 “ 人性善 ”是 主流 ,而在西 方 “ 人性 恶” 占据主导 地位 ,人得一生都要不 断地做好 事来赎罪 ,其提倡 的原罪说 与 中国的性恶论有相似 之处 。性 善论 者认为 “ 人之初 ,性本 善” ,持性 恶论 者认 为 “ 人之初 ,性本恶 ” ,两派观点鲜明对 立 ,谁也不能说 服谁。德国著名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认为性 恶论 比性善论伟 大得多。国内是 由张岱年提 出来 的性善论要 比性恶论更伟 大。 孟子和苟子 同属于战 国人 ,排 除个人 因素 ,他们有着 同 样 的政治 、经济 、文 化背景 。而苟子则说 : “ 今 之人性 ,生 而好利焉 , 顺是 , 故争夺而辞让亡焉 ; 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 , 故 残贼生 而忠信焉 ; 生而有耳 目之欲 ,有 好声色焉 ,顺是 , 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 ,顺人之情 ,必 出 于争夺 ,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 ”而孟子却说道 : “ 恻 隐之 心 ,仁之端也 ;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 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 , 智之端也 。 ”苟子认 为, 人 的好利本性发展成 了恶 , 这是人性 的必然 ; 孟子 ,提倡性善 与仁政结合 ,统治者就能 统治好天下 。他们各 自都 提出了 自己的主张 ,或是各 自对人 性 的信仰 。 人 是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的统一体 ,社会属性高于 自然

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来解读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来解读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来解读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者:刘菲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同时也改变了创造活动本身。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中关于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在欧洲,文艺复兴后的资产阶级提出了以提倡个人解放为主要内容的人性论,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作用。

但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不用阶级观点分析人,不按照人的历史发展解释人性,而只谈论所谓的人类共有的人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包含着人的阶级性,所以只有具体的人性,而抽象的所谓人类共有的人性是不存在的。

人是一个理性的存在物,他是自己的目的,所以每个人都“有形成自己判断的自由,有履行自己选择的任何行为的自由”。

人,只有在作为价值主体时,才是真正的认识和活动的主体;本体和价值意味的“自由”,是作为认识论和实践论范畴的“自由”的魂灵。

人追求的自由不仅包括个人的人身自由,而且包括自身的全面发展,个人的人身自由是个人不受他人约束,可以去实现自己的需要、欲望。

在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里,所实现的自由就不仅仅是某个人的自由,而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社会和个人自由发展。

马克思的人性论对追求人的自由为这一问题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对他的人性论观点的更深层次的拓展。

它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对于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人性论学说有着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是科学的人性论马克思曾经指出: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

人性恶论的现实意义【最新】

人性恶论的现实意义【最新】

人性恶论的现实意义“人之初,性本善”,这一源于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中的开篇之语,几乎人尽皆知。

其从字面便表达出来的对人性天然向善的判断,至少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中影响深远。

但其关于人性善论的观点,是否能因为千年来的口口相传而成为恒定的真理呢?人性善还是恶?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人性,另一个问题或者说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什么是善,或者什么是恶,甚至还存在能不能单纯的用二元标准来描述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

首先说人性。

一般来说,人性是指人类的共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性是普遍的不变的,变化的是人性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关于人性论的研究,就是在人性表象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将人最本质的共性揭示出来而所做的探索。

另一个方面,关于善恶划分的问题就不是十分的清晰。

在哲学关于善的研究中,曾经得到过一个重要的结论,即认为“善”是简单的,是不可定义的。

这个结论首先是由英国哲学家穆尔在他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中明确的提出来。

但是在30年后,他又对此表示了怀疑,认为善是可以定义的。

在对善的定义中,有人认为善是“在最广时间范围内被证明对最大多数人有利的行为被称为是善的”,也有人认为善是“符合最大多数人最大的幸福”,甚至有人说“善既是快乐”。

但从大量实例中表明,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甚至是不同的个体之间,善恶的标准一直在变化。

例如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眼中将猪视为肮脏的代表,但在其他民族却无此习俗。

甚至就在穆斯林当中,遵守的教义也有所区别。

虽然善的定义并不容易确定,也很有可能不会有绝对的定义,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中,人们的心中还是能够自发的产生或者认同已有的约定俗成的善的标准。

至于说非善即恶,非恶即善的二元论是否完全正确,应该也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既然人们能够在意识中存在一定善恶的标准,那么根据这个标准来衡量,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呢?如同什么是善恶一般,这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哲学:伦理学必看题库知识点四

哲学:伦理学必看题库知识点四

哲学:伦理学必看题库知识点四1、判断题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量。

正确答案:对2、单选关于安乐死,在我国,第一个以听众身份致函电台的人是()A.蒲连升医师B.陈云C.邓颖超D.周恩来答(江南博哥)案:C3、单选肯定技术具有相对的价值独立性,把技术看作是一种自主的、独立的力量的是()。

A.技术决定论者;B.技术价值中性论者;C.技术乐观主义;D.技术悲观主义正确答案:A4、单选下列行为中不属于道德行为的是()A.见义勇为B.在公共汽车上为老人让位C.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而西方人有刀叉吃饭D.血站告急,大学生踊跃无偿献血正确答案:C5、单选有关师德教育和师德修养的认识正确的是()。

A.二者是师德养成的唯一路径B.师德修养可以帮助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C.师德教育是自我改造和磨练的过程D.二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正确答案:D6、名词解释理想人格正确答案:理想人格Ideal Personality,通常指道德上的完美典型。

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和理想的结晶。

是真、善、美的统一。

不同时代和阶级有不同的理想人格。

在中国古代,儒家把“圣人”作为理想人格。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等认为以能为国家和民族建工立业的“豪杰”为理想人格。

宗教的理想人格是被虚幻化、神化了的不能达到的上帝。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时指出,理想人格是能达到的,是有目的的,真实的,全面的,完美的,受过教育的人。

7、多选教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学习的内容包括()。

A.加强理论学习B.学习业务理论C.在实践中学习和向同行学习D.学习伦理道德知识正确答案:A, B, C, D8、单选汉代儒家学者董仲舒将()作为整个社会道德的核心。

A.天人合一;B.重义轻利;C.三纲五常;D.重农抑商正确答案:C9、单选()提出“多规理论”,以显见的义务代替单一的“绝对命令”。

A.伯纳德•罗斯B.罗尔斯C.康德D.钱得勒正确答案:A10、判断题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和情感交往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并内化为学生心理和行为上所遵循的法则。

从马克思的人性观分析人性善恶说

从马克思的人性观分析人性善恶说

从马克思的人性观分析人性善恶说作者:陈艾艾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07期【摘要】本文阐述了马克思的人性观,介绍了孟子的人性善与荀子的人性恶诸说理论,提出了从马克思的人性观看人性善恶说的方法。

认为,根据马克思所讲的人性即“本己性”来看,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以及善恶皆有这样的表述都是有缺陷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人性观的总体性即充分的说明了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社会历史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有其自身具体的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人性观;性本善;性本恶;看法某大学副教授贡昌春对教授武辉投毒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等。

这些不由得让人们觉得人性的残忍和暴力,甚至觉得根本无人性可谈。

又或者根据荀子的说法,人性本恶?因此,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一个人的存在,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人性这个问题,究竟何为人性?我们说人性善?人性恶?又或者是善恶皆有呢?本文从马克思的人性观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马克思的人性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理论,即要解放人、发展人。

而要解放人和发展人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关于人性这个问题。

在中国人性发展的思想史上,思想家们往往是直接从人性的善恶开始建构其理论体系的,亦或者仅仅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者理智属性等不同方面来探讨人性,从而得出人是生物人、政治人、理性人等各种不同的结论。

[1]在马克思看来,他们没有从整体上来看待人性,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去揭示了人性的某一个方面,因而是不完全的、有缺陷的。

就如同把一个完整的人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来单独看一样。

没有理解到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首先是以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为前提的,脱离了社会关系这个大环境,是不可能作为人那样存在和发展的。

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阐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这种总和的社会关系无疑包括了物质上、经济上、政治上、精神上和文化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10191 毛泽源新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阐释人性善恶论【摘要】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道德作为社会的、历史的现象进行研究,但不是简单地描述这些现象,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研究道德现象中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揭示道德的社会实质和发展规律。

这种带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体现客观的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而形成的。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规范的大前提下,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在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突飞猛进发展下,经济飞速发展,种种反应社会道德现象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其中人性善恶的论析尤为凸显。

因此,科学合理的贯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指导思想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有效的解决手段。

我希望通过回归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来诠释并简要的提出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伦理学道德马克思主义新形势人性看法和建议一、简述伦理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1)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即关于道德的科学。

亦称道德学、道德哲学或道德科学。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伦理学派别。

基本特点①实践的或规范的伦理学。

认为伦理学是通过研究道德现象,向人们指出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履行什么样的义务。

这种伦理学重视实际的应用,往往分离出一些具体的应用伦理学②理论的或纯粹的伦理学。

这类伦理学说重视探讨道德理论,往往和哲学本体论交织在一起,认为伦理学就是道德哲学,就是对善恶所作的纯哲学的思辨,一旦涉及具体行为规范和准则,就会失去伦理学作为道德哲学的意义和尊严。

③分析的伦理学。

这是20世纪以来在英美颇为流行的伦理学,即“元伦理学”。

这类伦理学说既不以经验的、历史的方法研究伦理学,也不重视经验或历史叙述的理论概括,更不提出具体规范。

它的突出特点在于,试图从逻辑和语言学方面对道德概念和判断进行分析。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而形成的。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为了清除剥削阶级旧道德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工人阶级道德面貌的腐蚀,培养大批无产阶级新人,迫切需要新的道德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这种需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基本特点①与以往的一切旧的伦理学不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是建立在上帝、理性和抽象的人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针对那种把人的本质看作是抽象的人的本性的理论,明确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道德不再是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东西,而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各种道德的发展和更替,归根结柢都是依据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道德本身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以道德为对象的伦理学最终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羁绊中解放了出来,成为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

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克服了以往一切伦理思想的局限,强调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有阶级性。

旧伦理学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各种不同方法或手段,宣传道德的超阶级性和全人类性。

他们的道德理论最终都必然成为与现实相脱离的不真实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任何道德都不是抽象的、超时代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一切阶级道德都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③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特别强调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在伦理学理论中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思想家们,往往否认道德实践的重要性,或者把道德实践仅仅理解为个人的道德活动。

他们并不理解,全部道德理论都不可能从人们的头脑中突然产生,它只能从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中、从人和人之间的现实关系中概括和总结出来,同时还须由实践检验,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对人的品质的重要意义,强调伦理学不仅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身体力行。

理论指导实践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突出新时代特色的方面(1)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影响。

中国步入社会社会主义高速发展道路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落实。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的暴露已不再是单纯的制度不完善所能解决的,法律是国家强制力的体现。

但是这种强制力的基础也必然受到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制衡,不然,它无法被合理的解释接受实施。

因而,改革开放要求我们,经济在发展,制度在完善,更重的是思想道德层面上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2)符合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道德观的最好诠释是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相协调,与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相对应。

更重要的是符合中国的实际。

(3)伦理学在当前发展作为主体建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当今可以说是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最好解决途径。

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要求我们必须树立道德观构架。

只有道德观配合主体建设,发展才能走向良性的一面。

三、人性问题的几点解析(1)人性的基本概念人性,顾名思义指只有人才具备的特性,即该特性可以用于区别于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而为人所独有的特性。

例如:能够使用利用言语、文字、音乐、或其他工具彼此交流,能够独立思考、感悟,能够有所创造、能够彼此团结协作,能够近忧远虑、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并有能力改造客观事物等一些只有人才具有的特性,因为这些特性是其他动物、植物所不具备的。

如果一种特性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那些特性不能算是人性,只能算是动物性,例如:繁衍、觅食、恐惧、趋利避害等,即如果一种特性不是人类独有的,则那样特性就不是人性。

人来源于动物,所以人性是以动物性为基础的,但比起动物性,人性是人所独有的更高一个界别的特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人性定义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四、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论的价值①国家发展,解决现实和长远问题的突出体现。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现,标志着一个新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的路线,同样,作为道德建设培养的重要途径,伦理学教育也是重重之中。

思想道德建设的得失与否,都决定了人为主体的社会的未来发展。

国家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重要的问题,经济作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一切问题的基础。

但是思想道德作为稳定社会,培养社会先进后续力量的重要手段是稳定基础的关键。

没有社会道德的正确指引,路线不仅不会牢固而且会脱离实际,偏离方向。

人性善恶论,必须带有当前大形势背景下的深刻烙印,以社会实践去检验人性善恶论的不同目标层面;以理论指导使人性善恶论的观念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社会的职责所在。

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在于人,而社会对于人的影响是深刻全面的。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都必然带有社会的烙印。

同样,探讨人性善恶也必须从这一社会性出发。

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把每个社会成员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抱负,为实现远大的人类理想目标而奋斗的合格成员。

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必须有正确的思想道德武器作为武装社会成员的基础,把道德教育作为社会实践的前提所在。

③个人人身价值社会性培养的体现。

以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来解释,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的理想,必须从社会成员个体自身做起,高度承担社会职责,接受社会教育。

把自己的人身价值与高度体现的社会观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个人不是社会存在的主体,道德也不是独立养成的,只有添加社会性,培养社会要求的道德价值观,人个体的价值才能在社会中体现出来。

人性善恶论将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道德阶级性等客观方法原则来实事求是的看待。

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就是要把每一个社会成员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抱负,为了实现人类团结奋斗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成员。

从道德观的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超出了一般研究道德问题现象的初级阶段,把道德运用于实践而实现教育育德的客观理念,为每个社会成员做出了道德乃至人生观层面的定位。

因此,人性善恶之争合理的摆脱抽象人性基础,面向更为高端的层面发展。

参考文献[1]《伦理学是什么》何怀宏北京大学出版社[2]《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安徽人民出版社[5]《科学社会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7]《马恩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8]百度百科,维基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